培养幼儿常规的有效方法

01-13

如果孩子有厌学情绪,那家庭就起了中间作用,安慰并鼓励孩子!教师需要在日常教学中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帮助孩子解决问题,并使其积极健康快乐地成长!那么,教师可以在哪些方面与家长配合教育孩子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培养幼儿常规的有效方法”,欢迎阅读,希望您能够喜欢并分享!

 幼儿是否遵守常规与教师所用的方法有很大关系。方法得当,则事半功倍;方法不当,则适得其反。因此,教师要综合而灵活地运用多种方法,使幼儿在积极、快乐的情绪情感中,建立良好的常规。教师可以尝试的方法包括:

1、在环境创设中渗透常规提示

教师可以将班级的常规要求用绘画作品、照片、图示、文字符号等形式展现在幼儿的活动环境中,提示幼儿遵守常规。例如:幼儿进餐后常常忘记需要做的事情,面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将摆放餐具、进餐、漱口、擦嘴等几件事情用照片记录下来,张贴在教室的墙面上,从而提示幼儿按顺序做事。

2、强化幼儿的良好常规

教师要通过及时的表扬和鼓励,对幼儿良好的行为进行强化,使幼儿感受到自己的优点和进步,使其良好的行为得到巩固和发扬。例如:有的小班幼儿初入园时总是让老师喂饭,不肯自己动手。当教师一发现这类幼儿有自己吃饭的行为时,就及时在集体面前表扬他们,还可以送给他们一些小礼物,以强化其良好行为。

3、和幼儿一起制定常规

针对班级常规中存在的问题,教师要和幼儿共同分析、讨论、制定常规。此方法比较适合中、大班幼儿。例如:户外活动上、下楼时,幼儿会大声喧哗、推推挤挤。教师针对这个问题和幼儿一起分析其中存在的危险,共同制定上、下楼的常规要求:一个跟着一个走,靠一边走;手扶着栏杆眼看着地面;不急不挤。

4、通过生动形象的故事、儿歌灵活地规范班级常规

比如,在引导幼儿轻轻走路时,教师可以带领他们一起学习小花猫。教师边做动作边说儿歌:“走路要学小花猫,脚步轻轻静悄悄,别人做事不打扰,大家夸我好宝宝。”幼儿爱模仿的特点在愉快的儿歌氛围中被激发出来,这时,教师便可以告诉幼儿:“走路的时候我们也要像小花猫一样轻轻的,不跺脚、不蹦跳,做个好宝宝。”在这样的引导下,幼儿便知道了应该如何走路。

5、用游戏激发幼儿学习常规

根据幼儿喜欢游戏的特点,教师可以用游戏的形式或采用游戏的口吻激发幼儿学习常规,把对幼儿的要求转化为幼儿的内部需求,从“你必须这样”转化为“我要这样”。比如,小班的幼儿非常喜欢游戏情境,在情境中他们会不自觉地融入角色。因此,在培养幼儿形成收拾玩具的意识时,教师可以用“送玩具宝宝回家”这一游戏完成。比如引导幼儿边收拾玩具边说:“小玩具,要回家(把桌上的玩具放回玩具筐里),黄筐住楼上(玩具柜第一层贴上黄色标志,中间一层贴上红色标志,最下面贴上蓝色标志),红筐住中间,蓝筐住在最下边。”

6、用拟人的语言引导幼儿习得常规

这种方法比较适合年龄小的幼儿。教师利用生动形象的拟人化的语言,引导幼儿理解常规,遵守常规。例如:在培养小班幼儿的进餐常规时,教师发现幼儿不爱吃青菜,于是便将吃青菜说成:“小白兔最爱吃青菜,多吃青菜最可爱。”

 7、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根据幼儿“爱模仿”的年龄特点,教师可以强化某些幼儿的正确行为,以激励其他幼儿以他们为榜样。例如:教师对认真洗手的幼儿进行表扬和鼓励,希望其他幼儿向他们学习,也要认真洗手。好榜样还可以是父母、教师或者是幼儿喜欢的文艺作品中的某个形象等。

8、家庭与幼儿园同步培养

教师可以通过家长会、班级教育博客等家园沟通的渠道,让家长了解幼儿园的一日常规以及幼儿常规、行为习惯培养的正确方法;还可以通过家庭教育讲座、教子经验交流会、专家咨询等活动让家长学习科学育儿的知识和方法,避免家长在家庭中过度保护幼儿和包办代替,鼓励家长让幼儿进行自理、自立行为的尝试。

总之,常规教育就是帮助幼儿学会遵守集体生活规则,逐渐地从他律向自律发展,也就是从服从别人管理发展到自我管理。常规教育的目的是促进幼儿的社会化发展。教师要结合幼儿的实际情况,运用多种方式持之以恒地、灵活地促进幼儿常规的养成。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延伸读

简单实用培养幼儿常规的八个方法


1、在环境创设中渗透常规提示

教师可以将班级的常规要求用绘画作品、照片、图示、文字符号等形式展现在幼儿的活动环境中,提示幼儿遵守常规。例如:幼儿进餐后常常忘记需要做的事情,面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将摆放餐具、进餐、漱口、擦嘴等几件事情用照片记录下来,张贴在教室的墙面上,从而提示幼儿按顺序做事。

2、强化幼儿的良好常规

教师要通过及时的表扬和鼓励,对幼儿良好的行为进行强化,使幼儿感受到自己的优点和进步,使其良好的行为得到巩固和发扬。例如:有的小班幼儿初入园时总是让老师喂饭,不肯自己动手。当教师一发现这类幼儿有自己吃饭的行为时,就及时在集体面前表扬他们,还可以送给他们一些小礼物,以强化其良好行为。

3、和幼儿一起制定常规

针对班级常规中存在的问题,教师要和幼儿共同分析、讨论、制定常规。此方法比较适合中、大班幼儿。例如:户外活动上、下楼时,幼儿会大声喧哗、推推挤挤。教师针对这个问题和幼儿一起分析其中存在的危险,共同制定上、下楼的常规要求:一个跟着一个走,靠一边走;手扶着栏杆眼看着地面;不急不挤。

4、通过生动形象的故事、儿歌灵活地规范班级常规

比如,在引导幼儿轻轻走路时,教师可以带领他们一起学习小花猫。教师边做动作边说儿歌:“走路要学小花猫,脚步轻轻静悄悄,别人做事不打扰,大家夸我好宝宝。”幼儿爱模仿的特点在愉快的儿歌氛围中被激发出来,这时,教师便可以告诉幼儿:“走路的时候我们也要像小花猫一样轻轻的,不跺脚、不蹦跳,做个好宝宝。”在这样的引导下,幼儿便知道了应该如何走路。

5、用游戏激发幼儿学习常规

根据幼儿喜欢游戏的特点,教师可以用游戏的形式或采用游戏的口吻激发幼儿学习常规,把对幼儿的要求转化为幼儿的内部需求,从“你必须这样”转化为“我要这样”。比如,小班的幼儿非常喜欢游戏情境,在情境中他们会不自觉地融入角色。因此,在培养幼儿形成收拾玩具的意识时,教师可以用“送玩具宝宝回家”这一游戏完成。比如引导幼儿边收拾玩具边说:“小玩具,要回家(把桌上的玩具放回玩具筐里),黄筐住楼上(玩具柜第一层贴上黄色标志,中间一层贴上红色标志,最下面贴上蓝色标志),红筐住中间,蓝筐住在最下边。”

6、用拟人的语言引导幼儿习得常规这种方法比较适合年龄小的幼儿。教师利用生动形象的拟人化的语言,引导幼儿理解常规,遵守常规。例如:在培养小班幼儿的进餐常规时,教师发现幼儿不爱吃青菜,于是便将吃青菜说成:“小白兔最爱吃青菜,多吃青菜最可爱。”

7、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根据幼儿“爱模仿”的年龄特点,教师可以强化某些幼儿的正确行为,以激励其他幼儿以他们为榜样。例如:教师对认真洗手的幼儿进行表扬和鼓励,希望其他幼儿向他们学习,也要认真洗手。好榜样还可以是父母、教师或者是幼儿喜欢的文艺作品中的某个形象等。

8、家庭与幼儿园同步培养

教师可以通过家长会、班级教育博客等家园沟通的渠道,让家长了解幼儿园的一日常规以及幼儿常规、行为习惯培养的正确方法;还可以通过家庭教育讲座、教子经验交流会、专家咨询等活动让家长学习科学育儿的知识和方法,避免家长在家庭中过度保护幼儿和包办代替,鼓励家长让幼儿进行自理、自立行为的尝试。

总之,常规教育就是帮助幼儿学会遵守集体生活规则,逐渐地从他律向自律发展,也就是从服从别人管理发展到自我管理。常规教育的目的是促进幼儿的社会化发展。教师要结合幼儿的实际情况,运用多种方式持之以恒地、灵活地促进幼儿常规的养成。

培养宝宝注意力的有效方法


2004年5月13日,由《大众医学》组织100多名儿童保健专家,历时2个月的专项调查后得出的学龄前儿童十大问题行为向外界公布,注意力差、容易分心被列为十大问题行为之首。

据介绍,处在3—6岁年龄阶段的儿童,大脑的抑制功能还比较弱,其中约有3%—5%的儿童注意力难以集中。加之父母在平时总觉得孩子尚小,长大了会好,从而造成人为的注意力问题。

虽然幼年的行为问题不是什么器质性疾病,但极有可能会影响今后的学业、就业和生活,因此,及早发现和矫治显得尤为重要。

宝宝是真的注意力不集中吗?研究显示,宝宝年龄越小,注意力集中的时间越短:2岁的儿童,平均注意力集中的时间长度为7分钟,3岁为9分钟,4岁为12分钟,5岁为14分钟。因此,我们对于宝宝,特别是3岁以前的宝宝,不能过分苛求宝宝保持很长时间的注意力,妈咪应以平和的心态,科学地、慢慢地培养宝宝的注意力。

乳儿期

0-1岁的宝宝也被称为乳儿。乳儿的注意以无意注意为主,因此心理学家认为对这么大的宝宝不必进行专门的注意力训练。妈咪可以把注意力的锻炼放在宝宝进行的各种日常活动之中,如喂食、玩耍等。在互动交往中,让宝宝的注意力走向稳定。

宝宝注意力培养的原则和方法——

1.慢动作

由于宝宝的大脑发育还不发达,他们难于区分并理解成人有意施加的各种刺激。因此,在和宝宝讲话的时候,语速一定要慢,要温柔,以免引起他们的厌倦、急躁和反感。在他们眼前晃动醒目物体时也要放慢速度,并要在他们的视线中持续一段时间。在宝宝把注意力转移到其他事物之前,最好不要将刺激物拿走。

2.多重复

孤立的刺激很容易被遗忘,而重复行为和奖励效应可以强化刺激的效果,增强宝宝的注意力和记忆力。因此在这个阶段,妈咪给宝宝讲优美的小故事,或放动听的音乐,可以重复几遍,让宝宝产生熟悉感后,再更换新的内容。

3.近距离

宝宝的认知能力较弱,太远的刺激物很难产生效果。从视觉注意来说,近距离能够让宝宝的视野更多地被刺激物填充,视觉干扰会大大减少,增强注意的稳定性。因此,新生儿醒来时,家长可以拿一个醒目的东西放到他眼前20厘米处让他看。

4.选择适当的刺激物

在培养宝宝视觉、触觉和听觉时,要选择一个好的刺激物。比如视觉培养,最好选择颜色鲜艳、色块大、易于区分的刺激物,不要让其他细节吸引宝宝的注意力。父母的脸最容易得到宝宝的欢喜和注意,因此父母要多在宝宝面前“露脸”。那些能直接满足机体需要的事物,如奶瓶、小勺等,也能引起宝宝的注意,用它们来培养宝宝的注意力,既简单又方便。

5.动态,特别是互动更能吸引注意

动态的物体更能吸引宝宝的注意,比如飞着的蝴蝶比静止的蝴蝶更容易获得宝宝的认知。但和注意关系最紧密的还是互动。注意在互动中加强,如果不存在互动,宝宝的注意力会很快转移,他们会寻求一些更特殊的事物。但是一旦存在着互动,情况就会完全不同。婴儿的兴趣会倍增,注意力也会持久。正常人具有将“自我”扩大的本能和趋势,更容易接受受自己活动影响的事物。无论哪个年龄层次,能够对自己行为产生回应的事物往往都能够处于注意的焦点,对宝宝来说也是如此。

6.讲述正确的名称

不管宝宝能不能听懂,一旦发现他的注意力集中在刺激物上,就要告诉他们正确的名称。比如皮球,要告诉宝宝这是“皮球”或“球”,而不要说“圆圆”;汽车就要说“汽车”或“车”,不要说“嘟嘟”。这样能帮助宝宝建立正确的影像概念。千万不要小看宝宝的潜能,在他们5个月的时候,父母如果根据他的注意指向告诉他物体的正确名称,并将他们抱近物体,比如冰箱、台灯等,每次当他们注意到这些物体时再强化相应的词语,一两个月内就能培养他们对物体的反应。这样到宝宝7个月大,父母在厨房众多家电面前说“冰箱”,宝宝就会看向冰箱,这就是有意注意的萌芽。

学步儿期

宝宝在1岁到2岁半之间,从开始学步,到能够完全自如地行走、活动并初步学会语言,整个阶段叫做学步儿期。

那么这个阶段,宝宝注意力的培养有哪些有效方法呢?

1.拼图、下棋

让宝宝学会拼图,并逐渐增加拼图的块数。学习简单棋类的玩法。宝宝们对这类游戏有时能达到十分入迷的程度,玩起来,二三十分钟都不停止。

2.听故事前提问

让宝宝带着问题去听故事,听完后回答。对于语言发展较好的宝宝,还可以让他听完故事后把故事的内容复述给你听。

3.帮助拿各类小东西

宝宝能听懂话时,可以交给他一些小任务,让他帮助你拿一件到几件日常用品,要求在一次中完成。如:“请你帮我拿一个苹果、一把小刀和一些纸巾。”

4.传口信

时不时让宝宝给大人传传口信,也可以培养宝宝的有意注意。如:“告诉外公,晚上9点中央电视台有他喜欢的节目。”刚开始可以简短一些,然后逐渐到这种长一些的语句。

5.听和看配音图书

现在市场上有录音磁带和图书画面内容相一致的配套图书,这种图书与电视的不同之处在于,宝宝对电视故事的理解取自于画面,也就是用看来理解故事,但长时间看电视对眼睛有损害。而这种图书却是以听磁带为主,用图片来加深理解,这种以听讲为主的学习方法,对宝宝将来的学校学习有非常大的帮助。宝宝在听、看的过程中不仅丰富了他的知识,提高了他对事物的理解能力,同时也培养了他安静、集中注意力去听讲的好习惯。

6.尝试一些专门的训练游戏

让宝宝把你规定的几样东西看上1-2分钟,然后撤掉其中的一个或两个,请宝宝猜出是什么东西被撤掉。

教宝宝跟随你说话,你完整地说一句话后,你说前面的半句,让宝宝来说后面的半句。

把几种不同形状的东西放在宝宝看不见的口袋里,让宝宝闭上眼睛去摸,然后提问宝宝:“有几样东西?都是些什么?你怎么知道的?”

妈咪可以按照以上方法,在游戏与生活之中对宝宝进行有趣的互动练习。切忌不要把宝宝好动、注意力集中时间短看成是注意力不集中。科学合理地安排宝宝的生活,为宝宝注意力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

营造让宝宝专注的氛围

宝宝注意力持续的长短与很多因素有关,因此,当我们发现孩子不安时,不要只忙着指责孩子,而必须要先查明其中的原因。

影响注意力的因素非常多,但大致可有以下几种:

1.宝宝本身年龄尚小,不具备长时间的注意力。

2.宝宝的兴趣不在这件事上。

3.学习的环境不好,干扰了宝宝,无法集中注意力。

一般而言,在家中培养宝宝的专注力,父母是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做到的。

营造有利于专注的家居环境

1.营造温馨的家庭生活

家人和睦,是让孩子感到快乐、安全的首要条件,在这种环境下,宝宝身心健康,做事情也更能集中注意力。

如果家人不合,经常争吵、或父母离异,宝宝的心灵会受到不良影响,这种不良影响也会在注意力上表现出来。

2.给予不受打扰的环境

宝宝专心做一件事时,不要总去打扰他,比如他在玩积木时,不要一会叫他喝水,一会叫他吃苹果,人为地干扰他的注意力,而应当让他安静地玩一会儿。

3.除掉影响注意力的东西

如果宝宝在玩小汽车,就不要在旁边放上毛绒玩具、拼插玩具等,这样的话,可能宝宝玩着小汽车,眼睛又盯上了其它的玩具,结果是哪样都玩不了多会儿,哪样对他都没有吸引力。

4.合适的光线

如果宝宝和妈妈一起看书,那合适的光线是必须的。不能在阳光直射的地方读,也不能在较暗的灯光下读,这种不适的环境会让宝宝无法集中注意力。因此,阅读时光线要柔和,让眼睛感觉舒适。

5.柔和的心灵音乐,以古典音乐为佳

完全的安静并非就是最好的。可以视孩子的情況在玩耍的地方播放柔和的音乐,安定孩子的心灵。据说古典音乐最有效果。

6.美丽的绿色

家中多摆些绿色的观叶植物,有助情绪的缓和及安定,缓解不安情绪。

7.整洁、安静的环境

物品摆放有规律、有秩序,居室安静无噪音、无过多的人吵闹、聊天。

营造自由的心灵空间

1.不强迫孩子学习

有些宝宝11个月就会走了,而有些宝宝到了13个月还不会。这时,做妈妈的不免心急,时时刻刻都想训练宝宝走路。

每个孩子的成长是不一样的,在学习上也有优先顺序,孩子不喜欢的话就没有兴趣学习,注意力当然也就不集中了。因此,家长应当是引导,巧妙地利用一些好办法,诱导宝宝学走,而不是强迫他站立、迈步,免得造成宝宝反感。

2.不要以自己的主观喜爱替孩子做决定

许多父母更容易用自己的判断力来为孩子做决定。比如,你觉得《白雪公主》好看,而宝宝偏喜欢《小猫钓鱼》,当然你为他读《白雪公主》的时候,他的注意力就不够了。

3.不必唠叨不休

宝宝初次搭建积木的时候,总是不得要领,你不必因为宝宝搭得不直,就嘴里说着手中又替他重新摆,一会说他这个不正确,一会儿那个不正确,反而打扰他自己的探索,放手让他自己去玩,说不定也能玩得很有趣呢!

4.看着宝宝说话

如果快3岁的宝宝总是记不住你说的话,你可以蹲下来,将宝宝放在身前,双臂扶着他,看着他的眼睛严肃地告诉他,这样能提高宝宝对你所说的话的注意力,从而记住这句话。

营造宝宝自身的专注力

1.随时留意宝宝的生理状況

宝宝如果注意力不能集中,首先要看看他是否有生理上的不舒服或异常。有的宝宝还不会表达,父母就要特別留意,只要排除了他的生理困扰,自然可以专注。比如玩玩具时烦躁不安,可以考虑他是不是尿湿了,是不是想大便,是不是热了等等。

2.生活有规律

有规律的生活,可以使宝宝在该放松时放松,在需要专注时则专注。如果打乱了他的生活,宝宝困了、精神不振时仍让他看风景,那再好的风景对他来说也无法吸引他的注意力。

3.以宝宝的兴趣为主

任何的学习、游戏都是以兴趣为出发点。如果孩子没兴趣,动力就会不足,当然也就不能集中注意力。如果孩子喜欢玩球,而不喜欢看书,那就和他一起玩球好了,谁说玩球不是一种学习呢,它一样能锻炼孩子的动作协调能力。

4.考虑宝宝的能力

不要强迫2岁的宝宝去做四五岁宝宝才做的事,比如认字。虽然有些宝宝能认字,但如果你家宝宝没这个兴趣,就不要强迫,否则,打击了他的自信心,他就会拒绝学习。在学习、游戏时,尽量选择与他的年龄适合的,这才符合他的身心需要。

5.培养宝宝的兴趣

如果宝宝喜欢唱歌或跳舞,当他唱歌或跳舞后,及时表扬他,那当他再次学习唱歌时就会更上心,学得也更快,也更有兴趣。注意力当然集中了。

常规培养|小班幼儿常规培养之妙招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教师要“在共同的生活和活动中,以多种方式引导幼儿认识、体验并理解基本的行为规则,学习自律和尊重他人”,以及“要建立良好的常规,避免不必要的管理行为,逐步引导幼儿学习自我管理。”这给我们为幼儿建立有效的班级常规提供了理论依据。但是何为常规呢?幼儿园班级常规,是幼儿园一日生活各种活动中应该遵守的基本行为规则。良好的常规可以使幼儿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激发幼儿良好的情绪,还可以促进他们对生活及社会知识技能的掌握,增强行为的目的性、意识性,培养自律能力,处理好与他人、与集体的关系。 

幼儿年龄小,刚入园时哭闹现象时有发生。这样的情况下,能给幼儿进行常规练习吗?很多幼儿教师说,小班孩子能有什么常规练习啊!刚入园不停哭闹,怎么进行常规训练啊!其实,幼儿之所以在新入园时哭闹现象较严重,是因为离开了他熟悉的生活环境,到达了一个新环境,新环境不能给他安全感。在幼儿园里,他该做些什么、怎么做,遇到困难该找谁,谁会关心他、爱他,这里的老师和小朋友是不是“坏人”,爸爸妈妈是不是不要我了……这些都是幼小的孩子心里一直徘徊的想法。而尽快地帮助他们建立良好的常规,可以使幼儿更快地了解幼儿园、熟悉班级与老师。井然有序的一日活动,消除他们的不安,让他们不再恐惧上幼儿园。

那么,怎样对幼儿进行常规教育呢?除了示范、模仿、小红花奖励、全班幼儿要求一致等这些常用的方法之外,有没有更适合小班幼儿的方法呢?一段时间以来,不停地对这些问题进行探索,总结出几点小小的建议。 

妙招一:巧用“逆反心理”

3岁是人生的第一个叛逆期,孩子有了自主意识,一方面模仿能力很强,另一方面有自己的想法,越是不让他做的事越做。面对这种情况,教师可巧用“逆反心理”帮助幼儿建立良好的常规。比如午餐时的常规。我班幼儿琪琪,不喜欢吃蔬菜,我便故意不给她蔬菜吃,还告诉她,反正你不爱吃蔬菜,那我就给别的小朋友吃。她见其他小朋友吃蔬菜吃得都很开心,而自己没有,也想要蔬菜。她央求我也给她盛点菜,我坚持不给。这时,琪琪的逆反心理产生了,我越是不给她越想要。我便乘机跟她提了一个要求:给你可以,但是一定要吃完。接着,我给她盛了少量的蔬菜,她尝试着全部吃完。以后每次午餐时,我都在琪琪的强烈要求之下,给她蔬菜。一段时间后,琪琪喜欢上蔬菜,而且饭量也渐渐大了起来。巧用“逆反心理”,常常给常规培养带来事半功倍的效果。 

妙招二:常规儿歌,潜移默化 

常规儿歌是幼儿园常规培养的好帮手,我们可以利用一首首朗朗上口的儿歌教会孩子怎么做。比如集合排队时,让幼儿边说儿歌边排队:

小朋友,排队走,

你在前来,我在后;

不说话,不回头,

老师夸我真优秀。

在集体教学活动中,为引起幼儿的注意,我们可以这样说:

谁的小手拍得响,

我的小手拍得响;

谁的眼睛最漂亮,

我的眼睛最漂亮;

谁的小手藏得好,

我的小手藏得好;

谁的小嘴闭得紧,

我的小嘴闭得紧。

在教幼儿自己穿衣时,可以说:

小胳膊,穿袖子,

穿上衣,扣扣子;

小脚丫,穿裤子,

穿上袜子穿鞋子。

小纽扣,要扣好,

从下面,往上扣;

一颗颗,要扣牢。

洗漱时,可以说:

搓搓搓,搓手心,

搓搓搓,搓手背;

换只手,再搓搓,

冲冲冲,冲冲手;

冲冲冲,冲干净,

关上龙头甩三下,一二三。

喝水时,可以说:

手拿小茶杯,喝口清清水,

抬起头,闭上嘴;

咕噜咕噜吐出水,

牙齿变得白又美。

这些简单的常规儿歌,孩子们很喜欢,也愿意照着儿歌说的做。有了常规儿歌,可以省去老师“苦口婆心”的说教,在潜移默化中帮助幼儿建立良好有序的一日常规。 

妙招三:常规培养要持之以恒

提起常规培养,很多老师很苦恼,对幼儿苦口婆心地说教吧,幼儿前说后忘,常常违反规则;要是批评吧,又担心给幼儿造成不良的心理影响,就这二者之间的平衡很难把握。其实,老师们都忘记了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一味地将班级常规要求灌输给幼儿,要求他们在短时间内按照班级常规进行集体活动、游戏。这对他们来说,难度很大。对小班幼儿进行常规培养,不能急于一时,要每天重复,持之以恒。

比如午睡常规的培养。小班幼儿新入园都不适应在幼儿园午睡,他们有着各种各样的睡眠习惯。有的幼儿要摸着大人的胳膊才能入睡,有的要抱着自己心爱的玩具才肯睡觉,有的幼儿从来没有自己独自睡觉,都是大人们抱着哄的等等。面对这样的状况,我们从入园第一天开始午睡常规的培养。每一个孩子最开始的目标都是要睡着觉。为此,班级3位老师全部“上阵”,一个一个抱着,一个一个地哄,直到他们全部睡着。有时刚把后面的孩子哄睡着,前面的早睡的孩子又醒了,老师经常是一个中午都不休息,不断地哄着孩子。经过几天的适应期,我们渐渐地提高要求,听着午睡前故事要自己躺在小床上、不要说话影响别的小朋友等等。这样不间断地对幼儿进行午睡常规的培养,一两个月后,幼儿都能自觉遵守午睡常规,都能在幼儿园里睡一个美美的午觉。

良好的常规,可以使幼儿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激发幼儿良好的情绪,还可以促进他们对生活及社会知识技能的掌握,增强行为的目的性、意识性,培养自律能力。班级一日常规是幼儿园教育教学工作的重点,有了良好的常规,教师带班更省心、家长更放心,孩子就能健康成长。

什么是“弹性常规”?如何有效调节常规?


“弹性常规”是指在对幼儿进行常规培养时不搞一刀切,尊重幼儿的差异性,强调更人性化、科学化的管理。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简称《纲要》)指出:“根据幼儿的需要建立科学的生活常规。”为了将这个精神落到实处,幼儿园在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个环节都有明确的内容和具体的要求。但由于每个幼儿的个性和原有的学习经验不同,同样的教育在每个幼儿身上产生的效果也是不一样的, 因此片面追求“整齐划一”的常规要求显然是不切合实际的。如果不顾幼儿的个体差异强硬地执行这些要求,就会使常规不能成为“常规”,只能产生一些短期的效果,甚至会给幼儿心理上造成不良的影响。

合理的常规要求是幼儿健康发展的保证。在生活常规中,有这样一条进餐要求:“不剩饭菜,咽下最后一口饭菜后再离开桌子送回餐具。”可是,有的幼儿确实饭量小,特别是小班的幼儿或者刚人园的幼儿,他们可能对幼儿园饭菜的口味还没完全适应,有时候可能真的吃不完。如果教师硬性要求他们必须吃完,有的幼儿可能会强忍着吃下去,但会在心理上留下阴影导致以后害怕在幼儿园吃饭,有的幼儿还可能会有呕吐现象。

常规培养的目的不是限制幼儿,而是为了促进幼儿的发展。同一个活动内容,对不同年龄的孩子的要求就不一样。比如玩玩具,小班的常规要求是:游戏时爱护玩具,轻拿轻放,玩完后放回原处;中班的要求是:能和同伴玩一种玩具,会轮流玩,知道玩别人玩具时要征求别人的同意,玩完后整齐地放回原处;而大班的要求是:爱护玩具,轻拿轻放,玩完后整齐地放回原处,并能将损坏的玩具与教师一起修补好。对于小班幼儿,常规教育的重点应立足于帮助幼儿完成家庭到幼儿园生活的过渡;对于中班的幼儿,常规教育的重点应从帮助幼儿适应幼儿园生活转变为让幼儿学会与其他幼儿和谐共处;对于大班的幼儿,常规教育的重心要放在培养幼儿对认 知活动的自控能力上,帮助他们理解和内化规则。常规培养中,教师对幼儿行为的监督和控制应随幼儿年龄的增长而减少。

《纲要》明确指出:“建立良好的常规,避免不必要的管理行为,逐步引导幼儿学习自我管理。”把常规要求变成幼儿自己的需要是常规培养的最高境界。有人说,我们不能把常规当成钉在孩子身上的钉子,而要把常规变成种在孩子心田上的种子。我们不能总是刻意地去提醒、督促幼儿遵守常规,而是要把常规本身看成是幼儿主体意识的觉醒。和其它教育教学活动一样,常规培养也不能忽视幼儿的主体性和主动性。特别是到了中大班,孩子们的个性更加鲜明了,他们有了明确的行为意识。此时,教师应该引导幼儿学习商讨、制定班级常规,并自觉遵守,逐渐形成自主管理模式。比如,引导幼儿讨论喝水时应注意什么、户外活动时要怎么做、如厕后怎么做等,让幼儿参与制定这些常规,并把幼儿的讨论结果物化在班级环境中,以便于幼儿每天看着常规要求进行自我管理和互相约束。

但弹性管理并不意味着放松要求,尤其是对于那些关系到幼儿身体健康的常规,如生活常规中的正确洗手的方法和步骤等,这类常规看似很繁琐, 但因为幼儿的身体发育尚不成熟,抵抗力较差,如果不注意卫生他们就很容易感染疾病,因此,这类的常规要求不能打折。

总之,在幼儿园的常规教育中,教师应站在尊重幼儿、有利于幼儿长 远发展的角度,进行人性化、科学化的常规教育和常规管理。

孩子注意力的培养有哪些有效方法


孩子注意力的培养有哪些有效方法

1、拼图、下棋

让宝宝学会拼图,并逐渐增加拼图的块数。学习简单棋类的玩法。宝宝们对这类游戏有时能达到十分入迷的程度,玩起来,二三十分钟都不停止。

2、听故事前提问

让宝宝带着问题去听故事,听完后回答。对于语言发展较好的宝宝,还可以让他听完故事后把故事的内容复述给你听。

3、帮助拿各类小东西

宝宝能听懂话时,可以交给他一些小任务,让他帮助你拿一件到几件日常用品,要求在一次中完成。如:“请你帮我拿一个苹果、一把小刀和一些纸巾。”

4、传口信

时不时让宝宝给大人传传口信,也可以培养宝宝的有意注意。如:“告诉外公,晚上9点中央电视台有他喜欢的节目。”刚开始可以简短一些,然后逐渐到这种长一些的语句。

5、听和看配音图书

现在市场上有录音磁带和图书画面内容相一致的配套图书,这种图书与电视的不同之处在于,宝宝对电视故事的理解取自于画面,也就是用看来理解故事,但长时间看电视对眼睛有损害。而这种图书却是以听磁带为主,用图片来加深理解,这种以听讲为主的学习方法,对宝宝将来的学校学习有非常大的帮助。宝宝在听、看的过程中不仅丰富了他的知识,提高了他对事物的理解能力,同时也培养了他安静、集中注意力去听讲的好习惯。

采取多种有效方法培养学生的注意力


采取多种有效方法培养学生的注意力

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人们从外部获得信息的90%以上是通过视觉渠道获得的。在课堂上,正是由于教师的声情并茂、讲做结合,才有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注意,加深印象。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师的语言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脑力劳动的效率。”他记叙在乌克兰一所学校里发生的一件趣事:有位年轻校长去听一位有经验的教师上几何课,他的思想完全被教师的讲解迷住了,以致教师向学生问道:“谁能回答这个问题”时,这位校长举起手说:“我!”这就是我们所说的那种直接诉诸儿童理智和心灵的境界。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是课堂教学,课上学生能否专心学习是关键,所以,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讲究教学艺术,利用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注意和兴趣,不断培养学生有意注意的学习品质,切实提高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一、重视课前三分钟,唤起学生的注意力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一节课的开始,学生的兴奋点有时还停留在上节课的内容或课间所从事的活动中。能否把学生由“课下”导入“课上”,使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在相当程度上决定着一堂课的成败。因此,为了将学生分散的注意力吸引到特定的教学任务和活动之中,使学生的思维尽快达到最佳水平,我们可以结合小学生爱说、爱唱、爱表演的特点,在课前三分钟开展每课一歌、有谜同猜、绕口令等活动,开发他们的非智力因素,引导学生将分散的注意力集中起来。

二、巧妙引入新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经指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我们常有这样的体会,即使在教学秩序比较差的班级,只要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几乎都能集中注意力,进行一定的思考。为了迅速处理信息,寻找问题的答案,促使他们集中注意力,认真听讲,在引入新课时,通过巧妙地设疑提问,就能把学生的注意力紧紧钳住。?实践证明,猜谜引入法、游戏引入法、直观引入法等都是行之有效的好方法。在唤起学生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的同时,刺激大脑兴奋中枢,使学生处于兴奋状态,迅速进入角色,主动参与课堂活动。

三、激发兴趣,培养学生的注意力

小学生的特点是活泼好动,有意注意持续时间短,自制力较差。他们的注意力最长只能坚持10_15分钟左右,大脑就会出现阶段性疲劳。如果将他们的学习当作单调的教师讲、学生听的过程,将会使他们的兴趣荡然无存,课堂上表现为无精打彩,注意力分散。据此,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利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学生上课认真听讲、专心学习的好习惯。

1. 利用游戏、比赛。英语教学游戏和比赛简单易行,是培养学生情绪和注意力的有效方法,深受小学生欢迎。在游戏、比赛中,学生注意力往往高度集中,兴趣极高,接受知识轻松,处于主动学习状态。例如:在学四年级第一册unit 4(B课) head/eyes/nose/mouth等时,安排一个比赛,把全班分成几大组,每组选出一名代表到教室前面参加比赛,每组代表面向本组同学,教师、台下同学先后向每组代表发令,如:Touch your head/eyes/nose/mouth等,要求代表按指令指对部位,全体学生为评判员,用Yes/No随时作出判断,全部做对的代表为他们小组获得一个奖品。这样每个同学都能集中注意力参与活动,既得到了听说读的训练,又增强了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2. 利用直观教学手段,易于引起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集中注意力。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直观教学手段还有利于将学生的注意力按教师的教学思路进行转移。例如:在学习There be句型时,先设计一个park的基础框架图形,然后,利用拼图法学习。讲There is a tall tree in the park。就在park里贴上一幅画有tall tree的小图;学There is a boy under it. 就将画有a boy的小图贴到tree下,这样,学到哪里就贴到哪里,学生始终保持注意力集中不走神。除此之外,简笔画教学也深受学生欢迎。一个好老师利用简笔画可以把学生从课上带到公园里、高山上、商店里…。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电脑动画、录音录像、投影等电教手段,能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专心学习。

3. 控制调节课堂教学节奏学生的情绪与课堂教学节奏有着直接的关系。一节课如果学生情绪涣散低落、烦躁惊恐,教师即使手舞足蹈,口若悬河,也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相反,热情洋溢、欢快喜悦的课堂氛围,将会使学生喜欢英语,爱上英语课。因此,教师一定要关注学生的情绪,随时调控教学节奏,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当发现学生疲倦时,穿插一些趣味性的东西,让学生唱一唱,动一动。当发现多数学生已掌握教学内容,表现出注意力涣散,漫不经心时,应加快节奏,增加密度或增添一、二个小游戏或进行表演比赛。这样,歌曲、表演、游戏等教学活动此起彼伏,高潮迭起,扣人心弦,促进学生集中注意力。教师要善于消除不良情绪,让学生注意力始终跟着老师转,并积极参与思考。

4. 设置教学障碍,锻炼学生的注意力

学生的学习活动是一个艰苦的脑力劳动过程。有兴趣和动机是不够的,必须磨炼意志,增强自制力,养成专心学习的良好习惯。教学中教师可通过设置教学障碍,锻炼学生的注意力。例如:在学习了元音字母在开闭音节中的发音后,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进行拼读比赛。学过的单词、句型,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背下来等。限制时间,规定条件,明确任务,让学生自己约束自己,使注意力发挥最大作用。

5. 明确学习目的,保持学生的注意力

通过学习目的的教育让学生认识到英语学习的重要性,是使学生保持有意注意的重要因素,是英语学习的内驱力。一个人对学习是否专注,往往与其学习目的是否明确有很大关系。如果学习目的明确,就会长时间集中注意力,而有效地继续学习,注意力就会最大限度、持久有效地发挥作用。

喜欢《培养幼儿常规的有效方法》一文吗?“幼儿教师教育网”希望带您更加了解教育孩子的方法,同时,yjs21.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常规教案幼儿园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