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帮孩子跨过入园这道坎

01-15

幼儿的教育途径无非就是家庭、学校以及社会,家长配合学校才能实现教育的质量最大化!教师应当定期开家长会,进行沟通协商,及时注意孩子学习情况,帮助孩子在学习的乐趣中不断成长!那么,家园教育工作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呢?为满足您的需求,小编特地编辑了“如何帮孩子跨过入园这道坎”,欢迎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

对于那些即将进入幼儿园的宝宝来说,9月1日意味着他们人生第一次的“独立”踏上社会。谁都知道这也许会是一道“坎”,如何帮助宝宝成功并且更快地跨过去,全看爸爸妈妈了!

如何帮宝宝跨过入园这道坎

每年到了9月1日,总有新宝宝会被家长送到这个集体中来。几乎每个幼儿园刚开学的那几天,很远距离之外就能听到幼儿园内的哭声。宝宝一哭,看在爸爸妈妈的眼里,就好像揪他们的心一样,让人手足无措。

陌生的环境难免会令孩子产生恐惧、焦虑心理,对于刚刚入园的幼儿来说,这可是人生中第一次长时间地离开父母家人呢。宝宝面对新环境,碰到陌生的人、事、物时,本来就会因为害怕而产生不安全感,从而出现哭泣、撒娇、害羞等行为,这些都是因为内在情绪反应所表现的行为。许多宝宝上幼儿园都会经历一开始的哇哇大哭到活泼好动,这是一个心理和生理适应的过程。

为了让宝宝尽快摆脱初入园的抗拒行为,尽快适应陌生的环境,家长除了要与宝宝多沟通,还可以多和老师交流,再利用一些方法,相信可以有效减少宝宝哭闹情形的产生,让宝宝在愉快的心情中度过幼儿园的生活。

所以,有些热身功课是必须要提前做的。好在距离幼儿园开学还有10天左右,不如趁此机会给宝宝打好“预防针”,帮助宝宝尽快跨过入园这道“坎”。

“入园即病”是真的吗?

6个月之前的婴儿,需要靠母体内的抗体来维持自身的免疫,防止疾病。而到了6个月以后,孩子必须通过自己生病来建立自己的抗体和免疫系统。但是由于6个月到两岁一般都是在家庭中养育,环境比较小,交叉感染和传染疾病的可能性非常低,所以这一阶段的孩子生病率并不高。与此同时,孩子体内的免疫系统却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所以,等到宝宝一进入幼儿园,这个弱项就表现出来,在几十个孩子共同生活的集体环境当中,交叉感染的可能性上百倍增加,生病就变得非常容易。YjS21.COm

更何况,孩子初到幼儿园,整天都见不到亲人,难免会出现分离焦虑症,表现为脾气暴躁、容易哭闹、自闭、做噩梦、说梦话、夜惊等。生活自理能力差的孩子分离焦虑症表现得更为明显。

因此,必须尽早帮助孩子建立自己的免疫系统。在刚刚入园阶段,爸爸妈妈应该尽量把令孩子抵抗力下降的因素解决掉,同时还要注意孩子的营养。这样通过一段时间以后,孩子的体能会越来越好,疾病会越来越少。

给家长的3个忠告

1.不要胡乱猜测孩子拒绝入园的种种原因:是不是有小朋友欺负他了?是不是幼儿园的饭菜不合口?是不是老师不喜欢他……家长的担心很正常,但要理智对待。

2.不能“心太软”。有的孩子每天都在央求父母:今天我不去了好吗?这时家长一定要态度坚决,今天逃一天课,明天逃半天课,这样在不知不觉中就延长了适应过程,得不偿失。

3.千万不要“粘粘乎乎”。有的家长送孩子入园时表现得太依依不舍,一会亲一下、一会抱一抱,就是走了还在门口偷看半小时——这样对孩子的情绪其实非常不利。

宝宝回家后,不要这样问

1.“今天你在幼儿园过得好不好?”

这么小的孩子,没有理性的所谓好与不好的概念,只知道自己很委屈,爸爸妈妈都不在身边,心里很害怕。这样一问,很容易把孩子的酸甜苦辣勾上来,更不想去幼儿园了。

2.“老师喜不喜欢你呀?”

这个问题也很糟糕,老师自然喜欢每个孩子,更何况小孩子哪里判断得清楚?这样提问,等同“挑拨”老师和小孩子的关系。

3.“你今天中午吃饱了吗?”

刚上幼儿园的孩子,很少有马上适应吃饭的。这样问,孩子要是说没吃饱,家长自己觉得心痛,另一方面也是在给孩子增加幼儿园的负面影响。

那么,对于刚刚入园的小朋友,家长应该怎么问?不妨设些开放性的问题,比如问问宝宝在幼儿园都做了什么,启发式地让他自己说说幼儿园的情况。要是他不愿说,也别强求。

7招度过适应期

1.事先熟悉

宝宝一般是因为不适应新环境才哭的,所以在把正式宝宝送到幼儿园之前,应该先带宝宝去参观幼儿园,欣赏园内设施、环境,从而培养他们对幼儿园的情感。也可以充分利用故事、儿歌、歌曲,给宝宝讲述上幼儿园的好处,减轻他们的焦虑感;或者还可以找几位已经就读幼儿园的小朋友,与宝宝玩耍。另外,还能带宝宝到公共场合和其他的小宝宝一起玩耍,让宝宝完成心理上的过渡。这样宝宝上幼儿园后,才不会因为不适应而哭闹。

2.建立安全感

刚开始带宝宝到幼儿园时,当你准备离开时,一定要先和宝宝告别,告诉宝宝等到他放学时再来接他,让宝宝有很好的期待。若宝宝不停地哭闹,请尽量安抚他。另外,将宝宝日常的生活情形和宝宝的一些固定习惯告诉老师,这样万一宝宝在幼儿园哭闹老师也能更好地安抚他。平时多了解宝宝在幼儿园的状况,适时地调整自己的教养方式。

3.亲密接触

当宝宝因为不愿意进入幼儿园而出现哭闹或不安的情绪时,可以和宝宝进行亲密地接触,抱抱、亲亲,让宝宝觉得安心,自然可以减少他哭闹的情形。

4.转移注意力

一开始接触新的事物时,有些宝宝会出现急躁、害怕等种种负向的情绪反应,这个时候,可以利用一些方式来转移他的注意力。建议家长可以替宝宝准备他平时喜欢的玩具或物品让宝宝带到幼儿园,当宝宝出现哭闹的行为时,这些东西可以转移宝宝的注意力,安抚他的情绪。

5.满足要求

有些宝宝哭闹是因为肚子饿,或是想要一些东西,而没有人满足他才哭闹的。不要宝宝一哭就马上责怪他,了解宝宝的需求,适当地满足他的愿望,可以减少宝宝哭闹的情形。

6.培养生活习惯

在生活习惯方面,在入园前,家长应该有意识地培训宝宝独立进餐、正确盥洗、按时排便等良好的生活习惯。因为这样可保证孩子在园吃好、睡好,促进他们健康成长;另一方面,这也有利于保持宝宝的个人卫生,避免生病。

7.安全教育

另外,还要对宝宝培养初步的安全意识,比如教宝宝记住并说出家庭住址、联系电话号码、父母姓名、工作单位等等;还要记得教宝宝学会自我保护,不玩锐器,不将异物塞入耳、鼻、口中,不随意离开集体等。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编辑推荐

如何让孩子顺利度过入园焦虑期?


孩子到2-3岁,就特别渴望与同伴交往,不愿一个人在家独自玩,这说明幼儿已经从个体活动发展到需要有交往的集体生活了。幼儿园就是幼儿的集体所在,但是对孩子来说,从家庭到幼儿园,生活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所以有些孩子会不习惯新的环境,同样,家长对孩子的入园,也会产生不适应。那么,怎样让幼儿尽快的习惯幼儿园的生活,又如何让家长适应孩子入园这一转变呢? 一、要让幼儿建立”快乐-幼儿园”的联结,要让幼儿一听到幼儿园就会联想到或感觉到快乐。二、帮助孩子建立“幼儿园脚本”(scrips),就是让孩子在认知上接受幼儿园的一系列行为方式、行为模式及交往规则。幼儿在3岁左右的时候就形成了有关的关于事件的图示。比如孩子知道在电影和休息日去快餐店的表现肯定应该是不同的;在外婆家的表现和在自己家中的表现可以有所不同.孩子进入幼儿园时也会意识到这里的活动规则与其它地方不同。这种不适感既可以激发孩子的信息加工能力,帮助孩子更好的适应幼儿园生活;同时也会增加孩子对这个环境的不适应感和无助感。所以,对幼儿园“新生”进行入园适应的亲-子-师活动,以帮助孩子在足够安全感的情况下,接受老师,适应与其他小朋友共同活动的生活场景,适应幼儿园的行为模式和行为规则,这样才能让孩子成为规则的主人,才能更好的适应幼儿园以致将来学校的生活。三、从孩子的社会性发展角度来看,3岁儿童的交往范围还主要停留在家庭中。他们的友谊概念还很淡薄,交往意识不强,较少感受到交往,维持长期友谊关系的乐趣,他们交往的乐趣更多的在于共同的活动,而非感情的联系,尤其是在今天的独生子女时代。所以对孩子们来说,进幼儿园的第一个月,是一个突然的转变—他们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被父母送进了一个完全陌生,没有任何感情依托的空间,孩子们不知道他们犯了什么错误,也不知道将要发生什么,对任何人他们都不感兴趣.他们只是疑惑为什么错误,也不知道将要发生什么,对任何人他们都不感兴趣。他们只是疑惑为什么妈妈要抛弃他.所以入园前还要作好孩子的交往准备:每天早晚让孩子与社区里别的小朋友一起玩,不要关在家里;每天有意识得给孩子独处的时间;经常安排家庭中和家庭外的分离训练(让孩子知道妈妈走了,还会回来,即使不是在自己家中,妈妈也会到分离的地方去接孩子);对依赖性比较强的孩子要为他创造机会多接触陌生人……另外,在入园前创造在幼儿园孩子与幼儿园老师的接触机会,让孩子在有父母在场,有足够的安全感的前提下,和老师拉拉手(身体的接触会拉近人们的心理距离),和小朋友一起玩,使孩子逐渐接近老师、接受老师,建立与老师的感情联系,同时在父母的鼓励下,积极探索幼儿园环境,感受在幼儿园活动的乐趣,这对孩子的适应都是非常有意义的四、孩子的安全感来自对环境的熟悉程度。入园前,带孩子去幼儿园看看,各个教室走走、玩玩,和老师拉拉手,和小朋友们一起玩.这样可以让孩子熟悉幼儿园的环境,能提高他的安全感,并产生想到幼儿园的愿望。五、要让孩子有入园的心理准备。家长应该在入园前几天,有意识的向孩子进行“入园倒计时”,提高孩子对即将发生的情况的“预测能力”。可以带孩子去参观你的工作单位,参观你的工作办公室,告诉孩子,每个人都要工作,每个人都爱自己的工作,这里就是妈妈工作的地方,宝贝工作的地方在幼儿园,宝贝也长大了,过几天也要上幼儿园上班,学本领了。并带孩子到幼儿园看看,走走,玩玩。如有可能,在入园前一天为孩子作一个小型的庆祝会,祝贺孩子长大了,祝贺孩子上幼儿园了。让孩子感到,上幼儿园是件快乐而自豪的事。小大人还要郑重的提醒您,入园不适应的情况同样会在家长身上发生,最典型表现就是—焦虑。孩子哭了没?肯不肯吃饭?有没有受欺负?家长的心里满是问题,在等待中问题越积越多,终于在离开(接到)孩子的那一刻到达了顶峰,父母的难舍难离,焦虑的表情,担忧的目光通过微妙的亲子互动,传递给了孩子:上幼儿园是非同小可的,是令人担忧的。因为,甚至是可怕的,在陌生的环境中,孩子对环境的判断更多的是参考父母的反应。这种现象,在儿童心理学中,被称为“社会性参照”(socialreference)反应。所以家长和孩子的分离焦虑和对陌生环境的不适应互相强化,导致恶性循环。小大人以心理专业的角度提醒您,您对孩子的情绪和适应的影响力,是很大的,小大人建议您来经常参加小大人举办的各种专家讲座和心理辅导,这是非常必要的。如家长可以了解到孩子产生分离焦虑是很正常的,分离焦虑的典型表现—哭,也是可以接受的。因为哭是孩子的权利、是孩子的需要,是孩子成长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阶段。家长和幼儿园的任务,不是阻止或杜绝孩子们的哭声,而是任何帮助他们更快的适应幼儿园生活。此外,家长所必需做到的就是端正入园观。家长要坚持天天送孩子入园,不能舍不得,停停送送反而增加孩子重新适应的负担。有的家长常常骗着孩子去幼儿园,或送到幼儿园后乘孩子不备,偷偷溜走,这样孩子会大哭大闹。父母应该事先和孩子讲明道理和条件,答应什么时候来接一定要做到,不要让孩子失望而影响情绪波动。家长来接时还可以和孩子一起在幼儿园玩一会儿,增加孩子对幼儿园和老师的感情。绝对不能当着孩子的面说幼儿园老师的坏话,更不能以“不听话就要送幼儿园”来威吓孩子。家长应尽可能的建立积极的“亲师关系”——加强与教师的信息联系和感情交流,在入园时要向老师介绍自己孩子的性格,在家的生活习惯和特点,便于老师掌握情况进行教育。

如何做好“亲子交流”这道菜


节假日是家长和孩子交流、共处的最好时间,此外,平时的亲子沟通也很重要。国内外的研究都显示,亲子共处的时间对于儿童的人格影响非常明显,亲子共处时间太短,孩子成人后犯罪率明显高于共处时间较多家庭的孩子。

一、三个家庭三种不同沟通类型

1、充分交流型:一切为了孩子

庞小姐说,自从有了孩子小佳,她就换了份轻松的工作,每天下午5点30分准时到家,陪孩子玩一会,然后一起吃饭,帮孩子洗澡,给孩子读故事书。庞小姐每天陪孩子的时间大概有3到4个小时,会在玩游戏时了解孩子一天的情况,孩子也很喜欢和自己聊天,幼儿园里发生任何事情、他的任何想法都会告诉自己,而庞小姐也很乐意做听众。到了老公休息的日子就会计划一个家庭日,比如出去郊游,或和老公带着孩子到儿童游乐场。像这个元旦,她就早早买好了星期8小镇的家庭套票,准备一家三口一起来做蛋糕、奶酪。

2、被动交流型:工作忙碌无暇顾及孩子

徐汇的张小姐目前在一家日资公司做财务助理,工作非常忙,孩子平时都是由外公外婆来照看,每天回家时孩子基本已洗漱完毕准备睡觉了,她只能和孩子亲近那么一会儿,问问孩子今天在学校学了哪些东西、中午吃的什么午餐等等。张小姐很感慨,和孩子在一起的时间实在是太少了,因为工作的忙碌,张小姐经常是以礼物的形式来弥补内心对孩子的歉疚,一有时间张小姐就会在家陪伴孩子和父母,有时假期稍长就会举家出去旅游。

3、拒绝交流型:孩子越大交流越少

普陀区梁小姐的女儿今年刚刚上小学一年级,梁小姐说,平时只有在女儿做作业时自己会在旁边辅导一下,现在已经很少和孩子一起玩了,故事书读得也少了,但会买一些适龄的书让女儿自己看。女儿放学回家就做作业,不是很喜欢讲话,梁小姐问一句女儿才答一句。通常梁小姐会询问一下学校的情况,有时女儿不愿说或者说不清楚,她就会去问问老师。作为妈妈,梁小姐也很困惑为什么女儿不喜欢和自己聊天呢。平时的周六周日主要都是孩子去上兴趣班,没有什么特别的活动,像元旦、春节这样的假期,梁小姐就会带着老公、女儿回娘家,走亲戚。

二、餐桌成家长和孩子交流主要场所

近日,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等单位组织的一项调查显示,由于父母工作繁忙,餐桌成为每天家长与孩子交流的主要场合。有近13%的家长承认,他们与孩子主要借助于非面对面的方式,表明现代通讯技术正在逐步深入亲子交流的方式。

三、超六成家长承认打过孩子

65%的家长承认偶尔会打孩子,也有31%的家长说从未打过孩子。在让家长对孩子诉诸暴力的多个原因中,撒谎是家长最不能忍受的(34.5%),其次是不服从家长的命令(25.8%)或待人接物失礼(22.5%)。当然,因为学习而责打孩子的比例也不算低(17.8%)。

四、超5成家长对亲子交流成果不满意

许多的父母在与孩子的交流中对孩子并没有完全的信心,担心孩子有隐瞒不报的情况,表现在39%的父母都曾经偷看过孩子的秘密:绝大多数的步入青春期孩子(13岁以上)的父母都偷看过孩子的秘密(58%),且约三分之一的父母(33.3%)数次或经常偷看孩子的秘密,只有42%的家长从未偷看过。

分别有30%和51%的家长认为自己“非常了解”或“有些了解”孩子;超过47%的家长对自己与孩子之间的交流感到“非常满意”或“比较满意”。有53%的家长对自己与孩子之间的交流感到不满意,这也表明父母期待或认为在亲子沟通上还有提高空间。

五、专家建议

1、每天最好抽半个小时陪伴孩子

上海市中小学心理学会专家蒋薇美表示,亲子交流很重要,家长工作再忙也最好能每天抽出半个小时左右时间陪伴孩子,吃饭、看电视或聊天。在这种交流过程中,家长一定要摆好自己的位置,最好能以平等的身份或朋友的身份而不是高高在上的家长身份同孩子交流,聊一聊身边发生的有趣的事情或就某一事件发表看法,这些都能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孩子。

2、交流要做到“润物细无声”

妇联心潮青少年心理咨询中心专家魏迎娣认为,家长对亲子交流要注意处理好两个问题,一个是交流的时间,二是交流的内容。交流的时间不要刻意地专门挑时间问孩子一些你想知道的话题,最好是在不经意间,从其他话题自然过渡。孩子不愿意说的时候不要强逼,那样只会增加逆反。二是交流的内容,平时要多关心孩子关心的东西,如他们喜欢听的歌、喜欢看的影视剧、书籍,或崇拜的明星,试着去了解这些事物,找到能和孩子同等对话的话题。要知道,其实孩子长大后,反倒会“瞧不起”家长,认为他们关心的东西,家长已经不知道或不支持了,所以,他们不愿意也不“屑于”和家长交流。所以,家长要学会适当肯定孩子喜欢的一些新鲜事物,拉近和他们的关系,重新找到话语权。

总结:父母想要与孩子建立起良好的亲子关系,亲子沟通担任着格外重要的“角色”。而在和孩子沟通交流时,家长一定要摆好自己的位置,最好能以平等的身份或朋友身份去交流,多关心孩子关心的东西,才能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增进感情、改善亲子关系。

如何帮倔孩子“搭梯子”


如果你以一定的方式对他加以阻止,他便会以一定的形式进行反抗,这便成为所谓的“倔强”。这种情况主要表现在宝宝2岁半~4岁期间,即所谓的第一反抗期。心理学研究表明,这类宝宝更容易成为心理健康、独立坚强的人。是不是总为家里的倔宝宝头疼呢?你说朝东,他偏要朝西,你说向北,他偏要向南;只要他认准的事儿,你就是八头水牛也休想将他拉回来!因为他,你常常威风尽失……

其实,宝宝的“倔”不是太大的问题,如何改变你头脑中的“倔”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宝贝简历

昵称:小武男孩儿

特点:小武是个“小能干”,什么事儿都要自己动手,并且都按自己的方式去做,别人教他也不行,更不用说帮他了。为这事儿,小武没少吃亏。比如,荡秋千时,他总不肯抓住两边的秋千绳,结果从秋千架上重重地摔下来。这样的事儿发生在小武身上的可多了!

自我意识增强型

妈妈的难题:“宝宝这样自以为是,将来会吃大苦头的!”

专家分析:在叛逆,也在成长

小武的自以为是其实是一种正常现象。由于生理和心理的成熟发育,宝宝在2岁半以后已经产生一定的自我意识,具备一定处理日常事务的能力,这会让他产生强烈的独立行动的愿望,于是表现出一种明显的自主性和独立性。他什么事都想自己尝试,什么事都不愿意接受别人的帮助。此时,如果你以一定的方式对他加以阻止,他便会以一定的形式进行反抗,这便成为所谓的“倔强”。这种情况主要表现在宝宝2岁半~4岁期间,即所谓的第一反抗期。心理学研究表明,这类宝宝更容易成为心理健康、独立坚强的人。

早教方案R&W

Right:顺其自然,以一种宽容和理性的态度对待宝宝的倔强行为,注重安全保障措施。

放手让宝宝去尝试去体验去思考,不过分干涉和束缚他。如果担心宝宝的行为会造成危险或破坏,不妨在安全保障措施上下一点功夫,比如,在秋千架下置放棉垫,将常用的易碎玻璃器皿换成安全的塑料制品等。

但是宝宝的行为必须在一定的规则和安全许可的范围内进行。如果他的行为超出了行为规则或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则应当严格加以制止,以免造成不必要的严重后果。

Wrong:以倔对倔或者放任自流

如果一味强迫宝宝按照你的意志行事,以倔对倔,要么造成宝宝过于怯懦,要么造成宝宝过于叛逆,都不利于宝宝将来进入社会。

放任宝宝,不加约束,则会让他高估自己的能力和蔑视规则,容易形成安全隐患。

宝贝简历

昵称:棒棒男孩儿

特点:上英语课时,教室里的气氛热烈极了!可是,无论老师怎么引导,棒棒总是不开口。似乎较着劲在跟老师斗,对于这个不开口的“倔小子”,老师实在没辙了。

缺乏兴趣型

妈妈的难题:棒棒以前曾经学过英语,后来由于我们对他的要求太高,使他对英语产生了严重的抵触情绪。

专家分析:在叛逆,也在表达

棒棒拒说英语缘自于他对英语的厌倦心理。常言道“宝宝的眼里容不得沙子”,在这里,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宝宝不具备掩饰自己的能力,另一方面,不具备足够的自我约束能力。因此,宝宝常常会根据自己的好恶行事。对于喜欢做的事,总是干得津津有味,而对于不感兴趣、不喜欢甚至厌恶、恐惧的事,他一般会采取消极的态度对待,有的甚至直接加以拒绝。此外,宝宝有时的“倔强”是因为他对所做的事情不懂或不会。

如何帮孩子铲除自卑情结?


孩子们在成长的过程中可能会因为各种不同的原因导致出现一些不健康的情况,这些不健康的问题可能是身体上的,当然,也可能是心理上的。自卑就是孩子们在成长的过程中出现的一个最典型的心理问题。那么,应该怎样来克服呢?

1、什么是自卑情绪

所谓的自卑情绪是一种心理感觉,在出现这种感觉的时候,一个人可能会认为自己在某些方面要比别人更差。这种认为自己不如别人的感觉其实是自己想象的,甚至可能是不存在的。自卑情绪如果一直持续的话,可能会影响到一个人的积极性,从而导致没有办法获得成功。在某种程度上,有自卑情绪的人会更喜欢独居,不喜欢和别人交往。

2、帮助孩子变得积极

父母永远都不要让孩子们出现自卑的情绪。父母要帮助孩子们摆脱来自周围的恐惧和消极的情绪,让孩子们意识到这些想法都是虚构的。只有积极的思考才能让孩子们摆脱自卑的心理,父母要让孩子们对自己更加的热情,从而增强孩子们的自信心。

3、帮助孩子发掘潜力

父母可以试着帮助孩子们认识到孩子们的潜在技能,然后帮助孩子们进行培养和发展。父母要试着告诉孩子们知道自己的天赋,这能够帮助增强孩子们的自信心。

4、帮助孩子解决问题

父母要试着找到导致孩子们自卑的原因。如果是因为体重的话,那么,就帮助孩子们减肥。如果是学习成绩的话,那就帮助孩子们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通过这样的方式,不管是什么原因导致了你的孩子的自卑,你都可以找到相应的解决方法。

5、帮助孩子接受事实

如果导致孩子们自卑的原因非常的难克服,或者是没有办法克服的话,那么,父母就应该帮助孩子们接受这样的一个现实。让孩子们明白在没有办法改变事情的时候,应该怎样去接受这个事实。在孩子们接受这个事实的时候,他们就不会觉得自己比别人差了。

6、听从专家的意见

父母也可以向专家咨询解决孩子们自卑情绪的方法,不要在没有任何依据的情况下就采取措施,让医生决定怎样的方法是适合你的孩子的。可能医生能够帮助你找到导致孩子自卑的根源,很多时候孩子可能不会和父母说这个问题,但可能会和专家说。

如何帮孩子找回注意力


如何帮孩子找回注意力

在家长眼里,孩子的这些行为是注意力不集中的表现:

3岁的丁丁刚上幼儿园,老师反映他经常上课“神游”。老师讲故事时,丁丁看上去是在听,但眼神是涣散的,问他老师讲了一个什么故事,他说不知道。

4岁的璐璐,如果某件玩具或游戏,她玩得不错,就会继续,但如果她玩得不好或不会玩,就会表现出不耐烦,马上放弃,换个玩具玩。画画时也是一样,如果一开始画得很好会继续画下去,但大多数时候是画到一半又重新开始画。

6岁的乐乐,接受能力很快,玩具一玩就会,还能自己拆了再装起来,但做什么都是一分钟热度。幼儿园老师反映他上课也不专心,老爱这里玩玩那里看看,有时还影响别的小朋友。

从心理学分析,孩子为什么会这样:

对于丁丁,他还没有形成有意注意力。3~4岁的孩子,无意注意依然占优势。刚刚上幼儿园的丁丁,还不懂得如何支配自己的注意力(即有意注意),如果老师讲的故事他不感兴趣,他确实容易走神。家长可以针对丁丁的情况,有意识地训练他在听觉方面的有意注意。

对于璐璐,她只是还没有学会坚持到底。4~5岁的孩子能够自觉、有目的地将注意力指向特定的事物,开始观察事物的细节,但这个年龄段孩子的行为依然是全凭自己的兴趣和心情,所以璐璐的表现起伏很大。针对璐璐的情况,家长需教她做事情前有所规划,以画画为例,不是想到哪就画到哪,而是画之前大致想想自己要画什么,多多鼓励她把一件事做完,再去做别的。

对于乐乐,他更需要学习的是不打搅他人。学龄前的孩子已经可以有计划地、有目的地分配注意力来指行动,对于色彩鲜艳、形象鲜明、生动直观的事物以及与他的经验有关、符合他兴趣的事物能加以注意。乐乐的情况和丁丁不同,乐乐上课不专心,很有可能是因为老师讲的内容,乐乐觉得太简单,所以他就没兴趣听了。遇到这种情况,引导的重点在于让乐乐明白,上课时不能影响其他小朋友。

你有没有总是觉得孩子注意力不够集中?在抱怨孩子之前,先来看一个数据:据纽约一家研究机构统计,一位员工平均每天在工作时用来随意打电话、查看电子邮件、回复即时对话、流连在微博上的时间要占到上班时间的28%。调研结果还说现今社会影响注意力集中的因素太多了,成人的注意力在日益涣散。一面是自己在工作中经常分神,一面却对孩子注意力的要求越来越高,这是不是有点不公平?那就别再指责孩子!行动起来,和孩子一起把注意力找回来。

对孩子注意力集中的要求要合理:

1.学龄前孩子注意力可持续时间比你想象的要短:3岁的孩子,注意力集中的时间长度平均为9分钟,4岁为12分钟,5岁为14分钟。所以你的要求别超过了孩子现有的能力。

2.学龄前孩子的生理发展决定了他的注意力不够稳定。这一时期有意注意尚在形成阶段,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往往交替掺杂在一起。因此,孩子的注意力不够稳定,范围比较小,他还不会“指挥”自己的注意力,分心后不能马上又回到原来注意的对象上。

3.学龄前孩子很容易受外界刺激物的影响,如果你需要他在某段时间集中注意力,就要为他创造一个避免刺激和干扰的环境。

4.学龄前孩子还很难将注意力集中并保持在他不感兴趣、超出他能力的事情上,如果你要求4岁的孩子反复写拼音、做算术,他很有可能表现得散漫,甚至烦躁。

引导孩子集中注意力的亲子游戏

找积木

效果:锻炼听觉注意、视觉注意和动作注意

1.准备若干块颜色不同的积木,在家里有一组抽屉的柜子前放好。

2.家长扮演木偶对孩子发出指令,“请把绿色的长方形积木装进第二个抽屉里”,“把红色的圆圈积木放进第一个抽屉里”。

3.孩子放好后,请他把积木找出来,找的时候一次只找一块,这样孩子就需要调动自己的注意力和记忆力。

4.孩子和家长互换角色来玩,可以提高孩子的积极性。

小贴士:可以用球、娃娃等玩具代替积木。一开始物品可以少几样,根据熟练程度再慢慢增加玩具数目。

什么东西不见了

效果:锻炼视觉注意力

1.在桌上摆放几件玩具,如布娃娃、玩具熊、小皮球、积木。

2.让孩子说出玩具的名称,并在短时间内记住。

3.让孩子闭上眼睛,家长拿走其中一样或几样玩具,再让孩子睁开眼睛,问他:“什么东西不见了? ”让孩子集中注意力去回忆。

4.家长和孩子互换角色玩,这个游戏和找积木一样,可以锻炼孩子在短时间内集中注意力,抗干扰。

画地图

效果:锻炼视觉注意

1.散步时,家长和孩子一起指出沿途看到了什么,比如好朋友的家、水果店、邮局、超市、花园等建筑物,告诉孩子回家后我们要把散步时的路线图画下来。

2.回家后,鼓励孩子画一张散步时的地图并注明沿途标志物。

3.孩子画的同时,家长也一起画,等孩子画完后,和孩子的地图相比较,看谁画得准确。

小贴士:这个游戏适合6岁左右的孩子玩,为了降低难度,可以先从画小区平面图开始。

穿木珠

效果:锻炼视觉注意和动作注意

1.准备各种颜色的小木珠十几颗和两根细绳。

2.家长一手拿小木珠,一手拿线,边穿边说:“看小木珠上有个小孔,线从这头穿进去,从那头穿出来,一个一个穿起来,变成一串小手链,套在手腕上,真好看!”

3.让孩子自己动手穿木珠,孩子穿的过程中,家长在一旁要多多鼓励。

4.如果此时孩子已准确认识了红、黄、绿等颜色,还可把各种颜色的木珠分开,按一定的规律将同颜色的两颗或三颗穿在一起,或一颗一颗间隔着穿。妈妈先穿好一串颜色间隔开的珠子,让孩子模仿,穿出一串相同颜色间隔的珠链。

投球入瓶

效果:锻炼视觉注意和动作注意

1.准备两个瓶口较小的玻璃瓶以及几十个弹珠。

2.让孩子把弹珠放进瓶子里,越快越好。为了增加游戏的趣味,家长和孩子一起比赛。

3.如果孩子进行得很顺利,可增大游戏难度,如选择瓶口更小的瓶子,改用勺子舀弹珠来代替用手投放。

相信《如何帮孩子跨过入园这道坎》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幼儿教师教育网”是您了解教育孩子的方法,工作计划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yjs21.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幼儿园孩子的游戏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