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首先要分析孩子白天有无受过什么刺激或身体有什么不适的地方,最近一段时间是否经常这样,作出判断后再作处理。
俗话说:“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外来的刺激能引起做梦,来自身体内部的刺激也能产生梦。一般来说,做梦不会影响健康。但是,有些孩子常会出现夜间惊恐的现象,弄得爸爸妈妈束手无策。遇到这种情况,应该怎么办呢?
首先要分析孩子白天有无受过什么刺激或身体有什么不适的地方,最近一段时间是否经常这样,作出判断后再作处理。
出现夜间惊恐现象的原因一般有:
1。孩子在白天受到不良刺激,如恐怖的故事,成人的责备和打骂等等。
2。身体内部的刺激,如有疾病(疾病会引起人体组织内生理的改变,会破坏体内血清促进素的平衡)。这种白天大脑无暇顾及的初起疾病的微弱信息在睡梦中能反映出来,如肺部疾病患者常梦到负重运行,胸部受压,被人扼住脖子而感到窒息等。做噩梦者往往心中恐惧,呼喊不出而突然惊醒。遇到这种情况,爸爸妈妈要及时带孩子上医院检查。
如果不是身体方面的原因,爸爸妈妈大可不必惊慌,只要平时加以注意就可以改变这种情况。
平时睡前,不要讲惊险恐怖的故事,或用“狼来了”、“老虎要吃掉你”等谎话吓唬孩子,保持孩子安静愉快的情绪。此外,要养成孩子良好的睡眠习惯,早睡早起;睡前不要吃得太饱,不要让孩子喝太多的水。还要注意不让孩子过度疲劳。这样,就能避免孩子出现夜间惊恐的情况。
孩子的情感智能越来越受到父母的重视,让孩子学会一些基本的情感技巧,如乐观、自信,建立积极的做事态度等等,对于他日后的人生至关重要。
工具NO1:冷静下来
对于幼小的孩子来说,他的情绪反应往往来自身体,而不是情感方面。身体健康的孩子,较少有极端情绪反应,更会擅于控制自己的情绪,充满活力。
让孩子学会冷静下来,能够很好的掌控自己的思想、情感和需求,可选择孩子最轻松的时候进行,这时的孩子更乐于去尝试一些新鲜事情。
方式:
●用手指在孩子的背上画字、数字或图形,让孩子猜。
●让他的肌肉紧绷五秒钟左右,然后彻底放松。
●有规律地让孩子把注意力集中到自己身体的各个部位——从双脚开始,慢慢地往头部方向移动。
●深吸一口气。让孩子吐一口气,然后保持几秒钟,这样,当他吸气的时候,就会自然而然地大吸一口了。
工具NO2:摆脱沮丧情绪
令人不快的经历一旦在孩子的情感记忆库里沉积下来,当他再遇到类似的状况时,这些记忆碎片就会被激活,产生更激烈的反应。这不仅让孩子自己难过,还会影响同伴对他的态度。于是,孩子越来越会在意旁人对自己的态度,变得越来越焦虑和自闭,形成恶性循环。
因此,在一天结束之前教孩子将当天的痛苦情绪过滤掉,实在是一件很好的事情,试着和孩子一起,选择一两项下面的活动,想像着把不良情绪排放出去。
方式:
●让他发泄几分钟。在这个过程中,不要试图去压抑他的情绪
●作吐气运动,将“坏情绪”呼出来。
●想像着自己站在明媚阳光下的一条凉爽新鲜的溪水中,沮丧的情绪被溪水冲洗殆尽。
●自己对自己说:“让它去吧”、“没事儿”、“我现在感觉好多了”。
工具NO3:积淀愉快经历
每个孩子都会有很多积极正面的体验,如果这些愉快的瞬间能够积淀下来,将会成为孩子宝贵的精神资源。等到下次遇到不顺心的事情时,更会成为他自我安慰和鼓励的力量源泉。家长可以在晚上临睡前、在帮助孩子排遣掉不快的情绪时,教孩子学会如何将美好的时刻变成自己精神世界的一部分。
方式:
●回顾一天的生活
跟孩子谈谈那些美好的情景,比如与你共处时的甜美,完成某件事、学到新知识时的喜悦等等。尤其要引导孩子去找找那些与自己平时感受不一样的场景。
●情景再现
首先,由孩子想像困难场景,让他通过有效的正确方法去面对,引导他想像正确行为所带来的良好情绪。
然后,在孩子所想像的困难场景之下,让他用不正确的方法处理,引导他想像因此在他的内心所产生的不良情绪。
最后,让孩子有意识地在以上两种处理方法中做出选择,并由他将这种方法“情景再现”地表现出来。
●鼓励孩子
鼓励孩子把正面的情感体验渗入自己的身体,就像水被吸入海绵一样。如果你的孩子处事过于谨小慎微,就鼓励他想像自己被意外撞倒的情景,看他如何想办法保持放松和冷静,从而不再担心自己是否摔疼了。如果你的孩子争强好胜,就鼓励他想像在一场棋类游戏中输了,看他如何摆脱这种让自己沮丧的情绪。
“小宝宝的手指头上是有蜜的”。我家的宝宝果真就是这样。小手吃得可起劲了,把他一只手拿下来另一只又塞进去了,还吸得啧啧作响,特别有滋有味。宝宝为何爱吃小手?这是个让众多爸爸妈妈们都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让他吃吧,一是担心不卫生,二是担心会对宝宝将来牙齿的发育有影响。可这个给宝宝带来快乐的习惯,纠正起来还真是不容易。宝宝的“手指棒棒糖”需要戒掉吗?怎么戒?让我们来听听专家是怎么说的。
据调查研究显示,1岁6个月的宝宝中,有19.2%的宝宝有吃手的习惯;3岁宝宝中,有10%的宝宝仍爱吃手;而3岁6个月的宝宝中,保留吃手习惯的比例下降至7.8%。看来吃手的习惯在宝宝当中还真是个普遍现象。
专家告诉你:2岁是个分界点
2岁以下的宝宝吃手爸爸妈妈不用担心
2岁以下的宝宝偶尔地啃啃脚丫子,吮吸小手,妈妈们不用为此太担心。因为,这时宝宝的牙齿发育不会受此影响。宝宝在5~6月的时候长的是虚牙,吃吃小手磨磨牙床并没有什么坏处。
吃手是宝宝智力发展的一种信号
从妈妈的肚子里来到人世,外物对宝宝来说都具有强烈的吸引力。但初到人世的宝宝大脑发育还不够完善,大脑的定位系统尚不成熟。因此,把手放在嘴里吃对这个时期的宝宝来说还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当宝宝再长大一些,手指功能开始分化,初期的手眼协调功能也开始显现了。2~3个月后的宝宝会开始出现手的动作,他往往会挥舞着他的手臂和这件大“玩具”玩得不亦乐乎。当宝宝真正能把手放在嘴巴里啃的时候,则说明宝宝的运动肌群与肌肉控制能力已经相互配合、相互协调了。这是宝宝智力发展的一种信号,爸爸妈妈应当为宝宝的这个举动自豪才对。
吃手是宝宝心理发展的需要
宝宝长到2~3个月时正处于口的敏感期,这个时期的很多宝宝喜欢含着妈妈的乳头或是咬着小手睡觉。有个东西放在嘴里对他们来说会多些安全感,而一旦吸吮、舔啃的需要得不到满足就会让他不安,并产生暴躁、抑郁的不良情绪。
著名心理学家弗洛伊德和埃里克森认为,在宝宝吃手的活动中还包含了人类性快感需要的自然反映。这里的性快感只是一种近似于成人快感的情绪,吃手可以消除宝宝的不安、烦躁、紧张,具有镇静作用。强制性的让宝宝停止吃手,会使得宝宝产生逆反心理或是心理上的阴影。据国外研究发现,在这个时期若宝宝的行为受到强制约束、口的敏感期没有得到正确对待的话,当他长大后将更易形成具攻击力的性格。男孩易具有暴力倾向,女孩则会更爱说闲话,讽刺挖苦人。
总结:两周岁以前的宝宝有吃手的行为,爸爸妈妈不用特别担心,没有必要去阻止它。吃手是宝宝成长过程中正常的发展阶段和心理需求。大部分是一种一贯性的行为,长大后也不大会养成吃手的习惯。爸爸妈妈要做的只是经常帮宝宝洗手,保持宝宝的手部卫生,以防细菌入侵引起宝宝的胃肠道感染。
孩子的恐惧心理与成年人的恐惧并无两样,只是不同的年龄阶段的表现有所不同。一般来说,每个孩子都会经过这个情感发展的阶段。爸爸妈妈应该怎样帮助孩子有效地战胜恐惧心理呢?试试下面这些方法吧:
1.不要惩罚或嘲笑孩子的胆小。这样只会适得其反,正确的应是承认孩子害怕的东西确实存在,这样,孩子知道你了解他的恐惧,也就会相信你的劝慰、解释,才能解除恐惧的心理。
2.教育孩子不要掩饰害怕。有些孩子往往会否认自己害怕,这是孩子常用来对付恐惧的一种方式,但实际上,越是这样,孩子自己越是恐惧。爸爸妈妈应该让孩子说出恐惧的具体内容,让孩子解除心理上的羞耻感,并逐渐克服恐惧心理。
3.平时爸爸妈妈要注意不要强刺激孩子。在日常生活中不要用“你不听话,大灰狼就会来把你吃掉”、“你不吃饭,就把你关到黑屋子里去”等等的话来吓唬孩子,爸爸妈妈可以讲授有关知识帮助孩子克服恐惧心理;如有的孩子害怕雷电,爸爸妈妈可以给他讲解有关雷电的知识,虽然孩子不完全懂得,但他会减少恐惧,感到安全。
4.利用孩子的愉快情感来克服恐惧心理。应经常让孩子参加游戏、去公园玩等活动,产生愉快情感来克服恐惧心理。同时,还可以鼓励孩子用讲故事、绘画等活动,讲出或画出自己最害怕的东西,把内心恐惧表达出来,宣泄出去,从而解除恐惧心理。
想要关注孩子的成长,关注幼儿园信息少不了,下面由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幼儿园开学啦,如何帮宝宝快速进入上学状态”,持续关注本站将可以持续获取更多的幼儿园资讯!
因为特殊原因不仅很多企业没有复工,导致所有的幼儿园也延迟开学,宝妈们在家带了几个月的小孩以后,都濒临崩溃,什么时候才能把这些宝贝们送去幼儿园。
在国内得到有效控制以后,幼儿园终于复学了,虽然嘴上说着要把宝贝送去幼儿园,但是真的到了去幼儿园的时候,家长们却犹豫起来了,幼儿园真的比家里安全吗?孩子那么小,免疫系统也没有完善,反正幼儿园的知识家里也可以教,还是留在家里好。
案例:
小枫的宝宝今年是在幼儿园上中班,小枫记得,刚把宝宝送进幼儿园的时候,各种担心,怕宝宝不适应幼儿园的生活,怕宝宝在幼儿园的哭闹,纠结了很久,还是下定决心把宝宝送进了幼儿园。
但是出乎小枫意料的是宝宝除了第一天哭闹了,后面就异常的乖巧,在班上和其他的同学玩得很开心,老师们也夸宝宝适应的很好,小宝贝一回家就像一个小喇叭一样,跟小枫说幼儿园发生的事情,学习到了什么知识,交了什么小伙伴。小枫还发现,自己在小宝贝面前已经没有威信了,小宝贝张口闭口就是老师说,似乎老师的话已经变成了圣旨。
适应了一年的小班,照理今年就应该进入中班了,但是突然遇到了特殊时期,所有的学校都延迟上课,刚开始在家还好,自己也没上班,每天可以多花时间陪孩子,可是一个月过后,小枫就有点崩溃了,实在太闹心了,还是送去幼儿园图个清静的好。
终于,等到了幼儿园复学的通知,小枫却开始犹豫了,这个特殊时期虽然在国内开始得到了很好的控制,但是小孩子还是易感染的人群,把小孩送去幼儿园,心里还是很担心,总觉得家里还是比幼儿园安全。
但是一直在家里,大人开始上班了,没有人教育孩子,给孩子学习新的知识,相当于荒废了孩子半年的时候,小枫开始陷入了矛盾的心理。
幼儿园复学,到底该不该送孩子去呢?
分析:
小枫的宝宝上了一年的幼儿园,已经习惯了幼儿园的生活,但是突然的特殊事件让孩子不得不中断了幼儿园生活,学校复学,如果孩子进入幼儿园那么可以再次很快适应学校生活,但是安全问题又成了父母最大的担忧,怎么办,才能两全其美,小枫作为妈妈陷入了困惑。
①每个宝宝进入幼儿园都需要适应期。
②幼儿园生活教会了宝宝很多在家中学不到的知识。
③幼儿园复学,该不该送孩子去上学。
孩子复学,对孩子有哪些负面影响?
1.存在一定安全隐患
在家中,有父母或爷爷奶奶的专门照顾,比起学校,几个老师照顾几十个学生,当然家中的会更加的安全,而且幼儿园属于聚集性场所,小孩子免疫力系统还没完善,家长还是会有一些顾虑。
2.很难快速适应上学的节奏
本来假期只有一个多月的,因为特殊时期,拖成了3个月了,小孩子很多上学养成的生活和学习习惯都完全破坏了,重新上学,别的习惯不说,就单是早起,估计都需要父母费很大的劲。
3.难免心不在焉
在那段特殊时期,小孩一般不是看电视就是玩游戏,几乎都没怎么学习,现在复学,小孩子难免会心不在焉,有点厌学的心理,学习效果肯定没有原先好的。
育儿方向标:在孩子复学前,家长应该提前做好这3点
1.帮孩子调整作息时间
每个宝宝在特殊时期,生物钟已经完全被打乱了,跟着父母晚睡晚起,每天除了游戏就是看电视,作息时间可以说是非常的混乱了,想要重新适应学校的生活,第一件事情就是重新调整好作息时间,要不然每天早上去上课,孩子也是昏昏沉沉的,所以要尽快把正常的作息时间恢复,让孩子尽早适应。
2.准备好孩子上学所需的物品
这次的复学跟以往的开学都不一样,除了上学所需要的文具,还要准备很多,虽然国内疫情得到了有效的控制,但是并没有完全的消除,所以把孩子送进幼儿园之前,还有很多的事情需要给孩子交代,很多防疫物品需要给孩子准备,比如消毒湿巾,洗手液、口罩。因为怕学校的老师顾及不来,所以需要给孩子详细说明下,这些东西的使用时间和方法。
3.与老师保持密切沟通
千万不要以为把孩子送进了幼儿园就万事大吉了,家长们还是需要和幼儿园的老师保持紧密的联系的,很多幼儿园的发生的事情,家长不在身边,所以不了解,那么只能通过老师这个媒介去了解孩子在学校的情况,也能及时和孩子进行沟通,这样的话,孩子在幼儿园,家长也能够更加的放心。
育儿悄悄话:一场疫情不仅打破了大人们的生活,同样也深深地影响了孩子。孩子被打破一个习惯或是打破一个生活环境,想要重新再去适应,其实比大人们要难得多。所以父母需要做好很多的准备,让孩子安全快速地重新适应学校生活。毕竟,在学校很多的东西是家里教不了,所以尽早的回归学校生活,是孩子最好的选择哦。
幼师资料《如何帮孩子学着单飞》一文希望您能收藏!“幼儿教师教育网”是专门为给您提供幼师资料而创建的网站。同时,yjs21.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如何培养孩子的自信心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