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科学 种子聚会教案

幼儿园教案大班科学 幼儿园大班科学的教案 01-18

一、【案例背景】

进入秋天,各种果实和农作物逐渐成熟,利用秋收季节,我给孩子们布置了"走进秋天,采集种子"的任务。还画好各种卡通图片,让孩子们回家和爸爸妈妈一起亲子种子贴画。于是各种各样的豆类、谷穗、玉米粒、蔬菜种子等农作物,纷纷登上了我们班的主题墙。孩子们对这个主题栏情有独钟,一有空就都喜欢过来观看和谈论。在一次课间,李志祥小朋友突然发现了在他贴得满满的黄豆和西瓜籽画里,他把蔬菜种子撒上去竟然还能再贴,看着蔬菜种子慢慢地从黄豆的空隙滑过,孩子们都特别惊奇!所以我就追随孩子们的兴趣点,利用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和现象作为幼儿科学探索的对象,预设产生这节科学案例,以此引导幼儿发现周围世界的神奇,体验和领悟到科学就在身边,从而激发幼儿对周围世界的认识兴趣和探究欲望。我班幼儿动手能力强,自理能力有所提高,但在如何整齐合理地摆放物品上能力较弱。为此我设计了本节活动。目的是让幼儿"在做中学",引导幼儿感受条理有序、合理摆放物品的乐趣,产生愉悦的情感体验,理解物体之间存在空隙的现象。同时能够将实验中获得的经验迁移到生活中,学会合理整理物品,养成良好的习惯,也为入小学做好一定的准备。

二、【课堂片段及反思】

片段一:讨论导入:对空隙的认知和感受。

师出示连排的小树,有一只小鸟在小树的后面,你能看到它在哪棵树的后面吗?

幼儿:没看到。

师:看一看小树动一动拉开了距离,你看到小鸟在哪棵树的后面?

幼:看到了,在树的后面,师:这次怎么看到了呢?

幼讨论:小树分开了。

师:对,两棵小树分开了,它们之间出现了空子,所以小朋友从这个小空子里看到了小鸟,这个空子叫空隙。

师:"两棵树之间有间隙,其实在我们经常玩,学习的地方和自身上都 有空隙,你发现它在哪儿了吗?

幼儿讨论生活中空隙现象。如讨论到桌子。

师:如果教室里的桌子不紧挨在一起,会有空间让小朋友走来走去吗?师引导幼儿发现同一容器中空隙的现象。

师:看,这个大瓶子里面有几个球,好像是装满 了,看一看这球之间有没有空隙?如果再放一些小玩具,这个空隙会怎么样?幼儿讨论可能会提及还能装下其它东西。

效果分析:由于学前期的幼儿年龄较小,思考问题比较浅显、直观,针对"怎样帮助判断物体间有空隙"这一问题,首先想到的是用"辅助材料"的方法来解决问题。我就鼓励幼儿仔细观察、讨论、互相交流。

片段二、基本部分:填间隙1、了解材料及特性师:发现了这么多的空隙,真有趣。现在我们就让空隙来帮忙做一个实验游戏 ,看一看游戏材料有什么?

师:这是我们生活中常看到的核桃、花生米、小米,现在我请小朋友上来摸一摸、看一看、比一比、玩一玩来发现它们从形状,大小上有什么不同吗?

幼:核桃摸起来了不光滑,小米很软,能从手指空隙中流出来,核桃要比花生米大,小米颗粒很小。

师幼小结:核桃大大的、圆圆的,花生米小小的、圆圆的,而小米又细又小,当我们用手抓起小米时,小米会从我们的指缝里流下来。

效果分析:观察活动材料,引起幼儿兴趣。材料能激发幼儿探索的欲望,符合幼儿年龄特点的材料能引发起幼儿产生摸一摸、试一试的愿望。通过动作操作让幼儿对自己的判断进行验证,知道的并将物体间隙与物体的大小有关。

2、实验过程师:游戏就是将盘里核桃、花生米、小米全部倒进一杯子里。最后像这样满满平平的一杯。不能高出杯口,也不能在盘里剩任何材料。

师:我们往杯子倒这些材料要一样一样的倒,要有先后的顺序,现在请你开动脑筋,核桃、花生米、小米这三个材料,要先倒哪个?后倒哪个?最后倒哪一个,才能这样成功呢。

3、幼儿讨论顺序,预测记录情况如果第一个小朋友就说出了正确顺序,老师确定一遍幼儿提出的顺序)。

师:你放置顺序是先放核桃,再放花生米,最后放小米。为什么你想要这么放呢?(幼儿回答)

师:其它小朋友还有别的不一样的顺序吗?请你说一说你的放置顺序。幼儿发言提出自己的放置顺序。

师:你放置顺序是先放小米,再放核桃,最后放花生米。(幼儿回答)

师:好,请你拿着你的放置顺序站到这边,至幼儿讨论出三组。

师:请幼儿分组,进行实验情况如果说到第三顺序还不是正确顺序时,师可引出或提出正确放置顺序。

师:刚才我们先放了细细的小米,花生米,这次我们换一换如先放核桃,接下来要放什么呢?(如幼儿提出小米、花生米顺序)可以放小米再放花生米也以放花生米再放小米。

师:现在我们要分组进行实验了,那么在操作时也有要求。一定要按照的记录表顺序一样一样的往空杯子里倒材料,倒光一种再倒另一种也不能用的抓,做完后看是否是这样平平满满的一杯。无论成功与否,请回到自己的坐位,想一想为什么没成功,应该怎么样的顺序能得成功呢?

效果分析:幼儿学科学具有直观性和活动性的特点,当他们面对某些具体的事物或现象时才会提出问题。同时他们需要自身的参与和亲手对物质材料的操作,用自己的感受去充分感知事物来获取知识,发展智力。在确定种子间有空隙的前提下,让他们分析出现这种实验现象的原因,并根据他们的回答,引申出一些新的问题

Yjs21.Com更多幼儿园说课稿扩展阅读

大班科学课教案:种子藏在哪里教案


大班科学课:种子藏在哪里

活动目标:

1.初步认识一些藏在果实里面的种子,知道它的作用。

2.探索发现种子生长在不同部位,感知种子是各种各样的。

3.乐意动手操作,体验发现的乐趣。

活动准备:

幼儿收集的各类秋天成熟的瓜果,农作物,干果等。

活动过程:

一、幼儿介绍自己收集的植物的果实,引起寻找种子的兴趣。

1.教师:小朋友带来了这么多的植物的果实,谁给大家介绍一下?(讲述名称

及外形特征)

2.教师:这些植物的果实生长在哪里?(土里、水里或植物不同的部位)

二、引导幼儿探索种子藏在哪里。

1.教师:你们带来的植物的果实,它们里面有种子码?找一找它们的种子在

什么地方?

2.在幼儿自由探索寻找种子后,教师引导幼儿讨论:你发现什么果实的藏在

了哪里?

3.教师:你们发现这些种子长在果实的哪个部位呢?(果肉里、果核里、果壳里、

果皮里等)

三、观察种子的异同,探索发现种子的排列形式。

1.教师:这些种子它们是什么样的?引导幼儿对各种种子做进一步的观察,说

说对种子的新发现。(从形状颜色大小数量几方面讲述)

2.教师:种子的形状颜色大小数量都不一样,它们还有不同的地方吗?教师帮

助幼儿切开部分果实,引导幼儿观察果实中的种子是怎样排列的。

3.教师小结:果实里面都藏着各种形状不同、大小不同、颜色不同的种子;有

的果实里藏着许多种子,它们的排列顺序也不同;有的横排、有的竖排、有的排成

圆圈状。

四、认识种子的用途。

1.教师:这些种子长得不一样,可为什么都叫种子呢?启发幼儿回忆过去的种

植知识,知道种子放在泥土或水里,天天浇水,适当施肥,就会慢慢的发芽,长叶,开花

结果,长出一棵新的植物来,所以我们把它们叫做“种子”。

2.教师:种子有什么用途呢?有了种子就能长出各种新的更多的植物来吗?

五、了解一些特殊的种子。

1.在植物世界里还有各种各样的种子,如松树的种子外面没有果皮包着,也有

不结种子的植物,如蘑菇、海带等。

2.鼓励幼儿主动去寻找各种不同的种子。

中班科学活动:种子在哪里教案


中班科学活动:种子在哪里

活动目标:

1、 了解种子是各种各样的,尝试按某一特征(颜色、形状或大小)进行分类活动。

2、 观察发现一些常见植物(水果、蔬菜、农作物等)的种子,具有细致的观察能力。

3、 产生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1、 黄豆、赤豆、瓜子、芝麻、花生、菜籽等常见种子若干。

2、 苹果、桔子、西瓜、黄瓜、蕃茄、茄子、南瓜、丝瓜、扁豆、水稻等常见的蔬菜、水果、农作物若干。

3、 小刀若干、分类盒人手一个。

4、 实物探头一个。

活动过程:

1、 导入活动,了解种子是各种各样的。

“小朋友,今天老师请来了许多种子宝宝,你们看看是谁?他们长着什么样?是谁的种子?”

“你还知道有哪些种子宝宝?”

“这些种子宝宝长得一样吗?哪儿不一样呢?”

教师小结:种子宝宝长得都不一样,它们的颜色不一样,有的是红色的、有的是黄色的、有的是黑色的……,它们的形状不一样,有的是圆圆的、有的是椭圆形的、有的是细细长长的、有的有点像个三角形……,它们的大小也不一样,有的大、有的小。我们把这些长得都不一样的种子用一句好听的话说叫“各种各样”的种子。

2、 尝试按某一特征进行分类。

(1)寻找种子与种子之间的某一个相同的地方。

“这些不一样的种子和种子之间有一样的地方吗?”

(用实物探头出示赤豆和长豆种子)“这两种种子之间有一样的地方吗?什么是一样的?”(颜色一样)

(用实物探头出示赤豆和绿豆种子)“这两种种子之间什么地方是一样的?”(形状一样)

(2)幼儿分类操作活动,教师巡回指导。

“你们会根据这些种子之间的某一个一样的地方(颜色、形状或大小)将它们分类吗?先想好你根据什么来分,然后分进你的分类盒中。(幼儿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3)评价分类活动。

利用实物探头分别出示2—3种不一样的分类结果,并请小朋友自己来讲一讲“你是根据什么来分的”。

3、 观察发现一些常见植物(水果、蔬菜等)的种子。

“小朋友,你们知道苹果、桔子有种子吗?黄瓜、蕃茄有种子吗?南瓜、花生有种子吗?它们的种子藏在哪儿?它们的种子又是什么样的?等会儿我们一起去找种子,需要用小刀切开来找的小朋友,用小刀的时候一定要小心,注意安全。好,我们一起去找种子吧。”

“小朋友,都找到了吗?你找到了谁的种子?它藏在什么地方?是什么样的?”

“一些瓜果、蔬菜的种子都藏在它的果实里,一些花卉的种子都藏在它的花里,等会儿我们再去找一找这些藏在花里的种子,好吗?”

4、 了解种子的用途。

“农民伯伯为什么要收集这些种子?种子有什么用?(种植、吃、炸油等)

5小结,结束活动。

“种子是各种各样的,它们的外形不一样,用途也不一样,但是它们有一个共同的地方,就是‘种子都可以种植,长出新芽来’,下次,我们来做小实验‘种子发芽’,看看种子是怎样生长的,好吗?”

活动延伸:

1、 利用散步带领幼儿寻找一些种子藏在花里的植物。

利用自然角做小实验‘种子发芽’,看看种子

大班科学 种子的旅行说课稿


大班科学活动《种子的旅行》说课稿

一、 设计意图

在一次谈话活动中,我问幼儿:你知道种子是怎样旅行的吗?幼儿回答:不知道,或者说是人种出来的,这是因为幼儿在这方面经验的欠缺,所以,我想让幼儿通过收集种子的图片、实物,并利用多媒体教学,让幼儿了解种子的传播方 式。正如《纲要》中提出的选择教材既要符合幼儿的观察需要,贴近幼儿的生活,又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因为“种子的旅行”是生活中常见的自然现象, 来源于生活,能让幼儿产生浓厚的探索兴趣,满足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又具有长远的教育意义。所以,我选择了这节科学活动。

二、 活动目标

活动的目标是教育活动的起点和归宿,对活动起着导向作用。因为这次活动名为“种子的旅行“也就是种子传播的过程,很多幼儿并不明白什么是种子的传播,更不知道是如何传播的。所以,我把这个作为重点解开幼儿的疑问。并通过活动,让幼儿初步了解大自然的奇妙,感悟植物生命力的顽强。因此,本次活动的目标为:

1. 对种子的传播方式感兴趣,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

2. 了解不同的种子有不同的传播方式。

3. 能根据种子的传播方式对种子进行分类。

核心要素为:观察、了解、分类、归纳

三、活动准备

为了让幼儿在愉快的心情下进行教学活动,更加深刻地明白种子的传播过程,我做了以下准备:

1. 故事“骑白马的苍耳”磁带。通过欣赏故事,使幼儿对种子的传播方式有个初步的了解,可以有效地激发幼儿的兴趣,调动幼儿的积极性。

2. 收集有关种子传播的图片、画册或资料。事先让幼儿收集,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为教学活动做好铺垫。

3. 多媒体课件“种子的旅行”。主要是丰富幼儿的感官并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来开展教学活动。

4. 种子传播方式分类表、卡片等,让幼儿在玩中学,学中做,进而使幼儿更加积极主动的参与活动。

四、 教法运用

《纲要》指出,教师应成为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活动中应力求“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幼互动。因此,本次活动,我将以饱满的情绪影响孩子,以朋友的身份与幼儿共同探讨问题。所以采用了以下方法来组织教学:

1. 欣赏法:通过欣赏,加深幼儿对种子的传播方式的理解,为下一个环节做好准备。

2. 提问法:通过教师有效地提问,帮助幼儿了解种子的不同传播方式。

3. 多媒体演示法:借助多媒体调动幼儿学习的兴趣,让幼儿对种子的传播有更直观的认识。

《纲要》指出, 幼儿是主动的学习者、探索者和参与者,在科学教育活动中,要充分发挥幼儿的主体性和个性,体现以“幼儿为主体”的教育理念。因此我采用的具体学法是:

1. 观察法:是科学活动中最常见的方法。通过边看、边听、边想,充分调动幼儿的各种感观参与活动,获取丰富的直接经验。

2. 交流探究法:幼儿在教师的引导下,根据生活经验,与同伴交流、探究种子的不同传播方式。

3. 操作法:让幼儿与材料互动,锻炼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

五、 活动过程与说明

1. 听故事,导入主题

教师请幼儿欣赏故事“骑白马的苍耳”,让幼儿在听故事的乐趣中,初步了解种子的传播过程,为后面的环节做好铺垫。

2.观察、讲述

听过故事后,幼儿对种子的传播有了一定的理解,所以,教师通过有效的提问,让幼儿讲述种子的几种主要传播方式:风传播、动物传播、水传播、自己弹出、人播种等。

3.归纳、总结

请幼儿观看多媒体课件“种子的旅行”,引导幼儿进一步地了解,还有哪些种子,与它们的传播方式相同,并通过师幼互动,共同小结。

4.操作、统计

教师引导幼儿根据种子的传播方式让幼儿拿着图片认一认、分一分、贴一贴把图片进行分类、统计。

5. 活动延伸

环境创设:在“种子的秘密”主题墙饰上设置“种子的旅行”统计图,让幼儿将自己了解到种子的传播方式进行分类、统计。

区域活动:收集各种种子放在自然角里,如带毛的、带钩的、长刺的、长翅膀的、色彩鲜艳的种子等,让幼儿充分观察其特征,了解它们的传播方式与其特征的关系。

日常生活:平时注意引导幼儿观察,了解各种植物种子的传播方式。

家园共育:家长可运用图书、故事等向幼儿介绍种子传播的方式,和幼儿一起将种子的传播方式进行分类。

幼儿园大班科学:《种子的传播》说课稿


整理了关于幼儿园《种子的传播》说课稿范文,希望对幼儿学习有所帮助,仅供参考。

一、说教材:

1、教学分析:

本节课我选用《幼儿多元能力开发课程》大班上册科学课。种子对于幼儿来说并不陌生,但是幼儿所见到的大部分都是农作物的种子,是靠人类来种植的。在自然界中还有许许多多的野生植物,他们有各种各样奇特的种子,能借助于外界或自身的力量遍布世界,这对于幼儿来说相对就比较陌生了。《种子的传播》这一活动,通过让幼儿收集种子实物和关于种子的录像,通过各种途径积累相关的知识经验,在此基础上充分利用课件资料,让幼儿了解种子传播的秘密。并通过这一活动让幼儿感受大自然的奇妙和职务顽强的生命力,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究植物世界的热情。

2、教学目标:

大班幼儿已经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并且对自然现象有了自己的理解和看法,但是他们对于自然现象的变化却不一定有了正确的认识,这次活动,主要让他们通过亲自细致的观察和动手操作,来加深对种子传播的认识,因此,这次活动的目标有以下3点:

(1)初步了解几种种子的传播方式。

(2)乐意和同伴一起观察,讨论和认真思考,感受大自然的奇妙,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究植物世界的热情。

(3)能根据种子的传播方式对种子进行分类。

3、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因为这次活动是让幼儿了解种子传播的过程,很多幼儿并不明白什么是种子的传播,更不知道是如何传播的,所以,我把让幼儿了解几种种子的传播方式作为重点来解开幼儿的疑问。

(2)教学难点:概念的形成建立在感知具体事物的基础上,幼儿要从感知到接受、理解,所以我把幼儿能说出种子的名称及相对的传播方式作为本课的难点。

4、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2)头饰:莲子、蒲公英、苍耳、豆角、樱桃和野兔。布置简单的游戏场景。

(3)实物:莲子、蒲公英、苍耳、豆角。

二、说教法:

本节课,我采取了教授法、演示法、探究法、体验法、游戏法和激励法,让幼儿在观察探究活动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且解决问题,从而解决教学中的重难点。

三、说学法:

本课以学生观察性、探究性学习为活动主线,重视探究经验。新课标要求学生是主体,因此学生要在教师的主导下,将采用以下的主要学法:观察法、讨论法、参与法、游戏法 。

四、说教学过程:

在本节课中,我主要采用了以下教学环节:

(一)"品尝"种子,导入新课。

首先我展示莲子、蒲公英、苍耳和豆角,并介绍种子名称,让幼儿清楚的知道种子的名称。然后,为了激发幼儿的探知欲望,我利用多元感官法,让每位幼儿亲自品尝莲子,通过尝一尝、吹一吹、摸一摸、剥一剥,让幼儿进一步了解种子的形状特征,为下面的教学环节做准备。在教学中我是这样说的:"小朋友们,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好多好看又奇怪的种子,老师还要请大家"品尝"种子呢。"我运用种子的实物,本着幼儿好奇的心理,引起幼儿的兴趣。为了激发幼儿学习的欲望,我通过播放课件一,用神秘的欢迎语如:"欢迎小朋友来到神秘的科学天地,我们一起来观察种子的传播。"让幼儿在神秘地的氛围下,带着好奇的心理,进入本课的主题。

(二)了解种子的传播方式。(播放课件)(1)这一环节是本课的重点之一,所以,我充分利用课件中形象、生动的画面和声音,运用多媒体拟人的手法,让幼儿获得较为感性的认识,在抽象思维上对种子的传播有了初步的概念,在此基础上,我让幼儿自由讨论,充分发挥想象力,为他们提供发散性思维的机会,通过仔细观察和聆听声音,能清楚的知道莲子是靠水的力量来传播的;蒲公英是靠风的力量来传播的;苍耳是靠人或动物的力量传播的;豆角是靠自身的力量传播的。在教学中我是这么引导幼儿的:"小朋友们听一听,是什么声音?是谁的声音在说话?动物身上有什么?谁的力量大,能把种子弹出去?"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2)为了让幼儿有更广阔的知识,我让幼儿讨论:"除了水、风、人或动物、自身的力量能传播种子,还有什么谁能传播种子?它是怎么传播的?"充分发挥幼儿的思维能力。同时,通过与同伴的讨论,互相交换已有知识,扩大他们的知识范围并增进同伴间的友谊。从而达到教学目的二。我通过播放课件中简单的图片,并做简单的语言教授,让幼儿更轻易的懂得一些比较复杂的知识点,更清楚的明白一些自然现象。

(三)组织幼儿进行游戏,复习认识种子的几种传播方式。

幼儿从感知到接受、理解,必须经过实践这个环节。而游戏是幼儿最感兴趣的活动,引导幼儿在玩中学,使知识得到进一步的巩固。我充分利用教具,让全体幼儿戴上头饰,并且清楚知道自己扮演的是谁,一老师戴上野兔头饰,调动幼儿积极性,然后播放课件中相关图片和音乐,如:水声、鸟叫声、风声,让幼儿听声走到相应的场景。通过这一环节,从而达到教学目的三。

五、活动延伸:

教师发给幼儿一些种子,让他们回家和爸妈一起种。幼儿学得知识后,让他们进行实践操作,巩固所学知识。

六、结束部分:

概念的形成建立在感知具体事物的基础上。本活动种子的传播,在普通条件下孩子们无法完整地观察到这一过程,这对建立正确的概念带来一定的难度。因此,我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的多媒体课件,以模拟、仿真等手段,让孩子通过各种感官参与学习,从而获得正确的概念。整个教学活动形象、直观,调动了孩子学习积极性,发展了幼儿的观察力、思维能力和想象力。

科学教育:认识长豆种子


本网站为各位幼儿教师解决教案难题,下面给大家带来一篇《科学教育:认识长豆种子》!

科学教育:认识长豆种子

【教案目的】

1、幼儿学会通过不同感官感知种子外形及质感,激发其种植热情。

2、引导幼儿猜想种子的播种方法及成长过程。

【教案准备】

长豆果实、长豆种子、记录表每个小朋友一份。

【教案流程】

1、导入

(1)小朋友知道这是什么吗?(长豆)

(2)小朋友知道长豆长在哪里吗?(长在土里)

(3)那么长豆是怎么样长出来的呢?(长豆种子种到土里)

(4)小朋友知道长豆种子可以从哪儿得到呢?(长豆里)

(5)现场剥开长豆的外皮让幼儿观察

2、观察

将若干粒长豆种子放在投影仪上让幼儿仔细观察

师:请问小朋友观察到的长豆种子是什么样子的呢?

请若干幼儿描述,老师稍作总结。

过渡:小朋友刚刚仅用眼睛观察了长豆种子,想了解它多一点吗?

幼:想(有的想摸一摸,有的想闻一闻)

3、分组观察长豆种子,让幼儿在看摸闻的过程中进一步了解长豆种子:

(1)集中,请幼儿介绍自己观察长豆种子的方法(看摸闻)

(2)请幼儿描述通过看摸闻的方法了解到长豆种子的哪些特点

小结并过渡:小朋友通过观察发现了长豆种子那么多特点,它是深紫色的,小小的,很饱满,摸上去很光滑,闻不到什么味道。了解了那么多,你们知道长豆种子是怎样种到土里和长大的吗?

4、幼儿猜想种子的种植方法和成长过程并进行记录

5、结束:小朋友表现真棒,以后可以自己尝试种植各种种子了。

【活动反思】

对于科学课,如何更好地引导幼儿动脑筋思考问题和回答问题是关键。

老师在问题的设置方面应该是简单、直接、具有逻辑性和连贯性的。

本次记录属于猜想记录,更加需要调动幼儿的参与热情和发挥他们丰富的想象力。

不知道本文《科学教育:认识长豆种子》是否对你有所帮助,感谢您的阅读,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浏览其他页面!

大班优秀科学教案详案:会隐身的动物


下面给大家提供的是《大班优秀科学教案详案:会隐身的动物》,希望精彩的内容能够帮助到你!

幼师们为寻找教案的其他朋友们整理了,《大班优秀科学教案详案:会隐身的动物》这篇值得推荐的经典教案,流程由以下幼儿园完善,抚顺市望花区建设希望幼儿园,北京市丰台四幼,本文是最新发布的科普教育的详细内容页面,针对科普的观点选择上很有代表性,适合幼儿园科学领域教学,增加了老师对于教案的评语,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教案图片】

会隐身的动物

【教案涉及到的儿歌和背景音乐】

关于小动物相关的儿歌:一只哈巴狗,小猫喵喵喵,小猪,呼噜~呼噜,玛丽有只小绵羊,Apples,and,oranges,妈妈猪和小猪,黑色猫咪,何家小鸡何家猜,可爱的小猕猴,小猪睡觉,大公鸡,小猪储钱罐

【教案目的】

1、发现动物为了生存而采取的几种自我保护方法。

2、通过观察,引发幼儿探索动物奥秘的兴趣。

3、激发爱护小动物的情感。

【教案准备】

1、ppt课件:动物保护色。

2、音乐:森林的早上。

3、小动物头饰。

【教案流程】

一、图片导入课题

引导幼儿观察图片:石头上的袋鼠

教师:小朋友,你们看图片上有什么?

幼儿通过仔细观察发现石头上有一只袋鼠。

引导幼儿发现石头和袋鼠的颜色很相近。

小结:动物保护色可以让动物隐身,不被侵害。

二、动物的隐身绝招

1、了解小动物的隐身妙招。

小动物们在玩捉迷藏的游戏呢,我们一起把小动物找出来,好吗?

说一说你找到了什么动物,它躲在了哪里?

2、观看课件

(1)袋鼠躲在和自己相同颜色的石头上。

(2)狮子躲在黄黄的草丛中。

(3)刀郎藏在绿色的叶子上。

(4)青蛙藏在绿色的池塘里。

(5)蝴蝶藏在花丛中。

(6)斑点蛙藏在水草中。

(7)紫色的蟹蛛藏在紫色的花瓣上。

3、这些动物都有什么样的保护自己的本领呢?

小结:隐身。在大自然中有些动物为了保护自己更好生存,它们身体的颜色与斑纹,

与它们生活的环境十分相近,用来隐蔽自己不被敌人发现。

4、启发幼儿讲述还知道哪些动物具有隐身的本领?

三、讨论动物的防身绝招。

1、你知道动物还有哪些保护自己的方法?

2、教师讲述

乌龟:盔甲

刺猬:硬刺

鹿:快跑

壁虎:自切

黄鼠狼:臭气

四、游戏:躲猫猫

1、播放音乐:森林的早上

2、幼儿戴上自己喜欢的动物头饰,在教室里寻找适合自己躲藏的地方。

不知道本文《大班优秀科学教案详案:会隐身的动物》是否对你有所帮助,感谢您的阅读,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浏览其他页面!

小班科学说课稿:种子发芽了


一、教材分析:

为了美化校园,我园大班的老师带着小朋友们在园里的一片空地上种上了许多不同种类的植物,刚种下去的一段时间那片空地边上都很清静好象没有人发现它里面的秘密也没有人去光临观看,可过一段时间我惊奇的发现,那片地边上有好多的小朋友在边上围观。有的小朋友还忍不住用手去摸一摸呢!一才知道中下去的种子都长出来了,这在成人的眼里是正常现象可在孩子们眼里成了奇怪现象了。我想,作为老师,应根据幼儿的兴趣、需要和原有经验,引导幼儿走向最近发展区,由此产生了小班科学活动——春天到了,种子发芽了。

二、说活动目标:

活动动目标是教学活动的起点和归宿,对活动起着导向作用。根据小班幼儿年龄特点及实际情况,我确立了情感、认知、能力方面的目标,其中既有独立表达的成分,又有相互融合的一面。本次活动目标为:

1、初步认识种子,了解种子的生长过程。

2、能用身体动作表现种子的生长过程。

3、喜欢春天,能大胆的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种子怎么生长的。

以上制定的活动目标是顺着幼儿的好奇心理而定的,注重幼儿的想象力的培养,促进幼儿肢体语言的发展。

三、说活动准备:

活动准备是为了完成具体活动目标服务的,同时幼儿是通过与环境、材料的相互作用来获得发展的。活动准备必须与目标、活动主体的能力、兴趣、需要等相适应,所以我进行了以下几个准备:1、种子生长过程的录象、挂图 2、各种种子 3、音乐磁带一盘。

四、说重、难点:重点:了解种子的生长过程。难点:用身体动作表现种子的生长过程。

如何突破重点?我利用了校园自然角的资源和家里一些种子资源丰富有关和种子的经验,再进行集体讨论、交流、积极有效的进行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如何突破难点?我应用表扬、鼓励、榜样示范、个别指导等方式,注重操作性、感受性、体验性、引导幼儿人人把身体运动起来,大胆尝试,让他们在做做玩玩的过程中获得发展。

五、说教法和学法:

《纲要》强调幼儿是中心,教育活动应以幼儿的需要、兴趣,尤其是幼儿的经验来进行,学决定教,在活动中我对自己角色的定位是一个参与者,我希望和孩子共同发现、讨论、寻找,让孩子在观察种子发芽的过程,同时享受探索的快乐。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了以下几种教法:

1、情境教学法:创设一个自由宽松的环境,让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参与尝试,本次活动以幼儿喜欢的帮助小树叶找妈妈为线索,贯穿整个活动。

2、问题设置法:教师设计了一系列的问题,如:激发兴趣的提问:这些种子是怎么发芽的?激发情感的提问:你们喜欢种子么?为什么?使幼儿不断的思考,不断的进取。

3、游戏法:让幼儿通过游戏,用身体动作表现种子生长的过程。

六、说活动过程:

1、教师与幼儿交流已有的经验,观察种子,初步了解认识种子。

老师将各种种子摆在幼儿的面前,让幼儿观察,激发幼儿的兴趣。通过摸一摸、看一看、说一说使幼儿初步认识种子到底是什么样子的。教师可以适当的提出问题,让幼儿对种子有初步的认识,如:种子有那些什么形状的?有哪些颜色?等等。

2、初步感受种子生长过程。

(1)让幼儿看录象或图片,了解种子的生长过程。以直观形象的方式让幼儿直接的了解种子的生长过程。

(2)让幼儿说一说种子的生长过程。教师根据幼儿的已有经验以及小班幼儿年龄特点提问。让幼儿能加深对种子生长过程的认识与了解。

(3)让幼儿用身体动作,模仿种子的生长过程。

教师小结:春天的魔力可大了,只要她的到来,那就是绿色的天堂,花的海洋;考虑到幼儿对种子的认识有限,特意提出了比较贴近幼儿的问题:你们家里爸爸妈妈都喜欢种一些什么种子在地里呢?为什么?在幼儿各抒几见后老师进行了总结概括,进一步帮助幼儿了解种子的生长。

七、延伸活动:组织幼儿以种子的生长过程来玩游戏。种子——发芽——种子——发芽

2020大班科学说课稿:各种各样的蛋


下面是“大班科学说课稿:各种各样的蛋”的内容一文,给你带来丰富精彩的内容,欢迎阅读!

一、结合实际,介绍教材

本节课选自省编幼儿主题活动,大班教材《动物的秘密》一书。是教师和幼儿运用观察、比较、分析、综合、判断和推理等方法进行的探索活动。本活动浅显易懂,寓科学知识于社会、语言诸领域的活动中,让幼儿既学习了科学知识,又发展了幼儿的综合能力,同时也获得了与同伴交往的方式、方法和帮助别人体验快乐等情感体验。是幼儿园课程整合目标的一个粗浅的尝试。

二、明确活动目标,设计教学方法

结合《大纲》,教学内容,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及认知水平,通过本课的教学要实现的教学目标有三个:

1、通过观察各种蛋,让幼儿知道除了鸡、鸭、鹅等会生蛋外,鸟、蛇、乌龟也会生蛋,初步了解卵生动物。

2、引导幼儿观察、比较蛋有大小、颜色的不同特点,发展幼儿的观察、比较能力、思维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激发幼儿探索的兴趣。

3、培养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让幼儿获得帮助他人的情感体验。

由于本节课的课型为综合活动,所以,根据教学内容及目标,幼儿的年龄特点,确定本课的重点是了解各种各样蛋的相同、不同的特点,知道生蛋的动物是卵生动物。难点是完整、连贯地讲述图片知识。

为了充分利用幼儿的有意注意,达到教学目标,在教学中贯彻了实践性、直观性、发展性、游戏性及巩固性原则。同时运用了启发式谈话法、游戏发现法、观察法、讲解演示法等教学方法。本节课将游戏贯穿于始终,让幼儿通过看一看、听一听、摆一摆、想一想、说一说、画一画等方式,轻松愉快地了解了卵生动物的特点。发展综合能力,使每个幼儿都能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发展。

三、安排活动过程,巧用教学方法

教与学是主导与主体的完整统一。在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四个大环节,重点在第二环节,难点在第三环节,在每一个环节中,我都巧妙地运用了教学方法和教具,使整个活动过程能充分调动幼儿的积极性。

第一环节:大约要2分钟,我运用了手指操《小鸡出壳》吸引幼儿的好奇心与注意力,自然地引入本课的情境。

第二环节:大约15分钟,通过与幼儿进行

生活经验谈话引入本课内容:那些小动物会生蛋?接下来,运用比较发现法充分发挥幼儿的潜力,培养幼儿的好奇心,提高幼儿积极主动的探索精神和思考能力,亲自发现事物间的规律。加之教师的小结,幼儿对卵生动物的卵(蛋)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在幼儿不断的观察比较判断中突出了本课的重点。

第三环节:大约10分钟。学前班幼儿已有了一定的社会交往能力、口语表达能力和丰富的想象能力。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运用了看图创编讲述《一个奇怪的蛋》激发幼儿帮助他人的情感和探究的兴趣,最终获取知识及情感体验。

在指导幼儿观察图片时,我坚持启发式教学,注重发展幼儿的综合能力,进而提高幼儿独立观察、思考、想象、讲述的能力。既面向全体,又照顾了个别,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幼儿的主体作用,轻松愉快地使教学接近了尾声。

第四环节:大约需3分钟,通过教师的小结,布置第二课时的活动任务。

在活动的延伸部分,让幼儿绘画出自己喜欢的一种卵生动物送给好朋友,并讲一讲卵生动物的故事,激发幼儿对小动物的喜爱之情,幼儿有一种余兴未尽的感觉。

以上是我对本次教学活动的粗浅认识,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请各位领导,老师多加指正。

关于“大班科学说课稿:各种各样的蛋”的精彩内容就给大家介绍到这里了,不知道你是否都了解了呢,关注我们了解更多内容!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推荐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