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点评:
一、透过“花园里的朋友”,体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大自然是我们人类的好朋友,本次活动能够在孩子们面前勾勒出这样的画面:阳光暖暖的,微风柔柔的,蜜蜂嗡嗡地穿梭在小花绿草之间……人、动物、大自然和谐共处其乐融融,激发出孩子们对大自然无限的热爱情怀,他们展开想象的翅膀,快乐地奔跑在绿草红花之间,追逐暖暖的阳光,柔柔的微风……
二、透过“花园里的朋友”,体会散文的诗意美
一本自制大图书,通过“花园一角”、抽出后的“花园一角地下部分”、垂挂下来的“小人”等几页美丽的画面,如诗如歌描绘出散文诗的优美意境;“花园里的朋友,有的看得见,小花、小草、小树……嘘!小声点!可别吓跑了花园里那些可爱的好朋友们”老师轻轻的柔柔的朗诵声在班德瑞《天上人间》音乐的伴奏下,如水一样流淌在孩子们的心间;一块色彩柔和的小地毯,把孩子们带入了散文的美景中,恍若自己就是那美丽的小花、小草、绿芽芽,在阳光里生根发芽蓬勃成长。
三、透过“花园里的朋友”,不断发现,乐意表达,无限想象
散文诗改编自绘本《花园里有什么》,它既是孩子们欣赏的好素材,同时也为幼儿的参与、创编提供了很大的空间。在活动设计中,教具的精心预设,使环节层层递进,让孩子们逐步发现,大胆表达,并且体会到发现与表达的乐趣。利用散文体裁中既用“看得见的”“看不见的”“藏起来的”给孩子们的发现生动展现了一幅幅美景之外,又用“还有……还有……”的留空方式,启发孩子不断发现,乐意表达,无限想象。
下面给大家提供的是“说课说什么”,希望精彩的内容能够帮助到你!
说课是对教育活动设计和组织的一个语言表述过程。由于教育活动涉及了目标、内容、主体、材料、过程、方式方法、效果等诸多因素,各因素之间又有着十分密切的内在联系,因此,说课者必须对各因素之间的相互联系进行全面深入地分析,不仅要说其然,更要说其所以然。如此,不仅可增强教师设计和组织教育活动的自学性、目的性,还可以帮助教师进一步理解教育活动诸因素间的关系,提高自身的整体素质。据此,本人认为说课应说清楚以下几个方面。
一、内容的选择及其依据
说课者首先必须说清楚此次活动的内容是什么及为什么要选择这些内容。活动内容和教材不是同一概念,活动内容应包含教材,但不局限于教材,还应涉及与教材有关的延伸内容。因此,在说明活动内容时,必须说清楚教材及与教材有关的内容。在阐述选择活动内容的依据时须涉及以下内容。
第一、活动内容与教育目标的适应性关系。教育目标是教育活动的起点和归宿,对教育活动起着导向作用。活动内容的选择要以教育目标为核心。教育目标包括教育总目标,才会使教育总目标的实现成为可能。所以,活动内容的选择必须考虑阶段教育目标,说课者必须说清楚两者之间的适应性关系。
第二、活动内容和活动主体(幼儿)之间的适应性关系。幼儿是教育活动的积极参与者而非被动接受者,活动内容必须与幼儿兴趣,需要及接受能力相吻合,否则,教育活动的目标将难以实现。它们之间的相互适应性关系必须说清楚。
二、具体活动目标的确定及其依据
活动目标是教育总目标、年龄阶段目标及近期教育目标的具体化,只有落实了每一个具体活动目标才有可能最终实现近期教育目标、年龄阶段目标及教育总目标。因此,说清楚本次活动的教育目标是什么及为什么确定这些目标是必要的。其依据可从以下几方面加以说清楚。
第一、具体活动目标与教育总目标、年龄阶段目标及近期教育目标的适应性关系。具体活动目标是指本次教育活动中要达到的目的,它是与教育总目标及年龄阶段目标、近期教育目标相一致的。应当说,具体活动目标是为近期教育目标、年龄阶段目标、教育总目标服务的。教育目标正是通过每一个具体活动落实到幼儿身上的,具体活动目标的积累便构成了近期教育目标、年龄阶段目标及至教育总目标。因此,它们之间的适应性关系必须说清楚。
第二、具体活动目标与活动内容的适应性关系。活动内容是具体活动目标得以实现的载体之一,幼儿正是通过与活动内容、活动材料等相互作用来实现活动目标的,因而,活动目标与活动内容之间有着某种特定的联系,活动目标的确定应结合活动内容的特点。说课者必须说清楚它们之间的相互适应性。
第三、具体活动目标与活动主体的适应性关系。具体活动目标与幼儿的关系可以通过具体活动目标与近期教育目标、年龄阶段目标、教育总目标的关系来说明,因为近期教育目标等三个层次目标的确定皮肤定会考虑到幼儿的兴趣、内部需要、知识经验和接受能力等。因此,说清楚具体活动目标与近期教育目标等三个层次目标的确定肯定会考虑到幼儿的兴趣、内部需要、知识经验和接受能力等。因此,说清楚具体活动目标与近期教育目标等三个层次目标的关系,也就同时说明了具体活动目标与幼儿的关系。
三、活动准备的提供及其依据
活动准备是实现活动目标的必要条件。说课者必须说清楚为活动作了什么准备及其依据。其依据可从以下几方面加以阐述。
第一、活动准备与具体活动目标及内容的适应性关系。活动准备是为具体活动目标服务的,同时活动准备又必须与活动内容相符。因此,活动准备与目标、内容的适应性关系必须说清楚。
第二、活动准备与活动主体的适应性关系。
幼儿是通过与环境、材料的相互作用来获得发展的。因此,活动准备必须与活动主体的能力、兴趣、需要等相适应。这一点在说课时必须说清楚。
四、目标达成策略及其依据
一定的活动目标是通过一定的策略来达成的。这里的达成策略可包括活动步骤及活动的方式方法。可从以下几方面说清楚安排活动步骤、选择活动方式方法的依据。
第一、活动步骤、活动方式方法与活动目标的适应性关系。活动步骤的安排、方式方法的选择必须以活动目标为核心,而活动目标既有赖于整体的教育活动过程来实现,又以不同的侧重点分散实现于各个活动步骤,因此,说课者必须分解活动目标,并分析各层次活动目标与各步骤及方式方法之间的适应性关系。
第二、活动步骤、活动方式方法与活动主体的适应性关系。活动步骤的安排、方式方法的选择必须考虑幼儿的学习规律、兴趣、知识和能力等,以便幼儿在活动中发挥主体能动作用,变外因为内因,更好地实现教育目标。因此,必须说清楚活动步骤、活动方式方法是如何与幼儿相适应的。
第三、各活动步骤之间的适应关系。每一个教育活动都是由几个活动步骤组成的,所有的活动步骤之间存在着必然的逻辑联系,前一步骤是后一步骤的基础,后一步骤之间这种适应性关系。
五、活动延伸及其依据
活动延伸是指本次活动结束后,为了巩固活动效果而将活动内容继续向其他活动领域和日常生活领域渗透。说课者必须说清楚以什么方式的活动来延伸本次活动及其依据,也即活动延伸与活动目标达成及活动主体的适应性关系。
六、活动效果分析
良好的活动效果是每一个活动组织者所追求的,但并非每个人每个活动都能如愿。说课者必须客观地分析并说明自己所组织的活动的效果。
第一、活动目标达成的情况及其原因。活动目标是教育活动的核心,教师在设计组织教育活动时会充分考虑教育诸因素之间的适应性关系,以便最大程度地达成活动目标。然而,教育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这过程中难免会出现这样那样意想来到的情况,从而影响目标的达成。因此,必须对活动目标达成的情况及其原因加以说明。
第二、活动主体参与活动程度的分析。幼儿积极、主动地参与教育活动应视为活动目标达成的标准之一。帮说课者必须对幼儿参与教育活动的程度作出分析。
第三、根据活动效果,说明改进思路。通过对活动效果及原因的分析,教育活动组织者不仅总结了活动成功的经验,也找到了自己设计和组织工作中的不足。为了更好地实现活动目标,说课者应提出改进本活动的思路。
不知道本文“说课说什么”是否对你有所帮助,感谢您的阅读,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浏览其他页面!
在上周,孩子们都很关注班上每天来了哪些小朋友。点名后,我们老师会和小朋友说说每来幼儿身体状况,在家休息情况等。由此,在小朋友心中产生了相互关爱的情感体验。
最近,我们两位老师为了了解孩子的身体健康情况,常在节假日打电话给孩子。因此,他们交往范围由家庭成员扩大到老师,对老师产生了认同感、亲近感。
本班幼儿有时能用简单的言语向别人表达自己的感受和需要,还叙述生活中的事。但是,3-4岁的幼儿独白是很不流畅,带有很大的情景性。利用当前大众媒体中的公益广告,引出“打电话”音乐活动。鼓励强化幼儿想和许多人(爸爸妈妈爷爷奶奶老师等)打电话,亲身体验和许多朋友打电话的的快乐。
该活动适合小班幼儿年龄特点,使幼儿逐步熟悉一些社会交往的技能。
说活动目标:
一、三大目标
1、 乐意参与音乐活动,熟悉歌曲旋律。
2、 能和老师一起学唱歌曲,对歌曲活动感兴趣。
3、 体验与同伴共同游戏的快乐。
二、活动重点
能唱准节奏,唱清歌词。
分析:由于此首歌比较简单。因此在本次音乐活动中,可以培养幼儿既会唱又能善于表现的能力。
三、活动难点
根据音乐的节奏做相应的动作
分析:小班幼儿动作学习带有较大的模仿性,音乐的表现能力尚处于贫乏时期。
说活动过程:
环节一:通过情景表演,引起幼儿的兴趣。
1、 出示宝宝和贝贝
老师以神秘的口吻激起幼儿的观察。如:你们看,今天谁来啦?
2、 欣赏《打电话》情节
老师表演打电话时讲述的话。
此环节以吸引幼儿欣赏为主。为目标(1)“愿意参与音乐活动,熟悉歌曲旋律”服务。
环节二:通过念歌词,模仿动作初步表现歌曲。
1、 运用示范法:
老师有表情清唱歌词,请幼儿欣赏。
小班幼儿喜欢模仿动作,因此我采用示范法能感染幼儿参与模仿。
2、 运用跟唱法:
随录音机哼唱歌曲。
由于歌词比较简单,带上动作幼儿情感更投入。
3、 运用集体学习法:
幼儿模仿动作,边做边念歌词。
模仿学习是为后面大胆地表现歌曲服务的。因此只有在经验的基础上,幼儿才有能力进行自我发挥。
此环节让幼儿熟悉歌词,为下一环节目标(2)“能和老师一起学唱歌词,对歌唱活动感兴趣”服务。
环节三:通过边唱歌,边做动作,进一步表现音乐。
1、 幼儿和宝宝、贝贝一起唱歌,表演。
我预设宝宝、贝贝这两个娃娃(引导幼儿参与音乐活动的动机)
2、 幼儿听琴声进行唱歌
老师用琴声伴奏的方法,引导幼儿学唱歌曲。
此环节是重点,难点的聚集之处。重点的解决主要是运用引导法及节奏动作的表现。
活动反思: 在本次音乐活动中,我采取了多种形式的教授方法,让孩子在初步学会整首曲子的前提下,又不乏对参与活动的兴趣。所以课堂气氛比较好,也基本上达到了活动目标。但是在有些方面还显的不足,例如在情景表演上,如果请大班二名幼儿进行一问一答的方式来带动活动气氛将会更好。幼儿学习的兴趣会更浓,更投入。
所以我一定吸取教训,注意自己的缺点,向好的老师学习,在教学上要有创新能力。
数学:滚来滚去
活动目标
1.通过对圆纸片和球的比较,知道球体的两个基本特征。
2、寻找并能区分生活中与球体相似的物品。
2.学会制作球体。
活动准备:
1.各种形状不同的物体:乒乓球、皮球、塑料球、圆形的纸片等,大箱子一个。
2、圆形纸片,海洋球若干,记号笔。
3、每组准备一份橡皮泥。
4、ppt
活动过程:
一.观察球与圆纸片,比较球与圆纸片的不同特征,了解球体的概念。
1、观察球体。
——出示海洋球,这是什么?它是什么样的?
——幼儿说说。
——出示圆纸片,看,这是什么?它是什么样的?
——圆纸片和海洋球一样吗?哪里不一样?
2、对比玩球和圆纸片,记录球和纸片滚动的特征。
——今天圆纸片和海洋球要和小朋友玩一个滚来滚去的游戏,你们愿意参加吗?
——在玩的时候,老师请小朋友完成一项任务,找出它们可以滚动的地方,并做上记号。
——出示记录表,记录圆片和海洋球能滚动的地方。
3、了解球体的概念。
——小朋友,你们找到它们可以滚动的地方了吗?圆片什么地方能滚动?海洋球什么地方能滚动?
——请幼儿大胆说说自己的发现。
——为什么海洋球的任何地方都能滚动呢?
——总结:小朋友在玩过之后都发现圆纸片只能沿着边进行滚来滚去,海洋球每个面都是圆的,能朝各个方向进行滚动。这样的物体,我们可以给它起个好听的名字,叫“球体”。幼儿跟教师学念球体儿歌。(念球体儿歌:球体球体,圆溜溜,哪边看它都是圆;球体球体,圆滚滚,哪边推它都能滚。)
二、游戏活动(摸球体、找球体、做球体)让孩子感知球体的实物特征。
——摸球体。
——生活中还有很多像海洋球一样的球体。王老师带来的百宝箱里就有许多,谁能把它摸出来吗?
——你摸到的是什么物体?(和孩子一起描述球体的特征)
——找球体。PPT
——小朋友的小手真厉害,能摸出球体来,接下来老师要考考小朋友的眼力,是否能正确判断出球体的物体。(让孩子一起讲述球体的特征)
——做球体。
——老师为小朋友准备了橡皮泥,我们一起来做个球体,好吗?(让孩子再现球体的特征)
——幼儿操作,教师指导。
三、活动延伸
今天我们认识并制作了球体,我还有个问题想考考大家:为什么生活中会有这么多的球体呢?
说课是对教育活动设计和组织的一个语言表述过程。由于教育活动涉及了目标、内容、主体、材料、过程、方式方法、效果等诸多因素,各因素之间又有着十分密切的内在联系,因此,说课者必须对各因素之间的相互联系进行全面深入地分析,不仅要说其然,更要说其所以然。如此,不仅可增强教师设计和组织教育活动的自学性、目的性,还可以帮助教师进一步理解教育活动诸因素间的关系,提高自身的整体素质。据此,本人认为说课应说清楚以下几个方面。一、内容的选择及其依据说课者首先必须说清楚此次活动的内容是什么及为什么要选择这些内容。活动内容和教材不是同一概念,活动内容应包含教材,但不局限于教材,还应涉及与教材有关的延伸内容。因此,在说明活动内容时,必须说清楚教材及与教材有关的内容。在阐述选择活动内容的依据时须涉及以下内容。第一、活动内容与教育目标的适应性关系。教育目标是教育活动的起点和归宿,对教育活动起着导向作用。活动内容的选择要以教育目标为核心。教育目标包括教育总目标,才会使教育总目标的实现成为可能。所以,活动内容的选择必须考虑阶段教育目标,说课者必须说清楚两者之间的适应性关系。第二、活动内容和活动主体(幼儿)之间的适应性关系。幼儿是教育活动的积极参与者而非被动接受者,活动内容必须与幼儿兴趣,需要及接受能力相吻合,否则,教育活动的目标将难以实现。它们之间的相互适应性关系必须说清楚。二、具体活动目标的确定及其依据活动目标是教育总目标、年龄阶段目标及近期教育目标的具体化,只有落实了每一个具体活动目标才有可能最终实现近期教育目标、年龄阶段目标及教育总目标。因此,说清楚本次活动的教育目标是什么及为什么确定这些目标是必要的。其依据可从以下几方面加以说清楚。第一、具体活动目标与教育总目标、年龄阶段目标及近期教育目标的适应性关系。具体活动目标是指本次教育活动中要达到的目的,它是与教育总目标及年龄阶段目标、近期教育目标相一致的。应当说,具体活动目标是为近期教育目标、年龄阶段目标、教育总目标服务的。教育目标正是通过每一个具体活动落实到幼儿身上的,具体活动目标的积累便构成了近期教育目标、年龄阶段目标及至教育总目标。因此,它们之间的适应性关系必须说清楚。第二、具体活动目标与活动内容的适应性关系。活动内容是具体活动目标得以实现的载体之一,幼儿正是通过与活动内容、活动材料等相互作用来实现活动目标的,因而,活动目标与活动内容之间有着某种特定的联系,活动目标的确定应结合活动内容的特点。说课者必须说清楚它们之间的相互适应性。第三、具体活动目标与活动主体的适应性关系。具体活动目标与幼儿的关系可以通过具体活动目标与近期教育目标、年龄阶段目标、教育总目标的关系来说明,因为近期教育目标等三个层次目标的确定皮肤定会考虑到幼儿的兴趣、内部需要、知识经验和接受能力等。因此,说清楚具体活动目标与近期教育目标等三个层次目标的确定肯定会考虑到幼儿的兴趣、内部需要、知识经验和接受能力等。因此,说清楚具体活动目标与近期教育目标等三个层次目标的关系,也就同时说明了具体活动目标与幼儿的关系。三、活动准备的提供及其依据活动准备是实现活动目标的必要条件。说课者必须说清楚为活动作了什么准备及其依据。其依据可从以下几方面加以阐述。第一、活动准备与具体活动目标及内容的适应性关系。活动准备是为具体活动目标服务的,同时活动准备又必须与活动内容相符。因此,活动准备与目标、内容的适应性关系必须说清楚。第二、活动准备与活动主体的适应性关系。幼儿是通过与环境、材料的相互作用来获得发展的。因此,活动准备必须与活动主体的能力、兴趣、需要等相适应。这一点在说课时必须说清楚。四、目标达成策略及其依据一定的活动目标是通过一定的策略来达成的。这里的达成策略可包括活动步骤及活动的方式方法。可从以下几方面说清楚安排活动步骤、选择活动方式方法的依据。第一、活动步骤、活动方式方法与活动目标的适应性关系。活动步骤的安排、方式方法的选择必须以活动目标为核心,而活动目标既有赖于整体的教育活动过程来实现,又以不同的侧重点分散实现于各个活动步骤,因此,说课者必须分解活动目标,并分析各层次活动目标与各步骤及方式方法之间的适应性关系。第二、活动步骤、活动方式方法与活动主体的适应性关系。活动步骤的安排、方式方法的选择必须考虑幼儿的学习规律、兴趣、知识和能力等,以便幼儿在活动中发挥主体能动作用,变外因为内因,更好地实现教育目标。因此,必须说清楚活动步骤、活动方式方法是如何与幼儿相适应的。第三、各活动步骤之间的适应关系。每一个教育活动都是由几个活动步骤组成的,所有的活动步骤之间存在着必然的逻辑联系,前一步骤是后一步骤的基础,后一步骤之间这种适应性关系。五、活动延伸及其依据活动延伸是指本次活动结束后,为了巩固活动效果而将活动内容继续向其他活动领域和日常生活领域渗透。说课者必须说清楚以什么方式的活动来延伸本次活动及其依据,也即活动延伸与活动目标达成及活动主体的适应性关系。六、活动效果分析良好的活动效果是每一个活动组织者所追求的,但并非每个人每个活动都能如愿。说课者必须客观地分析并说明自己所组织的活动的效果。第一、活动目标达成的情况及其原因。活动目标是教育活动的核心,教师在设计组织教育活动时会充分考虑教育诸因素之间的适应性关系,以便最大程度地达成活动目标。然而,教育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这过程中难免会出现这样那样意想来到的情况,从而影响目标的达成。因此,必须对活动目标达成的情况及其原因加以说明。第二、活动主体参与活动程度的分析。幼儿积极、主动地参与教育活动应视为活动目标达成的标准之一。帮说课者必须对幼儿参与教育活动的程度作出分析。第三、根据活动效果,说明改进思路。通过对活动效果及原因的分析,教育活动组织者不仅总结了活动成功的经验,也找到了自己设计和组织工作中的不足。为了更好地实现活动目标,说课者应提出改进本活动的思路。
一、说教材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中班语言《会动的房子》,随着主题活动《奇妙的世界》的进行,小朋友们开始对大自然产生浓厚的兴趣,特别是生活与自然中的各种声响,对孩子们特别有吸引力。童话《会动的房子》通过小松鼠误建在乌龟身上的房子,让小朋友认识生活和自然中的各种响声,感受美丽清新的大自然。故事情节简单有趣,形象鲜明突出,贴近幼儿生活,易于幼儿理解。符合中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学习特点。
二、说目标
活动目标是教学活动的起点和归宿,对活动起着导向作用。根据中班幼儿年龄特点及实际情况,我确立了情感、认知、能力方面的目标,其中既有独立表达的成分,又有相互融合的一面。本次活动目标为:
1、理解故事情节、人物形象与主题,感受作品中清新的大自然画面。
2、引导幼儿感受象声词,用语言正确地描述生活与自然的各种声响。丰富词汇:手舞足蹈、惭愧、驮。
3、让幼儿大胆想象,续编故事。
《纲要》的基本点是以儿童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因此,在教学目标的确定和教学方法、过程的设计上,我努力体现以儿童发展为本的现代幼儿教育理念,把“引导幼儿感受象声词,用语言正确地描述生活与自然的各种声响”作为本次教学活动的重点。
幼儿虽然对大自然很感兴趣,但由于受到能力、经验的限制,在语言表达方面不完整,不敢大胆坚持、发表自己的意见。因此我把“让幼儿大胆想象,续编故事”作为本次教学活动的难点。
三、说教法
从幼儿的心理角度、认知特点出发我采用:A多媒体教学法 B兴趣激发法 c观察法D言语提示法等。
让教学活动动静交替,激发幼儿说的欲望,培养幼儿口语表达能力。
四、说教具
为了更好地服务于本次的活动目标和完成活动内容,我做了以下准备工作:
1、制作电脑多媒体课件;
2、磁带一盒;
3、操作图片、动物卡片若干。
五、说教学程序
根据中班下册幼儿学习语言和年龄的特点,结合幼儿园教学工作原则和本次活动的目标,我设计以下六个环节:
第一个环节:提出疑问、激发兴趣。
“小松鼠在树上住腻了,它在地上建了一座房子。你们想知道它建了一座什么样的房子吗?”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活动一开始,我就提出问题,让幼儿带着问题来观看动画,为下面的讲述作铺垫。
第二个环节:观看课件动画、通过提问,引导幼儿感受清新的大自然。
这一环节通过边观看动画边思考问题。打开课件画面上出现美丽的动画,一阵风呼呼的吹过,老师问“‘呼呼呼’是什么声音?小松鼠醒来发现它来到什么地方?”,接着,是大海沙滩的动画,传出大海“哗哗哗”的声音,老师问“‘哗哗哗’是什么声音?它又来到什么地方?”,最后,是宽广草原的动画,传来“哒哒哒”的马蹄声,老师问“‘哒哒哒’是什么声音?它又来到哪里?”提问完等等问题,再请幼儿完整欣赏故事,让幼儿乐意参与讲述,并大胆地把自己所看到的、所想到的表达出来,提高口语表达能力。这是解决活动重点,突破活动难点最关键的一个环节。我在设计这一活动时,打破以往上语言课的常规模式,如先讲故事,再请幼儿回答的方式。我设计成讲述在前,故事在后的形式,让幼儿作为活动的主角,带着问题积极主动地思考、想象,大胆讲述,更好的理解故事的内容,与此同时也培养了幼儿的创造性思维能力。随着一幅幅画面的出现,激发小朋友的兴趣,运用画面提供的线索,让幼儿尽情想象,并勇敢地将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发挥了他们的想象力。
第三个环节:游戏:“奇妙的声音”
老师放录音,让幼儿听辨风声、海浪声、马蹄声。通过这个游戏让幼儿进一步认识生活与自然的各种声响。
接着老师说声音的名称,让幼儿模仿大自然的各种声音。如老师说“风声”,小朋友用正确的象声词表达出来,用语言形容各种声音。最后,老师直接说树林、海边、草原,小朋友说出象声词。教师有针对性的,由易到难设计活动过程。幼儿很快很好的掌握了教学内容,教师也达到了目的,突出了教学重点。在这个过程中充分体现了教师“以幼儿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
第四个环节:幼儿听故事,操作表演
让幼儿边听故事,边操作手中的材料,增加对故事的理解。自然过渡到第五个环节,完成教学重点。
第五个环节:续编故事。
教师提问“房子又到哪里去了?”让幼儿续编故事,进行创造性讲述。教师可以根据幼儿的回答,把电脑中相关的画面调出来,然后将大家续编的故事串起来,再完整讲述。通过这样的创编活动,让幼儿利用刚学到的知识参与创编,教师适时的指导和帮助,顺利自然的完成教学难点。
第六个环节:活动延伸。
为了进一步巩固幼儿获得的各种情感体验,知识能力和学习方法,我又设计了延伸活动。组织幼儿晨区活动,继续讲述或续编故事。这里体现了各科教学的整合性。
中班综合:神奇的红房子
设计意图:
前不久,当孩子们观察到自然角中水培的洋葱头、大蒜头上面长出了绿绿的叶子、下面长出了细细长长的根须的时候,他们兴奋不已,特别是在我和孩子们一起进行了种子发芽的实验后,他们更是对种子前后的变化充满了兴趣,有幼儿带来了有关蝴蝶等昆虫成长变化的书籍。于是,我迎合孩子们的兴趣,适时开展了生成性主题系列活动“有趣的变化”,带领幼儿科学、正确地了解自然界以及生活中的一些有趣的变化现象。为了让幼儿对此有一个深刻、系统地认识,我设计了本次活动,通过生动的童话故事,完成对已有成长变化知识的梳理过程,同时融入新的知识要点。在形式上,我尝试将语言、艺术、科学三大领域的内容有机地结合,使幼儿获得更多的发展。
活动目标:
1、简单了解种子、蝌蚪、毛毛虫等动植物成长变化的过程。
2、借助生动的故事情节,在歌曲《苹果》旋律的基础上学习创编歌词并能大胆地演唱。
活动准备:
知识经验准备:
1、在秋天主题的背景下,已陆续开展了有关果实等活动内容;
2、幼儿熟悉歌曲《苹果》的音乐旋律;
物质材料准备:
1、《神奇的红房子》故事大书
2、葵花籽、小蝌蚪、毛毛虫指偶;
3、操作图片及材料与幼儿人数相等
活动过程:
一、出示绘本,引起幼儿活动兴趣。
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一样好东西,看我把它变出来,变呀变呀变变变,是什么?(幼儿回答)告诉你们一个秘密:这是一座神奇的红房子,它有魔法,每个住进去的客人,都会马上长大。是真的哦,不信,我们一起来看看。
二、讲述故事,了解物体生长变化的过程。
1、了解“葵花籽→向日葵”的生长变化。
边讲述故事第一段,边演示葵花籽住进红房子,当故事讲到“等它醒来的时候,发现自己已经站在房子外面了,”
2、了解“小蝌蚪→青蛙”的生长变化。
出示“小蝌蚪→青蛙”的生长变化图,鼓励幼儿大胆讲述。唱一唱:小蝌蚪变成青蛙很高兴,它会怎么唱歌呢。
教师带孩子一起编唱:我是一只小蝌蚪住进神奇的红房子,变呀变呀变变变,出来变成小青蛙。
3、了解“毛毛虫→蝴蝶”的生长变化。
难看的毛毛虫怎么会变成漂亮的花蝴蝶?你知道毛毛虫在红房子里的秘密吗?(幼儿相互讨论)老师根据幼儿的讨论出示毛毛虫变蝴蝶的过程,再引用故事语言完整描述。
唱一唱:毛毛虫变成了花蝴蝶也很高兴,她想邀请小朋友一起唱歌呢。
幼儿编唱:我是一条毛毛虫,住进神奇的红房子,变呀变呀变变变,出来变成花蝴蝶。
三、运用(迁移)已有经验,加深对其它动植物生长变化的了解。
看到葵花籽、小蝌蚪、毛毛虫住进神奇的红房子后,出来都变了一个摸样,它们的好朋友非常羡慕,它们也想住进神奇的红房子里去变一变,看看都有些谁呀?
1、出示实物种子,说说、唱唱其变化过程。
2、出示蛋,引发思考:它住进红房子会怎么变。
3、请幼儿自由想象自己是一粒小种子(毛毛虫、小蝌蚪、蛋等),在唱唱、玩玩中巩固对动植物生长现象的了解。游戏2—3遍。
活动延伸:
问题探究——
还有谁会住进神奇的红房子,发生怎样的变化?今天把这个问题带回家,和爸爸妈妈讨论,明天告诉朱老师。
课后反思:
这次活动我采用的是立体式教具,给幼儿创设一个情景,就好象在演童话剧一样。本来这个故事就是要让孩子来进行角色表演。刚开始,幼儿被我的精美的教具吸引了,在最后一个环节,教师与幼儿进行角色表演,学说对话的时候,孩子的积极性很高,都很愿意表现自己,在提升问题中,孩子已经能理解整个故事带来的含义了。
附故事:神奇的红房子
秋天的一个早晨,一粒葵花籽从妈妈温暖的怀抱里醒过来,它悄悄挣脱了妈妈的怀抱,想去看看外面的世界。天气真好啊!小葵花籽走着走着,咦!前面有一座房子,大红色的屋顶,粉红色的墙,“好漂亮的红房子!我要进去看看!”小葵花籽拉开门,呀!里面好黑啊,什么也看不见。这时,门关上了,小葵花籽突然觉得自己在不断地往下陷,身体渐渐地开始膨胀,体内有股力量在拼命地往上窜,一会儿头开始晕起来,就迷迷糊糊地睡了过去。等它醒来的时候,发现自己已经站在房子外面了,看看自己,咦!碧绿的叶子,金黄色的花盘,太阳公公正对着自己眯眯笑呢。它忍不住问:“我是谁啊?”
圆脑袋长尾巴的小蝌蚪快活的在池塘里游来游去,它先长出了两条后退,慢慢地长出了两条前腿,四条腿长齐了,尾巴没有了,换上了绿衣裳,最后就变成了一只呱呱叫的小青蛙了。
毛毛虫在红房子里面吃了很多很多的树叶后,身体渐渐长胖,原先的衣服已经穿不下了,于是它就从嘴巴里吐丝,准备给自己编织一件新衣服,它吐了很多白色的丝把自己紧紧的裹起来,慢慢变成了蛹,当它从蛹里钻出来的时候,惊奇的发现,自己已经变成了一只漂亮的蝴蝶啦。
一、说教材
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常常接触到,但是幼儿对圆柱体的认圆柱体是一种常见的立体几何图形,幼识是模糊的,并且很难联系到社会中去。因此,在大班幼儿已认识了个中平面几何图形和球体的基础上,我进行了本次教学活动。
二、说目标
《纲要》中指出:“要从不同的角度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发展”。根据《纲要》的精神及本班幼儿的实际情况,我确定了认知与能力、情感与态度二方面的目标,体现了目标的整合性:
1、初步认识圆柱体的基本特征,探索生活中与圆柱体相似的物体。
2、激发幼儿探索圆柱体秘密的兴趣。
三、说准备
1、 知识经验准备:
(1)请家长引导幼儿观察生活中与圆柱体相似的物体。
(2)已认识过球体。
2、材料准备:
(1)提供圆柱体实物若干,如易拉罐、茶罐、积木、固体胶等,准备印泥、纸张。
(2)一样大小的硬币若干、透明胶、长方形纸张、固体胶、橡皮泥。
四、说教学方法
在活动中为了达到完美的教学境界,我除了以亲切的形象、饱满的情绪感染幼儿外,还运用多种形式的方法进行教学,采用的教学方法有:
1、发现法
皮亚杰认为:教学不该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刺激儿童的心智发展。教师应尽可能提供多种材料让幼儿进行实验操作,引导幼儿积极探索,体验发现的乐趣。根据大班幼儿好奇、好问,又有一定知识经验的特点,我引导幼儿在找一找、比一比、玩一玩、印一印、想一想、说一说中进行探索,从中感知圆柱体的基本特征,培养幼儿探索发现的兴趣。
2、讨论法
新《纲要》指出,鼓励幼儿大胆表现自己的探索过程和结果,并能愉快地与他人交流、分享。在幼儿探索前后和探索过程中,我都引导幼儿积极地与老师、同伴交流、探讨问题,让幼儿的思维相互碰撞,在分享中体验成功的喜悦。
3、操作法
本活动安排了二次操作,二次操作活动的目的是循序渐进的,而且每次操作活动都提供了相应的、适宜的材料,让幼儿在有目的的操作中探索发现和巩固。充分体现了《纲要》中“因地制宜地提供丰富的、具有适宜的、可操作性的材料,支持、引发幼儿与材料互动,注意引导幼儿在活动中感受、体验创造的乐趣”的精神。
五、说活动程序
新《纲要》提出:创设宽松的环境,让每一个幼儿都能参与实际探索活动,感受探索的乐趣,感受发现的喜悦。为此,本活动我设计了四个环节:
(一)幼儿在活动室寻找各种圆柱体实物并自由探索
在活动设计的开始部分,我就把探索的问题以任务的形式交给幼儿,让幼儿自由地在活动室寻找各种圆柱体实物,找到以后和球体比一比有什么不同,然后玩一玩、说一说立在桌上和侧放在桌上有什么不同,并把圆柱体上下两面印下来,看一看发现了什么。由于探索的目的明确,幼儿急于发现老师的问题,所以兴致勃勃。最后,教师再根据幼儿的讲述进行小结,让幼儿初步了解圆柱体的基本特征,从而顺利地过渡到下一个环节。
(二)组织幼儿讨论
这个环节的设计主要是让幼儿把学习到的知识联系到社会中去,扩展幼儿的知识经验,巩固幼儿所学的知识,为后面的环节作铺垫。
(三)玩一玩、变一变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这个环节中,教师让幼儿充当“小小魔术师”,这极大地激发了幼儿的兴趣,每个幼儿都跃跃欲试,情绪高涨。
幼儿的探究欲望被激发以后,老师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引导孩子去思考“用什么方法来操作”。教师抓住时机介绍操作材料,并提出活动要求,让幼儿正确、有目的地进行操作。在幼儿自由动手操作中,教师边引导幼儿自由探索边验证:“你用了什么方法把它们变成圆柱体?把你变的圆柱体玩一玩。”并鼓励幼儿想出多种方法来变魔术。这样既开发了幼儿的智力,又培养了幼儿探究科学奥秘的兴趣。
(四)活动延伸
《纲要》提出,教师应为幼儿创造更多的观察、探究、经历、体验的机会。我在区角活动中继续提供丰富、适宜的材料,让幼儿进一步深入探索。
大班计算活动:认识圆柱体
活动目标:
1、初步认识圆柱体的基本特征,探索生活中与圆柱体相似的物体。
2、激发幼儿探索圆柱体秘密的兴趣。
活动准备:
1、知识经验准备:
(1)请家长引导幼儿观察生活中与圆柱体相似的物体。
(2)已认识过球体。
2、材料准备:
(1)提供圆柱体实物若干,如易拉罐、茶罐、积木、固体胶等,准备印泥、纸张。
(2)一样大小的硬币若干、透明胶、长方形纸张、固体胶、橡皮泥。
活动过程:
一、 幼儿在活动室寻找各种圆柱体实物并自由探索。
1、它们与球有什么不同?
2、把圆柱体立在桌上和侧放在桌上会出现什么不同的现象?
3、把圆柱体上、下两面印下来,发现了什么?
4、小结:上下两面都是圆形,这两个圆形是一样大的,侧面没有棱角,而且从上
到下都是一样粗细,叫做圆柱体。
二、 组织幼儿讨论:你在社会中还见过哪些像圆柱体的物品。
三、 玩一玩、变一变。
1、怎样把许多枚硬币变成圆柱体?
2、怎样把长方形纸张变成圆柱体?
3、怎样把橡皮泥变成圆柱体?
四、 活动延伸:让幼儿自由选择区域进行活动。
计算角:提供各种圆柱体实物,供幼儿继续探索发现圆柱体的秘密。
操作角:提供多种材料供幼儿继续变成圆柱体。
喜欢《花园里有什么说课设计》一文吗?“幼儿教师教育网”希望带您更加了解幼儿园说课稿,同时,yjs21.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说课教案幼儿园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