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怎样对待调皮好动的孩子

04-06

如果孩子有厌学情绪,那家庭就起了中间作用,安慰并鼓励孩子!家长要言传身教、以身作则,和孩子做朋友,放低姿态,互相尊重,彼此包容!那么,我们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应该注意哪些方面?为此,小编从网络上为大家精心整理了《应怎样对待调皮好动的孩子》,欢迎大家与身边的朋友分享吧!

大多数幼儿在一定时期内会表现出注意力不集中、活动频繁、目的性不专一、不易控制自己的情绪、爱发脾气,对此,家长不应抱怨,而要施加一些积极的心理影响,对孩子进行心理矫正,帮助孩子尽快改掉这些毛病,否则,一旦养成习惯,进入学龄期,就会与学习产生矛盾,加重学业负担。

孩子不能持久地做一种游戏,常是家长随他的注意力转移而迁就的结果。如果他不能对某一件事持续注意一段时间,半途而废,家长就坚决地孤立他,则会使他意识到这样做是不受欢迎的,从心理会慢慢对自己的行为产生正确的指向。比如,家长正陪孩子搭积木,刚玩一会儿,孩子又要去骑车子。此时家长千万不可答应他,为他搬车,如果这样,他骑不了几圈,一定又要干别的去了。家长应表现出对玩积木仍有浓厚的兴趣,提出一些新想法来吸引孩子,对骑车的事像没听到一样。假如孩子非去不可,也要强令他收拾好积木才可转入其他游戏,使孩子形成做完一件事再做另一件事的心理导向。这样,无形中孩子在一个游戏上的注意力就会逐渐延长,慢慢就会自动的保持注意力集中的时间。

对孩子的情绪,家长也应进行适当的调控。仍以搭积木为例,由于孩子对事物认识的局限性及身体协调能力的不成熟,往往还没有搭出他想要的模型就散了架,因而发脾气,甩手不干。家长应教给他一些基本的搭建方法,帮助孩子搭成他想要的模型,让孩子觉得游戏有趣,通过自己的努力就能成功,孩子的情绪就会慢慢好转,对训练注意力集中也大有好处。

调皮好动是幼儿的天性,动是孩子探索世界的表现。只要把好动引到正确的方向,孩子的缺点就会成为优点,使他的一生受益无穷。

yJS21.com更多精选家园共育阅读

孩子太调皮好动怎么办?


家长提问:

我的儿子今年才7岁,调皮好动,课堂一点都坐不住。有时候带他出去玩,几个大人都看不住他。前几天,他外婆在煮午饭,就是这么一段时间,他偷偷跑出去,用水彩笔把我们单元的楼梯间画得个不成样子。我气得打了他一顿,他还和我犟。这两天我还得请人重新来刷涂料,我都不知道如何把他调教成乖孩子。

专家支招:

成都龙文学校校长杨向东:调皮是孩子的天性,不能把孩子调教成大人想象的“乖”孩子。再调皮的孩子也有闪光点,对他们还是要以赏识为主,老师和家长如果通过一句欣赏的话,一次轻轻的抚摸,一份心与心的交流,来调教调皮,会显得很有风度和艺术。

再者,把调皮孩子调教成“乖”孩子,也未必是教育的成功。现在一些大人以自己的眼光要求孩子,用他们对“乖”的解释来衡量孩子,结果孩子不该成熟的早熟了,不该老练的世故了,一开口就是“大人腔”。其实这种“乖”是以牺牲孩子的天性为代价的,是以大人意志决定孩子的粗鲁行为。事实上,当孩子成为所谓大人眼中的“乖”孩子时,他们的童趣也就被“剥夺”了。

调皮儿童的逆反心理特别强,当他做错事时,如果只是一味地训斥和责骂,效果只能是适得其反。这个时候,如果和他的“预期”结果相反,不去责骂训斥他,甚至只是保持沉默,不理睬他,孩子的心理反而会紧张起来,自己会把犯错的地方重新再思考一遍,这样,给孩子一段时间让他冷静一下,过些时候再与他交谈,因为孩子已经检讨过自己的过失,所以就能坦然接受老师和家长的意见。

孩子虽年幼,但自尊心很强,尤其是调皮儿童,家长更要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看待他,尽量找出其闪光点以鼓励他们进步。一般来说,调皮的孩子大都聪明、精力充沛、语言表达能力较强。只要好好引导,他们往往更有出息。对于调皮儿童,教师更不应该吝啬自己的语言和表情,而要通过多种形式,向他们“示爱”,一个会心的微笑、一句关心的话语、几下亲切的抚摸,都会使他们感受到“老师和父母还是爱我的,我应该听他们的话”。

孩子就像是一个家庭的一面镜子,什么样的家庭,很容易培养出什么样的孩子。因此,对于调皮儿童的教育,更应注重家校联系这一重要的环节。从家庭入手,了解反思儿童的家庭环境,家长的素质,以及教育孩子的方式、方法。通过家访、家长问卷以及电话联系等多种渠道,老师与家长共同探讨教育调皮儿童的办法。在此基础上做到有的放矢,优势互补,形成最佳合力。

家长应理智对待孩子打架行为


家长应理智对待孩子打架

专家:幼儿入园后,同伴之间的交往就成为幼儿生活向社会化发展的主要因素。幼儿在交往过程中,有时会产生争执或打架现象。儿童心理学认为,孩子间的冲突、纠纷有利于培养孩子的自我意识,孩子在纠纷中可以提高与人交往、适应社会的能力,同时也能锻炼坚强的意志。造成幼儿打架行为的原因:

1.生理因素的影响

有研究表明,打架行为倾向与雄性激素水平有关,所以,通常男孩比女孩的打架行为多,这是生理因素造成的。当然,那些身体强壮、精力旺盛、易怒、易哭闹的幼儿容易出现打架行为。

2.心理因素的影响

幼儿期是社会性萌芽时期,开始喜欢友伴和团体的游戏活动,同时又是自我为中心的阶段,缺乏必要的社会交往经验,两者相互冲突矛盾的结果,便产生了打架行为。

3.家庭教育因素的影响

有的家长无原则地溺爱、娇宠、迁就孩子,导致孩子任性、蛮横、不讲道理,在与同伴交往中,愿望得不到满足,就发生了打架行为,还有的家长经常采取恐吓、打骂的教养方式,结果造成孩子模仿。

因此,家长应理智地分析孩子打架的行为,积极引导,帮助孩子纠正打架的坏习惯。

1.主动帮助和引导孩子建立正确的、适当的情感表达模式,并不断地强化。这是每个家长必须要做的功课。这种模式的建立如果出现问题,后果也是十分严重的。

2.主动传递正确的信息。例如教孩子亲吻家长、轻轻抚摸家长,以表示对家长和别人的爱。跟孩子玩布娃娃,让孩子拍布娃娃睡觉,给布娃娃盖被、喂布娃娃吃奶等。

3.经常带孩子与其他小朋友一起玩儿,学习互相游戏,团结协作。养小金鱼等小动物,种花,培养孩子的爱心和对大自然的兴趣。

4.要经常跟孩子互相沟通,陪孩子一起游戏,不要让孩子一人独自游戏。经常逗孩子笑,培养孩子乐观开朗的性格。

5.经常带孩子参加一些社交活动(亲子活动),让孩子学习与人交往的技巧。

6.当孩子打人时,家长当时的态度和做法很重要。家长应该以“平和”的态度来对待孩子,既不要表示高兴,也不要严厉批评,更不能粗暴制止。可以转移孩子的注意力,等孩子平静以后再跟孩子讲道理。

7.家长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在孩子的眼中,父母亲永远都是孩子学习的楷模,父母亲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孩子的行为模式造成很大的影响。父母亲应该用良好的行为规范来影响孩子,不要将不良的行为习惯传给孩子。

家长应怎样教育孩子


万物尊道贵德,所有的东西,包括我们自身的发展,如果我们的事做得不对了,是道走错了;如果道走对了,还做不成,是个人的涵养还不够。同样的价钱别人能谈成,你没谈成,就说明他们俩情投意合,对脾气;你谈不成,就说明他看不上你,你自我修炼还不够,就这么简单,因为所有的东西到一个高度上是一样的,这些东西沉到我们心里边,驾驭的可能不仅仅是教育,包括我们生命的走势。上士问道,勤而行。有悟性的人听说“道”后深信不疑,并勤勤恳恳、坚持不懈地去习练它、运用它。就像咱们听到教育孩子的“道”,智慧的人不会只在看书时觉得头头是道,合上书又想这书上讲的对不对呀。这不是上士。上士勤而行之——尊道贵德,身体力行去实践,用大道去引领孩子。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中士闻道,培养中层,将来培养的孩子是中产阶级的。闻道,就是听说了教育的大道,教育的真实的一面,若存若亡,前半个月还信,后半个月自己压不住火不信了。中士闻道,这样的人在单位里面也只能做一个中层。所谓中层是什么呢,他这一辈子可能只发展到一个中层,他心里的东西不静,若存若亡,守不住道。

下士闻道,大笑之。下士问道,大而笑之。见了一个人批评孩子,你跟他讲要用心教育孩子,他觉得你在瞎说。这种人,就是下士问道。我希望我们都是上士,将来让我们的孩子也做上士,让我们的孩子也和这种求道的人在一起玩,他想穷都难。我之所以特别反对很多人在方法技巧层面玩,是因为在这个层面上玩,就把我们孩子给限制了。限制的是什么——他一辈子都在那个层面里面折腾问题。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大方无隅,隅是角落的意思。这句话的意思是,方到极致的时候你是看不到拐角的。我跟你们站到一个高度上去看的时候,从来不提方法的时候,求的是这个大方,求得一个大方。大器晚成,很好理解;大音希声,就是我所追求的,我们和孩子的这种交流也好,这种碰撞也好,尽可能少一点语言,尽可能少一点直白的行为层面的东西。

大象无形,我们学到一个最后,你们达到一种什么状态就算过关了呢?别的家长也说你怎么也不管孩子,你孩子还那么好,其实该管的都管完了,做全了;别让人家笑话你:天天追着他儿子,儿子也让他培养废了吧;不要让人家说这话,这可不是我这样投入解读这些内容的目的。善行者无辙迹。善行者,就是善于走路的人。我们就是走路的人,我们自己把路走清楚,给孩子引路。善行者无辙迹,教育无痕,管孩子的时候也不要用行为、用语言去管,我说你们放不是不管,而是用一种无声、无痕的东西去管。我身边的学生知道我惩罚他们,他们有一种感觉叫生不如死,我不打,也不骂,见了他老是乐呵呵地笑,连笑不了三天,他就难受死了;别人到我那儿学教育,你们绝对看不出来,他怎么把学生给收拾住了,就是冲他笑,当然笑是有前提的。

善言者无瑕谪。善言者无瑕谪,谪是责怪的意思,善于说话的人,善于表达的人,他的话里面不骂人,不责怪人,不批评人;要批评人的时候,他也说好听的来批评。家长真正责怪孩子的时候,不要带责怪的话,要批评人就这么批评,真正你们骂出声了,骂完之后孩子没感觉,他心里边反倒舒服:你又生气了吧,你已经骂完了还说什么,没得说了吧。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善闭,善于拒绝、善于否定、善于放弃的人无关楗而不可开。教育是一个大善之事,大善之事必须有大恶之人才能把它做好,才能做到极致。所谓大恶之人是什么?就是有很强的拒绝和排斥能力的人。就是要对所有的不良进行干预,不好的东西,就是破坏我们情绪的东西。光靠单纯的善良是做不好教育的,这并不是说我多恶毒,恶,要有恶人的心态,要知道认识社会的另一面。

恶的目的是什么?守善。对大恶的事情没有能力处理、拒绝的人很难守住善。我相信所有的母亲内心对孩子都有一种极致的善良,但是有的母亲守不住,因为别人伤害的时候,她无力反抗,无法避开这些不良的社会干预。把善守得越清晰,越稳固,恶的东西对你越恐惧。我就想我自己做教育,这个不管孩子也好,因为原来我接触过一些比较麻烦的孩子,其实他们的父母比孩子还麻烦,但是面对我的时候,都能够说好话,讲善事,就是这样自觉地就把他不好的一面给避开了。有的孩子,在别人看起来都是杀气腾腾,一面对我他就好了;实际上我没有依赖任何别的东西,就是我这种对善的坚守,以及做得彻底。我可以拿命给他,他还能伤害我吗?所以他不好的一面自然就给脱落了。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善结,这个结我觉得应该在教育上理解为心灵的契约,内心的相互坚守。如果孩子和我们家长的内心有共同的这点,结为一体的话,不需要外在的约束。我们做生意的时候,两个人信任到一定程度不需要签合同,就是这句话。无绳约而不可解,没有什么合同这两人也一辈子不分开,就是内心这样一种共同坚守的东西比较厚重。

通过这一段话,包括大善之事必须由大恶之人来做,这一句话里面有两重含义,一个是我们要达到的一种状态,让孩子也要学会对不良东西的筛选、拒绝和放弃。通过他来理解善、理解好,通过认知不好来理解好。理解好的目的是守住好,同时有能力去处理不好的东西对孩子的破坏和影响。我们可以想象,现在这个社会对孩子的不良干预太多了,如果我们只从积极的一面去教育孩子,忽视了那些消极东西的存在也是很可怕的,这是第一层含义。第二层含义,教育孩子好的。同样的分量,都要给孩子讲,但是看年龄而言。不同的年龄段,在六岁之前,我们尽可能不要给孩子,尤其在孩子的童年讲恶的东西。六岁之后就可以让他看到一些不好的东西,通过不好的东西来认知好的东西的价值,认知好的东西的美,尤其是女孩子。不弃不拒,无惧。教育的过程中,不管是好事、坏事我们都不要害怕,也不要放弃它,这背后都有值得我们去认真对待、都有可以为我们发挥作用的内容。我希望我们现在经历痛苦的家长,或者在享受教育的快乐的家长,都应该从快乐的过程中看到另外一面,从痛苦的坚持过程中意识到在为孩子的未来积蓄能量,包括孩子考好考不好,遇到好事坏事,都要做到不弃不拒,不要害怕。

父母应怎样教育孩子


作为父母,总是想把最好的都给孩子,希望他们能够成长为有出息的人,因此在教育上总是不遗余力。但是错误的教育方式往往会适得其反。

方法

1

不要采取过激的方式。有的家长认为,“玉不琢不成器”,“孩子不打骂不容易成才”。所以每当孩子犯错的时候,不是心平气和地讲道理,而是不分青红皂白先骂一通、打一顿再说。这样粗暴的对待孩子,不仅没有办法让孩子真正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还很有可能会在心里留下阴影,性格容易变得偏激。

2

要以身作则。父母的一言一行,孩子都看在眼里,他们的模仿能力很强,空洞说教远不及实际行动的影响力大。不是有这么一则公益广告吗,母亲给外婆洗脚,小儿子看在眼里,便有模有样学着要给母亲洗脚。同样的,“上梁不正下梁歪”,做家长的如果品行不端,那么教育出来的孩子很难说不是一个失败的复制品。可见大人的言传身教真的很重要。

3

大人的意见要统一。有的时候家长之间相互要通气,对于同一件事的看法要争取一致,态度也要统一,切忌你说东我说西,你扮白脸我扮红脸,更不能当着孩子面就相互数落。否则的话孩子往往会莫衷一是,不知道究竟该听谁的。时间一长,大人在孩子心中的地位和威信也会荡然无存,再想要管教孩子就比较困难了。

4

不要扼杀孩子的兴趣。学业固然重要,但是兴趣是激发孩子创造力的源泉。现在的社会需要的不是读书机器,而是全面发展的多面手。所以,如果孩子表现出某方面的爱好,千万不要干涉,而是应该鼓励他,说不定还能成为孩子的一项技能。

怎样对待孩子打人和被打


怎样对待孩子打人和被打

在班集体里,总会有少部分爱攻击别人的孩子。其表现就是抢人家东西,什么都要抢先,爱打人等。一旦有了纠纷,他就动手打人,不会说理。攻击性行为更多是破坏行为,看见别人玩积木很开心,他走过去把积木搭成的房子推倒了;看见同伴画的画很漂亮,直接加上几笔去破坏;或者对着同伴吐口水、推人等,让人家不痛快。像这样的孩子过去较少,一个班集体中会出现一两个例子而已。近几年,幼儿攻击性行为却不断增长。主要原因有:隔代教育——孩子从小由老人带大造成零教育,得到老人过分宠爱、呵护,习惯为孩子不良行为寻找各种理由,为孩子行为后果承担责任等。有时孩子打人了,爸爸妈妈教育孩子,却被爷爷奶奶骂一顿。孩子在园受批评了,或者没有得到特别照顾,老人还会直接找老师“教育”一番,孩子也就更加为所欲为。环境因素——家庭成员对孩子关爱过度,缺乏原则要求,以致孩子养成独占、独霸的习惯,在家里什么好东西都是他一个人的,容不得别人,他要什么,就得给他,不许别人有,所以到了幼儿园,他就会跟人家抢东西,不讲道理,也不会讲道理。还有一种毛病,也是受身边大人的影响所致。大人总看着别人的东西好,总爱攀比,人家有的,他也得有,给孩子造成一种不良影响。榜样不好——孩子从小缺乏同龄伙伴,在电视节目中模仿超人、打斗游戏,孩子觉得这样很好玩,看见其他孩子,会突然去推人、打人,看见别人哭还大声笑,从小缺乏辨别是非能力和同情心。有些是看见别的孩子打人,自己也偷偷模仿。在大班阶段,男孩子最容易出现模仿坏习惯、起哄等不良行为,需要成人及时制止、教育。面对这种攻击型孩子,老师需要花费一定精力去教育个体和全体,尤其需要从情感方面着手教育,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品德,让幼儿懂得分辨是非、对错,不随意模仿和从众。但如今的教育,已经不只是单纯的师生间的教与学,家长的干预、偏袒,也是常有的事。对于经常会攻击同伴的孩子,除了坚持正确教育、引导,有时要适当地给予言行控制,给予自己独自承担后果的机会。在集体中存在攻击性孩子,集体中就会出现常有孩子被打、被侵犯的现象。爱攻击的孩子通常只对性格懦弱、胆小、贪玩或者个性过于张扬、爱嘲笑别人的同伴“下手”。从小班开始,老师会在班级主题活动中告诉孩子如何建立自己的立场。首先要明白哪些行为是对的,哪些行为不对,不模仿不对的行为,更不要随意去招惹攻击型孩子。被别人无故攻击时,一定要大声、严肃地告诉对方“你不可以碰我”。如果对方行为过于暴力,还可以在语言制止过后,推开对方直接找老师说明原因。被攻击的孩子同样也是在家过于保护的孩子,没有解决能力和自信,遇事只会找老师帮助,造成一种依赖心理。这样的孩子,要多放手让孩子去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困难,要有迎难而上的自信,大人会告诉你方法和建议,但要靠自己去想办法解决。

家长们也许认为“孩子被打和孩子打人”都是小孩子间很正常的事情,长大了就好。行为习惯从婴儿已经开始建立,来到幼儿园,最容易分辨出孩子行为习惯的好与差,看出孩子成长在怎样一种教育氛围的家庭,孩子间比的就是行为习惯。孩子在集体中的成长,也同样看出家长的成长,这是相互的。开学两周,班级女孩子明显懂事、乖巧了,基本不参与无理行为。男孩子却开始出现两个极端,一半是非常上进、好学,偶尔调皮也是男孩子的天性;但也有一些孩子经过一个假期的放松,开始“黏”向打闹、攻击行为行列,觉得很好玩,影响班级活动,还耽误自己的学习。出现这样的行为更多是模仿,处在个性不稳定阶段。只要家长重视,配合幼儿园及时给予正确教育,孩子很快可以建立良好的行为习惯。

家园共育《应怎样对待调皮好动的孩子》一文希望您能收藏!“幼儿教师教育网”是专门为给您提供教育孩子的方法而创建的网站。同时,yjs21.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教育孩子的听课笔记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