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对家长说了什么?让孩子这么喜欢去幼儿园!

04-28

家庭与学校都是教育孩子的载体,家长与教师互相配合可以扬长避短,更好激发孩子潜能!家长与教师需要多沟通交流,及时注意孩子情况,帮助孩子积极健康地成长!那么,家园共育要注意一些什么呢?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老师对家长说了什么?让孩子这么喜欢去幼儿园!”,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孩子哭着、闹着不肯去上幼儿园,这样的场景在我们生活中很常见。孩子为什么不愿意去上学呢?

试着想象一下:你是一个自己还没有生活自理能力的人,吃喝拉撒还需要别人照顾,而突然有一天,这个照顾了你一辈子的人把你送到这个陌生的地方后说了一句你听不懂的话,就走了。

你不知道爸爸妈妈去哪了,什么时候会来接你,在这个陌生的地方,你不认识身边的人,你不知道是否安全,你也听不太懂那里的语言,你也不知道自己饿了是否有吃的,甚至你不知道你会在那里待多久,一个小时,一天,还是一年?你会有什么样的感受?

这就是一个新入园的孩子的感受。所以孩子的入园分离焦虑主要是来自于以下六个方面。

1、不知道妈妈去哪了?哭了。

2、不认识这个地方,哭了。

3、幼儿园里有规定的一日生活常规,懵了,哭了。

4、老师是个陌生人,哭了。

5、周围好多孩子,也是陌生人,哭了。

6、自己的生活自理能力不够,吃喝拉撒怎么办?急了,哭了。

送孩子入园前,妈妈应该这样说:

1、"宝宝,明天你就要去幼儿园了。你还记得上次我们去幼儿园玩儿,里面有好多你喜欢的小汽车,特别是那个翻斗车。"

对于孩子来说,去一个新的地方最重要的是有吃有喝好玩。这样在入园之前,家长拿孩子喜欢的玩具小汽车小布偶来吸引孩子,一般都很管用。

2、"你的好朋友也会去幼儿园和你一起玩呢!"

在孩子入园之前,爸妈要通过老师来了解班上的其他小朋友都有谁,然后争取在假期前主动联系小朋友和孩子一起玩几次。争取帮助孩子在入园前交到一两个好朋友。这样在入园的前一天,就可以拿这个好朋友的名字去"吸引"孩子,一般也特别管用。

3、"老师还告诉我明天幼儿园有你最喜欢喝的巧克力牛奶"。

这个是我们最后的"杀手锏",如果前两招都不管用,这一招一般都管用。食物对于孩子的诱惑是无穷的。每次接我家宝贝时,我们都会问老师明天幼儿园吃什么,如果前面两招都不管用,就拿出这个"杀手锏"来"吸引"宝贝去幼儿园。一般这三招用过后,每次说要去幼儿园,宝贝都会用超人的速度跑到门边,等着我们出门。

4、"记得在幼儿园如果要尿尿,要马上找老师说:老师,我想尿尿了"。

孩子如果想要尿尿,不会表达,尿在裤子上了,这一天对于孩子就是一个很难受的一天。所以在孩子入园之前的假期里就开始和孩子玩"尿尿的游戏",示范孩子如果想要尿尿,该如何说,如何做。

5、"妈妈在你的户外游戏时间结束后就会接你回家的"。

一定要让孩子知道你什么时候去接他,不是妈妈的时候"下班以后",而是孩子的时候"某一节课结束后",所以如果妈妈还不知道孩子的幼儿园的常规课程,一定要在去幼儿园的时候就和老师交流,熟悉和了解孩子的一日常规,回家后多和孩子沟通。Yjs21.COM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扩展阅读

家庭教育中,老师最想对家长说什么?


家庭教育中,老师最想对家长说什么?

第一类:力做万能父母

在孩子眼里,爸爸妈妈什么都会,在大的难题爸爸妈妈都能够解决,而且家长们也时刻跟着孩子,发现他有什么困难就马上帮他完成,听着孩子高高兴兴地说:“爸爸妈妈好棒!”心里也是美滋滋的。

上一年级的童童开始学英语了,回到家里写作业,妈妈就陪在她身边指导她,这次童童又遇到难题了,课外书上有一个英语单词童童不会,跑去问妈妈,可是妈妈也被难住了,回答不出来。

看着童童失望的表情,妈妈也很内疚。

其实童童妈妈大可以放轻松点,即使当上爸爸妈妈了,也不是万能的,也会有不懂的地方,只要好好地跟童童解释一下,告诉她:“这个单词妈妈也忘了,明天妈妈再告诉你,好吗?”就能轻松地安抚好童童失望的情绪。

而且,在日常生活中,爸爸妈妈也不必多孩子事事周到地照顾,孩子遇到困难了,不要第一时间就帮他解决,应该鼓励他自己想办法应对,不要让他养成一有困难就找爸爸妈妈的习惯,这样的孩子很难独立。

第二类:强迫孩子完美无瑕

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聪明伶俐,所以从小就严厉地教育孩子,要求孩子事事要做得好做得完美,只要孩子犯了一点小错,或者有什么不好的举动就马上批评他,想从根源帮助孩子改掉坏习惯。

5岁的乐乐有许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比如吃饭的时候喜欢用伸出自己的小手偷偷地抓饭吃,这时候被妈妈发现了,马上板着脸命令他“把手放下,要用勺子吃饭”;喜欢爬到板凳上拿桌上的小零食,但是只要被妈妈发现了,就会被批评……

孩子也有犯错误的权利,如果爸爸妈妈一直盯紧孩子,要求太严格,反而会让孩子产生自卑心理,觉得自己什么事都做不好,更不用说让孩子健康成长了。其实,如果孩子犯了无伤大雅的小错,爸爸妈妈大可以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让孩子尝到事情的后果,以后自然而然就不会再犯错了。

比如吃饭的时候,孩子想伸手抓饭吃的时候,妈妈沉住气,不要立刻制止他,让孩子看到抓饭的后果就是把饭都弄到地上了,而且自己吃不饱,那么他以后就会乖乖地用勺子吃饭啦。然后在平时的聊天中用讲道理的方式来引导他,告诉他什么事情应该做什么事情不能做,或者把孩子近期犯的小错误拿出来分析,帮他改正坏习惯就好了。

第三类:竭力避免冲突

孩子慢慢长大了,开始有了自己的想法,跟爸爸妈妈有冲突是正常的,这说明他已经学会自己思考了,懂得自己去判断事情,所以才会有跟爸爸妈妈不一样的观点。

妞妞已经上小学一年级了,可喜欢看图书了。晚上睡觉前,她总是抱着图书,在床上认认真真地看起来。爸爸发现她躺着看书,马上过来抢走她的书,让他赶快睡觉。妞妞可不乐意了,对着爸爸大叫:“书上有好多知识,你干嘛不让我看!”爸爸也不解释,二话不说,转身就走开了。

其实,妞妞爸爸应该留下来,好好地跟妞妞解释,告诉她:“看书是好事,但是不能躺着看呀,对眼睛不好,长大了妞妞就要戴眼镜了,多不好看呀!”

孩子刚学会独立思考,但是因为知识还不全面,所以难免会像妞妞一样,只看到事情的一面,这个时候就需要爸爸妈妈耐心地跟他沟通,了解他的想法,然后慢慢地跟他讲解,让孩子的想法更加成熟。

第四类:把孩子关进爱的牢笼

从小家长总会处处呵护孩子,主动帮孩子分辨是非,想让他少走一些弯路,担心他受一点点伤,结果反而使孩子更加弱不禁风,不懂得生活自理,而且遇到困难时总是一脸的沮丧,这样势必会影响孩子的成长。如果连自己喝水或者爬上一张矮凳子都不让他做,那么孩子长大后遇到更大的困难会不会也会战战兢兢呢?

方方可喜欢吃饼干了,好不容易想到可以搬凳子去拿放在桌子上的饼干的妙招,没想到被妈妈发现了,妈妈急忙跑过去把板凳拿走,饼干拿下来给她吃,告诉她:“以后要吃什么叫妈妈就好,千万不要自己拿,太危险了!”

其实方方妈妈不用那么着急,应该为方方能够想到这么聪明的方法感到高兴呀,应该鼓励她自己拿到饼干,自己只要在一旁看着她就好了。

父母当然要看好孩子,避免孩子发生大意外,但是也要让他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让孩子学会自己完成一件事情。这样不仅能让孩子更加独立,而且这些成就感会鼓励孩子继续尝试更多的事情,增强孩子的自信心,有利于他健康成长。

第五类:抢着为孩子的行为后果买单

爸爸妈妈总是把孩子捧在手心,什么事情都替他挡着。只要孩子一哭,家长们就会连哄带骗地为孩子推卸责任,把错误都揽到自己身上,就是心疼孩子,宁愿自己受委屈。

在家里玩耍的时候,板凳绊倒了圆圆,圆圆疼得大哭起来,听到哭声的奶奶赶紧跑过来,扶起圆圆,心疼地抚慰她说:“圆圆乖,不哭了不哭了,都是板凳的错,奶奶帮你打他!”……奶奶连哄带骗说了好久,才把圆圆哄安静了。

其实奶奶打板凳的方法,虽然能把圆圆哄安静了,但是也让圆圆学会了推卸责任,抱怨他人。孩子开始懂事了,很多事情爸爸妈妈就不必急着挡在孩子前面的,不要抢着为孩子的行为后果买单,让孩子自己承担责任。

为什么中国家长养孩子这么累?


为什么中国家长养孩子这么累?

养孩子到底累不累?还是要看各位家长们怎么选。如果能剔除那些让育儿生活疲惫不堪的因素,相信养育孩子会变成一段相当愉快、美好、轻松的人生旅程。

家长们聚在一起讨论最多的就是孩子的问题,最集中的话题就是养孩子很累。我们常常羡慕西方国家孩子的独立性很强,家长很轻松、很省心,可是怎么一到中国家长身上带孩子就变成了一件大事呢?家长们除了上班,就是天天就是围着孩子转圈。今天我们就聊聊中国家长带孩子累的原因是什么。

把各位爸妈的问题集中在一起后,大体锁定在这7个问题上。

1

对孩子期望太高

绝大多数有孩子的中国家庭里面,孩子是一家的中心。从未生到出生、到上幼儿园、上小学中学高中,直到孩子工作、结婚、买房、孩子自己生孩子,家长们事事为孩子筹谋,几乎无一日间断。

这期间是各种操心、各种比较、各种选择、各种纠结、各种倾尽全力、各种力不从心、各种满心希望、各种灰心失望、各种早知今日、各种悔不当初,常常是孩子大了,自己也老了,然后又是对孩子回报父母、孝顺父母的各种期待。如此心力交瘁地几十年,怎么能不累啊?

根源就在于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太高,既包括对孩子自己发展的期望,也包括对孩子回报父母的期望。

在这样的高期望下,压力大的不只有家长,还有孩子。如果家长们能够看开这一点,抛开对孩子所有外在功名利禄的期待,会轻松很多。他能成为一个独立的、自主的、幸福的成人,不是已经很好了吗?

2

家长之外的人参与太多

我们经常在电视上看到,国外的家长婴儿车上推一个,怀里抱一个,手里还牵一个,一个人就能带上一小队的娃。

而形成强烈反差的是中国家庭的一队人,带一个娃。爸爸妈妈呵护着,爷爷奶奶伺候着,甚至还跟着个保姆阿姨背着大包小包做后勤支持,排场阵仗,简直能赶得上皇帝出巡。

更糟糕的是,在参与决策时,有些爷爷奶奶辈儿的还要求自己有“一票否决权”,这样的治理结构,让原本简单的家庭事务变得复杂无比,作为一家之主的爸爸妈妈,如何能不累?

3

攀比心过重

朋友的孩子都上各种辅.导班了,我们要不要上?如果不上,孩子会不会输在起跑线上?

别的孩子都在吃好几百块一桶的洋奶粉,我们不吃,会不会影响孩子发育?

别人、别人、别人……在相当多爸爸妈妈的眼里,时时刻刻都看到太多的别人,常以别人做什么为指南。都忘记了自己该做什么、怎么做。

既要时刻看着别人,自己又要时刻努力跟上,以免掉队,如此怎能不焦虑、不累心?

别人是别人,我们是我们,自己要有自己的原则、有自己的选择、有自己的行为方式,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为什么要跟着别人跑呢?

4

对孩子的大事小情插手太多

天下哪个做父母的,都会竭尽全力的对孩子。但有些时候对孩子的事务插手太多,不仅家长累,同时也会让孩子丧失自主的能力。

孩子上学,帮着背书包、记作业;孩子写作业,爸爸妈妈在一旁盯着;老师布置了什么任务,常常是孩子还没搞清楚要做什么,爸爸妈妈已经奋不顾身地扑上去,帮着孩子完成了。更不用说盯着孩子吃饭、穿衣、洗澡、上厕所这些日常的吃喝拉撒。

不插手不等于撒手不管,当孩子生活中出现困惑,学习中出现困难,就需要家长们从侧面去点醒孩子,培养孩子的,自主生活、自主学习、自主阅读、自主情感。目的是让孩子真正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自由成长,成为更好的自己。而不是张嘴闭嘴爸爸妈妈的“乖孩子”。

5

信息过载缺乏主见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家长们会接触大量的育儿、升学、家庭教育的信息。看似是一个很懂的育儿“专家”,但实际上对如何育儿缺乏主见。

这里看到孩子需要胎教,就赶紧去学着做胎教;那里看到孩子需要早教,就赶紧带着孩子去上各种各样的早教班;这里看到新生儿需要游泳锻炼,就带着娃去婴儿游泳馆;那里看到孩子要补这个补那个,就赶紧去买给孩子吃。

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都花在搜集尽可能多的信息,然后跟着这些信息东奔西跑上了。

育儿生活中需要做一定程度的“断舍离”,我们并不需要那么多的信息,更重要的是通过自主的阅读、学习,形成自己的“主见”。要知道什么样的方法是好的,知道自己该怎么做,知道自己的哪些做法要坚持,哪些方法要调试。

这样,既不需要被过载的信息冲击、淹没,又能够在育儿生活中采取简洁、有效、恒定的方式,整个过程,会简单、轻松很多。

6

爸爸是个稀缺品

有一个很犀利的说法,叫“丧偶式育儿”,说的是爸爸不参与育儿、缺席孩子成长的状况。

妈妈一个人带孩子,恐怕是不少中国家庭的常态,也是相当多妈妈觉得带孩子累得不行的重要原因。

父母一起带娃,既分担育儿生活中的具体工作,也共同讨论关于孩子的各种大小问题,得出一致见解,然后一起付诸行动。一是可以减轻工作量,二是孩子与父母两个人,可以建立亲密关系。当然更重要的是,父母的共同陪伴,让孩子的心理和人格,发展得更健康、健全。

7

消费不理性,造成过大经济压力

一位普通工薪族爸爸,给自己三四岁的女儿买一条裙子,就花了700块。700块一条的裙子,当然很可能是品质和设计都很不错的,而且孩子穿起来,可能确实非常漂亮。

但是,爸爸妈妈不考虑自己的负担能力,一味地如此消费,又能坚持多久,怎么能不感到压力巨大呢?

给孩子最好的,但要考虑在自己的承受范围,如果消费不够理性,造成过大的经济压力,就得不偿失了。

养孩子到底累不累?还是要看各位家长们怎么选。如果能剔除那些让育儿生活疲惫不堪的因素,相信养育孩子会变成一段相当愉快、美好、轻松的人生旅程

家长如何让孩子喜欢学习?


“孩子不愿意上学怎么办?”“孩子不用功读书怎么办?”不少家长整天为这些问题而忧心忡忡。其实,孩子大多是愿意通过学习去了解新的东西的。可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有些孩子的确会变得讨厌念书、讨厌学习。造成这种情况的因素很多,而由于家庭因素影响所致的却占了大多数。

当孩子讨厌上学念书时,家长应先检讨一下自身有无以下行为:

◎ 容易生气,动不动就打骂孩子;

◎ 从不称赞孩子;

◎ 总是要求孩子考试得第一名或100分;

◎ 不给孩子娱乐的时间,只要孩子一打开电视,他们便会问:“功课做好了没有?为什么看电视?”

◎ 给孩子许多补充练习。除了学校的作业外,孩子还要做爸爸妈妈布置的家庭作业。

除此以外,像父母不和、家庭生活不协调、双亲外出工作等,都会影响孩子的学习情绪,使他无心念书。

(一)让孩子保持愉快的学习情绪家长必须了解,孩子心情愉快时会比较喜欢学习,学得更好更起劲,因此家长指导孩子学习时应注意:

1.不要操之过急家长应了解孩子自身的学习能力,和孩子共同设计一个可行的学习目标,切忌因操之过急而给孩子造成压力。

2.要保持自己愉快的心情家长的心情直接影响到孩子的学习情绪,因此,在帮助孩子学习时,家长一定要保持心情愉快,这种情绪会让孩子感觉到学习本身就是一件愉快的事情。

3.帮助孩子一起解决问题家长如果发现孩子能力不及的时候,就要想办法帮助孩子解决问题,否则会使孩子对学习产生畏惧感。

(二)用游戏性的语言对孩子提出要求许多家长对孩子提出要求时不注意方式,以为只要孩子明白大人的意思就行了。其实,家长对孩子用游戏性或音乐的语言说话是很有鼓励作用的。

有一次,我到一个朋友家做客,见他的孩子玩意正浓。这时,孩子的母亲用微笑的态度,在孩子旁边用儿歌的旋律唱出:“乖孩子,要学琴,叔叔婶婶再会吧!”然后轻轻拉了拉孩子的手。孩子果然愉快地放下手中的玩具,向客人打了招呼,跟着妈妈去房间了。这位母亲用游戏性语言成功地唤起了孩子学习的兴趣。

相反地,如果这位母亲用责骂的语气对孩子说:“学琴的时间到啦,赶快到房间去”,孩子就算是放下手中的玩具,跟妈妈去学琴,也一定学不好!

(三)给孩子恰当的关怀和鼓励家长应为孩子提供一个属于他自己的环境,并适时地关爱、鼓励孩子,让孩子养成自动自觉的学习态度。

我有一个学生伟强。他家居住面积不大,爸爸就在他的床边放置了一张小桌子,在桌子的左上角安装了一盏灯。每天晚上,全家人吃过晚饭,就会各自干自己的事情:爸爸静静地坐在沙发上读报;妈妈轻轻地做家务;伟强也就会自动走到他自己的书桌前,坐在椅子上做功课。

适当的时机,爸爸妈妈会走到伟强面前,对他说:“我知道你一定会把功课做好的。你真乖,不用爸妈担心。”在父母默默的鼓励和支持下,伟强养成了自动学习的态度。

(四)帮孩子建立起自信心家长要指出孩子的优点,让他知道自己的潜能,对自己充满自信心。

我认识一位很成功的人士,他小时候因入学早,各方面表现都不如意,因此很自卑。有一次他和小朋友在家里玩拍皮球,比其他的小朋友拍得又多又好。他爸爸对他说:“孩子,你真行!你是一个很有潜力的孩子。你是班里年纪最小的,如果你晚入学一年就好了。不过,我们一起努力,解决问题,你会赶上别人的。”经过那一次,他对自己恢复了信心,知道自己有潜能,开始努力读书了,很快便成为佼佼者。

(五)用努力而不是用分数去评价孩子家长不应过分重视孩子的功课、成绩,而要看孩子的整体性表现而加以称赞。如果孩子尽了力,也得不到好成绩,家长应表示理解,不要让他有过分的压力 。

什么时候让孩子看电视,差别竟然这么大!


几年前,英国就有专家向国会递交报告,建议政府制定法律禁止家长让年龄低于3岁的儿童看电视。奇幻小说《查理和巧克力工厂》有句台词:“千万、千万、千万别让孩子,靠近你的电视,最好是别购买、安装,这最最愚蠢的东西”。

英国教育专家马丁·洛森说:“如果你能让孩子在12岁之前不看电视,他们终生都将获益。”

电视时代来临之前

孩子们靠阅读来学习

如今,信息已经先被别人消化,重新合成,再打包,然后准确无误地发送到我们孩子的起居室,他们只需要作为被俘获的受众坐在那里就行了,孩子们咀嚼着各种加工过的食品和信息。

依赖于带有偏见的电视节目和娱乐活动,他们正在媒体持续不断的狂轰滥炸下成长定型。随着身在职场的成年人日益忙碌,父母们越来越忽视自己的孩子,放弃对他们的塑造和影响,而任由媒体来影响他们。

孩子的幼年阶段是生命成长最关键的时期,需要在真实的世界中发展和构建自我,把孩子交给屏幕上的虚拟世界,除了能让家长轻松一些之外,是百害而无一利的。

坏处一:看电视替代了孩子的玩耍,而玩耍对孩子的成长极其重要。坏处二:看电视阻碍了孩子的语言发展,因为看电视是单向的,语言学习需要通过交流来实现。坏处三:看电视阻碍了孩子想象力的发展,因为孩子处于被动的灌输。坏处四:看电视限制了孩子的感觉体验,感觉体验丰富的孩子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坏处五:看电视多的孩子注意力不集中,使孩子今后的学习变得更加困难。坏处六:看电视多导致活动减少,使孩子的身体协调能力降低。坏处七:看电视多的孩子习惯不假思索地接受信息,懒于思考和探索。坏处八:看电视多的孩子人际交往能力差,因为缺少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体验。坏处九:看电视会上瘾,看电视多的孩子会受到电视中购物消费的影响,养成不良消费习惯。

看电视和阅读的区别

科学家用实验来为你证明

科学家把孩子分成两组,一组是听老师讲白雪公主的故事,一组是看白雪公主的动画片。之后让两组孩子画出心目中的白雪公主。

听了故事的孩子画出的白雪公主各不相同,而且孩子们会根据想象,赋予白雪公主不同的形象、装束和表情;

看了动画片的孩子,画出的白雪公主全都一模一样,因为他们看到的都是一样的。

过些天,科学家又让这两组孩子再画白雪公主,听故事的孩子这次画的和上次的又不一样,因为他们又有了新的想象,而看过动画片的孩子,画的和上次还是一样的。

这个例子告诉我们什么?

动画片把故事中的角色模式化了,这束缚了孩子的思维。孩子看动画片,其实也是听故事的一种形式,如果我们想保护孩子的想象力,就讲故事给他们听,而不是让动画片来给孩子讲故事。

很多家长认为,看电视能让孩子学习知识,好的电视节目,可以取代阅读。那么首先分析一下孩子为什么会喜欢看电视。电视集声、光、影为一体,拥有不断变化的画面、丰富鲜艳的色彩、动听好玩的声音……这些刺激对孩子而言一定比书本具备更大的吸引力。

但是,正因为电视全方位地提供了信息,给人想象的空间就很少,所以孩子看电视时是一种被动式的灌输,缺乏自己的思考和想象。

对孩子而言,相比看电视看书无疑是枯燥的。有机会看动画片的孩子会优先选择这种不费力气的形式,长此以往,阅读的分量在他们的心中会越来越少,将难以养成喜爱阅读的习惯,而这对今后的学习和发展都是非常不利的。

很多教育专家认为: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是需要在早期教育中打下基础的,否则会事倍功半,甚至劳而无功。而孩子迷上电视也是在最初成长的几年里形成的。

让孩子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其实有很多途径

有家长说,那么我们就每天陪伴孩子有限地看电视,并选择优秀的电视节目和动画片吧。这个说法,要想做到其实挺难。

首先,电视和动画片的背后是商业利益,即使是最好的电视节目也要穿插很多广告,广告的内容质量是不能被控制的。美国的研究发现,小孩一年会看到4万个广告,其中包藏着许多高卡路里与油腻垃圾食物的宣传,不断引诱孩子消费购买。

而且即使是一起观看节目,除非家长先看过一遍,否则很难保证下一分钟里画面上出现的内容是否适合自己的孩子。

所以,如果家长有条件陪伴孩子看电视,不如把时间和精力用于帮助孩子把课外生活放在更加丰富多彩和有意义的事情上。如果希望通过看电视扩大孩子的知识面和视野,不如和他一起读书看报,一起去博物馆展览馆,一起去自然界观察和探索;与其让孩子从电视中了解亚马逊河流域的生态环境,不如让他亲手养一个小动物,亲身去体会动物的饮食、习性是怎么回事;与其让孩子从电视中体会日月和星空,不如让他在大自然中感受身边的美好世界。

不想让孩子沉迷电视

你可以这样做

有“妈妈导师”之称的蒋佩蓉在《下一代的竞争力》中这样阐述:

1.限制电视的使用。当你们确实要看电视时,仔细研究并选择节目,再陪伴孩子一起收看,看完接着分析、讨论其内容。

2.对幼童而言,确保他们理解他们正在观看的东西不是真实的,不要因此对现实感到困惑。

3.一起收看并讨论一则电视广告。解释这广告是怎样被设计出来,是如何让你想花钱买它推销的东西的;也可以分析当一个玩具或商品售出后,谁从中获利最大。在你的孩子选择或收看电视节目(正如他要选一本书来读,或选一个产品来买)时,帮他培养洞察力。告诉他要做一个有判断力的聪明的消费者。

4.不再把看电视作为一项奖赏或惩罚。那只能增加它在你孩子心目中的价值。

5.不允许在做饭或做家庭作业期间看电视,除非网络或电脑对你的孩子完成其功课而言是必要的。

6.和你的孩子一起干家务,而不是当你在家正干自己的活时,把电视当临时保姆用。

7.读书,相互对着朗读,互相一起朗读。

8.花时间和人相处,玩真实的游戏。一副纸牌不仅极其方便随身携带,而且能提供多种玩法和乐趣,无限地打发时间。享受户外活动。还可以聊天、辩论,以及参与讨论。一起研究一个课题。一起学习有趣的东西,不管那是新乐器、新手艺、跳舞,还是运动。学习建立联系和解决相互间的冲突。

9.每天给孩子们一段安静的时间,短期内干坐着什么也不做,以训练你的孩子对付厌烦、沉默和其他问题。

孩子不喜欢去幼儿园的原因


1.“再不听话就把你送到幼儿园去,让老师收拾你!”

在遇到孩子不听话的时候,“让老师收拾你”,往往成为管教用的“金句”。

这句话不仅会削弱家长的威信,还为孩子制造这样一个印象:幼儿园是个可怕的地方,老师是个可怕的人,只有不听话的孩子才会被送去那里,接受管教和惩罚。当孩子不断听到家长这样的“恐吓”后,他对幼儿园和老师的惧怕就会不断强化,并出现拒绝入园的行为。

2.“等你上了幼儿园,可就没有这么开心自在了。”

孩子入园前,部分家长会对孩子这样说。这会让孩子以为幼儿园会限制他的自由与活动,对幼儿园产生抵触情绪。

家长这种说法,根源于对幼儿园生活、学习方式的不了解。孩子在幼儿园的主要任务就是“玩”,老师会带着孩子们在室内过家家、玩益智游戏,在户外爬绳网、玩沙玩水,就连穿衣、喝水等日常生活活动,也会穿插着有趣的手指游戏帮助孩子理解。在老师引导下,孩子们在“玩中学,学中玩”,通过丰富多彩的“游戏”实现着自身的全面发展,同时,与小伙伴的相处,攻破一个又一个的挑战等,也会让他们收获更多的快乐。

3.“等你上了幼儿园,就知道爸爸妈妈有多好了。”

这句话一说,不经意间流露出父母对老师的不信任。孩子本身都是非常敏感的,父母这种对老师的不信任也会传递给他们,从而先入为主地认为老师很凶、老师不会爱护他们。

爱孩子是父母的天性,爱孩子也是幼师的天职,这两种爱确实有区别,比如当孩子摔倒时,老师不会像妈妈一样赶紧抱起孩子,而是鼓励孩子自己爬起来;当孩子不吃饭时,老师不会一直追着喂,而是通过绘本故事、儿歌等引导孩子独立进餐,认识偏食、挑食的害处。

老师没有“无微不至”地照顾孩子,但这也正是老师爱孩子的方式,用耐心与专业引导着孩子健康成长。老师们时刻都在了解孩子、研究孩子、引导孩子,通过抱抱、拉拉小手、亲亲小脸等动作来传递爱,亲近孩子,给予他温暖的感觉,让他感受到老师也和爸爸妈妈一样爱他们。

4.“上幼儿园不要哭着找爸爸妈妈,不然就不来接你。”

担心孩子因入园焦虑而哭闹,有的家长会提前给孩子“敲警钟”。这种吓唬的方式往往适得其反,让孩子对入园更没有安全感,担心爸爸妈妈离开后,就再也不去接他了。

那么小的一个人,要离开亲人呵护的怀抱,独自面对一个全新的环境,怎能没有一些不适和抗拒呢?面对孩子的“入园焦虑”,家长应更多地表现出关切与爱护,帮助他排解负面情绪,引导其逐渐认识幼儿园的“有趣”与“好玩”,而不能为了让他留在幼儿园就吓唬他。

5.“你再这样下去,到了幼儿园可怎么办啊?”

有的家长对孩子从小就包办代替的多,以至于这些孩子出现自理能力比同龄孩子弱的情况。当看着即将要入园的孩子仍不会自己吃饭、不会自己穿脱衣时,家长又忍不住发出类似的牢骚。当家长这么说时,孩子可能会懊恼自己笨,失去了入园的信心。

其实孩子入园前,不会自己吃饭、穿脱衣服这些技能也没有关系,因为学前教育包含一块重要内容,即生活活动。入园后,老师会帮助孩子养成规律的一日作息习惯、科学有序的生活常规,并且逐步放手让孩子学会自我服务,多方面提高孩子的自理意识和能力。

孩子为什么怕去幼儿园?


近半数人有“幼儿园阴影”

一项媒体调查显示,在17—28岁的受访者中,超过2/3的人认为幼儿园经历对成年后的心理有影响;40%的人认为“幼儿园简直是童年阴影”,60%的人称,自己或身边的孩子受到过体罚。一位25岁的网友留言称,“幼儿园教会了我闭嘴与沉默。顶撞老师的话不能说,尿了裤子不能说……3年的幼儿园经历,让现在的我无力反抗一切不合理现象。”北京儿童青少年心理卫生中心主任郑毅认为,婴幼儿时期的心理健康问题,可能造成成年时的精神障碍。也因此,幼儿园逐渐重视起孩子的心理问题,有的幼儿园甚至定期请心理咨询师解答孩子的问题。

而网上和随机调查得出的同一结果是,幼儿园对孩子最大的吸引力,是有人和他们一起玩,不至于孤单。但又是哪些原因让他们极不情愿走进幼儿园大门呢?

孩子不想上幼儿园的几个原因

幼儿园条条框框太多。“我们幼儿园不让随便说话。”5岁的曹爽(化名)说,他所在的幼儿园规定了什么时候能说话、什么时候不能。“有一次,我午睡起来穿衣服时,叫了一个小朋友的名字,就被老师批评了。老师说穿衣服时不能说话,否则会穿得慢,影响下面的活动。”

此外,曹爽所在的幼儿园还有这样的规矩:每天下午5点以后不能上厕所。“有时,我刚把孩子接出幼儿园,他就嚷嚷着上厕所。一问才知道,孩子在幼儿园已经憋了半天了。”曹爽的父亲有些气愤,“这是因为老师会在5点前打扫厕所,等家长把孩子接走后,他们就能直接下班了。可5点以后,孩子通常还要等上一段时间才能见到家长。我觉得,对身体发育和控制力还不完全的小孩来说,这个要求实在过分。”

体罚现象仍然存在。据《京华时报》报道,北京3岁男孩坤坤到幼儿园入托13天就遭到体罚。之后,坤坤被诊断患上了“创伤后应激障碍”(“9?11”恐怖袭击后,很多美国人患上的心理疾病)。

对一些成年人来说,幼儿园体罚也带给了他们很多阴影。一位网友在本报调查后留言说:“当年我经常被关小黑屋,上课说话要关,吃饭慢了也要关。”另一位网友则说:“老师稍不顺心,就捶我们的后背。”

不过,小曹爽倒觉得,老师对他们挺好。“我们做操做错了,老师顶多让我们到队伍第一排去做。”即便如此,曹爽还是告诉记者,有的老师也会板起脸,“一看老师这样,我就害怕。”

在幼儿园总得不到重视。4岁的芳芳(化名)这几天正在为上幼儿园的事儿和父母闹别扭。每次一提去幼儿园,她就一脸不乐意。问及原因,芳芳支吾了半天说:“老师上课问问题,让我们举手回答。她问的我都会,可我举了好几次手,老师都不叫我。还有,我们吃饭前老师会叫小朋友摆碗,可是最近一直没叫我摆,老师肯定是不喜欢我了。”

孩子不大喜欢幼儿园,家长对幼儿园也有些不满。有家长反映:“老师总拿‘还行’这样的词敷衍家长。孩子在幼儿园受没受委屈,听不听话,我们一点谱都没有。”孙女士称,有些老师还暗示家长送礼。“我们不敢不送啊,可送后发现,每送一次,顶多能让老师对孩子上心3天。”此外,一些家长指出,孩子在幼儿园并没学到对生活真正有用的东西。“我儿子所在的幼儿园恨不得让他们背圆周率,可有什么用呢?幼儿园首先要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可他现在连袜子都不会洗。”

童年经历影响性格

“幼年播下的种子,决定青年时长成什么样的芽,成年收获什么样的果。”中国健康协会教育心理研究会理事温方告诉记者,孩子的自我评价意识会在学前初期(3—4岁)迅速发展。“这时的他们更关注外部世界和他人行为。也许老师轻描淡写的一句话、一个眼神或一种语气,都可能形成孩子性格上无法逾越的鸿沟。”

首先,规矩太多可能形成强迫意识。温方认为,幼儿园的各种规矩是必要的。“现在都是独生子女,父母对孩子的所有要求都尽量满足,这样孩子长大后不容易适应社会。”而幼儿园通过各种规矩让孩子养成遵守社会规范的习惯,这对孩子将来的成长有利。但温方强调,规矩纵然重要,却要人性化;否则会扼杀孩子的天性和活力。“严重的可能会让孩子长大后形成强迫意识。因为老师通常只告诉孩子什么时候必须做什么,却很少说明要这么做的原因。”

其次,惩罚过度会造就两种极端性格。温方告诉记者,由破坏规矩而受到的惩罚也得有“度”。幼年体罚会给孩子造成两种影响:一是孩子的叛逆心理越来越强,对老师的管教“死扛死顶”,使矛盾不断激化。二是形成自卑情结。如果孩子本身比较柔弱,老师的批评会让他觉得自己不是好孩子,“破罐子破摔”下去。这样的孩子上学后,往往会成为“问题学生”。

北京听雨心理咨询中心咨询师宋玉梅也认为,“关小黑屋”这样的惩罚方式对孩子起不到良性作用。“老师应该找到适合孩子的教育方式,别动不动就用‘武力’。”

最后,得不到重视会让孩子逃避责任。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盖兹和匹斯兰德两位心理学家通过试验证明,孩子最恐惧的就是“不被重视”。“最初,他可能会做些极端的事,想要引起周围人的注意;如果徒劳无功,他就会选择逃避社会和责任。”宋玉梅说。

尽管如此,专家们一致认为,还是该把孩子送进幼儿园。“不能光看到幼儿园存在的问题,毕竟这是孩子与同龄人交往的第一个驿站,可以培养他们的责任心、消除他们的孤独感。当然,前提是幼儿园为孩子的心灵提供一个‘安全地带’。”宋玉梅告诉记者。

美国幼儿园环境轻松

那么,一个良好的幼儿园环境应该是什么样的呢?

军区】总医院青少年心理成长基地陶然主任提出,幼儿园的主要功能,是提供各种玩具和场所,让孩子尽情地玩耍,培养他们的团队精神。

在美国的幼儿园里,小朋友们通常会在早上围坐在一起,由老师带他们做考勤和谈天气等例行内容。然后,与大家分享他们家里或上学路上的趣事。随后,孩子们会学简单的数学,比如数教室里有多少个窗户等。午饭过后是阅读时间,老师会给孩子们读故事书,然后让他们根据其中的人物或情节画画、做手工。

美国的幼儿园里,孩子们会从玩乐中接触生活,并提高基础的认知能力、语言能力,同时,幼儿园也是他们学习与人相处的初级阶段。美国幼儿园老师比较注重培养孩子与人分享东西的好习惯,如不能独霸玩具、有好吃的要分给别人、说话要有礼貌等。

如何让孩子喜欢上幼儿园


如何让孩子喜欢上幼儿园

幼儿园是儿童的乐园,是现代人成长的必经之地,但是,现在的孩子在家都是“小皇帝”,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无拘无束,自在惯了,突然被送到幼儿园接受管制,有些孩子都不适应,因而会哭闹,不想上幼儿园,那怎样才能让孩子喜欢上幼儿园呢?幼儿园的学生是小孩,他们的内心世界与成人不同,不能强行他,只能引导他们,方法有四点。

一、带他玩幼儿园的游戏,他会玩了,他就乐意上幼儿园了;

二、带他交好朋友,邻居不是有小孩在幼儿园吗,常带他去玩,这样他在幼儿园就有了玩伴,在幼儿园中就有了乐趣;

三、培养他的学习兴趣,买一些幼儿教材,指导他读,他懂了,就有了学习的兴趣;

四、多鼓励,他在幼儿园表现好的时候,获奖的时候,家长多表扬,让他感受到家长对他的期望方向。

另外,多听听孩子讲幼儿园的趣事,并表示很想听,很关注,让他感到上幼儿园是很光荣的事情。

孩子为什么不喜欢上幼儿园?


孩子为什么不喜欢上幼儿园?

最近宝宝对幼儿园有些抵触了,每到幼儿园门口就忧愁着不想进去,尤其是每每路上还唱着歌,一到门口看到出来的是园长或者是他们的搞管理的教导主任就马上低下头委屈的哭起来……

孩子上幼儿园将近一年了,后期比较适应了,不再哭闹,有时候听说不去幼儿园还会有些不高兴呢。这几天是怎么了?我细问宝宝,也没有个清楚的答案,你是不是不喜欢园长呢?宝宝点点头;那么张老师(教导主任)呢?“也不喜欢!她唱的小星星也不好听!”前几天宝宝曾经提过张老师给她们唱小星星很好听……我想一定是有什么内因的。

这段时间幼儿园经常搞些“意外活动”,让家长也很有些不快,先是搞征集笑脸活动,每个孩子送张照片参选,这个倒无可厚非,可活动过去没两天,突然给每个家长发下一本孩子的挂历照!标价58元!这个事情很突然,完全没有征得家长的同意,但是挂历已经制作出来了,不要吧又不想孩子的照片被他们处理……很多家长被动交了钱。没过几天又要搞“参观农科完奶牛基地”活动,要家长和孩子一块参加。这个我是知道的,每天下班回来小区门口一张桌子,就是农科院在推销让家长给孩子订奶的……这两项活动幼儿园肯定是有利益可图的,我断然拒绝了参观奶牛活动。我想很多家长也会拒绝,对于一个幼儿园来说太功利了吧!

幼儿园规划不大,收费并不低,周末有一名加班老师收费20元/人且只管中午一餐饭,早上送孩子带饭去教导主任还满不高兴,每每面对家长,园长和教导主任露出的笑容是满园里最和蔼最温柔的,给人一种很放心的假像,其实园长是最功利的,在她的引导下,年轻的教导主任也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了·!……今年开学发现老师全都换掉了,经了解原来去年的老师全都是从学校招的实习老师!看情形今年的老师们也都是实习教师!不过老师们虽面对家长不会露出那样会应付的笑容,但在教学上比园长和教导主任对孩子尽的心力是最多的,比她们更加可信,相比之下反而让人踏实一点……

曾多次跟园长交谈过,园长与教导主任的教育方式,是中国现行的传统教育方式,完全没有照顾到个性化教育。首先教孩子的是要融入集体,服从团队,忍辱负重……其次再告诉孩子你比别人强才最有出息……很多家长不也正是这样教育孩子的吗?完全不顾孩子快乐与否。园长多次跟我反应:你的孩子太犟了,个性太强了!……我每每一笑,我并没有想让三岁的孩子套到许多的框架里,我想人生应当是快乐的,我愿我的孩子健康快乐!

喜欢《老师对家长说了什么?让孩子这么喜欢去幼儿园!》一文吗?“幼儿教师教育网”希望带您更加了解教育孩子的方法,同时,yjs21.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家长去幼儿园讲课教案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