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养”孩子,为孩子插上腾飞的翅膀

05-29

幼儿的教育途径无非就是家庭、学校以及社会,家长配合学校才能实现教育的质量最大化!家长要对教师多些理解、多些帮助,有时候成绩并不意味着一切,让孩子正确认识自己是家长与教师的目标之一!那么,家园教育工作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呢?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放养”孩子,为孩子插上腾飞的翅膀”,欢迎大家与身边的朋友分享吧!

有人说,中国的家长太累,责任心太强。的确不假,许多时候,家长成了孩子的“代办者”。从生活琐事到思考问题都代办到底。其实这样容易使孩子形成依赖性和懒惰性,缺乏自主意识、自理能力和自我调控、管理能力。

从教育的角度讲,让孩子学会选择,就是让孩子学会按照自己的意愿办事,发展自己的爱好、兴趣和特长,满足自己的意愿。而中国的家长总认为孩子不懂事,一切需要大人包办,养成了孩子的依赖心理,使孩子失去了许多受教育、受锻炼的机会,也失去了学习的机会和了解社会的机会。

每个父母都是爱孩子的,但父母不可能永远将孩子庇护在温暖和呵护中,孩子未来的路是要靠孩子自己去走的,培养一个自信、自立、自强的孩子

,才是父母对孩子最好的爱。

我国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提出“凡是儿童自己能做的事,让他们自己去做”的活教育原则。一般来说,孩子长到两岁左右便有了强烈的“我自己”的独立愿望,慢慢地就会开始有自己动手的愿望,什么事都想自己试一试。如果家长能够循循善诱,孩子的独立能力便能不断推高。如帮助孩子逐渐学会自己吃饭、自己穿衣服、自己收拾玩具等等;到了三四岁,便可让孩子喂鱼、浇花、帮妈妈剥豆、分碗筷等;五六岁的孩子可进一步学着自己洗手绢、洗袜子等。在这些过程中树立独立意识。相反,如果父母不能因势利导地引发孩子蕴育着的积极性,自觉或不自觉地忽视孩子参与劳动的愿望,就会使孩子失去早日获得自我服务技能的机会,而事事不愿意动手,养成一种依赖性。

现代教育理论已经证明:性格是决定孩子成功与否的关键,家庭是培养孩子性格的“温床”,而父母则是培养孩子自尊、自信的最佳老师,父母的日常行为对孩子性格的形成具有深远的影响。有什么用的性格,就有什么样的人生。但性格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培养出来的,特别是在儿童和青少年时期,正是一个人性格形成的关键时期。这时如果父母注重对孩子进行积极的性格培养,那么孩子长大成人后就会成为一个具有健全人格的人。

孩子在磨练意志的过程中,需要非常强的自制力,要能够抵制住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和欲望。只有专注于做好自己分内的事,才能最终达成自己的目标。坚强的意志力,是孩子能够在困难面前挺过去,不折不挠的关键品质。孩子的意志是从小磨练出来的,父母要注意平时生活的点滴中,逐渐提升孩子的意志力。

孩子终归要离开父母,开拓比父辈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如果他们从小没有选择的权利,从未体验过选择的滋味,长大后就难以选择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难以迎接各方面的挑战与竞争。因此,当孩子有了自己的主见,而且表示对自己的选择负责的时候,家长一定要给予积极的支持。即使最后失败了,对孩子来说也是一次难得的经验的积累。而当这种经验积累到一定程度之后,何愁成功不会到来呢?

这本书让中国的父母们走出传统的管理和控制,解放自己的同时也解放我们的孩子,给予孩子充分选择的自由,放飞孩子的智慧与理想,让我们的孩子享受到民主的空气,实现真正的权利分享。相信每一个孩子,在正确“放养”的基础下,都能发挥出最大的潜能,飞扬起生命的旺盛律动!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扩展阅读

为孩子的未来插上语言的翅膀


孩子的生命中有一个神奇的现实:出生伊始,他就能够分辨所有人类的语音,接受世界上所有的语言;从只会哇哇啼哭到基本掌握自己的母语,只需用他生命最初的短短两三年,无论这种语言有多么复杂!

孩子究竟为学习语言准备了一个怎样的小脑瓜?其实,他们天生装着一个“语言学习器”。越来越多的研究不断证实,人类进化的结果决定了孩子一出生就具备了语言学习机制。而且,从孩子一出生,这种机制就开始像成人的语言机制一样在“工作”了。神经基础决定了孩子具有先天的语言学习的能力,为语言的学习提供了客观的物质基础。

孩子之所以具有很强的语言学习能力,这与大脑的可塑性有关。新生儿能够分辨出世界上所有语言的语音和音素,甚至是最偏远地方的方言。在出生时,日本的新生儿完全有能力区分“l”和“r”,而“r”这个音在日语里是不存在的。但几个月过后,婴儿便失去了对母语中不存在的音素的识别能力。1岁的日本婴儿已经不能区分“l”和“r”。他考虑周全的大脑已经拒绝塞进那些他不需要的语音。与母语学习一样,第二种语言的学习同样受大脑神经基础和语言经验的影响。研究表明,童年早期时如果习得一种以上的语言,则所学会的语言的大脑区域与学习母语所占区域相同(左脑),如果后来学习第二语言,那么它就会占用另外的脑区(两侧脑区)。

人的一生都具有学习英语的能力,大脑的可塑性可使其作出调整,接受新的语言。但是,由于对非母语因素的识别和发现的能力随着年龄增长而减退,在人生的中后期学会英语的人在讲英语时通常可以听得出明显的口音。一般来说,4—12岁是孩子学习第二语言的敏感期。这就是为什么一个没有一点儿英语基础的孩子到了英语国家,用不了多久,英语会比学习了很多年的父母说得还地道。

每个孩子都是天生的语言学习家

说了这么多,就是特别希望家长在面对孩子学英语时一定要放松心情,正确心态,英语不是高深的知识,仅仅是我们交流的一种工具,每个宝宝都是天生的语言学习家,只要我们的引导方法正确了,孩子就能在英语学习的路上走的更加轻松。这里还有两个小提示:

1.小语言家进入沉默期了,你该怎么办?

小家伙开始学习英文了,这是一件多么激动人心的事情啊。像教学母语一样,请始终保持您的耐心与鼓励!

不要给您的孩子施加英文学习的压力。比如,让孩子把看到的中文翻译成英文,在亲戚面前“表演”说英文,或者遇到外国人逼孩子说英文等。

不要期望您的孩子能够迅速地开始讲英文。所有的语言学习者都会经历这个阶段——“沉默期”。

2.为未来插上语言的翅膀

阅读莎士比亚原著,真正欣赏另一种文化的魅力,做有全球眼光的世界公民……未来,孩子的人生可以如此丰富。

除了日常沟通,还能用英文来思维。将英语作为专业工作语言,无障碍地与另一种文化背景的人讨论深奥的数学、科学等领域的话题,甚至完成全英文的学术项目。相信你的“小语言家”,他真的能做到!从现在起,为他插上语言的翅膀!

育儿心得:让孩子插上爱心的翅膀飞翔


育儿心得:让孩子插上爱心的翅膀飞翔

掐指算来,儿子进入xx市第一幼儿园已经将近两年了。作为家长,从儿子刚入园的哭啼不断,不会自己穿衣吃饭,到如今每天开心的步入一幼大门,学会了画画、唱歌、表演,一些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也有了很大的提高。从孩子每天快乐的表情中,我深切地感受到了幼儿园老师在其中凝聚的心血。

陶行知曾说过,“教师所要创造的是真善美的活人。”在中五班每天的生活中,教师与幼儿一起创造了一个充满爱的小家庭,让孩子在感受别人爱的同时,也尝试着去爱别人。

如今的孩子大多数是独生子女,长期处于众星捧月的地位,多数幼儿以自我为中心,只知获取,不懂给予,但进入xx市第一幼儿园后,孩子在这一方面有了根本性的转变。在老师的悉心教育下,通过一系列主题活动——重阳节给爷爷奶奶端上一杯茶的活动,让儿子有了尊敬老人、善待老人的思想启蒙;通过1元钱爱心捐款,让儿子从小有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理念渗透;通过“三八节”给母亲送上自己的涂鸦画,让儿子有了感恩父母养育之恩的道德熏陶;班主任干老师更是将自家的小玩具送给儿子以教育他要养成懂事的好习惯……现在儿子小小年纪已经懂得了有好东西要大家一起分享,要主动的去照顾关爱别人的良好意识。

是幼儿园的老师,在润物细无声的活动中,让孩子学会爱,学会如何去爱自己的父母,学会如何去爱自己的朋友,爱所有身边的人。

冰心曾说:“有了爱就有了一切。”爱是人类最伟大的情感,是所有高尚品质和美好道德的核心。幼儿园老师的爱的教育,把孩子从自然人培养成为懂得爱、珍惜爱、有爱心、有责任感的拥有健全的人格的人,老师的爱已经深深地扎根在孩子的心田里!现在,孩子也已经插上了爱的翅膀,相信他一定能飞得更高更远!

让写作给我们插上梦想的翅膀


整理了幼儿园教师心得体会《让写作给我们插上梦想的翅膀》,希望对幼儿教育有所帮助,仅供参考。

2016年12月9日,参加了第二次国培送教下乡培训活动。县幼李珂教师的《幼儿教育写作——-教师专业成长的敲门砖》的专题讲座,让我感受很深。李老师从如何撰写观察记录、教育随笔、教育类经验文章等几个方面细谈教师写作。为什么要写作?如何写作?写作有什么意义?李老师用丰富的理论知识和精彩的实际案列给我们仔细分析,娓娓道来。让我们受益匪浅。

写作,是一项伟大的能力。它能有效的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教师在写作中不断发现问题,改进自己的教育方式。同时,我们可以通过阅读别人的写作,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及教育经验。同样,教师的写作能持续地提高幼儿园的教育质量。教师写作不仅能记录自己的教学故事,还能给幼儿园和个人带来实际利益,为学校个人获得荣誉。教师写作还能促进和确保幼儿的健康发展。

在写作方面,看看自己,不管是从前还是现在,读的少,写的也少。简单来说,我觉得走上工作岗位后与写作就渐行渐远,无非就是学校要求写的时候简简单单的应付写过两篇文章。从来没有安安静静静下心来好好写过什么东西。同时,在阅读上也很欠缺。就算在写各种记录和案例分析的时候都感觉语言很枯燥无味,也写不出什么东西来。

“写作不仅仅是单纯的写作,它必然伴随着实践、阅读和思考。它与实践相随,与阅读同行,与思考为伴。实践是它的源泉,阅读是它的基础,思考是它的灵魂。”这段话是培训下来我记得非常清楚的一段话。确实,写作不仅仅是单纯的写作,它需要我们不断积累经验、不断思考,才能写出有感情有思想的好文章。

从今天开始,打开书,拿起笔。写出我们在教育过程中的问题与疑惑,写出在教育路上的感悟和真情,写出我们美好的未来。

放养孩子,收获快乐


放养孩子,收获快乐五一小长假之后,艳阳天是一天接着一天,终于可以去户外溜达啦……

宅了一冬的xx比较认生,所以只要天晴,就多带她到外面转转,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对于小小的xx来说,只玩了一天就玩野了,晚上快7点了也不回家。

仅仅出去玩了几天的功夫,就很明显地发现xx进步了不少:

1、学会和小朋友共处

之前抱xx出去,其他小朋友主动和xx打招呼,xx不是扭头不理,就是找妈妈抱;这几天竟然可以跟小区里的小朋友们一起抢玩具,跟着后屁股追呀追……这也是我最开心最愿意看到的一幕,哪怕抢玩具失败,咧咧地哭着,我也高兴~孩子嘛,就得和孩子在一起玩~

2、学会爬楼梯

在屋里的时候,xx爬的最高的地方就是窗台和小板凳,面对着楼道里的台阶却不敢迈步,虽说同样的高度但xx也不敢迈一步,探着身子向我伸手抱。这几天在外面玩的很HIGH,走走爬爬坐坐,我也没去过多的干涉,渐渐发现,小台阶直接迈步迈不上来,但是她可以两只手先撑着地面,然后再撅起小PP把腿挪上去;同理,上楼的时候,xx不再让我抱着,执意要下来,自己爬楼梯,从1楼爬到5楼,哇卡卡肯定累坏了~进屋洗洗小手小脸,就坐在桌子前大口吃饭。

3、学会下台阶

下台阶这个也蛮有意思的,此前xx就会往上爬,但不敢下,这一点和之前我俩养的小狗狗一样一样的,敢上不敢下,昨天和小区里的小姐姐玩,比xx大7、8个月,比xx跑的快,xx在后面追呀追,可能是着急了,到了台阶处,没有喊妈妈,直接就地一坐,再往台阶处蹭了蹭,慢慢把双腿挪到台阶下,然后一起身,妥了!台阶也会下了~只是可怜了xx这身衣服哇……

4、睡眠好、吃饭香

每天早上xx醒来后,收拾收拾就带她出门,直到中午1点左右回来睡午觉,能睡1个半小时,醒来之后再继续出去溜溜,这次就直到晚上7点才回家。中途给xx带的水,少许核桃仁、瓜子、面包类的零食,晚上到家后,大口吃饭,8、9点左右开始睡大觉,觉也睡得实了,饭也大口吃了,真是高兴!

今明两天还继续艳阳高照,我们还将继续户外溜溜,远离电脑的日子也是蛮不错的,和xx一样,我的胃口也增加啦,xx竖着长,我横着长,咱这也算是和xx一起快乐成长哈!

孩子暑假“圈养”or“放养”


放暑假了,妈妈们是怎么安排孩子们的暑假生活的呢?辅导班似乎成了他们大部份的选择,因为这样可以让孩子拥有更多学习的机会。而妈妈们又苦恼了,这样做真的能让孩子更好的学习吗?无论“圈养”还是“放养”,应以孩子自身为主,理性制定假期计划。

“圈养”理由:用课程填满孩子暑假生活

暑期刚到,各类暑期班已异常火爆。纳思书院的老师告诉笔者,今年报班主要集中在衔接班和拓展夏令营等方面,有的班供不应求,重现火爆场面。

然而在现场还是可以听到孩子无精打采抱怨,“这个假期我可能比上学还要累。”“我也很想让孩子过一个愉快的暑假,可我们夫妻二人都要上班,没办法照顾孩子,只好把他们交给辅导班了。”妈妈无奈地对笔者说,“孩子暑假里参加培训班,总比让他一天到晚闷在家里玩游戏、上网好吧。”

“放养”理由:让孩子享受自由玩乐

有的家长因为工作繁忙,没时间顾及孩子,而报辅导班孩子又觉得玩的时间少了,左思右想,反正难得的假期,索性“放养”孩子,让他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不要被繁重的学习压力打垮,过个自在的暑假吧。

但是这样一来,孩子要么没命地玩;要么该睡不睡,该起不起,饮食无节制,打乱了正常的生活秩序。暑假作业马马虎虎,常常完不成。一个假期下来,不但没有什么收获,还可能影响了新学期的学习和精神。

家长陪同 学乐两不误

教育专家建议,一味的“圈养”或者“放养”都不合适,家长在暑期要切实担负起监护人的职责,不能一味地“放养”孩子,使孩子处于一种完全放任的“无监护”状态,或者把孩子送到辅导班“圈养”起来,暑假安排要充分尊重孩子的意愿,并给孩子留出一定的自由活动时间和空间。

家长可以抽出一定时间与孩子一起娱乐,充当孩子暑期活动的向导和亲密伙伴。与孩子一起进行游泳、郊游、野营、爬山、欣赏音乐、制作小工艺品等有益的活动,从而丰富孩子的阅历。适龄青少年还可以参加一些适度的社会活动或公益劳动,使其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锻炼孩子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应急处理能力,同时培养其助人为乐、与人为善的良好品格。

育儿心得:你敢放养孩子吗?


育儿心得:你敢放养孩子吗?

孩子学步时,摇摇晃晃,他只消腿一松,我立即将他牢牢抓住,确保他小小的身体不用和一切障碍硬碰硬...不止这样,他不在我的视线范围内,我会不安、紧张,就怕他摔倒,就怕他磕磕碰碰。

大人们总是告诉孩子:好好走路啊,直线近不是吗?台阶费力不是吗?有石头的地方容易磕碰不是吗?

孩子呢,第一次走在鹅卵石小路上,第一次看到上山的路原来长成歪歪斜斜的,那个兴奋劲不亚于大人对好望角的向往。可是,我们创造的太安逸的家没有教会他走不同的路,没有教会他走有些路时要控制重心、要讲求平衡,当我的双手无法牢牢控制他的身体时,他就要绊脚,可是,跌过一两次,小不点儿竟学会了两手着地以保护身体其他部位。

宠他、养他,他几乎成了父母的生命可剥离的一部分,放手有多难!父母是什么?也许是孩子身后永远待命抓住他的大手,也许是随是候命的“救火员”...

可是,人生的路上,做父母有时甚至只能眼看他跌倒,耐心地、充满信任地等他从跌倒处起身,向前。因为,有太多路,我们不能代替孩子走,我们的手也不够长。

幼小孩子应该“放养”还是“约束”?


对于教育孩子这件事情上,一直以来都争论不休。有的人认为教育孩子应该顺其自然,大人不应该过早给孩子灌输太多知识,而应该尊重孩子天性(说白了就是放养)。也有的人认为,教育不能输在起跑线上,教育应该从小抓起、争分夺秒。

于是,在“放”与“不放”、“管”与“不管”、“自由”与“约束”之间,大部分父母都迷惑了。

我的观点:对孩子的放养,是一种极度不负责任的行为。你现在不教育孩子,将来社会会狠狠教育他的。现在社会竞争这么激烈,对手都已经武装到牙齿了,你难道让他赤手空拳上战场吗?

不可否认我们亲身经历过灌输式教育,也确实对社会有太多的不满与抵触情绪,甚至或多或少对社会和体制怀抱了一份怨念。

当年中考也好、高考也罢,我们承受了太多考试与升学的压力,失去了太多的自由和自我,也曾体验过太多进入社会以后的迷茫和失落。

当我们做了父母后,“放养”概念一出来,就很容易引起了不少人的共鸣和追捧。放养这个词,想想真的很美好,可是实际情况如何呢?

我身边有些朋友前几年对待小孩子的教育态度就是放养。可是到了现在这些爸爸妈妈们似乎开始紧张了,莫名的压力涌了上来,甚至开始报了各种补习班(舞蹈、钢琴、英语、奥数、书法等等),真的跟我们当年备战高考的场景没什么差别。

有个朋友的孩子,去年参加了上海这边的一场幼升小的考试,据她描述,当时是3000人录取60个,她拍了几张考场外照片给我看,简直就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

有人问她,那么低的录取率,为什么还要去奋力一搏。她是这样回答的:“小区的对口是菜场小学(所谓菜场小学就是在大城市里没门槛大家都就近入学,且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就读占很大比例的小学),硬件虽好,但是软件跟不上,师资力量跟不上,根本学不到什么东西,而我想给孩子一个相对好一点的学习环境。”

问题来了,幼升小、小升初真的那么重要吗?能不能不要给孩子压力,能不能让孩子快乐成长?还有,那些真正的成功人士有几个是大学毕业?而且,现在教育都已经慢慢在改革了,都提倡素质教育了。听上去好像有点道理,我竟无言以对。

现在的教育系统,我只能呵呵,4点半就放学,说是给孩子减压。有时候我跟我爱人、孩子散步的时候,总会遇到一些熊孩子。他们抢别人的玩具,随地大小便,甚至破坏各种公共设施,家长在一旁看着还不管,我真不知道这些家长是不是脑子进水了。

孩子贪玩可以理解,但是最基本的底线总该要有吧,如果连这个社会的一些基本准则都不去遵守,你指望孩子将来会更好的融入社会吗?这样放纵孩子,对社会对孩子自身真的一点帮助都没有的。

有人喜欢拿国外的快乐教育说事,说国外的学校教育非常轻松,孩子学得很快乐,没有负担,也没有这么大压力,真是羡慕不已。那我只能说你对国外的教育太不了解了。再说了,快乐教育并不等于放养。就拿日本来说,日本从小对教育从来就没放松过。

日本小学分为公立、私立和国立。除了公立不需要考试,私立和国力都要考的,而且压力很大。他们要参加补习班,属于考前模拟的那种补习班,费用也不低。接下来才是面试,面试小孩大人都要面。然后接下来是笔试,考试内容五花八门。

最后是行为考试,这个考验综合素质能力的。如果都通过了,才能拿到offer。我们再看看美国的教育,美国的学生同样面临巨大的升学压力。他们有类似我们国内的期中、期末等各种考试。作业也不会比我们少,甚至有的学生会做作业到深夜才结束。

最后,有人会问,学历真的那么重要吗?每次过年回家,跟老家的亲戚朋友吃饭喝酒的时候,是不是会遇到有人说:“我初中都没毕业,还不是照样开工厂,雇研究生帮我干活”。是的,这个不得不承认,存在这种情况。

但是从统计学的角度看,这个其实就是小概率事件。就像我跟你说,谁谁谁中彩票了。大部分人大学毕业,拿个学历本当敲门砖去面试各种企业,这是大概率事件。

所以说,教育是个长跑,一辈子的事,千万不可逃避也不能麻痹。爱他,请不要放纵他。

家园共育:孩子要慢养、放养、顺养


多年来,我们都在谈养育孩子、教育儿童、培养学生的问题。那么,这个“养”字怎么理解?怎么能够更好地把握?从事教育工作这么多年,我以为,要真正保障儿童的生存权和受教育权,真正改善儿童的生活,就必须讲慢养、牧养、顺养。

一、儿童成长要讲究“慢养”

“慢养”不是故意“慢”,而是在育人上尊重生命,有耐心,不盲从,不急于求成,更不能够急功近利,应该让生命按着自身的规律一点儿一点儿地成长。生命的成长是需要日积月累的,不能够“催化”成长。现在困扰许许多多家长的,是社会上教育的功利主义倾向日益严重,导致我们许多家长盲从了不正确的教育做法,都去催化孩子的成长,如同“揠苗助长”,过度“施肥”。

和“慢养”相对的,自然就是“快养”。现在“快养”的现象非常严重。幼儿教育小学化,小学教育中学化,学生学习奥数化,人生成长分数化。这样的问题越来越严重。过度“施肥”就使得学生“营养失衡”。我这里说的“营养失衡”是指儿童的成长被异化,不能够很健康地成长。

在儿童的成长上,如果我们不能够静下心来,不能够耐心地去育人,那么儿童就会在这种“快养”的教育当中失去真正的自我,儿童的生存权、受教育权和自由生活权就会受到破坏。

二、儿童成长要讲究“牧养”

这是一个非常形象的说法。“牧养”有“放养”的意思,但不是放手不管,而是比喻我们要像有经验的牧人放牧一样,把羊群带到肥美的草地,让羊尽情地吃草——我们要把儿童引到更广阔的、富有意义的知识空间,激发儿童主动学习的愿望和热情。

从这个角度上讲,激发儿童求知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是“牧养”的核心价值。比如让一个儿童热爱阅读,让一个儿童有目的地去实践,去参观各种博物馆,去参与各项社会公益活动等。这种“牧养”的方式都是有利于调动儿童成长的积极性的。他们会非常快乐、非常主动、非常积极地参与到活动当中。

现在的问题是更多的家长“圈养”孩子。儿童活动交往的范围很小,成长方式也非常单一,甚至枯燥。许多儿童每天就是上学、做作业、写试卷、上培训班,有的在幼儿时代就过早学习系统学科知识。于是,家长替代了孩子的成长,他们束缚了儿童的发展。“圈养”让儿童的生命失去了更多的意义与光彩。

三、儿童成长要讲究“顺养”

“顺养”不能够理解成溺爱,也不能够理解成放任自流,不是说孩子想怎么做就怎么做,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想说什么就说什么,那样就失去了我们教育实际存在的价值。我这里说的“顺养”,是指要因材施教,是指要尊重儿童的天性,尊重儿童健康甚至高雅的兴趣和爱好,促其有个性地成长,鼓励他成为最好的自己。当一个学生有自己的兴趣爱好的时候,我们家长、老师,应该呵护,应“顺木之天性”,发展他的个性,开发他的潜能。

以上是自己基于对儿童生命成长的理解而提出的观点,其内涵是尊重生命,尊重儿童,培植精神,养育人格,让儿童自由成长,让生命快乐健康。我想,所有的家长,所有的老师,所有的学校,乃至整个社会,如果能够在儿童节时更多深层次的思考儿童,发现儿童,尊重儿童,才能真正为了儿童,才能使我们所营造的环境更有利于儿童的生命成长。如何真如此,孩子们不止是儿童节快乐,而是快乐每一天!

从美国“最不靠谱妈妈”那里,学习如何放养孩子


为人父母实在是世界上最难的“职业”,既要防范各种潜在的安全隐患,又不能事事包办,以防养出一个“巨婴”。本文作者王苏定居美国,她从自己的成长经历和游走东西、养育孩子的经验出发,建议家长们对孩子采取“放养”态度,让孩子成为一个自立而自信的人。

网上一直有家长在讨论穷养、富养孩子的问题。对于正好有一儿一女的我来说,无论穷养、富养都有一定的困难。

穷养,怎么个穷法?窝头咸菜,破衣烂衫,在物质上断了孩子享受的念头以劳其筋骨,炼其意志,有道理,但现实中很难持续地做到;富养,同样,怎么个富法?以我们这种不上不下的中产阶级硬要让孩子去见识富人享受的方方面面,也够勉为其难的。

养孩子,上关国家未来,下系小家幸福,工程之浩大繁复,比读个学位、谋个官职难多了。再要一会儿装穷,一会儿充富的,像我这种懒惰的家长就别想继续当下去了。心虚地想想,闭着眼睛下了决心:干脆放养!

无独有偶,就在我痛下决心不当尽职尽责的好妈妈而是放养孩子时,我了解到美国也有这样的妈妈,她们中的经典人物就是莱诺·斯堪那翠(LenoreSkenazy)。

在大家开始讲究吃有机的散养鸡(Free range chicken)的今天,她出了本《放养孩子》(Free-rangeKids)的书。散养鸡可以大行其道,放养孩子在许多美国父母的眼里简直是大逆不道。

作为一名专栏作家,莱诺在2008年的一篇专栏文章提到,她让自己9岁的儿子一个人在纽约市里乘地铁,由此引起轩然大波!从此,你如在网上搜一下“America’sworst mom”(美国最差劲妈妈),莱诺当仁不让地名列榜首。我看了这头衔,当时吓得心里一哆嗦,缩着头暗暗地庆幸自己的“放养”计划没有声张。

今天,我之所以敢斗胆“叫嚣”这个主张,是因为我从生活中越来越多地体会到了放养孩子的重要性。为孩子的未来、幸福计,咱也挺直腰杆、昂起头说说我的理由。

回国探亲,我的小侄子刚好7个月大。按照咱们中国人“七坐八爬”的说法,可爱的小家伙是该坐起来了(这也不能太死板,孩子成长的速度不一样,这只能是个参考)。但孩子还不会坐,家人有些着急,尤其是想起我在儿子6个月时带他回国住了两个月,那时我儿子已是四处乱爬,抓着沙发、床框往起站,坐在奶奶给铺的凉席上一根一根把席子扯坏的淘气样,更为小侄子还不会坐而着急。

我观察了两天,告诉家人:“不是孩子不会的问题,是大人根本没有给他机会。”4个大人围着小侄子转,小家伙只要稍微一哼哼,就有大人赶紧上前把他抱起来,这一天的功夫不是躺着就是抱着,孩子哪儿有机会坐呢?

孩子小的时候,是完完全全靠着父母才能生存的。娇小的婴儿要格外呵护,爸爸妈妈抱在怀里,给孩子温暖,给孩子安全感。我至今仍记得第一次给儿子洗澡时他紧张的表情,小手本能地紧抓我的衣服,那种依赖,那种无助,让父母不由地搂紧孩子。但孩子慢慢长大了,我们就得学会渐渐地把孩子放下,让他(她)有机会发育成长,有机会探索他(她)周围的世界。

说实话,我们放手孩子本是无意识的。俗语说“第一个孩子照书养,第二个孩子照猪养”,我们真差不多是这样。生儿子时,家里没有人来帮忙,我们是看着《婴儿第一年》(Baby’sFirstYear)把儿子带大的。

书上说2个月时要让孩子练习抬头,先生就认真执行。经常把躺着的肥肥的儿子翻过来,两只小胖手一边一个放好让他趴在床上练习借助臂力把头抬起来。开始,儿子不行,脸朝下陷到床里,看不到任何东西,一边使劲一边哭,眼泪、鼻涕弄得满床单都是,看得我非常心疼。

我说这么小的孩子算了吧,先生不同意,非得坚持。结果,3-4次后,儿子慢慢可以抬起一寸高,一拳高,渐渐地还可以左右看看了。有了这个进步,儿子可高兴了,流着哈喇子乐。从此,儿子该发育到什么程度我们都按书给他机会,给他空间,给他创造环境去探索这个他逐渐能够去摸、去爬的世界。

在我们养孩子的过程中,也是一个不断地学习的经历。向自己认为好的抚育方式学,从自己认为不好的养育方式里汲取教训。

因为身处西方这个环境,观察和我们东方文化截然不同的父母带孩子,学到很多。比方说,孩子刚学会走路时,跌跌撞撞,摔倒的机会很多。西方的父母在孩子摔倒后,很少有人像我们中国家长急冲过去,查看伤势,又是帮孩子揉伤,又是帮孩子擦眼泪的,咱中国的家长夸张的还会说:“打地!怎么让我们的宝宝摔了一跤!”他们则多半会望着孩子关切地问一句:“你没事儿吧?自己站起来。”

说来也怪,父母这样控制住自己关注的情绪不紧张,孩子也就咧嘴哼两声自己爬起来。反倒是我们家长紧张地冲过去,孩子一般都是放声大哭,因为他们从家长的重视程度上敏感到问题严重而觉得害怕,心理上一脆弱,伤处就更疼了!

小小的孩子对周围的事情、父母的情绪是感知非常敏锐的。孩子跌倒了如无大碍,应该放手让他(她)自己学会爬起来,这难道不是人生很重要的一课吗?

与此同时,我也看到过中国家长关爱孩子极端的例子。朋友的女儿比我的女儿略小,在小姑娘开始会爬时,我看到爱女心切的爸爸一直弯腰用手托着女儿的肚子。女儿从门口爬到客厅,爸爸弯腰托着肚子跟到客厅;女儿去爬楼梯了,爸爸依然弯腰托着肚子跟到楼梯那儿。

我在诧异之后忍不住问:“为什么要这样?”一家人几乎异口同声地答:“我们试过,孩子这样跪在地上爬,膝盖很疼的。”好家伙,全家上从姥姥、姥爷起,下到爸爸、妈妈,全体都试爬了一遍得出这么个结论。

我从心里想说这是孩子成长的过程啊,也没见过哪个婴儿四处爬时疼得呲牙咧嘴的,他们对自己新添的本事乐着呢。孩子小,骨骼软,加上皮下的脂肪,和大人的感受不会太一样的。但是,看到这么尽职尽责的爸爸,我把话咽回肚里,心里感叹:“我怎么就没有这样为孩子献腰献身的精神?!”

>>点击下一页继续查看

儿子上中学后,参加了校足球队,恰好就在我们小区对面的球场练习,儿子就骑车过去,不用我们送了。如果从我家到孩子的学校有行人走的路,我会考虑让孩子走着上学。我的儿子给我们做过早餐,炒过菜,回国时还得意洋洋地做给奶奶吃。所以,三项我都占全啦。

放手培养孩子的自立能力,也是因为我自己就是这么长大的。家里虽然几乎一直有保姆,但我和弟弟从小都是被要求分担家务的。买菜、打酱油、打开水、在蜂窝煤炉上做米饭,这些我们在比我自己孩子都要小的7、8岁时就会做了。

我和弟弟大学时都要求去外地上学,父母同意了。但是,录取后,爸爸妈妈也说得非常清楚:“既然你要独立,要飞远,那从现在开始就自己准备行程吧。”于是,从注销北京户口开始,买火车票、托运行李,爸爸妈妈再不过问,都是我们自己办理的。

放手的结果,是我和弟弟生活上都很独立,由自立而自信,生活在眼前丰富起来,世界是个开阔的未来。

我之所以在儿子11岁时开始教他做饭,起因于我们一个朋友上大学的孩子。那年,我们出门旅行,回家的路上,绕道去看看这个朋友在大学读书的女儿。姑娘成绩很优秀,是拿全额奖学金(不是助学金)上学。吃过她爸爸无数次美味,天性我又爱吃,问起她在学校的生活自然离不开伙食问题。姑娘说,吃腻了学校的食堂有时也自己做。问她做些什么,竟然是除了意大利面条,还是意大利面条!

回来,我是痛定思痛,觉得怎么也得教会孩子做个蛋炒饭吧。这样,我的孩子上学时,读书辛苦之余,至少还能自给自足地享受一点儿美食。另外,我还有个特别的私心,悄悄告诉儿子:“为娘的传你这么个技艺,到时和别人抢女朋友时,你可就技高一筹啦,切记,切记!”

西方的父母养孩子也有很多不放手的一面。和我们东方人在孩子小的时候呵护多不同,美国的父母倒是在孩子大些时开始过分担心,怕孩子被心理变态的人拐走,怕孩子一个人在家出危险或是坏人上门。于是,各州都有法律规定几岁的孩子可以自己单独在家,家长不遵守不留神就会被邻居给告了!

我的孩子的校车站离我家只有5户人家远,邻居和我的孩子都是一起用车送下去的,偶尔走一下,也是有大人跟着。想想,真是过分!但我还不能不这样,担心邻居有看法,如果被告一下,后果很严重。孩子会被社会工作者带走,你得竭力证明你没有忽略孩子的安全,这样的麻烦还是轻易不要惹的好。

实际上,据统计资料,现在拐走孩子的事件并不比几十年前多,只是因为媒体的渲染、科技传播的快和广让人感觉坏人四伏。其实,伤害孩子的陌生人不多,很多是孩子认识的熟人呢。

这样由法律保护、父母监护下的孩子其实是生活在一个不真实的空间里,长久下去,他们还会自己保护自己吗?

美国的社会已经开始意识到这种爱护过分了,媒体称这样的父母是“直升机”父母,老是在孩子的头顶上盘旋不去。纽约时报前两天报道越来越多的大学在新生入校时开始硬性规定家长必须在某日某时离校,让孩子能独立适应新室友、新学校,可见不肯松手的父母有多执着了。

在为人父母的经历中,我常常想,有多少时候我们对孩子过度的爱成了他们成长的障碍?以爱的名义,我们替孩子遮风挡雨,有时也挡住了他们展望未来的视线;以爱的名义,我们给孩子搭筑暖巢,有时会忘了寒冷也是种生活的体验。

我们牵着孩子的手走了一程,该放手的时候还是得放手,再爱,我们也不可能和他们牵手一生。

穷养还是富养?不如放养吧!

感谢您阅读“幼儿教师教育网”的《“放养”孩子,为孩子插上腾飞的翅膀》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教育孩子的方法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yjs21.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教育孩子的听课笔记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