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园共育:过年这几天,9成父母因为这些事跟孩子吵架

06-10

幼儿园,是孩子快乐的家园;家庭则是孩子理想的起点。家长与教师之间要互相协助,实现家园相互配合,同步教育,促进幼儿健康、快乐的成长!那么,家园共育要注意一些什么呢?急您所急,小编为朋友们了收集和编辑了“家园共育:过年这几天,9成父母因为这些事跟孩子吵架”,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年前年后,孩子放假了,家长也放假了。许多妈妈觉得,应该和孩子亲近亲近了吧?没想到三天一小吵、五天一大吵,真叫人“过个年也不安生”。究竟是宝宝的那些行为点燃了妈妈的“火药桶”呢?

1.一逛街就乱要东西

薇薇妈妈在采购年货时,三岁的薇薇在零食区怎么都走不动道了,完全不顾妈妈的手推车里堆满了年货,接二连三地往上放零食。妈妈告诉薇薇:”只能拿一个零食。“但薇薇不乐意,又哭又闹,拉着手推车怎么都不走,让她非常难堪。

孩子咋想的:

凭啥你能买这么多东西,我就不能要?

育儿老师说:

即使在平时,宝宝有良好的购物习惯,懂得“一次只要一个”,但看着家长往购物车里搬这么多东西,也会疑惑:为什么你能买这么多东西,而我只能买一个呢?这时,家长需要耐下心来和宝宝解释:“过年的时候,超市、商店这些地方都不开门,因此,我们要把这段时间吃的用的都买出来,这些并不是妈妈自己的,而是家里所有人的。”

当然,孩子能明白这样的解释,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孩子已经有了“不能随意要东西”的意识。如果孩子还没有建立这样的意识,就需要家长在进超市前和孩子约定:这次你可以买几样东西(包括玩具和食品等),并在购物期间坚决执行,用柔和而坚定地态度明白:用哭闹来要挟父母买东西是没有用的。

2.零食不住嘴

每到过年期间,乐乐妈妈就要和儿子“斗志斗勇”——乐乐实在是太喜欢吃零食和糖了,在平时尚且可以控制,但过年期间,乐乐妈妈刚把零食和糖果摆出来,一转眼就少了一大半。乐乐妈妈只好在没来客人时把零食和糖藏起来,可是藏不住。这让她十分恼火。

孩子咋想的:

零食买回来不就是为了吃吗?难道还是摆设?

育儿老师说:

过年期间,家里用来待客的糖果零食对孩子来说是极大的诱惑。许多平时饮食习惯尚好的孩子都可能禁不住诱惑,大吃零食,以至于影响了正常三餐。但“藏零食”的行为往往更加激发孩子的好奇心,觉得零食来之不易,就更想吃零食了。

针对这一情况,妈妈大可以给孩子准备一个零食盒:“你可以从准备明天待客用的零食里面选出来一部分你喜欢的,但明天你只能吃这些,不能吃外面的零食了,因为外面的零食吃完了,客人要吃什么呢?而且,吃那么多零食,有再多好吃的饭都吃不下去了。”道理需要跟孩子说清楚,但孩子选出来的零食怎么吃——是一早上都吃掉,还是在一天里匀着吃,则不要干涉,让孩子自己支配。有了自主权,孩子就不再对糖和零食有那么大渴望了。

3. 见人不打招呼

过年期间,菜菜妈妈很不高兴,因为四岁的菜菜不爱叫人。看着别人家的孩子大大方方地说“阿姨好”、“舅妈好”,可自己的孩子就是不张嘴,还往大人身后躲,弄得菜菜妈妈特别没面子,只好讪讪地说:“这孩子,怕生”。

孩子咋想的:

你是谁呀?我不认识你,你跟我没关系!

育儿老师说:

对孩子来说,家长的熟人并不是她的熟人,孩子会本能地树立起“防御机制”。遇见这种情况,家长不妨蹲下来,把对方郑重地介绍给孩子,并给孩子讲清楚这个人和你是什么关系。如果讲清楚后,孩子依然不愿意叫人,也不要逼迫她,更不要给她贴上“怕生”的标签,否则她就会觉得自己“怕生”理所应当。让孩子有个逐渐适应的过程,可以让她给对方端水果,端茶水,让她参与到待客过程中,逐渐熟悉客人,最后让她和客人说再见。这时孩子往往就不会很害羞了。

4."人来疯"

饭饭今年快四岁了,让妈妈很发愁——一到家庭聚会这种人多的场合,饭饭就一会儿蹿到这儿,一会儿蹿到那儿,一会儿喊两嗓子,片刻也闲不住。眼看着亲戚朋友碍于面子不说什么,却暗暗皱眉,饭饭妈提心吊胆:难道自己的孩子真要变成别人眼中的“熊孩子”了吗?

孩子咋想的:

来了这么多人呀!好高兴!大家来看我啊!

育儿老师说:

“人来疯”的孩子通常有这些特点:热情、活泼、表现欲强,但不知道如何表现,也不知道怎么正确待客。这时,妈妈可以给孩子一个表现的机会,如给客人拿水果、递烟灰缸等行为,并对孩子的礼貌表现及时夸奖。这样孩子的表现欲望会等到满足,同时也能强化这种好的行为。

另外,家长可以安排一些事情给孩子做,如:你先去自己的而房间看一会书,过一会妈妈去叫你,你出来给客人表演个节目好吗?(但不要敷衍孩子,只要条件允许就可以满足孩子的表现欲,如果不允许就不能说这种话)。在客人离开后,要及时总结今天的表现,对好的行为进行表扬,不好的行为则要加以教育引导。

5.在逛商场或庙会时容易跑丢

豆豆妈常常戏称自己的孩子豆豆“撒手没”,因为豆豆看到什么感兴趣的东西,撒开妈妈的手就跑,拉都拉不住。因为这事,豆豆妈跟豆豆发了好几回脾气。孩子看着新闻里庙会很热闹,她也哭着想去,可豆豆妈硬下心来,怎么都不同意——万一孩子被人贩子拐走了可怎么办呢?

孩子咋想的:

这么多好玩的东西!嘿!你拦着我干嘛?我要去看看!

育儿老师说:

过年是孩子增长见识的好时机。但赶上那些“行动先于大脑”的孩子,还真是不放心带他出去玩,尤其是庙会、市场这种人又多又乱的地方。但强硬制止反而会激发孩子的好奇心理和逆反心理,效果并不好。其实,妈妈们可以尝试反其道而行之:“宝贝你要保护我呀,你放开我的手我就好害怕,你一定要紧紧牵着我的手呀……”在这种情况下,孩子的责任心被激发,紧紧牵着妈妈的手,或即使松手,也能赶紧跑回来“安慰妈妈”了。

不过,如果庙会或市场非常拥挤,到达了人挤人的程度,还是为宝宝准备防走失设备(背包、手环等)吧。

过年期间,妈妈和宝宝都放假了,接触的时间比较长,因此妈妈更容易发现宝宝的一些问题。所以,并不是宝宝在过年期间变了一个样,而是宝宝平时就这样,但在过年期间暴露出来了。但过年期间并不是一个矫正宝宝不良现象的好时机,一则家长们往往忙于家务或应酬,无暇慢慢教育孩子;二则为了避免“明火”,不少家长(尤其是爷爷奶奶)会对孩子放松要求;三则过年的作息、活动和平日差异较大,并不是一个可以让孩子形成好习惯的稳定环境。因此,要想不和孩子起冲突,在平时就需要做好准备。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延伸读

家园共育:别误解孩子的这些行为


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很多父母感觉自己很用心,但不知什么时候开始发现孩子胆子越来越小;有时候感到孩子很容易烦躁;有时候明明是挺开心的,不知道为什么一下子就开始哭闹了;一系列的问题困扰着很多家长。但家长是否想过,是不是可能走进了一个误区,孩子的这些行为一直被你误解成是”不好”的,才导致困惑。下面列举几种常规的情况(只是挑选部分),也许对新手父母会有所帮助。

01、关于孩子”胆小”

这里的胆小,不是指孩子从小都比较胆小,指的是孩子之前胆大,大些了反而越来越胆小了。

举个现实中的例子,有一个孩子,二岁的时候会用手去抓各类小昆虫,比如蟋蟀、蚱蜢、七星瓢虫等,抓来了还很开心,有一天父母突然发现,这位小孩子三周岁的时候看到七星瓢虫会躲开了,你硬要拿给他,他反而会哭起来。这个时候有些家长可能会开玩笑的说,越长越倒退了,小的时候不怕,长大了反而怕了。甚至继续鼓励他去抓,这个时候你去鼓励他,他情绪会越激动。家长就会觉得怎么这么胆小了啊。

其实这个时候对孩子来说是好事,家长不应该这样说孩子,为什么呢,这个行为表明,孩子的认知越来越好了,他知道哪些事对他来说是害怕的,哪些对他来说是安全的。所以这个时候家长完全没有必要去”强迫”孩子接触他认为害怕的东西。

02、孩子突然”烦躁哭闹”

烦燥哭闹打了引号,指的不是真的因为撞了、摔了哭闹,也不是因为遇到伤心的事哭,那是什么呢?听我慢慢解释,这种情况一般会出现的三岁之后(当然也不是所有的,大部分),因为3-6岁的孩子是有意识的吸收性心智,3岁后的孩子慢慢会有自主性的意识,会有自己的想法,什么事都想去尝试,有时候在做一件事,但总是失败,就开始烦躁了,甚至哭了。

举个例子,有位孩子刚开始会用筷子吃饭了,但不是太熟练,有时候夹一个菜总是夹不起来,这个时候孩子有可能会就烦躁,甚至哭闹。为什么呢?因为在3岁以前孩子认为自己是”超人”,只要一哭,就会有吃的,会就有人来。但当孩子慢慢自己有自理能力和自主意识的时候,他突然发现周围的事情不是他想象的这样,甚至有时候会认为自己”好没用”。

这个时候家长要做的很简单,在安全的情况下,询问孩子是否需要帮助,如果不需要,那就在一边看着他去完成,鼓励他。只要传递给孩子”你需要帮助可以找我,我就在这里”这样的信息就行了。其实是告诉孩子,你需要我帮助的时候,我会协助你;你不需要我帮助的时候,我也会一直陪在你身边,与你一起面对这个世界。这个很重要,这样会让孩子觉得有安全感,他会觉得虽然世界与我之前想的不太一样,但有人会一直陪着我。

家园共育:如何维护家园共育关系?做好这几点是关键!


一、定期开展父母课堂、家长讲座以及家长沙龙

要搞好教育,首先必须更新教育观念。园所要有计划地对家长进行幼教理论、教育心得、教育方法的学习活动,根据实际情况开展不同主题的家长沙龙,组织家长结合自己的教育观念和价值取向谈谈学习心得,鼓励家长把自己的学习心得及育儿心得分享给大家,供其他家长学习。另外,幼儿园应定期为家长提供相关的育儿知识讲座,聘请专业的老师对家长传授一些家教知识,从理论上和实践上对家长提供有效的帮助。

二、定期举办开放日活动,家长参与

定期举办开放日活动,如小小运动会、幼儿才艺表演、节日联欢、家长开放日、家长参教活动、游园活动等,让家长亲自了解幼儿在园是怎样学习生活的,了解国内教育活动的一般进程和某个教育活动的具体进程,了解教师启发教育孩子的方法和自己孩子在园内的表现情况。可以每学期开展一次成果发布会,让幼儿向家长展示所学的内容,而且通过亲子活动更加拉近了父母与幼儿以及家长与老师的关系。

三、定期更新家园天地,建立家园沟通的平台

通过与家长日常的交流,及时了解到家长近阶段在育儿方面的困惑之处,针对家长的问题找出相应的文章供家长学习借鉴,这样才能发挥到家教园地的真正作用,为家长提供有用、有价值的帮助,每次收集到一些家长的意见和困惑之后,老师们可以集中进行讨论,帮助家长和幼儿及时的去解决问题。

四、改变以往家长会形式,促使家长“说”起来

家长会是每学期都必须开展的活动,这就要求教师改变以往的家长会形式,多动脑筋,调动起家长参与的积极性,而不再是只有老师说,家长听。教师可以根据先阶段幼儿存在的一些问题,以谈话的形式让家长一同来讨论,最后通过家长的讨论一同制定出教育方案。

比如,现在很多家长都是高级知识分子,本身组织能力也十分强,可以改变以往家长会上老师主持,家长听的形式,而是请一名家长来主持,针对孩子不会穿衣服的问题在家长会上与其他家长、老师一同讨论,由于问题是家长抛出来的,其他家长得到了共鸣,都十分踊跃地发表自己的看法,最后制定出教育孩子的方案。

这样,我们的家长会就发挥了它的作用,而不再是一个摆设品、一个过程、一个模式,家长和老师通过这种方式进行了沟通,同时也为家长之间提供了交流的平台。

五、注重与家长的日常交流与沟通!

1、耐心地解答家长的疑问,与家长建立起友好的关系。

家长最在乎的是幼儿一日生活的点点滴滴,每次在接送幼儿时总会兴奋的问

到:"我们家**今天在幼儿园表现的好吗?""老师我们**最近进步了吗?"等等!可能十个家长问的是同一个问题,可是我们却要根据幼儿的特点及实际情况回答出十种不同的答案。所以当家长在询问我们幼儿的情况的时候,即使这个问题你已经回答过十遍,甚至二十遍,但是请你拿出你的耐心去解答家长的问题,给他们一个满意且真实的回答,让家长能够了解孩子在幼儿园的实际情况,从而在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教育幼儿。

2. 细心的发现孩子的闪光点,及时给予家长反馈。

一个老师要面对几十个孩子,所以有时候我们在与家长交谈的过程的未必能点到每个点上。所以这就需要老师在生活中细心地发现孩子的闪光点,并及时地反馈给家长。当然我这里说的反馈不是说让老师立马给家长打电话交流,这样不仅给老师增加了工作量,同时也影响了家长朋友的工作生活。可以在家长第二天接孩子时或者手机聊天时,把这些生活的小细节告之家长。相信这些小小的举动就可以让家长感受到老师的用心,这样家长便会真诚地与老师交流沟通,共同促进幼儿的发展。

3.用心对待每一个孩子。

每天用温暖的心和微笑的脸去陪伴的幼儿的成长,让孩子感受到我们对他们的爱。经常和小朋友一起分享美好的事物,通过这些小事情让幼儿感受到老师和幼儿之间的真情。

总而言之,除了专业的师资和保教工作,做好家园共育,建立与家长之间的桥梁,促进幼儿园、家长和幼儿们的共同成长,才能获得家长的理解和支持,园所的品牌和口碑就会自然建立起来!

家园共育:孩子穿衣事小 智慧大


穿衣是日常生活中简单但必做的一件事情。一些家长往往凭着自己的意识、爱好为已经具有自主意识的幼儿挑选每天的衣服,结果却与幼儿之间产生矛盾,有时甚至会影响上班、上学。其实,幼儿渐渐长大,他们对衣着的要求有了自己的想法。我认为家长可以试着逐步放手,从而培养幼儿的多种能力。

选择合适的衣着培养幼儿自我服务能力

日常生活中的实际练习对幼儿能力的提升、习惯的养成十分重要。经验告诉我们:“会自理的孩子是做出来的,不会自理的孩子是宠出来的。”家长要站在幼儿的角度,为幼儿提供自己动手、体验独立的机会。

家长可根据幼儿年龄特点提供适合幼儿穿脱的衣服。

低年龄的幼儿可选择开衫,便于幼儿分辨前后;选择大一点的纽扣并钉在幼儿能看到摸到的地方;

不宜选从头上套穿的衣服,以免穿脱不便。当幼儿手指逐渐灵活,可选择小一点的纽扣锻炼手指灵活性;

鼓励幼儿学习穿脱套衫。幼儿的上装和裤子上,都应有口袋,可以方便幼儿放手绢或者自己喜爱的东西。同时,家长可以根据气候、幼儿体质尽量选择轻便的服装。

幼儿所穿的衣服重量不宜集中在腰部,这一点在秋冬季尤为重要。

俗话说:十件单不如一件棉。轻便保暖的衣服可以从量上减轻幼儿的负担。有些家长给幼儿穿得里三层外三层:棉毛裤、衬裤,绒线裤、罩裤、腰上全装上松紧带。

这样腰部负担过重,既对孩子发育不利,同时面对如此“沉重”的衣服,孩子如何能自如地行动?更不用说自我服务能力的提高了。

选择不同色彩的衣着培养幼儿的艺术欣赏能力

幼儿的艺术欣赏能力需要通过不断的培养才能得以提高。不同的色彩都有它不同的人性化特点。幼儿色彩感受的培养不是简单地像大人一样去学习色块、色调等,而是从生活中去感受色彩,欣赏色彩。这样,在今后各种实践中才能够更好地应用色彩,而这种能力的培养需要成人在各种环境下去引导。童装能让每个孩子穿出不同的风格。

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去挑选童装,从中了解孩子对色彩、款式的敏感程度。

对低年龄的幼儿,可以鼓励他们挑选图案鲜艳的服装,刺激他们对色彩的感知度。

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可以让他们自己挑选衣服,并请他们说出理由。

丰富的色彩对于幼儿是一个视觉感受上的冲击。能够从繁多的衣物中挑选出一件自己在颜色上喜欢的衣服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他们要看主色调,再看颜色搭配等。几次锻炼下来,对幼儿来说可真是受益匪浅。

当然,家长、老师也要发挥“榜样”作用。

幼儿是通过模仿成人世界来提高自我认识的。试想一下,一个妈妈对服装比较讲究,喜欢用不同色彩来打扮自己;另一个妈妈穿衣服色彩单一,总穿暗色,那么两家的孩子对色彩的感受力肯定是不一样的,今后两名幼儿的艺术欣赏力也会有所不同。

选择鲜明风格的衣着培养幼儿的个性

一直以来就发现,衣着和性格有关系,不同性格的人对衣服的看法也不同,互相作用产生奇异的关联。原因是什么呢?我们来看看性格的主要表现。性格的主要表现是一个人的语言、行为,而这里的行为是相当广义的,其中包含的一个重要的成分就是衣着。因此,性格会通过衣着体现。衣着对性格的作用主要由于人的审美观造成,是一种视觉心理暗示的效果。

衣服的款式和风格是多种多样的,各种衣物搭配起来有它不同的风格,有显得可爱的,有显得华丽的,有显得清爽的。

家长可以鼓励引导幼儿穿出自己的风格,并形成正确的性别取向。

男孩的衣服体现“男子汉”气概,女孩的衣服可以突出“柔美”。孩子每天站在镜子前,搭配不同风格的衣服,能够体现自己的喜好、个性,每天都会以自己喜欢的形象出门,觉得这样自己才是最美的。想一想这样的孩子是不是自主而自信的呢?

家园共育:孩子犯错,用这几句话引导他


孩子犯错,这个问题看起来不起眼,但是非常重要。许多成人碰到突发状况时,会习惯性的太快下判断:“一定是你先打他,他才会打你。”“一定是你做错事,老师才会处罚你。”如果我们不让孩子从他的角度说说事情的经过,很可能冤枉孩子。所以,让孩子有机会说话,即使真的是他的错,他也会因为有机会为自己辩解而比较甘心认错。

一、How does it feel?

你的感觉如何?

事情经过是客观事实,当事人心里受到的冲击纯然是主观的感受,无所谓是非对错。很多时候,我们只是需要把自己的感受说出来而已。一旦说出来,哭一哭,骂一骂,心情就会好多了。

脑科学研究表明,当一个人情绪强烈的时候,外在刺激不容易被脑部吸收。也就是说,当孩子还有情绪的时候,别人说什么他都会听不进去。总要等到他心情平静下来,才可能冷静思考。所以如果我们希望孩子能够听得进去我们的意见,我们就需要先同理他的感情,让他的情绪有个出口。

二、What do you want to do?

你想要怎样?

当问过孩子想如何处理后,不管听到孩子说出什么惊人之语,先不要急着教训他,而是冷静地接着问他!

三、What way do you think?

你觉得有哪些办法?

在这个阶段,不妨跟孩子一起做脑力激荡,想各种点子,合理的、不合理的、荒唐的、可笑的、恶心的、幼稚的……

脑力激荡的重点就是允许任何看似无稽的想法。这时候不论听到什么,都暂时不要做批评或判断。等到再也想不出任何点子的时候,就可以继续问他!

四、How about the results?

这些方法后果会怎样?

让孩子自己一一检视,每个方法的后果会是什么?你可能会很讶异地发现,大部分的孩子都明白事情的后果。如果他的认知有差距,这时候就可以跟他好好讨论,让他明白现实真相。这是一个很好的亲子沟通机会,但是要避免说教,只要陈述事实就可以了。

五、What do you decide to do?

你决定怎么做?

孩子一定会选择对自己最有利的状况,如果他了解后果,通常会做出最合理、最明智的选择。即使他的抉择不是成人期望的结果,也要尊重孩子的决定。成人一定要言而有信,不能先问他怎么决定,然后又告诉他不可以这么决定。这样子,他以后再也不敢信任你了。何况,就算他选择错误,他从这个错误中也可以学习到更珍贵难忘的教训。

脑力激荡的重点就是允许任何看似无稽的想法。这时候不论听到什么,都暂时不要做批评或判断。等到再也想不出任何点子的时候,就可以继续问他。

六、What can I do for you?

你希望我做什么?

听听孩子自己对于爸妈给予帮助的期许,有时候教育得太多,往往爸妈找我会陷入迷失而不自知的境地。听听孩子大胆的想法,也许他会希望爸爸变身“超人”和他一起面对,也许会要求妈妈牵手为事情道歉。总归先听完孩子的陈述吧!

七、Did things work out?

事情解决了吗?

等到事情过去,问问他:“结果怎样?有没有如自己所料?”或是问“下次碰见相似的情形,你会怎么选择?” 让他有机会检视自己的判断。如此练习几次,孩子就会有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不需要爸妈操心了。

许任何看似无稽的想法。这时候不论听到什么,都暂时不要做批评或判断。等到再也想不出任何点子的时候,就可以继续问他。

家园共育:好爸爸要对这些行为say no


与妈妈相比,爸爸与孩子接触的时间要短很多,但是爸爸在孩子成长中所占的分量却一点也不比妈妈轻。爸爸能够传递给孩子更多的安全感与责任感,是孩子成长中必不可少的陪伴。那么什么样的爸爸才是一名合格的好爸爸呢?

禁止行为一:一直玩手机

随着科技的发达,手机变得比宝宝更受到关注。要么就在上班,就算是回家以后,只要有空的话就会拿着手机在玩。到了放假休息的时候,带着孩子去游乐园、海洋馆、亲子聚会,虽然陪伴在孩子的身边,可是只是注重了形式罢了,真正的注意力,基本上都用在手机上。

如果爸爸老是在玩手机的话,那么对宝宝是非常不好的。虽然爸爸一直呆在宝宝身边,可是孩子完全没有感受到爸爸的爱,反而会有更重的逆反心理。同时要是爸爸妈妈经常玩手机,那么孩子也会逐渐沉溺在手机里面,不仅影响视力,更严重的会造成心理上的孤僻和自闭。

禁止行为二:下班没事不爱回家

爸爸下班以后,有时候是公事,有时候是和朋友聚餐,很多时候就是很晚才回家。家人打5、6个电话催促,往往还是不能够回来。在有孩子以前,妈妈或许会觉得有点不舒服。但有了孩子以后,妈妈的反感就会越来越大了。

有这种行为的爸爸,多半都是心态还没有调整过来,心理上还没有成为一个爸爸。所以很多的时候,爸爸还是希望过以前的生活状态来拒绝承担为人父之后的责任。这在某种程度上也会影响到孩子。孩子会开始模仿,模仿妈妈的生活习惯。爸爸影响的却是孩子的性格。要是爸爸一直以爱玩、拒绝长大、不负责任的形象出现,那么宝宝以后的性格往往跟爸爸是非常像的。

禁止行为三:做养孩子的旁观者

换纸尿裤、给孩子洗澡、哄孩子睡觉、陪孩子读书,很多人都认为这是妈妈要做的事情,所以爸爸总是不愿意去做,不愿意为妈妈来分担这些家务。可是这个思想是完全错误的。养孩子是爸爸妈妈两个人的事情,传统道德中"男主外女主内"的理念对于孩子的成长是不好的。

如果是全职妈妈,一个人既要负责孩子,又要负责家务,那么是非常辛苦的。爸爸们下班回家最好要理解妈妈,并且可以让妈妈休息一下,自己来做些事,像是给孩子换纸尿裤、洗澡、陪孩子睡前阅读。这样也能够让妈妈感受到丈夫的爱,然后让孩子觉得爸爸对自己是非常关怀的。

禁止行为四:不陪孩子玩耍

因为男性和女性是非常不一样的,所以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爸爸妈妈都不能够缺少。要是说妈妈的陪伴能给孩子安全感,照顾孩子的生活,培养孩子细腻和善良,那么爸爸对孩子的陪伴,能够让孩子感受到坚强,独立,有一个非常好的性格。爸爸陪孩子玩耍,也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孩子还小的时候,爸爸缺位了孩子的陪玩,那么也许就会造成孩子长大以后的软弱和逆反。

禁止行为五:与家人相处不和

有一种爸爸,经常有着领导范。妈妈在家带孩子,总是会挑出毛病;外公外婆过来帮忙,又觉得老人动作太慢。老婆产后抑郁,觉得老婆太脆弱了;老婆产后发胖,会觉得老婆没有控制好身体。因此,在日常生活中,爸爸老是会觉得这里不好,那里不好,老是在挑刺。因此会和大家产生矛盾,要是碰巧还是婆媳关系不合,他非但不能起到润滑剂的作用,反而在一旁煽风点火,加深矛盾。孩子站在一旁,看着这个场景,对于孩子以后的性格塑造都是非常不好的。

当然很多爸爸并没有上述这些行为,希望各位爸爸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为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给予他们最好的陪伴,你一定会收获更多的幸福!

家园共育:家长该如何陪孩子玩?这几点尤其重要!


“只学习,不玩耍,聪明的孩子会变傻”是欧洲家长的一句谚语。由此可见在欧洲,玩对一个孩子的成长起着重要的作用。请中国年轻父母参考。

这个时代,婴儿时期也变成了激烈竞争的一部分,几乎从婴儿出生的那一天,父母便急于为他们的孩子开始了人生规划。家长认为早教班和培养爱好对孩子很重要,而这时候他们的孩子还在摇篮里。今天的孩子们带着家人的期待进入了幼儿园。父母通常会忘记轻松的童年对孩子的至关重要。

孩子们是通过玩来发现世界的

孩子们希望所有的时间都在玩,而父母认为他们的孩子应该通过早教班来学习新事物。应该记住,游戏是儿童学习的一种手段,孩子们是通过玩来发现世界的。孩子玩一些简单的东西就会产生生动的想象力,例如,在孩子的眼里,一个装家用电器的纸箱可以变成一个床,一座房子,一座城堡等。

两岁左右的孩子喜欢模仿父母和其他家庭成员的动作。 孩子们尝试着刮胡子、晾衣服等。自由的玩耍提高了这个年龄孩子的创造力。

父母应该记住不要用成人法则来制止孩子们玩,如果你的女儿想要给她的娃娃穿不匹配的衣服或想把天空画成红颜色,请不要“纠正”。如果她被纠正并用成人指导的“正确”的方式玩玩具,她会失去信心和兴趣。 父母经常倾向于有趣的智力玩具,但这些玩具对孩子来说可能太复杂了。

孩子们怎样懂得分享

两岁的孩子还不懂什么是分享。 如果一个两岁的孩子想带走另一个同龄孩子最喜欢的玩具,这个被拿走玩具的孩子可能会哭, 甚至对拿他玩具的孩子发脾气,这是很正常的。 然而这个时刻,很多的家长会告诉自己的孩子,“小朋友们要懂得分享”。可是家长们想过没有,分享这个概念对于这个阶段的孩子显得太先进了,孩子之所以不去争抢是因为他们觉得“不能抢,要分享”是父母的命令。

如果两个孩子同时抓住一个玩具,或者去抢别人的玩具,请家长引导孩子去玩别的玩具。其实一开始孩子们并不真正关注其他的孩子,而是喜欢某个玩具。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他们有一种想与其他孩子一起玩的心态,他们会主动表现出慷慨。这个时候,父母可以稍加引导,“孩子们应该轮流玩一个喜欢的玩具”,这便是分享。

潜意识行为限制孩子的视野

父母下意识区分女儿和儿子。 难道女孩天生应该喜欢玩娃娃?只有男孩可以玩汽车和玩具士兵?女孩不应该去爬树或玩男孩的游戏?父母在抚养子女,有一些行为和活动限制了孩子的视野,性别偏见告诉家长,女性是弱者。

选择合适孩子年龄段的玩具

父母应该选择能让孩子认真坐着玩一段时间的玩具。 选择的玩具需要更多的感官参与,同时使用触觉、视觉和听觉。 感官参与越多,学习效果越好。比如视频游戏不是培养注意力和专注力,只会导致注意力和专注力的波动。这些视频在屏幕上有快速移动的图像,不需要思考, 孩子仅仅是机械的看着目标移动。这仅仅是为了好玩,没有学习。选择合适的玩具让孩子必须有关注的对象。而拼图游戏、乐高玩具会强制一个孩子必须思考和发挥其想象力。

花时间陪你的孩子

父母应该花大量的时间陪他们的孩子,而不是只给孩子买玩具,父母也应该和孩子一起玩玩具。例如乐高是一个很好的发展关注力的玩具。然而,如果你离开孩子,让其独自玩一套乐高,周围是一堆碎片,孩子不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父母应该演示如何拼装玩具。父母也可以陪孩子一起画画、拼图。帮助孩子聚集他们的注意力,提高孩子的认知能力。

更为重要的是,父母不应坐着看电视或希望让孩子年长的兄弟姐妹陪孩子玩。孩子需要家长的参与和指导。

相信《家园共育:过年这几天,9成父母因为这些事跟孩子吵架》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幼儿教师教育网”是您了解教育孩子的方法,工作计划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yjs21.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家园共育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