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园共育:怎样鼓励宝贝在幼儿园说话

家园共育 家园共育教育笔记 06-13

在家里活泼好动,爱说爱笑的宝宝,一进幼儿园就化身卓别林,什么话都不说。宝宝在幼儿园为什么不爱说话呢?怎样才能让宝宝在幼儿园也开朗活泼、勇于表达自己呢?

逼迫反成沉默儿,追根溯源找解决办法

如果宝宝只是在幼儿园才保持沉默,而在家里就口若悬河的话,家长就不用太担心孩子有语言发展的障碍,也不必给“不爱说话”扣上“没礼貌”的高帽子。如果家长心情急切,强迫宝宝说话,他会更加紧张,说得磕磕巴巴的再被误解为口吃,情况就更加糟糕,家长也会更加慌乱了。所以家长一方面要重视宝宝的选择性缄默,另一方面又不要急于求成,要求宝宝马上就改变状况,而要循序渐进地从正面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是不是因为刚上幼儿园,孩子还不习惯而用沉默保护自己?是不是因为不自信而不好表现?是不是因为老师的责怪而存在自制的反应?在责怪孩子不说话前,不妨先找找原因,才可对症处理。

多吃肉和谷,调整激素平衡

任何心理活动必有其相应的生理因素变化。当孩子体内的血清素、去甲肾上腺素和多巴胺水平处于较低的状态,孩子无论说话还是做事都会缺乏自信,甚至会自闭。营养学家相信富含蛋白质的食品能提高去甲肾上腺素和多巴胺的促进剂的产生,同时全谷食品也能提高血清素,所以多给孩子补充含丰富蛋白质的奶类、豆制品、鱼类、禽类,尤其是红肉类(牛肉、羊肉)。如果孩子贫血,也会造成懒惰,补充含铁丰富的食物,如动物血、动物肝脏和木耳、鸡蛋也能调整这一状况。

使用积分法鼓励宝宝快乐说话

积分法是鼓励孩子多说话、多表达自己的一种行之有效的好办法。如果父母和老师能够多多配合,积分法的效果就会事半功倍。积分法的好处有很多。因为孩子的正确行为需要积累到足够的次数才能获取对应的物质活精神奖励,所以他的动机和持久性可以从中得到培养。而且如果宝宝不能做到预期行为,就要倒扣积分,并不直接对宝宝的身心进行惩罚,它的客观性避免了对宝宝的伤害。

积分法的操作要领之一:用肯定句向宝宝明确目标行为。比如你可以这样说“你要每天与小朋友说话。”不能这样说:“你不能整天一个人待着。”因为只有肯定句才能让宝宝明确自己应该怎么做,而否定句只是告诉他不能做什么,结果宝宝就无法明白他究竟能做什么。

积分法的操作要领之二:从比较容易做到的目标开始。比如刚开始的时候,孩子只要拿够3个积分就可以获得奖励,慢慢地需要5个、10个积分才能获得奖励。这样子会树立起孩子的信心。积分法才起到它应有的作用。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编辑推荐

亲子教育——幼儿园和家长怎么样共育宝宝


宝宝终于上幼儿园了,爸爸妈妈们终于可以松一口气了。可是,谁知更多的问题接踵而来,首先宝宝对幼儿园的适应成了家庭的头等大事。由于孩子年龄尚小,加之在入园前接触的都是父母以及家人等一个很小的范围内,还不能很好的适应如何与家人之外的人相处。所以,在宝宝入园的初期,宝宝面对与家人的分离而产生的“分离焦虑”就成为宝宝入园需要面对的第一个问题。那么,为什么会有“分离焦虑”,“分离焦虑”产生的原因以及表现是什么,如何化解孩子入园的“分离焦虑”?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一、“分离焦虑”产生的原因

家长的情绪是对孩子最重要的暗示,家长的种种焦虑通过表情、通过身体和语言传递给孩子,如果爸爸妈妈一脸的舍不得和难过,孩子自然也会变本加厉地感到痛苦。所以,作为父母,要坚强起来,把灿烂的笑容和充满力量的鼓励送给孩子,把自信和期待留给自己。 而对于宝宝来说,习惯了被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围绕呵护的感觉,习惯了在家里随便自由的生活方式,来到幼儿园,忽然变得一整天看不到爸爸妈妈,忽然有阿姨时不时会约束自己,有别的陌生的小朋友和自己争抢玩具,宝宝受不了了,于是他就要反抗,渴望回到原来的生活状态。因此,在宝宝如期入园的时候,会自然而然的产生“分离焦虑”

二、“分离焦虑”的表现

每年幼儿园都会迎接一批新的小班幼儿,在最初的一个阶段里,我们经常会看到哭闹不止的孩子拽着妈妈的衣角,而妈妈也早已泪水涟涟,此情此景真是令人感动。但是,孩子终究是要一步步走出去的,初次分离的挑战就是这样不可逃避,分离焦虑不仅仅是孩子需要克服的,家长首先也要克服。有的妈妈实在放心不下,一天好几次给老师打电话,询问孩子的情况;有的甚至偷偷跑到幼儿园亲眼要看看孩子在幼儿园有没有哭,吃饭好不好,睡觉香不香;有的家长则对老师不信任,怕孩子受委屈,怕孩子有需要不敢说,怕孩子被别的孩子欺负没人关心等等。

三、如何化解孩子入园的“分离焦虑”

对于孩子的这种心理,我们不难理解。但是问题还是要解决的。分离焦虑会对孩子的身心发育产生消极影响,比如在饮食、消化、睡眠及免疫力等方面会产生生理性疾病,美国一位心理学家研究发现,早期分离焦虑如果比较严重的话 ,会降低孩子智力、创造力以及社交能力。因此,在早期减少孩子的分离焦虑,对他能力的发展和健康人格的形成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具体建议如下:

(1)早上送孩子入园的时候,家长要控制好情绪,鼓励孩子对走进幼儿园充满希望。比如轻松地拍拍孩子的小肩膀,大声说:“瞧,小朋友们都在等你和他们一起玩呢!”“妈妈相信你,你最了不起,晚上给妈妈好好讲讲今天学到的大本事,好不好!”

(2)可以在最初的时候早一些接孩子回家,以后再慢慢推迟到正常时间,这样可以在开始时不至于让宝宝一下子受不了,家长一点一点习惯,孩子也一点一点习惯,习惯了也就适应了。

(3)接孩子的时候可以不要急着回家,带着孩子玩玩活动区里的大玩具,家长还可借此机会多接触别的家长,互相交流,学习一些经验。而且这个时候,孩子们看到各自的爸爸妈妈们在一起聊天,他们之间也会很自然地走到一起,用不了几天,孩子们就会成为要好的朋友。当幼儿园里有了自己喜欢见到和一起玩的好朋友,那么你的孩子就会开始喜欢幼儿园了。

(4)回到家,鼓励孩子讲述在幼儿园发生的事情,比如老师讲了什么有趣的故事,一起做了什么好玩的游戏,学会了几首儿歌等等,孩子在回忆讲述的过程中会重新体会其中乐趣,从而进一步加深他对幼儿园、老师和小朋友的喜欢。

(5)一定要与老师多沟通,多联系。家长需要多了解幼儿园的各方面情况,了解班级情况,了解孩子的在园表现,并根据实际情况调整亲子沟通的内容和方式,如果发现问题,要及时和老师商量解决办法,共同协力帮助孩子尽快度过适应期。至于分离焦虑会持续多久,因人而异,有些孩子可能短些,一周就好,有些则可能时间长些,甚至长达两个多月,但如果家长能够积极配合老师,首先从自身做出改变,那么焦虑很快就会过去。

亲子教育--幼儿园和家长怎么样共育宝宝


宝宝终于上幼儿园了,爸爸妈妈们终于可以松一口气了。可是,谁知更多的问题接踵而来,首先宝宝对幼儿园的适应成了家庭的头等大事。

克服分离焦虑

一、产生的原因

家长的情绪是对孩子最重

要的暗示,家长的种种焦虑通过表情、通过身体和语言传递给孩子,如果爸爸妈妈一脸的舍不得和难过,孩子自然也会变本加厉地感到痛苦。所以,作为父母,要坚强起来,把灿烂的笑容和充满力量的鼓励送给孩子,把自信和期待留给自己。

而对于宝宝来说,习惯了被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围绕呵护的感觉,习惯了在家里随便自由的生活方式,来到幼儿园,忽然变得一整天看不到爸爸妈妈,忽然有阿姨时不时会约束自己,有别的陌生的小朋友和自己争抢玩具,宝宝受不了了,于是他就要反抗,渴望回到原来的生活状态。

二、“分离焦虑”的表现

每年幼儿园都会迎接一批新的小班幼儿,在最初的一个阶段里,我们经常会看到哭闹不止的孩子拽着妈妈的衣角,而妈妈也早已泪水涟涟,此情此景真是令人感动。但是,孩子终究是要一步步走出去的,初次分离的挑战就是这样不可逃避,分离焦虑不仅仅是孩子需要克服的,家长首先也要克服。

有的妈妈实在放心不下,一天好几次给老师打电话,询问孩子的情况;有的甚至偷偷跑到幼儿园亲眼要看看孩子在幼儿园有没有哭,吃饭好不好,睡觉香不香;有的家长则对老师不信任,怕孩子受委屈,怕孩子有需要不敢说,怕孩子被别的孩子欺负没人关心等等。

三、如何化解孩子入园的“分离焦虑”

对于孩子的这种心理,我们不难理解。但是问题还是要解决的。分离焦虑会对孩子的身心发育产生消极影响,比如在饮食、消化、睡眠及免疫力等方面会产生生理性疾病,美国一位心理学家研究发现,早期分离焦虑如果比较严重的话 ,会降低孩子智力、创造力以及社交能力。因此,在早期减少孩子的分离焦虑,对他能力的发展和健康人格的形成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具体建议如下:

(1)早上送孩子入园的时候,家长要控制好情绪,鼓励孩子对走进幼儿园充满希望。比如轻松地拍拍孩子的小肩膀,大声说:“瞧,小朋友们都在等你和他们一起玩呢!”“妈妈相信你,你最了不起,晚上给妈妈好好讲讲今天学到的大本事,好不好!”

(2)可以在最初的时候早一些接孩子回家,以后再慢慢推迟到正常时间,这样可以在开始时不至于让宝宝一下子受不了,家长一点一点习惯,孩子也一点一点习惯,习惯了也就适应了。

(3)接孩子的时候可以不要急着回家,带着孩子玩玩活动区里的大玩具,家长还可借此机会多接触别的家长,互相交流,学习一些经验。而且这个时候,孩子们看到各自的爸爸妈妈们在一起聊天,他们之间也会很自然地走到一起,用不了几天,孩子们就会成为要好的朋友。当幼儿园里有了自己喜欢见到和一起玩的好朋友,那么你的孩子就会开始喜欢幼儿园了。

(4)回到家,鼓励孩子讲述在幼儿园发生的事情,比如老师讲了什么有趣的故事,一起做了什么好玩的游戏,学会了几首儿歌等等,孩子在回忆讲述的过程中会重新体会其中乐趣,从而进一步加深他对幼儿园、老师和小朋友的喜欢。

(5)一定要与老师多沟通,多联系。家长需要多了解幼儿园的各方面情况,了解班级情况,了解孩子的在园表现,并根据实际情况调整亲子沟通的内容和方式,如果发现问题,要及时和老师商量解决办法,共同协力帮助孩子尽快度过适应期。

至于分离焦虑会持续多久,因人而异,有些孩子可能短些,一周就好,有些则可能时间长些,甚至长达两个多月,但如果家长能够积极配合老师,首先从自身做出改变,那么焦虑很快就会过去。

育儿知识:怎样对孩子说鼓励的话


沟通技巧:说话也有温度:

急事,慢慢的说;大事,清楚的说;小事,幽默的说;没把握的事,谨慎的说;没发生的事,不要胡说;做不到的事,别乱说;伤害人的事,不能说;讨厌的事,对事不对人的说;开心的事,看场合说;伤心的事,不要见人就说;别人的事,小心的说;自己的事,听听自己的心怎么说;现在的事,做了再说;未来的事,未来再说;小心说话而且要“说好话”,话说出口之前先思考一下,不要莽莽撞撞的脱口而出。事情再怎么急迫,也要清楚的让大家知道问题以及来龙去脉,但往往是越急越说不清楚,反而耽误了时间。而且,要坚持这样做,便难能可贵了,可以做成大事业。怕就怕坚持不到最后,前功尽弃,如何善用说话技巧,一般说话技巧的要点有:

1抓住重点(沟通主题具体、精简)。

2速度适中(不急不徐)。

3保持微笑(伸手不打笑脸人)。

4察言观色(看对方反应调整说话情境)。

5间接指出对方错误(人人都爱面子)。

6善用形容词(增强说话效果)。

7叫出对方的名字与头衔(表示亲切与尊重)。

8以对方擅长为话题(每个人都有引以自豪的成就)。

9分辨混淆字词(如十与四)。

10注意说话礼貌(多说“请”“谢谢”等礼貌词)。

11避免滔滔不绝(让对方有说话机会)。

12善听对方的话(能抓住对方的语意与重点)。

13清楚传达讯息(让对方了解有关信息)。

14保持合适的谈话距离(视人际关系亲疏而调整)。

15以自然姿势辅助说话(不装腔作势)。

16以低而稳的态度沟通(一般人讨厌高傲者)。

17重述与整理对方语意(对方语意不清时)。

18投入到对方话中(融入对方话题)。

19适时调整音调(引起对方注意)。

20预先计划沟通所需时间(按部就班达到目标)。

21让对方能畅所欲言(营造轻松开放的气氛)。

22提示对方你想要听的话(表达自己的意愿)。

23确认关键性问题(避免日后起纷争)

家园共育:改变说话口吻 教出听话宝宝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到,每当孩子倒水的时候,父母总是会提醒孩子要当心,不要打翻。父母总是觉得如果不提醒孩子,孩子会很可能会打翻东西。事实上真的是这样吗?是否发现很多事情即便耳提面命的叮嘱,孩子仍然还是“不听话”。

想象力很可能坏掉大事

人类大脑非常神奇,总是会对听到的话进行联想,不妨尝试一下:“请你不要想象有个柠檬片在你嘴巴里面,酸溜溜的,不要分泌唾液,千万不要想有个柠檬哦,千万不要!”你流口水了吗?千叮咛万嘱咐有用吗?不管如何叮嘱你不要想到柠檬,但是脑中不受控制了吧?假设如果我什么都没有说,你还会平白无故的想象自己嘴里喊着一片柠檬吗?肯定不会吧。

就是这个道理,父母越是叮嘱“不要打翻”,却是让小孩子大脑中形成打翻的场面,还会想象父母生气的样子,越想越害怕,最后往往事与愿违喽。

孩子本身没有想到会打翻,但是经过你的提醒,大脑就会变得很在意,脑中也会浮现相应的场面。这就是所谓的“心想事成”啊,心里想到了那样的场面,手就会不自主的做出来,耳提面命却成了负面暗示。

警告无用,鼓励效果其实更佳

假如你端着满满一杯的饮料走过去,这个时候你希望别人大喊一声“不要洒了哦”还是希望有人跟你讲“轻轻的哦,慢慢的哦”,我想你听到后者一定会非常小心的走路,慢慢的端着,几乎是不会洒出来的,不是吗?

对于孩子更是如此,你温柔的对着孩子鼓励,孩子会觉得你真的很贴心,他就会照着你说的去做,但是你大喊可能会吓到孩子,手忙脚乱的孩子免不了会不小心打翻。积极的,正面的鼓励要不警告来的更有用。

“不要……”是让思想绕路走,你说不要打翻水,首先脑海想到的是打翻这个明显的动词,然后再经过修正,改为不打翻。刚刚的例子,柠檬,首先想到的是柠檬,然后告诉自己不要想,可是这很难控制,对于孩子来说更是困难,所以,从开始就告诉孩子,轻轻的做不是更加直接嘛?

所以日常生活中,请用安静代替不要吵;慢慢走代替不要跑;离开代替不要靠近;正面的、直接的表达不是更好吗?正面的说话方式与孩子交流,教育出的孩子面对事情更加从容。

不要总是问孩子为什么

“为什么你要做这种事!”“为什么这样一件小事都做不好?”“为什么……”听起来像是质问,像是责怪,很多家长喜欢用问什么来骂孩子,几乎就是脱口而出。小孩子掉了筷子,家长会大喊“你为什么不端好?”小孩子把水洒了,家长会骂到“你是怎么搞得?”

如果有人问你“你为什么把碗摔了?”你会怎么回答:“你问我,我问谁,我怎么知道?”孩子打破碗并不是有意的,也许情急了只好随便编个谎话“不小心手滑”、“太烫了”,其实她自己也不知道怎么搞的。

每当我们被问为什么的时候是不是觉得为什么生气,有种质问的感觉,虽然看起来像是问理由,但是听起来就像是厌恶的质问。

如果你发现孩子是在编造谎话之后是不是还会继续责怪“这算什么理由?”或者会说“不要找借口”,最后进入了一个死循环,根本解决不了问题。那么最好的办法又是什么呢?

假如你的孩子又不小心打翻了牛奶,你是情急之下质问“你为什么又把牛奶打翻了?”还是换个别的方式,比如“拿个抹布把地板擦干净”是不是来的更和谐?没有了质问,也没有了生气,只是找到了问题的弥补办法,何乐而不为,反正牛奶已经洒了。

让孩子去思考该怎么做

“怎么办呢?”替代“为什么”,就是国外教育提倡的“How”替代“Why”,让孩子思考“How todo”来想一个解决的办法,小孩子这个时候会开动大脑进行思考,“有什么方法呢?”“该做些什么呢?”而不是选择找一个理由或者借口搪塞过去。

上学迟到了,老师问你“为什么迟到?”你大脑里一定会有千百种借口,但是自己想想都觉得可笑,难道要你说你扶老年人过马路的吗?老师一定会把你骂一顿。但是如果老师问你“以后该怎么做呢?”你一定想的是明天闹钟早五分钟,早上吃饭快一点。

“怎么做”引导孩子进步,“为什么”只会停止不前,只会让孩子学会撒谎和找借口,“怎么做”启发孩子打开创意开关。

不要给孩子贴“坏孩子”标签

现在教育专家都提倡赞美来教育孩子,对于“骂大”的孩子来说,每次挨骂都觉得惊恐万分,心里紧张的要命。有个小孩子有一次在墙上画了一幅爸爸妈妈的画,本来很欣喜,可是被妈妈看到之后却大骂到“居然在墙上乱画,墙都搞脏了,真是个不听话的坏孩子。”结果就是小孩子觉得自己已经被认为是坏孩子了,就总是做些让人讨厌的事情,父母责备的意思是“墙上乱画=不好的行为”但是作为孩子的理解是“自己=坏孩子”,这个叫做贴标签。

往往学校里面成绩好的孩子老师都喜欢,经常会夸,那他的成绩就不会下落,他已经被贴上了“好学生”的标签,同样的,“坏学生”也是一个道理,其实很多小孩子并不是笨,只是没有了学习的兴致,因为他被贴上了“坏学生”的标签。记得有个故事,有个差学生有一次考试成绩很好,居然被怀疑是作弊,这种严重的贴标签现象岂不是毁了一个孩子。

挑剔会让孩子意志消沉

有的家长真是不知足,孩子考了80分,想让孩子考到90分,孩子考到90分,想让孩子考95分,孩子即便考了99分也还是会被骂的,非要孩子考100分,也不知道这是一种什么心态。家长的关注点总是在那一个“X”上面,如果家长的关注点从“X”变到“O”会不会更能激励孩子呢?赞美和肯定总是能让孩子更有动力,先夸孩子得了很多的“O”,再提醒一下下次注意争取不要有“X”,孩子心理一定是舒服的。

就比如去餐厅吃饭,如果每次你去都会夸老板,那老板对你一定是笑脸相迎加上周到服务。而如果每次你去都说他们家饭不好吃,那么即便总是去他们家吃饭,老板也不会喜欢你。

所以家长要多注意孩子行为中的“O”,多加赞美,让孩子变得更加积极向上,而不是挑剔孩子偶尔犯的错误“X”,否则小朋友会很难变成一个积极又快乐的孩子。

宝宝经常在幼儿园啜泣,怎样办


宝宝上幼儿园了,但是有些宝宝经常(jingchang)在幼儿园哭,这让爸爸妈妈有点不放心(fangxin),还很心疼(xinteng),到底(daodi)要怎么(zenme)做,宝宝才会停止(tingzhi)在幼儿园哭泣(kuqi)的行为呢?

琳琳今年(jinnian)3岁,她是家中唯一(weiyi)的孩子,平常(pingchang)都由妈妈亲自(qinzi)照顾(zhaogu)。现在(xianzai)妈妈觉得琳琳长大了,妈咪想让她接触更多的同伴(tongban),体会(tihui)一下团体(tuanti)生活,因此(yinci)不管(buguan)琳琳如何反抗(fankang),还是把她送到了幼儿园。果然(guoran),一到幼儿园,琳琳就开始(kaishi)哭闹,看着哭得面红耳赤的宝宝,妈妈真的为难(weinan)了。

面对陌生(mosheng)环境的忧虑(youlv)

每次到了幼儿园开学时间(shijian),许多新的宝宝就会被父母送到这个集体(jiti)中来,几乎(jihu)每个幼儿园开学的前几天,很远的距离(juli)之外就能听到幼儿园内满天的哭闹声。宝宝都是父母的心肝宝贝,宝宝一哭,看在父母的眼里,就好像(haoxiang)揪他们的心一样,手足无措(shouzuwucuo)。

宝宝会什么一到了幼儿园就哭?这种行为的出现(chuxian),追根究底(zhuigenjiudi)当然是宝宝在心理(xinli)上还没有适应(shiying)新的环境,心里产生(chansheng)担心(danxin)、焦虑、害怕(haipa),转化为行为,就成了哭。小宝宝面对新环境,碰到陌生的人、事、物时,本来(benlai)就会因为(yinwei)害怕而产生不安全(anquan)感,从而出现哭泣、撒娇、害羞(haixiu)等行为,这些都是因为内在情绪(qingxu)反应(fanying)所表现的行为。许多宝宝上幼儿园都会经历(jingli)一开始的哇哇大哭到活泼(huopo)好动,这是一个心理和生理适应的过程(guocheng)。

宝宝哭了,要回家吗?

有些父母看见宝宝出现抗拒(kangju)或哭泣的行为,不管三七二十一,都会先哄宝宝停止哭泣的行为,如果(ruguo)宝宝在这个时候(shihou)有什么要求(yaoqiu),父母更是不忍心不答应(daying),想着先让宝宝不哭了再说,但一次这样,两次这样,慢慢(manman)地,宝宝就会知道(zhidao),只要(zhiyao)"哭",父母就会满足(manzu)他的某种要求,久而久之(jiuerjiuzhi),宝宝就容易(rongyi)养成坏习惯(xiguan)。

"哭泣"好像是宝宝出生(chusheng)后不用(buyong)学习(xuexi)就会的一种能力(nengli),只要身体上不舒服(shufu),如腹痛、肚子饿;或者(huozhe)心理上有不适,如心情(xinqing)不好、想撒娇、要求没有被满足等,宝宝就会用这种与生俱来的本能(benneng)向周围(zhouwei)的照顾者提出一些要求。

在幼儿园期间(qijian),有些父母因为担心宝宝不适应,甚至一直陪伴着宝宝。父母担心宝宝初入园会有不适是可以(keyi)理解(lijie)的,但是在宝宝使用(shiyong)这个新环境时,父母只是辅助(fuzhu)角色,如何从心态及情绪上去(shangqu)克服(kefu),最主要(zhuyao)的还是宝宝自身(zishen),他需要(xuyao)一个慢慢学习的过程。因此建议(jianyi)父母,可以给孩子支持(zhichi)和安抚,但是千万不要过度介入,这样反而会让宝宝过分(guofen)依赖父母。

妈妈,我是这样才哭的

在宝宝还没有适应幼儿园生活时,父母会发现(faxian)宝宝早晨(zaochen)去上学时要哭,放学接他时他的眼睛也红红的,让父母心疼万分。这个时候,父母最应该(yinggai)做的,是主动(zhudong)了解(liaojie)宝宝为什么哭泣,是哪些问题(wenti)导致(daozhi)了宝宝一直哭?

宝宝在幼儿园哭闹,究其生理、心理原因(yuanyin),大概(dagai)有以下几个原因。

1、生理上的问题

和一般(yiban)所认为(renwei)的单纯(danchun)的情绪上的问题不同,生理上产生的病痛也会让宝宝出现哭泣的行为,如感冒、发烧、肠胃不舒服时,宝宝会因为疼痛、难过(nanguo)而哭泣。

2、生活习惯被打乱

2~3岁的宝宝很敏感(mingan),这个时候宝宝已经(yijing)建立(jianli)了一套比较(bijiao)固定(guding)的生活习惯和生活程序(chengxu),而去幼儿园突然(turan)打乱了他原来(yuanlai)熟悉(shuxi)的生活程序,新的生活程序和原来的又天差地别,这让宝宝感到恐惧(kongju)和不安,所以会哭闹。

3、不适应陌生环境

从熟悉的环境突然到一个自己(ziji)完全(wanquan)不熟悉的地方(difang),宝宝无法对周围的事物产生安全感,而且他不知道如何和周围的人相处,不知道自己该做些什么、怎么做,从而产生巨大(juda)的心理压力,并通过(tongguo)哭泣来发泄自己害怕的情绪。

4、产生挫折(cuozhe)感

宝宝在家是众星捧月般被呵护和照顾着的,家里的大人(daren)都围着他转,但是到了幼儿园,不再是惟我独尊,要和其他的小朋友(pengyou)共同(gongtong)使用玩具等,老师(laoshi)要同时照顾好多小朋友,不会对他特别(tebie)关注(guanzhu),宝宝能敏感地察觉(chajue)到各种"待遇"上的差异(chayi),从而产生挫折感,并通过情绪反应出来(chulai)。

5、精神(jingshen)不好,想睡觉了

宝宝想睡觉了也是会哭泣的原因之一,宝宝在家的活动时间是非常(feichang)自由(ziyou)的,基本(jiben)上累了、困了想睡觉时是不会有什么阻碍(zuai)的,但是在幼儿园不一样,也许(yexu)正在上课时宝宝想睡觉了,但潜意识(yishi)里他知道不可以,所以就会开始哭。在宝宝上幼儿园后,父母要保证宝宝晚上(wanshang)的休息(xiuxi)时间和休息环境。

6、个性(gexing)原因

除了这些原因,有时候也是宝宝的个性使然,如有的宝宝本身(benshen)就比较胆小(danxiao)、内向(neixiang),或是不喜欢(xihuan)与他人(taren)相处,这样的宝宝在幼儿园哭泣的几率会更高。

7、逃避(taobi)处罚(chufa)

宝宝做错了事,不知道如何面对来自老师的"处罚",只好先用哭来对付(duifu)。有时候,当宝宝想要向父母或老师提一些要求时,也会用哭闹的方式来达到(dadao)目的(mude)。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推荐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