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园共育:对孩子的禁止其实是一种引诱

06-13

我们要做孩子的朋友,帮助孩子在学习中成长!家长与教师之间需要经常进行沟通与交流,孩子的成长离不开我们的陪伴,有时候陪伴才是最有意义的教育!那么,教师可以在哪些方面与家长配合教育孩子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家园共育:对孩子的禁止其实是一种引诱”,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请收藏。

父母所禁止的行为,孩子为什么偏喜欢做呢?

禁止总会产生反作用力

案例:

连着几个晚上儿子踢被子晾着了肚子,两三天后咳嗽、感冒如约而至。一天晚上,儿子已经乖乖地钻进自己的被窝里了,我有些担忧他夜间 再晾着了,想象着儿子感冒发烧后难受的样子,还有不能上幼儿园,我还要边上班边照顾他,越想越焦虑,就对儿子说:“今天夜里千万不要再踢被子了啊,如果再 踢开晾着肚子,咳嗽厉害会更难受的。”已经安静下来的儿子忽然像被按了机关一样,精神为之一振,把两条腿都从被窝里伸出来,还一边咯咯笑着一边说着“我就 要踢,就要踢”。

看到他的反应,我意识到自己说了一句为了缓解自己的焦虑,却对儿子起了反作用的话。觉察到这一点,接下来我没有被他的行为干扰,像没有听见他说的话一样、默默地把他的腿放到了被窝里,说:“晚安,祝你做个好梦!”儿子也给我道了“晚安”,进入预备睡眠状态。

我想这样的情景对每位父母来说都不陌生,也是很难避免。然而,如果父母和孩子执拗地对抗,进行权力的争夺,无异于自己挖坑往里跳。因为继续关注这个行为,多数情况下这个行为都能得到强化并保留下来。既然如此无效,父母为何还如此喜欢使用呢?

禁止是父母为了缓解自己的焦虑

我们可以觉察一下,当对孩子发出一个禁止指令的时候,我们的内心状态是怎样的。生活中,我们很少有意识去觉察自己的情绪,因为心理会自动化地通过控制外在缓解焦虑或恐惧,以为可以重新获得控制感。

当父母被内心焦虑驱使着发出禁止时,通常对孩子是无效的,反倒往往促使事件向担心的方向发展。一个一两岁的婴儿,他抓到了父亲新买 的苹果手机,先摸一摸,然后拿到嘴里开始啃,他显然想要通过嘴这个器官,来认识一下这个父亲深爱的家伙。忽然父亲看见了,急忙叫停“不许扔”,话音刚落, 手机也应声被扔出落到地面。父亲惊得张大了嘴巴,婴儿特别有成就感。

当我们着急地发出禁止时,通常认为这样做是对的,可以起作用的,即使一次次无效,我们却会质疑“这孩子是怎么回事呀”,而很少去想寻找一种更有效的方法。

禁止创造了冲破限制的力量

显然,表面上的禁止,其实是一种诱惑。

为了体验禁止创造的反作用力,你可以给自己的腿下个禁止动的命令:感受一下,你的腿是否有一种特别想动的冲动,看看你能坚持多长时间,期间有哪些感受。

每一个起心动念都会产生身心能量的起伏,亲子之间真正的影响也往往在这个一心一念的能量场里产生。禁止也一样,当禁止发出,立刻会打破个体内在的平衡状态,从而创造出一种可以相抗衡的冲破禁令的力量。就像一个数轴,0是平衡状态,禁止在0的一端产生了多少能量,就会在0的另一端创造出相似的冲破的能量。当看到冲破的能量后,禁止往往会增加能量以限制,这反而又会创造出更多冲破的能量。循环下去,往往使孩子身上一件本来很小的事情,演变成难以解决的顽固的大问题。

禁止激发好奇心,创造心理价值

几年前,听说一套西方人写的心理学类书曾经是禁书,中文版发行了,我一听禁书,立刻激发了好奇心,有一种特别强烈的想要一睹为快的愿望。于是,急不可耐地当天就下了单,满足了好奇心,创造了一种超越阅读普通书籍的心理价值。成人尚且如此,更何况是天生好奇的儿童呢?

禁止对有些孩子而言是选择偏轨行为的线索

成人对儿童发出的禁止信息,往往反映了成人期望达到的目标,如果儿童在目标上与成人不一致,因此正在寻找一种行为,以准备与成人对抗或者背道而驰,实现自己个人的目标。那么,这个禁止就是一个极好的线索,被儿童选择利用,创造一个相反的行为,以达成自己的愿望。

这种线索常常会被一些在幼儿园或学校获得成功有困难的儿童所使用。著名的奥地利心理学家阿德勒在他的名作《儿童的人格教育》中提 出,个体除了人格的统一性,人性的另一个最重要的心理事实就是人们对优越感和成功感的追求。这种追求自然是与人的自卑感有着直接的联系。如果我们没有感受 到自卑或处于下游,我们就不会有超越当下处境的愿望。追求优越和自卑感事实上是同一心理现象的两个方面。

有的孩子非常明白一些被禁止的行为会影响到其学校表现,但他会非常顽固地坚持,如无礼、说话得太多,与学校要求不一致的行为等。家长的焦虑、预言式的训斥、强化地关注等都可能强化了这些行为。

无礼、说太多话、说太少的话、爱哭泣、考试期间异常紧张等,还有一些明显影响学校表现的行为,如幼儿园里拒绝画画的孩子,总是忘带书包的小学生等,其背后的目标是一样的,即以一种不费力、便捷的方式追求优越感。因为他的这些行为背后其实有一种“权谋”,成人整天为此喋喋不休,成功地 转移了对他能力的关注,而变成了如果他不这样,他就会成功。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小编推荐

异食癖其实是一种心理疾病


异食癖多发生于孩子2~5岁时,一般情况下,孩子只是常常咬玩具、衣襟、书本,啃指甲等,但极少吞食。产生吞食并形成习惯后,即形成异食癖。如不让吞食异物,孩子就会情绪忧郁,焦躁不安。

病因

异食癖的发生与多方面的因素有关。过去一直认为是因体内缺乏锌、铁等微量元素引起的,但研究发现,正是因为患儿吞食大量的粘土和异物,才造成他们体内的铁、锌等吸收障碍。专家还发现,发生异食癖的患儿也较多受到家庭破裂、父母分离、缺少情感关怀、受虐待、缺乏伙伴等心因性影响。因此越来越多的医生认为,异食癖主要是由心理因素引起的。

家庭治疗

嗜异现象是一种心理失常的强迫行为,往往与家长疏忽对孩子的照料或环境不正常有关。刚开始时,孩子可能因为缺乏照顾,擅自拿取异物吃,日久成为习惯,变成不易解除的条件反射。因此,发现孩子有嗜异现象时,家长要多给孩子些关心,切忌简单粗暴地对待孩子的异常表现,更不要对孩子施以责罚,甚至捆缚孩子的手足,这样不但不能解除嗜异习惯,反而使他暗中偷吃不洁之物,后果更严重。

平常生活中,家长要经常注意孩子身心健康所需的基本条件,如提供全面营养,教会孩子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不挑食,不偏食。同时,还要注意精神食粮的供给,每天下班后,要有足够的时间和孩子亲昵、玩耍,以满足他情感及心理上的要求,避免孩子向不正常的方面去寻求刺激和安慰。对年长的孩子可进行心理疏导,调整家庭环境及行为矫正治疗。严重病例,要带他去看心理医生,并服用适量改善情绪的药物。

家园共育:帮助孩子建立一种联系


离孩子最近的人和事,对孩子的影响最大。

女儿曾问我:“爸爸,你小时候玩什么呢?”

我很认真地回答说:“我小时候最喜欢玩的就是在河里摸鱼。”

我给女儿讲了很多很多摸鱼的故事,我告诉她小鱼可聪明了。最有意思的是小鱼秧,它们一群一群的,游荡在清澈见底的河里,它们的身体透明得若有若无,头上两个小黑星是它们的眼睛。虽然是一大群,然而,它们的行动却是惊人的一致,说掉头,一大群小鱼秧就在刹那间一起掉头游向另外的方向了。但是,我看着它们,却永远也不知道它们是从哪里得到的一起掉头的命令。有一种小鱼我们叫它“沙里趴”,我们的河又清又浅,那种小鱼就喜欢趴在沙里,它身上的几道斑马纹是它的伪装。我们看到它在沙里趴着了,就悄悄用小手从左右合拢想去围歼它,可是人的手刚要靠近时,它把尾巴一摇,人眼前的水立即就浑浊了一片,当人的手合拢在一起的时候,手中是空的,“沙里趴”已经借着浑水逃跑了。

女儿听得着迷,她觉得爸爸很幸福。女儿还给我写了一首诗,说:

天真活泼的爸爸/在摸鱼的小河中渐渐长大/一天天长大/然后去做我的爸爸

读了她这首诗,我很受感动,孩子好像能感觉到我心底的浓浓的乡情。

我给女儿讲了很多我小时候的故事,讲存在于我心中的各种各样的事物:默默耕地的黄牛和乖巧的小羊;河湾里的野草野花;从播种到收割的庄稼;小河里的流水和游鱼。这些故事对女儿精神上、心灵上的成长带来很大的影响。

我给女儿讲我小时候玩的跳房子、打官、拉拉秧等很多有意思的游戏。

女儿问:“打官,怎么打啊?”

我就详细地讲给女儿听,还做了示范,把我们高兴得不得了。

我告诉女儿,“打官”游戏的玩法是这样的:

1.参加游戏的人数为四人。

2.在玩游戏的人数米之前摆放三块青砖,中间一块当作“大官”,左右分别是“二官”和“三官”。四人依次用一块半头砖去投掷前面的三块砖,谁投到什么官就当什么官,没有投到的,就要受到惩罚。

3.惩罚方法是,“二官”和“三官”分别揪着受罚者的左右耳朵往前走,“大官”跟在后面,“大官”说停才可以停,不说则继续行走。“大官”说停的时候,“二官”和“三官”要赶紧撤离,不然,被受罚者抓住,就要在下一轮的比赛中最后一个投掷。

女儿听后,就按我所描述的场景画了下来,画得非常神似。

女儿问我:“那‘拉拉秧’的游戏怎么玩呀?”

我也很详细地讲给了女儿听。

1.玩“拉拉秧”至少需要三人,多者不限。

2.选出两人坐在地上,一只脚对着一只脚,脚需要竖起来。

3.其余的小朋友依次从脚上跳过去。边跳边唱口诀:“一步拉拉秧。”都跳过一遍以后,坐在地上的一人就把自己的脚叠立在另一个小朋友的脚上。接下来,跳的小朋友需要跳越两只脚的高度。边跳边唱口诀:“二步喝面汤。”都跳过以后,就叠立第三只脚,小朋友边跳边唱口诀:“三步调韭菜。”跳越第四只脚时唱口诀:“四步长起来。”

脚丫叠到三只的时候,就已经很难跳过了,四只脚的高度就更难跳了。最先被淘汰的两个人,下一轮要坐在地上垒脚,让其他的小朋友跳。

对我所讲的故事女儿听得很认真,很动情。并且把我所讲的很多事情写在了她的诗歌里。

这让我想到,一个孩子不可能是“孤立”的个体,他应该与很多事物有联系,与他的父母有联系,与父母家乡那条小河和庄稼地有联系,与我们的前辈先人有联系,进而与天地间的万事万物和五千年的华夏历史有联系,我们做家长的应该帮助他建立这种联系。

其实每个孩子都是这样和无数的事物联系着,和整个的天地联系着,只是联系的路径和方式有所不同。

当我脑里有了这种想法的时候,我再看自己的女儿,突然感觉和以前不一样了,我看其他孩子时也不一样了。每个孩子都是无限丰富的,他们都来自那遥远的同一个源头,蕴藏着最初的难解的奥秘。我不把自己的女儿当很幼稚的小孩子,我觉得她真的是上帝派来的一个天使,如果我们大人放弃掉自己的“聪明”,就能真正和孩子成为朋友,可以和孩子一样去探索人生和宇宙的奥秘了。

一个男人成了父亲,他才真正有了“知心的朋友”,那个知心的朋友就是自己的孩子。

一个男人能把自己的孩子当成“知心的朋友”,他就是一个称职的父亲。

女儿虽然很小很小,但我感觉到好像完全明白她的每一个细小的表情变化,每一次哭泣或微笑,都是什么意思。好像我怎么思想,女儿也完全明白。正如女儿长大后所说:“我们俩是共用了一副灵魂!”

小时候我抱着女儿散步,女儿亲切地给我说:“爸爸,等我长大了,等你长小了的时候,我就抱着你。”

女儿的话让我觉得有趣又感动,也让人深思不已。是啊,女儿会一天天长大,父亲呢?会一天天长小吗?岂止长小,总有一天,爸爸会“长”没了。

有一个时刻,一个父亲和女儿相聚在这个世界上;又会有一个时刻,父亲和女儿在这个世界上做永久的分离。想到这些,我就非常非常地疼爱女儿,就感觉和女儿在一起的每一寸时光都比金子宝贵。

既然一个孩子和他之外的人和事有如此密切的关联,这个孩子会怎样成长,能否幸福,就不仅仅是这个孩子自己的事情了。离孩子最近的人和事,对孩子的影响最大。和孩子最密切的莫过于父母,父母的一切言行和好恶,将对孩子带来多大的影响啊!

于是我有时就很恐惧:女儿天天受着我的影响,而我知识是那样浅薄,性格又有那样多的瑕疵和缺点,都会对女儿造成不好的影响吧?所以,我就想要尽力地修正自己,完善自己。我感觉到,不论自己怎样努力,在自己的孩子面前,甚至在任何一个孩子的面前,我都做得不够好,我都是十分惭愧的。

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我便更慎重,更多地引导女儿读书思考。

孩子发呆其实是在学习?


钢琴、绘画、跳舞……越来越多家长不惜重金让宝宝早早参加各种培训班。相反,碰到孩子发呆、多动、内向……家长们却认为只是小问题。日前,在由广东省医学会儿科分会牵头,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等机构携手合作的华南地区首家“金宝宝学能发展中心”成立仪式上,该中心负责人、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儿童发育行为中心主任邹小兵教授指出,目前成人社会的竞争压力已被过早地延伸到了宝宝的早期发展和教育中。但由于家长缺乏对宝宝学习能力的正确理解和认识,往往用社会上统一的“成才标准”去强制孩子学习,结果衍生出很多不利于宝宝成长发展的错误做法。

开发宝宝“学能”应向医生取经

邹小兵教授指出,造成以上诸多育儿误区的原因有很大一部分是因为广大父母对宝宝未来发展的期望越来越高,但却缺乏对宝宝学习能力的正确理解和认识,以致强制学习、拔苗助长、人云亦云和盲目从众等现象比比皆是。

“对孩子的教育并没有定势,应该根据其天赋和特性来具体对待。公平的教育就是对所有的人不公平,父母应重视孩子的个体教育,用科学的育儿理念来武装头脑,”邹小兵教授说,“开发宝宝潜能的基础应该是尊重孩子的个性,而不是一味用共性的规则去要求他们。”

邹小兵分析,造成这种现象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儿童保健专业人员在我国婴幼儿早期教育工作的明显缺位。日前,由中华医学会儿科分会婴幼儿保健学组在全国七个城市针对1200多位0~3岁婴幼儿父母的调查表明:超过半数的父母意识到需要特别培养宝宝的学习能力,但是仅有一成父母意识到从事婴幼儿健康的专业人员指导的重要性。

而据了解,目前国际上关于婴幼儿早期学能发展其实已经形成了科学系统的理论,并有专业医务人员给予父母指导。但是在国内新晋爸爸妈妈们的“育儿经”,多是从长辈、同事、幼教人员等处咨询得来的,而很少有人会请教儿童保健专业人员。

误区一:

孩子发呆就是有问题

如果妈妈看到孩子一个人坐在房间里,什么都没做,只是看着窗外的天空发呆,一般都会认为孩子是不是有什么问题,或者是在浪费时间。对此,邹小兵认为,孩子发呆也是一种学习,尽管可能本身并没有意识到自己在干什么,但也是处于一种学习状态中。

邹小兵介绍说,学习分为“外显性学习”和“内隐性学习”,前者表现为学习英语课程,学习某项技能等,后者则是一种无意识学习。他还说,其实,在我们觉得什么都没想的时候,大脑也是在储存、整理和加工一些信息,只是不是用意识去努力地实行而已。

因此,家长应该理解孩子,了解孩子个性、气质特色,顺其自然,让他们的天性得以发展,创造适合他们自由成长的环境。

误区二:

“迷信”智力测试

圆圆快3岁了,在说话、运动、背儿歌、数数等许多方面与同龄宝宝比起来,似乎差一些。妈妈很着急,买了好几本智力测试和智力开发的书来锻炼宝宝,后来带着圆圆去检查,看看是否有智力问题。结果在测验时,宝宝的某些能力没有表现出来,不愿意开口发声、没能好好爬楼梯;面对着很低的测试分数,妈妈就懊恼不已,不知道是否还要再测试一次。

“智力测验只能了解到孩子某些方面的能力,如果根据这个分数而贴上‘笨孩子的标签’,那么就会因此而忽略孩子在其他方面的能力,对这些孩子的成长发展造成伤害。”邹小兵指出,目前很多智力测验已经落后于心理学的发展实际,只能测出孩子的一部分能力,家长一旦知道孩子智力测验的分数低,就容易产生放弃心理,认为自己的孩子就是笨,从而没有给予他们足够的指导和帮助,很可能因此而抹杀了他们在其他能力方面的发展。

孩子的能力系统是多方面的,不应简单地以一次的测试成绩判断他的智力,也不要因为一两个方面能力的薄弱,而否认了孩子的整体能力;相反,应该全面了解孩子的综合能力并根据孩子的个性,采用个性化的教育方式。

毕业于哈佛医学院的美国权威学能专家梅尔·列文化博士,经过30年的临床研究与观察,提出了八大学习模式,即由注意力、记忆、语言、空间排序、时间排序、运动、社交和高级思维八大系统组成。很少有孩子面面俱到,关键是发现孩子的优势与劣势,不要将孩子劣势扩大成“问题孩子”,而是更有针对性地帮助孩子去发挥与克服。

误区三:

“慢孩子”就是“笨孩子”

学一件事情比别的孩子速度慢,到了一个新环境很长时间不适应等,这些行为都容易被家长和老师认为是“笨孩子”的表现。邹小兵教授介绍说,这些都是适应性低的表现,但这并不代表这些孩子的能力不行,只是这类孩子的一种行为方式。

邹小兵还举例说,“慢孩子”可能学一首诗的速度比较慢,但他们一般相应地会记得比较牢、比较久,这是他们学习事物的一种习惯方式。而且,这些“慢孩子”长大后很有可能具备其他“快孩子”没有的优势——在遇到不良刺激比如吸毒、偷窃等诱惑时,不像那些接受快的孩子一样容易改变,而是抱着审视的态度去接受。国外学能专家还建议家长让孩子学会控制节奏,慢慢去想慢慢做一些事情,这个可以帮助孩子学习怎么去控制他的行为和一些语言的节奏。

误区四:

孩子“爱动”就是“多动症”

课堂上没有人说话,所有人都安静地听课——这是所有老师都很喜欢的课堂气氛,但这基本是不可能的,总有一些孩子会说说话,做做小动作等,来扰乱课堂秩序,而这些孩子往往被老师认为是有多动症的。

根据列文博士八大系统理论,这类孩子其实属于运动机能占优势,故喜欢用肢体代表语言。所以,并不是所有“爱动”的孩子都是真的患有多动症。有的孩子比较聪明,听老师讲了一半课程,就已经掌握了基本要领,知道下面该讲什么了,感觉无聊便开始做做小动作。对于这类孩子,老师和家长更应学会了解其特点,采用不同的方式来进行教育。比如,老师可以在孩子感觉无聊时提个问题,夸奖一下,调动其兴趣继续听下去。

其实,注意力集中有问题的孩子往往创造力非常强,他们的脑子常常冒出一些新的想法。同时,这些注意力有缺陷的孩子,也经常有冲动的表现,所以学校就会给他们贴上“坏孩子”的标签,受到老师的批评。其实,大人们恰恰忽略了他们的创造性。正确的方法是要让他们认识到自己存在着创造性,同时也让他们知道自己有注意力方面的问题,这样才能帮助他们正确认识自己,让他们在今后的人生中获得成功。

教育,其实是对生命的尊重


一位美国教师在中国某医学院讲了这么一个故事:

在暴风雨后的一个早晨,一位男士在海边散步,注意到沙滩的浅水洼里,有许多被昨夜的暴风雨卷上岸来的小鱼。被困的小鱼尽管近在海边,也许有几百条,甚至几千条,然而用不了多久,浅水洼里的水就会被沙粒吸干,被太阳蒸干,小鱼就会干涸而死。

这位男士突然发现海边有一个小男孩不停地从浅水洼里捡起小鱼,扔回大海。男士禁不住走过去:“孩子,这水洼里有几百几千条小鱼,你救不过来的。”

“我知道。”小男孩头也不回地回答。

“哦?那你为什么还在扔?谁在乎呢?”

“这条小鱼在乎!”男孩儿一边回答,一边捡起一条鱼扔还大海。

其实,这个故事恰好对应了泰戈尔老人的一句话,“教育的目的应当是向人传送生命的气息。”因此,教育之“育”应该从尊重生命开始,使人性向善,使人胸襟开阔,使人唤起自身身上美好的“善根”,也就是让学生拥有“这条鱼在乎”的美丽心境。

一位纳粹集中营的幸存者,当上了美国一所中学的校长,每当一位新教师来到学校,他就会交给那位教师一封信,信中写道:“亲爱的老师,我亲眼看到人类不应该见到的情景:毒气室由学有专长的工程师建造;儿童被学识渊博的医生毒死;幼儿被训练有素的护士杀害。看到这一切,我怀疑:教育究竟是为了什么?我的请求是:请你帮助学生成长为有人性的人。只有使我们的孩子在成长为有人性的人的情况下,读写算的能力才有价值。”

很显然,人类有兽性的一面和天使的一面。教育者的目的是使人的灵魂得到锻炼,克服兽性而转化向天使的一面。

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单纯的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积。这是教育久远而宏大的终极旨趣。否则,你拥有的知识愈多,对人类,对生命的危害愈大。

在这方面的教训太沉痛了:李政道博士的一位高足卢刚,因论文奖落选,嫉恨、失望困绕着的他,竟然开枪打死了4位太空物理学家,继而仇杀了自己的获奖同学。河南宣化一位16岁少年刘某因与女友吵架,竟然丧心病狂地开着轿车朝行人一路碾轧,致使2死13伤。

时下,我们的学校教育往往忽略了学生基本人格、基本道德、基本情感的养成,以致于有些学生对生命、对世事愈来愈冷淡、冷漠甚至冷酷。

所以,一位日本教育家说过这样一句话,我们要培养学生“面对一丛野菊花而怦然心动的情怀”,这种情怀就是在乎沙滩上每一条小鱼的生命的男骇所拥有的情怀。否则,视小鱼如草芥,给鲜花以蹂躏,即使其道德评分或许很高,也失去了人的生命价值。

对人的尊重,对宇宙的敬畏,最基本的就是尊重生命的存在,知晓生命的不可重复性。人不应无端地剥夺生命,即使是非常低级的生命。

当一个人对低级的生物或动物毫无怜爱之情时,你能指望他尊重高级的生命吗?反之,当一个人充满了对小草、小鱼生命的关怀时,对于高级的生命、对于人的生命,他能不尊重吗?

古人说:“哀,莫大于心死。”一个对外部世界冷漠无情的人,是没有希望的人;一个由许多对生活、对生命无动于衷的人组成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

作为教育者,也许有许多具体的工作要做,有许多具体的课业要抓,但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质、人文情怀,其中最基础、最根本、最重要的一点乃是唤醒学生尊重生命的良知。

“问题儿童”其实是性格偏差


0~3岁的宝宝在自由与自主的过程中发展着他自己独特的性格,通过他的意志、他的意识、他的行为、他的情感在表达与表现着。但是在这一自由与自主的过程中,受到遗传素质、生活环境以及父母有意识或无意识的影响,一些性格的偏差也会在孩子的身上出现,父母如果无视孩子这些偏差,在将来的发展过程中这些偏差可能就会成为孩子性格的主要特征;如果父母有意识去矫正这些偏差,那么孩子的成长会更健康,更顺利……

性格偏向1娇弱惹人怜的敏感性格

娇娇,名如其人,忸怩羞涩地躲在妈妈的身后,紧紧拽着妈妈的衣角,探着半个小脑袋看着初次见面的陌生人。妈妈努力挣脱开她的牵拉,想促使她主动与陌生人打招呼,但这立刻使她非常紧张,整个人躲在了妈妈的身后。无奈的妈妈只好一边解释“这个孩子就是这个样,特别胆小”,一边又转身再次用力把娇娇拖到自己的面前来,“出来啊,怕什么!”可是就是在这样一个过程中,娇娇低声委屈地哭了起来

“不要怕,胆子大点”是妈妈对娇娇的殷切希望,可这何尝不是娇娇自己的希望呢!但是在很多场合下,娇娇会经常地、自然地表现出一种紧张不安、退缩,这是她的一种性格倾向,所表现出来的典型特征就是:

1.对外界环境表现出异常的敏感,外界稍微有变化就使她紧张与不安。

2.人际交往的能力比较差,喜欢独自安静地玩一些自己比较熟悉的游戏。

3.行为比较缓慢退缩;情绪比较平静。

4.依赖性高,不愿意表达自己的要求。

参考方案:

面对娇娇的胆小与敏感,脾气急躁的妈妈常常控制不住自己而发脾气,但是妈妈的急躁越发使娇娇变得更胆小,而不能真正地帮助娇娇成长。克服性格偏差是一个比较缓慢的过程中,在这个过程中,妈妈可能也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作出新的调整:

1.娇娇在接触和适应新的环境的过程中,需要妈妈前期陪伴,在娇娇渐渐熟悉的基础上,妈妈有意识地让娇娇表现自己。例如娇娇要进幼儿园了,妈妈可以先提前带娇娇去幼儿园中玩几次;进入幼儿园之后,妈妈可以陪娇娇在班级中玩一会再离开,使娇娇对新的环境有一个逐渐熟悉的过程。

2.设置“最近发展区”的任务给予挑战,激发娇娇内在的能力。所谓最近发展区,是指娇娇目前没有达到但是经过自己的努力而可以达到的一种发展水平。例如娇娇目前不愿意和陌生人打招呼,妈妈可以引导娇娇在妈妈和陌生人说话的时候,可以拉着妈妈的手而转到前面来。

性格偏向2胆大迫人的冒险性格

强强突然看到了放在书架中一件玻璃制品,已经对玩具很厌倦的他,立刻给妈妈要“我要玩,我要那个老虎,我要……”,妈妈立刻给强强打开了电视中卡通片,想转移强强的注意力,可是在这个短暂的过程中,她发现强强已经爬到了沙发的靠背上,强强正在斜斜晃晃地想站起来……恐怖的后果,使妈妈只好自己将玻璃老虎递给了强强,但一会儿,妈妈就听见了强强用力把玻璃老虎投向墙壁的声音……

强强总是使当妈妈的神经绷得紧紧的,一会儿他可能去触摸饮水机的开关;一会儿他又可能爬窗台……虽然强强的额头已经被摔出了大疤,屁股也多次被爸爸教训,但他还是在不停地惹麻烦,去做一些很危险的事情……

其实强强属于一种冒险型性格,这种性格的典型特征是:

1.总是处于一种兴奋的情绪状态,习惯性地动手去摸摸东西,用脚去踢踢周围的物品。

2.按自己的想法去行动,从不考虑后果,也记不住以前得到的教训。

3.喜欢攻击、侵犯他人,逆反心理比较强。

参考方案:

强强的这种冒险性格偏向,迫使爸爸妈妈软硬兼施,爸爸以巴掌“狠心”地教训了强强多次,妈妈也一直不断地以“乖宝宝”利诱,但仍不能使强强发生改变。那怎么办呢?

1.营造安静平和的家庭气氛,减少或杜绝一些暴力刺激的来源,使强强在一种平和安静的气氛中能静心从事一些阅读或手工制作类的活动,从而减少他冒险行为的可能性。

2.对强强的行为活动设定规则,并坚决按照这种规则来约束强强的要求与行为。例如对一些摆设类的物品,只能观赏而不能拿来做玩具,这种规则之下,妈妈和强强之间没有任何的协商或者条件交换。无论强强怎样的要求,采取怎样的冒险行为,妈妈都不能允许他拿这一物品。这样才能使强强意识到冒险行为并不一定会自己得到满足,学会放弃。

3.对强强的冒险性格偏向,妈妈可以先从外部控制他冲动的情绪,再渐渐让他学会自我控制,而不能因为强强的行为引发自己的消极情绪,从而造成对强强更进一步的消极暗示。

性格偏向3特别“乖”的冷漠性格

蒙蒙的妈妈一直感到很庆幸,自己家的蒙蒙特别的乖。吃饭穿衣蒙蒙也任大人的摆布;客人往来,妈妈出门,蒙蒙也不会在意……但是,当蒙蒙进入到托儿所之后,妈妈开始焦虑了:蒙蒙太乖了以至于受到小朋友的欺负也不会还手;蒙蒙太乖了,对老师的表扬不去争取,对老师的批评也似乎不在意……

蒙蒙的乖使妈妈放松了对蒙蒙的关注,从而使蒙蒙有更多的时间一个人自得其乐,而对外界环境的变化很少给予关注,养成了一种对外界环境冷漠而不敏感的性格倾向。

这种性格倾向的典型特征是:

1.对外界环境极少表现出普通孩子的兴趣,无论发生了什么事情,无论开心与否,他都没有明显的反应。

2.比较温顺,行为和生活却很有规律。

3.很少能明确地表达自己的情绪需要。

4.没有固定的亲密依恋的人。

参考方案:

在一个强调情商的社会中,蒙蒙的冷漠不敏感可能会影响到她将来的发展,因此妈妈及早意识到这一点很重要,可及早采取措施来帮助蒙蒙改变这种冷漠的性格偏向,具体来说,妈妈可以采取的措施有:

1.减少蒙蒙一个人独处或者蒙蒙单独和玩具在一起的时间,爸爸妈妈要多多陪伴蒙蒙,多与蒙蒙交流自己的感受,少批评蒙蒙,帮助蒙蒙打开自己的心扉,安全地表达自己的情感需求。

2.爸爸妈妈可以多创造机会帮助蒙蒙交一些同伴朋友,使蒙蒙能在与他人玩耍的过程中,学会人际交往,学会主动表达自我,体验游戏的乐趣,理解他人的感受。爸爸妈妈可以多带蒙蒙外出,通过环境的改变、新奇刺激的出现等方式,激发蒙蒙对外界环境的兴趣。

3.爸爸妈妈可以指导蒙蒙喂养小动物,从而激发蒙蒙的爱心以及责任心。

性格偏向4冲动把人累的多动儿

巍巍,一个让幼儿园老师既喜欢又头痛的孩子,喜欢他是因为他的聪明可爱,对他“头痛”是因为他的“无规则纪律”。他总是喜欢动个不停,不是去捉弄其他的小朋友一下,就是突然把自己刚搭拼好的积木向地上一推,或者他就仅仅是在班级内走来走去,就是不能安静坐一会。当然这样来形容他也有一些不妥,因为在他喜欢的卡通片之前,巍巍可以安静地坐半个小时,但除此之外,似乎很难找到其他的“法宝”能使巍巍静静地坐一会……

巍巍虽然能够在喜欢的卡通片前“坐下来”,但是在大多数的时间和场合他却“坐不定”,这说明他是一个具有多动倾向的孩子,他具有一定的冲动的性格偏差,这类偏差的典型特征是:

1.喜欢做的事情有很多,但很难将精力集中于某一件事情,喜欢的事情也只有三分钟的热度。

2.精力充沛,行为多动,但有的时候能静下来。

参考方案:

对于巍巍的这种性格偏差,妈妈在帮助巍巍的时候,可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从环境入手,减少环境中新奇多样的刺激与诱惑,使巍巍能够在熟悉的环境中比较自然地安静地从事目的明确的活动。

2.设立目标,培养巍巍的耐性。例如对巍巍的延迟满足能力加以训练,根据巍巍在活动过程中坚持的时间不同而给予不同程度的奖励。

3.父母要对巍巍活动的过程多加关注,而减少对巍巍活动的结果关注,树立巍巍对活动本身的内在兴趣,从而使父母对巍巍活动的外部控制转换成为巍巍自身对活动的内在约束。

性格偏向5执拗遭人恼的倔强儿

乐乐,人虽然小但是脾气却很大,一旦他自己认准的事情,他就会倔到底地坚持。前面妈妈答应周末带乐乐去动物园,到了周末因为天下雨,所以妈妈就取消了计划。可是乐乐却不依不饶,一直坐在门口哭,“我要去动物园……动物园……”

乐乐执拗的行为中反映出他的一种倔强的性格偏向,这种性格偏向所表现出来的典型特征是:

1.在涉及到乐乐自己的一些事情上,如果父母征求他的意见,无论对于这件事情他是否理解,他都会给出他自己的要求和意见。

2.任性,重复坚持自己的意见;打骂对他没有明显效果。

参考方案:

对乐乐的这种任性,爸爸妈妈在处理的过程中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关注孩子内在真正的需要。当孩子坚持自己的无理要求时,或许他的目的是想引起父母的关注。

2.当孩子任性的时候,父母不要以自己的“任性”来对抗孩子的任性。必要时不妨适当“让步”,首先使孩子的内心得到满足,再教育他学会承担自己的行为所带来的后果,避免类似行为的再一次发生。

3.父母也可在日常生活中多启发孩子学会多角度解决问题,增加孩子思维的灵活性以及解决问题的灵活性。

问题儿童其实是性格有偏差


0~3岁的宝宝在自由与自主的过程中发展着他自己独特的性格,通过他的意志、他的意识、他的行为、他的情感在表达与表现着。但是在这一自由与自主的过程中,受到遗传素质、生活环境以及父母有意识或无意识的影响,一些性格的偏差也会在孩子的身上出现,父母如果无视孩子这些偏差,在将来的发展过程中这些偏差可能就会成为孩子性格的主要特征;如果父母有意识去矫正这些偏差,那么孩子的成长会更健康,更顺利……

性格偏向1娇弱惹人怜的敏感性格

娇娇,名如其人,忸怩羞涩地躲在妈妈的身后,紧紧拽着妈妈的衣角,探着半个小脑袋看着初次见面的陌生人。妈妈努力挣脱开她的牵拉,想促使她主动与陌生人打招呼,但这立刻使她非常紧张,整个人躲在了妈妈的身后。无奈的妈妈只好一边解释“这个孩子就是这个样,特别胆小”,一边又转身再次用力把娇娇拖到自己的面前来,“出来啊,怕什么!”可是就是在这样一个过程中,娇娇低声委屈地哭了起来

“不要怕,胆子大点”是妈妈对娇娇的殷切希望,可这何尝不是娇娇自己的希望呢!但是在很多场合下,娇娇会经常地、自然地表现出一种紧张不安、退缩,这是她的一种性格倾向,所表现出来的典型特征就是:

1.对外界环境表现出异常的敏感,外界稍微有变化就使她紧张与不安。

2.人际交往的能力比较差,喜欢独自安静地玩一些自己比较熟悉的游戏。

3.行为比较缓慢退缩;情绪比较平静。

4.依赖性高,不愿意表达自己的要求。

参考方案:

面对娇娇的胆小与敏感,脾气急躁的妈妈常常控制不住自己而发脾气,但是妈妈的急躁越发使娇娇变得更胆小,而不能真正地帮助娇娇成长。克服性格偏差是一个比较缓慢的过程中,在这个过程中,妈妈可能也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作出新的调整:

1.娇娇在接触和适应新的环境的过程中,需要妈妈前期陪伴,在娇娇渐渐熟悉的基础上,妈妈有意识地让娇娇表现自己。例如娇娇要进幼儿园了,妈妈可以先提前带娇娇去幼儿园中玩几次;进入幼儿园之后,妈妈可以陪娇娇在班级中玩一会再离开,使娇娇对新的环境有一个逐渐熟悉的过程。

2.设置“最近发展区”的任务给予挑战,激发娇娇内在的能力。所谓最近发展区,是指娇娇目前没有达到但是经过自己的努力而可以达到的一种发展水平。例如娇娇目前不愿意和陌生人打招呼,妈妈可以引导娇娇在妈妈和陌生人说话的时候,可以拉着妈妈的手而转到前面来。

性格偏向2胆大迫人的冒险性格

强强突然看到了放在书架中一件玻璃制品,已经对玩具很厌倦的他,立刻给妈妈要“我要玩,我要那个老虎,我要……”,妈妈立刻给强强打开了电视中卡通片,想转移强强的注意力,可是在这个短暂的过程中,她发现强强已经爬到了沙发的靠背上,强强正在斜斜晃晃地想站起来……恐怖的后果,使妈妈只好自己将玻璃老虎递给了强强,但一会儿,妈妈就听见了强强用力把玻璃老虎投向墙壁的声音……

强强总是使当妈妈的神经绷得紧紧的,一会儿他可能去触摸饮水机的开关;一会儿他又可能爬窗台……虽然强强的额头已经被摔出了大疤,屁股也多次被爸爸教训,但他还是在不停地惹麻烦,去做一些很危险的事情……

其实强强属于一种冒险型性格,这种性格的典型特征是:

1.总是处于一种兴奋的情绪状态,习惯性地动手去摸摸东西,用脚去踢踢周围的物品。

2.按自己的想法去行动,从不考虑后果,也记不住以前得到的教训。

3.喜欢攻击、侵犯他人,逆反心理比较强。

参考方案:

强强的这种冒险性格偏向,迫使爸爸妈妈软硬兼施,爸爸以巴掌“狠心”地教训了强强多次,妈妈也一直不断地以“乖宝宝”利诱,但仍不能使强强发生改变。那怎么办呢?

1.营造安静平和的家庭气氛,减少或杜绝一些暴力刺激的来源,使强强在一种平和安静的气氛中能静心从事一些阅读或手工制作类的活动,从而减少他冒险行为的可能性。

2.对强强的行为活动设定规则,并坚决按照这种规则来约束强强的要求与行为。例如对一些摆设类的物品,只能观赏而不能拿来做玩具,这种规则之下,妈妈和强强之间没有任何的协商或者条件交换。无论强强怎样的要求,采取怎样的冒险行为,妈妈都不能允许他拿这一物品。这样才能使强强意识到冒险行为并不一定会自己得到满足,学会放弃。

相信《家园共育:对孩子的禁止其实是一种引诱》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幼儿教师教育网”是您了解教育孩子的方法,工作计划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yjs21.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家园共育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