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知识:孩子为什么爱说慌

06-20

家庭与学校都是教育孩子的载体,家长与教师互相配合可以扬长避短,更好激发孩子潜能!家长与教师需要多沟通交流,用心关注,用心倾听,用心帮助,帮助孩子发现问题并自己解决问题。那么,怎么充分利用家庭与校园之间的资源对幼儿进行教育呢?考虑到您的需要,小编特地编辑了“育儿知识:孩子为什么爱说慌”,欢迎您阅读和收藏,并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育儿知识:孩子为什么爱说慌

说谎会影响人的情绪

说谎,可能从一件很小的事情开始,它具有一定的连环性,当事人可能为了证明之前所说的是真实的而去编造更大的谎言,一环扣一环,最后达到一种不可控制的局面。由此,可能引起当事人的内疚、焦虑不安、担忧等情绪,进一步会引发失眠、头晕、胸闷等躯体症状。可以肯定的是,说谎最后会引起当事人的矛盾心理,当谎言到达一定的程度之后,当事人的负罪感也会越强,甚至出现自我否定、无价值感、不接纳自己的情况,当试图去说出事实的时候,又胆怯,想逃避承担揭穿谎言后的责任,进而在矛盾的纠结当中引发焦虑抑郁的情绪。

病理性说谎还会导致当事人的低自尊,低自尊的人往往会不断地进行自我否定,相对于高自尊的人,低自尊的人往往会把自己的成功归因于外界,比如说靠运气,靠他人的帮助等等,把自己的失败和错误归因于自身,很少承认自己的付出和努力。由于病理性说谎者长期处于一个内疚与不安的状态当中,最终会导致不断地自我否定,认为很多不好的结果都是自己造成的,会不断地去关注负性方面的东西,不断地降低自己的自尊感。

病理性说谎的原因:

导致病理性说谎的心理原因有很多,主要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1.行为的强化。病理性说谎并非具有偶然性,也就是说这是一个长期累积的过程,可能是从一个很小的谎言开始的。而在一个个谎言中,当事人的某些需求得以实现,比如能够引起他人的关注,博取他人的同情等等,当事人在这些谎言中获得了一定的心理支持,于是说谎的这个行为在一定程度上被“鼓励”,最后形成了当事人难以控制的局面。

2.错误的认知。认知的错误可能也会导致病理性说谎,这种认知的错误主要是源于对说谎的目的认识不清。很多当事人都知道说谎这种行为是不正确,但是不能够很好地控制自己去说谎,因为自己的说谎能够掩饰真实的自己,他需要通过谎言来伪装自己是很优秀、很强大的。相反,一旦承认出自己的谎言,当事人就必须要承认自己的自卑、自己的虚荣,这对于一个病理性的说谎者来说是不能够接受的。

3.过分的虚荣心所致。虚荣心是基于自卑建立起来的,表现为特别好面子,也很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在正常的情况下,很多人都会存在这种心理。但是一旦将这种虚荣心扩大化,就可能通过当事人的说谎行为来为这种虚荣心服务,而虚荣心得以满足与说谎行为会形成一种相互促进的局面。

4.自尊关系建立得不恰当。当事人将自己的自尊关系建立在别人的承认、肯定、赞美之上。因为说谎,可以满足他人的期望,由于自尊关系建立在他人的评价体系之上,所以当达不到自己认为的别人对自己的期望之上时,就会利用说谎来满足这种所谓的期望。

除此之外,导致病理性说谎的具体原因还有通过说谎来保护自己免受伤害,逃避一些痛苦的回忆或者现实生活,为了伪装自己的懦弱或卑微等等,这些都有可能导致病理性说谎的发生。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扩展阅读

育儿知识:孩子为什么不爱叫人了


礼貌是很多家长注重培养的一个好习惯,但是很多家长都曾遇到过这样的情景。

场景一:“小甜嘴”不见了

明明今年3岁多了,以前可是小区里出名的小甜嘴,只要我们让他叫人,他就甜甜地叫爷爷、奶奶、叔叔、阿姨,大人都喜欢得不得了,都愿意逗他玩,也会把好吃的、好玩的给他,摸摸脸蛋、亲亲他,明明很开心,我们也觉得很自豪。

但是最近一段时间,明明变得不爱叫人了,爸爸妈妈要不住提醒,有时候勉强叫一声,有时候做个鬼脸。对别人摸他脸很不喜欢,会生气或不理别人。大家都纳闷,以前的小甜嘴怎么不见了?甚至别人给吃的、玩具时,也不说谢谢。我有时挺生气的,就批评他,说这样做不是好孩子,大家会不喜欢他的。

场景二:不喜欢,就不理你

悠悠今年快5岁了,一向活泼开朗。以前在院子里或者电梯里碰到熟人打招呼时,她都会回应说“阿姨好”。但最近她有点奇怪,别人打招呼时她躲妈妈身后不吭气,事后妈妈说,你看阿姨夸你衣服漂亮是喜欢你,你怎么不跟阿姨问好呢?她说我躲起来不让她看我衣服,或者说我不喜欢她,她穿皮草,小动物多疼啊。上次去妈妈办公室,因为半年没来了,一个原来跟她挺熟悉的女同事见了她,走过来想揽她,她一下子躲开了,同事觉得有些尴尬。后来孩子告诉妈妈,她不喜欢阿姨的发型和眼镜。天啊,她的理由好奇怪!

幼儿园接送的时候碰到别的小朋友的父母,人家跟她打招呼,她不喜欢的也不回应。

对待陌生人,悠悠倒是大大方方的,上公交车会跟售票员打招呼,在小区见到陌生的奶奶提沉东西时会主动说:奶奶我帮你。

心理分析:孩子打招呼行为变化的原因

很多孩子小的时候都很“有礼貌”,但是长大之后有些孩子变得不爱打招呼了,究竟孩子的心理发生了哪些变化呢?

原因一:伴随认知能力的发展,孩子开始有了自己的判断

随着孩子长大,观察能力更强,注意力范围更广,他们会注意到原来没有关注的细节,对于一些成人的着装、说话的方式、对自己的态度也有了更加明确的感知和判断,如果有些作法让孩子不欢喜,像场景一中,明明对别人摸自己的脸感觉不舒服,就可能因此不高兴,因此会在行为上表现出来,不再热情地回应别人。

原因二:伴随自我意识的发展,孩子更加在意自己的行为表现和别人的评价

一般孩子到了2岁多,开始形成“我”的概念,逐渐能够分清楚自己和别人,对自己的外表、衣服等更加注意,同时对别人怎么看自己更加敏感。由于孩子的自我意识刚刚开始发展,对自己还存在很多不确定的感觉,因此别人一些无意的语言或行为就会给孩子不同的感受。例如场景二中成人夸孩子衣服漂亮,但孩子可能对自己穿这件衣服是不是好看还不确定,所以出现回避的行为。

原因三:孩子的情感体验分化,对熟人的评价更在意

孩子3、4岁情感体验迅速发展,体验到更加复杂的情绪,如喜欢、愉快、生气、厌恶、悲伤等,一些情感细腻、想象力丰富的孩子会有更加复杂的感受。比如,场景二中的小姑娘觉得阿姨穿皮草就是伤害小动物,所以会体验到强烈的厌恶感。同时,由于熟人和父母接触的机会更多,更容易把自己对孩子的看法和评价传递给家长,家长又会把这些话反馈给孩子。因此,孩子对熟人的态度会比较谨慎,而对于陌生人,孩子还是想给别人留下积极的好印象,所以反而在他们面前更容易出现打招呼的行为。

原因四:成人或家长某些不当作法的影响

很多孩子开始的时候愿意跟别人打招呼,但有时候成人只顾自己说话,忽视了孩子,还有的家长总批评孩子说,看看别人,嘴巴多甜呀!还有些家长觉得只有孩子“叫人”才是打招呼,但拥抱、挥手、微笑等也是打招呼的不同方式。

面对孩子打招呼行为的变化,家长要首先改变自己的行为。

一不要:在众人面前强迫孩子

很多家长认为孩子爱跟别人打招呼,能给自己挣面子,别人会觉得自己是个好家长,所以有时候孩子的行为成为家长的“心理需求”。因此,家长要觉察并及时调整自己的情绪,当孩子不愿打招呼的时候,一定是有自己的某些想法或者感受,所以家长不要当众批评或者强迫孩子,否则只会使孩子觉得没面子,反而变现得更逆反。

二不要:强求孩子“表面顺从”

每个孩子有自己的特点,有些孩子可能会直接表达自己的感受,不喜欢的人就不打招呼。有些孩子可能迫于家长的压力表面顺从,但是内心有很不舒服的感受,长此以往,会影响孩子自我意识的发展。

一要:和孩子一起打招呼

很多家长往往见到熟人后,都会首先让孩子跟对方打招呼,而没有给孩子提供示范和榜样,特别是有很多人的时候,孩子不知道跟谁打招呼,是一一打招呼还是一次就好了?因而会感觉很茫然。

因此,家长要和孩子一起跟别人打招呼,这样孩子面临的压力降低,感觉更安全,也知道到底该怎么做。

二要:积极及时强化孩子的行为

孩子如果跟别人打了招呼,内心都希望得到家长的赞赏和认可。因此,家长要敏锐地观察孩子的行为,只要孩子表现出打招呼的意愿或行为,如叫人、身体靠近对方、微笑等,家长要马上给予表扬或强化,不必局限于口头肯定,也可以拥抱一下孩子,对孩子微笑等。

三要:通过游戏扮演角色,让孩子体验别人的感受

很多孩子对人的态度会受某些细节的影响,如场景二中的小姑娘,家长可以通过和孩子一起玩游戏的方式,让孩子体验不同人的感受,体验不被别人理睬的尴尬,让孩子能够换个角度体验。同时,可以在游戏中让孩子模仿不同的人、动物,看看可以怎样打招呼。游戏的情境下孩子都比较放松,有利于孩子将这些方法迁移到生活中。

育儿知识:有没有想过,孩子为什么学习不好?


第一次知道孩子成绩不好,家长第一反映是“补课!”;第二次家长知道成绩不好,开始犯愁;第三次家长会,直抒疑虑:孩子补课了呀!怎么不见有进步呢?如果你家的孩子没有考好,你也会像下面视频中的家长一样么?

解决孩子成绩提不上去的问题,其实主要就是解决三个问题。对孩子来说,要解决两个问题:1.为什么要学习;2.怎样学习。对家长来说其实就是要解决一个问题:用什么态度面对孩子的成绩。

站在孩子的角度,启发、探索式地引导孩子,

就是最好的教育!

为什么要学习

几乎90%的家长都没有和孩子讨论过“为什么要学习?”这个问题,从心理学上说,人要做一件事情,必须要有动机,而且这件事还必须得花很多功夫才能做好,还要持续做那么长的时间。所以更需要真正从内心深处觉得做这件事有必要,而且很有必要,与自己密切相关,他才可能花大力气去把这件事做好。

所以建议家长发现孩子成绩不好,学习不主动的情况下,一定要和孩子正式地谈谈这个问题(其实建议不管是成绩好不好的孩子都可以跟他探讨下,而且越早和孩子谈越好),就是为什么要学习,让孩子打心底里认识到这是必须做好的事情。

通过与孩子就学习的重要性的讨论,最终也是最重要的是要让孩子真正从内心深处认识到学习是自己的事情,与老师、家长都没有半毛钱的关系。家长的沟通只是在关心他的想法,尊重他的选择。

如何提高孩子的学习能力

我们经常会看到学习情况大滑坡的现象,那些小学阶段单单靠投入全部时间和精力获得高分的孩子,升入初中后成绩下降神速,因为这些孩子越学越累、越学越不会学了;恰恰是那些小学阶段成绩平平、但博览群书、见多识广的孩子们成绩上升力量强大、后发制人、潜力无穷。

很多家长在孩子小学阶段很看重孩子的成绩,甚至被老师每天都在强调的分数所迷惑,不舍得孩子花更多的时间去读书和玩,认为是浪费时间。可是,就是因为这样造成了孩子的“短命高分”和“智慧营养不良”。

苏联有一位伟大的教育家叫苏霍姆林斯基,他曾经说过这样的一句话,说“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

大多数学习不是那么好的孩子,都有一个共同点,缺乏阅读,阅读这个行为的其实是学习能力的主体,阅读需要孩子具备一定的专注力,具备一定的基础知识积累,还需要孩子拥有理解变通的能力。

随着孩子升学学习成绩越容易分化、越容易看到滑坡的情况产生,为什么呢?因为除了课程的难度加大以外,很多的时候是因为学习成绩不仅仅是靠获取基础的那些知识,更重要的是分析能力,归纳能力和判断力。那些有阅读习惯的孩子其实学习起来更得心应手。很多东西其实不用特别培养,孩子在阅读中就自然收获了来自上帝的礼物。

在智商没有缺陷的前提下,绝大多数的成绩差距都是被“自律”与“持续”上的差异而引起。绝大多数成绩好的学生,都是靠着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积累才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所以很多事情是急不来的,如果孩子学习情况从头到尾都不好,那应该从源头开始发现问题然后开始解决,从哪里跌倒就从哪里爬起来。只有真正找到问题症结所在才能帮助到孩子。并不是所有情况都是孩子不努力不用功,他一定是遇到了困难了。

用什么态度面对孩子的成绩

其实学习成绩差不代表没有学习能力,孩子年龄比较小的阶段,一定要让孩子感受到学习的乐趣轻松快乐的学习,不要过于追求分数的高低。那我们应该如何看待孩子的成绩呢?

1,学习成绩是验证掌握知识的一个重要途径,但不能代表一切。不要过分在意孩子小学阶段的成绩,而应该把目标放在孩子的基础发展和能力培养上,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才能真正事半功倍,让孩子受益终生。

2,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优势和劣势,他和其他孩子肯定在各个方面存在着差异,每个孩子在自己喜欢的领域都是天才。所以,父母应该以朋友的身份和孩子多沟通,了解孩子的想法,明确孩子的优势,正确引导孩子发挥他的优势、弥补他的劣势。

3,孩子在学校里,有自然竞争关系,还有小小的交友圈子,其实已经受到很大的压力了,孩子考不好或者没有学好,心里是有很大的负担的,家长说的太多才是孩子不在意破罐子破摔的根源。家庭是孩子最后的支持,最后的庇护,最后的希望,如果得到的不是理解,尊重,鼓励,帮助,孩子还能有多少对美好未来的憧憬?

孩子考差了,您的理解和鼓励是给孩子最大的礼物,

孩子考好了,您的表扬是孩子继续努力的动力!

育儿知识:孩子说慌怎么办?


育儿知识:孩子说慌怎么办?

小孩子说谎的原因知道了,那么怎样纠正他,而培养诚实的习惯呢?

第一,要了解小孩子:小孩子愿做什么,能做什么,希望得到什么,你一定要了解。了解了小孩子的心理与能力,然后让他去做。在做的过程中,你要帮助他去发现问题,克服困难将事情做成功,而得到奖励。要消除他说谎的动机,鼓励他诚实地的去做。

孩子说谎了家长应该怎么办?

第二,暗示:暗示有两种,一种是正的暗示,譬如有两个小孩子在一起,一个是诚实的,另一个是喜欢说谎的,你要对那个诚实的小孩子嘉许,奖励他,使那个说谎的小孩子感动,走上诚实之道;其次一种是反的暗示,譬如你的小孩子跑来报告你一件事时,你要信任他,不要说“真的吗,你不要骗我呀”,如果你这样说,在小孩子的心灵上,就种下一个说谎的种子,以为说谎原可以骗的。我们必须应用正的暗示去感动小孩子,不要用反的暗示去刺激小孩子说谎的动机。

第三,榜样:做父母的或教师的要以身作则,去做诚实的事,不要在小孩子的面前说谎。我们知道小孩子的模仿性最大。耳濡目染,都会效仿的。有时你还可以讲诚实小孩子的故事给他听,譬如华盛顿小时候,砍樱桃树的故事。有一天,华盛顿在园里砍了一株樱桃树,他的父亲知道了,非常气愤,华盛顿急忙跑去承认,说是他砍的。这时他的父亲不但不责备他,反而嘉许他,鼓励他处处要像这样诚实。以后华盛顿事事做得诚实,决不说谎,终至成就了伟大的事业。这样的故事,你可讲给小孩子听,拿故事中的人物去做他的榜样。有一种榜样是不好的,譬如,一个母亲要打牌,不欲招待客人,嘱咐他的小孩子说:“如果有客人来,你就说妈妈不在家。”等客人来了,小孩子便照着母亲的话说谎了:“妈妈不在家。”这是一种不好的榜样,很容易使小孩子养成说谎的习惯。他既可照母亲的话去欺骗客人,自然他就可以照自己的意思去欺骗别人,甚至是自已的母亲。因此我们要做好的榜样,坏的榜样千万不要做。

这三点,我们做父母的或做教师的应该随时随地注意,务必使小孩子不说谎,建立起诚实的习惯。

一位潜心研究成人说谎近20年的美国心理学家根据其近几年来的研究以及作为一个父亲的切身体验,认为要教育孩子说实话,应注意采用下列方法。

一、以身作则

也许,当孩子撒谎时,其父母应考虑的第一件事就是本身对说谎的意向性有多强。所谓无恶意的谎言对成年人来说可能算不了什么,但孩子则经常视之为真正的谎话。研究证明:说谎话的孩子大多出自父母常常说谎或不遵守诺言的家庭。因此,如果你希望在孩子幼小的心灵上奠定诚实的基础,首先就要以身作则,为他树立一个好榜样。

二、尊重孩子的秘密

孩子与父母之间最大的矛盾之一,就是孩子日益增加的独立需要与父母过多的保护。不幸的是,大多数父母几乎很少考虑他们对孩子的生活应该了解些什么。父母应该想到:孩子也有自己的小秘密,而且应该知道根据孩子的不同年龄,向他了解不同的内容。

三、结识孩子的朋友

孩子进入幼儿园或学校后,就开始结交一些自己喜欢的朋友。慢慢地这种友情对他们来说比同父母的联系还重要。因此,作为父母,应该知道你孩子的朋友是谁,他们课余时间在一起经常干些什么,让孩子把他的朋友请到家里来作客。当然,你有权告诉你的孩子你不喜欢他所交的某位朋友,但只能是在发现了这个孩子的确切不良行为时才能这样做。尽管如此,也应该作好与之争辩的思想准备。

四、掌握好处理谎话的分寸

强迫孩子坦白是最糟糕的方法。重要的是,使他从中学到应该诚实待人的道理。不应诱骗孩子说出真相,父母最好尽力设法避免类似事情再次发生。如果孩子因回家很晚而撒谎,你可以告诉他为什么你要知道真相;让他知道:你不想听到借口,只是担心他的安全;使他记住:如果下次不能准时回家,要让家人知道;向他指出:要你相信他的话如同你要知道他在什么地方一样重要。

五、相信自己的孩子

也许父母培养一个实事求是的孩子,最重要的是在彼此之间建立一种以相互信任为基础的关系。如果父母常常表现出信任感,任何年龄的孩子都会为此而自豪,从而养成实事求是的习惯。

即使发现孩子说谎,父母也不应为此而结束对其信任,应该告诉他:一句谎言是可以被宽恕的。但如果继续这样发展下去,他就会失去父母的信任。

育儿知识:孩子爱说脏话怎么办?


育儿知识:孩子爱说脏话怎么办?

最近一段时间里,我发现了一个问题,当孩子在进行自由活动时,无意间听到小朋友在说一些不好听的话,也常常听见有孩子来向老师告状:“老师,xxx说脏话啦!”在跟家长朋友们沟通的时候也了解到,有的孩子在家里也会不经意的说一些脏话,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我开始认真思考产生问题的原因和解决问题的对策。

我们班的孩子年龄基本上集中在六到七岁,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已经进入了语言发展的关键期,能力强一些的孩子能讲较为复杂的句子了,抽象思维也已经开始萌芽,能够凭自己的经验去评价事情的好坏对错,在认识活动上,正从无意注意、无意记忆和无意想象向有意方向发展。再加上宝宝上幼儿园后,接触到的人和事物更加丰富,语言环境自然也更加复杂,他们可能从周围的成人或幼儿园的同伴那里无意中听到和学会脏话,无意间记住,再在类似的场景下无意中使用出来。

面对这样的现状我也很苦恼,在找到问题的根源后,我尝试了很多办法试图纠正孩子的这种不良习惯,首先,给幼儿树立一个好的榜样。在幼儿园,老师就是孩子们的榜样,作为老师我们首先要做好榜样,不仅要杜绝脏话,而且要经常对孩子使用“谢谢”、“请”等礼貌用语,假如不慎当着孩子说出不雅的词,事后要勇于认错,告诉孩子老师这样说是不对的,下次一定不会这样了。然后,要向幼儿说明讲脏话的坏处,当孩子说脏话的时候,其实他们大多并不明白脏话的真正含义,但他已经有分辨好坏的能力,所以我们老师可以用简洁的话告诉他,说脏话是不好的行为,不是好孩子,老师不喜欢听,尽力让他理解和接受。其次,告诉幼儿正确的表达方式。脏话通常是人们表达不满、否定和愤怒等负面情绪时使用的一种语言方式,孩子在学会脏话的同时也明白何时何地可以说这些话,所以在告诉他不能说脏话的时候,要同时说明如何用文明和正确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情绪和想法,比如可以说“你错了”、“我生气了”、“我不同意”,等等。还有一种办法就是制定奖惩规则,老师和班里所有幼儿一起商量奖惩规则,假如某个幼儿说脏话,会受到惩罚,比如停止游戏、扣掉一个小粘贴等,若幼儿能做到一周不讲脏话,则可以给予承诺的奖励,几周以后,幼儿的自我约束可能就会变成习惯,再也不讲脏话了。还可以用冷处理的办法,对于一时还改不了说脏话习惯的幼儿,当他说出脏话时,可以引开其他幼儿的注意力不予理睬,幼儿发现老师和小伙伴的冷淡态度后,会觉得没趣,慢慢地也就不说了。

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我们的教育初见成效,以前爱讲脏话的孩子已经改掉了这个不好的习惯,为了让每一个宝贝都讲文明、懂礼貌,让我们的儿童成长宣言为公约,共同努力,一起加油吧!

育儿心得:孩子为什么会哭?


育儿心得:孩子为什么会哭?

孩子为什么会哭?实际上,孩子的欲望得不到满足,有了不满,有了压抑,有了痛苦,就哭了。

强行制止孩子哭有害无益

快乐教育、快乐生活是家长和孩子的理想状态。有的家长说,我很难长期做到。其实,偶尔为之就很好,一家人其乐融融的画面永远定格在孩子的心中,这些将给孩子留下美好的回忆。我所说的任何一种方式都不是要你每天都这样做,或者一定要做得很完美,那不可能,但是你必须有这种意识,知道这样做对孩子的身心健康有好处,该做的时候就要做。

孩子的成长需要快乐和轻松,但实际上,令父母揪心的是孩子的哭声,从一出生哭声就陪伴着孩子。今天为这个哭,明天为那个哭,很多父母最怕听到孩子的哭声,孩子一哭就慌了。怎么才能让他不哭,让他只有笑声而没有哭声?

这个问题的答案是,孩子哭没错,家长的认识有误区。

很多父母一见孩子哭了,第一反应是制止孩子哭,想方设法去满足孩子的无理要求,目的只有一个,让孩子别哭。可是哭有那么可怕吗?有谁听说过孩子哭一哭会导致什么严重的后果吗?没有。孩子哭没那么可怕,他从一出生就哭,哭是他正常的一种情绪发泄。哭伴随着每个人的一生,有时候我们成人也要哭一哭来缓解情绪和压力。哭与笑一样,是人的两种不同情绪。为什么他笑的时候你不去制止而哭的时候要去制止呢?你要明白,孩子哭不可怕,别慌,别着急,让他哭一下,舒缓一下情绪,再来解决实际问题。

我们要了解孩子为什么哭。举个例子,孩子要去爬阳台,这是很危险的,有可能掉下去没命。父母的理智在警告,绝不能纵容孩子的这种行为,一定要制止。但对孩子来说,他想爬阳台,那是他的一种好奇心,这种欲望驱使他根本不去想危险不危险。父母的制止扼杀了孩子的这种欲望,孩子的欲望与父母的理智形成冲突,孩子哭了。

认识这一点很重要,孩子无理的哭几乎都是因为孩子不合理的欲望与父母的理智产生冲突,孩子认为父母有意阻止他,所以用哭来抗议,来发泄不满。这就是大部分孩子哭的原因,比如他要去玩很容易摔碎的贵重物品,他要吃一些不能吃的东西,他要得到他不该得到的东西,等等。家长认为,这是孩子的非理性欲望,有责任去纠正他。

孩子因为欲望得不到满足,有了不满,有了压抑,有了痛苦,就哭了。父母怎么办?有的父母慌了,第一反应就是不让他哭。其实没必要,哭一两声没什么大不了,练练嗓子而已。让他哭,让他发泄一下坏情绪。我们成人事业不顺感情不和的时候也要哭几回,孩子比你更没理智,怎么能不让哭呢?不能剥夺孩子哭的权利。你要认识到,孩子也是个人,孩子的成长过程会有不断的非理性欲望冒出来,这是他的天性,这些非理性欲望会不断地被压制,所以他必须承受欲望得不到满足的痛苦。他通过哭一两声,哭出高潮,先把不满发泄出去。

找准教育孩子的最佳时机

孩子哭过后,父母的理性教育就可以开始了。为什么要等他哭完呢?假如我们要去说服某个人,千万不要在他气头上去说,没用的,那时候他处于情绪高峰,听不进去任何话。必须等他气消了,心平气和的时候再跟他讲道理。孩子也一样,必须等哭的高潮过去。有的父母看孩子哭兴正浓,慌了,赶紧做工作,结果事倍功半。再加上处理方法不当,这时候有什么要求都答应他,反而被孩子抓住了弱点,以后想要什么就用哭来吓唬你,哭成为了孩子的杀手锏。

所以让他哭,必须等他哭的高潮过去后,能听进一些话的时候,再开始跟孩子讲道理。像前面孩子爬阳台的例子,父母可以心平气和地跟孩子说:“这阳台你爬上去,会摔下去的,你摔坏了爸爸妈妈怎么办?以后不要爬了,爸爸妈妈也不敢爬。”用孩子能听懂的方式讲,不管孩子能听进去多少,甚至当耳边风,你也要这么讲,讲多了,他总能听进去一些。你坚持这样做,让他习惯你的方式,他就明白他哭完之后,你就要跟他讲道理了,他知道这个道理的重要性,就能把道理当回事。

对待孩子的哭,有的父母采取软的办法(答应他无理要求),有的父母采取硬的办法(使用暴力),都不是解决问题的好方法。以理服人,才是王道。在实际中你可以灵活运用,比如说在他接受道理之后加一点奖励等。

说到这里,你可能会明白,现在让孩子哭一下,是为了让他以后少哭。你想找到一下子制止他哭泣的做法,只会导致他以后更经常地哭,以哭来要挟和耍赖。

因此对孩子的这类问题,我们最好不要针对问题的表面去纠正,而是要针对问题的根源来矫正。孩子正在成长中,习惯几日一变,性格几日一变,如果父母只看问题的表面,慌了手脚,头痛治头,脚痛治脚,天天都处于忙乱和烦躁中,愁眉苦脸,心力交瘁,哪还有精力来教育孩子呢?

育儿观念:孩子为什么会说谎


育儿观念:孩子为什么会说谎

有个同小区的妈妈,比我晚当妈两年,孩子还是小婴儿的时候,总是问我一些吃喝拉撒的问题。由于好为人师的本能作祟,所以联系的很频繁,渐渐的成为了不错的朋友。

当孩子渐渐的长大,我和这个妈妈之间产生了微妙的隔阂,因为我觉得她对孩子过于的严厉,而她又觉得自己所坚持的育儿理念很正确。真应了那句话——道不同不相与谋!相信当妈的都理解我这种感受哈,没有共同语言了,关系自然就渐行渐远了。

最近有一次,大家一起打羽毛球,我发现她的闺女缩在角落里,而妈妈拽着孩子,勉强她,让她叫叔叔阿姨。我劝她别勉强孩子,顺其自然就好了,等回家在慢慢引导。朋友跟我叨唠起了孩子的问题,她说孩子现在已经上中班了,总是偷偷的把小朋友柜子里的东西拿回家,都是一些不值钱的小玩意儿,有时候甚至就是人家画的一个小卡片。回家后如果被妈妈发现,她会说是老师发的。朋友非常郁闷,她问孩子为什么喜欢什么不跟家长说,还总是说谎话!而我隐隐的觉得这跟她平时严厉的管教有些关联。不过没敢相劝,担心又变成一次教育理念的PK。

我一直非常排斥严厉管教,因为我的妈妈就是一位标准的严母。现在回想起来,其实妈妈也不是什么都限制我的,但是她给我的感觉是:“什么事情都没得商量!”带着这种感受,我从记事起就怕妈妈。好在家里有个任我欺负的爸爸,我算是找到了一些平衡。有一次我在小朋友家意外碰破了头,小朋友的爸爸带我去医院缝针包扎好,我说什么也不敢进自己的家门。因为我觉得我犯了错!这种感觉在别人看来是不是很奇怪?明明身体受了伤,理应扑到妈妈的怀里大哭一场才对呀?但我却觉得自己犯了错。这就是我当时对亲子关系的一种理解与感受了!中学的时候,有一次期末考试后,我没有直接回家,而是跟一帮同学到运河滑冰去了,在冰面上我摔到了尾骨,几乎半年的时间骑不了车,但是我没有跟妈妈提起过一个字。原因是,那天我回家很晚,一进家门妈妈就劈头盖脸的给我一通数落,现在想来是她担心我为什么这么晚才回家。我编了个瞎话糊弄过去了,却根本不敢提自己受伤的事情。那次的摔伤其实是很严重的,完全有必要去医院检查,骨头一定是受伤了。但是幼稚的我担心的是比摔伤更为严重的惩罚!

如今我也成为了母亲,很能理解妈妈当时的心情,但是我对她的做法是绝对不敢效仿的,因为那些事情曾经给我的内心造成过很深的伤害。我总是在内心反复的猜想妈妈对我的爱有多少,在爸爸温和态度的对比下,我总觉得她根本不爱我。

昨天跟姐姐姐夫聊天,说起这事儿,姐夫深有感触,他儿时的一个伙伴,淘气上树结果摔了脚脖子,怕跟家人说了挨打,就一直忍着,没想到最后居然被截肢了。当然这只是一个极端的案例,但是因为我曾经有过相同的感受,所以我特别能理解他当时的做法,他一定是平日里被家长的严厉吓坏了,所以发生意外的事情时,第一反应是“我错了”!

我只是想阐明自己的育儿立场——孩子与我们是平等的人,他需要我们的帮助和引导,而不是严厉管教(不经意间我们已经很严厉了)。试想想,如果总是有一个比我们大两号的人,严厉的指导我们,不允许我们犯一点点的小错,我们不说谎话才怪?!

育儿知识:为什么孩子的专注力建立在安全感之上?


很多家长都在苦恼孩子做事情时专注力不足,比如陪孩子做作业时最抓狂,一会儿要喝水、一会儿要看动画片、一会儿要和小伙伴玩耍……

影响孩子专注力培养的因素有很多,比如生理发育、父母的教养态度、环境刺激源的多少等。

但是,家长在培养孩子专注力的过程中,却很容易忽略另一个重要因素——安全感。

在孩子3岁之前,是建立安全感的关键期。在这个年龄期间,给孩子足够的关注、信任和倾听,孩子才会觉得这个世界是安全的,做事才会专注而充满耐心。

专注力来源于最基本的安全感

对孩子来说,专注力就是在做自己的事情,甚至是独自玩玩具时把视觉、听觉、触觉等感官集中在一件事物上,达到认识该事物的目的。专注力是孩子一切学习的开始,是孩子今后适应社会环境最基本的能力。

如果孩子在3岁前经常性地被忽略,所提出的要求得不到相应的满足,那么孩子就会觉得外界对于他是没有反馈的,慢慢就会减少与外界的交流沟通。

孩子所谓的安全感,就是一种依恋,是孩子在面临危险、紧张和压力时的一种本能,他们需要家长的回应。如果家长在这个特殊关键时期没有建立起孩子的安全感,会对孩子之后的学习和生活造成巨大的影响。

儿科神经学奠基人Erikson曾经提出:儿童出生的第一年叫基本信任期,这个信任期是通过妈妈对孩子的需求做出及时反应而建立的。

比如说,当孩子饿的时候就会产生一种紧张感,这种紧张感积累到一定的程度,孩子就会以哭闹的形式吸引我们的注意,我们给孩子喂奶时,孩子的紧张感就会随之消失,就这样一次一次的过程就可以形成一张固定的喂养时间表,孩子也会慢慢适应。

但是如果孩子饥饿时没有及时喂奶,或者不饥饿时强制给孩子喂奶,孩子的喂养周期和节律性就会随之变差。如果没有建立起很好的喂养周期,孩子就会积累紧张感,导致吐奶、腹泻、生长发育缓慢等问题,同时也会影响后期的性格,逐渐变成一个恶性循环。

因此,孩子安全感的建立,是之后一切行为和智力的基础。

对于孩子的需求,家长应该立即答应,这是对孩子内心需求的一种满足,对大脑的一种良性刺激。

如果孩子提出的是无理的要求,家长也不能使用冷暴力的方式拒绝,要给予孩子回应,让他知道要求为什么不合理,因为你这时候的耐心讲解就是在给孩子增加安全感。

当孩子感到自己被充分关注、信任与倾听,他们就会觉得这个世界是安全的,做事情才会专注而充满耐心。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要保护孩子的专注力,就不要去打扰他,不要在孩子独自专注做一件事情时以各种理由打断他,比如给他喝水、让他吃水果、问他要不要上洗手间等,长时间这样打断孩子的话,孩子便不可能长时间认真专注于一件事情。

孩子缺乏安全感有哪些表现?

1.习惯开灯睡觉

很多孩子习惯晚上开着灯睡觉,可能大人会觉得开灯睡觉并不是很舒服,但因为年龄较小的孩子怕黑、缺乏安全感,只有开着灯睡觉才能踏实入睡。

如果孩子存在这种情况,这就需要家长有耐心地观察,并和孩子进行交流,家长们可以循序渐进地培养孩子的胆量,比如刚开始陪着孩子睡觉,等孩子熟睡之后再离开。

家长与其担心开灯睡觉是否会影响孩子的视力和健康,不如想办法培养孩子良好的睡眠习惯。

2.过分依赖

很多缺乏安全感的孩子总喜欢跟随在家长的身后,不敢独自出去玩,做任何事情都需要父母。

如要改变孩子做任何事情过分依赖父母的坏习惯,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身上,要保持耐心,适当给予孩子一些鼓励以及勇气,以及独立办事的空间。

3.孩子固执、脾气大

在心理学上,缺乏安全感的人,经常会情绪不稳定,容易发脾气。

很多孩子会动不动就哭闹,爱发脾气,打人,扔东西,和小伙伴发生冲突,这些都是缺乏安全感的体现。

家长们需要多与孩子进行交流沟通,了解孩子的需求,关注孩子与小伙伴们之间的关系,帮助孩子学会情绪的自我控制,引导孩子进行换位思考。

0-3岁孩子的安全感该如何建立?

孩子的安全感是由最初的母婴依恋关系形成的,依恋关系建立得越好,孩子的安全感就越好。

0-1岁的孩子:要给予孩子及时且充分的回应

在孩子出生的前2个月,正处于“正常自闭期”,在这个阶段,孩子对外界的反应很少,基本就是吃和睡。在孩子的感觉里,世界和他是一体的。

如果孩子在这段时间被严重抛弃,比如哭的时候家长不抱、等到不哭的时候再抱,这将不利于孩子后期的自我构建以及自尊自信的性格发展,还会妨碍孩子与家长建立安全型的依恋关系。

所以,对于孩子的哭闹等各种反应,家长要给予孩子及时且充分的回应,让孩子时刻感受到安全感。

1-3岁的孩子:如果孩子有需求,要无条件地弥补他

当孩子到了1岁左右,如果他的需求被充分地满足后,心智会自然地向前发展,逐渐将自己与外部世界分开,不仅仅会关注自己,也会开始关注身边的人。

如果孩子在1岁之前的需求被满足得很好,即使当下的需求不能被马上满足,他也具备分化的能力,因此他能够接受不被马上满足的挫折。

反之,如果孩子在1岁之前没有得到及时的回应和满足,孩子在1-3岁期间极大可能就会肆无忌惮地宣泄自己的情绪。

因此,父母应该理解孩子的这种行为,采用平静的态度,帮助孩子平复他们的情绪,并且在日常的生活中,多注意与孩子建立有效的连接,给予孩子高质量的陪伴。

其实,在和谐的家庭氛围下长大的孩子,是最不容易出现心理问题的,他们的专注力也会相应地比其他孩子高。

因为在良好的家庭环境中成长的孩子,他们的心情是愉快的,感受到的周边世界是安全友好的,那么孩子也会处于开放和踏实的状态中,做起事情来也就更具专注力。

因此,家长在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中,要不断提升自己的心理健康水平,多与孩子进行交流沟通,多关注孩子的情绪变化。

家长要懂得:要想培养孩子的专注力,先从建立孩子的安全感开始。

幼儿爱说慌与品质划等号?


很多父母对自己的孩子都有一个错误的认识——他们认为自己的孩子已经长大了,懂事了,不再是个小宝宝了,所以孩子们应该很明白自己说的话是事实还是谎言。其实不然!事实上,说谎是孩子们成长过程中的一个正常现象。相信看完以下对孩子说谎问题的分析和解释之后,父母们就会松一口气了。请不要轻易将谎言与孩子的品质划等号,因为谎言有时只不过是幻想,或者孩子小小的如意算盘。

5岁以下的孩子常常说大话,因为他们不能把事实和幻想区分开来,说大话完全不同于说谎;5岁以上的孩子不再有说大话的情况存在了,他们会因为种种原因而说谎。

2-4岁:爱说大话

孩子为什么说谎: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有着丰富的想象力,生活在一个幻想的世界里,所以他们常常说一些不着边际的话。当你带孩子从公园回家的时候,他告诉你他在公园里看见了独角兽。他并不是在有意欺骗你。换个角度想,这说明他的智力还在处于不断发育的阶段。你的孩子还不能分清什么是真实的,什么是虚假的,他也同样不能把他的梦和真实生活区分开。

也有些时候父母们会发现,孩子的谎言就是他的如意算盘。一个4岁孩子的母亲曾问幼儿园老师:“我的孩子一个星期最少从幼儿园拿回家一个玩具,他告诉我是老师说他可以拿的。真的是这样吗?”当然不是。不过,老师的分析消除了这位母亲的不安和尴尬:“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们认为,如果他们非常非常想拥有这个玩具,那么这个玩具就一定是自己的。这就是孩子们想‘占为己有’的逻辑。”

当然,也有的孩子说一些小慌是害怕父母的责备和惩罚。他们会指责那些自己想象出来的朋友,告诉父母是他们做出了这些错事。因为他们知道自己淘气会使爸爸妈妈不高兴的,所以撒了个谎。

听到谎言怎么办:这么大的小孩子因为说谎就受到惩罚,不仅没有任何意义,也许还会有负作用。如果你的孩子打了其他小朋友,或者抢了小朋友的饼干吃,你肯定会对他训斥一番。但是,如果他同时还对你说了谎,你你注意力就转移到说谎这个问题上,并为此更加严厉地惩罚他。

但事实上,你对诚实和正直的长篇大论,对孩子来说,只是耳边风;你的惩罚也不能使他知道问题的所在。相反,他只知道他又淘气了,而且将来他肯定不愿意让你知道这些淘气的事儿。所以,更加关注他的不良行为效果会更好一些。你可以告诉你的孩子:“我知道你是怕我不高兴,所以不想告诉我真相。但是我亲眼看见你打了小朋友。如果你下次对他有礼貌些,我想他会把他的玩具给你玩的。

另外,要向孩子解释清楚他想要的东西并不意味着就属于他了。如果你的孩子在商场拿到喜欢的玩具就说是他自己的,那么你就要清楚地告诉他:“我知道你非常非常想拥有这个玩具,但是它并不真正属于你,它属于这个商场。”慢慢地,孩子将学会把事实和幻想区分开来。但是,如果你对孩子的小小谎言过于在意的话,将会或多或少地扼杀了孩子的想象力。与其揭穿孩子的谎言,不如把它看作孩子学习语言表达能力的一个机会。做父母的肯定不想压制孩子的幻想,因为有了幻想,才会有创造力嘛。因此,父母惟一应该做的就是确保孩子的幻想不会伤害自己和他人。比如说,父母可以让孩子相信圣诞老人,但是必须让孩子知道人是不能飞起来的,即便插上翅膀也不能。

如果孩子的话总是不着边际,那么父母最好给孩子讲一讲《狼来了!》的故事了,让孩子懂得为什么对人诚实很重要。

育儿知识:告诉孩子什么才重要


育儿知识:告诉孩子什么才重要

01.每天花半个小时和孩子交流。

02.和孩子在家也要使用文明用语,“早上好,请,谢谢,晚安”等等。

03.让孩子养成爱卫生的好习惯。

04.多听听孩子的声音!——用耐心、用爱心、用开心,心是长着眼睛的!

05.不要为了提醒孩子,而总是揭孩子的伤疤。

06.严肃指出孩子的错误!

07.不要总对孩子一本正经,要多和孩子一起欢笑:笑声能让孩子更加热爱生活;引导孩子积极、轻松愉快的看待事物。

08.给孩子讲故事,要有耐心,故事有一定的教育意义。

09.不要把当年未曾实现的理想强加在孩子身上,想让孩子去实现。

10.关爱孩子但适当时候适当的惩罚也是需要的,不要护孩子的短。

11.教育并不一定只是讲道理,有时适当可以采取一些强硬的措施。

12.结合孩子的表现,每天思考至少一个关于孩子成长的问题。

13.对幼儿进行艺术教育,培养幼儿高雅的审美情趣,注意引导、丰富幼儿的感性认识,在大自然中加深幼儿的情感体验,是非常有益的。

14.对于幼儿时期的孩子,不要让他们长时间地和自己的父母住在一起,隔代更亲,不利于教育。也许没有科学道理,但绝对适用。

15.注意培养孩子的善心。古人云: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16.教会孩子微笑,微笑面对生活的一切,微笑面对人生。

17.对孩子不要乱许愿,承诺的事情想尽一切办法也要兑现。

18.要常换位思考!对孩子的所做、所想等家长应常换位思考,假如我是孩子的话,我将会怎样?

19.给孩子一定的空间和自由,同时给一定的压力和责任!

20.向孩子说明,他本身已经很可爱了,不用再表现自己。

21.从来不说孩子比别的孩子差。

22.绝不用辱骂来惩罚孩子。

23.在孩子干的事情中,不断寻找值得赞许的东西。

24.不要吓孩子。以免造成孩子过分胆小、怕事。

25.不要当众批评和嘲笑孩子,以免造成心理畸形,失去自信心等。

26.不要对孩子过分严厉。以免孩子惧怕、害羞不敢发表自己的观点,养成面善心恶的性格。

27.不要过分夸奖孩子。以免孩子养成“沽名钓誉”的不良习气。

28.不要暗示孩子做不良的事。比如,打架一定要打回来、自己的东西不给别的吃、乘车不购

喜欢《育儿知识:孩子为什么爱说慌》一文吗?“幼儿教师教育网”希望带您更加了解教育孩子的方法,同时,yjs21.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教育孩子笔记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