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知识:为孩子学做“狠心”父母

06-20

学校与家庭分工合作,一个教育孩子日常生活习惯,一个教育孩子做人做事!教师与家长之间要互相理解、互相帮助,帮助孩子们走出一条精彩的人生之路!那么,家园共育工作中是否存在一些不足呢?为此,小编从网络上为大家精心整理了《育儿知识:为孩子学做“狠心”父母》,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乍看这个题目挺吓人,当父母的爱孩子还来不及呢,怎么会做个狠心的爸爸妈妈?其实,所谓狠心的父母,一是面对孩子的不足及哭闹要坚持说“不”;二是父母针对孩子的性格弱点及时纠偏不能姑息。

为了孩子学做狠心父母

教育孩子的关键期是从出生到3岁以内。这段时期也是孩子的性格及生活习惯成型期。如果过了这个最佳时期,纠正起来会很困难。

对孩子的哭闹说“不”

记得女儿1岁时因家人过分疼爱,使她养成了用哭做武器以达到目的的习惯。孩子变得很任性,惯坏的孩子将来很难管教。于是我与家人商量要让孩子懂得哭闹不能解决问题,遇事要讲道理。如果她吃饱、睡好,没什么不舒服的地方,只是无理取闹,就要对孩子的哭闹说“不”。虽然每当此时是父母最心疼最难熬的时候,但只有狠狠心坚持住才能让女儿改掉用哭闹做武器的坏毛病,才能为以后教育奠定良好的基础。与女儿“斗争”了几个星期,女儿终于懂得无理哭闹是没有用的,不再动辄就用哭闹做武器了。

每次对孩子说“不”时我注意三点。

一、要尊重孩子,了解孩子。对孩子讲道理之前先要弄明白孩子的想法。然后针对孩子的思想告诉她我们的想法,让她明白为什么不可以。

二、有些道理需要平时的潜移默化及点滴积累。这样,孩子才能理解一些规矩是必须遵守的,一些命令是必须服从的。

三、与女儿做朋友,经常与女儿交流,并把女儿作为家庭的重要成员,家里家外的大事小事对女儿讲一讲。这样孩子对大人的一些想法和要求就更容易理解,避免或减轻孩子对管教的逆反心理。

纠正性格弱点越早越好

最难做到的是发现孩子的性格弱点如何纠正。俗话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但孩子越小,性格还没有定型,越好纠正。纠正不良性格是一个长期反复的过程,需要父母的狠心和耐心。

具备一个好的性格对孩子将来成长很重要。如何让她变得开朗大方呢?我想最好的办法是尽量带她多接触人、接触社会。只要能够迈出第一步,孩子就会发现并没有什么可怕的。

yJS21.com更多精选家园共育阅读

育儿知识:中班的孩子学什么呢?


转眼孩子们进入中班年龄,注意力比过去集中了,参与活动的时间也相应变长。随着孩子的不断发展,他们能动能静,反应变快,动作敏捷,求知欲望也更加旺盛。他们更加热衷于依靠自己动手操作来探索和感知身边的奥秘。

不过,活泼好动的特点也会慢慢呈现在中班的孩子身上,哪怕过去文文静静,也会在中班的时候变得喜欢动动手,伸伸腿,做做小动作,自由奔跑等。虽然看上去不能很好的控制自己,甚至显得比小班时候更加无拘无束。但请家长们一定要抱有120分的耐心去看待这一现象,那是孩子发展中必须要经历的一个过程。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中班上学期的孩子需要学什么,如何有效的引导他们,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中班上学期的发展目标:

1.学习使用筷子、毛巾、手帕、便纸等,学着自己穿脱鞋袜、衣裤,会折叠并放在指定的地方。

2.喜欢参与各项活动,学着通过模仿、练习调整自己的动作。

3.了解一些危险的标志和信号,并能做出反应。

4.喜欢去大自然,学习用简单的观察方法,有目的地感知周围的自然物和自然现象。

5.理解日常生活中的规则,并学着遵守。

6.愿意在成人的引导、帮助下从图书、画册、杂志中收集一些信息,并大胆交流。

7.结合日常生活,学习数的对应。认识数字,初步理解数量、颜色、重量等概念。

8.了解家庭的主要成员,知道他们的职业,并体验与家人的亲近之情。

9.喜欢参加游戏活动,愿意在游戏中用动作、语言简单表现自己对人、事、物的感受,并学习一些简单的交往方法。

10.学着遇到事情能与同伴请求、商量。注意倾听、理解他人的意思。

11.对身边熟悉的人和弱小的同伴表现出关心,愿意与同伴或他人分享玩具。

12.喜欢绘画活动,尝试使用不同的绘画材料,有初步的想象能力。

有了这样一些目标,我们的爸爸妈妈是不是心里有了点底呢?中班的孩子语言连贯性提升很大,交往也出现了他们特有的偏爱和模式,随着自理能力的提高,老师和家长需要统一的是:在教育中尽可能放手,让孩子多依靠自己带来力量去尝试、去思考,少责备多鼓励,耐心地在实际生活中多教孩子一些正确的交往方式和方法。成为孩子需要的领路人和支持者。

育儿知识:父母做调整有益于减少亲子冲突


我想带给父母的最后一个观念是:通过调整自身的某些态度,可以避免与孩子之间很多冲突的产生。

在我们的社会,为人父母更多地被认为是影响孩子成长和发展的一种方法,而无关父母自身的成长和发展。为人父母常常意味着要养育孩子,孩子需要进行调整以适应父母;只有“问题儿童”,没有“问题父母”,甚至可以说不存在有问题的亲子关系。

然而,所有为人父母者都知道,在与配偶、朋友、亲戚、上司或同事的关系中,有时候为了防止严峻的冲突或维持一段健康的关系,自己也需要做出改变。每个人都有过这样的经验——通过改变自身对待他人行为的态度,进而变得更加接纳他人的行为风格。你可能曾经对朋友习惯性的迟到感到不愉快,但是在这几年中开始接纳它,或者付之一笑,然后以此开你朋友的玩笑。你不再对此感到不快,而是将它作为朋友的一种特点接纳了。朋友的行为并没有改变,只是针对这种行为的你的态度改变了。你调整了自己,改变了自己。

同理,父母也一样可以改变对待孩子行为的态度:

唐娜的妈妈变得更加接纳女儿想要穿短裙的需求,因为她回想起了自己年轻的时候不顾妈妈的反对,追逐穿迷你裙和及膝靴的潮流的情景。

里基的爸爸变得更加接纳三岁儿子过度活跃的特点,自从他在和其他父母的讨论群中听说“在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当中,这种行为是非常典型的”。

父母应该明智地意识到通过改变自己的态度,可以减少自己不接纳的行为的数量,从而可以更加接纳孩子或接纳孩子的行为。

你可以更加接纳自己吗?

许多研究表明,一个人接纳他人的程度和接纳自身的程度之间存在直接联系。一个能“如其所是”接纳自己的人,也会对他人有更多的接纳。反之,那些对于自身很多特性都无法忍受的人,通常会发现他人身上有很多令自己无法忍受的地方。

父母需要问自己一个犀利的问题:“我对自己本来的样子有多满意?”

如果最诚实的答案显示对自己这个人缺乏接纳,父母需要重新检验自己的生活,寻找方法,从自己取得的成就中找到更多满足。有高度自我接纳、自尊的人通常是有所作为的成功者。这些人懂得运用自己的天赋,知道怎样发挥潜能、怎样达到目标,他们是实干家。

父母若通过独立的、有效的努力满足自己的需求,不但能够接纳自己本身,而且不需要从自己孩子的行为中寻求对自我需求的满足。他们不需要他们的孩子在某种特定方式下成长。自尊较高、以自己的独立成就作为坚实根基的人,对孩子以及孩子的行为会更加接纳。

如果父母很少或者无法从自身的生活中获得满足和自尊,必须很大程度地依赖别人对自己孩子的评价来获得满足,则往往不太能接纳孩子——特别是害怕孩子的某些行为会让他们看上去是糟糕的父母。由于这“间接的自我接纳”,这类父母将要求他们的孩子按特定的方式表现。一旦孩子背离其愿望,他们更可能不接纳孩子,对孩子感到失望。

养育“好孩子”——学校的尖子生、善于社交、体育达标等等——对很多父母来说是一种身份、地位的象征。他们“需要”为他们的孩子感到骄傲,“需要”他们的孩子以特定的行为方式表现,好让自己在别人眼里是优秀的父母。从某种意义上说,很多父母是在利用孩子带给自己自我价值和自我尊严。若是父母没有自我价值和自尊的其他来源,他们的生活将局限于调教出“好”孩子这一件事。这种情况会让他们十分依赖孩子,并强烈要求孩子按照某种特定方式行事。

他们是谁的孩子?

很多父母对于把孩子塑造成某种预先设定好的样子抱有强烈企图。他们所持的理由无非是“毕竟他是我的孩子,不是吗”,或是“难道父母没有权利按照他们认为最好的方式去影响自己的孩子吗”。

那些认为自己“拥有”孩子的父母会觉得自己有权利按特定方式塑造孩子,也因此会更倾向于当孩子的行为偏离既定模式时,对其行为表现出不接纳。把孩子当成独立的个体甚至非常不同的个体——完全不属于父母——的父母一定能够更多地接纳孩子的行为。因为在他们那里没有模式,没有给孩子预先设定好样子。这样的父母能够更加充分地准备好接纳孩子的与众不同,更加能够允许孩子成为他天生就能够成为的样子。

懂得接纳的父母愿意让孩子编写自己人生的程序;不那么懂得接纳的父母感觉有必要为孩子编写他的人生。

很多父母把他们的孩子视为“自己生命的延续”。这种想法经常导致父母极力影响孩子成为他们定义中的孩子,或是变成他们自己期望却未能长成的模样。近来,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讨论了很多关于“分离”的话题。大量累积的证据表明:在健康的人际关系中,一个人能够允许别人于自己是“分离”的存在。这种分离的态度存在得越多,就越不需要去改变他人,且更能容忍他人的独特性和行为上的差异。

在P.E.T.(父母效能训练)课堂上,我经常需要提醒父母们:“你创造了一个生命,现在要让孩子拥有它。让他自己决定,他在你给予他的生命中想要做什么。”纪伯伦在《先知》一诗中很好地阐述了这个原则:

你的孩子并不真正是你的孩子,

他们是生命对于自身渴望而诞生的儿女。

他们借你而来,但非从你而来,

尽管他们和你同在,但并不属于你。

你可以给他们爱,但别灌输你的思想,

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

……

你大可以努力让自己像他们,但别设法让他们像你。

因为生命不会倒退,也不会停滞于昨日。

只要认识到孩子不是自己生命的延续,而是独立的、独一无二的个体,父母就能够改变自己,去减少自己不能接纳的行为。一个孩子有权成为他能够成为的人,无论和父母本身有多么不同,或是和父母的伟大蓝图有多大的差别。这是孩子不可剥夺的权利。

你真的喜欢孩子吗?

我认识一些父母,他们说自己喜欢孩子,但是他们的行为非常清楚地表现出他们只喜欢某一种特定类型的孩子:看重体育的父亲常常会不喜欢一个兴趣和天赋都与体育无关的儿子;看重外貌的母亲会不喜欢一个不符合社会定义的女性美的女儿;那些生活因音乐而充实的父母,常常会对自己没有音乐兴趣的孩子表现出深深的失望;重视学术能力和学习成绩的父母,会对一个缺乏此种智慧的孩子造成无法修复的心理损伤。

如果父母意识到孩子未来的道路和方向有无限的可能,他们不接纳的行为就会变少。我经常告诉父母们:“不要希望你的孩子成为某种特定的样子,只要期盼他有所成长就好了。”有了这种态度,父母就会感觉到越来越多的对每个孩子的接纳,并且在看着他们成长的过程中充满喜悦和兴奋。

你的价值观和信仰是唯一正确的吗?

尽管比起孩子来父母无疑年长且拥有更多的经验,但并不是以往的经验和知识就让他们掌握了通向真理的唯一道路,或者使他们拥有足够的智慧可以在任何时候明辨是非。诚然,“经验是个好老师”,但它并不总是可以教导我们什么是对的;有知识好过无知,但一个知识渊博的人也并不一定总是智慧的。

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有很多在亲子关系中陷入大麻烦的父母都是是非观念极其强烈且严格的人。我们可以看出:父母对自己的价值观和信仰越是确信无疑,就越有可能强迫孩子接受他们(通常也会强迫其他人接受)。同时相对地,这类父母容易不接纳那些背离了他们的价值观和信仰的行为。

那些价值观和信仰体系更加灵活有弹性、更加具有可渗透性、更容易变通、更少“非黑即白”观念的父母,对于那些背离了他们的价值观和信仰的行为,他们的接纳度要远远高得多。据我观察,这类父母也较少把愿景强加在孩子身上,或是试图把孩子塑造成他们预先设计好的模样。他们会比较容易接受他们的儿子剃光头,尽管他们自己不会赞成留这样的发型;他们会比较容易接受孩子不同的着装风格,或是对学校权威的反抗。这类父母似乎接受了“改变是不可避免的”这一事实。“生命不会倒退,也不会停滞于昨日”,一代人的信仰和价值观未必是下一代人的信仰和价值观。我们的社会确实需要进步,一些事情是要坚决反对的,不合理的压制和强制的权威应该被坚决抵抗。拥有上述观念的父母会发现孩子有更多的行为是可以理解的、合理的以及可以接受的。

你的首要关系是夫妻关系吗?

美国很多父母向他们的孩子,而不是配偶寻求首要关系。特别是一些母亲,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孩子带给她们满足感和愉悦感,而这些感觉更应当从婚姻关系中获得。将亲子关系视为首要关系,常常导致父母“把孩子放在首位”“为孩子做出牺牲”,或者对孩子最后可以“出人头地”寄予非常大的希望。因为对这些父母来说,亲子关系是他们很大的一笔投资。孩子的行为对这些父母有着过于重大的意义,孩子的表现如何至关重要。这些父母觉得他们必须一刻不停地对孩子进行看护、指导、引导、监督、判断和评价。他们很难容忍他们的孩子犯错误,或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有过失。他们感到他们的孩子必须受到保护,以远离失败的经历和遭遇所有可能的危险。

高效能的父母能够与他们的孩子建立一种更为轻松、随意的关系。他们视婚姻关系为首要关系。孩子在他们的生活中占据了重要的位置,但仅仅处在第二位——如果不是第二位的,也不会比他们配偶的位置更为重要。这些父母似乎允许他们的孩子拥有更多的自由和独立。他们喜欢与他们的孩子在一起,但仅仅是在有限的时间里——他们也喜欢与他们的伴侣单独相处。他们的投资不仅仅在孩子身上,也在他们的婚姻上。因此,孩子表现如何或者取得怎样的成就,对他们来说没有那么地至关重要。这些父母更倾向于认为孩子拥有自己的生活,应当被给予更多的自由来塑造自己。他们似乎没有那样频繁地纠正他们的孩子,也没有花那么多时间监督孩子的行为。当孩子需要他们的时候,他们会出现在孩子身边,但是在他们没有感到强烈的被需求时,是不会不请自来地介入孩子的生活的。这些父母无疑是关心孩子的,却并不焦虑。他们给予孩子关注,却不会让孩子透不过气。他们的态度是“孩子就是孩子”,因此他们更能接受孩子的真实样子——就是孩子。对于孩子的不成熟或性格缺点,高效能的父母会更经常地感到好笑,而不是痛心。

这类父母无疑比前面那类更善于接纳——会令他们不高兴的行为比较少。他们没有那样强烈的需求去控制、限制、指挥、要求、警告和说教。他们可以允许自己的孩子拥有更多的自由——更多与自己的分离。前一类父母则比较不善于接纳,他们需要去控制、限制、指导、要求等。因为亲子关系是他们的首要关系,所以这些父母有着强烈的需求,要监督孩子的行为和设计孩子的生活。

为什么那些与配偶的关系不令人满意的父母会发现自己较难接受自己的孩子?因为他们非常需要孩子为他们带来欢乐和满足,而这些恰恰就是他们的婚姻关系中缺失的。

父母能够改变自己的态度吗?

P.E.T.课程能否改变父母的态度?父母能够学会更多地接受他们的孩子吗?以前我对此曾有过怀疑。然而近年来,我的想法有了根本性的变化。我们大多数人都见证了许多人,通过个人和家庭心理咨询或治疗、自助团体、阅读、观看录像带和听录音带,其态度和行为发生了极大改变。大多数专业人士(和父母)现在都接受了一个观点,即:当人们有机会学习和练习沟通与冲突解决技巧时,就会有很大的改变。

下面这些语句,摘自我们从父母们那里收到的信件和评价表:

——我们真希望在好几年前,当我们的孩子进入青春期之前,就已经学习了这门课程。

——我们现在对待孩子的态度就像对待朋友一样地尊重。

——我感到十分幸运的是我学习了这门课程。更重要的是,我对整个人类的视野有所拓宽。我更能接受其他人,不再像过去那样看待他们。

——我一直都很喜欢孩子,而现在我也在学着尊重他们。P.E.T.对我而言并不只是一门关于育儿的课程,而似乎是一种生活方式。

——我自己都难以置信,我竟然对我的孩子如此不信任。当我发现他们能够比我更好地处理他们的情绪和问题时,我感到自己的肩上卸下了一副重担。我开始为自己而活,于是重新回到了校园。现在我成了一个更快乐的、自我满足的人,也因此成为一个更好的家长。

并非所有父母都能完成态度上的转变,成为更能接纳孩子的父母。一些人开始意识到他们的婚姻并不是那么幸福美满,因此,夫妻中的一个或者双方无法成为高效能家长。他们或者因为把太多的时间投入到婚姻冲突之中,所以缺乏时间和精力;或者发现自己无法接纳孩子,因为无法接纳作为丈夫和妻子的自己。

另一些父母发现自己很难摆脱他们从自己父母那里继承的沉重的价值观体系,这导致他们现在过多地评判且无法接纳自己的孩子。仍然有许多父母无法修正他们“拥有”孩子的态度,或是无法摒弃把孩子塑造成自己所预想的模样的目标。

对一些难以改变自己基本态度的父母,学习P.E.T.的经验会为他们打开一扇寻求其他帮助的门——团体治疗、婚姻咨询、家庭治疗,甚至是个人治疗。这些父母中有很多人都说在接触P.E.T.之前从未想到过向心理学家或精神医生寻求帮助。很显然地,父母效能训练课程为他们带来了更多的自我意识,以及改变的动力和愿望。

经验告诉我们,在养育富有责任感的孩子方面成为更加高效的父母是需要花费一番努力的——它需要勤奋地学习、耐心地实践。不过试想一下:有什么工作不需要付出努力呢?

学做合格称职的父母


我作为幼教岗位上的一员,同时也是两个宝宝的妈妈,深知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一个家长给予孩子什么,孩子就会回报以家庭什么,那我们到底该为孩子做些什么呢?从事多年家长工作的我总结出以以下之自省:

1.用心陪伴,做孩子的“小玩伴”。

在现实生活中,家长每天都忙于工作,总认为给孩子提供更好的物质条件就是对他们最好的爱,但却忽视了对孩子的陪伴。0-6岁是孩子情感培养的关键期,孩子需要父母多给予其言语上的鼓励,肢体上的爱抚。陪伴孩子不是简单的一句空话,而要成为孩子们玩伴,哪怕和他一起拼个积木、讲个故事、聊聊天,在与孩子的沟通交流中增进亲子感情,也能够获知孩子所需。钱可以再赚,游戏可以再玩,但孩子的陪伴一旦错过了,他们就真的长大了!

2.言传身教,做孩子的“好榜样”。

父母的行为举止对孩子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人民日报》曾发表《清洁工如何培养出博士儿子》受到了各界的广泛关注,该篇报道中介绍了熊玉香当清洁工爱岗敬业、含辛茹苦把儿子拉扯大,生活中的点滴小事树立了她躬身示范、爱岗敬业的模范形象,这些都以实际行动时刻影响着孩子。这就是:身体力行胜过千言万语,这种“无为而教”,值得所有“望子成龙”的父母深思。

3.善待问题,做孩子的“守护人”。

面对孩子成长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惯性思维的父母总是单方面觉得孩子做的不够好,而从来不曾深思问题的根源在哪里。曾看到这样一段视频:家长和孩子分开单独采访,评价一下你的妈妈(孩子),并给她(他)打分,绝大多数的妈妈都说自己的孩子有很多欠缺的地方,打的分数也不高,而所有的孩子都给妈妈打了满分。相比之下孩子比大人更宽容,所以我们要学会多从他们的角度分析问题,更多的接纳、包容和理解孩子。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闪光点,父母不要一味看重分数,更要注重能力的培养,让我们的孩子成为最优秀的他自己!家庭教育是一门很深的学问,我们要努力提升自身的家庭教育素养,平时和孩子的交流中要多一些倾听、多一些鼓励,孩子是快乐的,人格才是健全的。

爱出者爱返,福往者福来。让我们用不懈的努力去追求,用平和的心态去等待,为了孩子一起努力吧!

育儿知识:父母不要随便给孩子扣帽子


大部分父母都希望孩子能学好,而且最好优秀于别人,他们觉得这是为孩子好,殊不知,如果在这过程中,不能清醒认识到自身教育并做出反省,往往成了父母的“自以为是”,对管教孩子有害无益,虽然出发点虽然没有错,但在教育过程中,却往往会出现不尊重孩子成长规律,而违背教育原则的事情发生,而如果这样,不但教育效果不好,还会恶化亲子关系,到头来,父母会感觉头痛,觉得自己一番“苦心”无用武之地,管孩子咋就那么难呢?

其实,我现在也有一番“苦心”没得到好报,那就是,我希望小容小韬做个“有礼貌”的好孩子,却见效甚微,如果孩子“不懂礼貌”,甚至有些“榆木疙瘩”的感觉,你会着急吗?

说来简单,就是打招呼的问题。两人从不到两岁上幼儿园,还不会说话时,我就开始教两人“见了老师要问好,然后回家时要跟老师说‘再见’!”,这个规矩呢,两人很小很小的时候就已经领会到了,不会说话时,也会摆着小手来表示“再见”了。可是,两人对此并不在意,经常需要我提醒,甚至一直到现在四岁,还经常显得那么“不懂事”,那就是不喜欢主动打招呼,甚至每次放学回家,老师都要主动跟两人说,“小容小韬再见!”,可即使这样的热情,都提名道姓了,两人都懒得应对。

唉,咋这么“没礼貌”呢?

但我一般不会把这顶“没礼貌”的帽子往两人头上扣,或者说,“你们要做个有礼貌的好孩子!”或者“你们这样真没礼貌!”然后就强制纠正过来。我觉得小容小韬这样的表现,不是因为不懂事,只是不想而已。我们都喜欢孩子懂事有礼貌,头脑灵活,待人周到,大家也看到了嘛,研究都调查显示,一个人的成功,智力方面的因素只占10%,占90%的其它两大方面是情商和努力。有礼貌应该属于情商范畴吧?你看看,社会上那些有头有脸的人物,待人接物多圆滑呀,有强大的社会关系网也是成功的因素之一,可是,就小容小韬这个样子,还社会关系呢,连最起码的“再见”都懒得说。

我不往两人扣帽子,是不想给两人一些空洞的压力,一是希望两人有一天能自己认识到,跟别人保持互动或者友好有多么重要,相处是一门学问,人在社会上,早晚都会有自己和别人的相处方式。二是我不喜欢用我所认为的待人方式去影响孩子,应该怎样做,我其实已经很清楚的告诉两人了,那么怎样去实施,那是两人需要去克服并实现的事情了。三是乱扣帽子其实是对孩子的不信任或是不了解,你知道吗?父母的很多鞭策和鼓励有时候并不能给孩子带来力量,效果可能经常相反,你越鼓励,孩子越退缩,因为你的态度已经在表明,孩子,你自己根本不行!

所以,适当的鼓励有必要,孩子明白了,就不需要说太多了,说太多就表明父母对孩子的表现已经不淡定了,而孩子能很明白的就能洞穿父母的心理,那就是,父母的话充满希望,其实是对我很失望了。

那天,我陪两人在青草河公园散步,碰见一退休老同事,因为以前在一个办公室,所以非常热情的聊了一会儿,老同事自然非常喜欢小容小韬,龙凤胎嘛,就算不是熟人,也喜欢看一看。可是,两人很淡定的站在那里,对老同事的热情皱着眉,简直一幅不耐烦的样子。出乎意料的是,同事一转身,小韬就跟我说,“爸爸,我没叫她‘奶奶‘!”。我吃了一惊,呀,小韬怎么知道我希望他叫老同事“奶奶”呢?关于这一点礼貌,我以前只告诉两人两件事,一是见到老师熟人要问好,走时说再见;二是见到爸爸妈妈的同事,男的叫叔叔,女的叫阿姨,老的叫爷爷或奶奶,这是最起码的礼貌。原来,我说的这两点两人早就领悟了,只是行动上没有表现出来而已。不但如此,虽然没表现出来,但两人对我心里对他们的期望真是了如指掌呀,否则,小韬怎么会这样准确的跟我说“我没叫她‘奶奶’”呢?我在想,很多父母觉得他们了解孩子,而事实是,孩子更了解父母,他们知道父母要对他们说的话,他们知道父母对他们的期望还有父母将以何种态度来对待他们。

所以,扣帽子有用吗?比如如果小韬没叫老同事“奶奶”,我便给孩子们扣上“没礼貌”的帽子,虽然是想让他们做一个“懂礼貌的好孩子”,但对孩子来说,这是多么大的打击和不信任呀,而事实是,孩子们的心里都透亮着呢,他们知道什么是“有礼貌”,并且一直自己在监视自己的行动呢。如果父母不适当的激励反而就是一种反感了。

那我们父母应该做的是什么?

一是提醒

不管是什么原因,是害怕还是不习惯,或者是忘记,最起码的礼貌应该保持的,所以,只要有可能,即使两人不情愿,我也会具体到行动上告诉两人,“快跟老师说‘再见’!”或者当别人主动跟两人打招呼,我会提醒两人说,“你们要回应‘你好’,明白吗?”,原则上的东西我就不讲了,比如要懂礼貌呀,做好孩子呀什么的,具体的行动比这些空空的话语有用多了,至少它能让孩子明白应该怎样去做。

二是沟通

比如小韬刚才跟我说“我没叫她‘奶奶’!”时,我就故作惊讶的问,“对啊,你怎么没叫她‘奶奶’呢?”小韬说,“因为我害怕。”唉,害怕什么呀。不过,也可以理解,对于不熟悉的人,小容小韬是很戒备的。或许熟悉后,会主动叫“奶奶”吧?这时候就可以顺势鼓励一下了,“那你以后再见到她,叫“奶奶”好吗?”,小韬有些犹豫,但还是努力点了点头。

三是帮助孩子去实现

教育孩子时,要具体事例具体说,这样才更有指导性,孩子也更易于去实现。就像我们夸奖孩子,“你真是一个好孩子!”或者“你真勇敢!”,或者“你真漂亮!”等等,这都是一些空话,或许在我们大人心里,我们知道这些话的标准,但对孩子来说,是空的,他们不知道“好孩子”具体表现在哪,比如很多孩子认为只要做父母喜欢的事就是“好孩子”,而失去了对事情本来就应该具有的态度。要避免这一点,夸奖时就要具体到一件事情上,比如小容小韬争玩具,我劝小韬先让给小容,小韬最终同意后,我会说,“小韬让小容先玩,真是好孩子!”这就表明,小韬因做这件事而是“好孩子”,跟听爸爸的话是两码事。或者我要求小容戴上发卡,我会说,“小容戴上这个发卡真漂亮!”那小容就会很明白的把“发卡”和“漂亮”联系到一块儿。如果不是具体事情具体说,只经常说,“你真一个好孩子!”“你真懂事!”等等,那时间长了,你会发现,孩子对这些评论会慢慢失去喜悦,并懒得理会了。

所以,如果要帮助孩子实现,不管这顶帽子好或坏,都不要随便扣,根据事情实话实说就好了。

其实,关于“礼貌”这件事儿,小容小韬已经进步好多了。两人不是那种嘴巴很乖,很会说的人,或许每个孩子有什么特点,小时候就已经表现出来了。但我们也应该相信学习的作用,还有引导的力量,关于如何做才更有“礼貌”并适合自己的行为方式,相信小容小韬会自己慢慢去体会并实现的。

育儿心得:和孩子一起,学做爸爸


育儿心得:和孩子一起,学做爸爸

每个孩子的降临都给这个家庭带来欢乐,同时也给爸爸妈妈带来挑战。

渐渐的随着孩子的成长,孩子身上的缺点逐渐暴露出来,成为每个家长不得不面对的问题,如何教育孩子成了作为父母心头烦心之事。

学做父母,再教育孩子

前几天看书看到这么一句话:“别以为生了孩子就是父母了。”孩子因为自从孩子降临以后,没有经过任何的培训,我就自然晋升上岗做了爸爸,也永远不会下岗。但是如何养育孩子,如何教育孩子又懂得多少呢?当然这是一个非常深奥的问题,每个家庭都有不一样的情况,作为父母的也不是什么都能学得会的。

相反,孩子长大了,有时候会来教育你了。有时候双休日了,想多睡一会了,孩子就会跟你说,太阳晒屁股了,要起床了。你在电脑前工作时间长了,孩子会跟你说,你玩电脑时间太长了,应该休息了。

所以,我们不要小看小孩子,我们父母应该去看一些书,学学如何做父母。如果真的有难度的话,可以在生活中,学学做父母的样子,给孩子多一些正面的榜样作用。

学做规矩,有条件地满足孩子

一位心理辅导老师说过一句话,3岁以前的孩子要给予无条件的满足和爱,给孩子以安全感。但是过了3岁,就应该给孩子有条件的满足。

在生活中,对于孩子合理的要求,作为家长应该给予满足,提高孩子的幸福指数,让孩子体会到爸爸妈妈都很在乎的。对孩子的不合理的要求,家长就要斟酌处理方式了,不能粗暴解决,也不能轻易妥协。当然这也是每个家长最难拿捏的一件事情。

孩子如果现在想买一个玩具,会事先跟我说,爸爸我想买一个什么玩具。我一般会问她为什么要买呀,到底有没有用,然后根据情况说星期天去买一个,或者你生日的时候再给你买,或者你做好什么事情了再给买,孩子也会很开心地答应下来。

学习尊重孩子,循序渐进

客观上,每个孩子身上,都有这样那样的缺点,但是在每个父母的心里,却都是那么完美,容不得别人说些不好的。但是看着孩子这里或哪里的不足,心头也比较的着急。

要正视孩子存在的不足,不要轻易埋怨孩子,尤其是学习上面的事。孩子的学习有一个学习、理解的过程,如果孩子某一些方面确实欠缺,那么作为家长应该多关心孩子,不要给予过重的心里负担,另一方面要帮助孩子一步一步去克服弥补不足。

比如,前阶段学校要孩子跳绳,孩子一个也不会,孩子妈妈教她一小时,还是一个也不会跳,妈妈就有一些急躁了,不要教了,让我去教了!但是这时候,孩子学得也不耐烦了,我跟她说,爸爸小时候也不会跳的,我们用绳子玩跳绳的游戏,以后每天我们都练几分钟,她要玩电脑了,让她练几分钟,她要吃东西了练几分。几天后从幼儿园回家,她高兴地告诉我她能跳1个了,我陪她高兴了半天,而且以后几天,天天回家练习,而且越跳越多了。

在平常的工作中,我也接触到一些孩子,看似很简单的事情不会做。确实孩子的个体差异不同,有些事情孩子竟然做不了,这就需要家长不要急躁,帮助他一步一步地学习,多花一点时间肯定会好起来的。

最后引用一句近几年内非常热门的话,这个世上有两件事情不能等,一是孝敬父母,二是教育孩子。如何教育孩子,教无定法,没有可以照搬照套的方法,每个父母都只能自己摸索,但是无论怎么说,作为孩子的父母,在工作之余,多陪陪孩子,和孩子交交心,在孩子的成长路上陪伴他一起走下去肯定是不会错的。

父母必备的基础育儿知识


父母必备的基础育儿知识

一、别忽略“孝亲”教育

世界著名教育家苏姆林斯基的实验学校里有一行醒目的大字:“要爱你的妈妈!”亲情教育和孝敬教育是早期教育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如何对3~6岁孩子进行亲情感恩教育,让孩子在感受爱的同时,也学会对家长付出爱。

二、八秒钟拥抱法

今天说的这种8秒的拥抱法却是有讲究的,每天在宝宝开心并乐意的情况下紧紧拥抱宝宝大约8秒的时间,让他感受到你的爱。同时坚持每天用笑容面对你的宝宝。我个人觉得这个方法值得注意,于是决定由即日起实施,可总是今天抱了,明天就忘了,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三、有关宝宝玩具的问题

不知道别的妈妈是否和我一样,宝宝的玩具又多又杂。我把它们统统放在塑料大箱里,任由乐乐爱玩那个就自个儿去取哪个,最多也就把玩具分成几批,隔一段时间换一批,让乐乐有些新鲜感。但还是每天为丢得满屋满地的玩具头痛不已。原来专家说玩具不是这样给宝宝玩法的。要把所有的玩具收好,放好。每次只给宝宝1到2样或2到3样,而且要让宝宝自己选择,玩过了就指导宝宝把玩具放回原处。让他养成好的习惯,如果他没有物归原处下次就让他找不到这件玩具。这样宝宝就长记性,妈妈也可省心多了。

育儿知识:孩子不专注,也许我们可以这样做


有位妈妈曾经跟我抱怨说,老师啊,我家宝贝吃饭时做不了三分钟就要玩玩具玩玩具时也一样注意力不会超过两分钟,更别说专注的看一会儿书,甚至是贴完一个故事,当孩子在本应该专注的时候,开小差父母就会责怪孩。此不专注不认真,即使孩子不专注、不全是孩子的错父母的责任甚至更大,当孩子在很小的时候就会在玩儿的过程中更表现专注力在这一阶段是孩子专注力形成的关键阶段,

据调查显示,孩子是有一定专注力的孩子,四岁时大约为十二分钟,五岁时大约为十五分钟七至十岁能够达到二十分钟。十至十二岁可以达到二十五分钟十二岁以上能够保持在三十分钟以上,当孩子沉浸于自己感兴趣的事的时候,就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养成专注的习惯,但可惜的是,孩子在专注的时候往往会受到很多干扰,而这些干扰大多数来自父母,我们做父母的是否得好好想一下。在孩子玩玩具时是否把五花八门的玩具都摆在孩子面前,而让孩子无从选择在孩子沉浸于搭积木玩模型的时候,是否迫不及待的跑过去帮忙在孩子认真看书的时候,是否时不时的嘘寒问暖,别看这都是些小事情,却会在孩子专注于某事造成干扰,不打扰对培养孩子的专注很重要。

据调查显示,两岁多左右的孩子开始对周围的一切事物充满好奇,当孩子专注的玩的时候,如果周围的人不去打扰,让他专注而完整的,做完一件事情,随着时间的积累,孩子就会养成持久的注意力,当孩子在观察一只小虫子时,我们不要为了怕他弄脏衣服,而一把把他拉开当孩子在书桌前看书或画画时。提前为孩子的生活需求做好准备,而不是在中途关爱孩子打断孩子的思路,同时,父母的言传身教也很重要,爸爸妈妈永远是孩子最好的榜样,如果我们做父母的,在吃饭的时候不停地刷手机,在看电视时,手里还拿着一本书,孩子天生就会模仿,也会学着父母的样子,在吃饭时,想着玩具做作业时,想着游戏。上课时,总想着外面的世界父母是孩子的镜子,孩子是父母的影子,所以每一个宝爸宝妈都要严格要求自己,不要让我们身上一个小小的坏习惯,影响孩子的一生,我们给经营好自己给孩子一个优质爸妈,当然了,要培养孩子的专注力,平时的训练也必不可少,注意力不集中一。分析是所有孩子的共性,所以也不用太过担心心情,我们不妨平时多训练训练孩子通过和孩子玩游戏带孩子玩的过程中,适当考核来锻炼,提高比如去动物园之后问问他们各个动物的特点等,当然了,最重要的还是要保证孩子充分的营养和充足的睡眠,使孩子有充沛的精力,从事学习活动有此可见,在日常生活中,就能让孩子养成专注的习惯,

当孩子专注于一件安全,且适合孩子的事情时,我们父母就老老实实当一个观众吧,静静的欣赏就好了,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你是否真的了解教育之道呢,面对孩子的日益成长,你是否遇到了一个又一个的难题,别担心我们在这里针对孩子成长各个阶段普遍性典型性的问题进行探讨,帮助家长们培养出健康优秀的孩子。

育儿知识:父母怎样培养孩子的精气神?


育儿知识:父母怎样培养孩子的精气神?

精气神是什么?精气神就是那种永远打不垮的气概和精神魄力。现代社会来自各方面的压力不断增加,方方面面的诱惑也很多,如何教给孩子一种健康的价值观,培养出有精气神的好孩子成为一个难题。

当下在独生子女的大环境下,男孩女孩都受到娇宠,孩子们不再像过去那样,男孩子要勇敢、坚强,有强烈的责任意识,女孩要做淑女,温柔善良。现在越来越多的孩子变得蛮横、极度自我,自私冷漠,没有积极向上的追求和理想,缺乏青春的活力,心理承受能力差,日益庸俗化。当下男孩子变得娘娘腔,没有一点阳刚气质;女孩子则自私蛮横,缺乏淑女修养。如何扭转这种不良形势,培养孩子积极健康的精气神呢?

帮助孩子树立坚强的意志,让他们敢于直面逆境。要让孩子经历风雨磨难,这对孩子克服软弱、形成刚毅的性格大有帮助。

让孩子接受挫折教育,培养强大的心理承受能力。当孩子遇到一些挫折精神沮丧时,应该告诉孩子挫折是暂时的,困难都会过去,要让他明白“再坚持一下,就会成功了”,通过他的努力结果是可以改变的。时时鼓励孩子,帮助他正确对待眼前的苦难,找出解决办法,逐渐强大内心,在下次面对类似问题时能够独立解决。内心强大的孩子,情绪稳定,意志顽强,积极进取,敢于冒险,面对挫折百折不挠,愈战愈勇。

教给孩子乐观的生活态度。父母应教孩子端正生活态度,建立起恒心,使其逐渐形成有远大的抱负和过人的胆识,有良好的修养和高尚品质及独立的人格。

对于社会上的不良风气,教孩子正确对待,不要随波逐流。当孩子走极端,只看到社会阴暗面,社会的恶劣事情时,父母要及时开导孩子,在孩子能理解的范围内,和孩子一起分析这些不良状况是怎么造成的,同时还要引导他看到光明的一面,正确对待人生和社会。毕竟坏的风气是长年累月形成的,时代变坏不等于要求我们个人也变坏。

不溺爱孩子,对于孩子不合理的、过分的欲望,父母要学会说“不”。现代孩子的物质生活条件大大提高,父母也是尽量满足孩子的种种需求,可是久而久之,发现孩子的欲望越来越离谱,那时候再纠正起来就很晚了。因此,对于孩子过分的、不合理的欲望要求,父母一开始就要制止,但要注意方式,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在拒绝孩子的不合理要求时,一定要兼顾两点:其一,让孩子明白为什么不能这么做;其二,让孩子感到父母的爱意,这样做是为了他好。

教孩子树立远大的目标和理想。父母要和孩子商量制定一个个人理想奋斗计划。把大的计划进行分解,具体到年度、季度甚至到周,结合实际情况,分阶段实现。做一个有理想、充满活力的好孩子。

培养孩子良好的精气神,需要方方面面的努力,这是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要父母和孩子一起努力实现。

喜欢《育儿知识:为孩子学做“狠心”父母》一文吗?“幼儿教师教育网”希望带您更加了解教育孩子的方法,同时,yjs21.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教育孩子笔记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