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这个玉米软软的

06-24

众所周知,对于一名优秀的教师来说,我们应该学会分析自己的教育教学方式,而教育笔记可以记录老师在课堂上存在的问题。有哪些优秀的教育笔记值得借鉴呢?急您所急,小编为朋友们了收集和编辑了“老师,这个玉米软软的”,仅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本网站为各位幼儿教师解决教案难题,下面给大家带来一篇“老师,这个玉米软软的”!

祺祺是班里的挑食大王,除了早上的牛奶、饼干,午饭、点心他从来都不碰。

这让老师和家长都非常头疼,为此,他妈妈还带他去医院看了看,但是仍然没什么效果。

开学第一天,孩子们都自己去拿点心,我发现祺祺没有动。

我说:“祺祺,你怎么不去拿点心呢?”他很奇怪的告诉我说:“可是我本来就不吃的呀!”听着他理所当然的话,我进行了思考:孩子是真的不喜欢吃,还是已经形成了习惯?于是我决定让孩子尝试一下。

今天吃的点心是玉米,我一边像孩子们介绍玉米的营养,一边引导他们观察玉米像什么,还用生动的语言鼓励孩子们大口吃玉米,如“大口咬,满嘴香”“一口咬出半个月亮”等等。

祺祺看着孩子们吃的又香又好玩,他也想玩。

于是我让祺祺拿了一个小的,并且说:“你可以试试看香不香。

”祺祺咬了一口,看起来挺香,于是吃了起来。

孩子们吃完点心,祺祺还跟我说:“老师,这个玉米和我家吃的不一样。

学校的玉米是软软的,我家的玉米是硬硬的!”“那学校的玉米好吃吗?”我问,他点点头说:“还蛮好吃的!”我笑着摸摸他的头说:“学校的菜和家里的菜烧的味道也可能不一样哦,祺祺以后什么东西都要试着吃一吃,好吗?”祺祺点点头。

晚上,祺祺妈妈和我聊天的时候说“今天祺祺回家说自己吃点心了,还吃的很开心!”于是我把今天的事情和祺祺妈妈说了,他妈妈很高兴,并且说以后在家里也要尝试让孩子多吃一点!

其实孩子挑食是非常常见的现象,引导孩子什么东西都爱吃,不能仅靠说教,作为老师和家长我们可以运用一些幼儿能够接受的方法,让孩子产生尝试的愿望,逐步帮助幼儿建立起对食物的积极情感,养成良好的进餐习惯。

不知道本文“老师,这个玉米软软的”是否对你有所帮助,感谢您的阅读,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浏览其他页面!

yJS21.com更多精选教育笔记阅读

半个玉米的风波


今天午睡后的点心是玉米,大家都非常喜欢吃,有的咬一口嚼了很长时间才咽下去,慢慢品尝着它的美味;有的是一粒粒拨下来品尝,孩子们各自静静地品尝着自己的一份。正当孩子们快吃完的时候,我看见盆里还多了半个,我随手瓣开来分给了站在旁边的新新和勤勤。可没想到这会引起一场风波:新新和勤勤互相看了看,脸上洋溢起得意的笑容,他们还举起那点玉米在同伴面前炫耀起来:“金老师又给我一块了。”其他的孩子,有的投去羡慕的眼光;有的转头不不理睬他们;有的则跑上来往盆里张望。孩子们开始议论开了,有的说:“他们今天乖,所以老师给他们吃。”有的说:“放学我让妈妈也去买。”有的愤愤不平的说:“老师一定喜欢他们。”等等。

这时,我才意识到自己的举动欠考虑,给了孩子们不必要的猜疑空间。我马上进行了补救工作:“小朋友,今天由于一个小朋友没来,所以多了半个玉米,我给了新新和勤勤,以后如果有多的,我们轮流分享好吗?”孩子们都同意了这个建议。

孩子是敏感的,我们随意的一个动作、一句话、一个表情都会对孩子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因此,我们教师的一举一动都应“三思而后行”。

中班:半个玉米的风波


今天午睡后的点心是玉米,大家都非常喜欢吃,有的咬一口嚼了很长时间才咽下去,慢慢品尝着它的美味;有的是一粒粒拨下来品尝,孩子们各自静静地品尝着自己的一份。正当孩子们快吃完的时候,我看见盆里还多了半个,我随手瓣开来分给了站在旁边的新新和勤勤。可没想到这会引起一场风波:新新和勤勤互相看了看,脸上洋溢起得意的笑容,他们还举起那点玉米在同伴面前炫耀起来:“金老师又给我一块了。”其他的孩子,有的投去羡慕的眼光;有的转头不不理睬他们;有的则跑上来往盆里张望。孩子们开始议论开了,有的说:“他们今天乖,所以老师给他们吃。”有的说:“放学我让妈妈也去买。”有的愤愤不平的说:“老师一定喜欢他们。”等等。

这时,我才意识到自己的举动欠考虑,给了孩子们不必要的猜疑空间。我马上进行了补救工作:“小朋友,今天由于一个小朋友没来,所以多了半个玉米,我给了新新和勤勤,以后如果有多的,我们轮流分享好吗?”孩子们都同意了这个建议。

孩子是敏感的,我们随意的一个动作、一句话、一个表情都会对孩子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因此,我们教师的一举一动都应“三思而后行”。

教育随笔:为什么叶子黄了还是软软的


在深秋时节,红树叶、黄树叶、橙树叶……随着秋风在空中翩翩起舞来到了地面上,给大地铺上了一层多彩的地毯。我带着孩子们走出教室来到校园的林间小道上开始了捡树叶的活动。捡之前向孩子提出要求:仔细观察秋天的树有了什么变化?树叶有什么变化?若有疑问可以提出来。孩子们看到林间小道上各色树叶激动极了,很快开始了自己的树叶搜宝,有的说:“看!我捡到了一片红树叶。”“我捡到的是黄色的。”“我的像一把扇子,你看!”(边做扇风的动作)……孩子们沉浸在自己的发现和收获中。这时糖糖拿着一片黄树叶边捏边问我:“董老师,为什么树上绿绿的树叶是软软的,落下来的黄树叶还是软软的呢?”他的问题瞬间让我一愣,然后则是一种惊喜。“你的问题非常棒,可以先问问其他小朋友,待会儿我们回教室一起来讨论好吗?还可以看看其他树叶是不是也是这样。”糖糖笑眯眯去寻找了其他的朋友,将自己的问题进行分享。同时我也将糖糖的问题进行了分享“孩子们,糖糖发现了问题——树上的绿树叶是软软的,落下的黄树叶也是软软的?这是为什么呢?你捡到的树叶和他的感觉一样吗?”……

回到教室后糖糖将自己的问题再次提了出来。教室里一下子处于安静中,大家似乎一下子都不知道,等待着我的答案。我则问:“绿树叶为什么是软软的?”孩子们七嘴八舌地说:“树叶里有水。”“树叶里有汁。”我小结:“对,绿绿的树叶里有充足的水分,促使它软,不干燥。”这时糖糖站起来说:“那黄树叶不是因为水分不够了才落下来的吗?为什么还是软软的呢?”顺着糖糖的问题我问:“你们有谁和糖糖捡到不一样的树叶吗?”龙龙这时举起了一片枯萎的棕色树叶。我将其拿到前面放在投影仪下:“仔细观察。”用手将两边叶子同时进行捏、团,“你发现了什么?”孩子们说:“一片碎了,黄树叶还是完整的。”这是为什么呢?窈窈说:“老师我知道,龙龙的树叶是早就落下来的,很干,所以一捏就碎了。”“对,那么糖糖的这片树叶呢?”“这片树叶是刚落下来的,还没有干。”“对了,有些树为度过干燥的冬天,会将树叶落下,减少水分的流失,而叶子也会随之枯萎。但是刚落下的树叶虽然变黄,却还没有完全枯萎,还有一些水分,所以还是软的。等过些日子随着空气流动,水分完全蒸发,就和龙龙捡到的一样了,完全枯萎了。”

秋天对孩子们来说充满秘密,树叶为什么变黄?树为什么会落叶?一系列的问题都是孩子们直观观察到的,想要了解的。而对于今天的活动来说,这几个问题在小班时我们也探究过,对本次的活动有了一定的经验铺垫。这次活动则是在孩子已有经验的基础上让孩子在实践感知中发现问题,提出自己想问的问题。《指南》中也提到“应引导幼儿通过直接感知、亲身体验和实际操作进行科学学习。”通过这个活动不难发现孩子们对于主动提问、发问的能力有所欠缺,更精确地说应该是不习惯这样的学习形式。因此,孩子在探究认识周围事物和现象时,我们老师就要有意识地引导孩子发现、发问、质疑,并大胆说出想法的能力,这样才能有效提高幼儿的探究能力、思考分析能力。日常活动中对自然角的观察、周围生活的疑问都是很好的关注点和引导的点。

不要哭,这个我会修的


最近的晨间锻炼基本上都有跳绳,随着不断的练习,孩子们跳绳的能力也越来越强,甚至有的孩子还学会花样跳绳,看着孩子们跳绳那热情高涨的样子,我也有种跃跃欲试的冲动。

近来孩子们都自己买了新绳子,种类繁多,其中不乏有两头带着塑料把手类型的。这一种绳子有一个特性:塑料把手容易脱落!每每跳绳时,都会在地上发现把手散落在那,或者有小朋友跑过来说:“老师,我的这个掉了!”通常碰到这样的情况时,我会让孩子把把手捡起来扔掉,或者第孩子说:“没有关系为,掉了就扔了吧,没有把手依然能跳!”孩子们听完这些话都是默默地走了,我也开始巡视其他地方。

其实在他们走向垃圾桶的那段路上,孩子们的脚步是缓慢的,眼神是不舍得,手一直摆弄着把手,而我却没有看到这一切!

有一天,张子皓跑过来对我说:“小陈老师,我的把手掉了,绳子坏了!”我还是一如既往地对他说:“没事,扔了吧!”我忽略了一个细节,那就是张子皓小朋友他是一个很珍惜自己东西的人,是一个要求完美的孩子。他听了我的话并没有走向垃圾桶,而是默默地蹲在那仔细观察着把手,我见状心想:过一会就好了,随他去!

可是事情的小插曲出现了,张子皓有点开始用手去抹脸了,我知道那是他哭了!而正当我想去安慰的时候,朱文哲出现在他身边,蹲下来说:“不要哭,这个我会修的!”只见朱文哲拧开把手下得盖子,拿出、塞进、拉紧,一整套工序下来,张子皓的把手真得被装好了!这个时候张子皓破涕为笑,开开心心拿着绳子去跳绳了。

我轻轻走到朱文哲身边问他:“朱文哲,你本事不错哦!你怎么会的呢?”“因为有次我的把手掉了,爷爷教我的!其实挺简单的!”然后他就蹦蹦跳跳走了,不一会我又看见他蹲在那里帮人修把手呢!

“其实挺简单的!”这句哈震撼了我,我从来没有想过让孩子自己去动手发现这把手应该怎么装上去,从来没有想过让孩子去思考。只是认为这形同虚设的鸡肋把手扔掉就行了!我们一直提倡孩子自己动手做自己的事情,一直鼓励孩子去发现、去思考,可是当一个很好的机会在面前的时候我们往往忽略孩子本身,占主导地位的还是我们老师成人的思维。如果我当时说句:“哦,掉了啊?那我们一起来看看有没有办法把它装上去好吗?”或许到现在每个小朋友碰到把手掉下来第一反应就是我自己来修,这不是一次很好的实践操作相结合的经历么?

这个办法也不错


图书角的图书摆出来没几天,封面与内芯就分家了,新玩具拿出来没多久,就七零八落,不是少这就是缺了那,一盒蜡笔用几次就剩下一小块一小块的。折纸、绘画用的纸,一个早晨的区域活动就不见了等等。针对班上发生的这事情,我反反复复强调要爱惜幼儿园的教玩具,可总是收效不大。

对于幼儿的过失,有人主张采用“自然后果法”,即让幼儿凭自己所犯错误的自然后果,从而学会怎样去服从自然的法则。我想不妨用这种方法试一下。

于是,图书撕破了,我就收起来,不再添置新书,玩具损坏了,就把它收起来,不再添置新玩具,没玩具玩,没图书看他们觉得很难受,很着急。我便借此机会引导他们讨论为什么会这样?他们争先恐后地讲起来。最后我小结,使孩子明白并知道了没有书看,没有玩具玩,没有蜡笔、纸画画是他们不知爱惜的后果。当我再次拿出新图书,新玩具、新蜡笔、新纸时,孩子们都表现的很爱惜。

由此我想,对于这一年龄段的孩子,单靠正面教育是不够的。“自然后果法”也是一种教育手段,教师只要运用得当,是会取得良好效果的。

这个娃娃爱吃,那个不爱吃


区域时间到了,你和同伴相约进入了“小鬼当家”。这已经是你连续第二天进入这个区域了,看来你是相当的喜欢在这个区域游戏。我静静的在一旁看着你和小伙伴的交流。一开始,你拎着个篮子走到娃娃的床边拨开蚊帐对娃娃说:“你生病了,在家里好好休息。我要去买菜了!”说完你把食物放进了篮子里,接着又把篮子里的食物拿出来,又挑了一些放进去,反复了好几次,我忍不住询问:“糖糖,你为什么把食物放进放出呢?”你拿着其中一样食物笑着对我说:“这个娃娃爱吃,那个不爱吃!”哈哈,原来是这样啊!挑选完了食物你拎着篮子走进了小厨房,和小伙伴一起烹饪起了食物。

老师的声音:

平时的糖糖总是一幅“坏坏”的样子,喜欢和老师开玩笑。看到游戏时的你瞬间觉得好暖,照顾起娃娃来像模像样的。你很喜欢这个区域,也渐渐学会把玩好的玩具放回原处,这是很大的进步。

接下来的可能:

糖糖在做饭游戏环节,,拿着玩具锅铲煮饭炒菜,玩得不亦乐乎!我们也应该抓住孩子对此产生的兴趣点,让幼儿对厨师的职业与工作内容有更深刻的认识,让孩子亲手制作自己吃的食物。

让这个区域更具角色感


“老师,我想在玩橡皮泥!”妍妍在我请到她之后大声地提出请求。“可以啊,你的游戏你做主啊!”我笑着回复她。她欢呼一声,搬着小椅子小跑着去了“休闲吧”的位置,然后立刻转身去拿自己的橡皮泥。而后陆续请到的孩子也又跟着去啦“休闲吧”的。还有孩子过来表达自己的愿望,也要去玩橡皮泥,我请他去问游戏负责人,然后他醒悟过来转身就去找妍妍。

游戏中,妍妍还是习惯先表达自己的愿望,然后听老师的建议,其实这个老师给孩子们准备休闲吧的游戏材料可能有直接的关系,小班的时候都是老师准备好材料,而现在需要孩子们自主准备材料了,他们会略有茫然,而且会和区域游戏有一些混淆,表达愿望也是希望老师帮助确定自己喜欢的内容,角色游戏中是否可以进行。

在游戏过程中,可以看出孩子们的动手能力和交往能力存在差异,妍妍能很好地进行自己的手工活动,而且能够很轻松地和旁边的孩子互换工具,满足自己的操作。需要期间也没有过多的话语,她就能很轻松地创设一种友好的互动合作氛围。鼓励孩子在游戏后,结合角色游戏的特点,给游戏起个自己喜欢的名字,让这个区域更具角色感。也可以引导孩子进行下一次游戏的提前构思,自己参与游戏材料的准备,逐渐做到真正的自主。

教育随笔:大松树下捡到玉米


晨间锻炼的时候,悦悦突然来找我:“老师,我捡到一个玉米!”“啊?玉米,给我看看!”悦悦献宝似的拿出来,往我手心里一放,似乎是大松树脱落的果子啊。

我:悦悦,你从哪里捡到这个东西的?

悦悦:这里(大松树下面的栅栏里)。

我:那这棵是什么树呢?

悦悦:大松树呀。

我:大松树下面会捡到玉米吗?

悦悦:玉米呀!

看着我和悦悦在讨论,其他孩子们也围上来,七嘴八舌地讨论开来了。

昊昊:哇,玉米。

庭庭:什么啊?

蔡澯:玉米。

……

我:想想看,我们在什么地方捡的这个东西?

幼:大松树下面呀!

我:那大松树下面会有玉米吗?可能会是什么呢?

某幼:松果,是松果。

……

我将玉米交给了朱老师。

当孩子们坐下来之后,朱老师开始和孩子们讨论了。

朱:孩子们,这是什么?

幼:玉米。

朱:想想看,我们平时吃的玉米是什么样子的?是这样子的吗?

幼:不是。

朱:对呀,不是这样子的,这不是玉米。那大家想想,我们是从什么地方捡到这个东西的?

幼:大松树下面。

朱:那有可能是什么呢?

幼:松果吧。(稀稀拉拉地声音蹦出来)

朱:那让我们一起来问问小电脑,看看照片,查查它究竟是什么,好吗?

百度之后,孩子们看到了松果和松树的花。当然,一眼孩子们就辨别出了松果,于是,大松树的花(花蕊)这个答案孩子们就明白了。

虽然这次的小发现是源自于悦悦的一个小收获,但是,当我们组织所有孩子都来关注、讨论时,这就成为了孩子们共同的收获了。松树的花蕊小小的,有点像玉米小时候的样子。但是,如果仔细引导孩子们回忆经验,就能清楚地辨别出它不是玉米。再结合孩子们捡到的环境,引导孩子们仔细想想,就能猜出可能是大松树的什么。当然,孩子们对于松果的印象非常深刻,经验也比较多,因此,容易误认为是松果。包括我也是,一开始没有查阅电脑时,我也误以为是松果。

科学是严谨的,带给孩子们的认知是深远的,甚至是终身的。如果没有朱老师的继续引导,我想我和孩子们肯定都停留在松果上了。感谢朱老师给孩子们上了精彩的一课,也给我上了一课。

相信《老师,这个玉米软软的》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幼儿教师教育网”是您了解教育笔记,工作计划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yjs21.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幼儿老师的教育笔记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