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园共育:上幼儿园了,请称呼孩子的名字

06-28

父母重视孩子的教育,家庭与学校合作,可以实现教育的质量最大化!教师在一定情况下要进行家访,了解情况,以积极正确的教育方式,帮助孩子放飞梦想!那么,家园教育中有哪些是父母必做的功课呢?小编特地为大家精心收集和整理了“家园共育:上幼儿园了,请称呼孩子的名字”,供大家借鉴和使用,希望大家分享!

“宝宝”、“乖乖”、“小宝贝儿”不少爸爸妈妈都会给自己的孩子一个昵称,这个昵称到宝宝上幼儿园、甚至上小学后都还在沿用。Stop!这种昵称在孩子上幼儿园后就该改口了。这是为什么?

“宝宝”之类的昵称产生于婴儿期,它对孩子的心灵抚慰和情感交流类似于无形的“奶嘴”,是伴随着“奶嘴”而产生的,也应该随着孩子的“断奶”而终止。它和奶嘴一样,仅仅适用于只能以哭声或“咿呀”表达感情和需求的婴儿。

当孩子能够奔跑、生活自理,尤其是上了幼儿园和小学以后,家长就应该理智地改口,称呼孩子的名字。这是因为,当孩子开始集体生活后,他需要适应没有太多人围着他转的集体生活,需要学会独立。而“宝宝”、“贝贝”之类的昵称就会抵消学校教育带来的作用,让孩子依然觉得自己是家中的掌上明珠,是还没长大的小宝宝。

相对而言,称呼孩子的名字,则会让孩子觉得自己的身份不一样了,长大了,也多了一份责任感。

称呼孩子名字 你需要注意啥?

父母应该注意以下几点:在孩子的转折期适时改口如果嫌改口比较生硬,可以在孩子开始上幼儿园、上学,或假期旅游中开始。因为这些时机都是孩子人生的转折点,孩子将面临在全新的环境与陌生的同伴建立友谊和合作关系,父母在这个时候改称孩子的大名,有助于孩子成长意识的觉醒,增添他步入社会的勇气和自信心。在新学年开始时进行教育比如对一个小学生来说,新学年意味着孩子升入新的年级。

因此,父母应该跟上孩子成长和学校教育的节奏,在称呼上明示或暗示孩子:他的身份不同了,应该承担起更多的责任。利用孩子们的理想志愿代替昵称孩子在与家长交流的时候,或者在作文、日记中,总会流露自己长大以后的梦想、理想。

幽默的父母不妨就以孩子的理想代替昵称,给孩子积极的心理暗示。如对于长大想当警察的孩子,家长可以戏称“王警察”,对于想当医生的孩子称为“李医生”,想当科学家的孩子可以称为“张教授”……每一种职业都有一种或多种职业精神,如警察的胆大心细、勇敢奉献;科学家的认真专一、思考创新;医生的细心耐心、慈悲为怀等等。这些都可能随着称呼强化孩子长大的意识,为孩子的行为树立良好的样板。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编辑推荐

家园共育:我们都忽略了尊重孩子的意思


孔融让梨的故事告诉我们要让着弱于自己的小孩,要学会谦让,但是现在这个谦让以及礼让总是让很多人误解,甚至利用这些理由做出一些让你不舒服的事情,平时带着孩子去朋友家玩,或者同事带着自家更小的孩子来串门的时候,这样的现象就会更加频繁的发生。下面一些实例,来给大家讲讲。

“哎,你给给她吧,她那么小头一次来咱家,再说了,只是拿你一个娃娃而已,你还有那么多个呢,给她吧,听话。“妈妈对着8岁的小雅说了这么一段话,小雅心里淌着泪的把她最爱的粉色大熊娃娃递给了只有5岁的小表妹,只是因为小表妹吵着要哭,妈妈安慰着小雅说:”没事哈,就一个娃娃,妈妈回头再给你买一个,没什么的,听话,乖孩子。“

7岁的小君喜欢玩一些男生的爱玩的小玩具,比如她经常爱玩的弹力球,有次去哥哥家里看见他有一个十二生肖系列的小狗狗的弹力球,玩起来之后爱不释手,就不想放下了,哥哥找她要,她也不撒手,俩人争执了起来,伯伯跟哥哥说让让她,回头爸爸再给你买个,哥哥跑去自己的屋子里哭了,伯伯只能无奈的跟君君爸说,“不好意思让你见笑了。”君君爸也很尴尬。

只能匆匆忙忙的带着君君客套了几句回家,说来也真是巧合,也就一个礼拜的时间吧,君君妈妈的同事带着孩子来君君家玩,看见了那个可爱的狗狗弹力球,同样玩上就撒不开手了,哎,这不能说算是一报还一报吧?君君妈同样的劝君君,君君坚强的忍住了泪水,等到同事阿姨带着孩子回家之后,对着妈妈哭了起来。

还有一个小故事其实说起来挺负能量的,小建去了哥哥小林家,看上一个变形金刚就特别喜欢,俩家父母在聊天的时候,小建跟哥哥一起在玩变形金刚打架的游戏,玩了半小时后父母聊的差不多准备回家的时候,就看小建在玩具边上站着不动,一双眼睛直勾勾的看着那个变形金刚,小建妈妈一看就知道小建的心思了,就直接走到小建身边跟小建偷偷说了句:"喜欢就拿,没事,你是小孩子,他们不会说你的。不给的话,你就哭好了。"

小建一听,脸色突然就变好了,拿着玩具就走到父母边上去了,小哥哥看见了就不开心了,跟他说:“这是我的玩具,你不能拿走。”小建听见了直接就哭闹起来,伯伯直接就说:“没事,拿吧,没事,我再给他买个。小林啊,别跟弟弟抢,当哥哥要有哥哥的范儿,不就是个玩具么,送给弟弟了。”小林一脸不开心的样子却又不敢不听爸爸的话,只好把自己心爱的玩具亲手送给了弟弟小建。

这种事情,其实在年幼的时候经常发生,这是否是一个好的习惯呢?或者往大了说是一种不好的社会现象?

弱者有理或者说被要者的一种要面子的行为,在中国,面子很重要,别人家去你家,要招待好,同时有所求,也要礼貌的回应。但是!礼貌是有限度的,请不要拿孩子的玩具去取悦别人家的孩子!在这件事本身来看,孩子到别人家就想拿别人家的玩具时,已经做到了不礼貌的情况,不要跟我说这只是一个孩子,不要强求他做这做那,懂礼貌就应知道不该要什么,这些东西都是应该在幼年时期孩子的家长教育范围之内的东西。

很多孩子在被要了东西之后,会养成不好的习惯,会变得自私,不会分享,不合群,一看别人家孩子来了,闺女就赶紧把自己的玩具啊娃娃啊什么的藏到另一个屋里子,关上门,不让别人进。怕丢失自己最爱的小财富。父母往往在这个时候总会跟孩子谈心讲:“不就是一件玩具么?爸妈再给你买一件。不要这么小气。”既然是送给自家孩子的玩具,那么对于孩子玩具的归属就请不要干涉了,对孩子来说,玩具不仅仅是玩具,我们要换位思考。

如果你总是说孩子“不爱分享”、“不大方”,那父母应该首先做出表率,什么样的才叫大方!比如:把最心爱的包包送给别人?把最喜欢的房子、车子、票子与人分享?

不要觉得玩具和房子、车子没法比,其实全在于拥有者的态度,孩子和你一样,把玩具当成自己的宝贝。

或者你也可以试想这样的场景:

别人来你家拿走你的两件喜欢的衣服、包包等,你还不能表现出不开心;

别人把你家房子、车子、票子充公,说要支持广大苦难人民…你还得鞭炮庆祝!

说老实话,用自己孩子的玩具取悦别人家的孩子,真心不可取!

而喜欢拿别人东西的小孩子会养成以下几个坏习惯以及坏的后果。

1、碰到想要的东西就要拿,学会了“假哭”

有句成语叫“恃宠而骄”,意思大约是倚仗别人的宠爱而骄傲自满,而孩子只是因为大人对他的宠爱,或者抹不开面子,就给了他,一次二次,孩子觉得这个法子可行啊,百试不爽,就可能经常用了,一来二去,孩子去哪都哭闹,自己作为家长也搞得毫无办法了。只能丢脸。

2、没规矩,不会讲道理

孩子从小就得宠,大家都惯着他,都在说:“没事,孩子小,我们让让他就好了。”现在小了都这样,长大之后自然而然还是这个样子,等到长大了,没有人再惯着他,他我行我素的姿态会招来很多人的讨厌,免不了发生冲突,无规矩不成方圆,这样的人以后很难交到正派的朋友,因为守规矩在日常来说是一件基本的事情,没有规矩的人很容易被群体排除在外。我们小时候讲的是规矩,大了之后,规矩就变成了法律,再哭再闹,法律不容情。

3、影响自己以及父母的形象

说实话,孩子怎么样,真的是看家长如何教育,父母从小开始教育,别人家的东西不能拿,如果喜欢可以告诉爸爸妈妈,我们去给你买,实在想要,也可以去找人家换,用自己的玩具跟人家的换,但是不能抢!如果这点很基本的要求都不会教,那真心对孩子的发展有很大的漏洞,同时虽然大家都知道背后说人不好,但是你家孩子要是把认识的都要了一遍,你就真别怪人家合起伙来说你家教的问题了。

家园共育:孩子看电视 请筛选掉负面新闻


平常吃饭的时候,家长喜欢打开电视看看新闻,了解一天内都发生了什么,而孩子此时也会煞有兴趣的一起看。这里不得不提醒各位,有些新闻不适合孩子看,比如一些负面消息。孩子长时间看这些,很容易造成他们出现情绪不安的情况,严重的话还会影响他们的身心健康。

一、负面新闻对孩子有何影响

1.影响孩子身心健康

要知道孩子的世界很单纯,心理承受能力远远不及大人,在看到负面消息时,会内心会很紧张很害怕,有的孩子甚至还会出现惊吓的情况,这对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是非常不利,同时还会影响孩子的睡眠质量。

2.影响孩子身心成长

有些电视放的节目里面的人所作所为所想都是非常偏激的。孩子在看到之后,虽然没有办法辨别是非对错,但模仿能力却非常强,如果经常观看这些节目,孩子会模仿,这对他的身心健康成长很不利。长大之后会给他人、社会都会有一定的危害性。

二、孩子情绪不安该怎么应对

当家长发现孩子在看完节目之后情绪变得不安时,应及时安抚孩子,正确引导并教育孩子,不要让孩子留下阴暗的一面。否则会对其以后成长造成不良影响。

在发现孩子非常恐惧时,家长不可威胁和恐吓孩子,这样只会让孩子变得更加胆小懦弱,丧失自我保护能力,这对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长是非常不利的。

家长在发现孩子情绪波动比较大时,可以分散其注意力,让孩子多看美好的东西,让他听听音乐或是一些欢快的节目,让孩子放松心情,这样孩子的情绪就会变得稳定很多。

三、看负面新闻的注意事项

孩子在看到负面消息时,家长千万别刻意回避,这样做反而会加深孩子内心恐慌,加剧他们的紧张感。这时候家长首先要做的是消除孩子内心的恐惧感,跟孩子说说新闻讲述的内容。

平时别让孩子一个人看电视,如果你没有事情,你可以跟孩子一起看节目。当看到不好的消息时,家长可以引导教育,开阔孩子的视野,扩大孩子的知识面。

孩子看到负面新闻时,家长首先要做的是引导孩子,而不是一味的回避。有时候家长回避的态度,反而会让孩子觉得不舒服,情绪变得更差。

家园共育:孩子到了大班,变成小大人“懂事”了?


我家孩子什么时候长大懂事啊,别在动不动就闹脾气!——相信不少家长都感叹过吧!您别着急,不用等太久,孩子到了幼儿园大班,大约5—6岁的时候,“懂事”的种子已悄然种下,正悄悄发芽成长着。

就“情绪”这一点, 5—6岁孩子的情绪逐渐发展平衡,他们不再经常与周围的环境发生冲突,遇到困难时,能想办法自己解决。另外,幼小衔接是这个阶段孩子面临的主要问题,父母要帮助孩子做好心理准备。

这一阶段孩子情绪的具体特点如下:

能够逐步体验嫉妒、罪恶、羞耻等各种复杂的情绪;

能进一步理解和关心同伴的需要,听取同伴的意见;

情绪调节能力得到进一步加强,会用语言、图画、音乐、舞蹈等来表达自己的各种情绪情感;

遇到困难时能通过回避策略来调节自己的情绪,如避开正在发脾气的同伴,能够更好地伪装自己的情绪;

幼小衔接是这个时期的主要工作,对此孩子会有多种情绪反应,如自豪、快乐、不安、害怕等。

案例分享一

从隔壁强强家回来的时候,浩浩手里多了几颗弹珠,妈妈一问才知道是从强强那里拿的。浩浩显得很不好意思,他听从妈妈的话,主动把弹珠还给了强强。

【案例分析】

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已经能够初步体验出羞耻、嫉妒等各种复杂的情绪,当孩子做错了事情,他们会感到脸红和羞愧,而不再像更小的时候,经常将别人的东西据为己有。

案例分享二

牛牛画了一个很小的人,这个小不点通过忍者神龟的帮助打败了一个很高大的人,牛牛边画边说:“看你往哪跑,我是天下无敌!”原来,刚才爸爸批评了牛牛,他感到委屈,就开始画画了。

【案例分析】

5--6岁孩子的情绪调节能力得到了进一步加强,他们已经学会使用各种方法来调节自己的情绪,如画画、跳舞、玩玩具,情绪的宣泄途径越来越多样化了,不仅仅是哭闹。

案例分享三

点点怎么也拼不好那块拼图,身边的小伙伴提醒他,其中一块拼错了,点点试了试,果然是这样,于是他高兴地说了声“谢谢”。

【案例分析】

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已经能够听取他人的意见了,他不再经常与周围的人发生冲突,开始有自己的思考能力,能较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喜欢接受意见,学习新的事物。

案例分享四

佳佳有点闷闷不乐,她告诉妈妈不想上小学了。原来在幼儿园下午的数学活动中,佳佳总是不会做10以内数的分解。老师说:“上小学就是要学习这些。”佳佳觉得上小学太难了。

【案例分析】

为了让孩子更好适应小学生活,很多老师和家长会提前让孩子学习小学课程,其实成人的这种做法很容易给孩子带来心理压力。

案例分享五

明明和浩浩都想当大头爸爸,谁也不让谁。明明生气了,他冲着浩浩发脾气。浩浩虽然也很生气,但是他选择了离开,去找其他小朋友玩去了。

【案例分析】

5--6岁的孩子在面对同伴冲突时,更倾于向采用回避策略来调节情绪。他们不愿意花费过多的时间去面对同伴冲突,而是选择避开冲突,去寻找其他更有乐趣的事情。从另一方面看,这也是孩子社会性的一个进步。

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

一、活动的自主性、主动性提高

大班的孩子不再满足于追随、服从成人,而是有了自己的想法和主见。

这时候我们的父母和老师,可以在很多地方适当放手让孩子去做,有时为他们创造适当的条件,真正动手做的人应该是孩子。如:可以让孩子在家中做一些简单家务等所能及的事情。

二、活动更加有目的、有计划

同中班、小班幼儿在行动过程中进行思考的特点相比,大班幼儿已有可能在行动之前对自己要做的事情有一个大致的想法,他们的行为少了一些盲目性,多了些目的性和计划性。但是这种目的性和计划性不是自然发生的、它有赖于成人的引导。

我们可以让孩子参与活动计划的制定,并引导他们按照计划进行活动。一方面可以使幼儿的主动行为始终围绕着活动计划进行活动;另一方面也可以发展他们制定计划、按照计划行动的习惯和能力。如:让孩子参与指定周末出游计划等等。

三、自我控制能力提高

5—6岁幼儿的神经系统比5岁前的幼儿成熟许多,幼儿的自我控制能力明显提高。这既表现在他们对动作准确性的控制上,又表现在对他们自己行为的控制上,如规则意识、坚持性的增强等等。与规则意识提高相通的是,大班幼儿自我服务能力的增强,坚持性普遍提高。

我们可以提一些要求,如:到一些公共场合要安静,服从一定的纪律等等。

四、好学、好问、喜欢挑战性的学习内容

5—6岁的幼儿有强烈的好奇心,思维积极、活跃,愿意学习新东西。在他们的头脑中有数不清的疑问、问不完的问题。在带孩子的时候,活动内容要有适当的难度和一定的挑战性,这不仅顺应了幼儿积极思考的特点,而且有助于进一步培养他们勤于思维的习惯。

我们在解答孩子提出的各种问题时不要敷衍了事,要尊重孩子的想法,尽可能帮助孩子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五、同伴间互动、合作多了,开始注意向同伴学习

5—6岁的幼儿注意的广度提高了,交往能力也增强了,他们不仅注意自己的活动,而且还注意同伴的活动。遇到共同的兴趣和目标幼儿之间会有很好的分工、合作、协作等。他们还会主动向同伴学习,一起讨论问题等等。

我们可以多给孩子创造一些同伴交流的机会,如按时送孩子来园,让孩子尽可能多的参加集体活动,让他们在实实在在地与别人一起共事的过程中学习共同做事,发展交往、协作能力、也为小学的班级式学习做准备。

六、思维中出现了抽象逻辑思维的萌芽

随着神经系统的成熟,大班幼儿的思维水平较小、中班幼儿也有了提高,表现为虽然他们的思维还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但是却出现了抽象逻辑思维的初步萌芽。在认识事物方面,他们不仅能够感知事物的特点,而且能够进行初步的归纳和推理。

我们可以和孩子进行一些比较深入和持久的活动,而不是一会一换。如在陪孩子游戏时,可以安排一些半天或一天能够完成的内容。

大班幼儿的“懂事” 是随着年龄增长变化的。我们不妨放开手,让孩子多一些参与、多一些选择、多一些思考。

幼儿园家园共育知识


幼儿园家园共育知识

孩子各个方面的发展是很不均衡的,有的孩子表达能力很强,而有的孩子则动作发展很好,这都是正常现象,请不要着急。孩子虽然不能准确无误地背诵儿歌和连贯地叙述故事,但已经能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这已经很不错了。提高幼儿的记忆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我想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通过游戏的方式来提高孩子的记忆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在日常生活中,可以让孩子看一些简单的、感兴趣的图画,要求他记住画面内容,然后遮盖部分画面,让幼儿回忆遮盖的是什么,以培养孩子的记忆力。中小班的儿歌一般内容都不是很多,家长为了帮助幼儿记忆,可以进行问答式游戏,家长说一句,幼儿答一句,这样的一问一答,幼儿感兴趣。

在故事讲述过程中,家长与孩子可以共同进行表演。一开始,要求孩子复述故事中的主要情节,当孩子掌握以后可以分角色表演。在孩子表演时,家长应是忠实的观众和听众。在孩子遇到困难需要家长帮助时,家长应以角色的身份参与,帮助孩子完成表演。这样既消除了孩子紧张的心理和压力,又培养了孩子的自信心。为了能进一步激发孩子的兴趣,还可以用录音录下孩子念的儿歌和复述的故事,孩子听到自己的声音会格外地激动,这可激发孩子进一步讲述的兴趣和欲望。

2.帮助孩子积累一些素材。如:好听的故事磁带,好看的动画片等。故事磁带可以规范孩子讲述故事的语言,对孩子起示范作用。同时,动画片是孩子最喜欢,最感兴趣的。家长可以针对孩子的这一心理提出要求:看完以后讲给大家听。

3.家长有意识地逐步引导孩子看图讲故事。开始,家长让孩子一边看图,一边指着图画中的人和景,一个画面一个画面地讲,然后让孩子合上画册,一边回忆,一边讲。然后再大声地在大人面前讲述。这时,家长要给以热情的鼓励,不要随意打断孩子的讲述。慢慢地孩子就可以用自己的话,连贯通顺地讲一个完整的故事了。

4.结合散步、郊游,要求孩子回来讲述自己最感兴趣的事情。家长可以事先给孩子提出要求,提高孩子的有意注意。这样不仅培养了幼儿的观察力、记忆力,孩子的语言表达水平也得到了较好的发展。

感谢您阅读“幼儿教师教育网”的《家园共育:上幼儿园了,请称呼孩子的名字》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教育孩子的方法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yjs21.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家园共育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