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园共育:适合4-6岁儿童的亲子游戏,你学会了吗?

07-08

幼儿的教育途径无非就是家庭、学校以及社会,家长配合学校才能实现教育的质量最大化!不管是家长还是老师,都需要互相包容,帮助孩子们走出一条精彩的人生之路!那么,家园共育工作中是否有需要进一步改进的地方呢?下面是小编精心为您整理的“家园共育:适合4-6岁儿童的亲子游戏,你学会了吗?”,欢迎您阅读和收藏,并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相信各位家长都知道,与宝宝一起做“亲子游戏”,是促进孩子智商情商、动手实践能力的好机会,根据不同年龄与不同孩子的特点,准备不一样的亲子游戏,有利于帮助孩子培养起更加健全的人格、促进身心发育。可是,“亲子游戏”的设计可是门大学问!

不少父母不知道自己的孩子适合什么样的游戏、或是同一个游戏玩得久厌倦了,从而找不到让孩子有兴趣的亲子游戏。针对这一问题,小编整理了学前时期不同年龄阶段、不同性格的孩子所适合的游戏。在这篇文章里给宝爸宝妈们推荐几个适合4-6岁宝宝的亲子游戏,赶紧一睹为快吧!

这个年龄阶段,宝宝逐渐开始了社会交往,有了自己的“小心思”。因此,爸爸妈妈可以多给孩子一些自己的空间,同时要赢得孩子的信任。

故事分享会:

每天(或定期)与孩子进行比较深入的沟通,鼓励宝宝把在幼儿园发生的事情告诉爸爸妈妈、爸爸妈妈也要把自己在公司或生活中的事情告诉宝宝,逐步引导宝宝分清现实与虚拟、提高故事讲述能力。也可以采取“天气预报”的方式,让宝宝用天气来形容心情,并进行具体的描述。故事分享会,在锻炼孩子语言能力的同时,能预约的掌握孩子的所思所想,如果作为家庭保留项目慢慢延续,没准孩子未来会是个伟大的小说家。

对对子:

家长与宝宝一起,边拍手边说:“我跟宝宝做游戏,我说大,你说啥?”宝宝要对:“您说大,我说小。我说多,您说啥?”家长再回答:“你说多,我说少。我说白,你说啥?”等等。增加亲子和谐关系,锻炼孩子思维与语言能力。同理,进行“水果接龙”、“食物接龙”均可。这个比赛,语言能力和记忆力都在迅速提高的孩子,可能没用多久就能轻轻松松的赢过你啦。yjS21.COM

做清洁洗衣服:

是不是孩子总在做家务的时候粘着你?不如带孩子一起洗一次衣服吧!做家务,尤其是洗衣服,是最有利于宝宝身心健康发育、促进和谐亲子关系的游戏活动。家长在洗衣服时,请宝宝在一旁帮忙,把相同颜色(或大小)的衣服分类放在一起,或把不同用途的衣服放在一起。与宝宝一起清洗衣服,有水花的互动,大大增加游戏的趣味性。但一定要用温和亲肤的洗衣液,才能让宝宝开心健康地玩耍。与宝宝一起做家务的亲子游戏,有利于帮助他们养成爱干净的好习惯、爱家庭的责任心。在做家务时,不管是洗洁精还是洗衣液,都要用有保证去渍无残留的品牌,以减少对宝宝的伤害;同时家长要有适当的引导哦。

小贴士:

在与宝宝做游戏的过程中,不要因为他们犯错就着急责备、也不要自己打破定好的规则、更不要袖手旁观或指手画脚,要以欣赏、参与的角度进行游戏。合理引导,让宝宝学会正确的方法、培养良好的性格,最重要的还有维持和谐有爱的亲子关系!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编辑推荐

家园共育:宝宝入园,这4个安全问题你谈了吗?


今天分享一下:必须和入园孩子谈的一些安全问题。

1、一定要保护好身体最脆弱的部位在幼儿园,孩子之间可能会发生冲突,引起肢体碰撞。

孩子进入幼儿园,可能会遇到比自己高大一点、霸道一点的孩子。如果孩子瘦小,就更有可能受到大孩子的欺负。有时候,孩子打人会没有轻重,小孩子可能会受伤。

为了防止和减轻孩子在打架的时候受伤,父母需要告诉孩子怎么保护自己。

自我保护从认识自己的身体开始。我们需要告诉孩子,身体哪些部位最脆弱,又要如何保护。比如,你可以告诉他,头,也就是脑袋,是我们人体最脆弱的部分之一。头上长着我们的眼睛、鼻子、嘴巴、耳朵。然后问他,眼睛是用来做什么的?鼻子呢?嘴巴呢?耳朵呢?如果孩子能够准确地说出五官的作用,别忘了称赞一下他。再接着问孩子:“头对于我们这么重要,那要不要保护好呢?”

要让孩子知道:保护好你的头部,下颚,肋部。

头部被重击会导致你眩晕。如果有人要敲自己的头,一定要用手阻挡,并大声说:“不可以!”

下颚和肋部是人比较脆弱的地方,没有接受过训练的人受到外力打击很容易导致骨折并伤及内脏。

要想将伤害降到最低,要懂得求助,或者逃跑,跑得越远越好。事后一定要把这个事情告诉大人。

2、受伤了,要第一时间告诉老师,而且可以哭小孩子天生好动,在幼儿园受伤也是很常见的事情。孩子受伤之后,尤其是出血、疼痛,多半不会自己处理。这个时候,老师的援助非常重要。

现在的幼儿园,一个老师要看护6个以上的孩子。所以老师并不能每时每刻注意到每个孩子的情况。如果孩子自己玩时,不小心受伤了,比如,摔倒磕碰了,或者被笔或者其他尖头的东西刺伤;或者和小朋友们一起玩时,因为发生冲突而受伤,甚至流血。

告诉孩子,这个时候不要紧张,一定要赶紧告诉老师。如果是腿部受伤,不能走动,又离老师远,就可以用大哭的方式来寻求老师保护。

或许在家时,孩子受伤了,有些父母会告诉孩子,没事儿,要勇敢,要坚强,不要哭。而且有些孩子较憨,行为退缩,不懂得开口求助。不过在孩子初入幼儿园的时候,孩子因为受伤而大哭,却是引起老师关注、获取保护的好方法。如果因为害怕或坚强而保持沉默,得不到老师的关注,是件有风险的事。

当然,你还应该告诉孩子,如果看到其他小朋友受伤了,也要快速跑到老师身边,帮助他将受伤的情况转达给老师。这样,老师就可以很快过来帮助他处理伤口了。

3、我不跟陌生人走

我们知道,幼儿园一般都会在孩子入园前对接送孩子上下学的家长做登记,非直系亲属还需要交照片留档。所以一般情况下,并不用担心孩子会跟陌生人走。

但是,如果平时接送孩子的家长因为工作或者其他原因没有在幼儿园放学时赶到,那么父母除了打电话告诉老师之外,还要事先给孩子打上“不跟陌生人走”的预防针。让孩子知道,每天来接他的只有那些人,如果是其他人,即使就是认识的小区里的叔叔或者阿姨,在没有得到妈妈允许的情况下,也不要跟他们走。

我们所生活的世界,并不是童话王国,而是潜藏着很多危机,让孩子遵守自我保护的规则,很重要,也许看上去有点固执,但是,为了孩子的安全,固执一点又何妨?

4、不要随便摸我

在幼儿园,孩子被性侵的事情时有发生。即使孩子所上的幼儿园老师都很好,也需要父母对他做一些必要的性教育,帮助他建立正确的性安全意识。

首先,要告诉孩子,什么是属于自己的私密部位。可以像《小鸡鸡的故事》一样,告诉孩子,我们身体的私密部位,别人是不可以触碰的。在洗澡时,父母可以先示范给孩子怎么清洗,以后就让孩子自己去清洗自己的私密部位了。大小便时,都要去私密的空间——卫生间解决。在外面大小便时,更加不要让孩子的小鸡鸡暴露在大庭广众之下。就这样,潜移默化地将私密空间的概念内化给孩子,养成保护私密部位的好习惯。

然后,提醒孩子:在幼儿园,如果睡午觉时,或者尿湿了裤子,老师给孩子脱换裤子,或者给孩子清洗身体,可以跟老师说,我自己洗小鸡鸡;如果有大人触碰了你的私密部位,也可以大声说“不”,并离他远点。

不过,正规的幼儿园发生性侵等事件的概率还是非常小的,父母们不需要太过焦虑。其实,对孩子做安全教育,并不仅仅是针对幼儿园,更是针对整个社会,只是因为幼儿园是孩子步入社会的开始,所以才从这里开始谈起。——进入幼儿园的孩子,已经具备了理解和遵守安全规则的能力。那么,就让孩子从入园开始,建立安全意识,懂得自我保护的策略吧。

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安全问题,比如不能用手去碰插座,不能碰开水壶,不能爬窗户等等,父母也可以适当地给孩子讲一下。

你了解4-6岁的小孩吗?


语文的发展

在字汇、句子的长度和复杂难度上,都比以前更为进步。句子中所使用的助词、副词、介词、连接词、感叹词及量词等用语有增加的趋势。

语言上的进展,使得幼儿在控制行为、接纳他人的指示、自我表达和与他人沟通等能力上也大大扩展。

能记住自己家的住址。

能接电话,并传达简单的讯息。

喜欢听故事、有韵律的儿歌,开始能意会一些简单的幽默及笑话。会创造新故事或替旧故事编一个不同的结尾。

边做边说的现象在四岁半、五岁之后有降低的趋势。有些心理学家认为人们以语言,思想控制行动的能力是由外头(边做边说)而内稳(边做边在心里盘算)逐渐发展而成的。例如常见的团体游戏「老师说」:「老师」可以给任何指令,如「用手摸你的鼻子」、「把左手放在头上」等,但只有在附加上「老师说」时,才可以做这个动作。如果没加上「老师说」而照做的话就算错。四岁以下的幼儿玩这个游戏时,往往很容易犯错,他们的行动很容易受声音本身影响。四到六岁之间,这种辨别、控制能力有相当大的进展。这种能力会影响到幼儿其它方面的自我控制能力,及按照自己的意愿去设计、执行计划的能力。

认知的发展

1.分类能力

四岁的幼儿能够按照物体的属性作简单的分类。例如给他们三张图片:各为一只猫、一只狗和一辆火车,四、五岁的幼儿已经能选出火车为三张中的异类,而猫和狗可以归为同类。但是若要求他们对选出的猫和狗的图片给予一个名称时,就很少能答出来。

2.数概念

给幼儿二十块积木(其中红色三角形、蓝色三角形、红色正方形、蓝色正方形各五块),要他们把相同的放在一起。更年幼的幼儿们往往会把一红一蓝配在一起,或把一块三角形放在一块正方形上面做成一个房子。大部分四岁的幼儿都能按照颜色或开头来分类。有些经过尝方式,能成功地同时考虑颜色及形状而分为四堆,可是若问他们:「我们能不能把红色三角形及红色正方形混为一堆?」「它们为什么中以放在一起?」他们虽然在操作上能够区分这些都是红色,但是却未必能回答以上的问题。若问:「红色的积木多还是红色三角形多?」很多幼儿会回答「一样多」。因为他们很可能只把「红色三角形」与「所有的红色三角开」与「红色正方形」来比较,而不是把「红色三角形」与「所有的红色积木」比较。这表示:这个年龄的幼儿在操作上可以作单项或多重分类,但是对于类别之间的层层关系还不能完全掌握。

给四、五岁的幼儿一堆长短不一的竹棒,要他们像楼梯一样从最短的排到最长的数目少的时候还可以,一超过四、五根就可能有困难。五、六岁的幼儿一再尝试以后,有些或能成功,但如进一步要求他取出第三短或第三长的就未必能顺利执行。

这些现象也表示:虽然很多四、五岁的幼儿都能数数到十,甚至到一百,但是对于数的概念仍在发展中。另一个典型的例子是,给他们五朵花分别插在五个花瓶中,问他们:「花和花瓶是否一样多?」他们都会说「一样多」,如果把花瓶中的花拿出来放成一堆,再问:「现在花和花瓶是不是一样多?」,大部分四岁的幼儿可能都会认为「现在花变少了」。因为这个年龄的幼儿判断多少很容易受长度的影响。部分五岁的幼儿在数过之后,虽能会发现仍然一样多。更大的幼儿就会觉得「这个总是真是荒谬,不用数就知道,刚才一样多,现在当然还是一样多」。

3.空间概念

在空间观念上,如果要四岁的幼儿造一个与模型等高的塔(此模型放在一张矮椅子上),他们懂得用手或木棒帮忙测量,而不会像年幼的幼儿用猜的,但是他们往往会忽略起点高低上的差异,一心想造一个从地面算起与模型等高的塔。五岁的幼儿较能超越这一点,但在测量时,则往往忽略了他所用的测量单位(如手的伸展)必须保持一致。

幼儿的空间观念也表现在他们的绘画上。如果四岁左右的幼儿画一座山,山上的树木、房子、人物通常画成与山坡的斜度在直角,而不是垂直于地面。五岁左右的幼儿在玩沙的时候,知道要把电线杆(木棒)插成与地面垂直,但是在他们的绘画当中,仍免不了受山坡斜度的影响。

4.时间概念

在时间概念上,他们还不能把年龄与体形大小的关系完全分开。他们认为大的东西必然也老些;停止生长的东西在年龄上就不再增加。譬如让幼儿看两张不同种类的树的图片,而其中一棵较为高大,然后征求幼儿的意见,看看他是否能根据图片来判断哪一棵树的年纪比较大。四、五岁的幼儿可能很快会说大的那棵比较老。更大的幼儿则认为:不知道两棵树是什么时候种的,根本无法作答。

以上种种描述都表示,这个阶段的幼儿对于时间、空间、数、物体的类别等重要概念,都已具有某种程度的直观上的了解,但是他们的判断仍然受眼前的知觉现象主宰,而不是根据推理,往往只注意到一个个分离的最后结果。而忘了把前后转变的过程也考虑进去。例如:给他两排糖,各八颗,在他面前由其中一排拿掉一颗,他一定马上知道哪一排少了;如果再放回两颗,他知道多了;但如果部:「现在这一排比另一排多几颗?」很多幼儿会答:「多两颗。」

5.因果概念

这个阶段的幼儿都很喜欢童话故事。童话中的万物都是有生命、有感觉、富有人性的。对这些幼儿而言,他们本身的世界观和因果概念,就跟童话世界有许多类似之处。

例如:「太阳知不知道什么时候是白天?什么时候是晚上?」

「知道,要不然太阳怎么都是在白天出现泥!」

「天上的云是活的?」

「是,因为它会遮太阳。」或「云它不是会飘到东,又飘到西吗?」

「河里的水是不是活的?」

「是活的,因为会流动。不流动时是在睡觉。」

「天上的云,河里的水知不知道它们要飘(流)到那里去?」

「不知道,因为它没有眼睛。」

现在的幼儿多半比较是就具有相当现实性的常识,这可能是由于父母、老师的传授。但如果不断的追问,就会发现在他们真实的了解层次中,多少混有类似以上所描述的倾向。这个阶段的幼儿,非常渴望了解他们不懂的事,常常问问题,而许多重要的概念及对世界的认识,都是在这个过程中慢慢形成。

社会化过程的发展

1.自我概念

幼儿在一岁半、两岁左右,开始有模糊的自我概念出现。这种自我认识随着其它认知上的进步继续发展,到了四、五岁,自我概念仍不够成熟,无法达到内省的地步。这一点我们不难从四、五岁的幼儿常常互相自我吹嘘、炫耀中看出来。这种要赢得别人的感情和赞美的自我肯定的需要会促使社会给过程更容易进行。例如:四、五岁的幼儿为了赢得别人称赞他是「好哥哥」、「好姐姐」,领略扮演哥哥、姐姐的骄傲,他会慢慢地减低对家中新生儿的妒忌,进一步去接纳小弟弟、小妹妹。

2.沟通能力

懂得轮流,能够有某种程度的相互协调,能够和其它小朋友作真正互动的游戏。但是在与他人沟通,掌握他人的观点、思想、感觉等方面,仍有不足。

有个实验是这样的:两位小朋友一组,每人各有一套不规则开头的积木,两中间用屏风隔开,甲方小朋友选出一块积木,然后描述给乙小朋友听,让乙猜出甲选的是哪一块积木。结果发现,这些幼儿还不能有效地把讯息传给对方。因为他们常常使用一些只有自己听得懂的线索,并不考虑对方是否听得懂。

类似的情形是,要求幼儿把他听过的故事复述出来,结果他们往往随兴所至地编说,甚至忘记交代重点,使听的人不容易完全听懂。

3.人际关系与道德发展

按照心理学家佛洛依德的说法,四、五岁正是产生恋母情结,进而认同父母,将父母的道德规范内化成为自己的「超我」的时期。对幼儿来说,绝大部份的道德规范是外来的,是由父母、老师等成人给他们的,而不是他们从自己与别人相处的经验得来的。为什么幼儿们会服从、接受,甚至认同这些规范泥?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主要是来自幼儿对这些订定规范者的尊敬感,这种尊敬感是由感情和畏惧交织而成的。幼儿由于本身能力和经验不足,再加上对成人有着「不可或缺」的依赖心理,他们与成人的关系很容易会混合着爱与畏惧的情素,这种情素正是产生认同的原动力。

在这时期,还不能了解许多道德规范的真义。例如:他们知道说谎或偷窃是不对的。但为什么不对?大部分的幼儿只能说「因为那是坏行为」、「会变成小偷」、「会被警察抓抓去」。我们曾作过一项小研究:给幼儿们看一组图片,内容是描绘「小明经过食品店时,看见里面有许多可口的糖果,就偷了一包逃走」的情景。我们要小朋友试想小明当时的感觉和可能采取的行动,结果有不少小朋友表示小明会很高兴,因为他偷到了一包糖,而且他会在到家以前快快地把糖吃掉;大部分小朋友则表示小明会害怕,怕被别人发现;只有少数的小朋友表示小明会发现自己不对,偷偷地把糖放回去。

在这时期,对「什么才是公平的」已有初步概念。例如和上述同一个研究里的另一个情意描述是:一男一女双胞胎一起玩过玩具之后,妈妈只要女孩子去收拾,认为男孩可以不必做。结果听了这个描述后,除了少数之外,几乎所有的小朋友都反应「这是不公平的」。其中,有大半小朋友表示如果他是那个男孩,他会帮女孩收拾玩具;其余则表示他们会因为不必收拾玩具而感到高兴。

在这时期,会遵守父母所订定的规范。另一个实验是对小朋友说故事:「小华很喜欢爬树,有一天被妈妈发现了妈妈说爬树很危险,要小华答应以后不再爬树。可是那天下午,小华心爱的小猫爬上树后不敢下来在树上喵喵求救。小华想去救猫,但又想起已经答应妈妈不再爬树了;小华该自怎么办?要不要去救猫?」绝大部分喜欢猫的小朋友都表示要去救猫,差别只是在要不要向在人求救或事后才告诉妈妈。其中,表示不要让妈妈知道的占多数。那些会告诉妈妈的小朋友都认为只要跟妈妈说是为了救猫,妈妈就不会生气了。由此可见,幼儿是否能据实以告,遵守订定的规范,可能与父母奖励惩的标准及执行的方式有关。

父母该为幼儿做些什么?

1.扩大学习的定义

并不是只有上课、做作业才是真正的学习活动,其它的全是与进步无关的游戏。其实,许多发展之间都是相互有关的,例如:掌握数的概念与幼儿操作物体的经验有关;鼓励幼儿自己说故事,有助于幼儿的表达、逻辑思考和体会他人观点的能力。父母应该在了解和爱的前提下,为幼儿安排丰富而有利的学习环境,扩大他的学习范围。幼儿在轻松、愉快的过程中所学到的,将会环境比刻板的、严肃的、局限的学习活动来得多且有效。

2.多陪幼儿从事各种活动

在学习过程中,如果能由有经验者在旁适当的指导,那么,学习成果将会比任其自然发展、自己去摸索来得快又好。在学前阶段,父母正是最好的指导者。只有平常多和幼儿一起参与各种活动,才可能了解哪些活动最适合幼儿、最能引发幼儿的学习动机、对幼儿的发展最有帮助。在共同参与的同时,父母还能察觉幼儿各方面的发展及进步情形,分享幼儿成长的喜悦。

3.配合幼儿的发展程度去指导学习

现在很流行把幼儿送去学钢琴、舞蹈、绘画,甚至教幼儿写字、学英文,这些是否真对幼儿有帮助呢?与其勉强幼儿学会几只简单的舞,不如加强他整体的韵律感,能把音乐节奏、感情、想象力和身体的动作配合起来。因此,父母在指导幼儿学习时,必须要先经过明智的判断,选择能引发幼儿之学习动机,并能配合幼儿发展的学习活动。不要揠苗助长,以免反而有碍日后的学习。

4.针对特定的行为来奖惩

避免像「从没见过像你这么聪明、漂亮的幼儿」或「怎么这么笨,什么事都做不好」这类笼统的、人身式的称赞或攻击。因为,太多虚浮不真的评估容易让幼儿变得虚荣,等日后不再有这类的恭维或幼儿自己发现「人外有人,天外有天」时,会无法适应。负向的攻击话太多时,也会伤害幼儿的自遵,降低他的自信,他甚至会干脆以「坏幼儿」来赢取注意。因此,父母施以奖惩时,必须指出幼儿当时的特定行为,例如:「你画得真好看」或「不可以随便拿走别人的东西」。

5.作好入学前的准备

幼儿入学后是否能与老师、同学和睦相处;是否能跟得上学习的进度?是否喜爱学校的生活……等,往往对他日后一生的方向有重大的影响。因此,在入学前,父母最好要让幼儿有与他人相处、参与团体的经验和能力。同时,也要让幼儿养成一些良好的生活习惯,能集中注意和有自律能力等。以适应小学阶段较规律的课程安排。

家长育儿心得:学会家园共育


家长育儿心得:学会家园共育

时间过得很快,我们家鑫鑫在幼儿园已经学习、生活了一个学期。在幼儿园的集体生活中我看到了孩子在各个方面的进步。这离不开两位老师的关心和细心照顾。

孩子出生以来,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快乐。现在他已经上了幼儿园托班,较之以往有了很大的进步,有一定的生活自理能力,有自己的思想、情感、爱好,经常会问“为什么?”等问题,伴随着他的成长,作为家长希望能给予他幸福的生活,但更希望他能快乐、健康地生活。

有时真得感到很惭愧,我家孩子在幼儿园是最会哭的那个,都快一个学期了他还是经常性地要哭,这个也是让我们家长感到最头疼的地方。可能是孩子从小太依赖我们家长了。但我还是坚持天天送孩子来幼儿园,因为只有这样孩子才会慢慢的适应幼儿园的生活,才会慢慢的喜欢上幼儿园。其实孩子在哭也是他表达感情的一种方式,做家长的千万不要在这个时候心软,只有我们家长坚持下来了,孩子也会坚持的。

还有宝宝吃饭可是最让我们家里人头疼的一件事,一日三餐,每一餐都吃得很少有时还是人家一餐吃得多,要么不肯张嘴,要么就是嘴里包了一口饭要等很久才肯咽下肚去,有时为了让他快快张嘴吃饭,外公外婆还要在宝宝面前想尽办法表演节目,一家人围着他团团转。现在想起来,真是觉得有点好笑,不过相信许多家长可能也都有这样的经历。但自从宝宝进了幼儿园后,我们发现宝宝开始慢慢养成了吃饭的好习惯,虽然还是很挑食,但在家会吃饭了,每次吃饭的时候,他总会说农民伯伯辛辛苦苦把粮食种出来,老师让我们不能浪费,而且饭吃得多,才有力气能够像奥特曼那样打败怪兽。直至现在,宝宝在幼儿班里每次吃饭都还是比较快的。为此我深深感受到幼儿园的教育对孩子的成长、影响真是十分关键的,自从上了幼儿园后,宝宝的自理能力越来越强了,不仅自己学会自己穿裤子,整理玩具,而且还能经常主动帮助我们大人做家务,所以在家我们经常夸赞宝宝长大了,真是越来越懂事了。

宝宝从小生性活泼,比较好动,为了能让孩子好动的性格有所修正,家里就买了很多智力拼图和积木的玩具,宝宝对此也很感兴趣,并且经常能够很认真、很投入地拼装完成。慢慢地,宝宝就能较长时间地集中注意力,学会控制物体,并进而能控制自己的行动。因此,我觉得我们家长在平时,可以针对孩子的个性特点,有目的地选择一些玩具,这样对孩子个性的健康发展会有积极作用。

鑫鑫的胆子不够大,很多时候很多事都不敢尝试。在家的时候什么事都依赖我们给他做,这样什么事都指望我们怎么行呢?我们家里人就在很多时候试着鼓励他,他平时在家也喜欢涂色剪纸,可他拿着笔又不知怎么涂,于是就老叫“妈妈你给我涂”,我就把笔拿在他手上,鼓励他说“你一定会涂得比妈妈好”就听了这句话,他会很快的涂起来了。现在他已经会拿着笔没事就涂涂画画,家里的墙壁都是他的杰作了。但我们也很开心,孩子会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了。

平时在家我总是让鑫鑫做一些在餐前摆好餐具、餐后收拾餐具等力所能力的杂事,有时在我洗东西时,就会让他帮我端把小凳子。这些事可能在我们家长眼里都是一些微不足道的事,可就是这种小的不能再小的事才能陪养出具有良好习惯的人,只要我们多留心这种小事,就会让孩子收益一生。

以上只是我个人一点初浅的育儿心得,相信各位家长朋友一定有比我更好的育儿方法。当然,教育孩子更需要整个家庭齐心合力,一致教育,同时还要配合幼儿园老师,做到家园共育,才能使我们的孩子在各方面得到更好的发展。

家园共育:学会“抱住”孩子的情绪


当孩子身上出现负面的、强烈的、难以平复的情绪时,我们怎么帮助他?当孩子的情绪勾起我们自己的很多情绪时,两大团情绪纠缠在一块儿,变成乱麻,这时候又该怎么办?

作为父母,我们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成为受欢迎的人。从孩子很小的时候起,我们就教他要学会跟人分享,要大大方方,因为小气鬼不受欢迎。但“分享”真的是影响一个孩子受不受欢迎的根本原因吗?

我们先来看看这样的场景:

一个小孩拿着他自己都舍不得吃的糖果,想要去分享给小伙伴。小伙伴爱吃糖果,特别想吃,很亲密地过来抱抱他,跟他一起玩儿,把自己的玩具也分享给他……这个孩子因此产生了好情绪。

另一个小孩手里也捧着他自己都舍不得吃的糖果,想要分享给伙伴。可是伙伴们对糖果没兴趣,没人理他……这个可怜的小人儿就会因此产生不好情绪。

这时,父母需要帮孩子调整情绪,在他失落、伤心的时候给他恰当的安慰,让他明白不是自己不好,也不是别人做错了事情。

因为,这决定着孩子下次还想分享时,会不会因为这次的受挫而变得怯懦、犹豫,甚至害怕和人交往。

如果父母能够“抱住”孩子的强烈情绪,孩子的情绪就能够得到调和、转化,接下来孩子就有能力启动自己的反思。

在这个过程中,孩子逐渐能够容纳更为复杂的情绪,在和别人互动的时候具有更多灵活性和包容性,情绪稳定,能让他想出更多的解决问题的办法。

这样的孩子,我们还会担心他不受欢迎?

那我们应该怎么做?首先要明确的是:对待情绪需要两步。第一步是“抱住”情绪,第二步才是转化情绪。情绪是不能被消灭的,只能被转化。

怎样“抱住”情绪?

面对孩子这些所谓的负面情绪,我们不是想办法来处理掉这个情绪,而是要把这个情绪抱住、抱起来。

仔细观察一下,没有一个孩子会喜欢自己情绪失控,每个孩子在情绪失控之后多多少少都会有一些不好意思。这个时候成人绝不能撒手不管。把孩子丢到一边,让他去自我平复,孩子会觉得非常无助。

你可以试着想象这样一个画面:

一个小杯子因为晃动,里面的水震荡得非常激烈,快要溅出来。这个时候把小杯子放进一个大盆里,那小杯子里的水溅出来会被外面的大盆所容纳;

而大盆不会因为小杯子的震荡而摇摆不定。慢慢的,小杯子里的水也平稳下来。

父母在孩子情绪失控的时候,首先要做的就是这样一个“心理容器”,把孩子的情绪“抱住”“抱起来”,和他的情绪待一会儿,共同经历这个情绪,让孩子能够借助我们这个心理容器,平复自己的情绪。

怎么知道

我们有没有抱住孩子的情绪呢?

有一个简单的判断标准:当你发现自己太着急提建议、给解决办法,而孩子不听你又很受不了的时候,那一定是没有抱住孩子的情绪。

那为什么我们会抱不住孩子的情绪,不能为孩子提供一个高质量的心理容器呢?因为我们小时候也没有被这样对待过。当我们还是个孩子的时候,我们的情绪没有被爸妈这样细细地观察过,深情地抱住过。

但是抱怨父母,并不能提高我们抱住自己情绪的能力。我们可以通过一些练习来观察自己的情绪,并且不着急把这些情绪消灭掉、解决掉,练习“抱住”这些情绪。

我们为自己做这些事情,观察自己的情绪,是为了孕育和培养我们自己的内在父母,自己照顾自己的情绪。当我们能够更好地照顾自己的情绪的时候,也就提高了我们作为孩子的心理容器的能力。

怎么练习抱持情绪呢?

第一种练习,尽可能多地收集用来表达情绪的词语。

通过看书,特别是一些世界名著和古老的神话故事、传说,看电影。

比如迪斯尼的动画片、宫崎骏的动画片等等来收集表达情绪的词语。慢慢的,你会发现,当自己有情绪的时候,你就不只会用那些模糊、复合的词语来表达了。

比如,可能原来你会说,“我不高兴”,“我情绪不好”。那怎么个不高兴法?这次的不高兴和上次的不高兴,有什么不一样?没有办法再细分,总之就是不高兴了。

当你有足够多的情绪词语之后,你会发现,你的不高兴有时是愤怒,有时是恐惧,有时是感到深深的羞愧,有时是觉得自己很孤独……

这样,在你的眼里,自己的情绪就不再是模糊一团,而是能够拆分的,能够被更精准地表达出来。这个时候,它对我们的影响力就不像原来那么大了,因为我们对它更熟悉了。

这一招,同样非常适用于帮孩子表达和管理自己的情绪。

第二种练习,在你有情绪的时候,试着观察自己的身体感觉。

比如身体哪里疼了,哪里觉得胀闷,哪里紧张僵硬了,哪里热了,哪在冷了?

情绪和我们的身体感觉联系非常紧密。相对于我们的语言文字,身体是更诚实的。而语言很多时候是很主观的,也会有假象。

比如有时我们被愤怒的情绪充满了,但我们仍然对自己说“没事儿”“没关系”,但是晚上回家,你会发现自己胃疼。

比如有时,我们被恐惧的情绪充满了,但仍然咬着牙说“我才不怕呢”,但你已经两腿无力,手脚冰凉了。

当我们学会了耐心地观察自己的身体感觉的时候,就能找到更加细致的、观察自己和孩子情绪的方法。

别问我“观察到情绪之后怎么办呢?”或者“然后怎样控制情绪呢?”

如果你试过耐心地看着你的情绪或者孩子的情绪,不逃避、不评判,只是抱持它、容纳它、允许它,你一定会发现,这是消解情绪的最快方法。

4-6岁儿童注意力的发展特点


许多年轻的家长经常抱怨他们的孩子坐不定、立不定,每件事都只有5分钟的兴趣,因而怀疑孩子是否得了多动症。孩子的这种表现恰好反映了幼儿注意力发展的特点。

注意就是人的心理活动集中在一定的人或物,它包括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两种。有意注意是自觉的、有目的的注意,需要一定的努力才能做到。无意注意则是自发的,不需要任何努力的。譬如幼儿园教师教小朋友画画,这时就需要有意注意,小朋友要仔细地看,认真地画。突然窗外响起了鞭炮声,小朋友的注意会不约而同地转向窗外,这就是无意注意。正是这种无意注意干扰了有意注意,使老师的上课内容不能进行下去。

在婴儿时期以无意注意为主,但随着年龄的增长,生活内容的丰富,活动范围的扩大,逐渐出现有意注意。4-6岁的幼儿,开始出现一种探究心理,有探察一切的愿望,喜欢东看看、西摸摸,只要是新鲜的东西,都会引起他们的注意。同时,由于言语的发展,开始能做到使自己的行为服从成人的要求,有意注意逐步发展。但这时有意注意的稳定性较差,易受外界因素的干扰而分散、转移,能集中注意力的时间往往只有5分钟,所以不要以为这些孩子得了多动症。

幼儿的注意力是能通过培养而加强的,在幼儿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明确学习目的实践证明,幼儿对学习的目的性越明确,注意力越容易持久。

2.培养兴趣幼儿对某项内容发生兴趣时,注意力容易集中而且持久,故幼儿教育的形式应多样化、形象生动。

3.劳逸结合经5-10分钟的学习后要让小儿有几分钟的自由活动,切忌连续作战。

4.创造良好环境学习时尽量保持室内外安静,成人不要在屋内多走动,不要与孩子讲与学习内容无关的话。成人看电视、录象应有所节制,在小儿学习时最好不要看,或应调低音量,以免幼儿分心。

家园共育:入园适应期,这3大误区你中招了吗?


两三岁的幼儿初入幼儿园过集体生活,对于孩子和家长来说,从各方面看都是一次全新的体验和挑战。孩子入园后家长普遍头疼的问题就是孩子总说“我不去幼儿园”,对于孩子的这个反应,从分离焦虑的角度说,孩子接受和适应新环境自然需要一个过程,依据孩子的自身特点以及家庭支持的不同呈现出快慢和早晚。然而,从家长自身来说,一些不经意的观点或行为也会给孩子的入园带来消极的影响,通过下面几个镜头,我们可以有所感受。

“不能... ...不要... ...”

“天天小朋友刚刚来幼儿园,胆子非常小,从不会主动与老师说话,也不和小朋友玩,总是跟在老师后面,遇到问题就哭闹。”

案例分析:

天天的家人对天天的要求非常严:不能随便和不认识的人说话,不能吃别人给的东西,不能到小朋友家玩,不能在外面把衣服弄脏了等等。诸多的不能和限制使天天很少与同龄小伙伴接触,更很少与成人接触,造成了天天对幼儿园的老师和同班小朋友的排斥和害怕,造成了天天在幼儿园里需要锻炼自理能力、自己面对问题解决问题时出现畏难情绪,从而不爱来幼儿园。

给家长的建议:

1、每天晚上接孩子出了幼儿园之后要多鼓励他与小朋友一起玩,最开始可能还是各自玩各自的,别着急,多创造机会,提出游戏设想,激发孩子们进行互动和合作,一次两次,渐渐地,他们就会在游戏中体会到与同伴玩耍的快乐。

2、不要给孩子太多限制,否则就会抹杀他的自信,使他面对新环境不敢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感受,也不敢寻求帮助,挫败感无法使他对幼儿园产生好感。要放手让孩子去选择,发表自己的意愿和感受,放手去做自己能做的事情。

“让老师来管管你!”

浩浩爸晚上接浩浩时,浩浩要玩滑梯,可是爸爸不想让他玩,于是就说:“你再不听话,明天我让幼儿园的老师来管你,看你听不听话!”浩浩看看爸爸委屈地要哭。爸爸看起作用了,又接着说:“老师说了,你再不听话就不让爸爸来接你了!”浩浩终于哭了。

案例分析:

教师对于孩子来说,是入园后最新接触也是接触最多的成人,出于建立安全感的需要,教师与孩子之间要尽快建立起亲密的情感。教师会积极主动地通过与孩子的对话、通过组织活动、通过对孩子一日生活的细心照料等等途径来赢得孩子的信任和好感。但是,家长在此过程中扮演的角色同样也很重要。浩浩爸原本想借助老师“威胁”浩浩,让浩浩害怕老师,从而达到自己教育浩浩的目的,殊不知,这样的初衷和观点实在不恰当,不仅破坏了老师的形象,更拉大了孩子和老师之间的距离,加深了孩子心中对老师和幼儿园的排斥。

给家长的建议:

1.切忌使用威胁的方法教育孩子,更不要让教师扮演负面角色。

2.从实际出发,结合孩子的切身感受从正面树立教师的权威和形象。比如对孩子说,你看,老师每天早晨都在教室门口迎接你,抱抱你亲亲你,她多喜欢你呀,你是不是也喜欢老师呀;再比如说,今天老师告诉妈妈一个好消息,你学会了自己穿袜子!老师和妈妈都很高兴!教师和孩子以及家长之间正是在这些看似平常的互动场景中建立起信任友好的关系,如果家长能够启发孩子也有所理解和感受,孩子很快会喜欢上老师和幼儿园。

“幼儿园可好了... ...”

丁丁在幼儿园经常发脾气。比如喝水时,老师正在给小朋友倒水,丁丁猛地把杯子扔到地上开始大哭起来,说:“怎么不给我倒水,快给我倒水!”老师安慰说:“老师要一个一个地给小朋友倒水,你不要着急,马上就轮到你了,你看其他小朋友都在安静地等着呢。”他依然不停地哭着。再比如毛毛正在玩玩具,结果丁丁一把抢了过来,老师说:“丁丁如果你想玩毛毛的玩具,要和毛毛商量,不能抢。”丁丁听后大哭起来,认定小汽车是他的。丁丁每次发脾气都会哭着嚷嚷:“幼儿园不好,幼儿园不好,奶奶骗我!”

案例分析:

丁丁奶奶为了使丁丁喜欢上幼儿园,说了很多关于幼儿园的好话,什么好吃的好玩的应有尽有,什么老师和小朋友都会让着你等等,这些话显然夸大且失实。别以为孩子小不懂事儿,他们会把大人的话记在心里,一旦发现现实远不是那么回事儿,巨大的心理落差会使他更加烦躁不安甚至逆反。

给家长的建议:

1.客观如实地让孩子了解幼儿园,了解老师,不要给孩子编造虚幻的承诺。

2.配合老师培养孩子遵守幼儿园生活和游戏中的各项规则,学会等待,学会与小朋友友好相处。

3.当孩子产生失落心理和挫败感的时候,家长要及时进行心理疏导,通过讲道理让孩子接受和适应现实,同时还要转移其注意力,启发孩子发现和感受其他方面的积极情感体验,从而冲淡消极体验。比如,当孩子埋怨老师没有让他站排头而感到委屈时,家长可以开导他:每个小朋友都有站排头的权利和机会,虽然你没站排头,可是你做操的动作特别标准,老师和小朋友都看在眼里呢!这样,才能帮助孩子较快重新找到快乐和满足。

相信《家园共育:适合4-6岁儿童的亲子游戏,你学会了吗?》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幼儿教师教育网”是您了解教育孩子的方法,工作计划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yjs21.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家园共育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