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被打了,要不要还手》学习心得

07-23

如果孩子有厌学情绪,那家庭就起了中间作用,安慰并鼓励孩子!教师与家长之间要互相理解、互相帮助,以积极正确的教育方式,帮助孩子放飞梦想!那么,家园共育要注意一些什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孩子被打了,要不要还手》学习心得”,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孩子被打了要不要还手,对很多家长来说确实是个很纠结的问题.如果告诉孩子不许打人,打人是不对的,当她受欺负时一直忍让,而导致经常受欺负,结果只会导致她胆子越来越小,性格越来越懦弱;如果告诉孩子,被打了给我狠狠地打回去,以后他就不敢欺负你了,又会担心她以后遇到事情只会简单粗暴的动手来解决.

看了这篇文章后,我恍然大悟,孩子有孩子的世界,有孩子的思维,我们仔细观察下孩子的世界会发现,那些爱打人的孩子,他可能在当下这个环节获胜了,但是,往后小朋友们都不愿意再和他玩了,容易被小伙伴们冷落和排斥。这样说来,只能算“赢了一招,输了一局”,还是得不偿失。慢慢他发现其他小伙伴们一起玩的很开心,而他没有玩伴,没有小朋友愿意和他玩,慢慢他会知道动手打人的孩子是不受欢迎的。

当然也有些孩子遇到被打

,一时就懵了,只会下意识的忍气吞声,忘记了保护自己,这时家长就要进行一些引导了。告诉孩子,发生争执时,第一招是用语言交涉;严肃的指出对方打人是不对的,需要道歉。如果对方不听,旁边有大人或老师的话,则启动第二招——申请“仲裁”;如果对方还是蛮横无理,就拿出第三招,“走为上策”,避免自己受到伤害。理出这个思路,我们就会发现,如果孩子善于沟通的话,基本第一二招就能解决问题。因此,要不要还手并不是大问题,本质上,还是要提高孩子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我们也不能小瞧了孩子的智慧,有些孩子被人欺负时,懂得联合小伙伴们来和对方沟通,让对方承认错误。所以,我们只提供一个思路就可以了,让孩子学会审时度势,自己想出解决办法来。沟通能力强了,需要还手的事情就少了。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扩展阅读

孩子挨打了 ,要不要教孩子还手


这的确是个让人深思的问题,一但处理的方法不对,孩子就不仅仅是身体上受苦,很可能在心理上也会造成不可挽回的阴影,对今后的学习,生活都会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那么,孩子挨打了,到底要怎么办呢?记得她刚上幼儿园的时候,放学回家她挽起衣袖,指着胳膊上的一处牙印说今天被某某咬了一口。我当时很气愤,都没问事情的缘由就教她要怎么还击。她听了我的话问我,要是被老师看到了批评她怎么办?我说又不是你先动的手,就是警察叔叔来了也要问谁先动手的。她听了我的话,歪着头想了想说:同学要玩她手里的玩具,她不肯给,同学才会咬她的。我一愣,发现事情并不是我想像的那样孩子被欺负了,而是孩子刚到幼儿园过集体生活,还没有适应,不知道要怎么去分享所得到的东西,也不知道在自己的要求没被满足时应怎么办?知道了事情的经过,我摸着她的头对她说:你现在已经是上幼儿园的小朋友了,你要学会去分享,那样你才能交到很多很多的好朋友。

孩子上小学以后,挨打就不仅仅是你打我一掌的事情了:挨打会有不小心的碰擦,会有无意识的打闹,也会有以大欺小的校园暴力。但不能每次都教她还手,还手是解决不了问题的,只会把小孩子的矛盾升级成更大的矛盾,到那时他们就不会静下心来去想对错,只会以暴制暴,将来后悔就来不及了。碰到不小心的碰擦时你一句对不起,我一句没关系;碰到无意识的打闹时要接受安全教育的指引避免发生不必要的伤害;碰到校园暴力时要及时的告诉老师和家长,不能一味的忍让,那样终会让自己受到更大的伤害。当然,打不还口,骂不还手那是懦弱的表现,具体问题具体对待,不能在自己的利益受到伤害时还是遵循此理,必要的时候也要学会拿起法律武器解决问题。

所以家长在碰到孩子挨打的问题时要先冷静对待,不要一来就指责孩子不对,那样会让孩子变的畏缩,胆怯,不自信,对孩子的身心发展也会有不好的影响。要学会跟孩子沟通,了解孩子的想法,事情的经过,再和孩子商量解决的办法,以此让孩子学会处理事情的方法,变得更加开朗,乐观和自信。

孩子被人打,要不要还手


一位妈妈说,她一段时间以来都很苦恼。

孩子4岁半了,在幼儿园小班,和其他孩子相比,入园非常顺利,一点也没有哭闹,只有一次,接他时晚了几分钟,看到别的孩子被爸爸妈妈接走时哭了。

一个月以后,孩子突然开始不愿意入园,而且非常爱掉眼泪。孩子属于特别乖的那种,基本上没有大声哭闹过,有了委屈会掉眼泪,会哽咽着说话。

问过做幼儿教师的朋友,说孩子都会经历这样一个过程,告诉他必须去。

按照朋友说的去做。就在这个过程中,孩子开始生病,几乎每个月一次,每个月至少一个星期去不了幼儿园(以前他很少生病),再送去的时候,感觉孩子明显不愿意,说还想生病。

春天来了,带孩子去公园玩,见到孩子班的一个小朋友,才无意中知道孩子在幼儿园被别的小孩子欺负。

孩子很知道谦让,如果有别的孩子和他抢玩具,他总是撒开手,自己则去玩别的。从没有见过他和别的孩子争过玩具,也没有见过他动手打别的孩子,看见过别的孩子向他动手,他总是怯怯站着,从不知道躲闪,打疼了叫妈妈。一次被一个攻击性很强的孩子抓破了脸,一年多了,肤色也没有恢复正常,而那个攻击性很强的孩子后来被妈妈们看到就躲,也一直没有别的玩伴。

原以为孩子争执是很正常的事,总有一天他会学会面对,最起码学会躲开,结果并非如此。

问孩子别人打他怎么办,孩子说:“我告诉老师了,可是老师没有批评他。他再打我我不和他玩。”按说孩子这样做是没有错的,可问题是打人的孩子继续打人,被打的孩子继续被打。向妈妈们请教,不太熟悉的孩子妈妈说的方法就是躲开、告诉老师或者不和打人的孩子玩;相熟的妈妈们观点也相当一致,就是一定要学会还手。一位妈妈说得更甚:“我直接告诉孩子,别人打你你不还手,回家后我再打你。所以孩子从不吃亏,也锻炼了孩子的好胜心。”

于是也告诉孩子别人再打你你要还手,你还手了他就不敢打你了。开始几天,孩子每天还是会说谁谁打他了,告诉老师了,老师没批评他,问他为什么不还手,孩子就是一副怯怯的样子。又过了几天,孩子说:“我还手了,他还打我。”

没有一个妈妈听说孩子被欺负不心疼的,本想告诉孩子继续还手的,可又担心如果真的教会孩子还手了,不知道会不会出来一个先动手打人的孩子。

很多人说,让孩子还手,就是让孩子相互伤害。老师一般是不提倡被打的孩子还手的。这个很容易理解。对于老师来说,就是让事态尽快平息,如果被打的孩子不还手,那么一般比较好管理,也不容易闹出大事。

可是,对于孩子呢?有的孩子一直喜欢欺负人,专门找那种不反抗的孩子欺负着玩。这样的孩子,当然是不喜欢人家还手打他。可是,长此下去,他又会被娇惯到什么地步?

孩子要不要打


在家长课堂上,我常常做一个调查,看看到底多少家长打孩子,让我吃惊的是,80-90的家长都曾经多次打过孩子。那孩子到底改不改打呢?

首先,中国的未成年人保护法中明文规定,家长不允许打孩子,因此,打孩子可不是一件小事情,往大里说是“违法行为”,严重的应该追究刑事责任,但中国的法律很多时候无法执行,你说你打了孩子,警察把你关起来,谁来管孩子?更重要的是如果出现家长被警察带走的情况,孩子可能会受到更大的伤害。但请家长明白,法律规定不能打孩子。

其次,中国家长打孩子,往往是遇到事情的时候,不会处理自己的情绪,自己把自己搞得情绪激动不能自持的时候,动手打孩子。这样的家长打孩子根本不是在教育孩子

,是在发泄自己的情绪,如果你是这样的家长,这种打法是对孩子的虐待。

第三,家长为什么敢打孩子?是因为家长知道打孩子没有后果,因为孩子不能反抗,家长大孩子小,家长打孩子其实就是标准的“持强凌弱”。你在街头看到很多不良的习惯,你上去打他吗?不是你不想,是你潜意识不敢,因为你可能打不过人家!

第四,中国的家长打孩子,是实在拿孩子没办法了,也可以这么说“自己实在没办法了”,那只有动手了,因此大量家长打孩子是自己无能的表现。

第五,中国家长打了孩子以后,都会后悔,看着被打的孩子泪眼婆娑、伤痕累累,哪个做妈的不心疼!每次打每次后悔,每次后悔转眼又忘,接着又打又后悔…你何苦呢?

综上所述,孩子不应该打,关键是“有教子智慧的家长根本不需要打孩子,孩子照样优秀”,“没有教子智慧的家长打了孩子,孩子还是照旧”。那为什么很多家长说:“棍棒底下出孝子”,“我父母就是把我打好的!”,“孩子不打不行!”。家长们,仔细想想,现在可能打都打错了!

我们小时候,是有很多父母打孩子,而且把孩子打优秀了,现在有很多父母打孩子,却把孩子打成了问题孩子。其实这两种打有本质区别。

80年代以前的家长打孩子,很少因为孩子“才华”打孩子,大部分都是因为孩子“德行”打孩子,“出去欺负小朋友了”、“故意砸人玻璃了”、“扎老师的自行车轮胎了”、“和父母顶嘴了”…这些情况下,孩子可能会招来家长的“打”,那个时候的孩子很少因为“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写作业出错”、“分数考得不好”、“字写得不认真”等原因遭到家长的“打”。也就是说,那个时候,家长基本上都是因为德行不好,做人不好打孩子的!

看看当代,孩子们自私自利、顶撞家长、吃饭没有规矩、不负责任这些德行的问题很少有家长打孩子,而孩子学习不认真,成绩退步了,上课不认真听讲,课后没有好好完成作业,不按时弹钢琴这些才华和学习问题成为了孩子挨打的主要原因!

德行不严,孩子做人“凸”出来,可能成为缺德的孩子,学习很严,孩子做事“凹”下去,可能成为无用的孩子。德行不打不“凹”,学习越打越“凸”。做事“打”不会做事,做人不“打”不会做人。

很多无知的家长,连最基本的道理都不明白,如何教育孩子呢?当你抡胳膊,扯袖子准备打孩子的时候先想想“我是个合格的家长吗?”想好了这个问题再打,其实打孩子,什时候打?怎么打?打在哪?都是有全套学问的。没有掌握的家长,千万不要打孩子,一次小小的行为可能会造成孩子终身的问题。

家长要不要做孩子学习的拐杖


天津市妇联与天津市家庭教育研究会的一项调查显示,天津市54.8%的家长“陪着孩子写作业”,52.3%的家长“亲自辅导孩子学习”,47.1%的家长“帮孩子检查作业改错题”,40.7%的家长“为孩子整理学习用具”。

参与本次调查的天津市家庭教育研究会副会长关颖表示,事实上,这样做的结果是,许多家长尽管为孩子付出很多,但由于不懂得教学规律,不了解学校 教学内容与方法,往往是有劲使不到点子上。所以导致一些孩子在学习上对父母过于依赖,或者对父母并不内行的“学习辅导”产生反感。

家长把自身的角色定位为孩子“学习的拐杖”和学校老师的“助教”,而对孩子身体健康的呵护和做人的教育这些做父母最基本的职责,则在很大程度上忽略了。

专家认为,父母对孩子学习的关注,应把工夫下在为孩子创造温馨适宜的学习环境、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激发孩子内在的学习动力等方面,而不是代替老师传授书本知识,代替孩子做他自己该做和能做的事。

学前期要不要孩子超前学习


“最近,女儿班上的部分同学老是隔三差五地请假不来上课,我一打听才知道,他们都去上校外培训班了,说是为了幼小衔接,超前学习来增强竞争力。”曾女士的女儿正在读幼儿园大班,今年九月份就要上小学了。但当她看到孩子班上的小伙伴们陆续去校外“充电”,心里顿时有了紧迫感。去还是不去,曾女士心里没了主意。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广州市内不少幼小衔接班,英语、拼音、数学、语文等主要科目都有,平均每科一节课近百元。“入学前掌握1000个汉字,熟练掌握23个声母24个韵母,学会100以内的加减法……”这样的广告宣传单随处可见,上小学之前一定要先上幼小衔接班吗?亲子群里的家长们讨论得很热烈。有的认为,有必要去上,这样在小学学习起来轻松,孩子有优越感;有的则认为没必要,让孩子主动学比强迫孩子学更好。

五岁幼儿周末去补课

曾女士最近一直在为女儿该不该参加学前培训班发愁。她的女儿今年5岁,在天河一所幼儿园上大班。曾女士说,这学期开学以来,女儿班上陆陆续续有不少孩子被父母送到外面的培训班学数学、英语、拼音等小学一年级的内容。

“刚开始,我发现孩子班上有三四个同学总是不来上课,一个星期偶尔来幼儿园上两三节课,一到下午就被家长接走了。我问园长,才知这些小孩是请假到别的地方上课去了。”曾女士表示,在2月份开学的时候,到外面补课的孩子才三四个,她觉得无所谓,还认为此举是小题大做,孩子上了一年级,自然就会了,补课简直是劳民伤财。但到了上个星期,曾女士发现,班上孩子越走越多,差不多有半数人都到外面补课了,这才意识到问题严重了。

曾女士着急了,一个个疑惑随之产生:“我可以设想大半年后女儿上小学一年级时的情形:老师在上课,下面半数甚至更多的学生反映他们学过。老师会作出什么样的选择呢?是按部就班地继续教,还是根据多数学生的进度,加快教学进度往前赶?后者的可能性不能排除。如果是这样,就意味着我女儿一上学就落后了;稳妥的办法是也让女儿双休日去上各种培训班。可是这又以加重家长的负担、牺牲女儿童年的快乐为代价。”

思前想后,问过同学和同事,也征询过家人的意见,大家觉得最保险的话,还是让孩子提前接触一年级的内容好了。“不强迫孩子,她能听进去多少就多少,希望孩子在没有压力的情况下,能有所长进。”曾女士苦笑道:“本来孩子周末有两个兴趣班的,现在补习班的时间与兴趣班时间撞车了,只能牺牲兴趣了。”

小调查

三成家长赞成孩子超前学习

到底有多少家长愿意提前把孩子送到培训班?出于哪些目的?记者在广州家长群里做了一个小调查,接受调查的有52名家长。记者调查发现,尽管只有三成家长赞成孩子超前学习,但实际有六成家长或多或少让孩子提前接触小学课本,大多数家长让孩子超前学习的目的在于减轻以后的学习负担。

有家长后悔没有让孩子超前学习

梁女士的小孩今年在天河一所重点小学读一年级,幼儿园的三年时间里,她都让孩子在玩乐中度过,不认字,不算数,家长孩子都相当轻松。“但上了小学后,我发现自己错了,孩子班上的小孩一个比一个厉害,基本不用老师讲授就能自己掌握了。梁女士认为,还是应该在上小学前,带小孩上一个补习班,这样他现在就不会这么吃力了。

辛苦超前学习一年换来孩子轻松上学

而马女士的感觉跟梁女士刚好相反,她的孩子同样也是上一年级,用她自己的话来说,过去这一年半时间中,孩子是“先苦后甜”。当时,马女士五岁半的儿子乐乐就读于本市一所双语幼儿园,每天下午从幼儿园回到家,先写作业,边写边等着妈妈下班后带他去上辅导班,作业有幼儿园老师留的,也有马女士布置的。“虽然提前结束了孩子的‘放养’生活,让他成为超前学习的一员,但是现在他的成绩在班上永远是前三名,孩子特别喜欢小学生活,他觉得自己可以得到老师更多的喜爱和班上同学的羡慕。”

老师的鼓励对家长孩子都很关键

也有家长认为,不管怎么样都不能抹杀孩子的天性。家长陈先生是坚决反对超前学习的。他告诉记者,现在很多幼儿园为了迎合家长的心理,搞了很多学习兴趣班,他就坚决不去这些幼儿园。“我当年就是选了一所蒙氏教育的幼儿园,让孩子开开心心地上学,老师不会强硬灌输一些知识性的东西给孩子。虽然孩子上一年级后,在学习上确实跟其他同学有一定的差距,但是我相信他不会比别人差的。”陈先生表示,孩子的班主任很有耐性,从来不给家长压力,并且告诉他:孩子由于没有提前接触一年级的知识,肯定会比别人慢一些,估计要用两三年的时间才能赶得上,不过没关系,只要给孩子足够的信任。“老师的鼓励确实很关键,孩子已经这样了,老师的态度对家长和孩子也是一个引导。”

教师各有说法

到底幼儿是否要超前学习?记者采访了部分教育界人士,他们各有说法。

幼儿园老师陈红:超前学习有可能让孩子产生厌学情绪

幼儿园小朋友不应该上培训班。如在上小学之前就已经学会了一年级的知识,进入小学时就很容易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的问题。严重的孩子甚至会出现厌学情绪,这对孩子将来的学习是非常不利的。而且上课遵守纪律、注意倾听等习惯都是需要从小培养的,在培训班上课,老师仅着眼于知识的灌输,而没有注意让孩子养成这些习惯,以后想培养就很难了。

幼儿园老师张燕儿:可以提前接触,但不要求一定要掌握

家长心态要平和一些,不要给孩子太多压力,在坚持幼儿园阶段培养孩子兴趣、习惯等教育理念的同时,家长可以适当地让孩子接触一些拼音、数字,让孩子对这些内容大概了解一点,以便孩子进入一年级以后能较快地适应,但并不是要求孩子把拼音、数学等全部掌握,这对孩子入学后的学习非常不利。

小学老师莫东红:让孩子学会穿衣如厕比多学一两个拼音更重要

家长在孩子的教育认识上有误区,如何促进孩子能力的提高,比如说孩子的认知问题,孩子的汉语拼音问题,可能很多家长都认为这是孩子入小学最大的一个难点,其实这是以偏概全的一个概念。入学准备,不仅仅是在知识上的准备,应该更多的是能力的准备,比如生活习惯、学习习惯、生活技能以及情商。小学不像幼儿园,每个班级配备厕所,想去的时候随时可以去。家长要对孩子讲清规律和时间。一些刚上一年级的孩子,女生辫子掉了不会绑,男生鞋带松了不会系,这些基本的生活技能没掌握,比不会认拼音算术更糟。家长还要为孩子做好情商储备,锻炼孩子的交际能力,这样孩子上了小学,跟老师、同学相处交往好了,每天心情愉快,学习自然也好了。

某省一级小学老师:应该上培训班

从理想的状态来看,当然幼儿园的孩子不应该提前去学习小学的内容,毕竟孩子的每个阶段该学什么国家教学大纲都有明确的指引。但是理想跟现实毕竟是有差距的。从现实的角度来看,我认为应该去上培训班。坦率地讲,现在升入一年级的孩子绝大多数都学过一年级的内容,考虑到照顾大多数孩子的感受,老师上课时进度会比较快,如果孩子在一年级之前没有接触过拼音、数学等知识,学起来会跟不上,课后老师得给孩子花更多时间补课,这对老师、孩子来说都有压力,孩子也会觉得自卑。另外,学得好的孩子肯定会比较讨老师喜欢,如果孩子刚开学就表现得不太好,老师对他(她)的关注可能减少,孩子的自信心也会受损,这对孩子以后发展很不利。

要不要给孩子选择玩伴


要不要给孩子选择玩伴当妈后天天脑子里都是娃的那些事,这不昨天带两个孩子躺在床上,手机的QQ信息不停的响,本来准备拿起手机关掉的,可是瞄了一眼信息原来是有个妈妈正在诉苦呢?原来他家的孩子拿了二百元钱偷偷买了玩具,然后分给邻居家的小伙伴了。她打了孩子让孩子写事情的经过。自己呢?老公常年在外做生意,她一个人带孩子很累,现在孩子又不省心,一个人感觉好委屈,就开电脑找到了育儿群,来找妈妈们诉诉苦。

本来他的孩子很老实、很乖巧,但是前一阵搬来了两个新邻居,邻居是从乡下来的,在教育孩子上面不是很注重,邻居家的孩子有偷过家里钱的劣习。本来她觉得孩子有了新玩伴会开心一些,但是现在自己家孩子也跟着学从家里拿钱去乱买东西送人。她想禁止孩子再去找那两个玩伴玩,但是又担心伤害孩子。很纠结,很矛盾。

养育孩子本来就是一个矛盾体。有时我们希望孩子快快长大,可有时我们又怕孩子长大了就会远离我们;有时我们想让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但又不想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像这位妈妈一方面她希望孩子能有玩伴过的快乐,跟着胆大的孩子玩锻炼孩子独立的性格,但另一方面她又怕孩子不是那些玩伴的对手,会跟着学坏。

可能是我的两个宝贝现在都比较小,对于选择玩伴上还没有过多的经验,现在基本上她愿意跟谁玩我都支持,再加上都是女孩不是很淘气,但是对于那个烦恼的妈妈,她的孩子已经九岁了,九岁的孩子基本上已经有明辨事理的能力,对的行为和错的行为他也能进行区分。只是自制能力有限。长时间呆在一起可能会有一些不好的习惯影响孩子。

但是我觉得孩子的童年是属于自己的,当然玩具也应该自己选择,九岁多的孩子在一起玩耍没有那么多的心眼,再说除去上学、吃饭、睡觉,玩耍的时间也是有限的,影响应该也是有限的。如果怕玩伴的缺点影响到孩子,父母可以正确的进行引导,告诉孩子什么是对的,什么是不对的,当然也可以鼓励孩子主动去帮助玩伴改正缺点,还能培养孩子分辨是非的能力和正义感呢。毕竟没有一个孩子出生后就是坏孩子,有的只是身上的行为习惯家长没有培养好。

虽然孩子都是自家的好,但是对于别人家孩子的小错误和不好的习惯,也不用太介意和纠结,只要孩子们玩的开心就好。当然最后我也建议那位妈妈,如果真的真的不想让孩子再跟那些孩子玩,也不要采取强硬措施,可以让给孩子找一些新的玩伴来转移孩子的注意力。

家园共育《《孩子被打了,要不要还手》学习心得》一文希望您能收藏!“幼儿教师教育网”是专门为给您提供教育孩子的方法而创建的网站。同时,yjs21.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幼儿学习故事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