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孩子从主动向别人介绍你的孩子开始

07-29

幼儿的教育向来不是幼儿园单方面的,而是需要家长的配合与帮助。家长与教师之间需要经常进行沟通与交流,及时发现孩子的不良情况,帮助孩子健康成长!那么,有哪些积极正确的教学观念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尊重孩子从主动向别人介绍你的孩子开始”,希望能为您提供更多的参考。

常常听到我们的家长义正言辞地对孩子说:“我是你爸爸(妈妈),我的话你必须听,我说什么就是什么!”“大人说话,小孩子插什么嘴?”“小孩子懂什么,一边去!”……这样的话语体现了家长的权威,但你看到孩子的表情了吗?孩子听到你的话,他是否真心听你的话吗?

有些父母不懂得尊重是对孩子心理需求的满足,是对其理性的尊重,只是把给孩子提供良好的物质生活作为对孩子的回报。把他当作家庭中一员,让他发言,让他参与,尊重孩子要在一件件小事中体现出来。

尊重孩子从主动向别人介绍你的孩子开始。有一位叫劳拉的心理学博士,曾经举了一个非常有代表性的例子:“每次出门或遇到邻居或朋友带着孩子或者到人家里去做客,我都会在向大人问候完以后

,专门向孩子致意。很多父母忽略了这一点,而这样的细节反映出他们的教育观念。要知道,孩子有种想引入注意的天性,有些孩子甚至通过恶作剧,做令人讨厌的事来达到目的。如果我们能在日常生活的各个环节中使孩子感觉到自己倍受重视,使他意识到自己是有教养的,受到尊重的孩子,又怎会出现那么多故意哗众取宠的事情呢?”

这仅仅是冰山一角。除此之外,父母需要做的还很多,比如: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时主动给孩子买票;出去郊游前,与孩子一起讨论要去的地方,怎样到达目的地,怎样安排郊游活动等;家庭中发生较大的变动(如搬家,疾病、离婚)时与孩子及时适当地交流,等等。

也许,孩子可能未必真的明白什么叫尊重和“尊重”这个词所具备的内涵有多丰富,但他有着比成人还敏感的感觉,他们能够体会到究竟父母怎样看待自己,是不是真的从内心深处重视和承认自己。

真正的尊重应当是对孩子理性的尊重。父母应让孩子意识到,当他提出合理的要求,就一定会受到父母的重视,父母当然也得学会去尊重孩子正当的要求;父母还应使孩子明白,如果他懂事,懂得诚实,体贴和尊重父母,父母也会尊重他,会很乐意与他像朋友一样地平等交流。由于尊重的对象不是孩子的无理要求,而是孩子的理性,所以真正的尊重有时必须以一种严格要求的姿态出现,因为惟其如此才能培养起孩子的健康、完善的理性,树立孩子良好的习惯,才能使孩子趋于成熟、正直的生活。

但愿我们为人父母的,都能和孩子如朋友般相处,让孩子如沐春风,快乐健康地成长!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编辑推荐

育儿观念:爱孩子,从尊重开始


育儿观念:爱孩子,从尊重开始

麦苗一屁股坐在地上,撒欢似地晃着两条腿,用既得意又忐忑的目光打量着我。我很想一把抓起她,猛拍几下弄脏了的衣服,狠狠地训斥:不许在地上乱坐,脏死了……但我克制住了,一个声音在心里说:请尊重孩子。

院里的水泥地,被阳光晒得暖暖的,坐上去应该很舒服吧?小麦苗在地上找什么呢?是在等小蚂蚁吗?喜欢怎么玩就怎么玩吧,脏一点又何妨!

得到默许后,小家伙又得寸进尺地拍了拍身边的空地,示意妈妈也坐下。好吧,孩子,只要可以,妈妈愿意花大把大把的时间陪你做你喜欢的事情。

风儿轻柔,阳光和煦,我和女儿坐在地上,看蚂蚁一个一个缓缓地爬过,我教女儿和它们一一打招呼:嗨,你好……

麦苗一岁三个月以后,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明显增强。洗手、吃饭、穿衣等日常生活行为,她都能够理解并配合,尽管词汇少得可怜。比如说,她在拿一件玩具,如果你这时给她穿衣服,她知道怎么换手不影响穿衣。你告诉她饭烫,要等一等,她会点点头,坐在小板凳上耐心等待。你告诉她要去洗手,她会摇着一双小手,比你先一步走到卫生间。

最近,接连给麦苗买了两件牛仔的衣服,一件外套,一件连衣裙。以前,每次试穿新衣服,麦苗都很开心,舍不得脱下,有时还会因为不得不脱下(季节不到)而大哭。牛仔外套买回来的时候,麦苗看见就不激动,刚穿到身上就扯着要脱下来。再试,干脆不让了。不知道是什么原因,但是,孩子既然“表达”得如此清楚,怎么忍心强迫她呢?闲置就闲置吧。连衣裙到的时候,我拿给麦苗试穿,小家伙用小手推着衣服,嘴里不停地说着“别别别”,很是嫌弃。到底是什么原因呢?我又拿了一件旧的花色衣服给麦苗,小家伙立即表现得很高兴,把衣服抱在怀里,咦咦呀呀地叫着。早上,我穿了一件带花的连衣裙,麦苗特别喜欢,扯着我的衣服不丢。我在厨房炒菜,小麦苗扯着我的裙子,像扯窗帘一样玩藏猫猫。看来,小麦苗不喜欢牛仔的颜色,她就是喜欢五颜六色的衣服。宝贝,妈妈知道了,妈妈会尽量尊重你的选择。

不管什么事情,我们都尽量与麦苗“沟通”。每天晚饭后,我们带麦苗下楼散步,玩到什么时候回来,通常先征求麦苗的意见。每天吃什么,到哪里去玩,穿哪双鞋子,也都尽量给她选择的机会。就在这并不顺畅的“沟通”中,麦苗的词汇越来越丰富。

只有尊重孩子的选择,只有平等有效的沟通,才会让孩子更乐于表达、更善于表达,不是吗?

院子里有一架滑梯,一头是台阶,一头是滑梯。麦苗两手抓着扶手,一步一个地爬完十余个台阶,然后站在高高的小方台上(两边有护栏),举着双臂,兴奋地叫着“高高”“高高”。然后,慢慢地坐到滑梯边,松开双手,一路咯咯地滑下来。整个过程,她独立完成,我和家人只是用手护着,以防跌落。78厘米的身高,站在高度一米五左右的小方台上,观者都捏一把汗,为人父母者难道就不担心吗?当然不是,当麦苗第一次挣脱我的手爬上台阶时,我的心揪得紧紧的,但我知道,好玩是孩子的天性,尊重孩子就要满足她与生俱来的探索欲。

尊重孩子,意味着理解孩子的天性,包容孩子的缺点;尊重孩子,意味着给孩子选择的权利,给孩子表达的机会;尊重孩子,意味着放手,给孩子历炼的机会和自由成长的空间……

尊重不是纵容,当孩子出现不良行为时,我们不是强制执行、高声训斥,而是转移注意力等方式有智慧地引导。

尊重不是娇惯,孩子良好的行为与品德,是从父母的一言一行中习来的。身教重于言传,这是每一个为人父母者应该谨记的。

爱孩子,请从尊重开始……

美国父母从襁褓期开始尊重孩子


美国家庭教育给人印象最深的一点是:从小就尊重孩子,重视给孩子个人自主权,让孩子学会在社会允许的条件下自己做决定,独立地解决自己所遇到的各种问题。

孩子从婴儿襁褓时期就跟妈妈分床睡觉,两三岁的幼儿就住自己的房间了。父母只管孩子的安全,其他生活上的事,游玩、学习都由孩子自理、自主、自我选择。比如,从小就有自己存放衣服、玩具和学习用品的地方,自己收拾房间,整理,布置属于孩子自己的“小天地”,父母决不替孩子做什么事,最多从旁提醒、参谋。他在加州两年来,从未见到过父母训斥和打骂孩子的现象,更多的却是经常见到父母对孩子说:“谢谢”“对不起”“请原谅”“这样好吗”等等,用商量的口吻对话。美国孩子在家里的确是小主人,不但参与家庭的各种活动,还参与家庭大事的决策。比如购买什么样的汽车、家电、电脑,怎样布置房间,怎样利用和美化庭院等,父母都倾听孩子的意见。许多孩子都跟父母一起干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儿,如收拾院子、种植花草树木、擦洗汽车、自行车、做室内外卫生、购买东西等。邻居家10岁的孩子,每周几次去洗衣店送取衣物,这是他固定的“岗位”。还有一家女孩子房间总是凌乱,妈妈就跟孩子订了个“协议”:每到周末各自彻底打扫自已的房间,晚饭前完成;平时每天临睡前要把各种物品整理好,养成随拿随放、注重环境整洁的好习惯。妈妈也就按“协议”不再唠叨不休。

对于孩子的游玩和兴趣活动,父母从不强制孩子去做什么,而是尊重孩子自己的意愿,让孩子独立地支配自己的课余时间。选择学练什么乐器和其它兴趣技能,父母总是给予支持、鼓励和指导,或帮助请家庭辅导教师,或支持孩子去上个什么技能培训班。

美国父母大都对孩子的学习不施加压力。他们的观点是:喜欢学的孩子自然会努力学,为什么要强制他去做不愿意做的事情呢?强拗着去做,会伤害孩子的感情与个性。人的兴趣、爱好和才能本来就各不相同,孩子适合做什么就做什么,人生的路让孩子自己去走。成功的家庭教育,应是父母舍得拿出时间跟孩子以平等的态度进行对话、交流,对孩子正确的想法和行为给予充分肯定,让孩子在尊重和鼓励中成长。

育儿观念:从管孩子到尊重孩子


育儿观念:从管孩子到尊重孩子

传统观念认为,孩子小就是不懂事,大人就得管孩子,大人的权威能在孩子那儿得到体现,孩子畏惧我们很听话,我们机会认为我们教育的很成功。我以前就是这么对待孩子的。

记得那时孩子刚上幼儿园,每天早晨都要哭闹不起床,我一开始是好言好语劝说她快起来,但孩子哭闹不起,直到我耐性用尽,从床上拉起来就帮她穿衣服,她的哭声让我的心里也很不好受,但是我要赶时间上班。我对自己说:“不能惯她上学迟到的毛病,即使是上幼儿园。”我觉得孩子习惯了早起就好了,所以接连几天我都是先劝后拽把小闺女弄起床,孩子每天都是哭哭啼啼地上学。我也知道这样效果不佳,但我却忽略了这一点。直到和一位家长的谈话点醒了我。

孩子家长提到了同样的问题:“孩子早上起床真费劲,每天都匆匆忙忙的。我问:“她是不是晚上睡得晚才起不来啊?”由此,我恍然大悟。我不也是吗?经常晚上忙自己的事情备课,准备材料,无暇顾及她,直到我忙完就9点多了,这才洗漱睡觉。孩子跟着我从来没在9点前睡过。睡眠不足,自然早上起不来。但是我只是专横地以为孩子不懂事,不听话,就用最粗暴的方式对待孩子,真是大错特错啊。孩子本身没睡够,我又给她委屈受,孩子那幼小的心灵多受伤啊。

于是我迅速改变了策略。在晚上,我尽量将自己手头的事情先放一边,陪孩子一起洗漱然后让孩子早点上床,给孩子播放舒缓的音乐,并会在床边为孩子讲故事,给孩子营造好睡眠的氛围,让她在愉悦的氛围中慢慢入睡。孩子不再晚睡,这是一方面,在早上起床的时候我会播放闺女比较熟悉的歌曲,孩子慢慢的就会在愉快地歌声中睁开惺忪的眼睛,有时候还会自己穿上衣服来到我面前给我一个惊喜,我会抱起她,给她一个鼓励的吻并会夸她是个很棒的宝贝。这样早晨美好的时光开始了我们都怀着高兴轻松的心情走出家门。

从这件事上,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多从孩子角度看问题思考问题,绝对不能只从大人的角度思考问题。我们所谓的管有时其实非常专横野蛮,我们并没有把孩子当做一个独立的个体来尊重,我们只想让孩子服从,这多不人道!

孩子经常还会有不听话的时候,一旦孩子不听话,我们怎么做?

有次我让孩子洗头发,她就是不愿意。说有沫沫会迷眼睛,我给她打保证“我一定小心。”但是孩子就是不听。我说:“你还想吃汉堡吗?”她眼睛一亮,脆声回答:“想!”我说:“想,就乖乖听话洗头,周末我带你去吃。”于是孩子很开心地洗了头,每天都要问一遍:“妈妈,到周末了吗?”当然周末很快就到了。我却坚决不肯带她去,我跟她讲:“那些汉堡啥的最没营养了,别人家的小朋友也都不去吃的。”“不是,”小闺女高声哭叫,“小强就才去吃的,我要去,我要去,哇……”我只好又许给她说:“听话哈,听话的话,下个周末我带你去儿童乐园。”小闺女含着泪问我:“真的?”我点头“嗯”。很快又到周末了,小闺女午睡睡醒了兴高采烈地喊我去儿童乐园。结果怎样?当然如你所料,我又一次拒绝了,我自我感觉理由很充分。小闺女午睡醒了就是三点多钟了,我带着她去到儿童乐园就得下午四点了,而我得带小闺女在六点前再赶回家。花上二十五块钱就只为玩那么一小会,实在是不划算得很。小闺女再次放声大哭:“你是个坏妈妈,你不是个好妈妈……”

当然我并没有在乎小闺女的这些反应,因为我相信这只是孩子的一时激愤之语。再说本来就是随口哄孩子的一些话,何必去兑现?更何况有难度去实现。但是慢慢地,我发现孩子越来越不听话了,我为了让小闺女听我的再许给她什么好处她已经不在乎了。她说:“你骗人!我才不信你!”我这才认识到自己的错误。

我并没有给予孩子应有的尊重,我用一种漫不经心的态度对待她,我便也一步步失去了孩子对我的信任。孩子的不听话就又引起我巨大的怒气就又对孩子发怒了。

怒气过后我又自责,觉得对不住孩子。我一次次许诺她,但并没有兑现我的诺言。我开始反思,我应该怎么做才能让孩子乐于听我的话呢?既然我多次失信于孩子,首先从重建信任开始吧。

有一次,孩子有点不舒服,就撒娇想不上学。我跟她说:“好孩子都是要上学的,不上学的孩子不是好孩子。”小闺女扭头“哼。”我的心火又开始往上拱,我寻思“小闺女又娇娇开了。”怎么办?坚决不能来用的,还是得哄。我说:“你想吃肯德基吗?你听话上学我今中午就带你去。”小闺女眼睛一亮又暗了:“你说真的?”“嗯,真的。”“这次真的不骗我?”“嗯,这次真的不骗你。”小闺女眼里含着泪可怜巴巴地冲我说:“妈妈,咱说好哈,中午一定来接我。”我重重点头。小闺女一步三回头地进了教室。到了中午,我准时出现在了小闺女眼前。小闺女立马一蹦三跳地过来了,高兴得恨不能摇头摆尾。“妈妈,妈妈,你来了,你真的来了,嘻嘻,呵呵,嘿嘿……”她拉着我的手高兴得不知道怎么好了。

就这一次之后,小闺女就好像懂事了似的。我说你把什么做好我就如何如何,她都会很棒地完成,而我也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争取兑现我对她的承诺,即使偶尔有特殊原因做不到,我也对她坦城,小闺女也很大度地予以了接受,毕竟绝大多数我还是兑现了的。我把小闺女当大人看,不再随意轻许,也不随意毁诺,小闺女也尽力完成对我的许诺。真是非常棒的结果,不是吗?

孩子虽小却也有自己独立的思想,作为成人,我们不能用成人的观念和思维来要求孩子,我们若能转变观念,尊重孩子,多从孩子的角度思考问题,那么我相信,我们和孩子的关系会更加亲密和谐,孩子也会成长的更好更健康!一起试试吧!

让孩子懂得尊重从自我做起


我和儿子一起在小公园里玩,夏日的傍晚自然有很多人三三两两在小公园里散步、乘凉或者透透气。旁边一个五岁左右的小男孩非常引人注目,原因是陪伴他一起在小公园里的家人包括他的妈妈、爷爷、奶奶三位大人,而大人们那种“众星捧月”的派头,“大呼小叫”的作风,着实吸引了不少人的目光。

大概是小男孩想要草坪中间落下的一个树叶,而他的妈妈不想让他去草坪中玩,就一直拉着想要冲进草坪的小男孩不放手,同时焦躁的大声说:“宝贝,妈妈给你讲过,草里有蜱虫,咬着了就会死人的!”

大约是听到“蜱虫”两个字,小男孩收回了自己即将迈开的脚步,却回头用手推着妈妈大声喊叫:“不行,我就要那个树叶,就要那个!”说完,还不忘用力跺脚表示自己没有达到目地的气愤之情。

小男孩的妈妈毫不在乎小男孩对自己的推搡,连声说:“一个破树叶有什么好的?非要那个破树叶呢,玩你的玩具吧!”说完从奶奶手里的拿着的大袋子里掏出玩具塞到小男孩手里。

小男孩啪的一声把玩具摔到了草坪中间:“不玩这个臭玩具,就要树叶!就要!”然后他又跺着脚回头指着跟在后面推着车的爷爷说:“你去给我捡!”

小男孩的爷爷听到孙子让自己去捡树叶,就嘿嘿笑着把小推车放在路边,迈步去了草坪中间。

小男孩的奶奶在旁边打趣的问:“要是蜱虫咬爷爷怎么办?”

小男孩歪着头看了看妈妈,又看了看爷爷的背影,问妈妈:“爷爷不怕蜱虫吗?”

小男孩的妈妈笑着对小男孩说:“爷爷老了,不怕疼!”

……

儿子在旁边听得真切,拉着我的手示意我坐下,然后对着我的耳朵说:“阿姨说的不对,只要是人就会怕疼的。”

我搂着儿子的腰,点点头:“你说的对!”然后顺势亲了亲儿子的额头,让他继续去自己玩。

我坐在公园的石凳上,看着小男孩的爷爷从草坪中间把树叶以及小男孩扔掉的玩具全部捡了回来,又看到小男孩先是如获至宝的将树叶拿到手里,左看右看后,大概是并不如想象中那般称心如意,就直接将树叶扔到了小路中间,然后蹦蹦跳跳而去。

小男孩的妈妈一边大喊:“慢点儿跑儿子,别摔着了!”一边匆匆跟着小男孩小跑离开。

小男孩的奶奶跟在后面,胳膊上依旧挎着大包小包,看着并不轻松。

小男孩的爷爷再次推上小推车蹒跚走在最后,里面也是满满当当的堆着的物品。

真的是一个小皇帝带着随从出游的感觉!

看着这一幕有一种很无语的感觉。我想天下父母都是爱子女的,但是有些爱,却来的如此沉甸甸。

尊重长辈,是我们国家的优良传统。虽然时代变迁,社会进步,也会偶发两代人在认知上的冲突。但是这一切都不会影响到本质上对亲人的爱,对老人的尊敬。

而这种尊重,不仅仅是嘴巴里的口号,更要表现在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从自我做起,从小事上注意。

忽然想起来前两天晚上回家儿子说想吃买西瓜,当时我两手都提满了东西而且有些累,就和儿子商量:“如果非要买西瓜的话,就需要你自己抱回家。”儿子一口答应下来后,我就在瓜车上挑了个里面最小的西瓜,差不多十斤,让儿子拿着。他提了一会儿就有些吃力,走的汗流浃背,还要不断地左手换右手,后来干脆抱一会儿,再背一会儿的坚持到了家。

宝仔从小出来玩耍,基本上都是我一个人陪着。如果我拿的东西多了,他自然就会搭把手。他知道我陪着他同样很累。我让他看过我手上拎包勒出的勒痕,告诉他我真的很疼也很累。我想他从小都知道,父母的身体不是铁打的,为子女的付出是心甘情愿;但作为子女,也要清楚明白并愿意尽自己所能的做力所能及的事情。

我也会时常告诉宝仔,我想我爸爸妈妈了。现在儿子会主动的提醒我该给姥姥姥爷打电话了,并且每次通话,他也积极的问姥姥姥爷好。

隔上一段时间,我会带着他去看爷爷奶奶,让他知道爷爷奶奶年龄大了,需要我们多去陪陪他们。

很多时候,我们说一万遍不如亲自做上几遍。我相信言传身教的力量,也知道耳濡目染中孩子自会有自己的体会与心得感受。育儿先育己,想要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作为家长就要努力让自己先成为这样的人!

孩子的阅读兴趣从“玩”书开始


我们知道,一岁多的孩子已经开始说话了,两岁左右,父母就可以有意识地给孩子找些图片或带文字的图片来识别;接着买一些小故事画册,给孩子讲故事。

也就是在这个期间,孩子就会对书产生一定的兴趣。那么,刚开始的时候,为了让孩子了解、认识书,可以给低龄宝宝买一些颜色丰富、质地坚硬的画书,不必强求学习书中的文字,目的只为了让孩子喜欢上新的一类“玩具”——书。

只有把书当玩具一样喜欢的孩子,才有可能产生阅读的冲动,才有可能对妈妈给他讲书中的故事产生兴趣。而恰恰在后面这个阶段,给孩子讲故事的妈妈却忽视了,要想让孩子不从自己的腿上溜走,最重要的是妈妈要学会讲故事。

除了妈妈要用儿童的语言和腔调来念书上的文字。更要对图画中的信息进行发挥,比如“鸭妈妈带着她的孩子们小心翼翼地游过河”,讲故事时就可以适当发挥:“鸭妈妈‘嘎嘎’地招呼孩子们,要小心翼翼地过河。”

当聪明的孩子在妈妈念书的时候偶尔插嘴,加入自己的理解或提出疑问时,妈妈一定要抓住时机耐心回答,并对孩子的出色表现给予奖励和表扬。比如夸宝宝聪明的同时,亲亲孩子的脸颊。

对于年龄小的孩子,用肢体语言来奖励宝宝,效果更好。孩子被抱在妈妈身上,若妈妈还能跟孩子的头更贴近一些,让孩子感受到妈妈的呼吸,就能更有效地传达读书时的情感。

这种“依恋”的感觉也会成为孩子喜欢读书的一个重要原因。在妈妈的搂抱、亲吻、鼓励与表扬中,对于故事就会很自然地关注。能把一篇并不很吸引人的故事讲得有声有色,那才是做妈妈的本事。在这样的温馨读书环境中,孩子把对母亲的依恋、幸福的感觉无意识地与读书之间建立起某种联系。就会慢慢喜欢上书籍,进而喜欢上读书。

当然,在对0~3岁孩子培养阅读习惯期间,父母也要有意识地在孩子面前表现出自己对阅读的兴趣。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尤其对爱模仿的孩子。

孩子,我该怎样尊重你


孩子,我该怎样尊重你

在谈论尊重孩子的问题之前,我们先问问自己,是否懂得尊重别人:在别人对我们说话的时候,我们是否用心在听?在别人征求我们意见的时候,我们是设身处地的为别人打算,还是在敷衍?在别人做出决定的时候,我们是否尊重了他的决定,根据具体的情况或者支持他,或者为他提出反面意见,促进他更全面的考虑问题?我们再问问自己,对自己是否保持着适当的自尊,没有自卑同时也没有自负?再问自己一句,当感觉到别人对我们特别尊重的时候,是怎样的快乐和满足?

孩子,从出生的那一刻起,就是一个独立的人了,他长大了和我们一样,要求被别人尊重。虽然,现在他还小,可面对着这样一个处于弱势的小人儿,你是否给了他足够的尊重却将直接影响到他长大了的性格和成就。

曾经看过一部叫《谈情说案》的香港剧,讲的是一位女警和年轻教授恋爱的故事。里面的教授很年轻就取得了特别大的成就,他的爸爸妈妈对他非常尊重,即使对他谈的女朋友不愿意,也从不曾正面拒绝,也同意他自由发展,虽然在暗地里用了一些阴招想拆散他们,但也没有像别的家庭那样爆发战争。或者这个剧情是虚构的,仍然能引起我们的思考,可以看出来,剧中教授的父母从小就对儿子十分尊重,儿子取得的成就绝对与他受到的尊重有关。

前几天周末在公园里见到这样一个情景,妈妈和小姨带着两个孩子在公园玩儿,姐姐看上去十岁左右,看到许多和她差不多的孩子都在放风筝,就跟小姨说:“小姨,咱们也买个风筝吧。”小姨说:“买风筝干吗?”女孩:“放啊。”小姨:“你会放吗?”女孩:“会!”小姨:“你会放个屁!”女孩满脸通红,气鼓鼓得走开了,小姨在后面还洋洋自得。这时,我和表妹正带着各自的孩子玩儿,我们向对撇了撇嘴。这个小姨,对孩子太不尊重了,同时她自己的人格也高不到哪里去。

对于孩子,你不能太打击他,否则他长大了会太没有信心,同时你又不能事事依他,这样就是过分娇惯。那么怎样对待孩子才能恰到好处呢?

对于一些事情,该让孩子拿主意的就鼓励他自己拿主意,从小事做起,一旦他拿定了主意就依他,让他在锻炼中成长。记得一次带着儿子回娘家,我正在厨房刷东西,儿子手脏了,弟弟给他洗手,弟弟问妈妈:“还用给他搓香皂吗?”妈妈说:“问你姐姐。”我说:“你问他自己,他说搓就搓,不搓就算了。”于是弟弟问儿子:“搓香皂吗?”儿子说:“不搓。”于是就没有搓。随后弟弟跟妈妈感慨:“你们老嫌我不会拿主意,我的主意就是小时候让你管没的。”其实在一些小事上,真的没有必要那么认真,能放手锻炼的就让孩子自己来。同时需要强调一点,一旦让孩子自己决定什么事情,就一定要依着他的决定,让他决定完了不依着他,还不如开始就不让他决定。

别怕孩子犯错误,孩子一个重要的学习模式就是在错误中学习。这一点,外国父母比中国父母做得要好,中国父母说的最多的是:别怎么怎么样,要不你就会怎么怎么样。外国父母说的最多的:Tryit,试试看。对于大一点的孩子,可以让他适当的承担自己选择的后果,这点对于太小的孩子不适用。比如孩子跑得快,那就让他尝尝摔跤的滋味。记得在书上看到这样一件事,作者带着女儿和同事结伴出游,当时已经初夏,女儿却坚持穿着她喜欢的粉色毛衣,作者就依她了。开始爬山的时候,女儿开始大量出汗,不时得对妈妈说太热了。这时,妈妈说为她准备了一套爬山的衣服,她很开心,她们找了一个没人的地方换上衣服,开心得爬山,回家,一直妈妈都没有对女儿说什么,但是下次出行的时候,她发现了女儿会根据天气自己准备恰当的衣服。给孩子一个在错误中学习的机会,有的时候,走点弯路对孩子来说没有什么不好,我们是孩子的手杖,但是我们不能代替孩子实路,如果走直路一直需要爸爸妈妈这跟实路的手杖,而这手杖总有离开孩子的一天,到那时候再让孩子锻炼他将会连弯路怎么走都不知道,因为那时他面临的不会再是洗手、穿衣服的小问题。需要强调的一点是,我们不要充当事后诸葛亮的角色,其实犯了错误,孩子心里明白得很,用不着什么都说出来的,就算说也要选择方式,不要对孩子冷嘲热讽,因为犯了错误孩子心里本来就不高兴,我们再说什么无疑是伤口上撒盐,或者在他看来是否定他的能力,打击他的自信,有可能下次他就不再自己做决定了。

孩子需要我们的支持和肯定,但有些事情不需要我们代替他去做。在《窗边的小豆豆》这本书里,提到这样一件事情:小豆豆的钱包掉到学校的厕所里去了,他们学校还是那种老式的厕所,于是她就把厕所后面的盖子揭开,找了一个专门掏粪的勺子,把坑里的东西掏出来,找钱包。这时,校长过来了,问小豆豆在干什么,小豆豆说明了原因,校长只说了一句那你要小心啊,要把里面的东西还都放回去,就走了。这件事如果发生在自己孩子的什么,你会怎么做?如果在以前,父母肯定会不说二话,揪过孩子先揍一顿,现在的父母多半会忍着臭气和孩子一起“施工”,但是那样真的是孩子想要的吗?再看校长并没有对小豆豆过多关注的后果,小豆豆把坑里的东西都掏出了,却没有找到钱包,可是她一点都不失望,又按校长说的把那些东西都放了回去,同时她觉得自己很有能力,很有成就感呢,她觉得自己长大了。对于这样不予过度关注的第三种做法,有多少父母能想得到呢?而这第三种做法,对孩子的成长又是多么重要啊!

对于激将法一定要慎用。激将法对于有的孩子是很管用的,你说我不行,我偏要证明我行来给你看,但是一旦用不好,激将法会起到反作用,打击孩子的自信,甚至让他破罐破摔。在一本书上看到,有个孩子特别调皮,整天跟老师作对,后来父母带他去心理咨询机构,心理咨询师发现,最初引起他逆反的原因就是老师用的激将法。这个老师的出发点是好的,却得到了相反的结果。用激将法一定要注意方式、语气,如果察觉效果不对,赶紧喊停。

即使是父母,也要跟孩子讲道理,别用父母的身份来压孩子。不要轻易对孩子说:“因为我是你老子,你就得听我的!”即使,你为孩子选择的是一条对他最好的路。毕竟孩子的路要他自己来走,孩子的生活也是他自己的,我们也只是或者只能他的拐杖,他的引导,并不能代替他去走路,去生活。做父母的更不能随便打骂孩子,打孩子伤害他的身体,骂孩子伤害他的心灵。最要不得的,是一个打,一个护着,这样不但孩子的揍白挨了,还会让孩子觉得有保护伞,以后会变本加厉的。

当然了,尊重孩子,还表现在对孩子的说话语气、态度等各方面,别总对孩子说你这个不会,那个也不行,给他积极的心理暗示。对于孩子的要求,要考虑一下再决定是否拒绝(前面写过一篇日记,专门讨论怎样对待孩子的要求)。尊重孩子是一门大学问,让我们谨慎得求证,小心得执行,共同探讨,交流经验,一起进步吧。

丹麦孩子的独立从两岁开始


但自从女儿爱丽丝出世后,他对这个国家的一些观念产生了看法。

他觉得丹麦的父母并不爱他们的子女,至少亚丽不爱他们的女儿。这不只是在为爱丽丝换尿布时,她总是指使他去那么简单,她对孩子的不管不顾,有时甚至让麦克怀疑自己与亚丽之间的爱情和婚姻。

爱丽丝两岁多时,要喝饮料,麦克认为,正在厨房准备晚餐的亚丽能为爱丽丝解决这个问题,就鼓励她去找妈妈。过了一会儿,爱丽丝跌跌撞撞地走回来:“爸爸,冰箱门打不开,帮我,等不及了。”冰箱门打不开?麦克愣住了,自己刚才还从冰箱里取了饮料呢!他走进厨房,为爱丽丝取了饮料。“亚丽,冰箱门没坏。”麦克对还在忙碌着的亚丽说。“我知道。”亚丽并没有回头。“那么,为什么不为爱丽丝取饮料呢?”麦克觉得很奇怪。“她想喝饮料,可以自己取啊。”亚丽认为这很正常。天啊,麦克抱头呻吟:“可是,她才是个两岁的孩子啊。”

更让麦克感到不可思议的事情发生在那年夏天。

麦克那天回家,推开房门,竟然没见到爱丽丝的身影。他大声喊了几声亚丽,也没听到回答。房间里的灯关着,冷冷清清。

一定是亚丽带爱丽丝去超市或者去散步了,麦克放心地为自己倒了杯水,舒舒服服地靠进沙发,看起了报纸。

也不知过了多久,房门开了。麦克惊讶地发现,门口只站着亚丽。“爱丽丝呢?”麦克大声问亚丽。“她……”亚丽皱着眉头想了半天,忽然跑了出去。原来,今天午后的阳光很好,亚丽带爱丽丝出去玩。爱丽丝玩累了,就躺在草坪上睡着了。亚丽本想抱她回去,后来一想,邻居们的孩子经常在草地上睡,都认为这是培养孩子独立的一个必要方法,而且从没出什么问题;再说,从自家的窗户也能看到草坪,更不用担心了,就独自回了家。开始时,她还到窗口去看看孩子在不在,后来干脆把这事忘了。傍晚时,一个姐妹给她打电话,要她去看自己刚买的晚礼服,她就开着车出了门……

两个人跑到草坪,哪里还有爱丽丝的影子。

麦克气坏了,第一次向亚丽吼了起来。亚丽也哭了。她不是因为孩子丢了,而是因为麦克的态度:“我们这里许多家长都是这样做的,你根本不必担心。你的态度说明,我在你心里并不重要……”麦克不理她,想打电话报警,门铃忽然响了,站在门外的是警察和爱丽丝。

原来,爱丽丝睡醒后,既没感到害怕也没哭,而是自己找起了回家的路。一位警察发现了她,给她吃过晚饭,想方设法把她送了回来。

警察并没有留下什么“下次小心点”的警告,转身就走了。麦克目瞪口呆:“就这么算了吗?”“这有什么奇怪,附近哪个孩子没被警察送过?”亚丽说。爱丽丝更是一点没有恐惧,笑嘻嘻地一个劲向麦克说她离家时的所见所闻……

从那以后,麦克改变了看法:他也放心让爱丽丝到外面玩耍了,有两次,也忘了带她回家—既然孩子在这个国家生活是如此安全,趁机让她从小就学会独立思考、解决问题实在是再好不过。

育儿心得:改变孩子从改变自己开始


育儿心得:改变孩子从改变自己开始

改变孩子从改变自己开始(中一班)

时间:2018-4-25下午04:27:41来源:小剑桥幼儿园作者:中一班

“妈妈,我不要去幼儿园。”

“为什么呢?”

“我不要最后一个。”

“我保证,今天一定很早去接,以后再也不会是最后一个了。”

“我不要去幼儿园!”“我还是不要去幼儿园!”我不要……

今年五月下旬起,一日之晨便始于女儿和我这样令人头疼的对话,接下来就是哭闹、斥责,这样乱哄哄的早晨持续了两周多。情况非但没有好转,反而更加严重了。到了六月的某一天,一直喜欢早起的女儿找了各种借口不愿起床,勉勉强强穿好衣服,又开始不要洗脸不要刷牙,然后嚎啕大哭,歇斯底里地哭,嘴里念叨着还是那句不去幼儿园。那天,女儿平生挨了第一顿狠揍,但是满屁股的乌青并没有阻止她的哭闹和强烈抵触幼儿园的情绪,反而破天荒地狠狠咬了强行抱她的爸爸;那天,女儿破天荒地不是因为生病留在家里,因为没有人勉强得了她踏进好玩的小三班教室;那天,女儿也破天荒地强烈反抗了她那么喜欢的妈妈、爸爸、外婆和老师们。

虽然知道孩子都是追求完美主义者,也知道四岁是一个典型的逆反期,但是真正面对孩子独立意识发展过程中头一次出现的强烈负面情绪,我却倍感困惑和无力。道理讲了很多遍,家中和幼儿园也没有其他原因可寻,难道成长就一定是要把乖宝宝变成执拗不讲理的小魔王吗?当时,女儿的情绪已经引发了我的负面情绪,我越焦虑越担忧,就越失去耐心,我的急躁同时又在加深她的负面情绪。从那天她挨打以后破天荒咬爸爸可以证明,这种情绪上的互相感染只会让情况越来越糟糕,以暴制暴根本解决不了问题。

直至有一天,有段话出现在我面前,如醍醐灌顶:“如果没有别的原因,就是因为一次晚接让孩子不想去幼儿园,你是否能接受这件事?这无所谓好事还是坏事,它就是这样的一个存在,孩子就是有这样的感受,关键是,我们是否可以接纳它,而不是因此产生很多的担心?是否可以坦然面对孩子每次去幼儿园时的哭闹,接纳她每次采用这样的方式来表达对那件事的负面感受?”读完这段文字,深吸一口气,内心就突然轻松下来,迷惑困顿了许久眼前终于豁然开朗。“接受”“接纳”“坦然”,方法就是这么简单,因为爱很简单,真理同样简单!但是,简单并不意味着容易,要接受孩子成长过程中的种种变化,接受她可能长时间的情绪反复,接受她的不完美。自觉自愿地接受即接纳,而且最重要的是心怀坦然,真正的平和淡定,因为孩子其实非常敏感,他会敏锐地感受到父母的内在情绪(尽管我们觉得可能没有表现出来),如果内心很烦躁,就算没有对孩子声色俱厉,孩子也是能感受到的。我们的焦虑和担忧,常常会加重或压抑孩子们所经历的负面情绪,如果我们允许孩子哭,接纳孩子哭,孩子的负面情绪随着眼泪释放出了,孩子也就自我疗愈了。其实,真正脆弱、恐惧的是我们自己,我们经常担忧着孩子成长中的变化,焦虑着孩子成长后与我们的分离,淡定而坚定是需要多么强大的精神力量。每一个孩子都是天使,是上天送给父母最珍贵的礼物,他们是来帮助我们内在变得更强大更充实,他们就像我们的镜子,如果我们内在宁静平和,孩子亦会宁静平和。所以,改变孩子,首先要改变自己,强大孩子的内心力量,首先要强大自己的内心力量。

女作家鲁雅在《正能量让孩子的内心强大》一文谈到:爱分五个层次,第一层是关注孩子是否吃饱喝足,其次是舍得花时间陪孩子,然后是思考教育的目标,四是能帮助孩子,五是父母肯提升自己,并帮助孩子做最好的自己。我想在爱女爱子的路上,改变自己,提升自己,这是我们都应该努力前行的方向。漫漫的修炼之途,让我们一起共勉。

喜欢《尊重孩子从主动向别人介绍你的孩子开始》一文吗?“幼儿教师教育网”希望带您更加了解教育孩子的方法,同时,yjs21.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教育孩子笔记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