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家庭语言教育存在的问题

08-07

幼儿的教育途径无非就是家庭、学校以及社会,家长配合学校才能实现教育的质量最大化!教师应当定期开家长会,进行沟通协商,有时候成绩并不意味着一切,让孩子正确认识自己是家长与教师的目标之一!那么,教师可以在哪些方面与家长配合教育孩子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幼儿家庭语言教育存在的问题》,欢迎您阅读和收藏,并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一、忽视家庭语言环境的创设

许多父母忽视了幼儿家庭语言教育的重要性,他们片面的认为幼儿语言的培养是幼儿园老师的责任,认为孩子在幼儿园老师的指导下,通过上课,和同伴交往、交流,他们的语言肯定会得到发展,回到家后就没必要在浪费时间对其进行更多的语言教育。从而,父母们就忽视了家庭语言环境的创设。他们在幼儿面前会使用不规范的语言进行交流,例如:父母们不注重讲话的方式,说粗话、脏话。父母们也不注重幼儿早期读物的选择,他们很少会根据幼儿年龄特点来选择语言材料。因此,父母们选择的语言教材不是文字过多,就是图像过多,这都不利于幼儿语言的发展。

二、父母与幼儿交流过少

语言交流是语言发展的前提

,但许多父母都忙于工作,无暇与幼儿交流或是很少主动与幼儿交流。大部分父母只有在向幼儿提出某种要求时,才与他们进行较长时间的交谈。有时幼儿会向他们讲述一些事情,有些父母会表现出心不在焉的样子,这会导致幼儿不愿与人交流。

三、未渗透到幼儿的日常生活中

幼儿父母往往会忽视幼儿最熟悉的日常生活中的语言教育素材。例如:当天气变化的时候,父母不会利用现有的材料对幼儿实施语言教育,很少有父母会对幼儿说:“姚姚,看!天上有乌云出现,快要下雨了,我们进屋好吗?”又如,当幼儿看到树的时候,父母们很少会让幼儿说说这树的名称、数量、特点等。他们都忽视了“教育缘自生活”的原则。

四、父母缺少语言教育方面的知识与技巧

在家庭中,语言教育的教育者是幼儿的父母。他们大多数是没有受过正规学习的教育者,对幼儿的语言教育不像幼儿园老师那样有专业的知识和技巧,可以对幼儿进行较系统的语言培养。他们错误地认为语言教育就是让幼儿开口说话。因此,会采用鹦鹉学舌的方式,自己说一句,让幼儿跟着说一句,或是采用一问一答的方式来培养幼儿的语言能力。

对于幼儿家庭语言教育中存在的问题,父母们要给予高度重视,并积极采取有效对策,促进幼儿语言的发展。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延伸读

幼儿家庭教育应注意问题!


家长在教育小豆包们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以下的问题!

一、家长要在幼儿心目中享有崇高威信,这是实施家庭教育的基础。

威信从哪儿来?家长必须摆正自己在家庭中的位置,以自己的正确、高尚言行树立和巩固自己的威信。家长对子女进步的真正关怀,以及朴实廉洁的作风,不仅可获幼儿敬仰,而且还能使幼儿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在孩子一生的生活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二、家长要成为幼儿的表率,这是实施家庭教育的关键。

父母要成为幼儿的表率,要以自己的模范言行影响幼儿。幼儿对大人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想学,父母的语言、行为、待人接物的方式等,都会对幼儿起很大的作用。有的家长怕孩子到幼儿园吃亏,就嘱咐孩子说:“别人若是打你,你就使劲打他。”一旦自己的孩子真的吃了亏,就不依不肯,甚至恐吓对方。还有的孩子把幼儿园的玩具拿回家,家长不但不批评教育孩子,反而说:“幼儿园的玩具那么多,拿一点回家没关系”等等。这些错误的教育方法,对幼儿的健康成长是不利的。父母对自己的言行要检点,以防一时疏忽,在幼儿心灵中留下不好的影响。

三、家长要把对幼儿的严格要求和对他们的尊重结合起来。

没有严格的要求就没有教育,不保护孩子的自尊心就没有真正的教育。父母对幼儿提出的要求应该是合情合理、坚定不移、经常一贯和孩子所能接受的。然而,家长的要求有时尽管是合情合理的,但对幼儿来说,毕竟还是外部的东西,要使合理的要求变成幼儿的意识行为,单纯用简单生硬、绝对命令和急于求成的办法是达不到目的的,只有循循善诱、启发自觉,时时刻刻保护孩子的人格尊严,才能使幼儿自尊自重、奋发向上。

论文:在亲子阅读过程中的存在的普遍问题与家庭指导策略


阅读能力是每个人必须具备的一项重要能力,亲子阅读也成为了不少家庭每天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内容。本文主要分析了如何将亲子阅读巧变“快乐大本营”这一问题,分析了在亲子阅读过程中的存在的普遍问题及指导策略。

一、在亲子阅读过程中的存在的普遍问题

(一)家庭指导方式方法欠缺

不少家长尚没有掌握正确的开展亲子阅读方法,他们认为亲子阅读只是让孩子多一样可以自己玩的“玩具”。首先,有的家长在进行亲子阅读时的方法很简单,就是让孩子能自主阅读,以便家长可以利用这段时间做自己的事情。其次,不少家长自己也没有指导孩子开展亲子阅读的经验,更不会认真研读自己给孩子的亲子阅读材料,这种亲子阅读方法的缺失使亲子阅读缺乏了指导和引领,放任自流,也失去了通过亲子阅读促进幼儿综合素质发展的预想。

(二)对读本内容选择较为随意

不少家长把幼儿读本当成看成是“看图说话”,是给孩子无聊时随便翻阅的,文字没有多少,图画内容似乎都大同小异,因此选择也比较随意,目的不明确。首先,很少家长的读本选择是有理论依据的,多是凭感觉来挑选,要么就是选择孩子喜欢的,要么就是选择很多孩子普遍喜欢的,使读本选择缺乏科学性。其次,家长不会考虑根据不同年龄段幼儿的身心特点和认知差异进行选购,读本选择没有针对性,孩子对读本内容的兴趣和认知需求没有得到足够关注。

(三)亲子阅读家庭指导的目的功利性过强

很多家长都认为幼儿亲子阅读就是为孩子进入小学做准备的,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许多家长的阅读指导都具有极强的功利性。一些家长经过自己的演绎,将生动多彩的读本变成了生硬呆板的教科书,采用朗读背诵、看图说话等指导方法限制了幼儿的想象力空间;另外,许多家长在读本指导中过分强调对于知识的记忆与词汇、语法的使用,让有趣的亲子阅读变成了看图识字,因此不利于激发孩子阅读的兴趣。

(四)家庭指导形式保守,过于单一

许多的家长在指导幼儿进行亲子阅读时,依然采取一些比较守旧的形式,没有考虑到与时俱进。一方面,不少的家长仅仅沿用传统的“枕边故事”的方法来进行指导,甚至只是为了哄孩子睡觉,并没有注重参与式、互动式、拓展式等新的亲子阅读形式的有效利用;另一方面,不少家长在利用读本的素材时并没有进行加工与拓展,照本宣科、人云亦云,没有通过合理的方法来引导孩子去思考与想象,因此,不利于培养孩子的思维能力与想象能力[1]。

二、幼儿亲子阅读的家庭指导策略

,家长应该尽量选择那些色彩丰富、外观漂亮的读物,这样才能更好的激发幼儿阅读的兴趣。在选择阅读内容时,应该多选择那些符合幼儿生活实际的阅读材料,内容应该便于理解,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应该多选择一些简练与实用的文字内容,这样便于孩子理解与适用。阅读的种类应该兼顾主题丰富与涉及面广,这样更有利于促进幼儿认知能力与情感意识的发展。此外,还应该结合幼儿的性格特点与兴趣爱好来选择具体的阅读内容。例:假如孩子对于花草、昆虫有浓厚的兴趣家长就可以选择科学类读本读物;若是孩子的情绪不易稳定,则就可选择与情绪管理类相关的优秀读本。

(三)树立正确观念,进行合理指导

成人培养幼儿早期阅读不要过于关注他们学会多少的字词,而是要他们在阅读的过程培养良好的阅读兴趣与阅读习惯。因此在亲子阅读过程中,家长应当尽可能为幼儿创设最佳的阅读环境,这对于幼儿早期阅读经验的累积尤为重要。

家教知识:幼儿家庭教育应注意的问题


家教知识:幼儿家庭教育应注意的问题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家庭教育好比植物的根苗,只有根苗茁壮,才能枝繁叶茂、开花结果。”当家长的一定要克服溺爱、偏爱、护短的心理,以科学的方法重视家庭教育,特别是幼儿早期教育。

⒈家长要在幼儿心目中享有崇高威信,这是实施家庭教育的基础。

威信从哪儿来?有的家长为显示自己在家庭中的威风,就用粗暴的做法代替严格的教育方法,这样只会使幼儿变得野蛮,在幼儿心目中,家长的威信其实是没有的。也有的家长采用溺爱的教育方法,这样也只会使孩子变的任性、自私、自立性差,家长的威信也没有了。正确的方法是家长必须摆正自己在家庭中的位置,以自己的正确、高尚言行树立和巩固自己的威信。家长对子女进步的真正关怀,以及朴实廉洁的作风,不仅可获幼儿敬仰,而且还能使幼儿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在孩子一生的生活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⒉家长要成为幼儿的表率,这是实施家庭教育的关键。

父母要成为幼儿的表率,要以自己的模范言行影响响幼儿。幼儿对大人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想学,父母母的语言、行为、待人接物的方式等,都会对幼儿起很大的作用。有的家长怕孩子到幼儿园吃亏,就嘱咐孩子说:“别人若是打你,你就使劲打他。”一旦自己的孩子真的吃吃了亏,就不依不肯,甚至恐吓对方。还有的孩子把幼儿园的玩具拿回家,家长不但不批评教育孩子,反而说说:“幼儿园的玩具那么多,拿一点回家没关系”等等。这些错误的教育方法,对幼儿的的健康成长是不利的。父母对自己的言行要检点,以防一时疏忽,在幼儿心灵中留下不好的影响。

⒊家长要把对幼儿的严格要求和对他们的尊重结合起来。

没有严格的要求就没有教育,不保护孩子的自尊心就没有真正的教育。父母对幼儿提出的要求应该是合情合理、坚定不移、经常一贯和孩子所能接受的。然而,家长的要求有时尽管是合情合理的,但对幼儿来说,毕竟还是外部的东西,要使合理的要求变成幼儿的意识行为,单纯用简单生硬、绝对命令和急于求成的办法是达不到目的的,只有循循善诱、启发自觉,时时刻刻保护孩子的人格尊严,才能使幼儿自尊自重、奋发向上!

放任的教育存在大弊端


教育问题一直都是社会热点,这个话题并没有国界的限制,每个国家的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在自己的教育下变得更加优秀,孩子的个性在幼年形成,想要孩子奠定成功的基础,那么从孩子小时候就要开始注重良好品质的养成。现在很多家庭都只有一个孩子,故而他们把所有的疼爱给了一个孩子,但是这种深爱却在有时候起了反作用,父母的溺爱导致了孩子的肆意妄为,如果孩子不能够在日常生活中学会考虑他人,那么他们会成为一个情商低的孩子,也不能在社会上更好的生活。教育讲究的张弛有度,虽然说家长爱孩子是天性,但是这份爱不能够盲目,爱孩子也要给他们独立思考,独立做事情的机会,例如在生活中让孩子自己学会洗漱而不是每次代劳,即使他们在起初会遇到困难,但是慢慢的孩子会克服,这就是成长。给孩子在饭桌上讲些新闻或是有启发的故事是个很不错的主意,让孩子从具体的例子中了解是非,对于孩子价值观的建立以及良好个性的培养有着很好的作用,新闻时事经由父母的讲解会变得简单易懂,而家长也可以借助饭点时间让孩子能够回答下自己的问题,当然问题要有选择性,不要太难,重点在于让孩子表达出自己的看法和观点。给孩子一个富有爱心和热心的环境也是培养孩子健全个性的基础条件,大多数孩子现在物质条件比较好,但是他们的精神层面所需的给予也是需要重视起来的,比如孩子智商的高低,性格的直爽和偏执等跟家庭的经济实力没有太大关系,而是在于父母的指导和日常生活环境的品质。孩子的照料不能够过于放松,因为也是放任,他们的个性就容易变得飘忽,如果一个孩子从小没有约束,他们在行为处事的时候可能就比较富有攻击性,相反的如果保护的太好,孩子会容易变得怯弱内向。总结:现代父母工作很忙碌,但是忙碌之余对于孩子的教育依然要努力完善丰富,不仅培养孩子的智商,同时对孩子的个性形成也要予以足够的重视。

亲子关系中会存在什么样的问题


亲子关系也就是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十分复杂与微妙,它对起主导地位的父母来讲,是在完成他们自己的使命,可对孩子来讲,这可能关系到他们一生的幸福。

在这个社会中,有很多人出现不能适应社会、人格障碍、神经症、违法犯罪等一系列问题,我们也有证据证明这些情况的出现,其中有相当一部分与亲子关系有关,那么我们势必要考虑,在亲子关系中存在一些长期被忽视而又不得不解决的问题。

我们经常听到一些报道,某某地区有一小学生跳楼、某某地区有一孩子服毒。听到这些我们也会感到震惊,孩子的心里到底在想些什么?他们为何采取如此极端的做法?父母对他们的关爱不够吗?父母忽视了什么?国奥心理医院心理专家告诉您:父母忽视了孩子的心理问题。但是,这也不能完全怪罪于父母,其原因也在于中国现在的经济现状以及社会对心理问题的忽视。

忽视孩子心理问题,首先就是漠视问题的存在。孩子在各种媒体的影响下懂很多,心理提前发育,更早的认识自我、认识荣辱,同时他们的承受能力不足,也没有成人那么多的理智,而现在的社会或父母给孩子的压力又过高,以至于超过了他们的承受能力,再加上有些老师或父母对孩子的不够尊重。他们采取极端方法可能是对这些问题的回避,也可能是对父母或老师的报复。

忽视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的父母是相当普遍的。孩子上课不注意听讲,经常有一些小动作,做任何事情都没有长性,作为父母不能只认为孩子缺乏管教,更应考虑是不是有注意障碍,如:儿童多动症;孩子经常反复洗手,同时表现出痛苦,不能认为孩子爱干净,应考虑是否有强迫症;孩子总是骂人,且无法矫正,不能只认为孩子没有教养,应考虑是否有品行障碍,如:污言秽语综合征。还有口吃、异食、抽动、神经性贪食、厌食等等,这些疾病的危害都不是一过性的,而是长期的,不经治疗极少有自愈的情况,而且时间越长治疗越困难。

其次是忽视心理疾病的治疗。很多父母知道自己的孩子心理上可能存在问题,但不愿为其治疗。原因是:这些疾病的治疗机构大多是在精神病专科医院,他们不想让自己的孩子有精神病的名声,甚至有些父母认为这些疾病本身就是精神病;有些父母认为服用治疗此类病的药物会影响孩子的智力。以至于疾病发展得越来越重,影响了正常的生活、工作、学习,而此时的治疗也是极为困难的。

因此,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有一些词儿要尽可能避免,如"不"、"应该"等等,以防止与孩子之间距离的拉大,要与孩子成为朋友,这样才能更好的体会和了解孩子的感受与思想,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

“独二代”普遍存在的10个小问题


步入21世纪,第一代独生子女渐为人父母,于是,“独二代”便产生了。伴随独二代的成长,诸多问题呈现出来。从家庭教育和生活习惯的角度出发,据我们调查,目前这些孩子较普遍的存在着10个“小”问题。如果不尽快解决,若干年后,必将发展成为诸多难以解决的社会“大”问题!

“小懒虫”:过着“一主二仆”的闲适生活

独二代孩子不仅很少做简单家务劳动,每天从事劳动的时间也非常短暂。最近调查发现:0分钟的占9.7%;1~10分钟的占47.3%;11~20分钟的占27.2%,21~30分钟的占11.9%;31~60分钟的2.8%,1小时以上的仅1.1%。孩子每日的平均劳动时间仅11.32分钟。20世纪90年代初相关机构就出过这样一份调查结果:美国孩子每天劳动时间为1.2小时,韩国0.7小时,英国0.6小时,法国0.5小时,日本0.4小时,而中国孩子仅为0.2小时,即12分钟!

可见,我国城市儿童平均每天的劳动时间远远低于其他国家的孩子。高中学生早晨起床不叠被子的占30%,起来一掀被窝就走,快上大学了还得家长给叠被子。小学生就更严重了,早晨起床伸一只胳膊,等着妈妈给穿衣服,等妈妈给穿完后把妈妈推一边去,“您完成任务了”,另一只袖子得爸爸给穿,一件衣服俩人穿,这叫“一主二仆”。

面对这种情况,生硬指使孩子干活效果也不会好,不如游戏一般地搞个“家务劳动承包制”,让孩子分担家庭一部分家务劳动。

“小霸王”:父母长辈对其处于服从地位

过去,在家里说话最有权威的是家长;现在,不少家里说话最顶事的是孩子,有的孩子甚至达到说一不二的程度。

山东省少年管教所的李康熙对在押的188名未成年独生子女犯进行调查研究发现,多数独生子女犯原来在家庭中是“小皇帝”,长期生活在“大家围着转”的家庭环境里,家庭经济状况普遍较好,父母长辈对其大多处于服从地位,千方百计地满足他们的各种愿望和要求,结果使其逐渐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为所欲为,十分任性、自私、贪婪和霸道。他们只注重自己的感受,只想自己吃得好、穿得好、用得好、玩得好,却较少顾及甚至不顾及他人利益,其中最为显著的是不太注重名誉,而崇尚金钱,追求自身利益,追求高消费,争强好胜而缺乏进取精神,甚至为了达到目的而不择手段。

要改变这种现状,做父母的就必须学会把“溺爱”变成“逆爱”,绝不再处处顺着孩子。

“小馋猫”:有好吃的非吃到嘴里不可

不少孩子特别馋,电视广告里有什么好吃的就非得吃到嘴里不可,当然家长也舍得给买,坏习惯就这么惯下了。

杭州教育部门的调查显示,有72%的小学生对零食表现出“极大的兴趣”,有62.7%的学生“经常吃零食”,有50%的人认为吃零食比吃饭“有味道”“离不开零食”。据卫生学家讲:“吃四条腿的不如吃两条腿的;吃两条腿的不如吃一条腿的;吃一条腿的不如吃没腿的。”四条腿的指猪、牛、羊等,两条腿的指鸡、鸭、鹅,一条腿的指磨菇,没腿的指鱼、蛋、奶和豆制品。他们说,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最不好,孩子的饮食应是:“一把蔬菜一把豆,一个鸡蛋加点肉。”现在,不少孩子厌食、偏食,其主要原因是平时吃零食吃太多了,到正经吃饭时,当然不爱吃了。

解决这个问题倒也不难,关键是父母要下定决心,对孩子的饮食强制定时定量,对零食进行把关。

“小犟牛”:不高兴敢把饭碗摔地上

不少孩子一犯起牛脾气来,十匹马都拉不动。一不高兴就敢把饭碗摔到地上。据调查,不同程度任性的孩子占62%,有些孩子任性得想怎样就非得怎样,谁说也不行。不少家长面对“小犟牛”束手无策。

为什么现在任性孩子这么多?一句话,从小惯的。

家长退一步,孩子便进一步,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在原则问题上家长一定不要妥协。如果我们对孩子在日常生活中暴露的哪怕点滴不良习惯容忍迁就,不加指正,他的性格往往会向不良方向发展。这样的孩子,在与他人交往的时候,容易碰钉子、不顺心,有的人因此形成了心理疾病,如忧郁、偏执、狂躁。他们偏要那些不可能得到的东西,从而处处遇到抵触、障碍、困难和痛苦。成天啼哭,成天不服管教,成天发脾气,他们的日子就是在哭泣和牢骚中度过的。像这样的人是很幸福的吗?

除了以上这四个“小”问题以外,还有几个“小”问题也很严重,如:

“小依赖”。独生子女依赖性很强,什么都依赖家长,连学习都依赖家长。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调查认为,当代少年儿童在做人的基本态度方面不够勇敢,缺少自己的主见。这和孩子缺乏独立性、喜欢依赖他人有很大关系。

“小散漫”。不少孩子散散漫漫,无组织无纪律,上课随便说话,玩东西,做小动作。这便要求当老师的,要严格要求、从严训练。

“小野蛮”。有些孩子行为野蛮,对人吐口水、骂人脏话;破坏公物、抢别人东西;随地吐痰,乱扔杂物;给老师同学起外号;闯红灯、横穿马路不走人行道;在餐厅高声说笑;在剧场有连喊带叫、吹口哨、鼓倒掌等不文明行为。对孩子的这种野蛮行为,无论老师还是家长,一定要严肃及时地予以纠正!

“小磨蹭”。不少孩子干事磨磨蹭蹭,吃饭第一个上桌子的是孩子,最后一个吃完的还是他,穿衣服磨,写字磨,干什么都磨,磨得家长直起急。家长连喊带叫,“快点!”可孩子还是慢条斯理,一点儿不着急。要教会孩子合理分配时间,且制定“奖快罚慢”的措施。

“小马虎”。不少孩子干事马马虎虎,能凑合就凑合,明明是“+”号抄成“×”,明明是“b”写成“p”,这样的孩子也很多。可以给孩子搞个“错题集”,逐步纠正。

“小攀比”。调查中,发现孩子存在的问题是:乱花钱、多花钱;比名牌,盲目追求高消费,攀比、炫耀。送礼一送就是上百元,你送我一块手表,我送你一双旅游鞋。请客必要上饭店,今天你请我,明天我请你。就怕“低人一等”了。

除了这10个“小”问题以外,孩子还有一些问题,如学习不刻苦、不专心;不孝敬长辈等等。解决以上问题的关键在于道德教育,而道德教育的关键是习惯培养。小习惯决定大未来,我们要抓住一切机会,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让良好习惯成就孩子的美好人生。

英国公立幼儿园免费 也存在入托难问题


英国幼儿园的基本情况,有入托难的问题吗?

英国多数幼儿园都接收从刚出生的婴儿到5岁的孩子。有的小学也会附设幼儿班,3到4岁相当于护理班,4到5岁就是学前班,到5到6岁就是一年级正式学生了。

英国绝大多数家庭的孩子都上公立幼儿园,是免费的,但也存在入托难的问题。据一位朋友介绍说,她的孩子入托那年,他们所在那个区有1000多个孩子未能进入公立幼儿园,只能选择私立幼儿园或推迟入学。有些附属于教会的幼儿园条件比较好,但只接收信徒的孩子,入学时需要牧师开证明信。这样一来,也出现了有些家长为了孩子能入托,早早地选择信教的情况。入托也得看住所是否属于同一学区,好的幼儿园附近的住宅也变得很抢手。这点和国内情况差不多。

英国的幼儿园是怎么收费的?孩子们在幼儿园主要干些什么?

如果是公立幼儿园,就基本上不用交费,每天2个半小时,有的幼儿园提供延伸的课程服务,那就是要交纳一定的费用。每天早8点到晚6点的课程,一个月要1200镑左右,相当于人民币15000元吧,就是英国人半个月的工资。不过用于托儿费的这部分收入可以免税。孩子们在幼儿园主要还是玩,也会学习一些简单的字母和加减法,每周的作业只有1张A4大的纸,有几道英语和算术题,比较简单。体育活动和手工课比较多,幼儿园还会设烹调课,做一些简单的三明治这样的饭。英国的情况就是这样。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驻英国记者张哲)

重组家庭幼儿心理问题分析


一、前言

随着重组家庭的增多,重组家庭幼儿的教育已经成为学校、社会、家庭共同关心的棘手问题。为了让这些幼儿健康成长,我们必须采取有效的教育对策。单亲家庭的父亲或母亲,寻找和自己境遇相似的另一半结合成一个新的家庭,我们称此类家庭为重组家庭。重组家庭最主要的特点是:家庭成员关系复杂,而且相对来说,家庭成员也过于敏感。因此,重组家庭中的幼儿经常会出现一些心理问题。

重组家庭一般从单亲家庭演变而来。从单亲家庭到重组家庭使幼儿的心理一次次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对于家庭变化引发的心理变化过程,我们成人未必都能很好地适应,更何况是幼儿呢?但并不是说重组家庭就一定不利于幼儿成长,关键在于我们能为幼儿营造一个什么样的家庭环境。

二、重组家庭幼儿的心理问题表现及分析

(一)问题

【问题1】:有的幼儿情绪很不稳定。情绪外显的幼儿经常激动,无故愤怒、烦躁,对家庭及周围的一切采取猜忌、蔑视和非难的态度,甚至寻衅滋事,出现攻击性行为。主要行为特征是针对他人。

【问题2】:有的幼儿心理活动比较内隐,不轻易表现出来。这类幼儿易情绪消沉、抑郁少动、少言寡语、缺乏自信心等,严重时可能发生自虐行为,主要行为特征是针对自己。

【问题3】:有的幼儿易产生强烈的自卑感和不安全感,性格孤僻,交往能力欠缺,精神负担重。

【问题4】:有的幼儿主观偏激,暗恨、埋怨、忧伤、失望的情绪体验导致其心理失衡。一方面自怨自艾,顾影自怜;另一方面遇事容易由“责己”变为“责人”,把对自己的不满投射到别人身上。

(二)原因分析

1.家庭结构的变化导致幼儿心理的变化

对重组家庭而言,幼儿的双亲中有一方和自己毫无血缘关系,这种特殊的家庭结构对幼儿的影响不容忽视。有关调查结果表明:重组家庭的儿童比一般正常家庭儿童的问题多,主要是存在着明显的心理问题,如胆怯、孤僻、自卑、自尊度偏低;情绪极不稳定,恐惧、郁闷、失望、不安等不良情绪明显;行为畏缩、敏感、多疑,社会适应不良。男孩子多表现为攻击、多动和违纪,女孩子则抑郁、性问题和残忍。这类儿童中也包括重组家庭的幼儿。重组家庭之所以会对幼儿产生一系列消极影响,其根本原因是由于家庭结构的变化导致家庭关系的失调,亲子关系及家庭内部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成为影响儿童自尊和行为问题产生的主要因素。

2.家庭教育功能的变化导致幼儿心理变化

幼儿教育是父母共同的责任,但重组家庭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对幼儿的教育往往由该幼儿的亲生父亲或母亲担任。事实上大多数重组家庭幼儿受到的教育是不均衡的。由于父亲、母亲这两个角色对幼儿的影响不能互相代替,所以重组家庭中存在的不平衡的教育当然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幼儿身心的成长。

3.家庭环境的变化导致幼儿心理的变化

家庭环境对孩子的教育成长影响重大。重组家庭的环境会使幼儿的心理萌发出对未来不明了的朦胧,从而意识到以往的安稳、平和、温馨的家庭在发生变化,潜在的危机孕育其中,引发了其内心紧张的情绪状态,从而产生了一系列的心理反应。

4.家长的素质、心态和情绪的变化导致幼儿的心理变化

有关研究表明,孩子的智力和心态与父母的文化程度、教育能力以及教育方法等因素直接相关。一般来说,重组家庭的父母的心态较前易发生很大变化,容易对幼儿的期望值过高,往往忽视幼儿的实际情况,幼儿由于无法承受压力而往往产生压抑或抵触情绪,会表现出封闭、自卑、抑郁、猜疑、嫉妒、孤独,甚至冷漠、厌恶交往、逃避与他人接触等心理。有的家长对孩子过度溺爱,无原则地满足孩子过分的物质要求,易使孩子产生任性、暴躁等不良情绪。这些失衡的心理必定会对重组家庭幼儿的社会性,尤其是亲子关系、同伴关系等社会性行为的发展造成不良影响。

5.幼儿本身地位的变化导致幼儿的心理变化

由于家庭的重组,家庭成员发生了变化,从而导致了家庭成员地位的变化,幼儿的地位由中心化趋向边缘化,而这一变化必然会导致幼儿产生心理变化。

6.幼儿对家长的认同感降低也会导致幼儿的心理变化

教育学家认为幼儿对父母的认同是家庭教育的一个最根本的标准,因为这关系到幼儿对父母的道德和思想观念的接纳或认可程度。而重组家庭的这种教育结构由于父母中的一方发生了变化而发生了偏差,幼儿对父母的认同感严重降低,甚至开始讨厌、怀疑自己的父母,幼儿心中已有的“平衡砝码”逐渐倾斜,导致他们开始困惑、迷茫,当这种不良情绪得不到及时的排解时便会转化为幼儿的心理问题。

三、重组家庭幼儿的教育对策

【对策1】:引导幼儿对周围环境有正确的认识。

这不仅是父母的责任,也是老师的责任。注意观察幼儿的言行,及时解开其思想疙瘩,努力减轻他们的心理压力,帮助他们正视现实。对他们多关心体贴,使孩子有倾诉之处,引导其融入到群体中,幼儿的群体生活一旦正常,许多问题就能迎刃而解。不要把幼儿当出气筒,不要采取过分偏激的教育方式,多与幼儿交流,关注他们的心理感受。

【对策2】:要重视对幼儿进行健全人格的教育。

在对重组家庭幼儿进行心理疏导的过程中,要贯穿两个字:“情”和“理”,教育孩子要学会宽容,学会面对现实,如实地向孩子说清楚父母之间的事情,并告诉孩子,孩子永远是父母的至爱。引导他们学会学习、学会生活。重组的家庭从某种意义上说也给孩子提供了磨练意志的机会,从逆境中走出的孩子,容易学有所成,有所作为。家长与教师对孩子进行教育时要关爱有度、期望有度,不要让孩子卷入父母之间的矛盾。在尊重的基础上关注孩子,避免进入情感性教育的误区和极端性教育的误区。要善于体察幼儿的内心变化,避免自己的言行伤到幼儿,多进行正面引导。要创造多边活动的环境,丰富幼儿的精神生活。

【对策3】:积极地为幼儿创造高峰体验的机会。

高峰体验是一种自我实现之后内心十分满足的非常积极的情绪情感体验。高峰体验多的人,其成就感高,自信心强;反之,高峰体验少的人更容易自卑、消极、冷漠。因此,重组家庭应该注意引导孩子发展多种的技能,培养广泛的业余爱好,以便与其他人在更多方面产生共鸣,从“自卑与补偿”的角度来强化自信,淡化孩子的自卑。

【对策4】:多方协同教育,使幼儿避免受外界不良影响。

长期生活在重组家庭中的幼儿对外界刺激往往具有较高的感受性,这一点既有好处又有坏处。对此,我们应注意采取正确的引导方法,让幼儿接受外界良好的刺激,避免社会对其不良影响。此外,要在生活上关心幼儿,在学习上多帮助幼儿,在感情上多亲近幼儿,在思想上多开导幼儿,特别在人格上要平等善待幼儿。

总之,家庭、学校、社会要特别关注重组家庭的幼儿,以法规校规教育为辅,心治、理治和“法”治相结合,耐心、细致地教育幼儿。每个幼儿都健康成长是全社会共同的希望,全社会的力量联合起来共同帮助重组家庭的幼儿,这样才能收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相信《幼儿家庭语言教育存在的问题》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幼儿教师教育网”是您了解教育孩子的方法,工作计划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yjs21.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幼儿园语言教案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