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开学在即,你和宝宝需要做什么准备吗?

08-25

随着疫情过去,幼儿园工作已经陆续开展了,下面由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幼儿园开学在即,你和宝宝需要做什么准备吗?”,持续关注本站将可以持续获取更多的幼儿园资讯!

宝贝们要进入幼儿园开始他们的集体中生活,这对于初入园和经过一个长假的小可爱们确实充满了挑战。相信家长们除了满怀期待,也会有一些不安。

那么,怎么帮助宝贝们尽快适应呢?希望以下的几点建议大家可以参考哦!

一、调整作息

在假期中,多数小宝贝可能开启的是“晚上不睡,早上不起”的模式。

为了尽快适应幼儿园生活,现在开始家长可不能坐视不管了,更要以身作则做到早睡早起,让宝宝按时午睡,争取尽快把作息混乱的孩子拉上正轨。

建议睡前不要陪孩子玩刺激性游戏,也不要给宝宝看容易引起兴奋的动画,可以陪孩子读一些关于幼儿园的绘本,或者轻声温柔地给孩子讲讲睡前故事。

二、锻炼孩子的自理能力

大部分适龄的小朋友,应该也掌握了一些简单穿衣、独立吃饭、自主如厕的技能。但假期中,一些家长可能会有些“溺爱”,又事事代劳了,这些宝宝曾经掌握的技能可能有些“退化”,建议家长多鼓励宝宝自己动手,尽量不要“花式喂饭”、帮忙穿衣脱袜等。

如果宝宝的一些能力欠佳,除了多给孩子锻炼的机会外,也要告诉孩子大胆主动地表达需求。

比如家长可以这样说:幼儿园是一个大家庭,老师会像妈妈、奶奶一样喜欢你、照顾你。如果想上厕所,一定要及时告诉老师,裤子不小心尿湿了,也可以找老师帮忙换一条哦,身体有不舒服的地方,也要跟老师讲呢。

这样,老师就会及时了解孩子的需求,解决孩子遇到的“麻烦”。

三、做好心理建设

对于第一次上幼儿园的小朋友,可能内心有些恐惧,毕竟是去一个陌生的环境,接触不认识的小朋友;而“老生”们经过一个假期的逍遥自在,可能也不想回归幼儿园。

这些小人精们,为了不上幼儿园可能会想出各种借口,语出惊人,比如网上曾经有个萌娃就说:不要上幼儿园,我对幼儿园过敏。

还有的小家伙一本正经的说:“妈妈,我不能上幼儿园了。因为我知识太多了,再上的话脑袋装不下,会爆炸的。

好吧,娃都这么鬼灵精可爱,但该去幼儿园还得去呀。

对于初入园的小朋友,家长可以借助绘本、实地“考察”,让他们对幼儿园多一些了解,熟悉下环境,增加宝宝内心对老师和幼儿园的认同感和向往。

对于已经上过幼儿园的孩子,可以帮助他们回忆下发生在幼儿园里的趣事,告诉他们好好表现老师又会奖励小贴纸等,提高宝宝入园的积极性。

在送宝宝入园时,一定要温和并坚定地告别,尽量不要表露出焦虑、不舍等情绪,更不要孩子一哭,大人也跟着一起哭,一定要相信老师、孩子。

接孩子放学时,建议不要太晚,以免孩子内心有恐慌、失落感。

四、做好防护

开学季,孩子们很容易“病倒”,主要是因为情绪波动、环境改变、交叉感染等原因造成。

特殊时期,一定要培养孩子饭前便后洗手的习惯,被褥要勤换洗,室内多通风,保证睡眠质量、均衡营养,以提高身体素质;

发现宝宝身体出现异常,要及时检查诊断。如果不幸感染轮状病毒、流感等传染性疾病,千万不要带病入园,并及时告知老师。

袋鼠麻麻有话说:

父母手心里的宝,转眼间就长大了,宝宝们入园,对孩子和家长都是一个挑战,相信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小可爱们会很快适应新环境哦~

Yjs21.coM更多幼师资料延伸读

你了解你宝宝的性格吗?


导读:孩子极端地热爱某一种颜色,他的个性往往越突出,这种个性常常是他优点和缺点的“爆发点”。找准了这个“爆发点”,父母对孩子的引导可以更加有的放矢。

每个孩子似乎都有自己无意识的色彩偏好,孩子们玩的24色橡皮泥、36色绘画水笔,总有一两种色彩早早需要“补仓”;去童装柜台买衣服,款式再怎么新颖可爱,售货小姐也无法说服孩子接受他“意料之外”的颜色。

孩子极端地热爱某一种颜色,他的个性往往越突出,这种个性常常是他优点和缺点的“爆发点”。找准了这个“爆发点”,父母对孩子的引导可以更加有的放矢。

发现之一:粉红色-依附性特别强

大部分的女孩子喜欢漂亮的粉红色。如果您所爱的小女儿喜欢粉红色的话,表示您的家庭经济环境在一般水准之上,而且,也象征着双亲爱心的充分表现。

在爱心的保护下,这种女孩子多具备“高度审美观”、“细心体贴”,“优雅”,“柔顺”的物质,亦正是吸引人之处。

4~6岁的女孩中,也有特别讨厌粉红色的人。粉红是这样一种颜色,讨厌它的人特别讨厌,而追捧它的人,连枕头和漱口杯都要买“粉红色,上面有五瓣小花”的。大量的证据表明,热爱粉红的女孩与父母的亲子关系特别黏乎,在心理上特别依赖父母,大小事希望大人替她拿主意,站在前面替她做“挡箭牌。”如果父母拒绝当这个“挡箭牌”,让她自己去解决这个问题,她的眼泪马上像开了闸的水龙头,关也关不住。蓉蓉就是一个例子,她的一切用品都是粉红色,人又胖,外号“粉红小猪”,但就是这么个高胖女孩,连同伴错拿了她的皮球回家,她都不肯去“交涉”,非要拖着妈妈去跟对方小朋友说。

妈妈常常叹气:这一朵温室小花,将来还能够移栽到野地里去吗?

发现之二:绿色和蓝色-讨厌竞争

热爱绿色和蓝色的小朋友都有回避竞争的倾向,绿色尤甚。喜爱绿色的孩子,个性上较随和开朗,没什么心机,具有包容宽恕的心胸及强烈的好奇心,而且颇有求知的上进心。此类型者,成人后适宜于领薪阶层,如能有恒心踏实做下去,也可有成功的一日,许多才气纵横的男孩多属此类型。

连小三轮自行车也要选择“青草绿”的卓珊,宁可在幼儿园植物角看一下午“蚂蚁大游行”,也不愿与一群小朋友玩“抢椅子游戏”。“她明明眼急手快,能抢得赢,不知怎么一玩这个游戏就要上厕所。”除了讨厌这个“8人抢6椅”的游戏,卓珊还聪明地避开与同伴的“残酷竞争”,比如要排演《白雪公主》没人想演“凶恶的王后”,卓珊就举手说愿演王后,因为白雪公主有12位小朋友想演,11个人注定要体会失败的滋味,卓珊说:我不想跟别人去争。又说,要是有一个童话,能让每个小朋友都分上一个角色皆大欢喜,就好了。

妈妈有这种忧虑:卓珊热爱的绿色,是否平息了她心中的骚动和表现欲,令她向往一个没有竞争关系的、和睦且各司其职的世界?孩子将来必须直面残酷的竞争时,会不会喉头发紧、两手冒汗,兴起“逃之夭夭”的念头?

发现之三:紫色和橙色-过度情绪化

偏爱橙色和紫色的孩子都有情绪波动剧烈的倾向,只不过偏爱橙色的孩子更乐观,情绪颠簸时会往好处想,比较善于自我开解。“橙色系”的孩子惟一的缺陷是,被坏情绪掌握时可能有攻击性。热爱紫色的小孩则完全相反,他的情绪失控不会向外,只会向内——别人一个眼神、一句话的语气,他都能在心里放大很多遍,非常敏感,你对他的态度有些许变化,都能左右他一两天的心情。父母和老师不得不经常尴尬地抚慰他:“我不是这个意思,我是那个意思……”值得注意的是,喜欢紫色的男孩比女孩还多,这或许可以解释两个事实:第一,为什么神经质有成就的艺术家从来是男多于女;第二,为什么“生闷气”的怪男孩屡见不鲜。敏感的女孩会用眼泪来释压,男孩从小被教育“不许哭!要坚强!”男孩就只剩下“闹别扭”一种表达方法了。

假若发现热爱紫色的小男孩在“闹别扭”,千万别呵斥他,想一想如何有效安抚他那颗“容易受伤的心”吧。

你的宝宝能吃苦吗?


导读:在我看来,吃苦教育有三重境界,其一是“捱”,其二是“适应”,其三是“超越”。

吃苦的精神是当代青少年严重缺乏的,现在孩子身上的毛病很多是“惯”出来的,许多真的已经对孩子毫无办法,三者共生,于是社会上冠以“魔鬼训练营”、“行走训练营”的各种活动一下热了起来,然而喧嚣之下,实际的效果却差强人意。因为培养孩子的吃苦精神是有学问的,大部分的组织者和父母朋友还不懂其中的规律。

在我看来,吃苦教育有三重境界,其一是“捱”,其二是“适应”,其三是“超越”。

“捱苦”是最低的境界,就是成人强行安排孩子受苦,孩子极不愿意,又没有办法,只好“捱”,直到成人的安排结束。这种情况,不仅无益而且有害。我记得小时候,父亲也有意的锻炼我的吃苦精神,当时在农村,他的方法是增加劳动强度和延长劳动时间,但是,他的教育是失败的。他让我产生的是对劳作的厌恶和惧怕,不仅没有增长相反减小了我对痛苦的忍受能力。

“适应”是一个更高的境界。随着时间的延长,孩子的承受能力得到很大的增强,训练结束后,再遇到一般的困难和“苦”就不怕了。但是,“适应”只是增加了人的承受力,并不能减少孩子的惰性,增强孩子的意志,这个经验来自于我的一个同事,曾经是北京市皮划艇冠军队的成员,他告诉我:以前训练太苦了,可以说挑战人身体的极限,所以现在碰到熬夜加班等或苦或累的事情,都受得了;但自己的惰性并没有受到抑制,还是能懒就懒,另外自己的进取性和自制力也没有比接受训练以前有过增长。

“超越”才是最高的境界,才是真正有效的教育。对此,我有过两次深切的体会,其一是2004年正月初八骑自行车200多公里到河北大学,其二是2006年元宵节绕北京二环步行一周;两次都是独自进行,行前内心都有较大写作压力,都有明确的自我激励的愿望。当行程结束后,不免想起《老人与海》里圣迪亚戈说的那句话:床是我的好朋友,床会成为了不起的东西。然后是舒服得不能忘记的睡眠,是接下来好长时间的积极和热情。整个过程中,虽然饱尝筋疲力尽的滋味,但是心里一点都不苦,相反越苦越有成就感,还想再苦一点,到了目的地后还想再走一段。

怎样才能做到第三种境界呢?为什么大部分魔鬼营、行走营,不仅收效甚微而且造成身心伤害呢?我认为与教育方式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你要求孩子什么、训练孩子什么并不重要,关键的是你让孩子感到了什么。在于教育者是否激发起孩子对困难的斗志、改变自己的决心,在于教育者所提倡的形式是否能够被孩子接受,在于孩子是否认为教育者这样做很有必要而且出于好意。

如果不考虑这些,把“苦行”“高强度的训练”强加给孩子,这不仅教育效果很难达到,而且也是不人道的,很容易走火,事实上是越来越多地走火。大家从对这些形式的推崇向往,已经渐感失望,甚至开始声讨。

其实,就形式来言,我并不反对,教育需要各种各样的尝试,换句话说,我并不认为“行走营”之类的活动本身有什么不好,让人担心的是当事者对这种形式的操作方法,和他们对教育原理的理解程度。

假如我们能够先激发孩子的斗志和上进心,能让孩子渴望获得那种锻炼带来的坚强和成熟时,孩子们就会对吃苦的锻炼充满向往,拦都拦不住。

当然,我们需要考虑到劳累和痛苦的分寸,这要依据每个孩子不同的情况制定,既不可缺少挑战性,又不可损害孩子的身体。

看看你的孩子的吃苦能力指数

1因为特殊情况,你熬了一个通宵,第二天你会逢人便说“太困了,昨晚一宿没合眼”。(是否)

2晚上回家很累了,你会像平常一样去冲凉,而不是倒头便睡。(是否)

3如果没有洗衣机,你就不愿意洗衣服。(是否)

4天气很热了,你宁愿走十分钟去坐地铁,也不打车。(假如你的经济条件允许的话)。(是否)

5和你的同学相比,你认为自己是一个经受过锻炼的人。(是否)

6你们小组劳动时,你通常都是最卖力气的人。(是否)

7和父母在一起时,你总是替他们拎东西。(是否)

8你在自己家里吃饭从不刷碗。(是否)

说明:第1、3、8题选择“是”得0分,选择“否”得2分。其余题目相反。

0-4分你应该多多锻炼了,否则你将变成一个废人。

4-10分普通,你应该增强自己的吃苦意识。

10-14分你是一个吃苦耐劳的人,就凭这一点你也能成事。

你的宝宝胆小爱哭吗?


导读:如果童年时期的恐惧心理没有得到适当地解决,很可能在成年后产生心理问题或心理障碍。

恐惧是人类最常见的情绪反应之一,也是个体保护自己避免受伤害的自然属性。但是,过分胆小就会使人无法正常地与人交往,使身心健康受到影响。有的家长认为孩子小,胆小是正常的,长大了胆子就大了。但更多的家长发现:孩子上课不敢举手发言,不敢参加集体活动;怕离开家,怕黑,怕独自在家,不敢一人睡觉;一点小事就会让他痛哭流涕;在家脾气特别大,在外却老实得像只虫……这些问题就不是简单的脾气问题,而需要心理医生来帮助解决了。

一般来说,各个年龄的孩子都会有自己的恐惧。2岁的孩子怕打雷,怕动物,怕洗澡,怕父母离开等;5岁的孩子怕黑,怕独处;6岁的孩子恐惧最多,他们怕某些声响,怕妖魔鬼怪,怕被遗弃,怕单独睡觉,怕刮风下雨和受伤流血等;7岁的孩子想象力很丰富,他们怕床底下有鬼,怕有人夜里闯到家里来,怕打仗或一些生活小事;八九岁的孩子恐惧就少多了,他们主要怕丢面子和被人嘲弄。

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如果童年时期的恐惧心理没有得到适当地解决,很可能在成年后产生心理问题或心理障碍。例如,孩子怕与父母分离会产生学校恐怖;某次上课发言结巴受到哄笑,以后产生社交恐怖等。孩子为什么会产生恐惧心理呢?这与孩子自身的脑神经功能、家长的教养方式有关。

孩子对外界的反应首先是通过感觉器官获取外界的信息,传入大脑后进行综合分析,做出恰当的反应,然后指挥行动。如果大脑中枢神经系统过于敏感,将外界的信息放大,那么产生的情绪反应就会超出应有的程度。例如,大脑前庭平衡系统过于敏感,孩子会特别怕登高、怕走平衡木、晕车等触觉系统过于敏感,会影响人际关系,别人可能是无意地碰他-下,他却认为是打他了。还会出现吃手、挑食偏食、爱玩生殖器、脾气暴躁、爱惹人等症状。

为什么会出现大脑神经系统的敏感症状呢?原因有先天的也有后天的,包括母亲怀孕时先兆流产,情绪紧张,孕期运动量少;出生时难产,剖宫产;出生后对孩子的活动限制过多,对孩子搂抱少,爱抚少等。如果孩子已经出现了上述问题,也可以经过专门的心理训练来解决。

另外,还有家长教养方式的问题,包括对孩子过度保护,对小伤小痛大惊小怪,过分限制孩子与外界交往等,使孩子总是在父母的保护下生活,自我保护能力严重退缩。所以,家长要大胆地让孩子接受生活的磨练。

你的宝宝怕洗澡吗?


宝宝还很小的时候,是很喜欢洗澡的,而且一切都任由妈妈或爸爸的摆布。当宝宝到了这个阶段,已经有了一定的自主意识,而且开始懂得什么是害怕了,所以有的宝宝就出现了怕洗澡的现象。

宝宝在1~2岁的这个阶段非常害怕洗澡,主要原因是害怕在水中滑倒,害怕肥皂进入眼睛,甚至害怕听到污水流进下水道的声音。

根据这些原因,妈妈要有针对性地给予解决。如果宝宝害怕进浴盆,妈妈也不要强迫宝宝,可以让宝宝先在一个浅盆里试一试,如果宝宝还是害怕,不妨在浴盆里放一个宝宝喜欢的玩具,直至宝宝不再害怕在浴盆中洗澡为止。往浴盆里放水时,可以先放2.5厘米高的水,等宝宝适应之后再适当加入水量。为了避免肥皂进入宝宝的眼睛,妈妈可以用一块不滴水的湿浴巾擦洗几次,或是干脆给宝宝准备一个护眼罩,此外应注意的是要使用不刺激眼睛的婴儿洗发剂,而不是成人使用的那一种。对于那些害怕放水声音的宝宝,在洗完澡之后应马上把宝宝抱走,然后再排水。

宝宝发音不准确需要纠正吗?


导读:无论是看到的还是听到的,觉得大家都认为孩子发音错了不用纠正,普遍认为这样会挫败孩子说话的欲望。个人认为这个要因人因情况而异的。

无论是看到的还是听到的,觉得大家都认为孩子发音错了不用纠正,普遍认为这样会挫败孩子说话的欲望。个人认为这个要因人因情况而异的。

我大概从三月四个多月开始对着镜子教她发音,同时让她看着我的嘴发音。所以当三月五个多月喊“哥哥”和“妈妈”的时候发音绝对标准,这个丝毫不需夸张的,标准就是标准。三月8个多月时算是开始了说话之旅,那时她就开始喊爸爸和猫啊狗啊的,并且开始学狗叫猫叫,狗叫学得快,也就是八九个月时,猫叫难学,滞后了一两个月,具体只有翻看以前的博文才知道了。

因此,我就想,是三月有这个天赋还是我的重视的结果呢?其实,如果具体划分出来我也不知道,但我想,与我的重视绝对不无关系。

三月从开始喊人起,除了平翘舌发音模糊和把“SHU”和“HU”的音搞混(“大树”读成“大户”)外,其他发音都清清楚楚。遇到不准时我就纠正她,后来,她遇到自己读不好的那两个音时就主动说“妈妈教”,比如她说“吃饭”这个词时,说完就接着说“妈妈教”,我就抱着教她,她就盯着我的嘴学,在正式会之前她都是学不会的,我教完还开她玩笑,捅捅她的腋窝,逗得她格格笑,她自己也边学边笑,看那样子就是笑自己怎么这么笨呢。

当最后学会时孩子也是无比激动的。三月在去年春节期间,也就是1岁九十个月时克服了最后的发音障碍,也就是平翘舌发音障碍,至此普通话的发音全部标准。值得提的是,三月早在1岁左右接触英语单词时,发音就很准,比如她的英文名就是MARCH,从我告诉她起她就读得非常好,我记得当初我学英语时发CH的音有困难。三月也会说简单的重庆话,发音也同样地无可挑剔。

三月不仅可以普通话、英语和重庆发音的发音准确,而且还擅于学别人说话,她在两岁时学老外讲中文,逗得我单位办公室的人哈哈大笑,现在也经常学别人,昨天就学她的一个常一起玩的伙伴说重庆话,上课时才是搞笑至极,我还专门录了下来。前天下午我听她上课,她认卡片时不好好说,我让她好好说话,老师说她故意学同学说话呢,听老师说后我细一观察,果真是学跟她一起上课的那个刘同学说话,这个同学老家是湖北的,她发音时不知道是受方言影响还是自身的原因,反正舌头的使用很僵,我试着纠正她读“三月”,我发现她挺爱跟我读的,而且也偶尔发准确过。所以,当时我就想,如果细心纠正她发音,她应该能发准确的。我想,三月可能就是因为自己在发音上没有障碍,才有兴趣学别人说话的,三月还学有些人粗声粗气地说话,尤其是有一天洗澡时,学她老师讲《三只小猪》,一会儿老大一会儿老二儿的,声音粗粗的大大的,特别搞笑。

我想,如果我们在孩子学说话之初,及时纠正孩子的发音,并且无论在孩子发对发错时都给予鼓励,没有丝毫的责备的话,即使孩子没有读对,他应该也不会有挫败感的,至少我认为,不能简单地认为纠正孩子的发音就一定会阻碍孩子的语言能力的发展就一定能抑制孩子说话的愿望,我个人认为持这种观点是片面的。我试着教过几个孩子发音,也曾在博文里提到三月以前上的幼儿园的老师教孩子说话。其实,孩子本身知道正确的发音是什么样儿的,当他们在教导下学会正确发音时,他们的内心也充满了喜悦与激动,而且,一旦孩子能正确发了一个音后,其他的发音障碍是非常容易被克服掉的。

所以,带孩子的方法要因情况因人而异,总的来说最重要的,就是要多给孩子鼓励,对孩子要有耐心。如果教两次孩子不会自己就不耐烦了甚至发火了,孩子的心理不出现问题才怪呢。反正,把带孩子教孩子当成是享受就绝不会有那些负面的影响。

幼师资料《​幼儿园开学在即,你和宝宝需要做什么准备吗?》一文希望您能收藏!“幼儿教师教育网”是专门为给您提供幼师资料而创建的网站。同时,yjs21.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幼儿园开学有什么准备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