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常听家长埋怨孩子没有时间观念,不懂得抓紧时间,那么,我们仔细推敲一下,怎样才算有时间观念呢?我们自己有吗?就我的观察,有一部分人的时
间管理的确很到位,但也有许多人的时间观念是模糊的。你也许不同意这种说法,那么,不妨问问自己:昨天一整天是怎么安排的?是否有清晰的计划?这些安排是
否合理?每件事情分别花了多少时间?对自己的时间安排能精确到什么程度?
如果我们自己都不善于管理时间,那么,也只能空洞地说教孩子,于是,“抓紧时间”就成了最正确的废话。孩子困惑的,往往是怎样才能“抓紧”?就算善于管理时间的人,怎样将自己的方法教给孩子,也是一个不大不小的难题。
查一下“时间观念”的概念,按照三分法来分,可分为自然时间、人文时间和心理时间。人文时间的核心是历史时间,与我们的讨论关系不大,在此略
过。而自然时间的核心是钟表时间,是客观的;心理时间的核心则是体验时间,是主观的。自然时间和心理时间并非总是重合,爱因斯坦那个著名的笑话恰好说明了
这一点:如果你在一个漂亮的姑娘身旁坐一个小时,你只觉得坐了片刻;反之,你如果坐在一个热火炉上,片刻就像一小时。在孩子身上,也是如此:如果让孩子看
喜欢的动画片,两小时都不嫌多;如果让他做不喜欢的作业,半小时都度日如年。
自然时间和心理时间的冲突,相信很多人都体验过。回忆我的小学和初中阶段,二者的冲突是那样的激烈——上课时,时间像个蜗牛;走神时,时光却快
如闪电。回过神来,总是懊悔不已。那时候,心中很困惑,也很苦恼,却解释不了这个矛盾。现在终于明白了,我们的心理时间像个自由散漫的孩子,跟着感觉走,
在喜欢、高兴、愉悦的时刻,它过得飞快;在排斥、沮丧和烦恼的时刻,却漫长得要死。
如此说来,我们所谓的培养时间观念,教孩子学会时间管理,至少包括两个方面,即培养对自然时间和心理时间的感觉。关于怎样培养,我来说说自己的思考和感悟。
首先,改变心理时间。
通常,人们在做喜欢的事情的时候,心理时间过得最快,内心感觉也最愉悦。人物传记中常常有这样的情节:许多天才人物,像玩儿一样,就达到了一般
人难以企及的高度。我们羡慕这些人,既享受了过程,又收获了结果。他们为什么能二者兼得呢?除了天赋和勤奋等因素以外,兴趣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当一个人
做自己喜欢的事情的时候,内心的阻力是最小的,甚至接近于零,这时心理时间自然是很快的,在我们眼里千难万难的事情,在他们看来,却是小菜一碟。孩子也一
样,如果对一件事有兴趣,完全沉浸其中,根本意识不到时间的流逝。这再次印证了我们耳熟能详的那句话: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也正是所有的教育学家和心理学
家高度重视培养兴趣的原因。兴趣不但关乎做事的效率,最最重要的,它直接左右了生命的质量。我们不妨设想一下,如果做自己有兴趣的事情,时间不知不觉过去
了,内心感到充实而愉悦,这样的生命历程自然洋溢着幸福感。相反,如果被迫去做厌恶的事情,心理时间便被人为拉长,做事的过程让人倍感煎熬。经历这样痛苦
的过程,就算最后取得成功,也不算完整的胜利。那么,无论大人还是孩子,改变心理时间最核心的方法,都是培养兴趣。
此外,心理预期也是影响心理时间的重要因素。通常,心理预期与时间的实际变化是相反的。比如,孩子越盼着下课,感觉时间过得越慢。家长也容易陷
入这个误区,越希望看到孩子的快,结果总是发现慢的证据。在上一本书中我曾写过一篇文章《催出来的慢性子》,专门讨论这个问题。越急躁的家长,越容易培养
出慢性子的孩子。其实,孩子没有时间观念、不懂得时间管理,并不全是孩子的错。一方面,这正是孩子需要学习的内容;另一方面,往往是大人的心理状态干扰了
孩子。如果我们想让孩子有合理的时间观念,双方都要降低心理预期,不要太急躁,我们越希望快,心理时间就越慢,这便是“欲速则不达”的道理。而且,心理预
期会干扰我们正常的判断,有的家长给我写信,说孩子做事很慢,问应该怎么办。我问慢到什么程度,家长的描述并不具体,于是,我就让家长完整记录孩子一天做
各项事务所用时间。看到记录,许多家长忽然醒悟,其实孩子并不慢,只是自己太急躁,不知不觉用成年人的速度衡量孩子。由此可见,有很大一部分“没时间观
念”的孩子,是大人不恰当的时间观念“制造”出来的。
情绪也在心理时间中扮演重要角色。孩子面对不喜欢的事,总是会极力转移注意力。这时我们便会认为孩子“心不在焉”、“注意力不集中”,其实,孩
子只是不想把注意力集中在当下的事情上。面对这种状况,家长最容易产生挫败感,并责骂孩子。家长运用说教、责备、打骂、恐吓这些手段,短时间内会有些许效
果,但破坏了孩子的心理时间,增加了心理阻力,只会越催越慢、越慢越催,陷入负面情绪的恶性循环。有些孩子的心理时间已经很慢,比如一让他做作业便度日如
年,这时候,如果继续运用责骂的方法,只会继续拉长孩子的心理时间。我们不妨重新寻找对策,采用正强化的方式,去发现孩子的细微进步,并及时予以肯定。这
个方法也许不会立竿见影,但绝对可以春风化雨,慢慢改变孩子的心理时间。遇到不喜欢做作业的孩子,我们需要一些规则来约束,但最根本的,还是发现学习的乐
趣,增强孩子的成就感和愉悦感。
其次,对自然时间保持觉察。
在生活中,我们很难对每件事情都保持高涨的热情,当我们不那么热爱的时候,就需要对自然时间保持觉察,提高时间的利用效率。我开始认真探索这个
问题,是在考研的时候,我在书中也描述过。当时离考试还有100天,需要看的书,摞在一起有一尺高。在极度焦虑中,我最关心的,是怎样利用好每一分钟。我
想了一个很简单的办法,就是记下每件事情的起始时间,并且记下这一段的工作量,比如“9:03——9:15,看《教育学》,共27页”,一天下来,所有的
时间安排都一目了然,每天晚上,我都分析自己的时间利用情况,找出可以改进的地方,这样循环往复,不断提高,真正对自己的时间实现了数字化管理。我监测
出,最开始看一页书需要3分钟,后来只需要一分钟多一点,这给我带来了巨大的成就感,我始终处于一种兴奋状态,每天和自己的速度赛跑。这个方法,成就了我
人生中最不可思议的一次跨越。现在,我依然每天记录自己做事的起始时间和工作内容。如果哪天不记,就会效率低下,稀里糊涂地过了一天,根本不知道时间浪费
到哪里去了。
在时间管理上,我们不要过度苛责孩子。哪怕是成年人,对日常行为所用时间,往往也缺乏觉察。不信,我们不妨写出自己写一页字、做一顿饭、早起洗漱、整理一次衣柜等生活小事所用的时间。如果写不出,不妨估计一下然后再核对,就会发现,我们的感觉未必准确。
我也常常建议家长用这个方法,悄无声息地帮孩子记录。连续记录一个星期,就会发现很多问题,比如,孩子会高估了自己的速度,或者低估了作业的难
度,或者因为边写边玩耽误了很多时间。这个观察,也会修正我们的判断,孩子的许多问题,不是因为态度不端,而是能力不够。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提示孩子早
点开始做,为难题多留出一些时间,而且,关于提前多长时间,这个记录可以给出一个具体的数字。另外,还可以监测孩子的单项效率,比如通常做一页练习需要多
少时间,最快是多长时间。这样,孩子慢慢就能把握自己的速度了,然后,我们可以把这个时间管理的方法慢慢过渡给孩子,让孩子自己记录,自己分析,这样,便
可逐渐养成高效的习惯。当然,我们希望用这个方法帮助孩子,而不是苛责孩子,所以,我们要允许孩子的速度有快有慢,因为我们自己也是如此。千万不要把这个
记录,当做监工的手段,如果用最高标准要求孩子,总是能找出不足,那样,孩子肯定会苦不堪言。
第三,在疲倦之前休息
有的孩子喜欢一鼓作气,比如,连续两三个小时做作业,中间不休息。这样看起来,似乎非常专注,一口气做完,心里也会有成就感。不过,从用脑卫生的角度来看,我不赞同这样的方法。
我们自己都有这样的体会,开始的时候,效率很高,渐渐的,就有了疲惫的感觉,只是强迫自己打起精神,这种硬撑着的状态,效率肯定会大打折扣,而
且,这样也会人为拉长心理时间。考研的时候,我始终保持学习25分钟休息5分钟的节奏,这样频繁地休息,似乎很麻烦,不过,效率非常高。因为学习时间短,
我可以保持高度专注,在疲倦之前休息,内心能始终保持斗志昂扬的状态。对于孩子,我一般建议学习30分钟休息10分钟,如果始终保持这个节奏,孩子不会有
特别疲惫的感觉。古人所谓的“一张一弛,文武之道”,是非常有道理的。
有节奏的休息会让孩子感到有盼头,比如到27分钟的时候孩子可能累了,但一想到还有3分钟,便可自我激励,坚持到底。如果孩子觉得一小时内都没
机会休息,那么,他便会主动拖延,在做事的过程中,用走神、偷懒的方式悄悄给自己“放假”。时间仿佛是有重量的,时间越长,给人的心理压力越大,当超出孩
子的承受能力的时候,在言语和肢体动作方面,就会发生变化,比如自言自语、抓耳挠腮、心不在焉、情绪低落。有的家长在运用这个方法的时候,最开始会出现效
率进一步降低的情况:孩子在30分钟的作业时间内继续偷懒,对10分钟的休息却坚决不放过。有位妈妈面对这样的情况感到很焦虑,问我该怎么办。我劝她继续
坚持,如果孩子偷懒,等一会儿仍然没有改变,就简单提醒一下,比如轻轻敲下桌子,或者默默收走孩子手中的玩具,并不多说什么,也不批评,如果孩子做得好,
则及时肯定。一段时间过后,孩子30分钟内的效率开始大幅度提高。孩子的父母感到很吃惊,从前剑拔弩张都没解决的问题,就这样悄无声息地消失了。道理很简
单,如果我们主动满足孩子的休息需要,他们就没必要偷偷给自己“放假”了。如此说来,因为孩子作业不认真,便逼着孩子“连轴转”的方式,是非常不明智的,
只会使问题更加严重。
有的孩子喜欢在作业中间问还有几分钟休息,多数家长都会将其理解为心浮气躁、光想着玩。在我看来,浮躁只是其中一种可能,也有可能是孩子想印证
自己某项作业所用时间。所以我总是建议家长,如果孩子问得不是特别频繁(比如2分钟问一次),便告诉孩子,不管孩子问的目的是什么,都将收获一个结果:孩
子对自然时间的感觉越来越准!这不正是我们希望的吗?
作为年轻的父母,我们都不可避免地会遭遇年幼宝宝大发雷霆,甚至歇斯底里般的状态,面对那样的情形,我们内心的怒火似乎也在酝酿、升级、蔓延……直到不可遏制!冲动之下,我们会做些什么呢?有打的,有骂的,有躲的,有迁怒他人的……与此同时,所伴随的情绪大致如下:
一、烦躁恼火
忙了一天回到家的父母们,大都希望夜晚能安安静静地读报纸、看电视、做点自己喜欢的事情,或是搞些轻松的亲子游戏,然而宝宝并不能时刻配合我们的心愿。他们会因为自己的身心状况不佳哭闹起来,甚至大发脾气。当家长满耳充斥着尖叫、哭闹声,心情自然烦躁起来。虽然这样的情绪是人之常情,但对教育孩子却起不到任何有效的作用,我们或许可以做这样的尝试,来缓解自身的情绪:
1、干一件自己特别享受的事情。事情并不需要怎么特别,哪怕只是洗个热水澡、做个面膜、把音响调大声,听首自己爱听的曲子、沏壶香茶,只要有利于舒缓自己情绪的都行,总之把自己和宝宝尖叫哭闹的情境暂时隔离,等摆平了自己心头的波澜,再面对继续哭闹的孩子时,我们的内心便不再那么容易“起毛”;
2、回想宝宝可爱的神情、童趣的言语。每一个孩子都有可爱的一面,如果能够成功调用大脑中储存的这部分资源,就会在心中涌起无限爱怜的感觉,有助于冲淡烦躁和恼火的情绪;
3、认知调整。孩子的尖叫和哭闹并不总是无理的,有时代表某种无法用语言表达的涵义,如果我们能够猜中,宝贝的哭声就会低一些,猜错了,宝贝的哭声就高亢些。有时脾气大作也是孩子自己试图调节情绪的方法之一,他不会象大人有那么多的渠道可以宣泄和转移,所以这也是我们可以借题发挥的机会,教会他更多宣泄的方式。当我们的头脑在做类似上述的认知调整工作时,烦躁恼火的情绪便在不知不觉中遁形了。
二、无助自责
这种情绪在年轻的妈妈身上时有发生。她们面对大发脾气的宝宝,感觉到无奈、无助,不知道怎样做才合适,下意识地想法是“我是个不合格的妈妈”、“我不称职”,在认知层面我们也可以做这样的调节:
没有谁天生会做妈妈,要胜任就得学习,眼前这个宝贵的学习机会绝不能错失,我一定能想出办法来。——经过一番自我激励,重新上岗后的妈妈就会变消极为积极。
三、羞愧愤怒
如果是家庭聚会或有客来访的情况下,宝宝也毫无顾忌地闹将起来,会令不少家长猝不及防,有失颜面。即便平时这些家长对待孩子颇有耐心,但在“外人”面前,他们依然会希望尽快“镇压”孩子的哭闹,保存自己的颜面。
我们要做的就是在冲动之前,对自己喊“停”,这么多双眼睛关注着这一幕,意味着有很多能量在这个场运转,或许这是个塑造孩子行为的好机会,如果借着这股能量把孩子往好处去推,也许比平时私下里教育孩子效果还好。比如,一个挑食的孩子,因为饭桌上没有合意的菜而大发脾气,我们可以说,宝宝,这个小菜心觉得好难为情,现在这么多人都知道宝宝不喜欢吃它,它伤心地哭起来……宝宝很可能被这个“童话”吸引,进而改善自己的行为。
带孩子做过飞机的家长都知道,空乘小姐会提醒说“如果发生紧急事件,请家长先把自己的氧气面罩戴好,再帮孩子戴上”,是啊,如果我们作为家长都无法处理、合理转化我们的负面情绪,又如何帮助宝宝接纳和改善自己的情绪呢?所以当宝宝发火时,我们首先要做的是应对自己的内在情绪,然后才有足够的智慧去应对我们的宝宝。
育儿心得:你在陪孩子做什么
朋友小桑苦恼不已。他的儿子今年读初二了,脾气变得越来越古怪,父子间的感情也越来越淡薄,越来越生硬。小桑无奈地说,为了儿子他可谓呕心沥血,没想到到头来,儿子却不买账、不领情,甚至故意和自己对着干。“我这是何苦呢?”小桑感慨。
小桑对儿子的付出,我们有目共睹。可以说,他是一路陪着儿子长大的。儿子从上幼儿园开始,每天都是他负责接送。开始是骑自行车,后来买了摩托车,再后来又换了辆汽车,就是为了让儿子上下学能快一点,安全一点。
为了让儿子全面发展,上幼儿园的时候,他就为孩子报了舞蹈班、书画班、英语班;儿子喜欢运动,他又为孩子报了武术班。各种兴趣班学费不菲,那几年他们的收入大多花在孩子身上了,还赔上大把的时J’q。兴趣班大多在双休日和晚上,地点也不固定。不管在哪里,小桑都得送儿子过去。儿子上课的时候,他就坐在教室外等待。一次兴趣班课为两个小时,加上来回路上的时间,差不多半天或者一个晚上的时间就过去了。其时,他自己也才三十出头,正是工作和事业的关键期,但为了儿子,他栖牲了自己几乎全部的业余时间和精力。不过,他觉得值,他认为,能够陪伴儿子学习、成长,是他作为父亲应尽的责任。
儿子上学后,他将更多的时间拿来陪儿子。学校离家不远,但他还是坚持每天接送儿子。星期六和星期天,他更没有闲着,为儿子报了作文辅导班、数学提高班、英语兴趣班,照例是他接送儿子。他的双休日,所有的应酬都推掉了,全部用来陪儿子上课。
进入初中后,儿子明显地产生了仄学情绪。老师反映,孩子上课无精打采,布置的作业也经常没做完,或者压根就不做。小桑很生气,更是心急如焚。衡量再三,他做出了一个决定,每天晚上,坐在儿子身边,陪儿子做作业。在他看来,自己不看电视,不出门应酬,而是陪在儿子身边,既是给儿子树榜样,又能监督他。儿子强烈反对,但小桑坚决不让步,每天儿子看书做作业到什么时候,他就一直安静地陪坐在身边。
“我把所有的空余时间,所有的精力,都拿来陪儿子了。从小到大,除了儿子上课、睡觉的时间之外,我几乎都陪伴在他身边。我为他付出了这么多,怎么就没有什么效果呢?”小桑无比苦恼地说。这也是很多父母的困惑。父母们自认为给予孩子很多,孩子学习的时候总是陪伴在侧,以为这样就是和孩子共同成长了。可是,你陪孩子爬过树吗?你陪孩子捉过鱼吗?你陪孩子看过星星吗?你陪孩子钻过山洞吗?你陪孩子打过雪仗吗?你陪孩子光脚走过路吗?你陪孩子冒过险吗?
没有,或者很少。很多父母,像小桑一样,只是将时间拿来陪孩子上课外辅导,陪孩子学习,而很少和他嬉戏,陪他玩耍,与他一起接触大自然,共同体验生命和心灵的交流。换句话说,你可能从没有走进过他的生活,更没有心灵共鸣。
有一种陪伴,其实是绑架;而真正的陪伴,不仅是身在,心要在,灵魂也要在。
26日上午10时左右,湖北荆州安良百货商场,一位30岁左右母亲带着一小孩经手扶电梯上楼时电梯踏板突然塌陷,这位妈妈在坠落电梯里的那一瞬间,用双手托起随行的孩子,而自己却被卷入了电梯里,已无生还希望。
此次电梯事故让我们为之扼腕叹息,这里,小编更要提醒各位家长,在带孩子乘坐电梯时,要注意儿童乘坐电梯的安全。安全措施怎么做?看这里!
近年频发儿童电梯悲剧事件
高空坠落
2013年11月,位于河南省长垣县博爱路南段的欧洲小镇居民小区电梯井道内发生一起电梯高空事故,造成1名5岁儿童惨死。
电梯逆行
2011年7月5日,北京地铁4号线动物园站扶梯发生逆行事故,很多人摔倒,人压人成了一堆,来自安徽的13岁男孩被压在最下面身亡,同行的还有父亲和姐姐三人正准备去动物园玩。
扶梯夹倒
2011年7月20日上海家乐福大场店,一名10岁左右的男童独自在超市自动扶梯上玩耍时,不小心被夹到自动扶梯扶手与旁边墙壁的缝隙中,拖行了2米多,头面部受伤。
玩耍坠落
2011年,台州国际塑料城里两个小孩在自动扶梯上来回玩耍,5岁女孩突然绕到扶梯外围,手挂在扶手上。电梯上行至二楼时,女孩撞到玻璃栏杆,不幸从二楼摔到一楼,导致颅内出血。
带着孩子坐电梯,哪些细节要注意?
家长要做好看护工作:家长最好让孩子站在自己的身体前方,紧紧拉住孩子。0-3岁的孩子,在人多的情况下,上下电梯,尽量让大人抱着,不要让孩子自己走进电梯,以免电梯故障,发生意外。
电梯上禁止孩童玩耍:在电梯上不要逗孩子玩,孩子手里尽量不要拿东西,因为如果东西掉了,孩子就会去捡,但是电梯是一直运转的,所以就会发生踩踏事件。乘坐直梯时,不要在电梯里跑跳纵跃,可能使电梯突然停运。
儿童服装要注意:不要穿轮滑鞋乘梯,注意系紧鞋带,小心长裙裙边被卡。5岁以下孩子乘电梯时尽量别穿洞洞鞋。材质很软的凉鞋,容易被卷入扶梯,而且卷入后,电梯的安全装置可能无法及时启动使电梯停运。
保证安全距离:人太多的时候,不要坐扶梯。搭乘扶梯时一定不要挤上拥挤的扶梯,最好与上下台阶的其他乘客保持一到两个台阶的距离。
直梯内禁止蹦跳:乘客在轿厢内跳动幅度过大,可能导致电梯钢丝绳跳槽、拉长受损,在电梯上行时,人体跳跃落地的相对速度,是人体下落速度和电梯上行速度之和,冲击力更大。
儿童乘坐电梯“十不要”,家长讲给孩子听
1、不要在乘扶梯时看手机、平板电脑
2、不要让孩子单独乘扶梯,要有家长看护
3、不要踩在黄色安全警示线以及两个梯级相连的部位,更不要在扶梯上走或跑
4、不要将鞋及衣物触及扶梯挡板
5、不要在扶梯进出口处逗留
6、不能将头部、四肢伸出扶手装置以外
7、不要蹲坐在梯级踏板上,随身携带手提袋等不要放在梯级踏板或手扶带上
8、不要携带婴儿车等大件物品乘扶梯
9、不要将手放入梯级与围裙板的间隙内
10、不要逆行、攀爬、玩耍、倚靠或争先恐后
很多家长都会抱怨自己家的孩子太磨蹭了,从3岁到5岁,几乎每个年龄段都会遇到这个问题,也是让很多家长抓狂,不知道该如何是好。
孩子本身是没有形成一个做事的规律,如果只是一天到晚不停的催促,不仅不会改善孩子磨蹭的习惯,还会让孩子丧失自我约束的能力。
不去催促,不去唠叨
催与不催,只是几分钟的差距,过多的催促并不能改善什么,可能还会适得其反,催的多了,孩子就容易产生逆反心理。所以尽量不要催促。
而且,当家长催促的时候,孩子会想:大人刚开始催,看来时间还早,还可以玩一会儿。直到家长发火的时候,孩子就知道:这回来真的了,看来是到时间了。
时间一长,孩子也跟家长形成了一种默契,小催的时候不动,大催的时候才开始动。
所以,首先要改变的就是停止催促,给孩子的自控力一点成长的时间。
或许孩子一直习惯了被催促,一下子没有人催了,孩子会更磨蹭了,这也是正常现象,这时就需要家长多一些耐心,慢慢地引导孩子。
明确父母和孩子的界限
很明显,起床、做作业、吃饭、睡觉,这都是孩子自己的事。
可是,家长一直催促,好像变成了家长的事一样。把本该孩子要负责的事情由家长承担,这会使孩子与家长之间的界限不清。家长越过界限,孩子就会自然后退,最后就变成了家长支配孩子,让孩子按着家长的指令去做事,长久以来,孩子就会缺失自我主导的能力。
家长可以多跟孩子沟通,问问今天的作业多不多,能用多长时间做完,晚上回家都打算做什么,让孩子自己合理安排下时间。
这样会让孩子懂得如何支配自己的时间,家长安排时间和孩子自己安排时间是不一样的。
和孩子询问的时候,要始终保持一个轻松愉快的氛围,就像在说一件有趣的事情,不要给孩子压力,也不要用命令的语气,那样会让孩子更加反感。
批评教育不能解决问题,用行为引导孩子
批评教育和催促一样,效果都不显著,真正有效的,是家长用行为来引导孩子,让孩子去接受磨蹭导致的后果。
家长可以这样做:告诉他几点钟出门比较合适,家长收拾好东西等着他,不催不喊。他什么时候收拾好了,我们再什么时候出门。
会不会上学迟到?也许会。那他只能接受迟到的后果。
即使出门晚了,家长也不要批评或者发火,而是在路上指点他一句:你看,今天咱们晚出门了几分钟,路上又堵车,搞不好就要迟到。咱们明天早十分钟出门,你就可以早到学校玩一会了。
有过几次教训,孩子心里就明白了。
有时候,不妨狠下心来,让孩子承担磨蹭的后果。
就让孩子迟到几次,挨几次老师的批评,他下次就不会犯了。跌了跟头,下次才会注意看路。家长总是帮孩子,怕孩子有什么磕磕碰碰,这样孩子就很难进步了。
培养孩子的时间观念
小孩子磨蹭,一个很关键的原因是孩子对时间没有概念,他不知道5分钟有多久,他可能觉得5分钟很长,时间还早,他也就不急了。
培养孩子的时间观念,可以使用闹铃,提醒他花了多少时间,时间一长,孩子就对时间有概念了。
要想让孩子不磨蹭,要多用自己的行为去引导孩子,这要比不停的催促和发火有用的多。还要对孩子有足够的耐心,孩子的习惯不是一两天就能养成的,这需要一个过程。
儿子为什么突然拒绝去幼儿园了呢?
儿子自从2011年2月16日入园以来,一直表现很好。老师经常夸奖他,说独立性很好,自己吃饭,自己脱衣,自己上厕所,自己洗手等等。在小朋友面前表现的也很活跃,经常主动跑到中间给大家唱歌、跳舞。所以,一直以来,在儿子入园适应性上,我没有操过心儿。可就在上个周,儿子感冒了,在家吃了一周的药,再送他去幼儿园就不大愿意了。这个周的每一天早上都是不情愿去的,并且从头一天晚上就开始商量我,妈妈,我明天不去幼儿园了。我说为什么呀?幼儿园里老师和小朋友都很喜欢你,你不去他们会想你的。在家又没有小朋友和你玩,只有奶奶和你玩,多没意思呀?不管怎么解释,儿子就是打消不了不去幼儿园的念头。
昨天夜里醒了,还在和我说不去幼儿园的事呢,早晨还没起床就说,我今天不去幼儿园了。我随口说了一句,快起床吧,咱们去幼儿园拿被子去,不去上学也得把被子拿回来呀。这回可记住了,一直在叨咕去幼儿园拿被子,并且还得要妈妈陪着去拿。好不容易陪着到了楼下,奶奶送着去幼儿园了。后来听奶奶说,到了幼儿园没再要回来,很高兴的和奶奶再见,就进教室了。
儿子的这样表现是正常的嘛?还要不要坚持送他去幼儿园呢?还是随他的愿,在家呆几天呢?我真的很迷茫,没了主意!
对于孩子们来说,在幼儿园主要就是玩。跟家里不同的玩法是,爸爸妈妈不在身边,取代的是老师和其他小朋友们,幼儿园的玩具比家里多,老师和小朋友没有爸爸妈妈好使唤,如此而已吧。我想,如果有人跟我说有小朋友在家念叨着要上幼儿园是为了好好学习天天向上,那我一定会笑翻一个跟头。
很多家长送孩子到幼儿园后总会很牵挂,不知道孩子们在幼儿园里都干些什么?虽然也会收到我们老师每天写的Report,但毕竟是很简单的。有家长问我孩子们在幼儿园里干什么?我的回答是:“Havefun。”洋人家长往往就一脸欣慰地说:“That’scool。”中国家长一般就有点紧张:“啊?光玩啊??”
我今天并不是要引用些什么蒙特梭利或者华德福教育体系里所说明的这个年纪的小孩子“玩”的重要性,而只是想简单介绍下我们幼儿园的内容和一天的程序。
基本上玩的活动场所分室内inside和室外outside。不同年纪的班配备的玩具不同。早上孩子们来了之后可以自由选择室内和室外玩。9点半左右会有morningtea上午茶,上午茶之前会有10分钟的Mattime。(这个Mattime就是把小孩子聚拢了坐在地上,老师主要做的事情是利用不同教具根据不同年龄的孩子来进行简单的字母、数字、歌曲、动作的教学)。上午茶时间之后又是玩,室内室外自己选。室外会有滑梯,秋千,花园,沙坑,水泵,水槽,攀岩,画架,木工车床,厚木板,三轮车,手推车,呼啦圈,球,轮胎,木板等等,室内通常分为familycorner(过家家用的,所有用具从烤箱冰箱到茶杯蔬菜面包,从帽子到衣服,从小洋娃娃到儿童推车都有),有bookcorner(小图书馆),blockcorner(各种不同的积木),有puzzle拼图玩具,七巧板玩具,有不同basket装的各种类型大小的车类玩具,医用玩具,五金玩具等等,当然,都是塑料和木头的。还有自然角,上面放有各种天然制品,包括贝壳,火山石头,鹅卵石,树叶,干花,树皮等等等,还有科学角,各种镜,放大镜,多棱镜,万花筒,望远镜,手机样板,键盘等等。
室内老师和室外老师还都要负责各自范围内的ARTWORK,就是让小朋友们尝试不同方式不同工具的画画和手工制作,每个孩子都是天生的艺术家,这话真的不假:画画所用的颜料都是可水洗的,虽然我们给小孩子都带上专门画画用的围裙,但经常还是有小朋友会把手上脸上都弄得一塌糊涂。这一点上亚裔孩子的表现都很有趣,好象他们家长的教育方式约好了似的,几乎90%亚裔孩子在绘画时都会很小心的保护自己身上的干净程度,洋人孩子的手和脸倒是每次自由创作之后都是五颜六色的,他们还都乐呵呵的,不象亚裔孩子着急的就把手伸过来表示很yucky:)
然后是午餐时间。午餐时间之前是第二次的十分钟Mattime。
然后是午睡时间。通常两小时。
然后是十分钟Mattime或者Music&Movementtime。
然后在三点半左右是下午茶。(各个中心在下午的时间安排上略有不同)
然后还是玩,直到孩子们陆续的被家长接走。
感谢您阅读“幼儿教师教育网”的《放假了,孩子要做什么呢?》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教育孩子的方法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yjs21.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孩子上幼儿园学什么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