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心得:孩子犯错如何处理?

09-04

我们要做孩子的朋友,帮助孩子在学习中成长!家长要对教师多些理解、多些帮助,以教师为主体,促进孩子健康、和谐发展!那么,家长需要做的工作有哪些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育儿心得:孩子犯错如何处理?》,供大家借鉴和使用,希望大家分享!

育儿心得:孩子犯错如何处理?

在屋里扫地,小帅在客厅‘啊’了一声,我走过去看到餐桌上都是奶,小帅见到我过去,急忙说:“爸爸,对不起!”YJS21.Com

我摸了一下他的头说:“没事!”接着拿起几张抽纸边递给他边说:“把它擦干净。”小帅接过纸,开始忙活起来,几张纸用完,自己又去拿纸来擦。

这不是小帅第一次把饮料洒出来,之前我们是吼他,结果发现他还是会出现这样的情况,而且每次都表现出害怕的样子,做事情也畏首畏尾。我反思了一下,这样指责他犯的错是不行的。接着我们决定换一种方式去对待他犯的错。就是让他自己去承受犯错所带来的后果,并解决。比方说当小帅玩具倒一地的时候,我们就让他把玩具收起来。当子琦(10岁)把小帅弄哭了,我们不责怪她,也不和她讲所谓的大道理,就一句话:把弟弟哄好。很多家长遇到孩子打坏物品这种情况,那么就可以让孩子通过做家务或者其它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去弥补。

很多家长在面对孩子犯错的时候,便会指责甚至谩骂孩子,目地是让孩子不再犯错,而事实告诉我们,这样不仅会使孩子产生胆怯心里,而且他们很可能由此产生怨恨,做出更加叛逆的行为。话说回来,我们成年人就能保证不犯错吗?不可能。所以我们要思考的是:犯了错怎么解决、怎么去弥补。

当然这种方法不能完全保证孩子不会再犯类似的错,但是他不会过于害怕,也会为他自己犯的错承担结果,并想办法解决。让孩子自己去承受犯错带来的结果的同时,不仅避免了与孩子产生矛盾,同时培养了孩子勇敢、担当、思考等优秀特点及能力。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编辑推荐

宝宝犯错了家长如何处理?


我和许多家长一样,都望子成龙心切,只要儿子的表现有不尽人意之处,我就立刻会纠正、教育他。但是,事与愿违,儿子对我的话常常是一只耳朵进一只耳朵出。

前几天,我去参加同学聚会,有一位老同学恰好是儿童教育专家,我就把有关情况作了陈述。他听了之后,略作思索,说:“其实,大多数孩子对于错误都能够自己察觉到,父母的批评可能会起到当头棒喝的作用。但批评过多,也许反而会让孩子对错误采取无所谓的态度。如果你的孩子再次犯错,请你保持沉默,试试看,他自己能否意识到错误。”

抱着将信将疑的态度,我回了家。刚进楼道,我就接到了邻居的告状,说我儿子踢球时把人家的玻璃砸碎了。我再三向邻居赔不是,带着儿子进了家门。我很生气,但想起老同学的话,我努力压制着自己的火气,没有马上教训儿子。挥挥手,低声说:“你出去吧。”儿子惊讶地望着我。过了一会儿,儿子又进来了,怯生生地站在我面前,小声说:“爸爸,我错了,对不起。”儿子居然肯主动认错,有点出乎我的意料。我一阵欣慰,说:“做了错事及时改正,仍然是好孩子。但如果做错了却不承认、不改正,那就没有人喜欢和你做朋友了。”儿子点了点头。

看来,同学的意见是正确的,让孩子自己承认错误,效果更好。我们家长要做的,是让孩子明白,哪些事是应该做的,哪些事是不应该做的。这次事件之后,儿子连着几天表现都特别好。我趁热打铁、不失时机地表扬了他的进步。现在,儿子偶尔还是会犯错,但我再也不犯以前在教育孩子方面的错误了。我沉默着,但我的眼神、我的脸部表情、我的肢体语言,都足够让儿子明白我的心意。

育儿知识:如何处理孩子的逆反情绪?


育儿知识:如何处理孩子的逆反情绪?

父母之爱子为之计深远。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父母对孩子无微不至的关爱、呵护由于缺乏恰当的表达方式,反而会让孩子倍感压力。

近日,早教专家林怡走进现代教育大讲堂系列家庭教育公益讲座,告诉家长要想沟通顺畅,首先要了解孩子的真实需求是什么,读懂孩子的心。只有家长顺应孩子发展的需求,改变思维模式,让孩子感到被理解、被信赖,用对的方法爱孩子,在育儿的路上,才可以走得更加气定神闲,少了诸多焦虑与烦恼。

拥抱是最好的安抚剂

许多家长都有过类似的经历:孩子刚刚进入幼儿园或小学之后,生病特别频繁,这是为什么呢?林怡解释道,这是因为孩子离开父母感受到压力,缺乏安全感,心中有很多不愉悦的情绪,而家长又没有及时帮助孩子去释放这些情绪,孩子的压力就会越来越大,最终导致生病。

日常生活中也会有一些孩子故意做一些让家长难以忍受的事情,究其原因,孩子的目的就是希望吸引家长的关注,让家长看到他。“对于孩子来说,爱与安全感是他们的第一需要,也是最基础的需求。”林怡告诉家长,“如果孩子感觉不到家长的爱,或者是家庭关系出现问题导致这个孩子没有安全感,那么这个孩子就没有心思去关注其他的事情,这样的孩子上学之后,通常也不会有学习的积极性。”

孩子都希望得到父母的赏识与认可,当家长表达出对孩子的关注并肯定时,他就会很开心;若此时父母缺位,对孩子的优异表现置若罔闻,他情绪上就会感到挫败、失落。在孩子成长的过程当中,有一个很大的心理需求就是要爸爸妈妈看到我,关注我,当孩子感受到父母很爱自己的时候,孩子内心才会满足,那么他会朝着一个更好的方向去转变。

对于“孩子小的时候摔倒了,我们不要去扶他”这种育儿模式,林怡并不完全认可。她认为当孩子摔疼了,就需要有人安抚,如果家长无视孩子的需求,孩子会觉得父母不在意他,他会觉得自己没有价值,产生不良情绪。“当孩子有情绪的时候,一个紧紧的拥抱,就可以成为最好的安抚孩子的方式。此外,孩子遇到这种困境的时候,父母不给孩子支持,孩子也不可能学会去主动帮助其他遇到困难的人,所以父母的言行都是在给孩子提供模仿的典范。”林怡说。

与孩子站在同一立场上交流

“站在孩子的角度理解他,让孩子觉得我们跟他是一起的,他会更愿意敞开心扉交流。”林怡通过讲述自己与儿子的经历,告诉家长与孩子沟通,需要给予理解,让孩子感到被信任。

林怡的儿子自学能力很强,两三岁的时候就可以认识很多字,并能够自主阅读。所以在他刚上小学的时候,他自觉老师教的知识自己都会了,上课就不爱听讲。面对老师反映的这种问题,林怡并没有直接把孩子批评教训一顿,而是首先肯定了儿子的优点,然后再告诉他,自己能够理解儿子为什么上课不听讲,因为知道孩子都听懂了。林怡解释道:“当孩子被理解的时候,他的心情就会不一样。这样的交流不会让孩子产生罪恶感,当孩子没有罪恶感的时候,他会更愿意敞开心扉交流。在此基础上,再将心比心地与孩子交流,才会达到理想的沟通效果。”

这种和孩子站在同一个立场上进行交流的方式就是共情,共情是一个有效的亲子沟通技巧,也是很多家长常常忽略的环节。孩子犯错的时候,家长的第一反应是指责他,结果导致孩子与家长情绪激烈、冲突升级,产生恶性循环。然而,这个时候不管孩子面临什么样的问题,家长首先要跟他共情。怎么共情呢?就是要让孩子明白,父母理解他的感受,并且把他的感受表达出来。在理解的基础上,再去引导他,他才能听得进去,但是如果缺了共情的环节,孩子是很难以接受的。

林怡建议,在处理孩子情绪的过程当中,家长不需要花太多的时间,也不需要花太多的语言,只要家长理解孩子的感受,在旁边等待,他就会发生转变。

用积极的暗示悄悄改变孩子

“如果在孩子小的时候,我们就能够引导他以一个更正面的、更积极的方式去看问题,那我们的孩子,一定会在抗挫折能力方面发展得更好,抗挫折能力更强。”林怡认为家长给孩子的暗示是什么,孩子就会朝着那个方向发展。

一次朋友聚会,一位妈妈带着她八九岁的女儿前来,席间这位妈妈当着大家的面说:“我们家孩子从来不吃萝卜。”由于之前陪这个小姑娘玩游戏、聊她感兴趣的事,林怡已经跟她混熟了,就对坐在旁边的小姑娘说,“不可能,我一看你长得这么聪明、健康,肯定爱吃萝卜,阿姨给你夹一块好不好?”对于林怡夹的萝卜,小姑娘欣然接受。“不吃萝卜”的孩子那天吃了好多萝卜。

所以只要懂孩子的心思,以积极的方式去暗示他,实际上每个孩子都会逐渐地改变,也许当时不一定起作用,但是长期地以这样的方式去暗示他,潜移默化中,孩子就会发生改变。

现在很多家长认为孩子抗挫折能力很弱,为让其在“逆境中成长”,刻意给孩子多制造一些挫折,但是这个方式对提高孩子的抗挫折能力是没有帮助的。林怡说,因为孩子成长的过程当中不乏挫折,真正需要的是正面的引导,使孩子能够正确地面对这些挫折,从每一个挫折事件里面看到积极的意义。

如何做到这一点,林怡也给家长提出了一些建议:家长自己要有一个更积极的态度,家长的行为就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使孩子慢慢地养成一个习惯,遇到事情都可以看到积极的一面,千万不要当面埋怨孩子,“我们家孩子写作业很困难,每天都要人陪着”,“我的孩子很磨蹭”等都是非常不好的消极影响。

对话专家

如何处理孩子的逆反情绪?

林怡:家长常常会按照自己的意愿给孩子施压,很多家庭会给孩子报各种各样的培训班、回到家督促孩子写作业、给他安排更多的课外的辅导材料、希望孩子听话一点再听话一点。一旦孩子不听话,没有按照安排执行,家长们最直接的做法就是跟孩子对抗,想着如何“修理”不听话的孩子。此时,孩子往往有两种反应:依然我行我素或者屈服。

不服从的孩子与家长可能就形成了对立的关系,形成更恶劣的亲子关系;而表面上的屈服,也不见得是完美的。当孩子在家长的教育之下,变得很乖巧、很听话的时候,家长可能会得意与终于把孩子转换到他一直期待的方向了,但是这样的状态未必真正对孩子的成长有益。因为这样的孩子的内心深处就好似一个活火山,随时可能喷发。这也就可以解释为什么很多孩子,到了青春期就会变得特别的逆反。

家长在养育孩子的时候,总会纠结孩子细微“坏”的地方,而忽视了整体的“好”,家长们需要做的就是改变思维模式。打压是没有用的,当父母打压孩子的时候,孩子所有的能量都集中在去跟你对抗上。我认为最好的教育方法就是遵循自然法则,孩子的成长是一个自然的过程,相信每一个生命都有他必然的走向,家长无法替孩子选择,那就顺应他发展的需求,为他呐喊,给他支持。

家长还应该懂得放手,并给予孩子适度的约束。很多人放不了手,是因为不相信孩子,只要相信孩子,我们会发现,他会像我们所期望的那样发展。

育儿心得:父母该如何处理孩子的“压岁钱”?


育儿心得:父母该如何处理孩子的“压岁钱”?

过年期间,孩子们都会收到很多红包,这些是亲朋好友的美好祝福,同时也是培养孩子金钱观、建立孩子理财决策能力的机会!今天为大家推荐一下零用钱计划制定指南,指导家长帮助孩子使用包括压岁钱在内的零用钱,让孩子从小建立正确的金钱意识。

当孩子长到五六岁时,如果能认识钱币的不同面值,也知道需要一定数量的钱才能买到想要的东西,零用钱计划就可以开始了。

除了让孩子了解金钱的用处,还得教孩子一些基本的理财常识,并帮孩子养成使他受益终生的储蓄习惯。

在制定计划之前,家长们先了解一下五个重要的零用钱原则

原则一:给孩子一个许诺

在开始实施零用钱制度之前,向孩子保证在每周的某一天会给他零用钱。家长可以按照孩子的年龄,每周给他年龄数一半的钱。每周确定一天作为发零花钱的日子,并且一定要遵守诺言。

原则二:让孩子向你做一个保证

在孩子拿到零用钱之前,要保证两件事情:第一,必须把零用钱的一部分攒起来;第二,剩余的钱作应急之用,也可以用来娱乐——但是用完后不能要更多的钱。

原则三:持之以恒,坚定不移

零用钱计划一旦开始,就一定要坚持下去。孩子们会像盼望领工资一样。如果孩子拿到钱后立刻就花掉了,不要再另外给他。

原则四:别把零用钱与家务或成绩搅在一起

父母给孩子零用钱是因为他是这个家庭的一员。根据经验,以及许多心理学家和顾问的建议,零用钱不应该与孩子的个人成绩,例如考试得到一个A,或者干家务等行为联系在一起。给孩子零用钱的目的非常纯粹,只是为了教给他一些有用的理财常识。

原则五:在零用钱合同中规定储蓄的内容

孩子们应该在年幼时就培养存钱的习惯。教孩子存钱的最佳时机就是第一次给零用钱时。作者建议让孩子从每周的零用钱中拿出25%存起来,每个月把攒出的钱存到银行或者放到储蓄罐里。

当熟记这五个原则后,我们就可以开始起草这个计划了:

钱数和日期

第一步,当然是确定零用钱的数目和发放日期。前面已经提到,最好给孩子相当于他年龄数一半的钱或者是与年龄数相同的钱。当然,我们得从实际出发,零用钱数目应该根据自己的经济状况决定。

这里有两个小秘诀:

一是,最好以硬币的形式给孩子,尤其是年幼的孩子。这能使他们更清楚手里有多少钱,还可以训练运算能力。

二是,建议在每个星期天或者星期一发放零用钱,如果在周五,钱很可能在周末就会被全花掉。

明确告诉孩子每笔零用钱的储蓄比例

首先,如果要让孩子养成储蓄的习惯,你得先明确,孩子得储存多少零用钱——你不能指望孩子一分钱都不花,储蓄比例的建议是25%,但是你也可以要求他存的更多或者更少些。

财务顾问通常建议成人至少拿出工资的10%作为储蓄。如果一开始就会孩子提出一个较高要求,等他们长大后就会觉得10%的目标很容易达到。

购买存钱罐和钱包

带孩子出去买一个钱包和一个不用击碎就可以打开的储钱罐。储钱罐用来存钱,钱包用来装平时的零花钱。送给孩子这两样东西,可以让他们理解存储和花销这两个概念。如果你的孩子已经有10岁了,可以开一个银行账户代替储钱罐。

零用钱合同

在给孩子零用钱之前,坐下来和他一起设计一个简单的合同。在合同中,你同意在每周给他一定数量的零用钱,而他同意做以下事情:

把零用钱的25%攒起来;

每个月末把当月攒出的钱存到银行;

头三个月不可以到银行提取存款;

遵守这些约定可以使孩子锻炼良好的理财能力,学会确立目标,培养遵守诺言的品质。制定零用钱合同的过程非常有趣,孩子们可以借这个机会提出很多关于金钱的问题。

零用钱跟踪记录

为了让家长和孩子都更好地坚持零用钱计划,作者建议,家长们得做一个零用钱发放的书面记录。比如当你某一天忘记,或者碰巧钱包里没有零钱,可能会拖延几天后发给孩子。几天过去了,可能你根本就忘了到底有没有给过孩子零花钱。保留一份书面记录就可以清楚地搞清这一点。

最后一点:拒绝诱惑

这也许很难,但是当孩子找到你,求你多给点钱,千万不能心软。你必须让孩子明白这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一点——钱不会无偿地、无限地从银行存款机中源源流出。这也说明了,前面提到的零用钱合同有多么重要——它能帮你省去不少和孩子“谈判”的唇舌。

如何处理“孩子吃饭难”


我如何处理“孩子吃饭难”

一位妈妈的育儿经:我如何处理“孩子吃饭难”

吃饭战争

2012年5月,我作为一名焦虑不已的妈妈,开始学习正面管教。那时候威威不到两岁,几乎每顿饭都是一场战争—吃饭时,威威必须老老实实坐在他的餐椅上。同时,我听奶奶指挥:“你喂饭,我喂菜!”。奶奶在左边喂一口菜,妈妈在右边喂一口饭。威威夹在中间,嘴巴紧紧闭着,一会头扭到左边,一会头扭到右边,避开送到的嘴边的任何东西!一顿饭下来,他吃进嘴里的屈指可数。奶奶和妈妈也很累!而且,在威威没有吃完之前,我几乎吃不到一点东西。一顿饭喂下来,我常常累得一口都不想吃。

这样的情形,几乎每顿饭都会发生。一到吃饭时间,我的心就会紧张的像上紧了发条,不停在揣测:这顿饭威威会不会顺利张口啊?今天能吃几口啊?看到他吃了几口,就会稍微放松点。要是孩子一口不吃,我的心情就会拧巴成一团,但却毫无办法。

我曾决心改变这样的状况,买来了十几本“宝宝食谱”,还有教导“如何让孩子好好吃饭”之类的书。用过各种温柔的办法,结果他还是不吃!

我也用过惩罚—“你不吃就是你不饿,在规定的时间内不吃完,就收走!”结果到了晚上,威威饿的哇哇大哭,我不给他吃东西,他哭了一个小时,居然累到睡着了!那一刻,我又心疼又痛苦,觉得自己就像个后妈。

这种痛苦和纠结,促使我到处寻找方法,最终,走进了正面管教家长课堂。

原来吃饭是痛苦

正面管教家长课堂有个父母帮助父母环节,那是我第一次在课堂上做角色扮演。我演威威,Elly和另一个学员演“威威奶奶”和“威威妈妈”(也就是我)。当“我”被两个大人夹在中间,完全动弹不得,一边伸过来一只手,被逼迫着吃饭、吃菜,“我”的感觉坏极了!紧张、压抑、痛苦、无力。“我”的本能反应,就是紧紧闭着嘴巴,扭着头,一口都不想吃!

天哪!角色扮演让我一下子理解了我的孩子,原来对威威来说,每次吃饭都是这么痛苦的一件事儿!大人的紧张和压抑完完全全传导给了孩子!

吃饭本来应该是一件轻松、幸福、开心的事儿,吃饭本来应该是享受美食,享受和全家人在一起的温馨氛围。但由于大人的紧张和焦虑,孩子完全感受不到吃饭的乐趣,孩子又如何爱上吃饭呢?

享受吃饭

我的第一步尝试,是放松自己的心态。

在饭桌上,我不再盯着威威到底吃了几口饭,几口菜,而是把权利交给他,告诉他:“妈妈相信你可以自己照顾好自己,你想吃什么菜,可以告诉妈妈,妈妈夹给你。”当然,这并不容易。一开始的时候,我嘴上不说,但是心里还是会衡量——“这顿饭他吃了多少口,到底吃没吃饱?”但我知道,这只是第一步,我需要的不是一步到位,而是Babystep,一次进步一点点。

同时,我也学会了照顾好自己。以前,我都是先照顾孩子吃饭,他不吃完,我几乎吃不上饭,常常把自己累得半死,喂完他,我就不想吃了。现在,我会让他吃他的,我吃我的,他需要我帮助,我就帮助,他不需要,我就照顾好自己。这样他也轻松,我也轻松。

中国人非常讲究吃饭,饭桌常常是一家人交流与增进感情的场所,温馨、和谐。但现在大部分家庭,孩子成了一家人的中心,孩子感受到关注的同时,也增添了很多的压力。我跟老公改变了做法,吃饭时不再把全部注意力放在孩子身上,而是成年人之间更多的情感交流。当吃饭的氛围发生了变化,散发出轻松、快乐的能量,孩子自然而然的就被吸引过来了——没有人会拒绝家庭的温暖气氛!

当我们开始真正享受吃饭,不仅仅是享受美食,还有吃饭时的愉快心情,孩子也会学会享受吃饭这件事儿!

自己吃VS老人喂

二岁八个月的时候,威威在老家住了四个月的时间。我辞掉工作去奶奶家接威威时,发现他又不会自己吃饭了,吃饭都是奶奶喂。

我纠结要不要像奶奶那样喂饭。奶奶也觉得不高兴—妈妈一来,威威就不好好吃饭了—眼看着宝贝孙子原本胖乎乎的小脸儿,一天天消瘦下去,奶奶无比心疼。

而且,原本威威不抗拒奶奶喂饭,但妈妈来了,威威很清楚妈妈的做饭和想法,跟奶奶完全相反,他也感到了困惑、不安和不知所措!反而引发了更糟糕的状况——威威开始抗拒奶奶喂饭,怎么哄都不肯吃,同时也不自己吃!

这时的我,已经是个正面管教家长讲师,我开始意识到我和奶奶的不同:我的想法——“孩子应该自己吃,他自己知道自己什么时候想吃,所以不用喂,饿了自然就吃了。”奶奶的想法——“孩子自己吃,会吃不饱,他不知道自己应该吃多少,所以必须得喂他,还得把碗里所有的饭都吃完了才不会饿着。”我俩不同的想法,导致了不同的行为,同时也导致了冲突。

我开始思考,我的想法真的是100%正确的么?奶奶的想法真的是100%错误的么?当然不是!从奶奶的角度想,她自己的想法才是正确的,这就是我们每个人的Belief!每个人的Belief都是主观的,没有对错。

那奶奶又是基于什么,产生这样的想法呢?——因为爱,因为对孙子发自内心的爱和关心!

想到这一层,我释然了,被奶奶喂饭真的是那么天大的不可接受的一件事儿么?奶奶想喂当然可以喂,这是她爱的方式,她不会、也不知道,还有其他的方式。

那我该做什么?我需要跟威威好好谈谈。

于是,我找了个时间,问威威:“奶奶喂你吃饭的时候,你有什么感觉?”

威威说:“开心!”

我吃了一惊!我以为孩子不喜欢被喂饭,完全没有想到他的感觉是“开心”?!

“为什么?”我脱口而出。

“因为奶奶很爱我。”

我们总是急于改变老一辈跟我们不同的做法,担心会对孩子有不好的影响。但孩子真的会受那么大的影响么?孩子先感受到的是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的爱。爱,不会伤害孩子!真正让孩子困惑、甚至不知所措的,是当爸爸妈妈和爷爷奶奶对一件事的看法不一致时,所表现出来的相互的不谅解,不尊重,这才对孩子有弊无利。

老一辈的爱,我现在看到了。

我停止了对奶奶不同做法的干涉,从心里感激她对威威的爱和照顾。也清楚了自己的定位,现在在奶奶家,以奶奶的做法为主导,这并不会对我的孩子造成什么本质的影响。

很快,威威不再抗拒奶奶喂饭,这种吃饭战争,也消失了。

重新开始习惯更好

回到深圳,威威开始还是带着老家的习惯,希望我喂他,不喂就不吃。我并不着急纠正他,而是选择相信:他可以慢慢学会照顾好自己。

每次吃饭,我都确保给他提供足够丰富的菜品,这是当妈的责任。但我并不强迫他吃多少,而是告诉他:“威威,吃饭是你自己的事儿,妈妈相信你可以照顾好你自己,所有的菜你都可以吃,如果你觉得自己吃饱了,就可以不吃,妈妈会让你离开饭桌。”

一开始,威威会自己戳吧几口,然后,还是习惯性的让我喂。没问题,他需要我喂的时候,我会喂他,不批评、不指责、也不说教。只要他说:“妈妈,我吃饱啦。”不管他吃了多少,有没有吃完全部的饭,我都按照我的承诺,让他离开饭桌,也不提醒“你不吃饭会饿哦,饿了就没吃的了哦!”

开始的几天,他小心翼翼的测试我,有时随便吃了几口,就说自己吃饱了,然后就下去玩了,发现我真的不教训他,也不强迫他。过了一会儿,又说自己饿了。

我也很淡然,饿了就吃,我提供饭,也提供一些面包、水果之类的,他真的饿了可以吃的东西。

“吃饭的时候没吃饱,饭后就不能给任何东西”这是很多育儿书上提供的方法,但我没有使用。我不用“不能吃饭”来惩罚孩子,而是让孩子学会感受自己的身体,身体是有自己的规律的。

这个方法,从表面难以察觉,因为它是“不说、不做”的方法。让这个方法有效的,也是最关键的,是我的新态度——平和、坚定、自然、轻松的态度,“带着爱放手”的态度。

在平和、坚定、自然、轻松的态度下,我的具体做法很简单。每顿饭提供足够的菜和饭,我的责任是“提供”。吃和不吃,是孩子的权力。我不再催他吃饭,也不强迫他吃饭。开饭后,准备好孩子的碗筷,跟大人一起吃。他吃他的,我吃我的,我会跟爸爸聊天,他也会参与其中,每顿饭的氛围轻松愉快,每个人都享受这样的家庭时光。只要他说吃饱了,就可以不吃,我不会问他“你是真的吃饱么?”也不会计较他到底吃了多少,有可能他中午吃的多,晚上吃的少,也有可能昨天吃的多,今天吃的少。他的身体会告诉他,自己应该吃多少。

同时,所有的劳动,我们都共同参与,威威会跟我一起买菜,做饭时帮我淘米或者洗菜,开饭前帮忙把碗筷摆好,自己爬到餐椅上去,吃完饭帮忙擦桌子和洗碗……他不再是一个需要别人围着他转的“中心”,而真正成为了家里的一份子,可以做出自己积极贡献的一份子!

回到深圳三个星期的时间,威威不仅不需要我喂了,还可以自己用筷子吃完一大碗面条,有时一顿饭吃的比我还多!以前挑食,所有的青菜剁的再碎,他都会一点一星的挑出来,扔在桌子上不吃,现在可以大口大口吃整棵的上海青,几乎什么菜都吃。两岁八个月上小班,老师第一天就告诉我,威威是小班的小朋友吃饭最好的那个,不仅吃的最快,而且从来都不剩饭,吃完饭还能喝完一碗汤,老师从来都没有因为威威吃饭而发过愁。

我把威威自己拿着筷子吃面条的画面拍成了视频,给爷爷奶奶发了过去,爷爷奶奶的第一反应是不相信!当看到威威每顿饭都自己大口大口的很享受的吃饭,爷爷奶奶发自内心的笑了,“很放心,很开心,再没有比自己孙子大口吃饭更开心的事了!”

这个过程漫长又艰辛,但是很值得。我看得到,因为我的改变,威威不再为别人吃饭,而是发展出了自律:知道吃饭是自己的事儿,不依赖他人;更能在这么小的年纪,理解了:独立、照顾好自己。他不为了别人而吃饭—这是他一辈子的财富。

感谢您阅读“幼儿教师教育网”的《育儿心得:孩子犯错如何处理?》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教育孩子的方法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yjs21.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如何进行幼儿园说课稿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