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乎没有几个家长是有意识地损伤自己孩子的自信心,或损伤他们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的。但不幸的是这种无意识的伤害俯拾皆是。从幼儿时期,我们的孩子们就表现出他们要干自己的事情的欲望,婴儿自己去抓勺子是因为他想喂自己吃饭,我们常常害怕他们把衣服、桌子搞得一团糟而不许他自己试一试。我们这样做其实是挫伤了他们的积极性,使孩子产生了对自己的能力的怀疑,太遗憾了。我们把脏成一团的孩子洗干净,要比重新树起他们的勇气容易得多。
只要孩子显示出要为自己做事情,我们就应该放手让他们自己去做。孩子能自己做的事情要比我们想象到的多。他可能需要我们的帮助、监督、鼓励和训练,我们必须向他们提供这些服务。我们没有权力去为他们做所有的事情,也没权力制止他们做贡献的热心。在孩子的出生阶段,在婴儿的幼年时期,面对着大千世界,他们常常感到束手无策。但是,仍然有勇气进行各种尝试,要学习各种方法,以使自己适应,使自己能够融入这个世界中。但是在这个时候,我们成年人往往无意之中给他们设置了许多障碍,而不是帮助他们。
我们这样做的根本原因是不相信他们的能力。在我们的意识中已形成一定的偏见,如认为一个2岁的孩子,如果帮助我们收拾桌子,当他手中拿到一个盘子的时候,妈妈会很快地说:"不要动它,你会打碎它的。"这样你可以保存好那个盘子,但是你的举动在他的信心上投下了阴影,而且推迟了他某种能力的发展,或许你阻止了一个小天才的产生。
大人们常常不经心地向孩子们展示自己多么有能力、有魄力、有气力。我们的每一句话,像“你怎么把房间搞得这么乱”,“你怎么把衣服穿反了”这类话,都会向孩子们显示他们是多么的无能,是多么的缺乏经验。我们这么做就会使他们慢慢地失去了信心,失去了自己努力去探索、去追求、去锻炼自己的自觉性,忘记只有通过各种锻炼和闯荡才能使自己成为一个有用的人。
作为家长我们常常有一种先入为主的概念,认为孩子到了某种年龄,才能做这类事情。但是,往往孩子在那个时刻是可以做得很好的,但是我们却人为地推迟了他学会本领的时间。而且最关键的是我们的这种做法,会使孩子失去自信,怀疑自己的能力,减弱他们的进取心。这种消极影响将会对孩子的一生都有作用。孩子在试着做事情时,难免要犯错误,这时做家长的要有意识地避免用任何言语或行为向孩子表明他是个失败者。不能在孩子脑中留下他是"笨蛋"的印象。在我们的脑子里,我们必须清楚,做一件事情失败了只是说明这个孩子缺乏技巧,这种技巧有时是因为父母没有很认真地传授,而丝毫不该影响孩子本身的价值。我们应该培养孩子敢于犯错误,敢于失败,同时并不降低他自己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孩子和成人一样有勇气去犯错误、去纠正和改正错误。敢于犯错误和改正错误是同样珍贵的。对于家长来讲,我们自己就不能泄气或失去信心。要想鼓励孩子最重要的两条是:不要讽刺他们,使他们受到不同程度的打击;不要过分地赞扬他们,以免产生骄傲情绪。我们所做的一切事情都要顾及到一点:不要使孩子失去对自己的信心。
在美国要想出人头地,出色的口才断不可少。想当初,美国总统奥巴马刚出道要竞选时,可没人看好他,全靠了三寸不烂之舌吸引选民投票。有鉴于此,女儿一来到美国,我就打算一定要在这方面好好进行培训。否则依着亚裔家庭谦虚谨慎的传统,要想让她将来在大庭广众之下侃侃而谈,还真不是件容易的事。
正想着这事,机会就来了。纽约当地有家媒体举行母亲节中文演讲比赛,正好适合不太会讲英文的女儿。我不管她同不同意,直接给她报了名,希望给她树立公开演讲的自信心。不过这是最高希望,怕就怕她自信心没有树立起来,反而伤了自尊心,产生畏惧心理,这以后就不好办了。为了预防这一点,我将演讲的内容设定为她最熟悉的儿歌和故事,甚至准备好,她如果怕得实在记不起来,就念两句“妈妈就是好来就是好”,直接冲下台。
事后的发展果然不出妈妈所料,小女生每天换个主意:“我不想参加比赛了!”“还是我自己去参加比赛吧。”一直持续到比赛那天的早上。
没想到真的到了比赛时,小女生却突然变得特别有大将之风。前面的小朋友刚一结束,她就迫不及待地冲上台,大大方方一鞠躬,然后表情生动地把儿歌和故事都讲完了。虽然跟其它孩子相比,她的内容比较简单,但是清新自然的表现倒也赢得不少掌声,还获得了勇气奖。
其实在美国的教育中,处处重视培养孩子的公开演讲能力。其中最明显的例子就是老师很鼓励孩子发言,无论是对是错,孩子都会得到表扬,就算有些观点在大人看来非常奇怪,老师也会用“goodpoint”给予鼓励。而且在提问时,老师还会特别注意给每个孩子机会,而不是总集中在几个喜欢回答问题的孩子身上。记得我在南加大读硕士的时候,看到美国同学不论什么问题都能高谈阔论一番,心里还羡慕不已,现在看看他们的小学教育才恍然大悟,原来这不管对错都能聊得特自信的本事,是从小就培养出来的。
而且老师也注重营造一个不怕犯错误的环境,不仅允许学生犯错误,并且教导学生,犯错误是学习的最好途径。老师甚至常常有意识地“犯错”,并且告诉学生自己的错误,让学生了解每个人都会犯错,甚至是老师。有了这样的思想基础,学生发表起自己的意见自然能够滔滔不绝。
社会上还有很多培养孩子演讲能力的比赛和活动。比如拼字比赛(spellingbees)。这个比赛说白了就是考谁的记性好,以及对单词拼写规律的掌握程度,对于擅长背书的华裔孩子来说不是问题。但要在大庭广众之下把一个可能听也没听说过单词一个字母不差地拼出来,还是很能培养参赛选手应变能力的。心理素质不好的估计上了场就脑子一片空白了,哪还想得起单词该怎么拼?
也许国内的教育我们无法改变,但是我觉得这些做法和小游戏还是能够给爸爸妈妈们带来很好的启示。
沟通技巧:说话也有温度:
急事,慢慢的说;大事,清楚的说;小事,幽默的说;没把握的事,谨慎的说;没发生的事,不要胡说;做不到的事,别乱说;伤害人的事,不能说;讨厌的事,对事不对人的说;开心的事,看场合说;伤心的事,不要见人就说;别人的事,小心的说;自己的事,听听自己的心怎么说;现在的事,做了再说;未来的事,未来再说;小心说话而且要“说好话”,话说出口之前先思考一下,不要莽莽撞撞的脱口而出。事情再怎么急迫,也要清楚的让大家知道问题以及来龙去脉,但往往是越急越说不清楚,反而耽误了时间。而且,要坚持这样做,便难能可贵了,可以做成大事业。怕就怕坚持不到最后,前功尽弃,如何善用说话技巧,一般说话技巧的要点有:
1抓住重点(沟通主题具体、精简)。
2速度适中(不急不徐)。
3保持微笑(伸手不打笑脸人)。
4察言观色(看对方反应调整说话情境)。
5间接指出对方错误(人人都爱面子)。
6善用形容词(增强说话效果)。
7叫出对方的名字与头衔(表示亲切与尊重)。
8以对方擅长为话题(每个人都有引以自豪的成就)。
9分辨混淆字词(如十与四)。
10注意说话礼貌(多说“请”“谢谢”等礼貌词)。
11避免滔滔不绝(让对方有说话机会)。
12善听对方的话(能抓住对方的语意与重点)。
13清楚传达讯息(让对方了解有关信息)。
14保持合适的谈话距离(视人际关系亲疏而调整)。
15以自然姿势辅助说话(不装腔作势)。
16以低而稳的态度沟通(一般人讨厌高傲者)。
17重述与整理对方语意(对方语意不清时)。
18投入到对方话中(融入对方话题)。
19适时调整音调(引起对方注意)。
20预先计划沟通所需时间(按部就班达到目标)。
21让对方能畅所欲言(营造轻松开放的气氛)。
22提示对方你想要听的话(表达自己的意愿)。
23确认关键性问题(避免日后起纷争)
每个人都有梦想,作为家长应该在孩子小的时候就告诉他要有自己的梦想,而不是活在别人给你编织的梦想中。那么今天,我们来给大家分享四个有关于梦想的故事吧!
故事一:
学习成绩一向拔尖的CC,在家是一个乖乖女,在学校是一名模范生。小学,初中到高中,她的表现一直如此,简直无可挑剔。然而,CC却在高考的时候,意外发挥失常,最终与自己理想的复旦大学失之交臂。
开始没有人知道她为什么高考发挥失常,但是在后来与她的交流中,知道了,她的高考失利看似偶然,其实却是一种必然。
CC从小没了妈妈,与爸爸相依为命。一直以来CC的表现都让爸爸非常满意,也成为爸爸的骄傲。所谓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爸爸一直生活在没有生儿子的失望之中,于是便把CC当成儿子来抚养,将所有希望都寄托在CC身上,希望女儿能为他争口气,考上号称中国最高学府的北京大学。
然而,CC自己的梦想是考上复旦大学,这与爸爸期望的北京大学相差甚远。不但没在一个城市,而且擅长的领域也完全不同。本来,按照她平时的发挥,考上北大也好,复旦也好,那都是轻而易举的事情。然而在爸爸的梦想和她自己的梦想之间,她变得犹豫不决。是为了爸爸的梦想放弃自己的梦想,还是坚持自己的梦想不妥协?
这种犹豫不决,最终让CC在高考场上失了利,也让她与爸爸的梦想学府北大和自己的梦想学府复旦都失之交臂。
表面上看起来,爸爸有梦想没有错。但是,每个人的梦想都应该自己去追寻,只有弱者才将实现自己梦想的希望寄托在别人身上。
故事二:
“小甜甜”布兰妮?斯皮尔斯,美国超级巨星。大家可能看到的都是她功成名就时的光环,殊不知,在她成长过程中,童年最让她觉得痛苦。成名之后的布兰妮癫狂了:背叛正牌男友贾斯汀,与坏小子瞎搞,亲手剪掉自己那迷人的秀发,看着镜子中光头的自己喃喃自语:“妈妈会疯掉的。”在治疗中心,布兰妮一边疯跑一边喊:“我是冒牌的,我是冒牌的!”
大家不知道她怎么了。但是,我们可以从她的话语中找到答案:最痛苦莫过于失去快乐的童年。布兰妮妈妈有个明星梦,但却没办法自己实现,于是决定在自己女儿身上找补回来。布兰妮2岁时,妈妈就带着她四处奔波,寻找各种机会想将女儿送上荧幕。最终,妈妈的梦想实现了,布兰妮成了天后,代价却是将女儿美好的童年给葬送了。
妈妈没有问过布兰妮的梦想,其实她的梦想很简单,就是做一个普普通通的女孩,拥有快乐的童年。
成名后的布兰妮那些看似疯狂的举动,其实都在强力说明一点:毁掉妈妈强加在自己身上的梦想,去追寻自己的梦想。
剪掉头发的时候,她嘴里念叨“妈妈会疯掉”,其实就是在做自己人生的主;毁掉一切看似正常而美好的地方,其实是因为她将这一切美好与妈妈的强加梦想画上了等号。
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她正式向妈妈宣战。
故事三:
大约40平方米的二居室,两张床,一个书柜,一个书桌,一个饭桌,从旧货市场买来的这些家具是kally家的所有家当。
Kally妈妈在陪读,为了能让她有一个好的学习环境,妈妈一直和她凑合着一起住,从小学到初中,学校离家近,还能同时兼顾家庭和孩子学业。如今到了高中,学校离家远了,妈妈只能放弃家庭,在学校附近租起了房子,丢下自己朝九晚五的工作每天早起晚睡,无微不至地照料kally的衣食起居。虽然很辛苦,又要额外支付房租,家里的事儿也完全差不上手。但在妈妈看来,只要Kally能顺利考上重点大学,全家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Judy儿子今年上小学四年级,开学时为了儿子转学到省城,她向公司请了假,提前两个月在一小学附近以2000元/月的租金租了一套房子,装修一新。但是开学了,孩子却没考上那所小学。无奈,Judy只好另外找了一所学校,租了一套房子,专心陪10岁的儿子在省城借读。
如今的中国社会,越来越多的家庭选择给孩子陪读,有的家长不惜放弃自己的工作,专职陪读,有的甚至举家搬迁,另谋生计,只为孩子求学。
前几年因自杀震惊全国的上海海事大学女研究生杨元元,读本科时妈妈跟着她,读研究生时妈妈仍然跟着她。跟着她做什么呢?
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跟着她去见证自己梦想的实现。
故事四:
大家或许会遇到这种情况,小时候学不了钢琴的妈妈,童年不能踢球的爸爸,他们或许会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加入自己未能实现的梦想,让孩子替自己圆梦。爸爸妈妈们这样做,也许是希望孩子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然而,这是孩子们自己想要的结果么?
很多时候,父母对我们的期望是美好的,但是实施出来的结果却是不好的。CC最终没有考上自己理想的大学,布兰妮也没有学会用优雅的方式去追求独立。或许,在CC和布兰妮的意识中,违背爸爸妈妈的梦想是对他们的背叛,所以他们的内心深处会经过痛苦的挣扎,最终谁胜利了,结果就会偏向哪一方。
然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
没有谁愿意活在别人的梦想里,哪怕这个梦想最终实现,哪怕这个梦想令自己站在世界之巅。
然而,中国人很少有人活出了自己的梦想,甚至有些人不敢去尝试活出自己的梦想,却期待别人替自己活出梦想。
中国式家庭中,孩子与父母最常见的一个冲突,就是父母总是希望孩子能实现自己的梦想。而他们自己却苟且地活着,没有梦想,生活也惊不起半点波澜,而把实现自己梦想的希望转移到了孩子身上。
这样做,其实对孩子来说,百害而无一利。一方面,父母的期望和梦想会成为孩子的负担,让孩子从小就背负起生命的重担;另一方面,孩子自己的梦想被扼杀在摇篮里,没地方施展,没办法实现,不得不带着巨大的抵触情绪,被迫去追寻父母的梦想。
孩子,不要活在别人的梦想里,活出自己的精彩。
卡其亚的生日在即,妈妈准备为她在家中开一个生日派对,在发送邀请卡的时候,发生了这样的对话:“维娜家的地址是什么?”“我不想邀请她参加。”“怎么会?她是你的好朋友啊?”“不,她不是?”“这样讲不好,如果让维娜听见会怎么想。你也不希望她这样讲你,对吗?“”我不管,我不想请她。“”如果是这样或许你根本不该开这次派对。可以,不开好了。”
话虽讲到这里,派对还是要开,生日一年一次,孩子们都很喜爱用这种方式庆祝生日,妈妈当然不愿让女儿的情感受挫伤,但如何挽回呢?妈妈不禁为自己说出去的话烦恼起来。
1、别用成人的眼光“缩小问题”
首先当女儿提出不让好朋友参加生日派对时,妈妈没有意识到这里有问题,不是去听一下究竟发生了什么过节儿,而是简单地说:“她可是你的好朋友啊?”以此来否定卡其亚的愿望或对维娜的不好感受,这样就给对话加上了阻力。
当女儿很负气地说维娜不是她的好朋友时,妈妈还有机会让女儿说一说究竟发生了什么不开心的事情。但是妈妈又一次使用了成人的判断,她或许是这样想的:小孩子真是很片面很极端,或许她们有一些争吵,还没有平静下来,就这样“绝情”。她这样想也就这样说了出来,但这种想法是否正确呢?
2、鼓励孩子将心里话说出
客观地讲是很对的,孩子之间今天吵,明天好,还会有什么大事吗?用不着过问,几天就过去了。的确如此,但妈妈忽略了一点,就是对孩子来讲同好朋友闹矛盾是非常严重的事。她们很可能希望向妈妈抱怨一番,如果父母不能给孩子机会让她将心里的话讲出来,反而对她讲“你这样做不对”,在这种情况下,孩子不会认真听取、考虑你的意见,而是反应得十分极端。而孩子的“不讲理”又进一步引发父母的气恼,变得也像孩子一样地极端起来。如果我们领会到孩子内心的真实感受,就会采取不同的态度对待。
当女儿说出不邀请好朋友来参加派对时,妈妈应当意识到这是一个“严重“的问题,因为女儿一定是生了很大的气才会这样做,而不是依照成人的眼光将问题“缩小”。
几乎没有几个家长是有意识地损伤孩子们的自信心,或损伤他们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的,但不幸的是这种无意识的伤害俯拾皆是。
场景一:婴儿自己去抓勺子吃饭
从幼儿时期,孩子们就表现出他们要干自己的事情的欲望,婴儿自己去抓勺子是因为他想喂自己吃饭,我们常常害怕他们把衣服、桌子搞得一团糟而不许他自己试一试。我们这样做其实是挫伤了他们的积极性,使孩子产生了对自己的能力的怀疑。我们把脏成一团的孩子洗干净,要比重新树起他们的勇气容易得多。
场景二:二岁的孩子帮忙收拾桌子一个2岁的孩子,如果帮助我们收拾桌子,当他手中拿到一个盘子的时候,妈妈会很快地说:“不要动它,你会打碎它的。”这样我们可以保存好那个盘子,但是我们的举动却在他的信心上投下了阴影,而且推迟了他某种能力的发展,或许你阻止了一个小天才的产生。
孩子在试着做事情时,难免会犯错误,这时家长要有意识地避免用任何言语或行为向孩子表明他是个失败者。不能在孩子脑中留下他是“笨蛋”的印象。如果孩子做一件事情失败了,只是说明他缺乏技巧,而丝毫不该影响孩子本身的价值。要想鼓励孩子最重要的两条是:不要讽刺他们,使他们受到不同程度的打击;不要过分地赞扬他们,以免产生骄傲情绪。我们所做的一切事情都要顾及到一点:不要使孩子失去对自己的信心。
父母爱孩子是本能,中国很多父母都是以儿女为中心活着,付出的太多,孩子却觉得理所当然。
最近,豆瓣上的一个帖子火了,网友吐槽自己10岁的小侄子。
这个小侄子不仅成绩优秀,奥数、围棋、轮滑各种业余爱好也出类拔萃,重点来了,小侄子觉得自己太优秀,嫌弃自己的父母配不上如此好的自己。
孩子说自己的父母太穷,只开得起十几万的丰田,他的同学都拿着iPhone7,自己却只有儿童手表。
他的成绩总考第一,才艺出类拔萃,然而,就是如此优秀的孩子,竟因觉得自己优秀而嫌弃父母,真实上演了一幕“狗嫌家贫,儿嫌母丑”的闹剧。
“我努力优秀,是为了早日脱离无知无能的原生家庭。”这是这位考第一孩子的价值追求。
这位考试总第一、才艺出众的小男孩,被父母捧在手里,放在心尖儿上,时常还会晒在朋友圈里,父母付出了自己能给的最好的,却被自己的孩子所嫌弃。
无独有偶,看到豆瓣上有一个小组。
这个小组有个让所有父母感到心惊肉跳的名字:父母皆祸害。
小组中是一群深觉自己受到父母伤害,而选择站在父母对立面仇视父母的人。
小组里有些网友抱怨父母对自己的穷养,有些人觉得自己因父母太穷,令自己无法进入上层社会。
言语中对父母的怨恨,有些人甚至咬牙切齿,让旁人看了都深觉寒心。
许多中国式父母都在不知不觉中培养白眼狼,付出自己全部的心血,却培养出一个个“受之无愧”的孩子。
“受之无愧”是指孩子觉得父母所有的付出都是应该的,如果哪一天父母付出的不够多,孩子还会心生怨恨。
受之无愧感强烈的人,最终会变成一只白眼狼。
对一个家庭来说,父母是根孩子是果。
果实出了问题,多半是根也有问题,孩子不懂感恩往往是家庭教育出了问题。
中国式父母往往以孩子为中心,为孩子付出了太多,习惯包办孩子的大小琐事,却忘了孩子有学习爱与给予的权利。
你的爱太过浓密,却错过了让孩子学习感恩的机会,付出越多的父母,越容易助长孩子的受之无愧感,往往养不出感恩的孩子。
我的姑姑家经济条件一般,两口子平时很节俭,但是对他们的儿子却很大方,只要儿子想要的东西就是砸锅卖铁也给他买。
姑姑常挂在嘴边的是“再苦不能苦孩子”。
iPhone4S刚出来时,表弟非要买,姑父为了给表弟买手机在工地上开吊车,武汉近40度的夏天,自己不舍得买一瓶水。
然后,手机买完还要买电脑,要去旅游,甚至有一次下雨,姑父去接表弟,表弟气得淋雨都不愿跟姑父走一起。
他对着姑父吼:不准跟我走一起,你也不看看你自己的样子。
表弟学习成绩优秀,父母也以他为骄傲,可是他却从不要他的父母出现在他的朋友面前,他甚至怨恨他的父母为什么这么穷?
父母付出所有,却滋生孩子高人一等的优越感,孩子已经习惯了父母的付出,却不懂得感恩,心安理得地享受父母的付出。
很多父母告诉孩子:“你只要好好学习,其他的都是我们来做。”
时间长了,孩子觉得父母的付出是应该的,却感受不到成人世界的不容易。
几年前有这样一则电视新闻:
上海浦东机场发生一幕惨剧,赴日留学5年的25岁青年汪某对前来接机的母亲连刺9刀,致其当场昏迷,生命垂危。
究其原因,这5年汪某赴日留学的经费全由母亲一人承担,花费超过150万。
他母亲省吃俭用,将唯一的房产变卖,寄住在娘家,最后四处举债,仍无法继续支付他高昂学费。
母亲付出了自己的全部,当不能满足儿子的要求时,却换来儿子的仇恨。
父母爱孩子是本能,中国很多父母都是以儿女为中心活着,付出的太多,孩子却觉得理所当然。
自己亲手养大的孩子,自己当成“心头肉”的孩子,长大后却成为榨干自己、嫌弃自己、甚至仇视自己的白眼狼,这让操劳了一生父母真是感到彻骨的冰凉。
为什么付出越多的父母,往往养不出感恩的孩子?
其实答案很简单:中国式父母往往只知道关心孩子吃饱穿暖,只关心孩子的成绩,却忘了教孩子感恩。
不知道感恩的孩子,父母为他付出的再多,在他眼里都是常态,一旦他眼里的常态被打破,就会心生怨恨。
天下的父母们:如果你爱孩子,一定要教孩子学会感恩。
懂得感恩的孩子能从自我的世界里脱离出来,他们能够感受到他人的不易,更容易生出同理心,人际关系更好。
懂得感恩的孩子,更加快乐和幸福
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的一项调查显示,懂得感恩的人罹患抑郁和焦虑的概率更低。
不懂感恩的孩子,最后总会感觉失望和不满
让孩子学会感恩,让他心存感激地面对这个世界,学会爱他人,这不是父母的自私,而是对孩子未来生活的远见。
喜欢《鼓励孩子说出自己的感受》一文吗?“幼儿教师教育网”希望带您更加了解教育孩子的方法,同时,yjs21.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教育笔记鼓励孩子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