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传身教的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 幼儿家庭教育 09-21

一哲从刚入园起就显得比一般的孩子成熟,其他的孩子还在大哭的时候她就在一旁静静地坐着,进入中班她的自律显得更明显,当其他孩子在教室里兴奋地打闹时,她会在图书区中拿着书读给其他的小朋友听,大班后她的知识面远比其他的孩子要丰富,每次活动中总是用很完整流利地话把她的所见所闻介绍给其他的小朋友,甚至有时碰到什么问题,她都会主动地给大家来解释。

到底是什么样的教育方式培养出这么懂事、乖巧的孩子呢?带着这种好奇我走进了一哲的家中。

一哲的爸妈都是高学历的人士,在单位里担任着领导者的角色,但在与她父母的交流中却没有流露出一丝的优越感,有的则是一种谦逊,谈到孩子的教育时,一哲的妈妈用了简单的几句话来说:和孩子讲道理,言传身教优于一切。

孩子总有任性的时候,碰到这种情况,一哲的妈妈总是先请孩子过来坐好,然后自己也和她面对面地坐着,放下情绪和孩子来针对事情的本身讲道理,慢慢地孩子就会觉得自己是和大人一样的被尊重的,时间久了会学着遇到事情会和大人商量来解决,而不是一味地发脾气。

要求孩子做到的,家长首先先做到。一哲的妈妈在为了培养孩子爱看书的好习惯,每天睡觉前都会坚持陪孩子看书,一边读一边给孩子解释,为了巩固这种好习惯,他们两个大人也在不断地看书、学习,再充电。有时在幼儿园一哲也会说起妈妈在看书要考试了,爸爸在学习英语继续培训。也许正是由于这种家庭中读书的氛围的熏陶,才会养成孩子的这种爱看书的好习惯。

走近一哲的家中不仅让我了解了孩子在家的情况,对我自己来说也是一种学习,教育是相通的,不管是家庭教育还是学校的教育,只要我们都能言传身教,都能让我们身边的孩子有更大的收获!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小编推荐

家庭教育“身正”是关键


作为家长,我们都知道一个好习惯对孩子一生发展的意义。但很多时候,这种道理一旦遇到现实便如同“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了。其实,以我个人的经验来看,还是我们这些“秀才”们自身的习惯不好。比如,如果我们自己就爱看电视、爱上网购物或打游戏,那么,我们很难把自己的孩子教育成一个不看电视、不爱上网的人。同理,如果我们家长自己不爱读书,那么,我们的孩子极难养成阅读的习惯。

我成为一名父亲后,第一件事情就是及时扩大书房,利用一切资源给孩子营造舒适的阅读、游戏氛围。比如,孩子小的时候购置一些益智玩具和幼儿绘本,稍大一点陪孩子阅读系列的经典绘本。到现在,无论多晚睡觉,孩子总要去她的书柜里取出一本书,让我们给她读。

6年的育儿体会告诉我一个简单的道理:家长是孩子最好的教师,家庭是孩子最好的学校。我们做家长的应该成为一名身体力行的好老师,成为影响孩子一生发展的好老师。我们不能把一个行为习惯存有明显缺陷的孩子推向学校和社会,并让孩子与他人一起承担这个责任。从另外一个方面来讲,我们和孩子在一起的时候,也是对我们行为习惯再规范的时候,有时候甚至是一种人格升华的契机。比如,我们与孩子对话需要用文明用语,不会带脏字;与他们一起过马路的时候,一定会遵守交通规则。而这一过程中,家长与孩子的角色无形中已经发生了“翻转”。他们的倾听,我们的讲述,大家都卷入一次学习教育之中。

孝道家风 言传身教


每个家庭都有其独特而淳朴的家风,每个家风、家规、家训的背后都是祖辈们体悟出来的处世之道,并用以教育和规范自己的下一代乃至下下代。家是圃,孩子是苗,每个孩子身上都会烙有家风的印记。家风就如牛毛细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家风是文化和道德的言传身教,是处世之道和智慧的潜移默化。

我出生在海滨小镇莱州----金城。这里的民风热情、淳朴。从小姥姥、姥爷就告诉我要做个善良的人,“百善孝为先”一定要孝敬父母、长辈。而他们也用行动身体力行的告诉我什么是“百善孝为先”。我也是在这种家风、家训、家规的熏陶下一天天长大的。

姥爷的母亲,也就是我的太姥姥是出生在1914年的一位小脚女人。姥爷是她的独子,在那个年代是不多见的。听妈妈说小时候有个不成文的规矩,每次吃饭要先给太姥姥盛饭,长辈不动筷子吃饭,小辈是不可以先开动吃饭的。这个规矩直至现在,家人们都在遵循着,这俨然成为我们的一种习惯。每次姥姥、姥爷去吃婚宴酒席(沿海地区的酒席讲究“四大件”----海参、鲍鱼、海虾、螃蟹。)自己舍不得吃着四大件,都带回家留给太姥姥。这一切看在做小辈的眼里,也融入到孩子们的行动中。那年只有2岁的我会叫手里的最爱的红苹果送给太姥姥吃。我想这就是言传身教吧。就在太姥姥86岁那年由于意外摔伤了腿,自此行动自如的太姥姥生活只能靠姥姥、姥爷照顾了。在那个生活条件还不是太富足的年代,姥爷为太姥姥安装了空调。当时村里有空调的家庭屈指可数。姥爷考虑太姥姥行动不便就将电视、风扇、电灯等家用电器全部安装上遥控器,方便太姥姥使用。都说久病床前无孝子,而姥姥、姥爷却每日细致入微的照顾太姥姥的饮食起居,每天端屎端尿。太姥姥卧床期间身上却从未生过褥疮。这一照顾就是十三年。我们家孝道的家风也传遍了十里八乡。2009年我的姥爷被评为“莱州市现代二十四孝贤”。姥爷说这份荣誉不只属于他一个人,是属于我们全家的。这份荣誉是传承,激励我们将孝道的家规代代相传。这份荣誉是传递,将孝道的家风传递给更多家庭。

家风作为一种无形的力量会影响每一个人。好的家风不仅对自己有益,对子女、家人有益,乃至对整个社会都是有益的。每个人都生活在家庭中,一个家庭的家风好,孩子的成长就会朝着健康向上的方向前进,并将这份好家规、好家训、好家风代代传承下去。

从名人身上看家庭教育


很多人觉得自己不能够为孩子创设一个好的家庭教育环境是因为自己没有很多的金钱,无法为孩子提供所需要的事情。其实这个想法真的不太正确,不可否认财富或许会为成就好的家庭教育提供一些便利,但是却绝对不是主要的因素。关键因素是什么呢?

铁娘子撒切尔夫人,相信很多人都熟悉这个名字。她是英国著名的首相,曾经连任三届,成为世界政坛的风云人物。当她入住唐宁街十号的时候,她曾经说过自己的成功要感谢自己的父亲对她的教育和培养。

撒切尔夫人的父亲是一家杂货店的小店主,他却故意为女儿创设的是一个节俭清苦的环境。让她在清苦的环境中,懂得赤手打天下的道理。而在能力培养方面,自己则主动为女儿选择所看书籍的种类,有意引导孩子的思维能力,带她到教堂,感受其中的氛围。从而形成铁娘子撒切尔夫人良好的独立人格,为她以后的政治生涯也打下良好的基础。

从撒切尔夫人身上,我们不难看出,金钱财富这些物质条件真的不是良好家庭教育的关键因素。真正的关键因素是父母是否可以的为孩子内心的需求创设一个环境,是否为他未来的成长做出一些有针对性的指导,这才是主要的。所以当您在抱怨自己金钱不够多,才会让孩子没有良好的家庭教育,真的是不太正确的。

教育孩子,言传不如身教


教育孩子,言传不如身教

越喜欢讲道理的家长,孩子往往越不听话

“讲道理”是很多家长喜欢的一种教育方式,一直以来被正面推崇。但人们也往往发现讲道理对于很多孩子来说没用,越喜欢讲道理的家长,他的孩子往往越不听话。

有位家长说她7岁的女儿特别逆反,不让做什么就偏去做,她经常苦口婆心地给孩子讲道理,孩子却不听,惹得家长常发脾气。她知道打骂孩子不对,但不知该怎么办。

让她举个孩子如何不听话的例子,她讲了这样一件事:

她家住公寓楼五层,没有电梯,走楼梯上下。最近女儿特别喜欢这样下楼:一条胳膊搭到楼梯扶手上,胳膊用力脚不用力地向下溜。妈妈不允许孩子这样做,说楼梯扶手平时没人擦,那样会把衣服弄脏磨坏。

但再一次下楼时,孩子又那样,屡说屡犯,家长终于失去耐心,大发脾气。孩子当着家长的面不敢那样做了,却找各种机会偷偷地那样下楼,衣服袖子下面经常是脏脏的。

陈述完事情后,家长用失望的口气加一句:“我那孩子,天生就不如别的孩子懂事,我其实挺尊重她的,不知给她讲了多少道理,可她好像一句也不听。”

我对家长说:“你既然已经发现讲道理没用,那至少说明在这件事上,讲道理是不对的,发现不对,就应该立即停止。”家长一脸迷惑,情绪上略有抵触地问我:“讲道理不对吗?那该怎么教育她呢?”

我说:“很简单,回家找两块抹布,你和孩子一人一块,自上而下把楼梯扶手擦干净,既做了公益,又满足了孩子手脚并用下楼的乐趣,试一下,看看效果如何。”家长一听,恍然大悟!我怎么就光想着给她讲道理呢?

这位家长之所以没想到,应该在于她一直以来只注意了自己如何说得“有道理”,没去想自己做得多么没道理。

人们对“讲道理”的偏好,往往源于思维惯性

从小在家庭、学校接受太多“大道理”教育的人,往往会成为讲道理爱好者。

一位家长说他在没孩子时,很瞧不上那些打孩子的人,觉得成人靠武力征服孩子,真是无能。他自己有了儿子后,遇到问题,总是耐心地跟孩子讲道理。

但是,随着孩子慢慢长大,他发现自己奉行的“以理服人”越来越行不通了。周围又不时地有人对他说,教育男孩子就要粗野一些,只要告诉他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必须服从,不行就动用武力。

所以,有两次他和孩子发生冲突,真的没能控制住,对孩子动了手。到这时,他才发现自己黔驴技穷,也堕落为自己曾经不齿的那类家长了。

思想家卢梭说过:三种对孩子不但无益反而有害的教育方法是:讲道理、发脾气、刻意感动。

这句重要的提醒已存世百年,可这三种办法恰是很多家长最习惯、运用最纯熟的模式。

还有一位家长,说他4岁的孩子有两个毛病,一是不听话,一是爱哭。问我怎么办。我让他举出最近的一个不听话的例子。

他说孩子这几天总是在晚上临睡觉前要下楼玩,无论家长怎么给他讲外面天黑了,小朋友都回家了,明天再玩之类的话,孩子都不听,就是哭着要下楼。我说,你说的两个毛病其实是一个,可以一起解决。

从今天开始,一切事情尽量听孩子的。如果他临睡前想下楼,你就辛苦点,抱他下楼,他想在楼下待多长时间,就待多长时间,在其他事情上也采取类似的做法。

家长有些吃惊,很顾虑的样子,但回去还是按着我说的做了,结果让他意想不到。

他后来告诉我,当天孩子在临睡前又要下楼,家长没说什么,愉快地给他穿好衣服,带他下去。外面很黑,冷风嗖嗖的,楼下空无一人,他刚把孩子放地上,孩子就要他抱着回家。

家长故意说既然下来了,多待一会儿吧。孩子说什么也不肯多待,说想回家睡觉。回家后,孩子一下变得很听话,让刷牙就刷牙,让脱衣服就脱衣服。

其他的一些小事上,家长也都少说多做,尽可能倾听孩子的意见,结果孩子哭闹大大减少。

教条不重要,"教养"才重要

做“不讲道理”的家长,并非完全否定言语的必要性,而是强调口头教育的适度性和行为教育的重要性。

“讲道理”一定不要口是心非

想给孩子讲点什么道理,必须首先确认这“道理”你自己也相信。

经常有心口不一的家长,比如有的家长明明自己对孩子的考试分数斤斤计较,向我讨教的问题却是:孩子考试成绩不好时,如何给孩子做思想工作,让他不要在意分数?

避免向孩子灌输庸俗价值观

生活中可以经常看到这种情况,一些家长自己站位不高,却热衷于向孩子传达一些并不高明的见解,甚至是一些庸俗的人生经验。比如有的家长暗示孩子不必在学习上帮助别的同学,给别人讲题既浪费时间,又容易被别人超过。

教育的真正准备是完善自己,想要给孩子讲出能让他飞翔的道理,家长自己就要具有蓝天的胸怀和高度。如果感觉自己的高度不够,不知道该如何说,什么也不说总比胡说好得多。

不可把“不讲道理”做成“不讲理”

有一些家长确实很少对孩子讲道理,他们很直接,三句话不对就把孩子骂一顿或打一顿,这就不是我们这里所说的“不讲道理”,而是不讲理了。

更有些家长,对孩子简单粗暴,却在事后美化自己的行为。通过煽情来为自己的行为找遮羞布。这简直是强盗逻辑,矫情得十分了得,是更深层面的不讲理。

“讲道理”是下策,发脾气是下下策,发脾气加虚伪是下下下策。

总之,教条不重要,教养才重要。卢梭说过:事事讲一番道理,是心胸狭窄的人的一种癖好。

有气魄的人是有另外一种语言的,他通过这种语言,能说服人心,作出行动。想让孩子懂道理,家长就要口头少讲道理,行为符合道理,这样孩子才能明白道理。这就是教育的道理。

从《芈月传》看家庭教育


父母的高度决定孩子的起点!这里的高度不是指社会地位,而是指眼界!

近日我们终于等到了期待已久的《芈月传》,有人喜欢研究那段荡气回肠的历史,有人喜欢观看那场尔虞我诈的宫斗!而我作为一个母亲,观剧以来,却深感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芈月与芈姝同为楚国公主,性格迥异,处事方式也不同,智慧与谋略更是相差甚远!她们的不同不仅在于所处地位和环境的不同,更在于她们有着不同的娘亲!

楚威后骄横自私、心狠手辣、飞扬跋扈,对自己的子女极其束缚却又溺爱成性。在后宫的争斗中她是人生的大赢家,而她作为母亲却输的很彻底!虽然她的一儿一女均登上了高位,却没能有个好结局。

儿子楚怀王,好色昏庸,偏信佞臣,最终楚国都险些葬送在他的手里。

且不说电视里的楚怀王如何,历史上的楚怀王最初尚且能励精图治,名噪一时,中期却因为用人不当,致使国力衰退,自己最终客死秦国,之后鼎鼎有名的屈原也抱石投河而死。

再看芈姝,从小锦衣玉食,威后总是拿嫡公主的身份处处约束其言行举止,她就像一个被养在笼子里的金丝鸟,衣食无忧,而且还被母亲始终保护在羽翼之下!

最终就养成了不自信,不勇敢,没主见,没气场的性格。得知自己被秦宫里的人陷害时,除了哭泣抱怨,毫无斗志,更没半点主意。在与魏夫人的宫斗中,更是节节败退,没有还击之力!

从小被母亲保护在羽翼之下,没有受过委屈,没有经历过挫折,遇到事情完全不知如何应对,也没有自己的主见,有时甚至愚懦到是非不分的地步。

而我们现实生活中,又有多少这样的母亲呢?生怕孩子受到一点点伤害,总是不肯放手,妄想着呵护他一辈子。这样的孩子经不起打击,受不得挫折,心里素质极差,抗压能力为零。遇事毫无主见,因为从心理上根本就没有断奶!

再看看楚威后虽然处处约束,事事以嫡公主应该怎样来要求自己的女儿。可是你绝对想不到,这样一个被从小严格教育的女子,竟然在跟秦王见了两次面之后就以身相许!

越管束越叛逆!孩子在自我意识萌发期,是不能管束太严格的,你不能以为他好为理由,去强怕他做你认为对的事,更不能企图他按照你规划的生活来过日子!

最终他不过是复制了你的人生,甚至过的还不如你!长期生活在父母专制压迫下的孩子,只有两个结果,要么极其叛逆,要么极其没主见!

我们再来看向氏,莒姬媵妾出身,身份卑微,一生凄惨,却总是心怀美好。她在宫中时日日盼望能见夫君一面,芈月眼里看到的是夫妻和睦,养成了其内心阳光的性格!

她被最底层最残暴的军卒魏甲凌辱后,忍辱偷生,只为她还有三个稚嫩的儿女。当她得知自己竟然能杀回楚宫后,便决定以自己的性命相搏,扳倒权倾后宫的威后,只为改写儿女的命运!

她生前没有以楚国公主的身份约束过女儿,不吼不叫,不打不骂中成长起来的芈月,自信而勇敢,即便见了人人敬畏的楚威王也毫无惧色。

她死后,因为没有了娘亲的照应和疼爱,芈月不得不从小就担负起照顾两个弟弟的重任。她识得五谷,求生技能极佳,却也博览群书!所有的经历和见识,都为她成为史上第一位太后做足了准备。

据史书记载,芈月以太后身份统治秦国长达三十六年之久,而且大大发展了国力,不费一兵一卒诱杀了义渠王,使得秦国的统一大业再无后顾之忧,最终在她死后仅用四十年的时间,秦就统一了六国,堪称千古太后第一人!

所以,为人父母不能过于溺爱,要让孩子学会独立,毕竟真正的母爱是一场得体的退出,你不可能保护他一辈子!

为人父母,更不能以为孩子好为借口,过多地约束孩子,让他按照你的意愿成长,结果他只不过是复制了你的人生,甚至不如你!

为人父母,不应该把孩子圈养在牢笼里,该让他出去多见见世面,见多才能识广,读万卷书也要行万里路!

为人父母,也不应该只让孩子读你认为有用的书,世上没有无用的学问,就像你当初学习高数并不是为了用在今天去菜市场买菜上。

也许你觉得自己高中甚至大学学到的知识是没用的,但是你却不知道,正是那些只是提高了你的逻辑思维能力,思辨力,想象力,创造力,拓展了你的眼界,开阔了你的视野!

同样,现在孩子喜欢看的书,也不是你觉着没用它就是没用的!所有的经历都不会白费,所有的知识都不会白学!只有善于运用的人才知道它的力量有多强大!

总之,父母的高度决定孩子的起点,为人父母责任重大,也是需要不断学习,方能不断进步的,切莫让孩子复制你的人生!

家庭教育概述、家庭教育的内容


所谓家庭教育就是在家里或家庭开展的教育。具体说,就是父母或长辈在家里开展的对子女实施的有目的、有计划的影响活动。传统上以为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最大区别就是,家庭教育不像学校教育那样有正规的课程、教材、教法、甚至认为家庭教育是随意的。

这在某些情况下有一定的道理,但这样理解家庭教育显然不准确,甚至是错误的。因为家庭教育也是一种有目的的影响活动,尽管它没有学校教育中那样的教材,但它的内容是固定的;尽管它不一定像学校那样坐在教室中接受教育,但家庭处处是教室;尽管它的教学方法看上去“不专业”,但活泼的形式恰恰是家庭教育的特点;家庭教育的真谛是通过无形的方式实施有形的教育。然而,对特殊儿童而言,其家庭教育的某些内容则体现出自己的特点。例如,聋儿的听力语言训练需要和学校教育相似的教育形式和方法。对此,特殊儿童的家长们要有清醒的认识。

家庭教育最根本的目的就是为社会培养合格的公民,即把儿童培养成为国家、社会和家庭贡献力量,自己生活幸福的守法的公民。

当然,不同的家庭,对教育目的的表述可能是不同的,但守法、健康快乐、幸福生活的目的不变。

对于特殊儿童而言,教育目的没有什么不同,只是在具体的教育目标、内容和措施上相应增加一些而已。

家庭教育的内容

家庭教育的目的决定了家庭教育的目标和任务,然后才是决定选择什么样的内容来实现这些目标和任务。

一般情况下,家庭教育的目标可以概括为四个方面,即令儿童身体健康、心理健康、潜能充分发展和遵纪守法。这四个方面又可以概括为三种具体任务,即健康身心、塑造人格和辅导功课。大体上家庭教育的内容可以分成下列几个方面。

1.塑造社会需要的内容。社会需要的内容的含义或范围非常广泛,大到法律法规的遵守,小到买东西排除都属于这个范围。

2.矫正缺陷和不良行为。家庭教育的内容之一是祛邪扶正。那么,那些在儿童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缺陷行为和不良行为,如撒谎、偷盗等都是需要矫正和消除的。

3.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家庭教育最重要的内容之一是养成儿童良好的行为习惯、生活习惯和良好的生活方式,这既是儿童上学后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基础,也是他们将来幸福生活的重要基础。

4.文化知识的辅导。在儿童接受基础教育的各个年级,文化知识的辅导已成为家庭教育的重要内容。

5.成家立业的内容。成家立业的内容实际上是最重要的家庭教育内容之一,它包括的内容很多,例如恋爱、婚姻的内容,理财的内容,生儿育女的内容,处理家庭矛盾与关系的内容等。

对特殊儿童而言,家庭教育还要加上一些针对不同儿童特点开展的有针对性的训练内容。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推荐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