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知识:为什么孩子的专注力建立在安全感之上?

09-22

家园共育讲究的是快乐专递,开心学习!不管是幼师还是家长,都应该将心比心、换位思考,和孩子做朋友,放低姿态,互相尊重,彼此包容!那么,家园共育要注意一些什么呢?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育儿知识:为什么孩子的专注力建立在安全感之上?”,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很多家长都在苦恼孩子做事情时专注力不足,比如陪孩子做作业时最抓狂,一会儿要喝水、一会儿要看动画片、一会儿要和小伙伴玩耍……

影响孩子专注力培养的因素有很多,比如生理发育、父母的教养态度、环境刺激源的多少等。

但是,家长在培养孩子专注力的过程中,却很容易忽略另一个重要因素——安全感。

在孩子3岁之前,是建立安全感的关键期。在这个年龄期间,给孩子足够的关注、信任和倾听,孩子才会觉得这个世界是安全的,做事才会专注而充满耐心。

专注力来源于最基本的安全感

对孩子来说,专注力就是在做自己的事情,甚至是独自玩玩具时把视觉、听觉、触觉等感官集中在一件事物上,达到认识该事物的目的。专注力是孩子一切学习的开始,是孩子今后适应社会环境最基本的能力。

如果孩子在3岁前经常性地被忽略,所提出的要求得不到相应的满足,那么孩子就会觉得外界对于他是没有反馈的,慢慢就会减少与外界的交流沟通。

孩子所谓的安全感,就是一种依恋,是孩子在面临危险、紧张和压力时的一种本能,他们需要家长的回应。如果家长在这个特殊关键时期没有建立起孩子的安全感,会对孩子之后的学习和生活造成巨大的影响。

儿科神经学奠基人Erikson曾经提出:儿童出生的第一年叫基本信任期,这个信任期是通过妈妈对孩子的需求做出及时反应而建立的。

比如说,当孩子饿的时候就会产生一种紧张感,这种紧张感积累到一定的程度,孩子就会以哭闹的形式吸引我们的注意,我们给孩子喂奶时,孩子的紧张感就会随之消失,就这样一次一次的过程就可以形成一张固定的喂养时间表,孩子也会慢慢适应。

但是如果孩子饥饿时没有及时喂奶,或者不饥饿时强制给孩子喂奶,孩子的喂养周期和节律性就会随之变差。如果没有建立起很好的喂养周期,孩子就会积累紧张感,导致吐奶、腹泻、生长发育缓慢等问题,同时也会影响后期的性格,逐渐变成一个恶性循环。

因此,孩子安全感的建立,是之后一切行为和智力的基础。

对于孩子的需求,家长应该立即答应,这是对孩子内心需求的一种满足,对大脑的一种良性刺激。

如果孩子提出的是无理的要求,家长也不能使用冷暴力的方式拒绝,要给予孩子回应,让他知道要求为什么不合理,因为你这时候的耐心讲解就是在给孩子增加安全感。

当孩子感到自己被充分关注、信任与倾听,他们就会觉得这个世界是安全的,做事情才会专注而充满耐心。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要保护孩子的专注力,就不要去打扰他,不要在孩子独自专注做一件事情时以各种理由打断他,比如给他喝水、让他吃水果、问他要不要上洗手间等,长时间这样打断孩子的话,孩子便不可能长时间认真专注于一件事情。

孩子缺乏安全感有哪些表现?

1.习惯开灯睡觉M.yjS21.cOM

很多孩子习惯晚上开着灯睡觉,可能大人会觉得开灯睡觉并不是很舒服,但因为年龄较小的孩子怕黑、缺乏安全感,只有开着灯睡觉才能踏实入睡。

如果孩子存在这种情况,这就需要家长有耐心地观察,并和孩子进行交流,家长们可以循序渐进地培养孩子的胆量,比如刚开始陪着孩子睡觉,等孩子熟睡之后再离开。

家长与其担心开灯睡觉是否会影响孩子的视力和健康,不如想办法培养孩子良好的睡眠习惯。

2.过分依赖

很多缺乏安全感的孩子总喜欢跟随在家长的身后,不敢独自出去玩,做任何事情都需要父母。

如要改变孩子做任何事情过分依赖父母的坏习惯,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身上,要保持耐心,适当给予孩子一些鼓励以及勇气,以及独立办事的空间。

3.孩子固执、脾气大

在心理学上,缺乏安全感的人,经常会情绪不稳定,容易发脾气。

很多孩子会动不动就哭闹,爱发脾气,打人,扔东西,和小伙伴发生冲突,这些都是缺乏安全感的体现。

家长们需要多与孩子进行交流沟通,了解孩子的需求,关注孩子与小伙伴们之间的关系,帮助孩子学会情绪的自我控制,引导孩子进行换位思考。

0-3岁孩子的安全感该如何建立?

孩子的安全感是由最初的母婴依恋关系形成的,依恋关系建立得越好,孩子的安全感就越好。

0-1岁的孩子:要给予孩子及时且充分的回应

在孩子出生的前2个月,正处于“正常自闭期”,在这个阶段,孩子对外界的反应很少,基本就是吃和睡。在孩子的感觉里,世界和他是一体的。

如果孩子在这段时间被严重抛弃,比如哭的时候家长不抱、等到不哭的时候再抱,这将不利于孩子后期的自我构建以及自尊自信的性格发展,还会妨碍孩子与家长建立安全型的依恋关系。

所以,对于孩子的哭闹等各种反应,家长要给予孩子及时且充分的回应,让孩子时刻感受到安全感。

1-3岁的孩子:如果孩子有需求,要无条件地弥补他

当孩子到了1岁左右,如果他的需求被充分地满足后,心智会自然地向前发展,逐渐将自己与外部世界分开,不仅仅会关注自己,也会开始关注身边的人。

如果孩子在1岁之前的需求被满足得很好,即使当下的需求不能被马上满足,他也具备分化的能力,因此他能够接受不被马上满足的挫折。

反之,如果孩子在1岁之前没有得到及时的回应和满足,孩子在1-3岁期间极大可能就会肆无忌惮地宣泄自己的情绪。

因此,父母应该理解孩子的这种行为,采用平静的态度,帮助孩子平复他们的情绪,并且在日常的生活中,多注意与孩子建立有效的连接,给予孩子高质量的陪伴。

其实,在和谐的家庭氛围下长大的孩子,是最不容易出现心理问题的,他们的专注力也会相应地比其他孩子高。

因为在良好的家庭环境中成长的孩子,他们的心情是愉快的,感受到的周边世界是安全友好的,那么孩子也会处于开放和踏实的状态中,做起事情来也就更具专注力。

因此,家长在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中,要不断提升自己的心理健康水平,多与孩子进行交流沟通,多关注孩子的情绪变化。

家长要懂得:要想培养孩子的专注力,先从建立孩子的安全感开始。

yJS21.com更多精选家园共育阅读

到陌生环境,如何帮助孩子建立安全感?


5月末,举办小学模拟面试,我是巡考。没过几分钟,有个小女孩,大哭着被带进办公室。老师们围着她,又哄又抱,“没事儿没事儿,你最勇敢”,“你看,这么多小朋友和你一样,都不用爸爸妈妈陪哦”,“再哭鼻子就不好看了哦”,孩子却越哭越厉害。

我走过去,蹲下来问她:“你是第一次来这个地方吗?”孩子点点头,开始有回应。“这些老师你也是第一次见吗?”孩子使劲点点头。我马上意识到,对于她而言这 是一个不安全的环境,所以她感觉不舒服。我在想,对于一个觉得不够安全的孩子,我该怎么做?我没有说不哭,而是让她哭,因为我懂她。

您的孩子到一个陌生的环境是不是表现得比较胆小,会不会不愿意主动说话,有没有情绪失控过?这些现象背后,有可能就是安全感的缺失。那身为父母,我们怎样帮助孩子建立起安全感呢?

1.容许孩子的沉默和哭泣。请不要说“不哭不哭,没事儿”,请不要催促“快去啊,怕什么”,这样只会让孩子更加羞愧。请您蹲下来,抱着他,陪着他,等待他情绪舒缓。

2.避免母子分离。尤其三岁以下的孩子,他们不明白妈妈和自己分开一个月会回来,妈妈依然爱自己的道理,他会认为是被妈妈抛弃了。和宝宝正面告别。当你需要离开孩子时,一定要和孩子说再见,并且说明妈妈去哪里,需要多长时间回来。长期下来,他们会明白,妈妈每天都会回来,妈妈是爱自己的。

3.不要以“不爱”来吓唬孩子。有些父母在处理宝宝顽皮行为时会习惯说:“你如果再……,我就不喜欢你了(我就不要你了)。”孩子会担心父母真的不要、不爱自己而感到焦虑,进而引发安全感的降低。

总之,家长应该了解孩子对于安全感的特别需求,别在无意中给孩子造成伤害。

(文 /王亚楠老师,有着细腻的爱心、如春风细雨润物无声的老师。师范大学数学专业科班出身,从事幼少儿教育一线工作五年,对幼少儿教材理解透彻全面,熟知 幼少儿的心理特点和各年龄段幼少儿的发展水平。荣获2013第三届新浪课外教育五星金牌教师,深受家长和孩子的好评和喜爱。)

育儿知识:孩子为什么爱说慌


育儿知识:孩子为什么爱说慌

说谎会影响人的情绪

说谎,可能从一件很小的事情开始,它具有一定的连环性,当事人可能为了证明之前所说的是真实的而去编造更大的谎言,一环扣一环,最后达到一种不可控制的局面。由此,可能引起当事人的内疚、焦虑不安、担忧等情绪,进一步会引发失眠、头晕、胸闷等躯体症状。可以肯定的是,说谎最后会引起当事人的矛盾心理,当谎言到达一定的程度之后,当事人的负罪感也会越强,甚至出现自我否定、无价值感、不接纳自己的情况,当试图去说出事实的时候,又胆怯,想逃避承担揭穿谎言后的责任,进而在矛盾的纠结当中引发焦虑抑郁的情绪。

病理性说谎还会导致当事人的低自尊,低自尊的人往往会不断地进行自我否定,相对于高自尊的人,低自尊的人往往会把自己的成功归因于外界,比如说靠运气,靠他人的帮助等等,把自己的失败和错误归因于自身,很少承认自己的付出和努力。由于病理性说谎者长期处于一个内疚与不安的状态当中,最终会导致不断地自我否定,认为很多不好的结果都是自己造成的,会不断地去关注负性方面的东西,不断地降低自己的自尊感。

病理性说谎的原因:

导致病理性说谎的心理原因有很多,主要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1.行为的强化。病理性说谎并非具有偶然性,也就是说这是一个长期累积的过程,可能是从一个很小的谎言开始的。而在一个个谎言中,当事人的某些需求得以实现,比如能够引起他人的关注,博取他人的同情等等,当事人在这些谎言中获得了一定的心理支持,于是说谎的这个行为在一定程度上被“鼓励”,最后形成了当事人难以控制的局面。

2.错误的认知。认知的错误可能也会导致病理性说谎,这种认知的错误主要是源于对说谎的目的认识不清。很多当事人都知道说谎这种行为是不正确,但是不能够很好地控制自己去说谎,因为自己的说谎能够掩饰真实的自己,他需要通过谎言来伪装自己是很优秀、很强大的。相反,一旦承认出自己的谎言,当事人就必须要承认自己的自卑、自己的虚荣,这对于一个病理性的说谎者来说是不能够接受的。

3.过分的虚荣心所致。虚荣心是基于自卑建立起来的,表现为特别好面子,也很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在正常的情况下,很多人都会存在这种心理。但是一旦将这种虚荣心扩大化,就可能通过当事人的说谎行为来为这种虚荣心服务,而虚荣心得以满足与说谎行为会形成一种相互促进的局面。

4.自尊关系建立得不恰当。当事人将自己的自尊关系建立在别人的承认、肯定、赞美之上。因为说谎,可以满足他人的期望,由于自尊关系建立在他人的评价体系之上,所以当达不到自己认为的别人对自己的期望之上时,就会利用说谎来满足这种所谓的期望。

除此之外,导致病理性说谎的具体原因还有通过说谎来保护自己免受伤害,逃避一些痛苦的回忆或者现实生活,为了伪装自己的懦弱或卑微等等,这些都有可能导致病理性说谎的发生。

育儿知识:孩子为什么不爱叫人


心理分析:孩子打招呼行为变化的原因

很多孩子小的时候都很“有礼貌”,但是长大之后有些孩子变得不爱打招呼了,究竟孩子的心理发生了哪些变化呢?

原因一:伴随认知能力的发展,孩子开始有了自己的判断

原因二:伴随自我意识的发展,孩子更加在意自己的行为表现和别人的评价

原因三:孩子的情感体验分化,对熟人的评价更在意

原因四:成人或家长某些不当作法的影响

面对孩子打招呼行为的变化,家长要首先改变自己的行为。

一不要:在众人面前强迫孩子

当孩子不愿打招呼的时候,一定是有自己的某些想法或者感受,所以家长不要当众批评或者强迫孩子,否则只会使孩子觉得没面子,反而变现得更逆反。

二不要:强求孩子“表面顺从”

每个孩子有自己的特点,有些孩子可能会直接表达自己的感受,不喜欢的人就不打招呼。

一要:和孩子一起打招呼:家长要和孩子一起跟别人打招呼,这样孩子面临的压力降低,感觉更安全,也知道到底该怎么做。

二要:积极及时强化孩子的行为:孩子如果跟别人打了招呼,内心都希望得到家长的赞赏和认可。

三要:通过游戏扮演角色,让孩子体验别人的感受:游戏的情境下孩子都比较放松,有利于孩子将这些方法迁移到生活中。

育儿心得:如何给与孩子安全感


育儿心得:如何给与孩子安全感

孩子从一出生,便需要安全感。有安全感的孩子,身体健康,思维敏捷,情绪稳定快乐,个性活泼开朗,做事有勇气,能与人和睦相处,容易接受和适应群体活动,潜能可以得到最大的发挥。

想帮助孩子获得安全感,倒不是要父母整天抱着孩子。看着活泼的孩子,处处保护,时时提防,真要这样做,孩子反而会变得依赖、胆小;也不是让孩子过分独立,要怎样便怎样,这样做孩子会变得任性、放纵而不受控制,难以与他人相处,甚至具有极强的侵略性或破坏性。要孩子得到真正的安全感,只有在特定的范畴之内,遵守基本的规则,训练孩子自由而不放纵,独立而不排斥群体。

有安全感的孩子意味着:安全感充足,儿童才能发展自己,不会受到外界的左右和干扰,也不会遇见困难轻易放弃努力。一旦确认他在这个世界上生存的意义和价值,儿童就可以继续发展自己,不会再浪费精力和时间去获得安全感。没有安全感的孩子总是感觉到世界是有危险的、父母是不爱自己的,觉得会被父母抛弃。他总是在想办法证明:父母是爱我的,他们会照料我,不会抛弃我。

父母怎样才能给孩子安全感呢?有以下几件事情家长要做到:

◆1.长时间、高质量的陪伴,尤其是孩子入睡之前的陪伴。

◆2.不批评、责备、惩罚孩子,而是欣赏、鼓励、支持孩子。

◆3.不要挟、威胁孩子,不从身体和感情上抛弃孩子。(不说“你不听话我就不喜欢你了”或者“你不听话我就不要你了”这样的话。)

◆4.鼓励孩子独立,接纳孩子个性。

◆5.给孩子树立恰当的规则。

◆6.修炼自己,以身作则。

事实上,父母的安全感好,孩子的安全感才充足。父母相信自己、热爱生活、关爱他人、信任世界,孩子才能获得坚实的安全感。

育儿知识:孩子为什么不爱叫人了


礼貌是很多家长注重培养的一个好习惯,但是很多家长都曾遇到过这样的情景。

场景一:“小甜嘴”不见了

明明今年3岁多了,以前可是小区里出名的小甜嘴,只要我们让他叫人,他就甜甜地叫爷爷、奶奶、叔叔、阿姨,大人都喜欢得不得了,都愿意逗他玩,也会把好吃的、好玩的给他,摸摸脸蛋、亲亲他,明明很开心,我们也觉得很自豪。

但是最近一段时间,明明变得不爱叫人了,爸爸妈妈要不住提醒,有时候勉强叫一声,有时候做个鬼脸。对别人摸他脸很不喜欢,会生气或不理别人。大家都纳闷,以前的小甜嘴怎么不见了?甚至别人给吃的、玩具时,也不说谢谢。我有时挺生气的,就批评他,说这样做不是好孩子,大家会不喜欢他的。

场景二:不喜欢,就不理你

悠悠今年快5岁了,一向活泼开朗。以前在院子里或者电梯里碰到熟人打招呼时,她都会回应说“阿姨好”。但最近她有点奇怪,别人打招呼时她躲妈妈身后不吭气,事后妈妈说,你看阿姨夸你衣服漂亮是喜欢你,你怎么不跟阿姨问好呢?她说我躲起来不让她看我衣服,或者说我不喜欢她,她穿皮草,小动物多疼啊。上次去妈妈办公室,因为半年没来了,一个原来跟她挺熟悉的女同事见了她,走过来想揽她,她一下子躲开了,同事觉得有些尴尬。后来孩子告诉妈妈,她不喜欢阿姨的发型和眼镜。天啊,她的理由好奇怪!

幼儿园接送的时候碰到别的小朋友的父母,人家跟她打招呼,她不喜欢的也不回应。

对待陌生人,悠悠倒是大大方方的,上公交车会跟售票员打招呼,在小区见到陌生的奶奶提沉东西时会主动说:奶奶我帮你。

心理分析:孩子打招呼行为变化的原因

很多孩子小的时候都很“有礼貌”,但是长大之后有些孩子变得不爱打招呼了,究竟孩子的心理发生了哪些变化呢?

原因一:伴随认知能力的发展,孩子开始有了自己的判断

随着孩子长大,观察能力更强,注意力范围更广,他们会注意到原来没有关注的细节,对于一些成人的着装、说话的方式、对自己的态度也有了更加明确的感知和判断,如果有些作法让孩子不欢喜,像场景一中,明明对别人摸自己的脸感觉不舒服,就可能因此不高兴,因此会在行为上表现出来,不再热情地回应别人。

原因二:伴随自我意识的发展,孩子更加在意自己的行为表现和别人的评价

一般孩子到了2岁多,开始形成“我”的概念,逐渐能够分清楚自己和别人,对自己的外表、衣服等更加注意,同时对别人怎么看自己更加敏感。由于孩子的自我意识刚刚开始发展,对自己还存在很多不确定的感觉,因此别人一些无意的语言或行为就会给孩子不同的感受。例如场景二中成人夸孩子衣服漂亮,但孩子可能对自己穿这件衣服是不是好看还不确定,所以出现回避的行为。

原因三:孩子的情感体验分化,对熟人的评价更在意

孩子3、4岁情感体验迅速发展,体验到更加复杂的情绪,如喜欢、愉快、生气、厌恶、悲伤等,一些情感细腻、想象力丰富的孩子会有更加复杂的感受。比如,场景二中的小姑娘觉得阿姨穿皮草就是伤害小动物,所以会体验到强烈的厌恶感。同时,由于熟人和父母接触的机会更多,更容易把自己对孩子的看法和评价传递给家长,家长又会把这些话反馈给孩子。因此,孩子对熟人的态度会比较谨慎,而对于陌生人,孩子还是想给别人留下积极的好印象,所以反而在他们面前更容易出现打招呼的行为。

原因四:成人或家长某些不当作法的影响

很多孩子开始的时候愿意跟别人打招呼,但有时候成人只顾自己说话,忽视了孩子,还有的家长总批评孩子说,看看别人,嘴巴多甜呀!还有些家长觉得只有孩子“叫人”才是打招呼,但拥抱、挥手、微笑等也是打招呼的不同方式。

面对孩子打招呼行为的变化,家长要首先改变自己的行为。

一不要:在众人面前强迫孩子

很多家长认为孩子爱跟别人打招呼,能给自己挣面子,别人会觉得自己是个好家长,所以有时候孩子的行为成为家长的“心理需求”。因此,家长要觉察并及时调整自己的情绪,当孩子不愿打招呼的时候,一定是有自己的某些想法或者感受,所以家长不要当众批评或者强迫孩子,否则只会使孩子觉得没面子,反而变现得更逆反。

二不要:强求孩子“表面顺从”

每个孩子有自己的特点,有些孩子可能会直接表达自己的感受,不喜欢的人就不打招呼。有些孩子可能迫于家长的压力表面顺从,但是内心有很不舒服的感受,长此以往,会影响孩子自我意识的发展。

一要:和孩子一起打招呼

很多家长往往见到熟人后,都会首先让孩子跟对方打招呼,而没有给孩子提供示范和榜样,特别是有很多人的时候,孩子不知道跟谁打招呼,是一一打招呼还是一次就好了?因而会感觉很茫然。

因此,家长要和孩子一起跟别人打招呼,这样孩子面临的压力降低,感觉更安全,也知道到底该怎么做。

二要:积极及时强化孩子的行为

孩子如果跟别人打了招呼,内心都希望得到家长的赞赏和认可。因此,家长要敏锐地观察孩子的行为,只要孩子表现出打招呼的意愿或行为,如叫人、身体靠近对方、微笑等,家长要马上给予表扬或强化,不必局限于口头肯定,也可以拥抱一下孩子,对孩子微笑等。

三要:通过游戏扮演角色,让孩子体验别人的感受

很多孩子对人的态度会受某些细节的影响,如场景二中的小姑娘,家长可以通过和孩子一起玩游戏的方式,让孩子体验不同人的感受,体验不被别人理睬的尴尬,让孩子能够换个角度体验。同时,可以在游戏中让孩子模仿不同的人、动物,看看可以怎样打招呼。游戏的情境下孩子都比较放松,有利于孩子将这些方法迁移到生活中。

十大妙招帮助宝宝建立“安全感”


导读:欢欢问妈妈:“妈妈,我是从哪里来的呀?”欢欢妈手头上正忙,没空跟小欢欢慢慢解释,便说:“你是妈妈从垃圾桶里捡来的。”欢欢妈小时候,她妈妈也是这么跟她说的。欢欢听后黯然地坐在角落里一声不吭。

在小宝宝成长过程中,与他对话是一门微妙的艺术。这个艺术可以塑造不同方面的感觉,而宝宝的安全感又是其中很重要的一个,需要父母用心去呵护,有时一句无心之语可能给孩子带来伤害。

“再不听话打你了!”

情景再现:超市里,西西不停地要这要那,爸爸不许,西西一屁股坐在地上哭。爸爸觉得很没面子,便扬起手来吓唬西西:“再不听话打你了!”西西不但没止住哭,反而哭得更厉害。

专家分析:有时候,孩子的表现确实令父母很生气,气愤至极的父母经常在动手前警告:再不听话我要打人了。这一类空洞的话,只会降低父母的威信,不会有任何实际效果。恐吓还不利于儿童塑造良好的个人品质,反而会造成胆小、怯懦、软弱的个性品质。孩子做出种种挑衅的行为激怒父母,如果真的挨了打,孩子会在内心里说:你虽然把我打疼了,但是你生气了,我感到满足。如果一时气愤难以忍耐,那么打骂将宣告你的失败。

“你是妈妈从垃圾桶里捡来的。”

情景再现:欢欢问妈妈:“妈妈,我是从哪里来的呀?”欢欢妈手头上正忙,没空跟小欢欢慢慢解释,便说:“你是妈妈从垃圾桶里捡来的。”欢欢妈小时候,她妈妈也是这么跟她说的。欢欢听后黯然地坐在角落里一声不吭。

专家分析:儿童到了一定年龄便会提出“我从哪里来的”之类的问题。长期以来,“你是捡来的”几乎成了家长们的“统一答案”。事实上这样回答容易伤害孩子的心灵,使得亲子关系产生隔阂,部分孩子因为得到了这样的答案而整天闷闷不乐。孩子的提问反映出其渐渐长大,自我意识强了,也开始对生命的来源产生好奇,父母应该用生动而科学的回答满足他们的好奇心。

10招帮宝宝重塑安全感

其实,爸妈也不必对自己日常的言行太过焦虑,是的,也许您一时心急,说出了伤害宝宝的话,但是这些偶尔的过失是可以通过一些措施去弥补的,关键在于家长有没有保护孩子感受的意识。人人都需要充足的安全感,小孩子更是,安全感对孩子日后成长及发育都有着重大影响,必须从小开始用心培养。

既然安全感对于孩子心理发展如此重要,那需要从哪些方面去注意和培养呢?有着丰富幼教经验的薛兰香园长根据长期的观察和思考,在此给家长提出10大妙招,相信对建立宝宝的安全感会有很大帮助。

第1招维持和谐的家庭气氛

当孩子经常处于父母言语不合或是肢体冲突的不安环境中时,孩子会有恐惧的猜测,爸爸妈妈是不是因为我不乖才吵架?他们是不是不爱我了?他们会不会离开我?由于孩子对大人们的争吵无能为力,因此只能躲在角落里暗自哭泣,或是独自生自己的闷气,后者会把这股怨气累积在心中,长大后心中将会有扭曲的价值观。因此,拥有一个安康快乐的生长环境,对孩子安全感的建立是至关重要的。

第3招拥有稳定的经济基础

这里指的并非是生长在富豪之家,而是指家长有能力维持孩子生活上必需的支出,让孩子衣食无虞。现在时常有父母因为抚育孩子的难题而陷入困境,北京的一位父亲甚至因为上户口不顺利而亲手摔死了自己的儿子,还称“将来受苦不如早日解脱”。所以一定要保证稳定的家庭经济条件。

第4招故事拉近亲子间距离

故事是父母与孩子之间最好的桥梁,每个孩子都喜欢听故事,尤其喜欢从爸爸妈妈口中说出来的故事。家长可以固定在家中某一块区域布置一个听故事的环境,可以在床上,也可以在沙发上,每天都有一段固定的时间用来讲故事。一边讲故事,一边将孩子搂在怀里,通过这种语言上的沟通及肢体上的接触,从中建立孩子所需的安全感。当孩子逐渐长大后,他学会使用的词汇也愈来愈丰富,此时父母也可以陪伴孩子阅读童书绘本,通过书面引导孩子说出自己的想法,不但能够训练孩子的口语能力,同时还能丰富孩子的想像力。

第5招找出孩子不安的原因

有些大自然或外在环境上的灾害可能使孩子感到不安,比如说地震、天空中的闪电等,这就是有些孩子对大自然感到恐慌的原因,或者是过大的声响、突然的惊吓等,都有可能成为孩子不安的来源。这时父母可以寻求心理治疗师或其他音乐、艺术的治疗,协助孩子重建安全感。

第6招从游戏中得到安全感

陪伴孩子参与活动,或是通过游戏中的肢体接触,这都有助于建立安全感,父母平时可以多花点心思,设计一些简单的家事、游戏,或DIY手工劳作等,让孩子从做中学,同时也让亲子情感升温,沟通更加顺畅!

第7招容许孩子哭泣

有时一些小小的挫折就可能让孩子感到很委屈或孤立无援,比如生病、争宠,或是被隔壁小孩子抢走一颗糖果等,这时孩子哭泣只是想要吸引大人的注意力,来寻求一些安慰。不过有些父母却以训斥的方式不准孩子哭泣,薛兰香园长认为此举是不可取的,因为适当的哭泣对孩子来说是一种很好的宣泄方式,可以及时排除负面情绪,协助建立安全感。

第8招别把应酬带进家庭

对于3岁以下的幼儿来说,家中的访客不宜过多或过于频繁。除了孩子可能会模仿大人一些不良习惯,例如打麻将、大声喧哗之外,同时也会因访客的到来而扰乱孩子平时规律的生活作息。对于学龄前的幼儿来说,除了公园或是书店之外,尽量不要带孩子去嘈杂的场所,因为外在环境有太多不可预知的突发状况,单纯而规律的生活环境及作息对孩子安全感的建立更为有利。

第9招不要将教养责任推托出去

良好的家庭依附关系对孩子有着一辈子的影响力,养育自己的孩子是父母的责任,保姆或幼儿园等毕竟只能提供协助,根本无法取代父母在孩子心中的地位。而恰巧有些家长的观念就不是特别科学,他们让为既然已经付钱给幼儿园或学校,那么老师就应该负起所有的教养责任。殊不知如果父母不能以身作则的话,那么孩子回到家中一样会受到不良影响,同时也无从建立良好的安全感。

第10招分阶段排除不安因素

造成孩子不安的因素可能有很多,亲人的离开、吵杂喧闹的环境等,而怕黑恐怕是最常见的原因,此时家长可以渐进式的方法来排除令孩子不安的因素,例如先在房中预留一盏小灯,一边说故事,一边陪伴孩子入睡,或是放点轻松的音乐给孩子以安慰,以徐徐渐进的方式来消除孩子心中的恐惧。

如果一个孩子从小就没有培养起健全、足够的安全感,那么成年后心理上的缺陷将可能无法完全修复。其实想要建立孩子的安全感很简单,只要爸爸妈妈付出全心全意的爱,再加上一个单纯且规律的生活环境,那么在无形的熏陶之下,父母自然就可以拥有一个充满自信及安全感的健康宝宝。

育儿心得:不要让孩子缺乏安全感


子文我们小班的一个小女孩,性格特别的内向,只喜欢跟两三个小朋友玩耍,小班马上就要结束,她马上也是要成为中班的大姐姐了,但是我最近发现子文这段时间又像她刚上幼儿园时的样子了。早上她来到幼儿园就站在教室里一动也不动,这时候,子恩跟子妍跑过来拉着她,给她搬来小椅子让她坐下,她才去坐,如果这两个小朋友来晚了,她就会站在那里一直等,我们让她自己去搬小椅子她也不去,就等老师给她搬椅子她才坐。又如早上做早操,所有小朋友都找到自己的月亮标志站好队形了,只有子文找不到位置,这时她就会走到老师跟前也不说话,就牵着老师的手(意思是让老师帮她找位置)。

其实刚上幼儿园时子文就出现了这样的情况,当时我们了解到,由于妈妈要二胎,强制性的把子文放到姥姥家,让她跟姥姥一起住,从那时起活泼开朗的子文就变得不喜欢说话,不喜欢跟别人交往,在老师和家长配合努力下子文慢慢也改变了,有一段时间也特别活泼开朗,但是最近也不知道啥原因子文又像从前一样了,我们先跟子文的妈妈进行了沟通,我们希望子文妈妈多给子文一些关爱,多陪她玩耍,对于这种特别敏感的孩子我们老师也应该加倍关注关心她,我们要多多鼓励她引导她,多给她一些表现自己的机会,让她慢慢打开心扉,也要让她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随着二胎的放开,很多家庭都会出现这样情况,他们欢天喜地忙着老二的到来,往往忽略了对老大的关爱,对于心思细腻的孩子来说,很难接受弟弟或妹妹的到来,他们会以自己的方式表示自己的不满,所以还需要家长在照顾老二时,抽出更多的时间来陪陪老大,不要让他们缺乏安全感,作为老师我们应该给予这样孩子更多的关爱。

你的孩子为什么做事不专注?


您是不是常常觉得自家的孩子专注力不够?做个作业总是东张西望,心不在焉;上课听讲,总是开小差,课堂效果一点也不好……专注力是家长们在教育孩子过程中非常重点去培养的一种习惯,一些家长甚至可能带孩子参加了相关培训班。殊不知一些生活中的小细节往往就会让这些努力付之东流。您的哪些行为会破坏孩子的专注力呢?您又该怎么做呢?下面这些小贴士您可不能不看!带孩子出游就不要催促家长带孩子出游,请不要打扰他们的兴致,更不要催促他们,一定要让孩子尽兴地玩,并且不要施加过多的约束。不要小看这些,与其说是让孩子玩得更尽兴,不如说这也是培养孩子专注力的一个好机会,“尽兴地玩=专注地玩”。玩具玩法无正确与错误同一件玩具的玩法有千万种,没有正确与错误之分,不一定非要按照说明书去教孩子玩。而有些家长在孩子钻研玩具如何玩时,认为自己是好心,不断地告诉孩子应该怎样玩、怎样玩就是错误的,殊不知这些家长恰恰是在打断孩子专注力地帮倒忙。不需要帮忙时别帮倒忙孩子在专心地琢磨着如何打开瓶盖,这时一旁的家长看不过去了,说了句“我来帮你吧”。这位自以为是的家长真是在帮孩子的倒忙,如此的“好心”,不但不会让孩子真正学会如何打开瓶盖(缺少自己的动手与钻研),而且还会打断孩子的专注力。亲子阅读减少外界干扰见过很多朋友和孩子一起亲子阅读时,都会出现这样的情形,趁孩子翻书页或找书之时,自己争分夺妙地看一眼手机信息,或者接打一个电话。这不但打断了自己的注意力,而且破坏了明明的专注力。给孩子讲故事或读书的时候,最好将手机放去另一个屋,而且关静音,如果有信息或电话,可以结束后再回复或处理,没有什么一定要立马解决的问题吧?别打断孩子的自言自语想必很多的同龄孩子都在自己看书时有这么一种习惯,就是边看书边自言自语。虽说都是爸爸妈妈听不明白的火星语,但小朋友们还是说得头头是道。一般这种情况,有些家长则会说,“你这是说的什么啊?我怎么什么也听不懂啊?”或者在旁边嘲笑一番,“什么都不懂,嘴里还念叨个不停”。这也是破坏孩子专注力的一个“最佳手段”,您意识到了吗?别把生活随拍变刻意给孩子做生活随拍,记录他们成长的点滴,成为了现在很多父母的爱好。但家长在这个过程中经常犯的一个错误,就是随拍一定要追求完美,也就是拍照的小主角一定要看着妈妈的镜头,但家长的一句“看看妈妈”、“看这里”,就是对于正在专心玩或做事情明明的一种打断,无形中也破坏了小朋友的专注力。水果加餐没必要按时吃在公园玩,经常会遇到这样的家长,孩子正玩在兴头上呢,便被家长要求回家,理由很简单,“现在是吃水果的时间了”。真心地想去劝这样的家长一句,“孩子玩在兴头上,也是一种专注力的培养,水果加餐没必要一定要按时吃吧?”而且一餐水果没按时吃或没吃,比起孩子专注力的培养,哪个更重要呢?出门之前提前告诉孩子孩子正在玩着玩具或看着书,而爸爸妈妈准备出门了,应该要提前告诉孩子一句“玩完这件玩具(看完这本书),我们就要出去了”。不要轻易以大人的事情更重要为理由而打断孩子的专注力,给孩子一个准备的时间,让其知道下一步将要做什么。虽说每个孩子的性格特点各不同,但对于好奇和新鲜事物的关注是没有什么太大差别的。很多时候,并不是孩子不专注,而是不专注的孩子背后,一定有一个不专注或经常打断孩子专注力的家长。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是培养孩子专注力的好机会,爸爸妈妈们一定抓住这些机会,千万不要做个破坏者,从小培养的专注力将会为孩子今后的读书与工作助一臂之力。

育儿心得:如何培养孩子专注力


育儿心得:如何培养孩子专注力

1、陪孩子时全心全意(做的不够好)

2、给孩子一个规律的生活。(做的不够好)

3、不干扰孩子专注他喜欢的事。(做的较好)

4、要孩子每次只做一件事。(做的不够好)

5、尊重和保护好孩子的兴趣、爱好。(做的较好)

6、培养孩子时间观念,节约的时间由孩子自由支配(没做,重点)

7、要求合理。过高标准易让孩子注意力分散。(做的不够好)

8、孩子做事时,少指手画脚。(做的不够好)

9、少玩电脑游戏和看电视。(做的不够好,整改的第一步)

看着一大堆的"做的不够好"的结果,有点内疚啊,经常借一大堆育儿书想好好学学,结果书借了就放在那,到了还书期限赶紧翻看几下,还是等于没借,小孩的一生还是跟我们的教育有很大关系的,希望我能尽力做好吧...

相信《育儿知识:为什么孩子的专注力建立在安全感之上?》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幼儿教师教育网”是您了解教育孩子的方法,工作计划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yjs21.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孩子在幼儿园能学到什么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