坏习惯往往是一种顽疾,一旦形成,改起来就难了。并非每一个孩子都幸运能够轻而易举地改掉。所以做家长的与其坐待孩子形成坏习惯后再费尽心思地帮他去改,不如提前了解坏习惯的家庭成因,早做预防。这在家庭教育中显得尤为实际而重要。
儿童不良习惯的家庭成因,除了不可掌控的先天因素(遗传),主要有三:
1.模仿
习惯源自模仿。调查发现,一般孩子容易出现的坏习惯,绝大部分是受到父母和家人的影响,如大人睡眠时间晚、吃饭时间不固定或边吃边看电视、用完东西随手放置、在家鼓励孩子学习孔融让梨,而在公共汽车上却与老人、儿童抢位子,或者在“禁止入内”的牌子下让孩子爬到雕塑上摆pose等等。
婴幼儿时期孩子的模仿力极强,大人的一言一行容易为孩子所吸引、模仿,进而造成一些不良习惯的养成。
一位父亲在谈到女儿的不良习惯时,检讨说:“女儿总是习惯随手乱丢东西;做作业时,一会儿找削笔刀,一会儿喝饮料,一会又看动画片……。再三催促下写完的作业,字迹潦草错误很多,实在令我们头痛,也不得不令我们反省。我想,坏习惯养成是有原因的,弄清原因,才能采取针对性措施予以纠正。女儿的情况不能说与我们无关,杂乱的屋子、无规律的生活方式,影响了她的的注意力,是导致她形成上述坏习惯的主要原因。”
2.重复
习惯是行为不断重复制造出来,并根据自然法则养成的。一个动作,一种行为重复N次就会成为习惯。
大哲学家柏拉图有一次就一件小事毫不留情地训斥了一个小男孩,因为这个孩子总在玩一个很愚蠢的游戏。
小男孩不服气:“您就为这一点小事而谴责我?!”
“你经常这样做就不是小事了,”柏拉图回答说,“你会养成一个终生受害的坏习惯。”
重复的力量是巨大的,一旦形成习惯,就会不自觉地在这个轨道上运行。如果是好习惯,则会终生受益;反之,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害孩子一辈子。所以,为人父母者应密切关注孩子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尽可能地避免重复造成的不良习惯,抓好“第一次”,哪怕是挖鼻孔这样的小毛病,在初起的时候也要及时发现并设法制止。
3.纵容
还记得临刑前咬掉妈妈乳头的那个盗窃罪犯的故事吗?他之所以成为江洋大盗并最终被判处极刑,与小时侯母亲对他的纵容是有直接关系的。试想,当他第一次偷人家东西的时候,母亲及时予以制止而不是采取赞许和鼓励的态度,他也许会有另一种人生。
很多孩子的不良习惯,都是在父母的纵容下形成的。当孩子第一次做了错事,父母一定要明确地表明自己的态度,并予以制止,否则一旦形成恶习,改起来就难了。
有时侯,父母对孩子偶发的不良行为,采取不闻不问的沉默态度,这也是不对的。须知沉默也是一种纵容,是一种心理的暗示。它会使孩子觉得这样做没什么不可以,于是放手去做,终成恶习,贻害终生。
后天环境和后天教育是可以人为控制的。父母了解了不良习惯的家庭成因,从改正自身不良习惯做起,给孩子做好的榜样,并努力在家庭教育中加以预防,就能极大限度地降低或避免儿童不良习惯的形成。
远离坏习惯,养成终生受用的好习惯,家庭教育就会事半功倍,孩子也就比较容易走向成功。这不正是我们做家长的都希望看到的事实吗?
坏习惯往往是一种顽疾,一旦形成,改起来就难了。并非每一个孩子都幸运能够轻而易举地改掉。所以做家长的与其坐待孩子形成坏习惯后再费尽心思地帮他去改,不如提前了解坏习惯的家庭成因,早做预防,使之在未及形成之前便胎死腹中。这在家庭教育中显得尤为实际而重要。
儿童不良习惯的家庭成因,除了不可掌控的先天因素(遗传),主要有三:
(一)模仿
习惯源自模仿。调查发现,一般孩子容易出现的坏习惯,绝大部分是受到父母和家人的影响,如大人睡眠时间晚、吃饭时间不固定或边吃边看电视、用完东西随手放置、在家鼓励孩子学习孔融让梨,而在公共汽车上却与老人、儿童抢位子,或者在“禁止入内”的牌子下让孩子爬到雕塑上摆pose等等。
婴幼儿时期孩子的模仿力极强,大人的一言一行容易为孩子所吸引、模仿,进而造成一些不良习惯的养成。
一位父亲在谈到女儿的不良习惯时,检讨说:“女儿总是习惯随手乱丢东西;做作业时,一会儿找削笔刀,一会儿喝饮料,一会又看动画片……再三催促下写完的作业,字迹潦草错误很多,实在令我们头痛,也不得不令我们反省。我想,坏习惯养成是有原因的,弄清原因,才能采取针对性措施予以纠正。女儿的情况不能说与我们无关,杂乱的屋子、无规律的生活方式,影响了她的注意力,是导致她形成上述坏习惯的主要原因。”
(二)重复
习惯是行为不断重复制造出来,并根据自然法则养成的。一个动作,一种行为重复N次就会成为习惯。大哲学家柏拉图有一次就一件小事毫不留情地训斥了一个小男孩,因为这个孩子总在玩一个很愚蠢的游戏。
小男孩不服气:“您就为这一点小事而谴责我?!”
“你经常这样做就不是小事了”柏拉图回答说,“你会养成一个终生受害的坏习惯。”
重复的力量是巨大的,一旦形成习惯,就会不自觉地在这个轨道上运行。如果是好习惯,则会终生受益;反之,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害孩子一辈子。所以,为人父母者应密切关注孩子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尽可能地避免重复造成的不良习惯,抓好“第一次”,哪怕是挖鼻孔这样的小毛病,在初起的时候也要及时发现并设法制止。
(三)纵容
还记得临刑前咬掉妈妈乳头的那个盗窃犯的故事吗?他之所以成为江洋大盗并最终被判处极刑,与小时侯母亲对他的纵容是有直接关系的。试想,当他第一次偷人家东西的时候,母亲及时予以制止而不是采取赞许和鼓励的态度,他也许会有另一种人生。
很多孩子的不良习惯,都是在父母的纵容下形成的。当孩子第一次做了错事,父母一定要明确地表明自己的态度,并予以制止,否则一旦形成恶习,改起来就难了。
有时侯,父母对孩子偶发的不良行为,采取不闻不问的沉默态度,这也是不对的。须知沉默也是一种纵容,是一种心理的暗示。它会使孩子觉得这样做没什么不可以,于是放手去做,终成恶习,贻害终生。
后天环境和后天教育是可以人为控制的。家长了解了不良习惯的家庭成因,从改正自身不良习惯做起,给孩子做好的榜样,并努力在家庭教育中加以预防,就能极大限度地降低或避免儿童不良习惯的形成。
远离坏习惯,养成终生受用的好习惯,家庭教育就会事半功倍,孩子也就比较容易走向成功。这不正是我们做家长的都希望看到的事实吗?
为什么要培养孩子的倾听习惯呢?9月,我园承办了县优质课评比,有不少老师抢着借我们班的小朋友,这让作为班主任的我感到无比自豪。她们为什么抢着要我们班的孩子,主要是因为我们班的孩子有好的倾听习惯,上课积极发言,聪明。孩子有好的倾听习惯能更好更快地学会知识技能,虽说我们要追求素质教育,可是高考制度在,中国教育还是以应试教育为主,不如我们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两手抓吧!所以趁现在把孩子的倾听习惯一定要培养好。还有为什么要倡导培养孩子阅读习惯呢?古人说: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虽说我们不追求这些,但书中的知识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有很多知识不是都能通过实践而得到的,但是读书却能让孩子更快更全面地掌握,所以,请家长们别怕麻烦,每天陪孩子读一本书吧!别忘了,一本书可以重复读哦!最后,让我们为了孩子,共同努力!中二班老师们
导读:一位父亲在谈到女儿的不良习惯时,检讨说:“女儿总是习惯随手乱丢东西;做作业时,一会儿找削笔刀,一会儿喝饮料,一会又看动画片……。再三催促下写完的作业,字迹潦草错误很多,实在令我们头痛,也不得不令我们反省。我想,坏习惯养成是有原因的,弄清原因,才能采取针对性措施予以纠正。女儿的情况不能说与我们无关,杂乱的屋子、无规律的生活方式,影响了她的的注意力,是导致她形成上述坏习惯的主要原因。”
通常情况下,坏习惯往往是一种顽疾,尤其对于儿童来说,一旦形成,改起来就难了。而事实上,并非每一个孩子都幸运能够轻而易举地改掉。所以,做家长的与其坐待孩子形成坏习惯后再费尽心思地帮他去改,不如提前了解坏习惯的家庭成因,早做预防。这在家庭教育中显得尤为实际而重要。
儿童不良习惯的家庭成因,除了不可掌控的先天因素(遗传),主要有三:
(一)模仿
习惯源自模仿。调查发现,一般孩子容易出现的坏习惯,绝大部分是受到父母和家人的影响,如大人睡眠时间晚、吃饭时间不固定或边吃边看电视、用完东西随手放置、在家鼓励孩子学习孔融让梨,而在公共汽车上却与老人、儿童抢位子,或者在“禁止入内”的牌子下让孩子爬到雕塑上摆pose等等。
婴幼儿时期孩子的模仿力极强,大人的一言一行容易为孩子所吸引、模仿,进而造成一些不良习惯的养成。
一位父亲在谈到女儿的不良习惯时,检讨说:“女儿总是习惯随手乱丢东西;做作业时,一会儿找削笔刀,一会儿喝饮料,一会又看动画片……。再三催促下写完的作业,字迹潦草错误很多,实在令我们头痛,也不得不令我们反省。我想,坏习惯养成是有原因的,弄清原因,才能采取针对性措施予以纠正。女儿的情况不能说与我们无关,杂乱的屋子、无规律的生活方式,影响了她的的注意力,是导致她形成上述坏习惯的主要原因。”
(二)重复
习惯是行为不断重复制造出来,并根据自然法则养成的。一个动作,一种行为重复N次就会成为习惯。
大哲学家柏拉图有一次就一件小事毫不留情地训斥了一个小男孩,因为这个孩子总在玩一个很愚蠢的游戏。
小男孩不服气:“您就为这一点小事而谴责我?!”
“你经常这样做就不是小事了”柏拉图回答说,“你会养成一个终生受害的坏习惯。”
重复的力量是巨大的,一旦形成习惯,就会不自觉地在这个轨道上运行。如果是好习惯,则会终生受益;反之,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害孩子一辈子。所以,为人父母者应密切关注孩子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尽可能地避免重复造成的不良习惯,抓好“第一次”,哪怕是挖鼻孔这样的小毛病,在初起的时候也要及时发现并设法制止。
(三)纵容
还记得临刑前咬掉妈妈乳头的那个盗窃犯的故事吗?他之所以成为江洋大盗并最终被判处极刑,与小时侯母亲对他的纵容是有直接关系的。试想,当他第一次偷人家东西的时候,母亲及时予以制止而不是采取赞许和鼓励的态度,他也许会有另一种人生。
很多孩子的不良习惯,都是在父母的纵容下形成的。当孩子第一次做了错事,父母一定要明确地表明自己的态度,并予以制止,否则一旦形成恶习,改起来就难了。
有时侯,父母对孩子偶发的不良行为,采取不闻不问的沉默态度,这也是不对的。须知沉默也是一种纵容,是一种心理的暗示。它会使孩子觉得这样做没什么不可以,于是放手去做,终成恶习,贻害终生。
后天环境和后天教育是可以人为控制的。父母了解了不良习惯的家庭成因,从改正自身不良习惯做起,给孩子做好的榜样,并努力在家庭教育中加以预防,就能极大限度地降低或避免儿童不良习惯的形成。
远离坏习惯,养成终生受用的好习惯,家庭教育就会事半功倍,孩子也就比较容易走向成功。这不正是我们做家长的都希望看到的事实吗?
1、营造良好的阅读环境和氛围
怎样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首先应该给孩子营造出一种健康、干净、温暖和快乐的阅读环境和阅读氛围。专家指出,阅读的兴趣要从小培养,其中环境的熏陶最为重要。要想孩子爱上阅读,父母首先要对阅读也产生兴趣。最理想的环境是:充满书香的家。
书在家里无处不在,读书是家里成员的休闲活动之一,而且父母经常与孩子交流阅读经验和心得,在这种环境中,孩子必然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鼓励幼儿将书当“玩具”去玩,视“书”为好朋友的观念。儿童在很小的时候就对书面语言产生了兴趣。在儿童语言发展关键期内,我们应及早地为幼儿提供完整语言的学习机会。
2、给孩子选择好书
“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因此,阅读的种子,应该是一本本适合幼儿的优秀图画书,《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指出:要“引导幼儿接触优秀的幼儿文学作品,使之感受语言的丰富和优美,并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幼儿加深对作品的体验和理解。长期以来,人们较多地将幼儿文学活动的功能定位于“德育”,而弱化或忽略了文学活动的本体功能——审美,即文学作品用来提高人的思想,美化人的心灵,陶冶人的情操的功能。
而且,很多幼儿园的文学活动往往没有充分认识到文学作品的人文内涵、审美价值、社会文化意义及在欣赏感悟、思维品质等方面的作用,这与当前教育理念中的人文素质、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追求是不相契合的。由此而带来幼儿文学活动在内容的选择上过多的考虑“是否具有教育意义”;形式上只注重了表达与机械记忆,而轻视了欣赏与创造表现。我们提倡阅读经典、千字文、三字经,弟子规、经典童话等,滋养孩子们的心灵,润泽孩子们的童年。
3、亲子共读是培养孩子阅读能力最好的途径
《苏菲的世界》的作者、著名童书作家桥斯坦贾德曾说:最明智的父母,一旦给孩子吃饱穿暖之后,接下来最重要的事情,就应该去为孩子们选择出最好的书,带回家来,放进他们的卧室里。据统计,中国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投资很大,该项支出已占到家庭收入的30%。但是,很少有家长能够每天坚持陪孩子一起亲子阅读20分钟。即使在北京、上海这样文化教育最为发达的城市,能够经常和孩子一起读书的家庭,比例也不足20%。大多数家长还不能理解儿童阅读活动的正确含义,对儿童早期阅读活动缺乏科学的认识。如今,世界上越来越多的教育人士认识到,亲子共读是加强早期阅读教育的良好方式。美国利诺斯大学的研究员钦利斯?布朗用了20多年时间,对205名入学前已经学会阅读的孩子,进行了针对性的研究。结果发现,这些孩子有一个共同点,即他们的父母很早就开始给他们读书,并使他们养成了热爱阅读的良好习惯。
当孩子看完一篇东西时,要鼓励孩子叙述出来。家长一旁要注意适时鼓励、表扬和引导,让宝宝们感到兴奋和自豪,由此产生阅读更多书的愿望。在阅读过程中,当他讲错了或讲得不够好时,不必象对待学生似地认真纠正。有些儿童不爱阅读是由于家长不尊重他的智慧和自尊心,一味地指点纠正,这会使他感到厌烦。孩子都是爱玩儿的,爸爸妈妈们还要多考虑如何让阅读更生动、有趣,通过一些寓教于乐、有趣的语言游戏让孩子爱上阅读。每天坚持半小时的亲子阅读,不仅可以增进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感情,幼儿在妈妈的怀抱里很有安全感,这对孩子的性格、心理成长都很有利,让孩子在快乐中获得心智全面发展。
好的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培养孩子读书习惯的养成是天长日久、不断重复的结果。贵在持之以恒。听故事是每个孩子的天性,讲故事是每个家长的天职。而总有那么一天,孩子会捧起以前由家长捧着的书自己看,也不用大人在一边陪伴了。
现在的家庭已经普遍知道培养孩子阅读习惯的重要性,但常常困扰于选什么样的书进行早期阅读,如何实现最好的亲子阅读,亲子阅读具体可操作的方法有哪些,以及什么是绘本等问题。今天阿宝将借此文,逐一为大家讲解家长们最关心的问题:
如何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
父母要以身作则。
父母要爱阅读,比如经常看提升自己的专业书籍,或者喜欢的小说等。家里要有书香气息,家里无论大小一定有个书架,有条件的最好有一间书房,为孩子开辟一个专门的阅读空间。
家里人不要总看电子设备
尤其是电视,对于孩子的智力和注意力都有极大的损坏作用,所以尽量少看或不看。家长可以找个借口(比如拔掉哪个接口)说电视坏了,不能看了。
孩子一开始可能还吵着要看,但是他很快会转移注意力,时间长了也就习惯了不看电视。小时候养成不看电视的习惯很重要。当然,孩子偶尔去别人家或外边看一会儿也没什么大事,家长不用谈” 电视”色变。
家里要准备很多儿童优秀书籍。 希望孩子成为什么,我们就应该为他准备什么样的环境。希望孩子爱上阅读,那就一定要为孩子多准备图书。我想作为最佳的儿童读物媒介,莫过于绘本了。
什么是绘本?
自十九世纪诞生以来,绘本一直是西方国家家庭儿童读物的首选书籍。英文叫做picture book,就是图画书,“绘本”是从日本音译而来。绘本里的插画要承载重要叙述故事能力,文字与图画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如果图画完全可以讲故事,文字则不出现,这是无字书。无字书通篇无字,或仅有极个别拟声词等,全部由图画来讲述故事。绘本发展到现在经历了一百多年,《彼得兔的故事绘本》,作为世界公认的第一本真正意义上的绘本,到现在依然深受全世界小朋友的喜爱。
每一本绘本都蕴含了作者的思想和情感,用一种润物细无声的表达方法,而不进行刻意说教也是绘本一大特点。越是经典的绘本,越会承载更多的解读途径。不同年龄的人,不同经历的人可以读出不同的味道和感受,这就是为什么绘本适合0-99岁人阅读。
绘本与普通图画书的区别
绘本里的插图占据极其重要的位置,承担着叙述故事情节的重要职责,而普通图书里的插画可有可无,只起到装饰点缀作用,即使去除这个插图,只读文字文本依然不影响对于故事的理解。
绘本的图文叙事的形式非常符合孩子的具象思维的认知特点。相对于图画,文字是相对抽象的符号,读文字需要孩子在脑海在加工一次翻译成图画,这当然也是一个智力工程。大多数孩子在年幼时并不认识字,不能靠文字读懂故事,而孩子却有与生俱来的读图能力。
为什么说绘本最适合孩子阅读?
绘本在设计创作时,创作者就充分考虑孩子的心理和特点。这些绘本大师们很清楚孩子想看什么,孩子心里想什么,他们总能直抵孩子的内心,或者说他们本身就有一个童心,用一颗充满童心的心去为孩子创作,会发现我们大人看不到的视角
建立亲子共读仪式
任何一种习惯,莫不是后天的培养和影响,先天的遗传只占很小概率。如果我们想让孩子从小爱上阅读,就要身体力行去带孩子。孩子天生爱听故事,从讲故事入手,每天和孩子共读一本绘本,另外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孩子喜欢听自己父母声音讲的故事。 父母用自己的声音讲给孩子听,孩子会记住这个声音,继而记住父母的温度和情感。记得一个小故事,一个孩子老让妈妈讲故事,妈妈说,你听手机里的吧,故事叔叔讲的还比妈妈好听呢。孩子说,妈妈,他讲的是好,但是,手机里的故事叔叔不会抱我,而您讲的时候,会抱我。所以说,父母陪孩子共读,一方面是直接为孩子提供有趣好玩的故事,另一方面是以这样的形式陪伴孩子,让孩子感觉的到温暖和安全。
经常带孩子去图书馆和绘本馆。现代人生活忙碌,利用碎片化时间阅读是现在阅读的一大现象,其实亲子阅读也完全可以利用碎片化时间。 比如外出时,养成随时带一本书的习惯。给孩子带几本绘本,在堵车时,在医院排队看病时,在银行排队时,在餐厅等菜时等任何需要等待的空余时间,与其费尽心思用用各种招数或玩具来安慰甚至敷衍孩子,不如掏出一本绘本,带孩子一起看。在培养孩子阅读时,除了尽量做到以上几点,也要注意一些方法,方法不对,有时可能事倍功半,甚至适得其反。
亲子共读中需要注意的事项
把选书的权利交给孩子。
读绘本要以孩子为中心,孩子喜欢读哪本就读哪本,尊重孩子的选书权利和阅读口味,不要过多干涉。美国图书馆教师苏珊·罗森韦格有句名言:“如果你想要孩子完全按照你的计划阅读,那注定不会长久。”在给孩子讲读中,要用心投入,用自己的感悟和情感。当然,在孩子年幼实在无从自己选书时,家长可从孩子的日常爱好,顺应孩子的心理特点,选一些本身孩子喜欢,有益于身心成长的图书即可。
亲子共读中,父母要有耐心。
好动,好奇,缺乏耐心是孩子普遍的心理特点,尤其是刚开始讲故事时,孩子还不太习惯,他们可能一会儿翻翻这本,一会儿翻翻那本,你讲着讲着,他却跑开了,你不讲了,他又回来让你讲,如此种种情况,父母要有心理准备,有足够的耐心。这些都是孩子早期阅读的正常现象。
去功利化,不说教,不考试。
亲子共读中,最怕家长的功利心,比如喜欢让孩子阅读,是希望孩子以后学习好,希望语言表达能力好,希望孩子早认字,改掉某种坏习惯等等。
绘本是儿童文学,不是教材。
不要把讲故事成为借机教育孩子的机会,也不用每讲完一本书,甚至边讲边问孩子讲了什么,记住了什么。孩子很敏感也很警觉,如此一来,可能会抵消孩子阅读的兴趣。不要把阅读变成一种任务,一旦成任务就不好玩了。 避免过早识字。孩子的阅读及识字敏感期在2-6岁左右,因人而异。父母要细心观察,如果到了孩子识字敏感期,就多让孩子接触文字,他就会逐渐会建立起文字和故事之间的联系。避免过早识字的另一个极端,是从来不看文字。有些孩子是很爱看书,看绘本,但是已经上小学了,还是看绘本,有文字的要么不看,或依然依赖大人讲读,这就说明孩子一直停留在浅阅读状态。
我们知道,阅读最终是需要靠文字来呈现。所有那些经典文学,依靠文字给我们描绘了一个个多彩世界。孩子在进行几年亲子共读以后,在上小学时候应该要过度到自主阅读了。所以说只看图不识字也是要避免的,但是家长要清楚,阅读是目的,识字是手段,是为阅读而识字,不是为了识字而阅读,不要本末倒置,如果不以阅读为结果展现,认识很多字也没多大意义。
最简单的教育是陪伴, 最简单的陪伴是阅读。
日本绘本之父松居直说:
“念书给孩子们听,就好像和孩子们手牵手到故事国去旅行,共同分享同一段充满温暖语言的快乐时光。即使经过几十年,我们仍然以自己的方式,将这些宝贵的经验和美好的回忆珍藏在内心深处。
孩子子们长大以后,我才真正了解到,当时我用自己的声音、自己的语言讲了这么多故事的意义在哪里。我也发现,通过念这些书,我已经在他们小时候,把一个做父亲的想对孩子们说的话说完了。”
恐怕这就是亲子共读的最核心的意义了。希望每一个家长都能享受亲子阅读,让每一个孩子爱上阅读,让每一个家庭洋溢着幸福。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