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分享一些教育学者的孩子教育心得,希望可以对爸爸妈妈们正确教育孩子方面有所指引,下面分享教育方式:家庭教育中我们应该如何理解“学习”。
在生活中我经常碰到这样一个情况,有些家长朋友们在孩子叛逆、不听话的时候,常常和我说,陈老师请帮帮我和我的家庭,孩子不听话,和家里有矛盾,怎样怎样的。这个时候我都会反问这些家长朋友们,你想孩子怎样怎样呢?在这种情况下,这些家长朋友的注意力往往都不在学习上,把学习成绩的好坏抛在最后面,甚至压根不在乎学习了。他们需要的是解决当下最紧急的矛盾。但是在孩子慢慢的懂事后,孩子学习成绩的好坏又慢慢的突显出来。由此可见,学习是家庭教育中必不可少的的系统组成部分。今天给朋友们分享一下关于“学习”我是怎么理解的。
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在1943年发表了《人类激励理论》的论文,提出了人类需求像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分为五种,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今天,我结合自身经历,谈谈对学习分层提升的思考。
学习是我们一生中挂在嘴边最多,付出时间最长,投入精力最大的,但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效率和效果都不是很高,在学习的历程中,我经历了最差的学生,甚至被老师赶出教室、一年时间逃课100多节,我也经历了最好的学生,在20年前,被保送当地最好高中并考上北京大学。再加上近二十年工作实际的持续学习,归纳了对应学习的五个层次,供大家分享探讨。
一、学习的意愿
主观意愿是学习的第一要素。学习意愿就像一个总阀门,你打开了没有,愿不愿意打开学习主观能动性的开关,这一点至关重要,否则后面都无从谈起。
曾经有个年青人急于取得事业成功,他听说有个智者通晓成功的秘诀,于是跋山涉水找到了智者。智者接待了他却并未立即给出答案,而是让他跟随自己来到了海边,并一直走进大海。尽管身体已经被海水淹没了一半,但智者仍然要求向大海深处前进。就在海水就要没过脖子的时候,智者突然将年青人的头按在了水中。年青人拼命挣扎,用出全身的力气终于挣脱了。
这时,智者笑着对年青人说:“这就是我给你的答案,如果你渴求获得成功的愿望像是要呼吸到空气这样强烈,那么你就已经找到了成功的秘诀。”年青人听后用心地点了点头。几年以后,这个青年真的凭借着自己不懈的努力不坚定的信念在事业上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实现了他的理想。
我们的毛主席非常热爱学习,在一次打仗胜利缴获了的武器中,发现了一箱书籍,他如获至宝,体现对知识强烈的饥饿感,而这种内心深处的反应则是意愿的身体信号,就像喜欢打球、打麻将一样,几天都有一种心想的感觉,说明意愿在你内心有了反应,有了暗示,甚至有了潜意识,那么意愿已经产生了。
意愿位于学习之首,需要氛围熏陶,需要目标引领,需要榜样引路,一旦有了学习的意愿,就像打开了内心的窗口,学习可以扬帆起航了。
二、学习的投入
学习意愿的总阀门,就像水龙头开启后,那第二步就是你愿意放出多少水资源。投入的资源包括三个部分。
时间 美国作家格拉德威尔在《异数》一书中指出:“人们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并非天资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续不断的努力。只要经过10000小时的锤炼,任何人都能从平凡变成超凡。”这就是所谓的“一万小时定律”,也就是说要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需要10000小时。按比例计算就是:如果每天工作学习八个小时,一周工作学习五天,那么成为一个领域的专家至少需要五年。
这个定律告诉我们,无论谁在要想在一个领域取得成就,需要长期的学习、实践和积累,并且要具备这样的能力,把知识通过经验转化为智慧。
我们回想到中学时期,可以看到每周学习60-80小时,那真是学习的巅峰时期;进入社会工作后,用于学习的时间大大的减少,甚至连看书的时间都没了。大家比对一下念书时期和工作时间对新知识的学习,显而易见的学习投入的时间成为的一个重要维度因此,学习投入时间的量化,成为真正爱学习的第一步。
精力 每个人每天的精力都是有限的,把最好的精力、大脑最佳的状态放在重要的事情上,是对学习效率提升最大的支持。
资金 学习资金的投入非常重要,不仅要投入而且一定要放在学习提升的方向和效率上去,去买书拓展自己的能力圈,去听优秀的主题课程提升专业水平,去请有关的能人强人聚餐交流进行知识升级交换。
利用资金投入到一般学习层面很难实现的稀缺性,不断提升学习的高效能。因此,学习资金在个人总收入的比例又成为一个新的维度,你投入了多少,占比多少,值得我们每个人思考。
总结一下学习的投入,静静的问问自己,每周的学习时间是多少,主要精力放在了哪里,学习资金投入了多少,答案一一在心。不必难过,莎士比亚说过:凡是过去,皆为序章,最重要的是下一段你愿意投入多少。
三、学习的路径
当我们完成了学习意愿和投入以后,“阀门”打开了,“水量”也控制了。学习的路径就变得重要了,水管里的水往哪里流动呢?水管应该怎么铺?是怎么展开?在人一生中,我们从小到大学习的路径大致分为三个渠道:
与父母的学习
都是家庭是人生的第一堂课,父母是人生的第一任老师。也说家庭是孩子的一面旗帜,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镜子。父母是对孩子影响最先、最深的人。而且孩子对父母的学习也有一些些先后的顺序,大致上在0-3岁的时候,主要是和母亲学习,3-6岁慢慢的与母亲学习完毕,6-12岁的时候逐步向父亲学习。基本12岁以后,孩子与父母学习完毕,孩子开始有个雏形了。从这里大家可以发现了没有,12岁的时候开始有了一些很明确的自我意识,几乎是所有孩子叛逆的开始的年龄。孩子在这个阶段自认为把父母看透了,社会阅历和其他知识结构还不完善的情况下,开始与父母产生各种各样的矛盾。叛逆期的话题我们先不深入,这个太多了。总而言之,从混沌初开的孩童到学会用自己眼光看世界的成人,这个成长的历程离不开父母的言传身教。作为孩子学习路劲中的最重要的一个渠道,我们更应该从自己日常生活的一言一行做起。
学校中的学习
为了孩子的未来,我们从小就把孩子送到一些教育机构中学习,传统的有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技能兴趣方面的有音乐、美术等,这里我们统称一下学校。学校教育是个人一生中所受教育最重要组成部分,个人在学校里接受计划性的指导,系统地学习文化知识、社会规范、道德准则和价值观念。学校教育从某种意义上讲,决定着个人社会化的水平和性质,是个体社会化的重要基地。在此我说说我的感受,好的学校固然是好,但是我们为孩子选择学校的时候,孩子需要的是最适合他的,而不是社会上最好的。
社会上的学习
社会上的学习是至关重要的。学校是学习知识的。社会就像一所大大的学校,里面什么知识都有。人们在生活工作中为了更好的适应社会,更好的生存,就需要通过与社会接触、学习,学会对知识的沉淀和融会贯通,学会如何应用各种能力。在我的冬夏令营里,我就为孩子们设计了24小时社会生存环境,让孩子提前感受感受社会。在这一天里,让孩子们一起出门“打工”“创业”,这一天的生计要靠“感召”来完成,可以选择“打工”,也可以选择“创业”“做买卖”来完成。而且除了满足一天的生活开支之外,还要讲多余的款项捐给慈善机构。在这一天里,孩子们会碰到挫折,也会有成功后的喜悦。
当我们结束了学校学习的生涯,在社会上,我们还需要通过线上、线下和自我的学习来让我们更加强大。
线上学习:也就是单向学习。可以从纸媒类的书、报、杂志等切入,文献类可以从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平台等数据库获取大量论文见解,论坛类可以从互联网渠道获取网友的真知灼见,讲座类可以从视频、电视台等渠道获取。当前,线上路径非常发达,可以找到大部分你想要的知识。
线下学习:就是要互动学习,这个相对要难些,需要一定的平台和人际可以联合。大致有以下几个方向:与志同道合之人学习,形成学习小团体,让知识激荡,让知识交换。向先进大师学习,积极寻找或创造机会向大师学习,他的只言片语也许就可以打开你的天性和悟性。向能人学习,三人行必有我师,折其善者而从之。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能力圈,关键要通过博采众长,来完善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让学习的效能不断提高。
自我学习:大量的知识引入以后,还要开展自我学习,把知识进行排列和组合,把知识进行辩证和琢磨,转化成自由的知识圈,让所有的路径在自己的大脑做一次汇集和融合,达到融会贯通的目标。
?学习的路径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台阶,常言道:常识学习是基础,先进学习才是核心。我们需要去探寻导师,指引上路;需要社区论坛,紧跟时势;需要探寻好书,掌握常识;需要探寻挚友,相互激励;需要独自思考感悟,方能沉淀融合。只有路径越广,联结越多,思悟越深,集成越好,那么学习提升就变得水到渠成了。
四、学习的实践
我们有了学习的意愿,通过投入各种资源和丰富的路劲充实自己,我们知识面自然上升起来,但一切还处于理论知识层面。
有句话说得好: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我们也时常听到这样一句话:“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阅人无数不如名师指路,名师指路不如自己开悟”
在这里我们引入知识分层的概念,知识包括理论、实践、悟性知识三个层次。
理论知识是我们从书本、文件或者讲授中得到的知识,是经过转化的知识,可能有片面性和适应性。
实践知识是我们通过工作实践中直接得到的知识,非常实用和有效。
悟性知识我们则通常称为真知和真理,他是通过理论和实践融合以后感悟到的知识,其获取难度最大、效果最好。
我们通过生活中的各种实践行为完善学到的理论知识;然后通过实践来验证理论知识;最后通过实践和理论的融合验证,转化出更多的悟性知识,完善和升级知识的结构,最终实现知识学习的融汇贯通,从而达到“实践检验真理”的新境界。这个就有点像我们生活中的佛学了,佛学经典里表述的就是让我们去洞见世间万物。
五、学习的成果
学习的意愿、投入、路劲、实践这些都在做加法,学习的成果就是做减法。我们将前面所有学到的知识导入后,将大量的知识和数据简约化、精炼化、条理化。
学习的成果我们就是要归纳总结学到的大量知识,这样我们学习的效率、学习的结果将事半功倍,对事物的认识和决策将更加精准高效,这才是学习的高境界。
以上就是我对学习的五个层次的理解。这五个层次环环相扣,请大家细细品味。
1、不要说孩子笨
“你怎么这么笨”、“看看别人家的孩子”
这可能是家长的通用口头禅
但这类话却是最伤害孩子自尊心的
严重点儿会给孩子的心理蒙上阴影
一个没主见、没自信、呆头呆脑的笨孩子可能真的会诞生
所以,家长们尽量不要说孩子笨!
2、不要恐吓孩子
对于调皮、贪玩的孩子家长常常会恐吓一下
“警察叔叔来抓你”、“大灰狼来吃了你”
这些话可能会起到短暂的效果
但它也可能给孩子造成巨大的心理阴影
很多孩子小时候开朗 长大后孤僻
很可能就是因为小时候家长们的恐吓教育所造成的
所以,家长们不要恐吓孩子
3、不要贿赂孩子
有些家长为了孩子取得好成绩,或者实现特定目标
就会采取许诺、贿赂的办法
“你达到了怎样的目标,就给你什么样的奖励”
这样的结果往往是造成孩子是非观念的混乱
为了物质奖励而努力并非是既定目标
等孩子不再需要这些奖励的时候,那他的动力也就没有了
所以,家长不要过度的贿赂孩子
4、不要过度保护、监督孩子
过度保护、监督孩子是很多家长的通病
经常这样会挫伤孩子的自我观念,削弱孩子的自主能力
长此下去,就会塑造出一个没有生活独立能力、凡事依赖父母、缩手缩脚的孩子
所以,家长应该“只要孩子能做,决不包办代替”
5、不要对孩子唠叨不休
“唠叨”几乎同样是所有家长的通病
也是所有孩子最反感父母的地方
家长的“唠叨”自然是以自己的立场对孩子的关心和爱护
孩子则会认为:有些话说一遍已经够了,没必要不停的唠叨
长期的唠叨会使孩子产生厌恶,甚至产生很强的逆反心理
专门和父母对着干,反而事情变得更糟
所以,做父母的要时刻提醒自己:不要唠叨
6、不要强迫孩子盲目服从
强迫孩子盲目服从也是许多家长常犯的错误
根源还是家长专制的封建思想在作怪
时代变化日新月异,间隔3岁就会有代沟
更别说家长与孩子之间的鸿沟
如果家长强迫孩子服从,反而会扼杀孩子的个性
也会剥夺孩子分析、思考、判断、选择能力
这样一个满身耳朵,没有脑袋的孩子诞生了
所以,家长要避免盲目的强迫孩子服从
7、不要掩盖孩子的错误,不要过分纵容孩子
孩子成长过程中犯错是必然的
适当地宽容孩子的错误也是必需的
但孩子犯了大错都不知改正 家长就必须及时的提醒与纠正
不要认为孩子还小不用太在意
孩子迟早要长大成人,要走上社会
有些在家里行得通的事,到外面就很难说了
纵容孩子只会剥夺孩子潜在能力的发展
阻碍他成为能干、独立、能自我调节的人
所以,家长不要掩盖孩子的错误,更不能过分的纵容孩子
8、不要用不一致的规矩管教孩子
用不一致的规矩管教孩子是部分家长常犯的错误之一
可能因为家长之间的观点、看法本身就不统一
自然的在教育孩子时会出现不同立场
孩子同样的行为
有时会遭到处罚,有时能得到表扬,有时则任由他去
长此以往,不但家长的威信在孩子心中丧失
而且会使孩子养成没有是非标准的无赖习气
所以,家长在教育孩子前要统一规矩
家庭教育中的诀窍
诀窍一:确定具体的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
1、确定可完成实现的短期目标,但不能偏离长期目标。重要的是,让孩子对学习感兴趣。
2、树立顽强的工作道德观,拥有坚持不懈的态度,掌握注意细节的能力——让你的孩子模仿。
3、让你的孩子积极地参与到他的短期、长期的目标中去。让他在他的“目标本”上写下所有要实现的目标。这将提高他的责任感以及实现目标的可能性。
诀窍二:创造健康的竞争环境
1、父母应该利用竞争激发孩子的斗志和潜能。孩子想赢——当然要适度——对他们来说是件好事。
2、培养孩子树立这样的一种态度。比赛的一次失利能帮助他赢得另外一场比赛——如果他能吸取这次失败的教训。
3、人生就是一次次竞争,教会孩子接受各种竞争考验的最好办法就是让他们投身于竞争活动当中,也就培养了他们的竞争精神。
诀窍五:父母和孩子共同承担他们的学习责任
1、孩子在学习上失败,父母要承担部份责任。这样做能让孩子明白父母对教育的重视,同时孩子的独立性不会爱到影响。
2、让孩子知道你愿意与孩子共同承担起孩子的教育的最好办法就是真正关心他们,有问必答。
诀窍三:尊敬长辈与权威人士
1、不能容许你的孩子对长辈或权威人士不敬,不管是语气、话语还是行为。
2、教导你的孩子,做老师的好学生无可厚非!按时交作业,课堂上认真听讲。勤奋刻苦,与同学相互勉励,这些都能赢得老师的赞许。这样你的孩子多年后可获得教育的丰收。
诀窍四:发现并培养孩子的特别才能
1、确认你的孩子具有什么样的天赋,给他们创造条件强化并培养这种才能。
2、尽全力培养能够满足发挥孩子天赋的职业热情。
人们常说的“过犹不及”,也就是“办什么事都要掌握火候,过火了就会适得其反,不如不办”。家庭教育中,如何把握分寸,防止“过犹不及”,应注意以下几点:
1、过分亲昵:
父母与孩子的情感交流十分必要,但也要根据年龄特点。对较大的孩子过分亲呢,常常会影响性别角色的形成。常见的“恋母情结”往往就是由于这个原因。
前不久,德国汉堡大学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扎比内·梅尔巴迪博士发表了一篇学术论文,为如何教育不同性情、气质的孩子,提供了启迪。
如果你的孩子属于活泼型的孩子,你就会发现他喜动厌静,生命力旺盛。这样的孩子往往不愿意老老实实地呆在父母身旁,而是喜欢自己到处乱跑,结交一些同年龄的朋友,有时,还会捅出一些纰漏,干出一些让你想象不到的“坏事情”来。
对于特别活跃的孩子,你应该不时给他一点点小小的教训,使他从中学到一些有益的东西。如果你过分地溺爱他,完全顺着他的性子来,那么,这样的孩子长大成人以后,就有可能会目空一切,无所顾忌,不知天高地厚。
2、过分关怀:
对儿童的照顾应随儿童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减弱。过多的替代就是对提高孩子自理能力的剥夺,促使孩子向退缩心理发展。
在赏识教育理论的引导下,不少家长总不忘记对孩子说些好听的话。殊不知,漂亮话也要看怎么说。不会说的话——漂亮话未必就管用。
下面这些漂亮话你一定对孩子说过不止一次,因为不少家教文章就是这么教父母的。说真的,每每看到这些文章,让人简直怀疑那些作者有没有当过父母——没错,那些话听起来蛮好听,也挺鼓劲的,似乎也符合一些基本的教育理念。
可认真分析,它们每分钟可能对孩子的成长产生不利影响。
小凡从幼儿园回来后对妈妈说:“我一点也不喜欢小明。”
妈妈回答:“别这么说,小明是个好孩子。”
分析:你本意是希望孩子能与他人友好相处,不想他对别人过分地指责。但孩子毕竟是在向你表达观点,你不加分析地就一口否定,等于也否认他对小伙伴的判断力,很可能抑制他今后判断他人、发展人际关系的能力。
建议:孩子不喜欢他人总有一些理由。还是同孩子聊聊吧,问问他:“小明对你怎么了?他做了什么事情让你不高兴了?下次碰到他准备怎么办?”通过这种方式来解决孩子间的问题。
3、期望值过高:
适当的期望值可以成为孩子进步的动力,促进成才。但如不根据孩子年龄特点、智力水平,盲目地期望过高,孩子虽经努力还是达不到要求,就会使孩子丧失信心。这种期望就会变成失望。
要让孩子尊重你,你首先得尊重孩子。那么,家长如何才能获得孩子们的尊重呢?
比如提醒孩子该做作业了,可以这样说:“到时间了,你是不是该做作业了?”而不要直来直去地说:“别看电视了,快去做作业!”
再比如请孩子给家长做一件事情,可以这样说:“你能帮我把那件衣服拿来一下吗?”而不要说“把那件衣服给我递来。”
如果孩子帮你做了,你还要记得说一声“谢谢”。这样,孩子就会感觉你很尊重他,心情会很愉快,而且也很愿意听家长的话。
4、过度教育:
超出孩子能力范围、过多的学习内容占据了孩子休息游戏的时间,搞得孩子疲惫不堪,反而什么也学不好。
对于今天的10岁孩子们来说,每天花几个小时看电视或玩电脑似乎已经是家常便饭。但是,他们知道爬树、建沙堡或是在草地上打滚的乐趣吗?
英国专家最近提出了10岁以下儿童应该做的32件事,计算机游戏并不在列。
英国国际游戏协会的研究人员进行了一项调查,结果发现在如今孩子的生活中,很多曾经带给他们父母童年无限美好回忆的传统游戏已经消失了。为此,专家们制定出一个10岁以下儿童游戏清单,列出了他们应该做的32件事如:草地上打滚、做泥饼、玩面团。
★奖惩不当会造成负面影响
对孩子的教育,该奖不奖,该罚不罚,这是最典型的放任自流的家庭教育;高兴了就奖,生气了就罚,这是最不负责任的家庭教育。生活中,父母们对孩子这种奖罚不明的现象经常出现,应该引起高度重视。尽管人们对于如何对孩子进行奖惩还存在很大争论,但有一点是毫无疑问的,青少年处在是非观和性格形成的关键时期,适当的奖励可以让孩子保持积极向上的良好的心态,适当的惩戒可以培养孩子高度的责任感以及适应学校和社会要求的能力。但是,如果父母对孩子的奖励或惩罚不当就会带来负面的影响。
小华从小因为父母工作忙而一直住在农村奶奶家,在他七岁的时候,父母把他接回城里一起生活。他爱劳动,关心集体,学习成绩中等。但是由于他比较贪玩,常常不按时完成作业,为此老师不断地向他的父母告状。加上他在农村养成的一些不讲卫生和不太文明的习惯,父母和哥哥经常对他谩骂甚至责打。用他妈妈的话来说:“在家里没有他说话的余地”,亲子关系与手足关系都非常不好。
他曾经对与他关系比较好的同学说道:“我不喜欢这个家。”他非常惧怕父母和哥哥经常对他的惩罚。为了逃避惩罚,他学会了说谎;为了报复父母和哥哥,他多次偷窃家里的钱物。到了初中,他依然得不到家人与老师对他的信任,为此他丧失了信心,曾经三次离家出走。
以上事例说明,惩罚的效果不但很差,而且惩罚的结果往往只能使孩子变得粗野、迟钝,甚至出现心理障碍。这种惩罚破坏了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心灵联系,父母的教育也很失败。有很多孩子,最初害怕父母的责打,然而时间长了,开始变得麻木不仁、我行我素。那么,父母对孩子的奖罚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结果呢?
这里最主要的原因在于,父母在对孩子奖罚之前,没有弄清奖罚的目的,而且在进行奖罚时存在很大的随意性。奖赏、惩罚的目的是什么?既不是为了父母情感的宣泄,也不是为了展示父母的教育艺术,而应该是为了促进孩子的健康发展。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越来越主张对孩子进行激励教育,孩子需要适度的鼓励,这有助于他们信心的培养。奖励和惩罚是两种相对的教育孩子的方法,父母对孩子奖罚要以奖为主,孩子有进步就会得到奖励,哪怕是一点点。不过,孩子也需要适度的“惩罚”教育。在提到惩罚教育时,很多人有一种误解,总是把它与训斥、讥讽、挖苦、污辱或者罚站、罚跪、拳打脚踢等“体罚”相联系,其实这是错误的观点。不少专家认为,家庭教育固然不能提倡用简单粗暴的暴力手段来解决问题,但必要的处罚也是不可缺少的,它也是教育孩子的一种手段。不过父母在处罚孩子时要抓住时机,而且要罚得口服心服,这样才能起到抑制孩子的不良行为的效果。
与惩罚相反的是,在生活中,有很多父母对孩子的奖励就过于随意了,动辄给孩子金钱、物质的许愿和奖励,这样做开始的确会收到一定的效果,但慢慢地就不尽如人意,导致了孩子对物质利益的过分追求,甚至发展到孩子把学习作为交换奖赏的筹码。
奖励能给孩子鼓励,有助于培养孩子良好的品德,而惩罚是为了削弱孩子的某些不良行为。在日常生活中,孩子有错,必须惩罚;做好事也应该奖励。这是父母教育孩子,使他们的行为遵循正确的准则。不过,父母在运用奖励和惩罚的方式时一定要适度,否则会适得其反。那么,父母想奖励孩子时该怎么做呢?
★精神与物质奖励并重,精神奖励重于物质奖励
奖励孩子的原则应是精神与物质奖励并重,但是精神奖励要重于物质奖励,否则易造成“为钱而怎么做”、“为父母而怎么做”的心态。父母如果希望孩子努力学习,建立良好品质,不能用金钱去奖励孩子的好成绩,而要让孩子自己觉得喜欢学习,把学习看成是一件有趣的事情。
喜欢表扬与荣誉是孩子的天性,特别是低龄孩子,物质奖励需要是能够满足的,而精神上的奖励需要却是无穷无尽的。因此,父母对孩子的奖励应该精神与物质并重,而且应该偏重精神奖励。
奖励的目的要明确
事先对孩子讲明应该做到哪些条件才可以得到奖励,使孩子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当然,目标不能定得太高,否则孩子会因难以实现而放弃争取。
奖励要及时
如果孩子已经达到了奖励的目标,父母要马上给予奖励,否则时间一长孩子也忘了奖励的原因,这样就失去了奖励的作用。如果父母没有及时奖励孩子良好的行为,比如,孩子考试门门优秀,兴高采烈地把成绩单拿给妈妈看,没想到妈妈只顾忙着干自己的事情,只是轻描淡写地说:“好的,等我忙完了再说吧。”此时孩子就会非常失望,觉得妈妈并不关心自己,自己学习再优秀再努力也没有用。
不用金钱奖励孩子
父母不要用金钱来奖励孩子。因为父母用钱来奖励孩子,可能会使孩子产生金钱万能的思想,而且会产生对金钱的盲目崇拜,是弊大于利的。所以父母经常用金钱奖励孩子,其实最终只能危害孩子。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父母的鼓励和认同是不可或缺的。但要注意的是,这种奖励必须是纯洁的,着力于精神的,有益于心灵的,而不是沾满铜臭味的。
每个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都会犯错,可能还会出现不良的行为,都有受父母惩罚的时候,如何使孩子在惩罚中进步、提高,又不会因为惩罚而使孩子心头积聚孤僻怨恨的情绪,进而造成亲子关系的不和,这其中也有一些学问。
★犯错就要处罚
如果孩子生气时把一片玻璃打碎,虽然他可能不是故意的,但是父母也要教育他这是他的过错。他虽然没有料想到自己行为的后果,但他仍要负赔偿之责。
另外,父母对孩子惩罚时要实事求是,偏离事实的指责,孩子是不会服气的,也达不到惩罚的效果。同时,惩罚要注意场合,当众指责孩子,会极大损害孩子的自尊心。
惩罚要及时
当孩子出现了不良行为时,父母应立即进行惩罚,使孩子建立不良行为与惩罚之间的条件联系,否则惩罚的作用会减弱,而失去了效果。
惩罚前,一定要向孩子解释一遍惩罚的原因,否则孩子不懂他们为什么受罚。
要教而罚
父母要把要求对孩子讲清楚。假如你要求孩子做完家庭作业才准看电视,你就要对他讲得清清楚楚,让他记在心上。如果你发现孩子不做功课而先看电视,你就罚他几天之内不准看电视。你先要定下你的要求,他犯了再惩罚,不可不教而罚。
惩罚要言出必行
当孩子犯某一种过错时要惩罚他,如果父母警告过他,那么在他犯错后,就一定要实行惩罚的诺言。假如不处罚,你以后便难以下达命令,你的惩罚也就失去了作用。
父母应针对孩子的老毛病,制定清楚明确的规则,让孩子知道哪些该做,哪些不该做,违反了哪些规则会有哪些相应的惩罚,从而规范孩子的行为。同时要让孩子知道,所受的惩罚并不是针对人,而是针对错误行为。这样,虽然孩子会体会到惩罚带来的痛苦,却不会在他们的心里留下阴影,而只是让他们牢牢记住了自己所犯的过失,痛下决心改正。这里提醒父母尤其注意的一点是,惩罚的方式要适当,千万不能用成年人的尺度去衡量或要求孩子,以免在无意间伤害孩子,给孩子的心灵蒙上一层无法抹掉的阴影。
摸索中养娃
我们家孩子,现在5岁半,从孩子三周岁开始各种兴趣班走起,我是打算着广泛撒网,重点捞鱼。最初的选项是舞蹈,英语,讲故事,画画,做实验。舞蹈学了一学期,孩子就罢工了,说是太累。。。各种思想工作做起,0效果,只能放弃。这两年里,又陆续开始了公文数学,硬笔书法,千字童认字,古筝。现在稳定在8门课程,基本每一天都有课程,周末比平时还要充实。
也许有家长会讲,这么多课孩子不累啊?说实话作为家长我都嫌累,好在婆婆比较给力,帮了不少忙。但孩子似乎是乐在其中,经常跟她聊天要不要少报几个班,但她基本每一门课程都喜欢,做实验和画画是她的最爱,讲故事和英语次之。如此坚持了一年多,有付出就有回报,在这一年的时间里数学学到了百位加减,掌握了一些英语基础的词汇,认字量翻翻,这是我们家长比较欣喜的结果。
不要给孩子太大压力,只要完成老师留的任务即可,让她自己发挥,笨鸟已然先入林,会多少不强求。
孩子的脑袋像巨大的海绵,外面给多少知识,他们都能很快吸收并消化,我们家属于配合老师型的,老师的话就是圣旨,所以基本不用操心,时不时提醒下即可。在幼儿园孩子每次画画都能得到老师表扬,各个方面都比较优秀,老师喜欢的同时,树立了孩子的自信心!
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每一家的教育方法也不尽相同,孩子在摸索中前进,我们也在摸索中学习。学习不是一凑而就的事情,在我心里认为应该是细水长流,给孩子充分的选择,选她所爱,毕竟幼儿园后这种悠闲的时光越来越少。只要孩子喜欢,就让她放手就做。电视游戏,一个不少(每天最多一个小时)忙里偷闲周末去游乐场或者公园,充实并快乐着!
对于孩子以后的学习,我的观念一直是尽自己最大努力,不强求第一,高处不胜寒。暑假后立马上大班,幼升小提上历程,一边给孩子买了保底的学区,一边准备冲冲私立,看中的是私立的小班化教学和英语课。没准备报各种幼升小的学习班,也没有报幼小衔接,就准备按照现在的节奏,公文数学准备停了,换成学而思的网课。
因为上了一期暑假的学而思,孩子更喜欢,内容丰富,有趣味,知识面广,开阔了孩子的视野,还有不用出门接送,很得我心,哈哈!留下来的都是孩子愿意学的,全凭自愿不强迫。至今讲故事和画画学了两年,做实验和英语,千字童认字一年半,公文数学一年,古筝半年(就是陶冶情操,培养乐感,没指望几年里考多少级什么的)硬笔书法半年(孩子知道写字是有笔画和顺序的,以前都是妈妈我给你画一个字)所有课程都尊重孩子选择,暑假后认字课也结束了,在别人开始突击忙碌的时候,我们还是一切如常。学习无捷径,不可能不劳而获,培养孩子学习的习惯比她学了多少东西更加重要!
人之初,性本善。幼儿期是孩子个性、品质形成的重要时期,而培养孩子爱的情感,是幼儿期情感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那么,家庭中如何对孩子进行爱心教育呢?
一、言传身教,为孩子树立榜样。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沃土,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幼儿的情感易受感染,且模仿性强,家长要以身作则,在家庭中营造爱的氛围,通过自己的言行对孩子起示范作用。虽然是在我们自己的家庭里面,我们也不忘时刻使用礼貌用语,如:“谢谢你!”、“你太辛苦了,快歇一会儿吧!”而对方也一定会说:“没关系,因为我们是相亲相爱的一家人。”时间长了,儿子也会经常对我说:“妈妈,我们是一家人,应该相亲相爱,互相帮助,对不对?”。吃东西时,我们告诉儿子大家要一块分享,让长辈先吃。而在外面时,我们告诉孩子要保护环境,不乱丢垃圾,不大声说话影响别人,对人说话要有礼貌。如果我们无意中有谁犯规了,儿子就会生气的批评我们“爸爸,你怎么......”“妈妈,你怎么......” 。而我们也会赶紧进行自我批评并改正。所以,父母更要时刻注意检点自己的行为细节,处处保持良好的形象,避免无意间给孩子造成不良的影响。
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说过:“一切存在的东西都是在娇弱时候最容易屈服、最容易形成,到大以后就不容易改变了。”家长们一定要抓住幼儿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对幼儿进行爱心教育,促进孩子心理的健康发展。
二、爱心渗透,培养移情能力。
对别人表达爱心,需要具备一种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换位思考的能力,这就是移情能力。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霍夫曼通过对“移情与亲社会行为”课题的多年研究指出,移情是幼儿亲社会行为产生、形成、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因此,家长要充分利用孩子的移情力,让孩子学习通过角色互换,体验生活中不同角色的感受。
在四川发生灾情时,我告诉儿子,四川发生了大地震,有很多很多的房屋倒塌了,有很多很多的人受伤了,他们既没有房子住,也没有东西吃,还有很多小朋友失去了爸爸、妈妈......儿子一边流眼泪一边狠狠地说:“妈妈,地震真坏,我一点也不喜欢地震!”我问儿子:“那我们可以为四川的人们做些什么呢?” 儿子说,那就把我们家吃的东西还有钱都给他们吧。我故意试探着问:“那我们家什么也没有了,也没有钱买新家了,那可怎么办呢?” 儿子哭着说:“妈妈,四川的人多可怜呀,我们不买新家了,把钱都给他们,以后我挣钱了,把钱也给他们。” 我含着眼泪说:“儿子,不哭,我们一定要帮助他们,而且,我们中国是一个大家庭,不仅我们中国人会帮助他们,还有很多好心的外国人也会帮助他们。”那段时间,我们一家人每天都关注着四川,关注着抗震救灾的进展,心中都默默地为四川人民祈祷祝福!
三、借文艺作品,进行爱的情感教育。
在很多文学艺术作品中都蕴涵着很多有意义的关于培养幼儿爱心的教育内容,如故事:《萝卜回来了》、《金色的房子》、《小乌龟慢慢》,教育孩子之间要互相关心、互相帮助;歌曲《我有两个家》、《小娃娃跌倒了》、《小乌鸦爱妈妈》唱出的是爱同伴、爱家人的美好情感。从儿子很小的时候我就坚持每天至少给儿子讲五个故事,并结合故事和儿歌的内容对儿子进行随机教育,并告诉儿子,小花、小草、大树还有小动物都是有生命的,它们都是人类的好朋友,我们要保护它们,不要伤害它们。我们人类和它们一样都是地球妈妈的孩子,我们要保护地球妈妈。如:当儿子跑到草地时,我会说:“小草被踩的多疼呀,它说,童童哥哥,请你不要站在我身上。” 当儿子捉住小青蛙时,我模仿小青蛙说:“童童哥哥,请你放了我,我是专门捉害虫的!” 在我和儿子的世界中,小动物和花草都是有生命、会说话的。现在,儿子已经成了一名称职的环保小卫士。走路的时候,他会紧张的提醒我:“妈妈,小心点,别踩到小蚂蚁了!” 当我们骑车从小狗身边经过时,他又会说:“妈妈,小心点,别压着小狗了!”虽然儿子现在已经四岁了,但他每天都生活在一个美丽的童话世界中。
四、分享实践,学会接受孩子的爱。
卢勤老师在《告诉孩子你真棒》一书中写到:“爱是一个大口袋,装进去的是满足感,拿出来的是成就感、幸福感。一味向孩子施爱,孩子并不觉得甜,更不懂得去珍惜,一旦成人学会接受孩子的爱,孩子的价值得到体现,才会产生无比的快乐。”也曾有人说过:“孩子的心是稚嫩的,你在乎它,它就会长大;你忽视它,它就会枯萎;你打击它,它就会死去。如果你想拥有一个富有爱心的孩子,那就请你在生活中培养它、呵护它吧!”很多家长已经习惯对孩子付出,而在面对孩子的爱的付出时,他们会因为心疼而做出“拒绝”的行为。其实这样做不仅不能让孩子感受到父母对他的爱,有时反而会深深伤害孩子表达爱的积极性。爱是一种双向的情感交流,孩子在接受爱的同时,也希望去爱别人,从而得到情感上的满足。
我经常引导儿子为我“服务” ,如我说:“哎呦,我太渴了,不知道有没有人愿意为我倒杯水。”或者“妈妈今天不舒服,不知道有没有人愿意为妈妈捶捶背。”儿子一听,马上会跑过来说:“妈妈,我愿意,我愿意!”有时,儿子也会主动问我:“妈妈,你现在渴吗?要不要我为你倒杯水?”“妈妈,你累吗?我给你捶捶背吧!”现在,儿子惦记我的事情越来越多了,“妈妈,这个好吃,是我专门为你留的。”“妈妈,我给你摆鞋子。”“妈妈,我们去姥姥家吧,姥姥会想她女儿的”......而当我谢谢他的时候,他却会说:“妈妈,你别谢我,因为我是你儿子。”“妈妈,不用谢,因为我们是一家人,应该相亲相爱、互相帮助!”儿子的爱不仅体现在对家人身上,在外面也知道主动帮助别人了,而当别人谢谢他的时候,他会又兴奋又有些不好意思地说:“不用谢!”
诗人说:花朵把春天的门推开了。我说:爱把和谐的门推开了,和谐把生活的门推开了。爱是一粒种子,只要你用心撒播爱的种子,认真倾听花开的声音,生活中到处都是和谐的乐章!
相信《家庭教育中如何面对孩子说谎》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幼儿教师教育网”是您了解教育孩子的方法,工作计划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yjs21.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家庭教育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