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1、迁移已有经验,学习用自然物一个接着一个的方法测量出蔬菜的长度。并在此基础上尝试探索不同的测量方法。
2、会用短线、圆点、简单的图形等自己喜欢的方法记录测量的结果。
3、较细心地进行测量,乐意参加测量活动。
教学准备:
1、经验准备:幼儿有测量图形边长的经验。
2、物质准备:长长的蔬菜实物若干,各种小型测量工具如回形针、棉签等若干,记录纸人手两张。
教学过程:
1、长长的蔬菜有多长?(导入活动)
——师:这段时间我们认识了很多的蔬菜,而且找到了很多长长的蔬菜,我们一起看看有哪些长长的蔬菜?
——那这些长长的蔬菜有多长呢?你有什么方法可以知道?(量一量)
2、迁移测量经验。
——用什么量?怎样量?引导幼儿迁移测量图形边长的经验。
——请一个幼儿作演示用一个接着一个的测量方法测量丝瓜。
——量好后还要想办法记录下来,怎么记录呢?
——师:有一根棉签就画一条短线,刚才量出来有几根棉签就画几条短线。教师在黑板上示范。那么除了可以画短线来表示,还可以画什么呢?(圆点、图形等)
3、尝试测量蔬菜。
——提出测量要求:每张桌子上有两种蔬菜和一种测量工具,先量一种,然后跟对面的朋友交换。量好了从椅子底下拿出一张记录纸和笔用我们刚才说的方法记录下来。
——幼儿操作,教师观察,对记录有困难的进行引导。
——请一组两个小朋友一起交流:你们用的是什么工具测量的,你们的蔬菜量出来有多长?教师引导幼儿从结果不同的小组中发现问题并讨论:为什么两个人用同样的工具量一样的蔬菜,可是量出来是不一样长的呢?引出测量方法的问题。
——教师依次出示三张图:请小朋友观察一下,每张图上都有哪些问题?教师小结:测量时如果出现了这样的问题那就容易量错。
——幼儿第二次测量,教师重点观察并指导测量的正确方法。记录好后让两个孩子相互验证测量的结果是否一致。
4、尝试用多种工具测量蔬菜。
——刚才我们用了一种工具来测量蔬菜,现在请你们前后两组互相交换,试试用其他的工具去测量,然后也像刚才一样记录验证。
——幼儿操作。
5、延伸活动
——教师出示两根棉签和一根长长的丝瓜:现在赵老师手里只有两根棉签来量这根长长的丝瓜,怎么量呢?
目标:
1.观察动物的明显特征,理解诗歌内容。
2.感受诗歌中的稚拙美,学习创编诗句。
准备:
动物图片若干。
过程:
一、观察动物图片
师:(出示小象图片)这是谁?小象的什么地方最好玩?
幼:小象的鼻子最好玩,长长的,很有趣。
师:为什么?
幼:它可以喷水、滑滑梯、荡秋千。
师:假如你有长鼻子你想干什么?
幼:喷水浇花。
幼:搬木头。
幼:和另一只大象握握手。
幼:给小朋友当滑梯。
师:(出示小猴图片)这是谁?你想跟小猴玩吗?如果你有条长尾巴,你想干什么?
幼:可以倒挂在树上。
幼:和小猴的尾巴拉拉勾。
师:(出示小鹿图片)看,小鹿的头上长着什么?
幼:角。
师:对!是犄角。如果你有犄角,你想干什么?
(师、幼一起模仿小鹿的犄角,自然引出“顶牛”游戏。)
二、学习朗诵诗歌
1.有一首诗歌,写的就是刚才我们讲的事情,名字叫《我想》。
2.教师示范朗诵一遍。
3.师幼一起朗诵2―3遍,边朗诵边做动作。
三、表演诗歌
1.你喜欢诗歌里的哪个想法?
2.我们一起来学学诗歌中的“握握手”“拉拉勾”“顶顶牛”。
四、创编诗歌
师:(出示袋鼠的图片)看到袋鼠,你想到什么呢?
幼:我想有个大袋袋。
师:要大袋袋干什么?
幼:坐进去。
幼:和袋鼠捉迷藏。
师:(依次出示兔子、河马、螃蟹等动物的图片)看到XX,你会想到什么呢?你想干什么?
幼:看到松鼠,我想有个大尾巴,和松鼠用尾巴比跳伞。
幼:看到鲸鱼,我想有个大鼻孔,和鲸鱼打水仗。
幼:看到企鹅,我想有一身长绒毛,和企鹅到南极去探险。
幼:看到长颈鹿,我想有个长脖子,和长颈鹿用脖子拔拔河。
幼:看到小兔,我想有对长耳朵,和小兔用耳朵拉拉勾。
幼:看到蚂蚁,我想有对长触角,和蚂蚁用长触角说说话。
附
我想
看见小象,
我想有个长鼻子,
和小象用鼻子“握握手”。
看见小猴,
我想有条长尾巴,
和小猴用尾巴“拉拉勾”。
看见小鹿,
我想有对长犄角,
和小鹿用椅角“顶顶牛”。
一、设计意图:
随着幼儿生理的不断成熟,幼儿活动能力及活动范围不断扩大,幼儿对外界事物的认知也不断增强,本课将让幼儿在感知自身机体的发展下,进一步感知自己心理及认知能力方面的发展,培养幼儿自主性及想象能力,激发幼儿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的情感。
二、活动目标:
1、结合幼儿的经历,通过展览讲述,使幼儿了解自己在不断成长,引导幼儿对自身发展变化的兴趣。
2、鼓励幼儿找出自己的优点,并且愿意在集体面前展现出来。
3、帮助幼乐极生悲初步认识自己的不足,增强自我意识。
三、活动准备:
1、每位小朋友小时候的照片和现在的照片各一张。
2、PPT
四、活动过程:
1、通过看照片,使幼儿了解自己在渐渐地长大。
(1)带领幼儿参观照片展览,边看边问照片上是谁?是什么时候的照片?
(2)组织活动,小的时候你是什么样子?是谁把我们养大?现在你又是什么样子?你学会了哪些本领?
(3)请幼儿上来分别说说这些都是哪位小朋友。
小结:小朋友们渐渐地在长大,学会了各种各样的本领,那么你觉得你的哪些本领学得最好呢?
3、鼓励幼儿找找自己的优点,并且愿意在集体面前展示出来。
(1)教师和幼儿共同找找老师的优点,引起幼儿兴趣,激发他们说说自己的优点。
(2)请幼儿说说自己的优点,并且勇敢地在集体面前展示出来。
(3)鼓励幼儿爱清洁,讲卫生。(让平时能力较弱的幼儿也有展示长处的机会,使幼儿懂得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件事都要做得好。)
小结:每个小朋友都说了自己的优点,能勇敢地将自己的优点在集体面前展示出来。
4、找找自己的不足,鼓励幼儿今后努力。
(1)请幼儿谈谈自己在关心集体、参与体育活动、绘画等方面要向哪些小朋友学习。
(2)鼓励幼儿今后努力,争取不断进步。
5、给幼儿观看PPT
(1)和幼儿一起欣赏从小到大的模样。
(2)让幼儿说说自己长大的小趣事。
(3)再让幼儿上来表演小时候的模样,学一学小时候是怎么说话的。
五、课后反思:
本次教学活动过程中,充满了孩子们的欢笑声。首先,孩子们带来了很多自己还是小宝宝时候的照片。小朋友们猜一猜是哪位小朋友,当看到是自己的照片时候,小朋友自己不要“暴露”自己,等大家猜对了再站起来。其中,有两个小朋友的照片连老师都没有认出来,因为孩子们的变化确实太大了。
大家还很喜欢的一个环节就是“表演小时候的我”,大家纷纷学婴儿“咿呀咿呀”说话声音,还有的孩子学起了小时侯在床上爬,引起大家的欢笑声。
【教材简解】
《淘气的猫》是一篇有趣而又浅显的儿童故事,故事本身具有主题单纯,内容浅显,情节生动,富有儿童情趣等特点,是幼儿非常喜爱而且适合学习的文学作品。故事通过描述三只不同颜色的淘气小猫,忽而变成白色,忽而又变成黑色,让孩子戴着问题去观察图标发现情节,充满了童真童趣。中班是儿童语言表达能力明显提高的时期,看图标讲述能力也明显提高,语言表达灵活多样;并力求与别人不同。儿童表现欲望强烈,他们会用多种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故事中语言简洁明快,并且结构和语言多次重复,适宜幼儿理解和记忆,从而使幼儿产生模仿的欲望,有助于激发幼儿对创造性想象活动的兴趣,鼓励幼儿大胆、连贯、完整、生动地表达自己的想法,达到培养幼儿发散性思维与想象力的目的。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仔细观察画面,能用连贯、完整的语言讲述故事的发展过程。(重点)
2、尝试根据故事应有情节发展,排列图片顺序,讲述故事。(难点)
3、感受故事的趣味性、能大胆想象并丰富新的故事情节。
【活动准备】
根据故事情节制作图标一套;故事第三段操作卡片四套。
【环节分析】
图标是一种介于实物图像和抽象符号之间,用以指代事物的图形、标志、符号。本次活动就是运用图标帮助幼儿观察发现、理解想象、创造讲述故事情节。《淘气的猫》这个故事的主人公是三只猫,由开始的三只彩色的猫怎么会变成三只白猫展开故事侦探;第二环节请幼儿小组合作排列图标寻找三只白猫又如何变成三只黑猫;最后一个环节请幼儿想象三只黑猫又会变成三只什么样的猫?情节展开都由幼儿通过图标自己发现,通过个别讲述、集体讲述、小组讲述、讨论讲述、自由想象讲述展开,故事富有悬念,令人浮想联翩,回味无穷,能带给幼儿很大的想象空间,能带给幼儿大胆讲述的欲望。
【活动过程】
师:今天啊,老师给大家请来了几位动物朋友,你们想不想知道他们是谁啊?
1、教师出示图标1-4,引出故事。
师:请小朋友看一看,这些图标说了一件什么事?
师:谁愿意来说一说?(从前有三只猫,一只是黄猫,一只是蓝猫,还有一只是红猫。)
(设计意图:让幼儿学习看图标,了解故事中的三个主人公,也就是三只彩色的猫。)
2、引导幼儿看图标编故事。
师:这个图标是什么意思?(图6:表示看到)
师出示图标5-7(三只猫看到一只老鼠)
师:咦,你们看,为什么三只小猫都变成白色了呢?(同时出示剩余图片)
(设计意图:设置悬念,让幼儿带着问题去自己发现故事情节。)
教师出示图标8-13,引导幼儿说出故事的第二段:(三只猫看见了一只老鼠,三只猫追呀追,小老鼠怎么办呢?它逃进了一个面粉缸,三只猫也逃进了老鼠缸,其实小老鼠早就逃走了。三只猫从从面粉缸里跳出来,变成了三只小白猫。)
师:你们能不能按照图片把发生的事情来讲一讲呢?
(设计意图:让幼儿通过自己的观察发现理解来讲述故事的发生情况,由自由说到个别说的过程是孩子一个自我锻炼的过程,能做到给孩子充分的说的机会。)
师:真棒你们讲得都很不错,现在老师用好听的词语把这个故事变得更有趣好吗?(丰富语言)
(设计意图:教师的再次讲述一时帮助幼儿验证自己的理解是否正确,其二也对孩子提出新的要求,让孩子尝试学习用好听的字词讲故事讲述的更加生动、有趣)
3、幼儿根据故事内容选择图标并讲述。
师:现在小猫是什么样色的啊(出示三只小黑猫的图片),三只小猫为什么变成黑色的了呢?
师:你们看上面都有谁?发生了什么有趣的事情。(出示打乱顺序的卡片)
老师不小心把图片的顺序打乱了,不知道故事是怎么发生的了,请你们仔细观察按照事情发生的顺序排一排队,讲一讲。(幼儿操作)
(设计意图:再次将问题抛出,让孩子们去自己发现,不同的是这次的难度加大,要让孩子迁移上次的经验小组合作排序、讲述,培养孩子的合作能力。)
师:讲述故事后半段(三只白猫看见了一只小青蛙,小青蛙怎么办呢?它钻进了一直就烟囱,三只小白猫也跟着钻进了烟囱,其实小青蛙早就逃走了,三只小白猫从烟囱里钻出来变成了三只小黑猫。)
教师出示图标14-21
师:听完老师讲的这个故事,谁能把这些图片按老师讲的故事排排队?(幼儿自由交谈,并请个别幼儿上来试一试。)
幼儿看着图标讲述故事第三段。
(设计意图:让给孩子上来演示排列的顺序可以帮助其它的小组验证自己的排序是否正确,同时也让孩子带着上一次的经验进一步进行讲述,延续故事的发展。)
4、教师讲述故事结尾,使故事具有完整感。
师:现在啊,这三只小白猫都变成了小黑猫了。可是这三个淘气包还没玩够呢,关于它们的故事讲也讲不完。
教师出示图标22(三只黑猫),引发幼儿继续编故事的兴趣。
(设计意图:再次让给孩子们带着疑问自己去设计三只淘气的猫会有什么样的有趣的事情发生,充分的拓展孩子的想象能力,拓展幼儿的思维。)
师:讲述故事到结尾(三只小黑猫看见了一条小鱼,就跳进水里抓小鱼,小鱼游走了,三只小黑猫爬上了岸,变成了原来的三只小猫。)
(设计意图:因为是中班的孩子,还是给孩子一个完整的故事,让孩子有一种满足感,得到一种探索发现后的成功的喜悦。)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