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岁前父母教育方式不当易导致“啃老族”

10-12

每一个小孩都有无限的潜能,家园共育可以让孩子的潜能更好的激发出来!家长与教师之间要互相协助,有时候成绩并不意味着一切,让孩子正确认识自己是家长与教师的目标之一!那么,我们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应该注意哪些方面?为满足您的需求,小编特地编辑了“6岁前父母教育方式不当易导致“啃老族””,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请收藏。

成年以后,在经济、心理、生活等方面缺乏独立意识和独立能力,依然依靠父母的人被形象地称为“啃老族”。为什么当代社会出现了很多成年之后还依赖父母生活的“啃老族”?幼儿教育专家认为,“啃老族”的行为与他们在6岁前受到的不当育儿方式有关。对6岁以下儿童宜实行“粗放式”管理,以培养孩子独立、自信、勇敢等符合现代社会需要的品格。

致力于幼儿教育科学普及工作的幼儿教育专家李俊杰说:“就拿吃饭来说,孩子都好几岁了,父母还给孩子喂饭;或者当孩子自己吃饭把饭洒出来时,一些父母不是耐心提醒、纠正动作,而是对孩子大声呵斥,这对孩子的独立精神和自信心都是一种打击。”对儿童正常行为的压制和约束,不利于培养孩子独立、自信的品格。长此以往,孩子就会变得依赖父母,做事情畏首畏尾。

专家认为,让孩子自己吃饭,不仅有利于培养孩子的独立精神和自信心,还有利于培养孩子的手眼协调性,对以后孩子学写字、学画画以及培养动手能力都很有帮助。

根据学前教育理论,正常情况下,一个人的个性和心理素质在6岁以前基本定型,如果儿童6岁以前养成过多依赖父母的习惯,那么以后再培养他独立、自信、顽强的品格就会相当困难。

现在人们对中小学教育已经十分重视,但是对于幼儿教育关注不够。实际上,父母对6岁以下儿童的教育方式,会直接影响他成年以后的行为方式。6岁以前不当教育方式的后果,是难以挽回的。

专家提倡对6岁以下儿童实行“粗放式”管理。李俊杰说,“粗放式”管理,就是要给孩子自由,有“放手让孩子‘犯错误’”的勇气,不要过多加以束缚;其次是对孩子要适度保护,因为毕竟孩子还小,容易受伤;再者,就是给孩子以适当的引导和鼓励。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延伸读

父母期望太高易导致孩子自卑


我们常说:“没有压力就没有动力。”当父母一心为孩子的未来铺路时,经常忘记了孩子健康成长的最重要因素。如果父母对儿女的期望过高,给孩子的压力过大,那么孩子就像被套上了沉重的枷锁,再也无法前进,甚至会渐渐失去自信,陷入自卑的深渊。

自卑是缺乏自信的表现。经常自我鼓励、自我调节失败情绪,那么自信心很快就会树立起来。一个人的成败不是因为种族、背景,关键是你的心中有没有自信。自信心是一把生命的火炬,高举着它就能将人生的每一处照亮。

小宇出生于小康家庭,父母都是高级知识分子,爸爸是大学教授,妈妈正在读研究所。因为小宇是独生子,所以爸爸妈妈把全部的希望都寄托在他身上,希望他们的儿子和他们一样有知识、有成就,甚至超越他们。于是从小宇很小的时候开始,爸爸妈妈就为他制定了发展计划。

当小宇刚牙牙学语时,父母就教他念英文,到小宇三四岁时,他每天的时间都被父母安排得满满的,如早上起床要练发声、上午读书,下午学跳舞,晚上练琴。小宇的爸妈希望他成为一个各方面都优秀的人才,所以对他的要求都非常严厉。

小宇不论在幼儿园里还是进了小学之后,他每一项学业或是才艺都表现得非常出色,老师和同学们都很喜欢他。然而即便他在品德、学业、体能等方面,样样出类拔萃,但仍无法让他的父母满意,因为父母给小宇定的标准是永争第一。

每当小宇拿着自己认为满意的成绩单高高兴兴地回家时,得到的总是父母的训斥:“这题怎么会答错?这么简单的题目你都不会!”父母的反应让小宇伤心地低下头。

小学五年级时,小宇参加学校的朗诵比赛,得到第一名。比赛结束后,他欣喜地跑向爸爸妈妈,没想到面对的却是两人冰冷的面孔:“你看人家获优等奖的那个小朋友,声音多甜美,表情多自然,比你好多了。你呀,真让我们失望。”他听着听着,忍不住流下了委屈的泪水。

就在这样的教育方式下,小宇慢慢地变了,渐渐地,小宇仿佛换了一个人,本来活泼、开朗、调皮、聪明可爱的他,现在变得喜欢一个人独处,经常害羞,总是胆怯,也不爱和小朋友们一起玩;上课从来不主动回答问题,即便老师要他回答,他也总是表现得扭扭捏捏,老是说:“我不行!”“我不知道!”小宇再也不是以前那个充满自信、活泼可爱的孩子了。

当今大多数父母的心愿是期望孩子能够出人头地,有所成就,为此,父母常常想尽各种方法来培养孩子,但在父母一心为孩子的未来铺路时,经常忘记了孩子健康成长的最重要因素,以至于事倍功半,无功而返,不但使孩子的童年充满了痛苦的回忆,还为亲子关系蒙上了一层阴影。

有的父母平时常对孩子“我们家怎么会有你这么一个不争气的孩子”或是“你怎么这么笨,看看人家,可比你强多了”之类的话,往往是父母一时冲动而说出的令人气馁的话,孩子却容易把话当真,这些话会对孩子有强烈的暗示作用。

对孩子而言,父母具有绝对的权威,因此父母一句无心的话语,就可能使孩子完全否定自己,产生自卑心理。

父母教育孩子案例


如果说父母也是一种职业,那它应该是世界上最难的职业,因为它既没有入职考试,也没有岗前培训;既不能辞职,也不能退休。如果说家长难当,那么妈妈应该最难当,既要上得厅堂下得厨房,又要撑起职场上的半边天;既要能文善舞能写能画,又要斗得过古灵精怪的娃娃。

我不仅是孩子的妈妈,而且是一对双胞胎的妈妈。我的两个女儿都在六年读书。我们来自内蒙古的一个小旗县,为了两个孩子能够受到更好的教育,我辞掉工作来沈阳和孩子共成长,留下孩子爸爸一个人在家乡工作!在这里,我的孩子们享受到了优质的教育,先进的理念,和更全面的培养。这两个孩子的成长最离不开的是学校的培养,最离不开班主任的精心培养和老师们的关爱!其次,我觉得孩子能够自信地承担任务,背后离不开孩子的努力及家长的鼓励与帮助!

前不久,我们学校举行了六年级的军训比赛。我孩子所在的班选体委时,老师问谁愿意担任体委这个重要职务呢?我的女儿积极举手报名!下午孩子见了我,高兴地告诉我:“妈妈,我当体委了。”

首先我高兴地夸奖孩子能够勇于承担责任!大人小孩都一样,有任务了,就会有一定的压力。孩子隔了几天和我说:“妈妈我真怕我比赛那天出差错呢!”孩子心里有些担心了,我想作为家长,不仅要在语言方面给孩子鼓励,还得实实在在地提供帮助,给孩子自信!在接下来的几天里,我和家人一起扮演学生,让孩子当体委,练习动作和口令,在练的过程中帮孩子分析问题的原因,去解决问题!这样孩子心里就会踏实,更会拥有自信!展示之后回来,孩子和我说:“妈妈,我今天没有差错,表现的很完美,我自己也很满意!”听了孩子的话,我给了孩子一个拥抱,并说:“姑娘,妈妈真为你骄傲!你本身是有很大潜力的!继续努力!”

我的两个孩子从幼儿园到现在,都很愿意参加各种活动,我作为家长在背后极力支持、努力帮助孩子去尽量做到更好!

我虽然不是一位全能妈妈,但我却在孩子的心中播撒了这样一些美好的种子,这也许会助力他们的成长吧!

第一粒种子:尊师

人们赞誉老师是“手执金钥匙的人”,因为在孩子成长的道路上,老师可以打开孩子心灵中智慧的大门。所以,首先培养孩子尊敬老师,是我们家庭教育中不可忽视的一项重要内容!这样做,既是对老师的尊敬,也是对学校教育的支持,更主要的是对自己孩子的引领。早在孩子上幼稚园之前,我就和她们讲道理。我说:“姑娘,咱们去幼儿园,让你收获到最幸福的事,就是你会遇到很多朋友,有许多小朋友,还有大朋友。这些大朋友最可亲,更可敬,这些大朋友会给你带来很多快乐和成长,她们就是你的老师。”上学后,有时候孩子提出一些问题,我会故意告诉孩子,关于这个问题,老师会比爸爸妈妈讲得更好!还有很多时候和其他成年人闲聊,涉及学校的事,我也要在孩子面前夸奖孩子的学校和老师们尤其是班主任老师。无形中,孩子会觉得自己生活在这样的班级和学校里,非常幸运。带来这样的自豪感,孩子渐渐将老师当作了最可信任的朋友!所以,我的孩子从幼儿园到现在,都特别尊重每一位老师,孩子在学校看见老师累了或有不愉快的事情,她们也会感同身受。

其次,作为家长,我会经常主动与老师沟通。每当老师说孩子的优点时,我都会和孩子分享,告诉孩子老师特意给妈妈打电话说你表现特别好,向妈妈夸你了,妈妈真为你高兴!咱们一定要继续发挥自己的优点,继续努力!就这样孩子特别乐观自信!

第二粒种子:美育

审美态度是对待世界的一种特殊方式,世界上不缺少美,但我们不能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在审美这方面,我从孩子写作业,尤其是写字开始入手。记得我姑娘刚开始写字的时候,我故意写了两篇课文,一篇是用心写的,一篇是随手写的,随手写的那篇还故意没注重行距和字的结构。我让姑娘观察分析两篇的差距,并欣赏那篇书写美的课文美在哪里?然后我们挑几个结构具有代表性的字让孩子看书观察。孩子也认为书上的正楷字结构特别美,书就是我们的书法老师。就这样姑娘懂得写字时先观察,看看是什么结构,心里有数了才开始写!通过这方面的训练,培养孩子还学会了整体布局的感觉!在生活中也学会了观察,比如衣服及物品的摆放也注意起来了,渐渐地,我发现孩子对做手抄报,贺卡分布及规划也非常用心,审美有了一定的提升。这种潜移默化的过程,慢慢地全面提升了孩子美的品味!

第三粒种子:感恩

现代家庭中,孩子是我们的小太阳,全家以孩子为中心,给孩子处处创造优厚的生活条件。久而久之,很多孩子都认为得到的东西似乎是理所当然应得的,爸爸妈妈所做的事情当然也是他们应该做的。由此,使得孩子只要求别人关心,爱护,自己却不会想着关心别人,感激他人,养成自私自利的恶习。

所以,我很注重教育孩子说一些感恩的话。在孩子小的时候,有亲戚、朋友给孩子买的衣服、玩具,我都得告诉孩子必须感谢对方。没办法当场感谢的,后期也得补上。就这样不放过每件小事,现在孩子特别懂得感恩,也很会照顾别人,我姑娘从去年冬天开始,每天晚上都会先用她的小身体给我把被窝暖热了,她才自己钻被窝去睡觉,不让暖也不行。姑娘说:“妈妈,这是我的任务,我得天天打卡”。我每天往被窝里一躺,那种温暖太幸福了!总要送给孩子一个吻,作为奖励!现在我们和爷爷奶奶住一起,爷爷奶奶不舒服了,俩宝贝也要给爷爷奶奶按摩,按得特别棒。这是爷爷过生日时,孩子早早起来给爷爷按摩,给爷爷送惊喜的照片!

第四粒种子:好习惯

有位教育家曾经对于一个人的习惯问题做过非常形象的比喻,他说一个人养成好的习惯,一辈子都用不完它的利息;一个人养成坏的习惯,一辈子都偿还不清它的债务。习惯的好坏会影响一个人的一生!我培养孩子就是从生活中的各个方面的良好习惯入手的,持之以恒!

就拿培养孩子兴趣爱好这方面来说,在姑娘五岁时,开始学跳舞、弹琴。我们的态度就是要学就好好学!后来从孩子上一年级时我们决定利用寒暑假来沈阳找老师学习!就一直坚持每次放假都来上课,不管什么情况都不能耽误!有很多家长朋友们不解地问:“你会把孩子累坏呀,一个假期也不休息!”我觉得这累不坏孩子,这样做可以养成孩子早睡早起、吃苦耐劳、勤劳节俭的生活习惯,这样长期做下来,孩子也能学会独立按一贯的生活规律来制定合适的作息时间表。一旦孩子习惯过一种有规律的生活,那么时间观念就已内化成她自己的一种宝贵素质了!

总之,我教育孩子的宗旨是做更好的自己,人品在先!其实我和孩子、家人及朋友交流相处中就是给予了他们实实在在的付出,实实在在的爱!从来不和别人发脾气,包括孩子不听话,犯错误时,我也会用我的爱去浸润他们!在教育过程中也有很多次不顺心,但我还是控制自己,不能“吼”!这方面我在孩子刚懂事就开始做了。从小就特别认真、努力地去教育孩子,用一颗理解的心去爱她们、哺育她们!我把自己每次控制、忍耐、付出,理解为播撒了一颗幸福的种子,所以现在,我觉得自己已经开始收获幸福了,而这棵幸福树会越来越枝繁叶茂!

父母教育孩子心得


父母们都明白,教育孩子需要用好方法。那么什么是好方法呢?在我看来,最好的也是最有效的儿童教育方法,就是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

实际上,没有一个孩子不想成为好孩子,也没有一个孩子不想好好学习。他学习不好可能是碰到了困难,孩子需要的是父母具体有效的帮助,而不是唠叨或训斥。所以我给大家一个忠告:训子千遍,不如培养一个好习惯。

在这里,我愿意试着分享一下习惯培养的六大步骤,或许会给父母们一点启示:

习惯培养第一步

提高认识,或者说,引导孩子对养成某个习惯产生兴趣、认同和信心。

儿童时期最好的教育莫过于养成良好的习惯。所谓好孩子一定是有好习惯的孩子,所谓有问题的孩子一般都是坏习惯很多的孩子。一个坏习惯可能使人丧失良机,而一个好习惯则可能使人走向成功。

对一个学生来说,养成确认的好习惯会终生受益,如平时写完作业认真检查,考试时仔细审题,与别人有约的事情要牢记于心并提前落实等。这样的学生不仅学习成绩会好,为人处理也会爱到欢迎。

习惯培养的第二步

明确行为规范,让孩子对养成某个良好习惯的具体标准清清楚楚。

北京市史家小学的一个男孩子上课时很调皮,把任课老师惹生气了,下课了全班同学都埋怨他,这个小男孩很懊恼,就去找他的班主任孙蒲远老师。

孙老师做过40多年的小学班主任,经验丰富,是位全国特级老师。她听了小男孩的话,对他说:“犯了错就认错还是好孩子嘛。那你决定怎么认错呢?”小男孩说:“我去给老师赔礼道歉,再给老师鞠个躬。”孙老师说:“鞠躬很好,会让对方知道你很有诚意。可是你会鞠躬吗?试一下我看看。”小男孩直挺挺地点了一下头。孙老师摇摇头说:“这不是鞠躬,这只是点头嘛,点头道歉缺乏诚意。”那个男孩愣住了,因为长这么大,他从来不知道鞠躬与点头有什么区别。

这时,孙老师站起来,给小男孩演示怎么鞠躬:挺胸抬头,双手自然下垂,然后上身向下弯曲与地面平行,再平身,这才是鞠躬。然后,孙老师让男孩子练习了几次,才让他去给任课老师认错。

孙蒲远老师不愧是全国特级老师,她教育学生不光有耐心,还有细心,因为只有细致入微的指导,才能培养出真正的好习惯。甚至可以说,没有细节的指导,就没有儿童教育。

习惯培养第三步

适时进行榜样教育,让孩子对养成某个良好习惯产生亲切而向往的感情。

少年儿童时代就是榜样时代和偶像时代,因为孩子的学习特点就是观察和模仿。不要盲目阻止孩子追星,尤其是偶像对青春期的孩子极富吸引力,许多偶像身上具有榜样的因素,善于发现和引导的父母老师完全可以把偶像变为榜样。

习惯培养第四步

坚持不懈的行为训练,让孩子由被动再主动再到自动。

研究发现,初步养成一个习惯需要21天,而形成一个稳定的习惯需要90天。

做父母的都很明白,孩子小的时候容易乱,早上起来,我的袜子呢?我的鞋呢?裤子都找不到了,东找西找的,很乱。这就是没养成一个习惯。

这时候父母可以让孩子晚上睡觉以前,把衣服叠好,把鞋子放好,都放在一个固定的位置,把自己上学的书包有序地整理好。孩子开始不会,父母可以指导,演示一下,然后弄乱了让孩子做,孩子往往就很有兴趣,像军人一样,被子叠得整整齐齐的。

习惯培养的第五步

及时评估和奖惩,让孩子在成功地体验中养成良好习惯。

有的父母对孩子说:“假期到了,这个假期你要好好把你写字握笔的姿势练好,开学前我要检查。”

这种做法恐怕不行,孩子经常管不住自己,笼统的要求对他们难以起作用。因此父母要把大计划分割成很多个小计划,并不断地与孩子一起总结评估:今天做得好,可以奖励一颗小星星;7天都得到小星星,可以换1颗大星星;获3颗大星星,就可以获得更高的奖励。

这样,孩子每天都会知道自己是否进步了,并期待着明天的进步。

习惯培养的第六步

形成良好的环境或风气,让家庭生活和学校环境乃至社会风气成为孩子养成良好习惯的支持力量。

家里有个学生,就需要家庭成为书香之家。当孩子在学习的时候,父母在客厅看电视,韩剧一集接一集地看,看得泪水涟涟,还说:“孩子,别看电视,你要好好学习,写作业去。”孩子能专心学习吗?

最好是家里有专门的书房,孩子一张桌子做功课,父母在另一张桌子专心看书、练字。这样在父母的耳濡目染之下,孩子也会养成喜欢阅读、写字的好习惯。

然“托雨露而成润,意境可以稍变,然而乌可等量齐观也”,每个孩子都是父母爱的结晶,是上帝赐予父母最珍贵的礼物,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更需要父母根据孩子不同的发展特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习惯的培养是门科学。那么习惯培养的原则是要尊重孩子,尊重孩子的主人地位;习惯培养的目标是培养良好习惯来解放孩子的大脑,让孩子从一些低级的、束缚自己的不良行为习惯中解放出来。

不同性格孩子的父母教养方式


孩子是父母的镜子,孩子的所有行为都是父母教养是否得当的反照。要想及时纠正孩子的不良习惯,父母需要做的不是软硬兼施地去改变孩子,而是更多地窥探孩子的心理,并因势利导,让孩子心服口服地改变自己。

故事一:小心眼的甜甜

大年初一,奶奶给甜甜和她的表哥各准备了小礼包。甜甜看看手上的黄色礼包,又看了看表哥手中的紫色礼包,突然大哭起来,把自己的礼包摔到地上,扑上去抢紫色礼包。

奶奶忙把两个礼包当着甜甜的面拆开,原来是两盒一模一样的巧克力糖。

甜甜破涕为笑,甜甜妈却愁上心头:这么小的孩子哪来这么强烈的妒意?

细细想来,甜甜的嫉妒情绪存在已不是一两天了。4岁时,邻家孩子有一架钢琴,而甜甜只有电子琴,甜甜为此生了许多天的闷气。到邻家做客时,她竟逮着钢琴发泄般地乱弹一气,甜甜妈当时虽然制止了她的恶劣行为,却忽略了甜甜心理上的扭曲情绪。

到了6岁,甜甜的妒意表现得更强烈了。有一次,同学娜娜向她借辅导书,明明甜甜昨天刚买回家,她却说没有。甜甜妈问她为何要说谎,甜甜毫无愧色地说,谁让她什么都比我强,我就是不想借给她!

面对女儿如此强烈的嫉妒心理,甜甜妈不知所措。

分析

嫉妒是孩子自我意识觉醒的外在表现,一般来说,2岁之前的孩子还不会表现出妒意,但随着年龄增大,逐渐与周围的伙伴攀比,对自己几经努力也无法达成的目标充满不甘,这时,对“幸运儿”的心理排斥和强烈妒意就冒出来了。

嫉妒一方面是待人不够宽容的具体表现,另一方面也是孩子自我意识开始觉醒的表现,是成长的副产品。通常,嫉妒情绪强烈的孩子,好胜心也强,愿意为某方面超出同龄人而付出加倍的努力。父母要做的,是解决因此而产生的虚荣、攀比、说谎、任性等负面因素,而不要把嫉妒背后的进取动力也一笔抹煞。

对策

·鼓励孩子承认自己的嫉妒:

假如发现孩子有妒意,父母便斥之为“可耻想法”予以打压,会加深孩子内心的矛盾与扭曲;鼓励孩子说出来,才是舒解孩子内心压力的最佳途径。合理地解决孩子的一些需求,并鼓励孩子化嫉妒为力量,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自己的理想。

·机智地诱导:

有些腼腆、内向的孩子不会当面承认自己的嫉妒,他会把不甘和不满压抑在心里,然后找不相干的事发脾气,借题发挥。这时父母很容易较起真来—我就不信戳不穿你这点小把戏!但专家认为,点破大可不必,不妨让孩子与被嫉妒的对象一起生活一两天,让他自己去感受十全十美的孩子和家庭是不存在的,对方也有烦恼,也有得不到的东西,只是你不知道而已。

故事二:支配狂的阳阳

5岁的阳阳站在超市的玩具柜前,向妈妈索要一个“音乐坦克”妈妈说不买,阳阳沉默片刻便开始大吵大闹起来。妈妈无奈之下只好屈服。

谁知这时阳阳的注意力已经不在“音乐坦克”上了:他一把将妈妈递过来的“音乐坦克”扔到地上,用脚踢妈妈、踹“音乐坦克”,甚至对过来劝说的售货员又抓又打,围观的人越多他越闹得欢。这时,“音乐坦克”似乎早已在阳阳的视线之外,他失去控制般地撒野。

分析

任性是不少孩子的通病,如果孩子的任性行为得不到及时矫治,就会发展为心理障碍—支配狂。显然,阳阳的行为已经远远超出了“任性”的范畴,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他已经由任性发展为支配狂。

支配狂是一种由于性格过分偏激,导致情绪控制方面的障碍。具有支配狂的孩子过分地以自我为中心,无理要求所有的人都必须围着他转,并倾向通过极端的语言、行为等来引起旁人的注意,从而获得心理上的满足。如上例中的阳阳,后来的目的已经不是要获得“音乐坦克”,而是通过吵闹、撒野的方式来引起周围人对他的关注。

特别提示:有慢性疾病或身体有缺陷的孩子、被宠爱过度的孩子以及自幼受到忽视的孩子最容易出现这样的问题。

对策

防胜于治。下面这些及时而恰当的早期教育相信可以有效地防止孩子“走火入魔”。

·关注孩子的情绪变化。

情绪变化是孩子心理健康的“晴雨表”。当孩子出现任性行为时,一定要找出原因:是孩子没有得到恰当的关注,受了委屈,还是孩子的合理要求没有得到满足?然后针对具体原因及时疏解孩子的情绪,而不是一味斥责孩子。

·不要无限制地满足孩子的要求。

父母绝不能因疼爱孩子而不断无原则地满足他,不管合不合理。比如,孩子挑剔食物,不妨就让他饿一饿,绝不额外给食物,几次之后,他就会知道什么样的行为是得不到父母支持的。

·教孩子学会与人合作。

比如在家通过食物分享、角色游戏等各种方式,让孩子了解到自己只是家庭中的一个成员,而不是核心。

·树立起父母的权威。

当发现孩子开始有“支配狂”的行为苗头时,应当明确告诉孩子“不行就是不行”,让孩子能够看到并领教父母的权威。

当然,如果孩子已经形成了这种心理障碍,纠正起来就绝非一日之功了,建议尽早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

故事三:胆小的小强

小强5岁生日那天,爸爸妈妈带他去吃肯德基,他满心欢喜地跟着爸爸妈妈出了门,到了肯德基店门口,却突然说不想吃了。

“为什么?”“我不想浪费那么多的钱。”小强的回答让爸爸妈妈十分感动,觉得有如此懂事的孩子真是自己的福分。虽然爸爸妈妈一再劝说小强进去,但小强坚持己见,丝毫没有要退让的意思,于是爸爸妈妈也只好作罢。过了一会儿,小强发话了:“妈妈,我想买个东西。”“买什么?”“我什么都不要。”小强狡黠地笑了。一家人在大街上溜达着,小强不时地冒出一句:“妈妈,我想买个东西。”但每次妈妈问他想要什么,他都回答说他什么也不要。爸爸妈妈终于明白,实际上,小强是真的想要买点什么。“我知道你是真的想买点什么。到底想要什么呢?”“我不敢说,怕你们不让。”小强终于扭扭捏捏地亮出了自己的底牌。当爸爸妈妈向他保证为了庆祝他的生日,会满足他的要求以后,小强才将真实想法告诉了爸爸妈妈——原来,他想要一个梦寐以求而价格不菲的玩具。

分析

孩子之所以不敢直截了当地说出自己的想法,源于爸爸妈妈一向限制孩子买那些他们自己认为毫无意义的玩具。孩子害怕失败,所以只好与爸爸妈妈玩忽悠。爸爸妈妈给了孩子一种“任何要求都不可能实现”的挫折感,使孩子失去自信,不敢将自己的真实想法告诉爸爸妈妈,这种过分压抑的心态对孩子未必是一件好事情。

对策

·对孩子的要求,只要合理,爸爸妈妈就应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尽量给予满足。不能满足的,要向孩子解释清楚,让孩子自愿放弃要求。

·如何满足孩子的愿望有个度的问题,比如,如果周围的孩子都拥有众多的玩具,我们又如何限制自己的孩子期盼获得喜爱的玩具的愿望呢?给孩子适当的成就感与挫折感都是必要的,孩子需要宽松但又不放任自流的环境来磨炼良好的心态。有着良好心态的孩子成人后才能健康地面对社会,并最终走向成功。

父母教育孩子的6句话


好父母都是学出来的

没有天生的成功父母,也没有不需要学习的父母,成功的父母都是不断学习提高的结果。

一位优秀的母亲甚至说:

很多人都认为我很轻松,说你的孩子那么优秀,根本不用管,殊不知,我连晚上睡觉其实都有一个眼睛是睁着的!

好母亲防患于未然,而不合格的母亲是,孩子的问题已经很严重了,甚至老师都已经找孩子谈话了,她还没有意识到问题的存在。

进入21世纪,信息社会对人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任何岗位都要求培训、考核,但似乎只有生养、教育孩子不需要培训,好象自动就会上岗而且永远不会下岗,其实这种认识是错误的。

每一个人在做父母之前都要学习相关的知识,关于怎样做父母的意识和知识准备得越早越好,越充分越好。

好孩子都是教出来的

我接触过数百位优秀的父母,他们的一个共同点就是在教育孩子上费尽心思!

有些人可能会说,有那么多的父母大字不识一个,不也教育出好孩子吗?其实,文盲并非不会教育,这些父母同样是教育孩子的高手。

《焦点访谈》曾介绍过世界中学生奥数金牌获得者安金鹏的事迹。他家里极穷,考取了重点中学,却没有钱上,父亲说让孩子去打工,人家上了大学还没有工作呢,更何况你能不能考上大学还不知道。

但母亲坚决不同意,将家里唯一的一头驴卖了。孩子在中学里是唯一一位连素菜都吃不起的人,是唯一一位连肥皂都用不起的人。照这样来说孩子全靠自己了吧?

当面一问才知道,虽然这位母亲连小学都没有毕业,但她却让自己的孩子在小学之前就把四则运算做得滚瓜烂熟。仅此一点又有几个大学毕业的父母能够做到呢?

好习惯都是养出来的

很多父母将孩子的不好的习惯怪罪到学校身上,怪罪到老师身上,怪罪到孩子身上,唯独没有怪罪到自己身上。

其实孩子身上的多数习惯——无论是好习惯还是不好的习惯都是我们父母有意或无意培养出来的。其实父母每时每刻都在教,只是自己没有意识到自己在教,这就是“潜教育”,是比“显教育”威力大得多的本质教育。

优秀的孩子多是优质教育的结果,问题孩子多是问题家庭的产物。

孩子的问题大多不是孩子自身造成的,而是父母问题的折射,父母常常是孩子问题的最大制造者,同时也是孩子改正错误与缺点的最大障碍。

当务之急需要教育的不是孩子,而是父母,没有父母的改变就没有孩子的改变。没有不想学好的孩子,只有不能学好的孩子;没有教育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教育的父母。

好成绩都是帮出来的

关于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全社会都要有正确的认识。应试教育是学校和家长都回避不了的问题,需要学校和家长共同来适应。

据统计,我国有近1000万“闲散”的未成年人。所谓闲散的未成年人,就是指理应在学校读书而不愿读书,选择辍学的孩子。这其中94%是学业失败的结果,学业落后、厌学、逃学、离家出走成为当今未成年人犯罪的四步曲。

因此,帮助孩子适应应试教育也就成了我们父母的一份应尽的义务,而帮助孩子减负的最好办法是我们父母增负,就是我们父母能够成为孩子的导师。

好成绩当然是学校老师带出来的,但在应试教育竞争如此激烈的今天,这些好成绩正越来越多地浸透着父母的汗水。

好沟通都是听出来的

对于孩子进入初中、高中的家长来说,普遍存在一种困惑,那就是同孩子难以沟通。

进入青春期的孩子与进入更年期的母亲的冲突更多,不仅是因为处于内在的心理动荡期,更重要的是两者的外部压力都很大,孩子面临的是升学的压力,母亲面临的是事业的压力,这就更需要加强沟通。

优秀的父母在这方面大都做得很好,他们良好的沟通来源于自觉地遵循了以下这三条原则:

第一个步骤是倾听,就是让孩子把话说出来,并且听懂孩子话里的真实意思。

第二个步骤是理解,就是站在孩子的角度想想是不是有道理。

第三个步骤是建议,有道理的孩子并不一定就能采取正确的行动,因此父母这里应该给予建议。

在这三个步骤中,倾听是父母们做的最差的。

好成就都是化出来的

智力不是最重要的,比智力重要的是意志,比意志重要的是胸怀,比胸怀重要的是一个人的品德。

遗憾的是,现在对品德重视的人不是越来越多,而是越来越少。至于说到一个人的胸襟和抱负,更是父母们不愿听的海外奇谈,因为与当下的考试分数无关!

其实这些正是一个人成长中最重要的。我们在看人物传记时,常常都会对主人公幼年时的不同凡响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原因就是这种成就动机对一个人的影响巨大。

意志、胸怀、品德等这些最重要的因素,不是通过父母的说教——这种“显教育”就能产生效果的,而是通过父母的行为——即“潜教育”化进孩子的血肉里。

让孩子养成大胸怀的最好方式,除了父母能做好的表率外,就是让孩子多读名著,多读伟人的传记,让孩子从小学会用伟人的眼光来看社会和自己。

几种不当的教育方式要规避


父母对孩子的任何教育方法要基于孩子的心理接受程度和孩子对事物的认识程度,要因时、因势、因孩子而设计教育方法。专家认为,以下几点普遍化的不当教育方法会对孩子的心理健康产生不利影响,尤其需要规避。

1、在公众面前对孩子训斥以“无能”、“笨蛋”、“蠢”等之类尖刻话语。幼儿心理非常脆弱,也非常敏感。他们对自身能力的判断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家长和老师的评价。当大人在公众面前批评他们“无能”、“笨蛋”之类的话语时,会让孩子感性地认为自己真的比别的孩子更差,因而自尊心受损、内心会产生畏惧感,会让孩子排斥接触社会、排斥参与幼儿活动,这也可能会让孩子心生梦魇。

2、在公众面前用“打屁股”、“打手掌心”等不当的动作来批评教育孩子。当孩子在学习或生活中犯小错误时,一些家长不仅喜欢大声喝斥,还喜欢用打小屁股、打小手掌心等手段来教育孩子。在家长眼里,这些传统的教育手段是行之有效的,一方面这不会让孩子受伤,另一方面也能让孩子警醒。没错,老祖宗留下的东西有些是有道理的,但我们要知道,这些教育手段的实施是要看环境的,在公众面前,尤其是在小朋友们面前打屁股、打小手掌心,会让孩子自尊心受伤害,因而内心产生巨大压力。

3、以成人的眼光来看待幼儿的成长进步。一些家长喜欢以成人的眼光来看待孩子的学习与生活的进步,总以为孩子报名参加一些学习课程是因为孩子认识到这些科目的重要性,总以为孩子想取得重大进步才去报名参加各类学习。事实上,在更多孩子的眼里,报名参加各类兴趣学习班,并非是因为孩子想真正学到什么,很多情况下是孩子觉得这些课程好玩,或者这些课程有很多小朋友在玩,这些原因才是孩子参加兴趣班的真正原因所在。因而,大人如果以成人的视角来看待孩子的成长,进而用成人的言行来对待孩子,会让孩子产生巨大的压力,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总之,我们要学了解幼儿的心理,不要以成人的言行来给孩子施以无谓的压力,要学会用幼儿的语言、用适当的方式来与孩子交流。只有这样,我们的孩子才会沐浴在快乐的阳光下健康成长。

相信《6岁前父母教育方式不当易导致“啃老族”》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幼儿教师教育网”是您了解教育孩子的方法,工作计划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yjs21.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幼儿故事6岁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