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家庭教育如何培养幼儿的独立性

10-14

孩子的成长是不可逆的,所以好的家园教育非常重要!家长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帮助孩子解决问题,并使其积极健康快乐地成长!那么,家长可以配合教师做哪些工作呢?小编特地为大家精心收集和整理了“浅谈家庭教育如何培养幼儿的独立性”,欢迎阅读,希望您能够喜欢并分享!

浅谈家庭教育如何培养幼儿的独立性

耿东利

当今社会,独生子女的家庭数量在不断的增加,父母长辈过渡溺爱孩子,包办孩子的一切事情,从而导致幼儿的独立性减弱。在家庭中我们应该如何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呢?本文针对这个问题提出以下建议:第一,家长应耐心指导孩子,鼓励孩子去做力所能及的事情;第二,家长应归还孩子独立抉择的机会;第三,给幼儿树立良好的榜样,为孩子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第四,培养幼儿的自我保护意识;第五,家园合作共同培养孩子独立性。

【关键词】幼儿;独立性;家庭;培养

首先我们先一起来看一个案例,“国外有一个4岁的孩子,面对突然晕倒的妈妈,他能够从容不迫地打电话求救,把门打开让营救人员进入,正因为抢救及时母亲获救了。”这是国外家庭教育中培养的孩子,我们可以思考一下,如果在我们的家庭中,面对这样的情况,我们的孩子会有什么样的表现呢?是不是也能够从容不迫地解决问题?我想大多数人会说:“孩子那么小,哪会解决这样的问题呢?”正是因为我们的家长会有这样的想法,什么事情都替孩子去做,而不注重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因此导致我们的孩子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会说我还小,我不会做,反正还有我爸妈呢!孩子的独立性越来越差,而依赖性越来越强。那在家庭中该如何培养我们的孩子,能够使他们像国外这个孩子一样拥有独立性呢?本文对如何在家庭中培养幼儿独立性提出了一些技巧和方法。

一、幼儿独立性内涵

独立性是一个人能够独立生活,能够适应社会生活,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不需要外界环境的干扰或帮忙,自己独立完成。而幼儿的独立性是指在幼儿生长到一定阶段,儿童能够发挥自己的能力独立的完成自己力所能及的任务,同时也包括幼儿独立思考不轻易依赖成人;独立探究善于和喜欢积极思考问题;独立创造敢于大胆想象尝试的过程。而幼儿产生独立性表现在:第一,在心理上,孩子对父母的要求和决定表现出反抗;第二,在语言上,孩子开始说,“我自己吃,我自己睡”等话语。

二、幼儿独立性培养的重要性

(一)独立性是时代对儿童素质的要求

意大利著名教育家蒙台梭利说:“教育者首先要引导孩子沿着独立的道路前进。”她认为儿童本身就有巨大发展的潜力,家长就应当尊重孩子独立性和自主性,给孩子自由发展和创造的空间,孩子在自由的空间中将会发挥出惊人的潜力。因此,我们应当知道培养幼儿的独立性是多么的重要,同时也是我们时代的要求。

在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中,也针对这个变换万千的世界,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中提出了教育的“四个支柱”,即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生活,学会生存。而这四个支柱中,任何一个支柱都体现主体的独立性,由此我们可以知道独立性的培养对整个世界都有重大影响。

目前在很多的西方国家他们都很重视独立性的培养。比如美国的幼儿教育,从一岁起就开始培养幼儿的自我服务的能力,以此让孩子从小就开始来有独立生活的意识,到年满十八岁后的孩子就不再依赖父母。而这一切的现象在我们中国是很少能够见到的,现在的中国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个个都是家中的小皇帝,小公主。与美国相比之下,我们一岁的孩子还在父母的紧紧的怀抱中,还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无微不至的照顾,没有得到任何的自理能力的训练和培养,在家人眼中只是个什么都不懂的孩子,而年满十八岁后的孩子仍然还是依靠父母来生活。我们会经常羡慕别的国家的孩子能够有独立自理能力,其实不必羡慕,因为我们也能做到,只要我们从此刻就开始重视对幼儿独立性的培养,我们的孩子也能做到。

时代的发展瞬息万变,许多发达国家都在提倡孩子的独立性培养,要想让我们的孩子也能够拥有四岁就能从容不迫的处理紧急事情的能力,要想让我们的孩子能够生存在这个竞争激励社会,我们就应当从小培养孩子的独立性,不应该包办孩子的一切事情,让孩子从小就有独立抉择、独立生存的意志。

(二)独立性是孩子心理和生理发展的需要

儿童心理学研究表明:幼儿期心理活动的主动性明显增加,喜欢自己去尝试体验。1到3岁的幼儿已经具有一定的主观能动性和自我意识,在这个时期幼儿已经产生了独立性的需要,想要脱离家长的约束,自己去从事一些想要做的事情。比如自己独立行走,拿自己想要的玩具,自己使用工具,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等等,因此在这期间,家长可以根据幼儿心理需要正确的鼓励引导孩子独立完成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这样即满足了孩子这个时期的心理特点,同时也培养了孩子的独立性。只有让孩子从小学会独立才能在长大了照顾好自己,才能对自己负责,才能帮助他人,更好的服务社会。

而从幼儿的年龄特点来看,幼儿期也是自觉的行动目的逐渐形成的时期,但从意志品质形成的个别差异角度看,幼儿末期儿童意志行动独立性品质形成与否、独立性程度的高低,还依赖于成人的教育和指导。因此,成人的教育是至关重要,在家庭中,父母应当为孩子创造安全自由的环境,引导幼儿自己提出行动,再鼓励孩子们自己选择行动的方法,只有这样幼儿的独立性才能迅速的形成并且得以提高。

为了孩子更好的成长,我们应该把握孩子生理和心理成长的需要,培养孩子的独立性,让孩子自由的成长,使孩子能够拥有一个美好的未来!

三、在家庭中培养幼儿独立性的策略

(一)家长应做到耐心指导,鼓励孩子去做力所能及的事

只有经过不断的实践,才能够逐渐的培养孩子的独立性。以使用勺子吃饭为例,开始时儿童把盛有食物的勺子斜着往嘴边送,还没送到嘴边食物都翻撒掉了,以后儿童慢慢地学会拿着勺子的柄,盛满食物以后,平端起来,达到嘴的高度,才向嘴里送。孩子在一次次的尝试后,学会了使用勺子吃饭。

在日常生活中,父母会觉得孩子乱动,不听话,爱捣乱,可能会严厉的批评孩子不对。可父母们却忽视了,爱动,好动是孩子的天性,也是孩子粗大动作到精细动作骨骼发展的需要,因此,父母应当尊重孩子的生理发展,不要因为孩子做不好,而不让孩子去做,应当不断鼓励孩子尝试新事物,才能促进孩子的成长。我们应该学会耐心指导,在孩子遇到困难时,鼓励我们的孩子继续去做,这不仅锻炼孩子的动手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孩子的自信心。

父母都希望孩子有个美好的未来,我们就应该对孩子的进行不断的鼓励。让孩子学习自己擦鼻涕、洗手、洗脸、穿衣服、整理床铺等。这些看上去虽是很小的事,但无形中让幼儿独立生活能力得以提高。当孩子完成一项工作后,作父母的要给以适当的肯定和赞赏,当孩子的存在价值被肯定,自己的工作成果被肯定,他们也会感到无比的兴奋和快乐,在很大程度上增进孩子的自信心。在日常生活中可以培养孩子自己整理书包,自己吃饭,自己入厕,自己整理衣服等,孩子能够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在让孩子学会独立自主的时候,孩子可能会遇到失败,在这时,父母应该给孩子一些鼓励的话,或者是身体上的亲密动作,让孩子感受到我们的爱,并同时和孩子一起完成孩子要做的事,让孩子树立起自信心。

(二)归还孩子自我抉择、独立解决问题的机会

首先我们先来看一则案例,看乐乐的爸爸如何培养孩子独立性的。乐乐和童童在争抢玩具中而打架了。他向爸爸寻求帮助。爸爸对他说:“你和童童是好朋友,你们之间发生的事情,你们自己去解决好吗?爸爸相信你能行。”乐乐说:“我能给我点建议吗?”爸爸还是说“孩子你能行的!”。第二天,乐乐见到童童后把玩具主动让出给童童玩,两个人又重新和好了。

第二个案例,我们经常会提到在独生子女的家庭中,当孩子跌倒时,父母和家中的老人全部跑过去扶起孩子,并互相责怪对方没有照顾好孩子。难道孩子跌倒了真的爬不起来吗?我想,经过孩子自己的努力,他肯定会爬起来的。

两个案例相比,我们知道乐乐已经学会独立抉择,而这个机会是爸爸归还给他的;同时我们也知道案例中这个家中的小皇帝是可以自己站起来的,然而他自己并没有抉择的机会就被父母扶了起来的。由此我们可以发问,“是谁让孩子失去了独立抉择的机会?”我想说正是父母无微不至的呵护恰巧剥夺孩子独立发展的机会。我国著名儿童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说过“凡是儿童自己能够想的。应当让他自己想。”因此,当孩子提出“我自己来,我自己做”时,这都是孩子独立性的表现,在孩子安全的情况下,父母不要插手孩子的事情,要把抉择和判断还给孩子。

在一项调查中发现,在家长制关系下长大的孩子,往往表现出思维单板,没有主见,还容易受别人的影响,这就使幼儿缺失了独立思考,自我能力的发展的机会。相反,在民主的家庭中孩子表现出思维活跃,有自己的想法,不容易受到他人影响。所以,我们可以经常去引导孩子去处理自己遇到的问题,可以使用如:“你觉得这件事应该怎么做,你的想法是什么,你有什么好方法吗?”等引导词来鼓励孩子自己解决问题。

(三)给幼儿树立良好的榜样,为孩子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

当孩子来到这个世界后,最先接触的人是父母,最先接触的环境是家庭,而0到3岁的孩子思维还是直观行动思维,喜欢模仿也是孩子的天性,而在这一时期,孩子会把父母当作榜样来模仿。在公益广告中,我们看到妈妈为自己的妈妈端上洗脚水,被年幼的孩子看见了,他也为自己的妈妈端来了洗脚水,妈妈洗脚这个短暂的广告感动了许多人,同时也向我们证实了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在日常的生活中,父母的言行举止都会影响孩子。因此,父母应当多抽出时间和孩子相处,在相处期间,父母应当克服自己在遇到事情时,缺乏主见,优柔寡断的性情。父母应该尽量做到做事不依赖别人,做事情有自己的方法和见解,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有良好的自理生活习惯,从而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在日常和孩子交往中,父母都应该时刻注意到自己的形象,展现出自己的独立和自主,这些都会对孩子的独立性的培养起到良好的教育作用。

(四)培养幼儿的自我保护意识

在幼儿时期,孩子的大脑神经发育不完善,骨骼的发展都是完善的。比如:儿童开始学习独立行走时,身体的各部分不能配合协调,很容易摔倒。而幼儿又是一个活泼爱动,好奇心强的群体,他们很容易受到外界的伤害,但他们又不愿意受到大人的保护,所以一旦受到伤害也会很严重。对于这一切父母会对幼儿的进行过度的保护帮助或者是去指责孩子的好动,过度保护会让孩子失去独立、自由,指责孩子会让幼儿失去探索新事物的欲望,并且变的胆小,这两种教育方法都不利于孩子的独立性的健康发展。正确的做法则是:首先,要保证孩子所活动的地方安全;其次,在日常生活中增加儿童的安全知识如看动画片,讲故事,图片教育等方法;最后,在孩子的实际活动中,告诉孩子什么是安全的,什么会受到伤害,怎样避免和保护,以此来培养孩子的安全意识。安全意识的培养可以进一步促进孩子独立性的发展。

(五)家园合作共同培养孩子独立性

有一个三岁半孩子的家长说:“我的孩子独立性特别差,什么也不会做,连吃饭都得让我们喂着吃,可我孩子的老师却说,我儿子特别棒!孩子自己会收拾玩具,会自己吃饭,自己穿脱衣服,我以为是老师在鼓励我的孩子,可经我证实孩子在幼儿园真的会做这些,可为什么在家却不会做呢?”面对这样的问题,我想告诉家长,孩子在家不愿意去做,主要是因为孩子在幼儿园,我们家长一天都没见到孩子,等放学接孩子时,会对孩子百倍关心,孩子说抱着走,有时家长会要求让孩子自己走,可孩子一哭闹,家长们就心软把孩子抱起来,从而孩子就开始产生依赖性,自己不愿去做自己会做的事情了。出现这样的问题,在于我们家长没有做好家园共育工作。在此给予家长一些建议:第一,家长应该多与老师沟通,了解幼儿园一日流程,与幼儿园教育保持一致的,如鼓励并要求幼儿自己收拾玩具,自己吃饭,自己穿脱衣服等。第二,家长应积极去参加幼儿家长会和有关家庭的讲座,不能因自己工作忙,而让孩子的爷爷奶奶取而代之。第三,家长也应该认真填好家园联系册,反映幼儿在家表现和培养孩子中遇到的问题,与老师保持良好的沟通,培养孩子养成独立的生活习惯。

四、结语m.YJs21.COm

孩子的未来会是什么样的?很大程度取决父母从小对孩子的教育和培养。为了孩子能够更好的成长,父母应当耐心引导幼儿逐渐养成独立的习惯,给孩子自己去尝试的机会,为幼儿创造独立发展的空间。在培养过程中积极鼓励孩子的每一点进步,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从小培养我们的孩子学会独立的生活吧!

参考文献: 

[1]马春艳.浅谈幼儿独立性的培养[J].家庭与家教(现代幼教),2007,(3):34-35

[2]周丹.在家庭教育中,注重幼儿独立性的培养[J].学菀漫步,2010,(7):55-56.

[3]田锐.刍议幼儿独立性的培养[J].岱宗学刊,,1999,(1):89-90.

[4]宋志玲.培养幼儿独立性之我见[J].当代教育科学,2003,(17):23-24

[5]陈鹤琴.陈鹤琴全集[M].江苏:江苏教育出版社,1987:3

yJS21.com更多精选家园共育阅读

育儿观念:浅谈如何培养幼儿的独立性


育儿观念:浅谈如何培养幼儿的独立性

面对竞争激烈的社会环境,如何培养孩子的独立性、自理能力,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自我服务的能力等独立能力,以便将来适应竞争激烈的社会,是每一位家长的心愿。

独立性是指一个人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它是社会生存及进行创造生活必备的心理品质;又称不依赖性,通常是指善于自我决策,独立地寻找解决问题的方式并实施解决问题的行为所反映的个性品质,人的独立性应该从小培养。培养孩子独立性是让孩子有自己的主见,让孩子学会独立思考和创新,独立做属于自己的事情。让孩子学会为自己负责,为将来多学一些本领,为将来多受一些磨练。

独立性对成功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成功的人多是一些独立性较强的人,他们善于思考,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但是不少家长,包括我们的老师,都喜欢那些听话的孩子,事事包办,不放手也不鼓励孩子去做力所能及的事情。长此以往,使得这些孩子的依耐性强,独立性差,且经不住挫折和打击,意志力也相对薄弱,情感脆弱,创造力也被无情的扼杀了。因此,家长要尊重和满足幼儿不断增长的独立要求,避免过度保护和包办代替,鼓励并指导幼儿自立、自理的尝试,培养孩子的独立性,让他们在活动中自由飞翔。

培养孩子的独立性,本人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家长要学会“放手”。

家庭是培养幼儿独立性的首要场所,让孩子做他们自己能做的事情。

任何一个孩子,都是由于父母的教育和环境的影响,才形成了不同的人格品质和能力的。儿童心理学研究表明:幼儿期心理活动的主动性明显增加,喜欢自己去尝试体验。家长可以因势利导,把握孩子这个时期的心理特点,在保证孩子安全的前提下,放手让孩子去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在孩子两、三岁的时候,随着孩子生理结构和功能的发展以及能力的增强,开始出现独立意识的萌芽,这时候孩子非常希望自己尝试和参与成人的活动,家长就应该引导孩子如何去做他们力所能及的的事情,让他们在日常小事中体会到成功的体验,从而增强自己独立处理事情的自信心,这样在以后遇到更大的挑战的时候不至于不知所措。

我在孩子2、3岁的时候,经常带着孩子一起去购物,并会在购物的过程中通过“小心”、“看看”、“你跟叔叔、阿姨说”“问问”等提示语,无意中告诉孩子在整个购物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事项。直到孩子3岁,我开始让孩子独自在小区的范围内购物,第一次我偷偷地跟着孩子,发现她在下楼梯时小心翼翼,过马路时“左顾右盼”,买东西时,大胆勇敢地跟售货员提出自己的需求,能顺利地完成购物。孩子回来以后,为自己的第一次独立完成的购物任务而欣喜若狂。此后,她便能独立地在小区里购物,成为我们的“好帮手”。

2、尊重孩子,与孩子交流,让孩子“有主见”。

让孩子提出对自己可以理解的事情的主意和意见。

家长应该把孩子看作一个独立的、与父母平等的个体进行交流,尊重和了解自己的孩子。有不少家长经常说的话就是“你还是个小孩,你懂什么”?这样的家长很少与孩子交流,认为只要满足孩子的生理需要、物质需要就行了,什么都替孩子决定,很少问孩子愿意做什么,不去征求孩子对事情的看法和意见,这样父母就无法了解自己的孩子在想什么,无法走近孩子的内心世界,所以也无法赢得孩子的信任。家长应该把孩子看作一个独立的、与父母平等的个体进行交流,来尊重和了解自己的孩子。特别是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孩子内心世界越来越丰富,家长更应该尽量抽出时间与孩子交流沟通。

忆起孩子在刚上幼儿园的时候,情绪起伏很大,我们的工作也很忙,但是我们每天都会利用放学时接孩子的时间,洗澡、睡觉前的时间,还有上学前的时间,跟孩子进行交流,在谈话的过程中,我们总是扮演另一个孩子的角色,以孩子的口吻与之进行交流,慢慢地,通过交流的过程,我们了解到孩子存在困惑,帮助她及时解决,使她很快地适应了幼儿园的生活。现在,孩子会主动跟我们分享园中的一切事情,高兴的,伤心的,困惑的,都会与我们分享,与我们成为了“好朋友”。

3、学做“懒父母”。

每一个人出生之后都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挑战。父母不要在孩子一遇到困难时就迫不及待地去帮助,比如,孩子摔倒了,马上跑过去把孩子扶起来;孩子吃饭把饭撒在桌子上,马上就批评孩子,然后连忙给孩子喂饭,这样做只会让孩子感到自己无能、感到自卑,从而失去探索世界、尝试新任务的勇气。

在孩子进入幼儿园后,我发现她会许多事物都感兴趣,画画、剪纸、读书、写字……对于她所热爱的活动,我们从来都是“袖手旁观”,开始,她把家里搞得“乱七八糟”,作品出来也是“一塌糊涂”,我们也从来没有责怪她,知识对她的“杰作”给予肯定。每当她请我们帮忙时,我们总是鼓励她,让她自己想办法解决,现在,她通过自己的努力,终于初见成效了,画画得有条有理,剪刀使用起来得心应手,读书、写字也是进步神速。就是这样,我们都“变懒”了,现在大部分事情,孩子都能独立解决。印象中最深刻的就是学习“滚轴溜冰”。起初,由于我们都不会,牵着孩子,没有两分钟,我们就累了,毫不犹豫地,我们率先放弃,心想着让孩子大点再学吧!没想到,过了一个月,孩子突然自己把鞋子翻出来,自己穿上全副武装,扶着家里的桌椅、沙发、柜子等,一步一步地踏着走,摔倒了,她也不哭,我们就在一旁只管做自己的工作,但我们能看到,孩子在整个过程中摔倒了,站起来,又摔倒了,又站起来……过了2天,竟然让她学会了踏步走。接着,她觉得自己已经走得比较熟练了,就开始摸索滑行的方法,又过了2天,她也能熟练地滑行了。但是新的问题出现了,她自己不能很好地停住。于是,她自己又去请教了那些会的孩子,经常那些孩子的指点,她总算是完全学会了。这让我不得不惊叹,孩子的自学能力真是强啊!这种独立能力的形成,全赖我们两个“懒父母”!

在孩子遇到一些可以自己战胜的困难的时候,父母应该给他们自己克服的机会,别忘了,孩子不是父母手中的风筝,他们终归有一天要离开父母的怀抱,为了将来他们会成为能翱翔在天空的雄鹰,我们做父母的应该从现在开始、从日常小事做起,培养孩子将来的立身之本-独立生活的能力!

4、以身作则,做个“好爸爸,好妈妈”。

在家庭中父母是孩子的榜样,我们要为幼儿提供良好的行为楷模,作为父母不能以工作忙,没时间为理由拒绝和孩子进行亲子间的游戏,我们应多抽一些时间陪孩子玩,给幼儿提供更多的接触模仿机会,这样对幼儿独立品质的形成起到了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家长要给孩子一个独立自主的好榜样。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如果你自己就是一个处处依赖他人,对什么事都拿不定主意、动不动就寻求帮助的人,那你不要指望你的孩子能够独立自主。你的一举一动,还有你的品质,都是孩子模仿和学习的榜样。所以,先从你自己独立自主做起。

5、让孩子独立思考,培养孩子初步思考的能力。

培养孩子逐步思考的能力,就是勤动脑,不仅要孩子自己独立动手去做事,还要孩子独立的动脑去想问题。常常看到有些家长不厌其烦的回答孩子的问题、给孩子讲书,利用一切时间来丰富孩子的知识。全都是家长讲,单方面输入。实际上培养孩子获取知识的能力,比给他脑子里装多少知识都重要。陈鹤琴先生有一条原则,他说,凡是儿童自己能够想的就应该让他自己去想。因此,我在孩子向我们提出问题的时候,我们都会先跟她说“你觉得呢?你想一想!”我们会给孩子充足的时间,让她告诉我们答案,经常,她都能说出自己的理解,有对有错,对的,我们给予肯定,表扬,错的,也没有关系,我们会跟她讲解,这样,她的印象就更深刻。久而久之,她现在遇到问题都爱提问,并能独立思考,会说说自己的理解,对身边的一切新奇的事情,都充满好奇心。

6、父母要当“演员”,多夸孩子。

我们都一样,喜欢别人的肯定与赞美。孩子更是这样,我们要对孩子所做一切积极的,向上的事情,给予大大的,夸张的,语言以及行动上的肯定。夸孩子,我们要当好“演员”,即便是我们眼中很小的很简单的事情,都要夸得孩子心花怒放,让孩子觉得自己很“了不起”,这样,孩子以后做起事情来才能更有动力,更积极!

总之,未来是孩子的世界,孩子未来的路要靠他们自己去走,未来的生活要靠他们自己去创造。家园要想共同、全面的培养幼儿的独立性,正确引导幼儿,放手让幼儿自己去尝试、去体验、去克服、去思考,培养幼儿的独立性。在培养过程中积极鼓励孩子的每一点进步,帮助他们树立自信,使他们具有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去勇敢地面对问题、解决问题。我想,只要减少或杜绝家长和老师的包办代替,才能锻炼和培养幼儿的真正独立能力,让幼儿慢慢摆脱依赖,将来成为有用的人才!

关于如何培养孩子独立性


说到孩子的独立性,就得从孩子依恋母亲开始讲起。

孩子一周岁之后,几乎都逐步发展成为了粘着妈妈不放的状态。一会就要妈妈抱;一会就要牵着妈妈;一会就在喊“妈妈,妈妈你过来!”;一会就能停下任何正开心的事情,哭着问“妈妈在哪?”……

妈妈从此时开始也越来越觉得自己的重要,重要到有些感到疲倦,或者烦恼,是吗?不过,不要急。孩子一刻都离不开妈妈的这种依恋,其实时间不会很长的,因为,这种依恋的本质是孩子准备独立,准备与母亲分离的起点。

听起来真的很不错,我估计很多母亲会放松一些。但也会有些母亲会疑惑,为什么我的孩子从一岁开始粘我,现在都快四岁了,还是很粘,幼儿园都不愿意去,去哪里都要我跟着才好呢?

嗯,这个疑问很有趣——孩子的独立性是生长性的自然需求,还是社会性的培养结果呢?关于这一点,目前的幼儿心理学在学术上还没有一个定论,但更多的儿童教育学家发现——

儿童教育家发现

恰当的教育会让孩子更早学会独立、习惯独立,到真正地独立起来。

怎样才是恰当的教育呢?

妈妈首先要完全接受自己对于孩子来说是最重要的人物,是一切安全感的保障。

关于这一点,对于我们的孩子来说,是从心底里毫无杂念的存在的,所以当母亲离开孩子一段时间之后,孩子会哭,继而采取对妈妈的视频不理不睬,最后,当确认妈妈真的回到了自己身边之后,就更粘着妈妈,一步也不愿意从妈妈身边挪开……等行为,十分肯定地向妈妈宣示了他的这一观点。

但是对于有些妈妈来说,她认为孩子在奶奶身边,在姥爷身边,在其他亲友的身边都是安全,完全没有任何危险,所以,孩子的安全感保障,并不是由妈妈一个人来承担的呀。很明显,这样的想法,是结果主义的认知方式,可是我们的孩子的成长,却完全是依赖感知情绪来发展的。

所以,妈妈的笑容,妈妈的拥抱,妈妈的目光,对于孩子来说,是整个世界的面貌。

当妈妈确认和接受自己对于孩子的安全感具有不可替代的影响力之后,就要开始担当起培养孩子逐步独立的教育了哦!

教育的效果,需要给予孩子在教育过程的欢乐气氛和高兴的情绪,我们已经知道了孩子是依赖感知情绪来发展心智的了。

有个一非常好的方法,对于孩子的独立性培养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给我们的孩子找一个比他大一点点(一岁以内)的玩伴

孩子在观察、模仿玩伴的过程中,会迅速地独立起来。因为,孩子在这个过程中,能很敏感地发现自己是可以独立从其他地方学习到有趣的能力的——比如学哥哥抓瓶子,比如学姐姐扭屁股,比如学哥哥姐姐钻到桌子下面等等。

从此刻开始,他发现了一个惊天的秘密:妈妈不是唯一的学习途径,他可以离开妈妈的视线和声音,学习到妈妈可能都不知道的东西。如果我们妈妈能强烈地向孩子表达,你对他的一些动作的进步和新的行为能力无比的惊讶的话,那将会给孩子更大的独立性乐趣的刺激和激励!

在孩子与玩伴一起玩耍的过程,妈妈是不能离开孩子的视线范围的,因为,孩子会随时回头寻找妈妈目光的支持,这对于孩子来说是一种天然需求的安全感支持。每个孩子都希望,当自己遇到倒霉事的时候,妈妈就在身边,这样那个倒霉就不再严重了,因为可以安全地,全部地交给妈妈来处理了。

这也是

妈妈比爸爸更伟大的地方

当孩子在模仿玩伴的行为之后,会快速地提高自己的能力,加上内心的安全感十分的充足,于是,孩子就会尝试离妈妈远一点——有的孩子开始对妈妈说:“妈妈,你不要过来,你不要进来这里呀!”——而其实,孩子的表达就是这么准确,意思是:

妈妈你在这里不要动

等我吧

我试试走远一点

所以,妈妈要读懂孩子开始拒绝我们的话,不是不要我们了,而是他想尝试自己究竟能走多远?能有多独立?此时,我们亲爱的妈妈,不能因为孩子说不要我们跟着,不要进去,就离开原地,去干其他的事情哦!否则,我们的孩子的独立性培养就会终止在这里,而产生“独立”会引发“妈妈不要我了”的恐慌情绪哦!

我究竟能走多远?

这是一个带有非常强烈挑战性的问题,它是和孩子发现新的乐趣一样具有诱惑力和冒险性的刺激。孩子的独立性,就是这么从开始疏远母亲的目光开始的——请分辨清楚:是疏远妈妈的目光,而不是疏远妈妈哦!

孩子到四、五岁的时候,就会产生这些强烈的愿望,他们希望除了在自己家里吃饭,还希望能到别人家里去吃饭,去玩耍,甚至去他的小朋友家里去睡觉,对于能在小朋友家里睡觉,那是非常非常地渴望和兴奋的。

孩子此时在下意识里很希望能证明一件事情——

如果没有你

我也同样是可以的

尽管,很多时候,孩子第一次去别人家睡觉,最终当夜深人静的时候,发现真的妈妈不在身边,会很不安,睡不好,希望早一点天亮,可以一起来就回家。但是,我们的孩子还是会在见到妈妈的那一刻,强烈地感受到自己是无比的强大和自信的。

因此,亲爱的妈妈们,你们一定要在孩子第一次独立在外过夜后的清晨,早早去接孩子,让孩子早早地见到你,孩子见到了你,他的独立冒险就圆满了,自信就可以开始爆棚了!所以,他会做出嫌弃你的样子,但心里却非常非常地满足,非常非常的充满了爱和安全感。

这是培养孩子获得独立性的心理建设关键哦!

再接下来,我们的孩子可以玩捉迷藏的游戏了。

亲爱的妈妈们,要多多观察和注意孩子把自己藏起来的时间有多长,躲藏自己的时间越长,说明孩子的独立性就越强,越有自信心回到妈妈的身边,或者找到回去的路,那自我的信心就越强——我自己一个人绝对可以应付这些了!哇塞,太厉害了吧?这就是开始训练我们的孩子习惯独立了。

幼儿心理学专家认为:

孩子与母亲的目光交流是为了消除空间的距离。也就是只要有母亲的目光在,孩子就觉得世界不大,自己走得不远。

对于很多母亲来说,孩子成长到了这一步,会令到她们担忧——妈妈们会在潜意识里感受到孩子可能不需要我们了。他们不再完全依赖妈妈了,孩子在我们还没有做好准备放手的时候,先跑了出去。

妈妈们的这个潜意识感知,其实很自然,但也很糟糕!因为,妈妈们,当然也包括爸爸们,好不容易确认和接受了自己对于孩子来说是最重要的安全保障,是最重要的人物,怎么这么快就变了呢?

紧接着,我们的潜意识就开始受到了这个情绪的深度影响,于是造了一堆的句子——孩子还没有长大,怎么可以自己去处理,和决定那些事情呢?孩子犯了错,怎么办?尤其是犯了大错,不可扭转的错误呢?……这些句子将激发我们的妈妈和爸爸,保持极高的警惕性,开始展开双臂准备紧紧地捆住我们的孩子了!

孩子的独立性发展

就这样开始被控制住了

说到这里,我也基本上讲完了关于母亲的关注与孩子独立性培养的这个话题。在最后结束的时候,简单的说一个案例故事——

有位妈妈,是职业教师,非常非常地爱自己的孩子,为了陪伴孩子一起成长,守护着孩子的健康和安全,她曾随着孩子的读书,去了孩子上学的学校做老师;当孩子升学到了初中,她也跟随着调动到了孩子就读的中学做老师。

这位妈妈,是一位很优秀的老师,她的很多学生都爱她,特别乐意与她在一起,跟她说各种心里话,她教学的能力和班级的成绩都是很优秀的。学生们爱她,亲近她,甚至超过了与自己父母在一起。

可是,她自己的孩子却不想与她在一起,她很困扰,这是为什么呢?

学生们与老师在一起,是独立于自己父母的,有一种令人兴奋的独立快感,在这个独立的空间里,孩子学习到了父母未必知道的知识,认知到了父母从未谈起的新奇等;

孩子与做老师的母亲在一起,虽然从知识的传递和认知世界的角度、宽度来说,都是与那些学生们没有太多差异的,但却失去了最大乐趣——独立快感。

我们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需要的不仅仅是正确且丰富的知识,或者令人羡慕的优秀学业,他们还需要,甚至更需要得到独立成长的感受,享受自我价值和能力彰显的快感!尤其,当他们觉得父母都是对的时候,更需要证明自己也是对的,自己也可以是对的的肯定和骄傲感。

孩子为了想逃离一直陪伴的母亲,甚至不愿意去上学了。

但孩子不愿意告诉妈妈这些,或者她也不能确认这样的理由是不是妈妈可以接受,或者妈妈会不会伤心?她深知妈妈是世界上最爱自己的,她也深深地感受到过,妈妈的陪伴曾经给了她多少的支持和幸福,甚至她可以很任性。

她很爱她的妈妈,她也有不愿疏远妈妈,但终究,她还是希望妈妈能理解她这么复杂的情感纠结,不要再追问她,也不要生她的气,不要误会她。

如果有一天,妈妈不在自己读书的学校工作了;如果妈妈能接受让自己有个独立和自由的空间,并还是会和过去一样的关爱她的话;如果妈妈不在穷追不舍地让自己说出妈妈有什么不对的地方的话;如果妈妈可以给自己更多的信任和支持的话,我会成长为妈妈最期望的样子,因为我也知道,妈妈所期望我的成就的样子与我自己的想法其实差距不大的。

好了,好了。我想这位妈妈会看到这段文字的,我也必须承认,这段话不算是在讲案例故事,而更多是我的期待和分享。总之,聊爸衷心祝福案例中的母女,衷心地祝福天下所有的母亲和孩子们!

生活中如何培养孩子的独立性


一、创造锻炼机会,增加自信心,培养宝宝的自理能力。

在现实生活中,有一些家长怕累着孩子,怕孩子做不好,自己重新再做太麻烦,因而不让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还有一些家长认为,吃饭、穿脱衣服等生活技能是不用训练的,孩子长大自然就会。其实这些观念都是不正确的。

从儿童发展的观点来看,不给予孩子锻炼的机会,就等于剥夺了孩子自理能力发展的机会,久而久之,孩子也就丧失了独立能力。在家里,家长可以根据宝宝的兴趣和能力,因势利导,通过具体、细致的示范,从身边的小事做起,由易到难,教给宝宝一些自我服务的技能,如学习自己擦嘴、擦鼻涕、洗手、刷牙、洗脸、穿衣服、整理床铺等。这些看上去虽是很小的事,但实际上给宝宝创造了很好的机会,无形中锻炼了宝宝独立生活的能力。

不过,父母千万别疏忽了,当宝宝完成一项工作后,父母要给予适当的肯定和赞赏。当孩子的存在价值被肯定,他们会感到无比的兴奋和快乐,在很大程度上增进了孩子的自信心。

二、遵循成长规律,适应社会需求,培养宝宝的劳动能力。

我们培养的是未来社会的建设者,他不应光有渊博的知识,更应热爱劳动,具有一定的劳动技能。在幼儿期对宝宝进行劳动能力的培养,正是为他们对未来的劳动奠定心理基础和物质基础。

有目的、有计划地对他们劳动能力的培养,不仅可以有效地促进宝宝肌肉的发育和完善,动作的协调发展,而且手部肌肉活动越多、越丰富,就越能开发幼儿大脑的潜能,促进智力的发展。宝宝在“我自己做”的过程中,能不断增强自信心,提高独立思考、独立做事或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有助于良好个性品质的形成。

三、尊重好奇心,激发探索欲,培养宝宝独立思考的能力。

众所周知,独生子女普遍存在着一个不良的性格特征即懒惰。再加上很多父母过分的包办代替,长此以往,宝宝就懒于动手动脑,不愿独立思考。

所以,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要培养宝宝的独立性,教育宝宝自己的事情自己做,遇到困难要想办法自己去解决,学会独立思考。只有这样,宝宝在独立的基础上创造能力才会不断发展。

独立思考能力强的孩子,往往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家长应该尊重孩子的好奇心,千万不要因为孩子提的问题过于幼稚而加以嘲笑,以免伤害孩子的自尊心。

四、创造机会,感受挫折,培养宝宝自我抉择、解决问题的能力。

很多父母认为孩子想问题不够周全,应该听大人的话。实际上孩子有主意是件好事,他有自己的看法,自己的认识,应该多给他们机会自己拿主意。

我们的传统教育常常是注意培养孩子顺从听话,却总是忽略去倾听孩子的需要,生活琐事总是由父母一手包办,这助长了孩子的依赖性,遇到任何小事都会打退堂鼓或把任务转给大人,从而阻碍了独立性的培养。

一个人的成长不可避免的有成功,有失败。身为父母,要多给孩子机会,培养宝宝自己选择和处理问题的能力,让他们在尝试的过程中碰钉子,感受失败,从失败中记取教训而成长起来。

孩子独立性的培养,是持之以恒的过程。父母的使命是为孩子塑造一个安全而又富有挑战性的成长环境。在这个环境中,不仅仅有浓浓的亲情,更重要的是有相互的信任、支持和鼓励,这也就是我们所理解的爱的真谛。

父母手则

1. 父母要给孩子自己面对问题、解决问题的机会,从中学习行为的规则。在日常的家庭生活中,孩子难免会犯错误,父母可以让孩子去体会错误的自然后果,而后让孩子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当孩子反省自己的行为之后,就能够学到行为的规则。

2. 父母对孩子要给予示范和鼓励,帮助孩子克服畏惧心理,提高自我控制能力。当孩子第一次面对陌生的环境或新的挑战时,总会存在一定的畏惧心理,这是很正常的。这时,父母要及时给予适当的示范,鼓励孩子克服困难。

3. 父母要多鼓励孩子表达自己的意愿,学会做出决定的方法。独立的行为其实只是独立意识的外在表现。就独立性而言,独立的思考和分析才是独立能力的根本。在家庭生活中,不少父母都喜欢替代孩子做决定,例如,今天宝宝要穿什么样的衣服,父母已经准备好了,孩子基本上不用动脑想问题。其实,我们只要稍微转变一下教育的方法,就可以得到完全不同的教育效果。

孩子独立性的培养


孩子独立性的培养

面对孩子的“长不大”,面对竞争激烈的社会环境,如何培养孩子的独立性、自理能力,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自我服务等独立能力,以便将来适应竞争激烈的社会,是每一位家长的心愿。我们可以尝试做到这几点:

一、培养孩子克服困难的精神

家长在培养孩子独立性的时候,比如让孩子穿衣服,自己穿袜子,确实会遇到困难的,包括自己收拾玩具,对幼儿来讲都要付出很大的努力,克服一定的困难,那么有些孩子一遇到这些困难,就不干了,家长有时候心软了,就包办代替。所以当孩子独立做事遇到困难的时候,家长一定要鼓励他们克服困难,坚持完成任务,特别是对那些依赖性比较强的孩子。

二、创造机会培养孩子自己拿主意做决定的能力

我们有的家长经常说孩子太有主意不好,应该听大人的,实际上孩子有主意是件好事,他有自己的看法,自己的认识,应该给孩子创造机会培养他自己拿主意。教育常常是注意培养孩子顺从听话,不大注意去倾听孩子的需要,从生活小事一直到孩子的发展方面都由家长一手包办了,因此我们的孩子缺乏自己做决定的机会和权利,就很难培养孩子自我抉择能力。

三、放手让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情

孩子独立性是在实践当中培养起来的。凡是儿童自己能做的应该让他自己做,不要代替他,这是一个教育原则。孩子长到两三岁就有了强烈的我自己干的要求,他有这种独立愿望,家长就因势利导从培养孩子日常生活的初步自理能力开始,孩子独立性就在这个过程当中培养,培养孩子独立性的这种基本能力、基本习惯是非常重要的。

四、培养孩子初步思考的能力

培养孩子逐步思考的能力,就是勤动脑,不仅要孩子自己独立动手去做事,还要孩子独立的动脑去想问题。常常看到有些家长不厌其烦的回答孩子的问题、给孩子讲书,利用一切时间来丰富孩子的知识。全都是家长讲,单方面输入。实际上培养孩子获取知识的能力,比给他脑子里装多少知识都重要。陈鹤琴先生有一条原则,他说,凡是儿童自己能够想的就应该让他自己去想。

总之,要想让孩子学会独立,首先就是给孩子创造学习独立的环境,而不是一边喊着学独立,一边又事事包办。

从小培养孩子的独立性


宝宝10个月的时候是一个生命的转折点.这个阶段的宝宝由依赖的婴儿到独立小儿,身体发育、智力发育等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同时在这个阶段的小儿比其他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您的身体的支持,情感的鼓励和耐心.

以下为您提供的一些可以帮助您宝宝通往独立之门常规方法,希望能够对您有所帮助:

鼓励宝宝采用站姿

虽然宝宝每一次的站立都是颤颤微微的,显得孤立无援.但是家长对于宝宝每一次的站立都要给予极大的关注和鼓励.您可以通过拥抱抚摸,表扬的言语,高兴兴奋的表情来告诉孩子,你对于他的这一举动无比的自豪和高兴.

对宝宝介绍新的东西和食物

充分运用宝宝的视觉,味觉,听觉,触觉等,使宝宝在接受新鲜事物的同时加强促进脑发育.

教宝宝自己洗澡

逐渐锻炼宝宝自己洗澡.开始的时候可以帮助宝宝擦洗身体,逐渐地让宝宝自己使用这些动作,完成整个洗澡的过程.永远记住不要把宝宝一个人留在浴室或是浴盆中.

鼓励宝宝短时间独立玩耍

确定宝宝在安全的环境中一个人玩安全的玩具.家长要时时的查看宝宝的情绪,看他是否开心于一个人的时候.

鼓励宝宝独立吃饭

这个年龄阶段的宝宝在家长的喂食下吃饭是很正常的.除正餐以外的食品,家长可以鼓励宝宝自己动手.我们的父母永远认为他们的宝宝还小,所以总是在包办代替,可是您知道吗?您的宝宝现在已经有足够的能力自己动手吃饭了.使用语言和形体来让宝宝意识到您对于他可以自己吃饭有多么的高兴!

让您的宝宝学习喂自己吃小块食物

将食物切成小块,把它们放到宝宝的盘中,让宝宝自己学着将食物送到嘴中.在这个过程中,随时注意宝宝送进嘴中的食物,以免食物过多使宝宝发生吞咽困难.将使用勺子的过程在宝宝面前演示后,让宝宝自己常试使用.记住给宝宝准备一块围兜,以免弄脏衣物.给宝宝一块手帕鼓励他擦嘴巴

让宝宝经历第一次独立喝水

如果您想让宝宝尝试第一次独立喝水,最好在宝宝洗澡的时候来尝试,因为这样可以避免弄脏全身.

育儿观念:如何培养孩子的独立性


育儿观念:如何培养孩子的独立性

独立性是指一个人能够独自料理个人生活、独立处理问题、做出决定的能力。孩子有主见吗?喜欢模仿别人吗?孩子喜欢独立解决问题吗?孩子的日常生活需要依赖成人的帮助吗?……这些问题都是关于幼儿的独立性的。其实,孩子从2、3岁起就有了独立意识的萌芽,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意识将会越来越强烈,并表现在思想和行为的各个方面。但是,如果我们不注意引导或是培养的话,那么幼儿的独立意识就会停滞不前,他们的独立性也将无从谈起。如何培养孩子的独立性,不仅是我们学校要研究和解决的课题,也是家长们所面临的重要问题。

那么,如何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呢?我们是这样做的。

一、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孩子独立生活的能力。

我们主要是结合幼儿一日活动中的各个环节来培养幼儿的独立性的。

幼儿的独立性是在实践中逐步培养起来的。随着他们身体的发育,大小肌肉群的逐渐成熟,心理能力的不断提高,从不会做到逐渐学会做,从做的不象样到做的井井有条,这是必然的规律,也是必经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幼儿也获得自身的发展。记得一个教育学家的一句话:“我看过了,我忘记了;我听过了,我记不清了;我做过了,我就记住了”这充分说明了动手对幼儿的重要性,这就要求我们在培养独立性中一定要重视“做”的过程。从身边的一些小事开始,让幼儿自己穿脱衣服,自己收拾玩具,自己睡觉等等。

幼儿的独立生活能力如何,是反映其独立性发展的重要侧面。虽然独立生活能力并不等同于独立性,但幼儿独立性的发展往往首先表现在其生活自理能力的提高中。因此,我们以培养幼儿生活自理能力为抓手,重在日常生活中对幼儿进行独立性的培养。比如用餐时,我们引导孩子一手拿勺、一手扶碗,一口饭、一口菜,爵烂了咽下去,并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以游戏的方式以及亲切的口吻等鼓励孩子自己吃饭。又如有些孩子玩过玩具后不会自己收拾整理,离开座位时不会塞椅子……我们就采用督促、奖励等形式要求他们自己进行收拾、整理。试想,一个连自己的生活起居都不能负责的孩子,将来又怎么能要求他对工作、对社会、对国家、对民族负责呢?事实证明,从小让幼儿逐步学会自我服务、自我管理,不仅有利于幼儿身心的自然、全面发展,而且还能够培养他们独立生活、自觉安排个人生活的能力,有利于其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因此,从幼儿刚入园开始,我们就鼓励孩子自己走进幼儿园,走进活动室,并慢慢培养他们独立进餐,独立穿衣服、系鞋带、叠被子等生活自理能力,还鼓励幼儿做我们的小帮手,如到别的班级借还物品、去办公室取放东西、做值日生等。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我们都尽可能让他们自己去完成。孩子其实是很喜欢自己做事情的,当他干完了一件事情时,他会很自豪地说:“看,我多能干!”或“我也会做这件事。”

总之,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引导孩子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或是公益活动,如带幼儿拾落叶、学做小小清洁工等,尽可能多给他们创造一些锻炼的机会,以培养他们的独立性。虽然有时在幼儿学习自己照顾自己、管理自己的时候会出现给我们添乱、帮倒忙的现象,但我们还是给予他们积极鼓励、耐心指导,决不随意挑剔指责,以免挫伤幼儿的积极性。

二、在教育活动中培养孩子的独立性。

教育家蒙台梭利十分重视幼儿的独立性的培养,她说:“教育者先要引导孩子沿着独立的道路前进。”她认为,儿童自身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应尊重幼儿的自主性、独立性,放手让他们在活动中发展。一个缺乏独立性的人,往往在作判断、决定时要依靠别人的头脑,在行动上也几乎完全依靠别人的指导、督促,甚至让别人代替自己去行动。但是,一个人不可能永远都依赖别人,也不可能时时、处处都能得到别人的帮助。生命中注定有一些困苦是要独自承受的。如果在小的时候养成了过分依赖别人(如父母、亲人、师长、朋友等)的习惯,那么在今后的岁月中,就难免在需要自己承受困苦的时候不堪一击。

认识到这一点后,我们就有意识地通过各种方式对幼儿进行独立能力的培养,如听故事、玩游戏,等等。在区域活动以及创造性游戏中,我们尊重幼儿对游戏的设计,角色的选择,在游戏中有意识的培养幼儿的独立性。当他们在游戏中发生了矛盾和争吵时,我们并不是立即出马替他们解围,而是给他们一个自己处理困难的机会,鼓励他“再想想办法”,胜利往往就在于坚持一下的努力之中。许多时候,对孩子不加帮助,反而是最好的帮助。这样放手让幼儿自己独立解决,反而能帮助幼儿提高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在家园互动中培养孩子的独立性。

21世纪充满挑战、竞争和较量,因此我们要让孩子尽早学会独立。幼儿的独立能力并不是只在幼儿园中教师教育锻炼就行的,他们生活中更多的时间是呆在家里的,如果家长不重视,总是护着帮着,包办代替,我们的教育工作就很难进行。因此,我极为重视家长工作一头,经常推荐给家长看一些包办代替对孩子成长的危害的文章,让家长了解培养孩子独立能力的重要性,争取家长们的理解与合作,并给予他们一些家庭教育培养的方法。

首先是对孩子要放手,让孩子从小学会自己管理自己。一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有成功,也有失败和失误。而且通常是经过无数次的失败,才能获得较大的成功。这就是古人所说的“失败乃成功之母”。那么孩子的成长也是一样,大人应放手让孩子在他生活的小范围内自理,让他失败,碰钉子,这样孩子就会从失败中记取教训而成长起来。如果从小一切都由父母包办,孩子感到一切都可以依赖父母,形成一种“安全感”,那样反而容易出大事。家长们认识到这一点后,从理念上发生了改变,同时也落实到了自己的行动中。比如有的孩子在家不肯自己吃饭、穿衣等,家长会悄悄和我取得联系,再由我和孩子作巧妙沟通,收到了一定成效。

其次是让孩子做点家务事。小时候让孩子做些家务或者学会做些家务,对孩子来说,不但不是虐待,反而有莫大的教益。如今的家长都明白这些道理,因此,家长们鼓励孩子在家帮助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如为父母洗个苹果,拿杯水;吃饭时,发发碗筷;父母在扫地、洗衣时,让孩子帮忙拿拿簸箕、肥皂之类的东西。这些看上去虽是很小的事,但实际上是一种很好的生活教育,无形中培养了孩子的勤劳习惯,为孩子日后的独立生活打下了基础。当孩子完成一项工作后,作父母的再给以适当的肯定和赞赏:“做得好!”孩子的存在价值被肯定,自己的工作能力被肯定,他们也会感到无比的兴奋和快乐,在很大程度上增进了孩子与父母的感情,同时独立能力也得到了较好的锻炼与培养。

最后,我们还应注意陶冶良好性情。在家庭中父母要为幼儿提供良好的行为楷模,多抽一些时间陪孩子玩,给幼儿提供更多的接触模仿机会;在幼儿园中,我们教师更是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和孩子交往中,时时处处注意自己的形象,因为这对幼儿独立品质的形成起到了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未来是属于孩子的,孩子未来的路要他们自己去走,未来的生活要他们自己去创造,作为教育者应循序渐进、耐心引导幼儿逐渐养成独立习惯,特别是多给幼儿自己去尝试体验的机会。在培养过程中积极鼓励孩子的每一点进步,帮助他们树立自信,让孩子在独立中成长!

古人云:“寄言立身者,勿学柔弱苗。”它告戒我们要有自立自强的精神,不要像那些依附攀缘的寄生植物,经不起风雨的侵袭,而要像独立向上的小树,随着岁月的流逝,逐渐成长为傲立挺拔的参天大树。而我们需要的也正是一个有独立思想和独立行为的孩子。华服美食不是爱,包揽替代也不是爱。让我们放开孩子的手脚,收拢起庇护幼儿的羽翼,“逼”他吃苦受累,使他们在磨砺煎熬中成长以至成材。

怎样培养孩子的独立性?


独立性是指一个人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它是社会生存及进行创造性活动必备的心理品质。幼教专家指出,生存教育的根本在于培养独立性,包括独立意识和独立能力,重点培养自理生活能力。独立性的培养必须从小抓起。

从2―3岁幼儿(幼儿食品)身心发展看独立性的表现

一是,要求“摆脱成人控制”。

2―3岁幼儿自我意识开始萌芽,言语和动作的发展迅速,对周围世界的认知范围扩大。他们喜欢到处看到处摸索,不要成人抱着,甚至不愿让人拉着手走路。他们已经能表达自己的意愿,对成人要他干的事,往往回答“不”。对自己要干的事又说:“我会,我自己来。”

二是,由于手脚动作还不十分协调,走或跑容易跌倒,用杯喝水会泼翻,用勺吃饭会洒在身上。这些现象通常被认为“不听话”、“犟”。

三是,渴望与同龄伙伴交往。交往是幼儿的一种发展性需要,2-3岁的独生子女尤其明显。他们特别喜欢与邻里的小孩子玩,甚至会说“没人陪我玩,没劲”等。而父母往往以不放心、不安全为由限制他的交往。

四是,2-3岁的幼儿对自已有点会但还不熟练的事情最感兴趣,喜欢自己反复做,如反复摆弄某一类玩具,重复进行一种游戏等。

家庭是培养幼儿独立性的首要场所

任何一个孩子,无论是独生还是非独生,都是由于父母的教育和环境的影响,才形成了不同的人格品质和能力的。独立性同样不是与生俱来或自然形成的,而是后天塑造的结果。

首先,珍惜幼儿自我独立性意向

当孩子二三岁的时候,出现了最初的自我概念,以第一人称“我”称呼自己,开始出现“给我”、“我要”、“我会”、“我自己来”等自我独立性意向。心理学家指出:当幼儿的独立活动的要求得到某种满足或受到成人支持时,幼儿就表现出得意、高兴,出现“自尊”、“自豪”等最初的自我肯定的情感和态度,否则就出现否定的情感和态度。因此,我们必须十分珍惜幼儿的独立性意向,给予热情鼓励和支持,使独立性不断发展。

父母要根据孩子独立性的表现,抓住2-3岁这个关键时期,因势利导地培养其生活自理能力。“自己的事自己做”,包括用杯喝水、用勺吃饭、小便、穿鞋袜、收拾玩具等。若错过时机,形成依赖和懒惰的习惯,改正就难了。

其次,不要过度保护孩子

在欧美国家父母非常重视孩子独立性的培养,推崇“个人奋斗”、而不是依赖父母和其他人,他们主张从小就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孩子一出生就让他独宿一室,极少与父母同住。孩子刚学走路时,跌倒了,让他自己爬起来。

在我国,目前独生子女越来越多,往往导致父母对孩子过度珍爱,这就产生了过度保护和过多限制的问题。为了安全和其他原故,很少给1岁内的孩子提供练习坐、爬、站立、行走的机会。孩子醒着时经常抱在怀里,或经常让他们躺在床上,或坐、站在带围栏的小床里。这种过度保护和过多限制实际上剥夺了孩子主动探索和认识外部世界的机会,阻碍了他们的心理发展。父母应了解幼儿心理发展特点,不要压抑幼儿独立性活动意向,解放他们的手脚,让他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培养他们的独立自主性,为形成良好个性打好基础。

再次,采用适当的教育方式

注意对孩子说话的口气和方式,要认真听孩子讲话,使孩子感到你在尊重他。孩子吃饭不要硬逼,让孩子做事尽量不用命令的口吻。不要当众斥责孩子“不争气”、“笨蛋”、“没出息”等,这样会深深伤害孩子的自尊心。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孩子,尊重孩子的人格,并非是娇惯孩子。事实证明:受到父母充分尊重的孩子,大多与父母非常合作,待人友善,懂礼貌,举止大方,自我独立意识强,心理学家认为这是孩子受到应有尊重的良好反应。

民主型教养方式有利于孩子独立性的培养,家长不可以将自己的观点和要求强加给孩子,剥夺孩子独立解决问题和自我发展的机会。

另外,从兴趣上培养

让孩子们做任何事情都要避免简单的命令,防止他们对劳动产生对立情绪或厌恶心理。幼儿对游戏活动有强烈的兴趣,让幼儿做些象征性的劳动时,要尽量游戏化,这样他们就会以极大的兴趣积极参加,如果能经常地坚持训练,他们就会逐步养成热爱劳动的习惯。独立性和勤劳、不畏艰苦是密不可分的,不爱劳动,害怕艰苦,怎么能够坚持独立性和自主性呢。

给孩子温暖、充满关怀的照顾

孩子获得温暖而有回应的照顾时,比较容易对照顾者产生安全感与稳固感,专家将这种强烈的关系称为“稳固的依附关系”,这是孩子一切未来关系的基础。让孩子体验你深刻的关怀、你的“爱的表现”如:抚触、轻摇、说话、微笑与歌唱等等都会影响幼儿脑部网路的构成,帮助奠定孩子未来的思想与行为。

回应孩子向你发出的信息

有时,孩子无法用言语来沟通他的心情、喜好或需求,但是他会向父母发出许多信号,例如声音、动作、表情及目光的接触等。注意他的情绪。不管孩子生气或快乐,都要及时回应,尽量了解他的感受,他的描述(透过语言或动作),以及他想做什么。

跟孩子说话、给他阅读、为他唱歌

让孩子浸润在语言的环境中。有时,孩子虽然不懂得语言的含义,却可以让脑部获得刺激,语言能力因此得以成长。对孩子唱歌、放音乐、说故事、读故事书。多利用日常生活的点滴来编故事,将他认识的人与地点放入歌唱中,练习描述你们的生活。这些“亲子对话”都将为孩子日后的学习兴趣,奠下深厚的基础。

建立生活习惯与仪式

孩子知道午睡时间到了,因为妈妈(妈妈食品)像往常一样,唱了一首歌,然后把窗帘拉上。而当幼儿园老师拿来果汁和饼干的时候,孩子也会晓得,爸爸就要来接他回家了。通过愉快的感觉建立起来的生活习惯与仪式,能让孩子感到安心。正面的经验一再重复,不仅带来安全感,也帮助孩子习惯与了解周遭环境。

在安全范围之内,鼓励孩子探索与玩耍

随着孩子学会爬与走,他会开始探索父母之外的世界。父母应该加以鼓励,而且要在孩子回头寻求安全感时,表现出接受的态度,让孩子与同龄、不同龄的小朋友互动,进行人际关系的探索,但是要帮助他们解决冲突。同时,多多鼓励玩耍,因为玩耍也是重要的学习经验。

慎选电视节目

电视节目不能教孩子学习语言,也无法让他学会沟通。研究显示,在学校学习状况最好的孩子,父母通常会限制他们看电视的时间,而且对于孩子观看的节目也有选择。不要让电视成为孩子的保姆。让孩子有选择性地看电视,而且留意他的收看习惯。尽可能与孩子一起观看,同时一起讨论内容。

纪律是教育的难点,也是成长的契机

孩子日渐成长,也愈来愈能多方探索、发现与实验。孩子探索的世界越大,越需要有所限制,以及成年人持续而关爱的督导。帮助孩子学会用语言来表达感受。要让他明白,你不喜欢他的某种行为,但你仍深爱着他。对孩子解释各种行为的规则与后果,让他学到纪律背后的理由。还要让他了解,他的行为如何影响到别人。

帮助孩子了解自我

每个孩子的性情各不同,成长速度也不一样。而他的自我价值观,实际上反映了父母对他的态度。当孩子逐渐学会适应日常生活时,会对自己感到满意,特别是当父母用明确的称赞来加以肯定时,孩子会察觉他的行动与你的反应之间有所关联。对于来自孩子的各种讯号,能够敏锐反应的父母,他们的孩子会有比较正面的自我价值观。

选择优良的幼儿园,并保持密切互动

幼儿园的选择,是许多家庭必经的重要决策。研究显示,高品质的托育与学前教育能够提高孩子的学习与社会能力。父母应该亲自参观、了解每个幼儿园与孩子之间的互动情况,选择能够照顾孩子需求的幼儿园,确定它有足够的老师照顾到每个宝宝(宝宝食品)的需求。选定幼儿园后,仍要保持密切联系,最好不定时“突击检查”孩子在幼儿园里的状况,并且经常要求提供孩子成长进度报告,并提出有益于孩子发展的建议。

好好照顾你自己

父母也需要良好的照顾。养育子女是人类社会最重要、最奇妙也最富有挑战性的工作。正由于你是孩子最主要的供养者,你的健康越显重要。越是精疲力竭、分身乏术、暴躁易怒、沮丧挫折的父母,愈难以满足孩子的需求。

育儿心得:培养孩子的独立性


育儿心得:培养孩子的独立性

午睡起床后,小朋友们都各自迅速地穿着鞋子,黄嘉俊小朋友却在那儿从床上跳到床下,从这个床到那个床跳来跳去的,就是没有穿自己的鞋子。我跟袁老师说:“今天我们都不要帮他穿,一定要让他自己穿,每次他都依赖老师。”一让他自己穿鞋子,他就只会看你一眼,依然我行我素,不一会儿小朋友们都穿好鞋子坐到走廊上去了,可他还在那儿依然如故,分发点心时,他可着了急,哭了起来。我还是坚持让他自己穿好了再发给他。

看到这个阵势他知道只有自己穿鞋子了,当他拿着点心时,挂着泪珠的脸上又荡开了笑容。此后,他的鞋子虽然有时穿的不迅速,但再也没有让老师给他穿过了,呵呵,真棒!

通过这个事情,让我们看到,对于小孩子的教育,有时候应该狠点。人都具有懒惰心理,任何时候任何地点,都想不劳而获。小孩子在生活过程中会遇到很多的困难和挫折,当遇到难题后,小孩子从心理上就产生了依赖。想依靠外力来解决问题。这不禁让我想起了一个故事:

从前有一个母子两个相依为命,儿子很依赖他的妈妈,妈妈也很宠爱这个自己唯一的儿子,从来不动手干任何事情。

有天,妈妈因为要出去几天,她知道自己的儿子很懒,就特地给他做了一个大的饼套在他的头上。出门前还特别嘱咐他:“前面的饼你可以吃两天,两天后你把饼转一下,后面的还能吃两天。那时候,我肯定回来了。”

前两天,儿子还记得妈妈的话,慢慢地吃着前面的一半。两天后,忘记了妈妈的交代。时时想着妈妈去哪里了?怎么还不回来?我肚子好饿。但是却不愿意动手把后面的饼转一下。

两天后,妈妈回来了,看到儿子一动不动。还以为他睡着了。到了晚上,去叫他吃饭,还是不动。一摸身体很凉了。已经饿死了。

这个故事虽说有些极端,但是很形象地说出了其中的道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的小孩子在爸爸妈妈的温暖的怀抱中成长。没有任何的挫折,所以,一旦碰到挫折后就不知所措。脑子里想到的只有爸爸妈妈,而不是如何去解决问题。

在我们今后的教育中,一定要培养孩子的独立性,让他自己去面对挫折,解决困难。

相信《浅谈家庭教育如何培养幼儿的独立性》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幼儿教师教育网”是您了解教育孩子的方法,工作计划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yjs21.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家庭教育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