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被欺负该不该鼓励她还手?

10-23

每一个小孩都有无限的潜能,家园共育可以让孩子的潜能更好的激发出来!家长与教师之间需要经常进行沟通与交流,新的起点,新的方向,让孩子在玩中学,在学中玩,不断成长!那么,怎么充分利用家庭与校园之间的资源对幼儿进行教育呢?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孩子被欺负该不该鼓励她还手?”,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请收藏。

孩子被欺负该不该鼓励她还手?周末的时候三个小朋友和佳宝在小区里的健身广场玩,和谐地玩了一个多小时后突然听到一个小朋友大声的说:让你推我,然后速度的把另一个男孩推倒在地,之后被拉开了,由于后来被推倒的男孩手着地的时候擦破皮了,这个男孩的妈妈一看马上对着另一个妈妈说了你儿子怎么这样,接着就吵得不可开交,孩子在一边也没顾上,我带着受伤的小男孩去了社康处理了一下,其间小男孩对我说,其实当时我想对他道歉,只是还没来得及说,而且我不喜欢妈妈和别人吵架,这是孩子对妈妈多么直接的表达啊!孩子与孩子的世界,自有她们相处的方法,事情发生的时候过多和过早的介入会适得其反,一如孩子提出的同一个问题而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我们给与她们的答案也是不一样的,孩子的眼里其实很简单,如果这两个妈妈稍微耐心的等待一下,可能也不是这种结果。

孩子在一起玩的时候,难免会有冲突,我们不应该介入太多,将更多的主动权给与她们,有时候放手也是一种爱、一种鼓动励,但是可以告诉孩子当危险到来时尽量不要让自己受到伤害。孩子被欺负该不该鼓励她们还手这不仅仅是个表面问题,问题背后代表的内容是我们要帮助孩子去做到的一些事和给与孩子好的性格,比如社交、礼仪,平时相处的时候要以身作则,多说礼貌用语,学会感恩、爱与被爱;亲子阅读也不能少,在故事中学会和别的小朋友相处,有了冲突能宽容待人和事;日常生活中多用换位思考的方法去引导孩子思考问题。鼓励孩子还手与否其实是个品德教育的问题,只要孩子平时吸收的正能量多,至于该不该还手、什么情况下能还手?类似于这样的问题她们自己就能处理。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小编推荐

该不该教孩子念唐诗?


该不该教孩子念唐诗?看孙瑞雪的《爱与自由》,受益很多。但也有一个困惑。她说,孩子的审美情绪高于成人。不要以为孩子只需要卡通画。她认为孩子完全看得懂世界名画。

我认同她的看法。但是,她在提到大人给孩子教唐诗时,又说,唐诗是成人的东西,孩子怎么懂?

我觉得,如果孩子看得懂世界名画,那么同样能听得懂唐诗或者宋词。画用看,诗可听。画是形象的,具体的,那么诗歌是有节奏和韵律的。而且,画虽然具体形象,但真要看到懂,其实也要有画外的功夫。诗也一样,看得懂字不表示就读懂了诗。诗的意思常常“游荡”在字面之外。

所以,我觉得,孩子要看名画,也可念唐诗。

在**刚出生之后,我就经常会念唐诗给他听。而且念得抑扬顿挫,感情饱满。慢慢的还形成规律:选择简单的唐诗,一首念三遍,连续念三天。同时,我绝对不说:**,我们来学唐诗喽;或者说:你要把这诗背下来之类的话。现在,我开始把唐诗“翻译”成一个故事给**听。翻译完了,就把诗再念一遍。

我喜欢唐诗,就像孙瑞雪有些提倡让孩子欣赏名画一样,我确实有让**接受一点古典文学熏陶的意思。我更想让他感受唐诗的节奏和韵律,从而发现语言的美,而且,唐诗是简洁的,这不容易让孩子厌烦,更进一步,我想,他可能能体验到唐诗的诗境与诗意。当然,他是否真的感受到,体验到,我不做要求。**目前不见得对唐诗喜欢或者讨厌,背也能背一些——他就是听音而记下来的,但忘记的多,我也一笑而过。我相信,该留下的,已经在他脑海中留下了。比如我给他念唐诗时母子相对的温馨和爱,比如唐诗中流淌出来的“质感”……

我说的念唐诗,不等于要让孩子背得滔滔不绝。不等于要让孩子掌握了多少多少首唐诗。就算孩子会背一千首唐诗,那就能说这个孩子是聪明的、是了不起的吗?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奇怪的逻辑。这么简单就可以得到聪明,就可以了不起,那这世界上还会有不聪明的不了不起的人吗?孩子能识很多的字,背很多的唐诗,最大的好处,就是可以博取很多赞美甚至羡慕,让父母和孩子都“面上有光”。可惜,这只是面上。内里是不是也有光,还真的是个未知数。

有很多人在谈论用什么办法教孩子识字、背唐诗,我觉得那些办法,无非是裹了糖衣的炮弹。炮弹是父母的功利心。父母总觉得这样孩子才会聪明,才是掌握了本领,才不会输在起跑线上,可我老觉得这种功利心会才会真正炸飞孩子的聪明和才智。本来么,人最重要的就是啥阶段干啥事。让一个小Y头片子结婚,一个毛头小子娶妻,他们未来的婚姻生活就太玄了。

强迫对孩子来说是最糟糕的感受,顺性而为可能会“柳成荫”。念唐诗也好,识字也好,不在状态也好,到了敏感期也好,“孺子皆可教”,最重要的是,教的过程中,家长一定要将功利心剔除,只给孩子美、快乐、自由和尊重。

幼儿园该不该这样激励孩子?


幼儿园该不该这样激励孩子?

昨天女儿上舞蹈兴趣课,完课我到教室门口接到女儿,旁边的一个小朋友说:“我有红苹果”(即为剪纸红苹果)。我问女儿你有吗,女儿说:“没有”,同时很失落的样子。我知道女儿是个自尊心极强的孩子,就安慰她说,“老师忘记给你了,妈妈看见你跳得很好,等等妈妈去问老师拿一个好不好?”。还好,老师给了一个红苹果贴在她胸前,自贴上这个红苹果后,女儿就像保护什么似的,一直用手捂住红苹果,生怕不小心弄丢了,并见人就说自已有红苹果,直到今早起床还让我给她重新贴好,以此为荣。

其实跳舞时我们家长也在旁边看到,老师只是很随机的给孩子贴在身上,并非跳得好的孩子才贴,实际上大多数孩子都跳得很不错,可能要人人都贴老师麻烦,同时也贴不过来,但这在孩子看来是多么荣耀啊,贴到红苹果的孩子可能无意间受到鼓励,没贴到的孩子,幼小的心灵就被这老师的无意伤到,如果这种无意在这所学校要是经常发生,在这里成长的幼儿(特别是像我女儿一样自尊心很强的孩子)极有可能形成自悲的性格,影响孩子一身,老师是幼儿心中的太阳,无比神圣,在孩子心中的地位远远大过爸爸妈妈,作为幼儿教育的细心的老师们为什么要做出这种悲摧的形为呢。

不知这样激励孩子会对大多数孩子小小的身心造成什么影响,真的好担心。

该不该陪孩子写作业?


该不该陪孩子写作业?这是个让很多家长头痛的问题。

反对陪孩子写作业的人会说:

家长陪孩子写作业,相当于变成了一个监工。而孩子从骨子里是不喜欢被监视的,最多表面上暂时屈从他,内心绝不会听他的话。所以,陪孩子写作业其实是对孩子自制力的日渐磨损。

赞成陪孩子写作业的人会说:

作业事关孩子的学习成绩,成绩事关未来的升学,升学又决定了事业前途,每个对孩子负责的家长,怎么能不在意这件事呢?

这两种说法听起来都有道理,那么作为家长,我究竟该怎么做呢?其实这个问题,没有标准答案,一定得具体情况具体分析。陪不陪孩子写作业只是一个手段,关键是弄清楚我们的目的是什么。

如果孩子目前是一二年级,正是学习习惯培养的关键时期。或者孩子尚未养成正确的学习习惯。这个时候,我们的核心目的就是:帮助孩子养成正确的学习习惯,从这个目的出发,家长就应该选择陪孩子写作业。

因为没有家长引导,孩子的学习习惯会养成得比较慢,甚至养成坏习惯。与其日后花更多的时间弥补或修正,不如抓住这个关键时刻,助孩子一臂之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而且,下面这几个习惯需要着重进行培养:

1、培养固定时间做作业的习惯。

2、培养孩子每天复习、作业、预习的学习顺序。写作业之前进行复习,不仅能极大提高作业的效率,还能及时地巩固当天学习的内容。

3、规定写作业的时间。家长要每天结合作业内容,和孩子一起估算一下作业时间。一项可以在15分钟内完成的作业,可给20分钟时间。如果孩子没有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总结原因,是作业量超出预估,试题太难,还是磨蹭,浪费了不该浪费的时间。

特别提醒家长的是:如果说好孩子写完作业就可以玩,就一定要兑现自己的承诺。千万不要在孩子快速完成了学校的任务之后,又给孩子布置额外的作业。如果你真的觉得孩子需要补充的话,就提前跟孩子讲清楚,要征得孩子的同意。

4、整理错题的习惯,从小就培养孩子重视错题的意识,养成整理错题的习惯,对孩子初高中的学习会有极大的帮助。

5、专注的习惯。帮助孩子排除干扰,比如书桌上不能留多余的小玩意,只保留必需的学习用品,避免孩子分散注意力。

刚刚我们讲的,是当孩子尚未养成正确的学习习惯的时候,我们陪孩子写作业,帮助他养成正确的学习习惯。

但如果孩子已经养成了正确的学习习惯,这时候,我们的核心目的就变成了:培养孩子自我管理的能力,从这个目的出发,家长就不应该陪孩子写作业。家长不再过问细节,只要在他偶尔犯懒的时候提醒他,遇到挫折的时候鼓励他,在他实在找不到解决办法时跟他一起寻找方法,这样就足够了。

总之,陪孩子写作业,着重培养的是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不陪孩子写作业,着重培养的是孩子自我管理的能力。明确孩子所处的阶段,才能更好地选择陪还是不陪。

育儿观念:该不该打孩子


育儿观念:该不该打孩子

我的周围有些朋友在谈育儿时,会说孩子打一打也没什么,孩子会因此意识到自己犯了错误,会受到相应的惩罚,所以以后会“长记性”。而我总是急切的想要与他们争辩一番。是《孩子,把你的手给我》、《倾听孩子》、《游戏力》这些好书帮助我理解了孩子的内心,让我与自己童年的感受真实对话。

70后的家长中,童年没有挨过揍的人实在是凤毛麟角。当时,我在家里被很多亲戚称为“被溺爱的孩子”,但依然有次印象深刻的“惩罚”。那次是爸爸正在写材料,我在边上非让他给我听写生字,被磨烦之后,爸爸伸出了铁砂掌。我当时惊讶大于恐惧,因为老爸一直是被我“欺负”的,居然他能打我?于是我倔强的高喊:“你敢再打一下试试?!”当我发现无论怎么威胁爸爸,他都不停下时,才认清形势。我说:“别打了,我错了。”那一刻的我感受到的只有屈辱,绝对没有一丁点儿对自己所犯“错误”的认识。事后我对爸爸说:“我三天不理你,看你难受不难受。”爸爸打完我,一会儿就后悔了,一个劲儿的求我原谅,好话说了一箩筐,直到第二天我才原谅他。这次的事情让我想不明白,为什么这么爱我的爸爸会下此狠手,我不能这么就接受他居然打我这个事实。所以我后来反复的欺负他,在他跟前说话不算话。其实我就是在反复的验证——爸爸是否还爱我?好在爸爸接受住了考验,一直没有再对我发火,于是我也逐渐的消除了对他的恨。

我想身边很多人早就忘记当年自己挨打、受惩罚时的感受了,所以能够做到自己在打孩子时,理直气壮的边打边说:“我是为了你好,才打你的。”这个逻辑如何让孩子来理解?我们有没有静下心来想一想,是什么让我们挥起了手?孩子的行为仅仅是点燃引线的那一点点火星,而炸药,其实是我们集聚已久的个人负面情绪。虽然我爸爸早就忘记了当年打我的原因,但当我们一同回忆过去的时候,他总是肯定的说:“一定是那天我本来就很烦,你又在边上调皮捣乱。我对你那么好,这么点儿事儿你还记得哦。”

我当了妈以后,立下誓言——绝不打孩子(打过一次,很懊悔),但是总有很多忍无可忍的时候,会生气的不理孩子。我还用一个前几年比较时髦的词来美化自己的行为——冷处理!

当孩子不太听话,或者是我认为他犯了“错误”的时候,再三警告无效的情况下,愤怒的转身离去,让孩子在我的身后反思。但是多数情况下,孩子会扑上来抱着我的腿哭哭啼啼,我会适时的问上一句:“知道错了吗?”儿子很执拗的不说话,或者继续他的错误行为。我很奇怪他为什么就不能嘴软点儿呢?最近两年我常常会想儿子犯拧,跟我当年在挨打时高喊:“你敢再打一下试试?!”其实是在做着同样的事情——我想试试我与你的联结到底怎么样?你能否经受住我的考验。很遗憾的是,当年的我爸,如今的我,都没有经受住这个考验。

打孩子是家长特别无能的一种表现,说明你已经没有任何办法与孩子进行有效的沟通了,说明你只能恃强凌弱了。这就好比,跟老板提建议或者是争执什么问题的时候,老板最后的态度就是:“我是老板,你啥也别说了,你再这样只有炒鱿鱼一条路了!”

《游戏力》一书中对冷处理的后果是这样描述的:冷处理,是人类特有的摧残孩子的方式,但不知为什么却成了时髦的“积极育儿”工具。冷处理最大的弊端,就是会使本已感到孤独和联结断裂的孩子,在内心更加孤独。

对于少数孩子来说,冷处理也许可以提供冷静和反省的机会。但是对于大多数孩子来说,它是一种折磨。孩子需要抚慰,害怕孤单,在他们眼里,冷处理或者被命令回房间,是一种驱逐。为了抵抗这种“驱逐”,他们会制造出更多的麻烦。

他们可能会可怜兮兮地承诺,坚决改正,不会再犯,好好听话,但到了下次还是做不到。他们由于恐惧而被迫做出承诺,而实际上却没有能力来控制自己的行为。

我们总是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大度且善解人意的人,但我们却总是给他反复的演示冷酷。

负面新闻该不该给孩子看?


很多妈妈会因为孩子而刻意减少对负面新闻的“摄入”,一方面是担心孩子会因此而悲伤,另一方面也是担心无从回应孩子对于负面事件的疑惑和问询。当孩子看到或提到伤感、恐怖的新闻时,父母应该如何回应?其中的分寸该如何把握?

负面新闻该不该给孩子看负面新闻该不该给孩子看

思考:孩子真能与负面新闻隔绝吗?

这个世界每天都有好的事情在发生,也有坏的事情在发生。如果有负面新闻出现时,我们会不会出于对孩子的“保护”,关掉电视。或者是因为我们担心孩子会有这样那样的想法后,我们不知道该如何回应孩子,但实际上我们不能把孩子放在真空中,孩子渐渐长大,我们和孩子之间谈论的话题也不可能永远只是围绕着我们自己这个小世界,当谈到现实生活中发生的事情时,我们是不是可以拿出一点点时间,想一想:“我给孩子传达了什么样的信息”,这些信息“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世界形象”?我是否“鼓励孩子以更宽阔的视角去认识当前发生的事情”?

专家:保护孩子5建议

宋庆龄幼儿园科研室主任徐冰老师,她给出了以下5点建议:

1.不用刻意回避

没有必要刻意回避负面新闻,事实上父母没有办法把孩子放在真空中。孩子也许不会在家里了解,也有可能在幼儿园听别的孩子提起,就像“东方之星”翻沉事件,有的幼儿园有新闻播报环节,就有可能提到。

2.正面回应,认可孩子的情绪

如果孩子和你说起这个话题,父母回应的原则是正面回应、认可孩子的情绪,但要点到为止,不要再进行深入讨论。比如当孩子说“船沉了,死了好多人”,你要正面回应,认可他的情绪:“是的,这是一件很不幸的意外,有很多爷爷奶奶去世了,他们的家人一定很伤心。”但不用再和孩子深入讨论了,毕竟学龄前的孩子,理解能力有限。

3.消除孩子心中的恐惧感

如果孩子表现出他的担心、害怕,家长要做的是消除孩子心中的恐惧感。比如,遇到飞机失事的新闻,孩子表示以后再也不敢坐飞机了,那么可以和孩子聊聊,每年有多少飞机起飞、降落,发生事故的只是很小很小的一部分,下暴雨后飞机会推迟起飞,这就是飞机的工作人员为了保障飞行的安全,飞机起飞前都有叔叔会检查飞机的状况。

4.转移孩子的注意力

如果孩子表现出沉浸在伤感的情绪中,要通过传递正面、积极的信息来转移孩子的注意力。比如,发生地震之后,可以和孩子讨论,我们可以做些什么去帮助在地震中受灾的人;再比如在这次翻沉事件中,有几个叔叔得救了,那么学会游泳就比较重要,把孩子的注意力转移到安全教育中去。

5.家长的情绪也会影响孩子

家长收看此类新闻也要适度,注意媒体对孩子的影响,如果家长自己感到焦虑、没有安全感,孩子也会被家长的恐惧感传染。

提醒:父母做到正面回应点到为止

父母需要注意的是,如果孩子看到负面新闻当时没有回应,但要注意观察孩子的后续表现,这种负面情绪是不是持续,如果持续就要帮助孩子疏导、消除他的恐惧感。如果孩子没有再提,那么父母也不用再旧话重提。对于学龄前的孩子来说,建议“正面回应,点到为止”。

网友有话说

有时候,电视里有负面新闻时,我会立马换台,让孩子心灵能多干净就多干净吧。@一路惊喜

那次玉树地震,孩子真的感伤了,真的哭了。@嘻嘻妈妈

一直感觉,那些悲伤负面的东西离我们很远。@跳跳路

当你被问到,妈妈,人活那么久没什么意思,是什么感觉?@哭泣的百合花

突然想到了《天下无贼》里的傻根,有同感的有木有。@然并卵

希望孩子还是大条些好。@勇敢孩子

孩子经常被欺负,要教他还手吗?


我有较长的国内外早期教育工作经验 回国后发现国内早教市场朝气蓬勃也野蛮发展 初来妈网 如果大家愿意看 今后会定期和大家分享讨论些家长经常问我的问题:

孩子经常被欺负,要教他还手吗?

在我从事教育的十年中,这是被问得最多问题之一,是很多家长的疑惑。

其实我也明白,以牙还牙,被欺负了就打回去这样的论调当然看起来更解气,更爽。毕竟,凭什么自己的宝贝要被别人欺负呀。

但我还是想向各位家长重申一下,我们教育专业给出的答案是,不要打回去,因为最重要是让孩子明白打人是不对的,打人并不能解决问题。

那么如果我的孩子被打了,该如何处理呢?

第一步:找出冲突发生的原因。我处理过的小朋友打架,百分之九十九都是有起因的。最常见的是抢玩具和言语上的冲突,因为小朋友,特别是在2岁左右,小朋友刚开始有自我意识,这个阶段小朋友会以自我为中心,以自己的标准来衡量别人,学术上成为“自我中心”(egocentric)。这并不是自私,是他们在这个阶段还不明白什么叫做分享,所以在物品的归属上(比如说玩具、书本)会经常性与其他小朋友产生冲突。另外,比较小的孩子,语言表达能力还比较弱,不会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情绪,所以会用肢体的方式来表达自己,有时候在家长看来就成了“打架”。

所以我们第一步应该找出孩子被欺负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再根据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措施。如果是因为玩具或者其他物品的争抢而造成的打闹,频率不是很高话,家长不需要特别担心,因为合格的幼儿园都能较好地解决。如果是高频率的无理由地被欺负,则需要引起我们强烈的重视。

第二步:和孩子沟通在我看来,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替孩子完成所有事情,而是赋予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我们应该教会孩子在遇到这种情况应该怎么做。

我们要告诉孩子当被其他孩子打时:

第一是告诉孩子要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情绪,而不是第一时间打回去。打回去当然解气,但这会对孩子造成两个困惑。

一是,我该不该遵守规则。一个正常的幼儿园肯定是规定小朋友不能打架的。如果家长告诉孩子打回去,会让孩子很困惑,我到底要不要遵守既定的规则,如果我可以不遵守这个规则,是不是可以不遵守其他的规则。

二是,我是不是可以通过打斗来获得我想要的东西,最终可能让孩子变成一个霸凌者。我有一个远房亲戚,叫小D,小D小时候我见过,虎头虎脑的特别可爱,也很乖。他们班上几个霸凌者经常欺负他,他姥姥就告诉他,你别被人欺负,你可以打回去。还去学校威胁老师,弄得老师最后也不管了。最后小D和他姥姥说,不是打别人就是被人打,他最后成了他学校最大的霸凌者,希望能给各位一些启示。

第二是遇到其他孩子欺负你时,应该怎么做。

一是树立孩子正确的是非观,告诉他,无论如何欺负人,打人是不对的,用打人的方法是不能解决问题的。

二是,利用语言的力量。对于幼儿来说,语言是可以起到较强的作用的。告诉你的孩子,当别人欺负他时,大声地说“不”“不要”“我不喜欢你打我!”“请让我一个人玩!”如果不能阻止,则先走开。如果孩子被打,也要提醒孩子告知老师,或者进一步由家长找到老师,要求学校方重申规则,让所有孩子都明白霸凌是错误的并且需要承担相应的后果。

我不建议家长在第一时间直接去找打人者的家长对峙,因为最重要的是可以由孩子自己解决打闹的问题。在美国任教时,更是规定老师不允许在意外事故报告中透露孩子的真实姓名,如果发生打闹,我们被要求用女孩,男孩这类的词代替孩子的姓名。

在这,我想再和各位分享一个我学生小Y的故事。 小Y是一个非常可爱的3岁男孩。这个孩子是家中最小的孩子,父母中年得子,是全家人的焦点。

可能受到他父亲,一个强势的领导人员,的影响,小Y很大方,也非常要面子。

可就是这样个可爱的小男孩,在开学的第一周,把班上一半的孩子都打了。导致其他家长非常担忧。 当时,我和助教紧急和Y的妈妈面谈。 最终我们发现, Y并不是aggressive(有攻击性)的孩子。他只是因为从来没有离开过父母并和其他孩子一起相处。他打人,80%是因为玩具的问题,20%是因为其他小朋友没有仔细听他说话,他觉得没面子。

后来,我们采取了以下措施。 第一,全班范围内的教导怎么解决抢玩具和分享的过程。提醒孩子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情感,用语言解决问题。 第二,密切的关注Y与其他孩子的互动,如果发现他有打孩子的前兆,及时的引导他。 第三,与Y的妈妈以及家人达成一致,如果在家里,Y出现打人的情况,会参照学校的方法来处理。第四, 当班上发生其他的打人事件的时候,会及时的制止并引导全班孩子思考如果自己解决问题。第五,在课程中,会模拟打人的场景,并请Y或者其他打人的孩子来解决问题。在经过大概1个月的时间反复贯彻以上的5条纪律,我的班级的孩子打人情况基本上消失了。尤其是Y,他反而成为了我的好帮手,经常帮助其他孩子解决争抢玩具的问题。看到了吗,在孩子们的世界里,真的很少有绝对的善和恶,也许只是因为我们不够懂他们而已。

第三步:更换环境在日常生活中,上面我们讨论方法已经可以应对大多数的情况,但还是有可能遇到,霸凌者因有暴力倾向而无理由欺负别人,而且对方家长无力或无心管教,学校也无法彻底处理。那么遇到这种情况,我们应该怎么办呢?

我在美国求学期间在很多所不同的幼儿园实习过,它们分散在不同的区,有经济发达的上东区也有比较混乱的Bronx(巴朗区),每个区之间环境的差异非常大。这类小朋友我遇见过,他们不当的行为几乎都是源于家庭因素,父母教育程度较低或者家庭关系紧张。不同于我们在《超脱》、《死亡诗社》等经典电影中看过的桥段,伟大的教师挽救了生活不幸的学生。现实中,如果父母放弃看管,学校能做的事情其实很有限。对于这部分学生,大部分学校会给予劝退。但目前,我国的各项监管措施还不完全完善,学校在执行层面差异也很大。如果碰到有暴力倾向的霸凌者,且学校疏于监管,那么我建议给孩子转学,让孩子去一个更好的环境。因为当前的学校无法给予孩子足够的保障与关爱,是一所不合格的学校。

很多时候,我们没有办法决定其他孩子的行为,但至少,我们可以告诉我们的孩子,什么才是对的。

幼儿园孩子该不该放寒假?


幼儿园该不该放假?

“幼儿园该不该放假”一直都是人们讨论的焦点话题。南开区一所幼儿园的主任说:“我们在家长中做过一次调查,70%以上的家长希望幼儿园不放寒假,因为这段时间家长们的工作是最忙的,家里的老人在忙过年的事,没有精力照顾孩子。所以,家长希望孩子留在幼儿园里。所以,我们幼儿园今年不放假。同时,也不再把假期开班当成‘创收’,而是与平时一样,入园的孩子都有详细的学习、游戏内容。”

幼儿园不仅不拒绝园内的孩子留下,还“对外开放”,社区里的孩子还有放了假的小学生都能到幼儿园里来。有的幼儿园专门为他们设了一个班,有专门的老师辅导作业,安排游戏。所以,有些幼儿园里的孩子反而比平时还要多。

幼儿园“不关门”给家长们带来了不少便利,不少幼儿园的负责人认为,激烈的竞争使幼儿园的服务功能在加强。如果自己不能提供家长需要的服务,家长就会选择有此项业务的园所,从而造成生源上的损失。所以,“假期”不放假现象的出现也就顺理成章了。

家长该不该给孩子放寒假?

Q:眼看幼儿园要放寒假了,我不打算送孩子去了。一是担心假期幼儿园会合班;二是担心假期中幼儿园的教学安排较平时松散,孩子学不到新知识。可是又担心孩子在家休息的时间过长,会把在幼儿园养成的良好习惯丢了,而家中生活作息不规律,对他各方面也会有不良的影响。假期里,该不该送孩子去幼儿园呢?

A:这位家长的担忧有一定代表性。假期中孩子在家还是在幼儿园,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每个幼儿园的规模和办园性质不同,在教师编制、园所级类水平上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因此,假期中的教学要求、服务水平和内容也不尽相同。您可以仔细了解一下您孩子所在的幼儿园假期中的教学、班级编制情况,待了解清楚情况后再决定孩子是去幼儿园还是留在家中。至于教学内容,一般幼儿园的做法是除了复习学过的内容,也会学习一些新知识,只是进度相对慢一些。在饮食安排、作息时间、体育锻炼方面与平时的要求一样,这一点您尽管放心。

贴心建议

1.如果您自己有时间、有条件照顾,可以让孩子在家度过。但是建议您一定与班上的老师沟通一下,请老师提供一份作息时间表,如果不方便,也可以参照右边所附的幼儿园常规作息时间安排,以便您在家中照顾孩子的方法与幼儿园能衔接得上(如,注意加强户外体育锻炼,保证孩子早睡早起的良好习惯等),也便于孩子开学时能很快适应幼儿园集体生活。特别提醒您的是,若决定孩子留在家中,应注意经常与老师保持联系,及时沟通孩子的情况。

2.如果您自己没时间照顾孩子,而是托付给长辈或保姆照看,那么,建议您还是把孩子送到幼儿园为宜。

3.您还可以采取半天送孩子去幼儿园的方法,这样,一来能保证孩子继续参加集体生活,在集体活动中感受到自己的价值,利于孩子身心健康成长;二来下午您自己照顾孩子,还可以有针对性地辅导孩子学习一些他感兴趣的,如绘画、钢琴、轮滑、游泳等。

4.您还可以每周固定几天送孩子去幼儿园,其效果与送孩子半天入园是相同的。

哈佛博士谈孩子到底该不该打


家长教育孩子,到底该不该打?29日,哈佛大学教育学博士王涛做客西安时语出惊人,“孩子可以打,也应该打,而且应该用‘杖’打,但一定要讲究打孩子的艺术”。

为何打让孩子反思做的错事

“把你的棍子闲置不用了,就会把你的孩子宠坏了。”为了说明孩子是可以打的,王涛开场便引用了这句美国谚语。

在现场,王涛专门举了一个例子,一名成功的美籍华人企业家,教育儿子也用“杖”打,但发现儿子就是不听话。有一回他发现儿子又违反了规矩,便问儿子怎么办?结果小孩子轻描淡写地说了两个字“打呗”。这位企业家很简洁地告诉孩子,“爸爸是你的教育者,你今天做出这样的行为爸爸有责任,今天我来接受这个规矩”。然后,他将“家法”打在自己身上。结果他第一次打自己的时候,孩子冷漠的脸就消失了,第二次打的时候孩子下跪了,边哭边求爸爸打自己。此后,孩子与父亲的关系彻底改变了。

打孩子的前提是不能有愤怒,愤怒会让家长失去理智,“这时应该首先处理自己的情绪,而不该打孩子”。王涛说,打孩子要区分两种“打”法:一种是发泄自己的愤怒,另外一种是“做规矩”。如果是为了“做规矩”就可以打,此时打是教育孩子的一种有效手段,目的是让孩子反思自己做过的错事。

如何打打孩子时要用“杖”

“打孩子绝对不能用手,需要用‘杖’(我国古代的家法)。”王涛说,因为用手打太显随意,同时这样做的目的首先是可以让自己有冷静的时间,更为重要的是,要让孩子知道不是父母想打他,而是因为他破坏了规矩,父母不得不打,特殊的工具对孩子也有一定的震慑力。

王涛说,另外非常重要的一点是:打孩子之前要和孩子有语言的交流,要让孩子知道为什么要打他。最后一点也最为重要的一点是:打孩子是因为爱。很多的家长是在打过孩子之后才心疼,而在打的过程中只是觉得非常解气,这是不正确的。正确的感觉是,决定打孩子之前很心疼,真正打孩子的时候是更加心疼。

当天,这场以“规矩与爱之情商的培养”为主题的教育讲座,共吸引了1000多名家长,也给家长和孩子们送上一份别样的六一节礼物。

【相关链接】:“中国虎妈”式教育引发热议

说“虎妈”是当下世上最知名、最富争议的妈妈并不为过,这位美国的华裔母亲、耶鲁大学法学教授因其严厉的逼子成才教育方式而席卷了全球知名媒体的版面。

“虎妈”热潮的背后,有着中美两国国势一扬一抑,以及美国教育颓势引发国民不满和危机感的大背景,也因为“虎妈”教育方式本身,引发了教育科学领域的重新认识和检讨。不过,“虎妈”的话题一开始就注定要跃出单纯的教育领域,成为一桩“比较文化”事件。其中,被大量讨论的是“中国式的严厉”与“美国式的宽松”对子女人生道路的影响,话题也必然引向更深入的如何理解“成功”、“幸福”这样的大问题,我们会发现,正是对这些大问题答案的不同,造成了所谓中国模式与美国模式的差别。

相信《孩子被欺负该不该鼓励她还手?》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幼儿教师教育网”是您了解教育孩子的方法,工作计划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yjs21.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教育笔记鼓励孩子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