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父母关爱的孩子不快乐(全托)

10-31

家庭共育一般是以学校为中心,家庭为辅助来进行教育的!教师与家长在教育中,应不断改正自己的错误观念,以正确的教育方法,让孩子在成长的天空里展翅高飞。那么,有哪些可以用在孩子身上的教育资源呢?为满足您的需求,小编特地编辑了“没有父母关爱的孩子不快乐(全托)”,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很多父母由于工作太忙,没有时间照顾孩子。就把孩子送进全托班。很多孩子就是这样被送进全托班的。

记得在一本书上看到过这样一篇文章。父母就是没时间照顾孩子而将孩子送到了你最好的幼儿园全托,满以为自己的孩子会受到最好的教育。事实上,送入幼儿园的孩子能力各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家长们都很高兴,为自己明智的选择而高兴。然而,真正的弊端出现在孩子上初中后,他们遇事唯唯诺诺,对父母格外的依恋,而且很多时候做的事情和学龄前儿童一样

,似乎又回到了幼儿时期。父母很是迷忙,不知是何原因。

原因就在于,孩子们缺乏父母精心的呵护、爱抚和关心。孩子们在幼儿时期,就没有接收到这些信息,他们就没有安全感,也不可能有足够的大量去交往。没能形成一个活泼开朗的性格,幼儿的能力、智力和社会性都没得到很好的发展。这是父母漠视孩子情感需求的结果。

因此,父母要让孩子意识到父母是深爱她们的,不是用物质去刺激他们,而是用行动去关爱他们,经常陪他们聊聊天,说说话,困难的时候能够得到父母的支持。这样,孩子才会因为有父母的关爱而快乐。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扩展阅读

孩子不快乐与教养方式有关


孩子的不快乐,向来都不是孩子一个人的问题。教养方式与孩子是否匹配,决定了孩子的不快乐有多少,也决定了孩子制造快乐能力的高低。

教养方式:

1.学会了解孩子的需要,并学会尊重孩子的需要。

当孩子发生什么事时,与孩子交流的第一句话不是“你干什么去了,你怎么会这样”等质问和埋怨的语气,而是探索孩子发生这件事时的内在状态,如“发生这事时,你心里怎么想的?”“究竟发生了什么导致问题的出现?”

2.学会满足孩子的需要。

孩子的自我价值感极需被尊重,只要有可能就要慷慨地认可孩子、尊重孩子。一个自信的孩子面对困难的信心和勇气自然会比自卑的孩子要好。

3.学会鼓励孩子,而不只是表扬孩子。

鼓励与表扬的区别在于前者更能让孩子心里充满愉快和希望。比如表扬的话:“你真棒,你真是好孩子,妈妈真为你自豪!”表扬过多会不知不觉给孩子带来压力。而鼓励的话:“没想到我儿子这次表现这么棒,只能证明一点,最近我儿子掌握知识的能力大大提高了,我知道,都是我儿子自己靠自己的执著精神换来的,非常不简单!”这样的话会让孩子可以更多地关注自己的优质部分,从而从自己的行为中看到自己的力量,自信油然而生。

你能看出孩子在幼儿园不快乐吗


孩子的情绪往往会影响他的成长,尤其是上了幼儿园的孩子,更可能会有不同程度的情绪波动。如果孩子能直接告诉你他的不开心,那当然最好,但如果不能这样,妈妈们也能通过一些方式了解孩子在幼儿园的不快乐。

观察途径

充分利用父母开放日直接观察。一般的幼儿园每个月会有一天家长开放日,其实每个月一次的机会,就足够你来了解他在幼儿园是否快乐。你可以看到老师的带班方式,也可以观察出来孩子和他群体的融洽程度,比如说孩子是否会被人推搡,他加入群体游戏的时候是否困难。

通过孩子谈论幼儿园的态度进行试探。每天和孩子谈起幼儿的时候,留心孩子的反应。如果你提及幼儿园时他表现得沮丧或者紧张,甚至拒绝回答,一定是出了什么问题。

通过和老师保持定期接触进行了解。孩子和老师相处的有效时间可能比你要长,所以她们比你更容易发现孩子在幼儿园是否快乐。

孩子发出的信号

习惯性的肚子痛。一到早上或者其他该去幼儿园的时间,孩子就会喊肚子疼,排除常规的分离焦虑,这也许是他在逃避幼儿园的什么事情。

紧张。孩子开始频繁做出一些代表紧张的肢体语言,比如吃手、揪头发、触摸生殖器或者是尿床。

沉默。孩子回家以后不再兴致勃勃地对你进行幼儿园“新闻联播”。

厌倦。孩子对幼儿园提不起一丝兴趣,没有任何兴奋的表现。

节假日之后害怕重返幼儿园。节假日之后,大多数孩子会急于重返幼儿园,为了给老师和小朋友讲自己的传奇经历,为了摸一摸幼儿园才有的巨型乐高积木。如果你的孩子在这个时候害怕或者拒绝重返,你就要尽快了解为什么了。

孩子的关爱来自父母的拥抱


正如宝宝胃肠如果缺少了食物就会感到饥饿一样,他的皮肤缺少父母满怀爱心的抚摸,也会感到“饥饿”。胃肠的饥饿,会影响孩子身体的成长;而“皮肤饥饿”则会妨碍其智力的发育。

或许下班时候的挤车、塞车,让你回到家里已一身的疲惫,没有兴致去把孩子;或许晚饭之后,你还有外语要读、论文要写,没有时间去抱孩子;或许你认为孩子有保姆去带、有爷爷奶奶在哄,孩子不哭不闹,玩得好好的,没有必要去抱他。你可能还想,孩子吃得精细营养,玩得高档新潮,已经生活在甜蜜之中,父母是不是常抱孩子,恐十自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但是,正如宝宝胃肠如果缺少了食物就会感到饥饿一样,如果很少有人去抱他,他的皮肤缺少父母满怀爱心的抚摸,也会感到“饥饿”。胃肠的饥饿,会影响孩子身体的成长;而“皮肤饥饿”,如果得不到满足,则会妨碍其智力的发育。“皮肤饥饿”与智力发育之间的关系,是近年来国内外心理学与神经学研究的最新成果之一。

皮肤“饥饿”的恶果

印度狼孩的故事是大家所熟知的。狼孩被救出之后,虽经有关部门用最好的环境、最好的教师对其进行艰苦耐心的教育,终归不能回到人类让会,其智力一直停留在婴幼儿的水平上。有学者说,其原因除了他婴幼儿时期与狼为伴失去了与人沟通的机会之外,还因为在其智力发育的关键期,没有谁去抱抱他、摸模他、亲亲他,使其皮肤一直处于“饥饿”状态有关。

我国一位心理学家普调查过一个偏僻山村的育儿状况。这里的村民文化水平十分低下,新中国己经成立了50多年,竟没有一个人走出小材考取高中以上的学校。

经过他细心的研究,发现这与他们陈腐的育儿方法不无关系。这里祖祖辈辈采用“沙缸育儿”的办法:由于男女老少都要起早贪黑到田间劳作。无暇照看孩子,便将小儿放到沙缸之中,任其屙尿,使之渗入沙中,致使孩子整日里只能与猫狗为伴,没谁去抱抱他。除了经济因素外,缺少父母的爱抚,孩子的皮肤长年累月遭受“饥饿”也是其智力发育所需的“营养”匿乏的一个重要原因。

1999年,美国神经科学协会会议上曾有多篇论文证实:婴儿如果缺乏父母的抚爱,皮肤经常处于“饥饿”之中,对日后智能发有会产生严重的不良生物化学效应。这是因为父母对孩子皮肤的抚摸有助于适度地产生一种激素,而这种激素有利于婴儿克服烦躁的情绪。这种激素又与大脑司职思维和记忆的部分相联系。缺少父母的爱抚,婴幼儿体内这种激素的分泌就会受到阻碍,往往使其智力的发育受到影响。日本学者的研究也发现,父母抱抱孩子、抚摸孩子,能在孩子的大脑中产生安全、甜蜜的信息刺激,为其智力的发育起到催化作用。如果孩子生下来,就失去了与父母的皮肤接触,在其成长过程中会表情冷淡、性格孤僻,并难于和别的孩子交往。

抚爱孩子的技巧

1抚摸孩子的手。有句俗话是”孩子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这话早己被现代医学所证实。大脑的不同区域掌管着人体的不同部位,换句话说,人体的不同部位都在大脑中占有或大或小的位置。而手在大脑中所占的范围比人体的任何部位都要多。既然小小的一双手要大脑中那么多的领域来支配,那么,运动手掌与十指也必然会使大脑的神经受到刺激,得到锻炼,这就是手巧与心灵息息相关最坚实、最有说服力的生理基础。所以,抱孩子的时候,要多多地抚摸他的手,舒展他的手,牵拉他的手,把握他的手,亲亲他的手,用脸去慰贴他的手。另外,做父母的应多和孩子做一些抚摸小手的游戏,像”斗斗飞“、”拉大锯“、”挠一挠“等等。

2多摸摸孩子的头。头皮距离大脑最近,常摸摸它,不仅可解决”皮肤饥饿“,而且抚摸孩子的头,还有利于孩子情绪的稳定。孩子受到什么惊吓,或是受到点什么委屈,摸摸他的头,会使他很快镇静下来。

3多贴贴孩子的脸。多贴贴、亲亲孩子的脸,也有助于结他一个好情绪和好兴致。脸部的神经最发达,多爱袄他的脸,让他眉宇舒展,表情开朗,嘴角甜甜,’会心微笑,长久会带结孩子一张坚毅,漂亮的脸。

4抚摸孩子的肩膀。孩子做出点让大人高兴的事,或是做出他自己感到得意的事时,别忘了拍拍他的肩膀、拍拍他的屁股,以示赞赏与鼓励。以肌肤相亲的方式赞赏孩子、鼓励孩子,往往比浮泛的语言还来得有力,更容易滋润孩子的心田。

5每天可给孩子做一至两次的全身抚摸。可边抚摸边哼些儿歌,让孩子在融融的慈爱中接受父母轻轻的爱抚。抚摸的顺序,先让孩子仰卧,从头脸开始、然后腹部四肢。大一点的孩子,再让他俯卧,也是按从上到小的顺序轻轻的抚摸。抚摸让孩子感到舒服、畅快为原则。

常抱的孩子聪明

抛开别人的事例,大多数家长在这方面恐后也都有自己的体会。孩子受到点什么惊吓,一脸的惶恐,这时妈妈会摸摸孩子的头,摸摸孩子的耳,同时温和亲切地对孩子说:“摸摸毛,吓不着;摸摸耳,吓一会”,孩子会很快平静下来,露出甜甜的笑容。再比如,孩子用积木搭起的大楼轰然倒塌了,此时他可能是一脸的晦气,满肚子的沮丧。如果这时你能拍拍他的肩,拉拉他的手,用坚定的口吻鼓励他:“好儿子,重新来!”他会重新焕发起玩的兴致他成功后,家长们通常拍拍他的屁股,或是吻吻他的脸蛋,共同分享成功的喜悦。有人说“常抱的孩子聪明”,说的也是抚摸皮肤与智力发育之间的关系。诸如此类,不一而足。明科此,做父母的就应常抱抱孩子,常抚爱孩子,这也是早期教育的内容之一。早期教育,说实了,就是启迪孩子的心灵,开发孩子的智力,其基本点是开发孩子的大脑。经常抱抱孩子,经常抚爱孩子,便是对大脑的开发,可促进其智力的发育。

父母应该要多关爱孩子的心灵


父母应该要多关爱孩子的心灵这几天我在看一本书《和导盲猩猩一起历险》看这本书时我的心情很沉重,特别是看到孩子那孤独无助的心灵,我眼睛湿了。想着现实生活中,我们父母有时会打着爱与付出的口号,每天忙里忙外总抽不出空陪孩子,总带着情绪在孩子面前发泄。反省一下此时的我们是否有考虑过孩子的感受?

我想所有的父母都应该记住:"仇恨蚕食心灵",一旦我们的心被仇恨所纠缠,我们便无法快乐,生活在仇恨当中,便是生活在不幸当中,这种不幸还会传导给我们的孩子,让他们感到不安.

一次周末,约闺蜜xx到咖啡厅闲聊.好久不见了,发现xx整个人显得特别憔悴.刚坐下来,xx就不断的诉苦.说她儿子胆子特别小,xx的儿子二周岁了,每天晚上睡觉都要xx陪睡,白天带他外出从来不肯跟别的孩子玩在一块.整天缠着妈妈.而且特别爱哭.一有不顺心的事就哭.不知什么原因,整得xx忙里忙外的还要忙孩子精神都要奔溃了.

自己是过来人,知道要照顾一个孩子是挺不容易了.我让xx要多鼓励孩子与他人交往.多带孩子到外面与其它孩子玩.xx说:唉!我最近老跟他爸吵架,哪有心情带孩子出去玩啊.有时看他烦人自己心情原本就不好,好几次都被我打了,可是每次打完看到孩子那可怜样我又心疼.

我说:千万不要当着孩子的面吵架打架,更不能把自己的情绪发泄到无辜的孩子身上.对孩子的成长不利.另外父母老是吵架孩子也会感到没有恐惧没有安全感.xx说:唉!别说了,都是我婆婆引起的,我月子的时候她从来不到医院照顾我,我要生孩子之前把她从老家接到厦门为的就是让她能照顾我的月子,我老公要上班没空,我父母身体不好.可是婆婆迷信说医院这地方身体好的人不能去,去了就会传染上疾病.不来就不来吧,等我出了医院回到家,每次孩子洗澡,婆婆都要求我自己给孩子洗,洗完澡还要我洗衣服.婆婆说她以前生孩子都是这样过来的,现在的人没那么珍贵,也要让我从走她以前的路.

说实在的,孩子是家庭矛盾的最大受害者,尽管孩子已经两周岁了,但是他还不愿与别的小朋友交流,晚上还要妈妈搂着睡着,这些情况是因为他严重缺乏安全感所致.境由心生,大人的心里充满怨气和怒气.这些会不经意地写在脸上.孩子长期对着妈妈一脸的怨气会是一种怎么样的感受?当他亲眼目睹爸爸打妈妈的情景他又会是什么样的心情?紧张焦虑恐惧和担忧?在这种心理状态下成长,他怎么能获得起码的安全感呢?

我想,我们爱孩子首先要给孩了一个温馨和谐的家庭,孩子在乎的不仅是物质上的满足,更重要的是家庭的温暖,有安全感。《和导盲猩猩一起历险》这里写的不只是一个离家出走的小男孩,更是一个走出阴影、开始明白爱与被爱的男孩,一个逐渐懂事、开始积极生活的男孩。这是一次躲避孤独的逃跑,更是一次寻找爱的回归。

没有原则的父母,养不出有规矩的孩子


无条件的爱和坚持原则,并不矛盾,其实也必须同时存在,不然的话,爱,就会变成溺爱。

01

最近,有一个视频特别火。

一位父亲,带着两个女儿逛超市,淘气的小女儿故意打掉姐姐手里的东西。

爸爸坚定地让小女儿给姐姐道歉,小女儿执意不肯,爸爸态度坚决,一定要道歉。

无计可施的小女儿开始耍赖,索性躺在地上,为自己开脱,“我不是故意的”。

爸爸坚持,说:“不管你是否故意都要道歉。”

一旁的姐姐想打破僵局,就说:“算了吧,不用道歉。”

小女儿赶紧给自己找台阶下:“她都说不用道歉了。”

但爸爸坚持己见:“不管姐姐要不要这个道歉,你必须道歉。”

父女的行为,引起围观,有人看不下去,鼓励爸爸抽她个大耳光,这样她肯定乖乖听话。

当然,爸爸没有采用,只是再次表明自己的态度,“必须要说对不起”。

最后,在爸爸的坚持下,小女儿终于说出了“对不起”。

在爸爸看来,犯了错误,就要向人道歉,这是原则问题,容不得半点商量,不管孩子撒泼耍赖,还是有人说情,或是有人挑唆,坚持着自己的原则,一定要让女儿执行到底。

林肯说,最重要的是,在关键的时刻能够坚持原则。

教育孩子,亦是如此。

02

看过《妈妈是超人》,马雅舒的教育方式被很多人吐槽。

很多人不解,为何这位把“不行”、“不可以”挂在嘴边,时刻对孩子严令禁止做这做那的妈妈,孩子对她的话却置若罔闻,完全不放在心上。

有这样的细节,她带孩子们去菜市场,两个小朋友用手摸鱼,濒临绝望的妈妈,说了无数遍“不行”“不可以”,姐弟俩却当耳旁风,姐姐摸完,弟弟又紧跟着去摸。

但看到后面,大家就渐渐明白了,孩子为什么对她话充耳不闻了。

有一次,感冒尚未痊愈的女儿米娅想吃冰淇淋,马雅舒不同意,米娅直接躺倒在地,又哭又闹,无奈的马雅舒,只好同意去超市买冰淇淋。

无独有偶,在菜市场,孩子们刚吃完蛋糕,又要吃面包,马雅舒一开始也是拒绝,孩子们先是又哭又喊,见不起效,又改成了撒娇,“妈妈,求求你了”。

果然,马雅舒马上就服软了,还是拿出了面包。

这样的戏码,时常在她们家上演,孩子们知道妈妈的软肋,只要他们一哭二闹,妈妈一定会心软退让。

连她自己都说:“我应该是一个很好妥协的妈妈。”

“每次只要她哭,我的这个坚持就已经掉到零下了。”

毫无底线的退让,没有原则的让步,久而久之,她的“不可以”“不行”,在孩子面前,毫无杀伤力。

可以说,马雅舒成功地用不讲原则,孩子哭闹后只会步步退让,把自己的孩子打造成了超级任性撒泼的“熊孩子”。

教育专家说,一旦告诉孩子“不行”时,一定要坚持。

如果父母不坚持自己的要求,孩子会认为父母说“不”并不是认真的。

03

最近,邻居豆豆妈跟我说起她的烦心事:

带孩子逛超市,孩子要买玩具,不答应孩子,孩子又哭又闹赖着不走,那么多人盯着,场面极其尴尬,无奈的她,只好向孩子妥协。

“家里玩具一大堆,我一向不主张让孩子养成‘要什么买什么’的坏习惯,可当他哭闹耍赖的时候,又不知道该怎么办?”

豆豆妈的烦心事,可能大多数家长都遇到过,也是很多家庭的通病,为孩子设置各种规则,但孩子一哭一闹,父母就乱了分寸,失了原则。

曾在朋友圈,看过心理学教授李玫瑾分享的育儿之道,看完受益匪浅。

有一天,李教授女儿也提出了一个无礼的购物需求,她拒绝后,女儿便大哭大闹。

冷静的她,任凭女儿怎么哭闹,也没有动摇自己的原则,坚持把女儿带回了家。

回到家后,陪着女儿待在房间里,对她的哭闹依旧不予理睬。

最多递给女儿一条热毛巾,让她擦擦鼻涕一把眼泪一把的脸。

就这样静静地坐在她跟前,看着她哭,一直等到她哭得筋疲力尽。

孩子哭了好长一段时间后,见妈妈的态度丝毫不放松,便也作罢。

从那以后,孩子再也没有提出过任何无礼的要求。

我很欣赏这位教授的做法,既坚持了自己的原则,让孩子明白自己的无理要求,不会因为孩子的哭闹有着任何的改变。

同时,又让孩子感受到“我不同意你这样做,但我仍然爱着你,会关心你,不会弃你而去”的安全感。

闾丘露薇说,无条件的爱和坚持原则,并不矛盾,其实也必须同时存在,不然的话,爱,就会变成溺爱。

04

绘本《我永远爱你》中就有这样的对话:

阿力:“如果我把枕头弄得羽毛满天飞,你还爱我吗?”

妈妈:“我永远爱你,不过,你们得把羽毛收拾起来。”

阿力:“如果我把画画的颜料洒在妹妹身上,你还爱我吗?”

妈妈:“我永远爱你,不过,你得负责给妹妹洗澡。”

这位妈妈不厌其烦地对孩子保证,“我永远爱你”,但也有自己的原则,你必须为自己的错误承担责任。

前两天,朋友圈的一则新闻引起广泛热议。

一个四年级,身高1米4,可以称为大孩子的“熊孩子”,从背后猛推已经怀孕4个多月的孕妇,险些造成孕妇流产。

更让人气愤的是,当问及原因,孩子却毫不在乎地说:“我看电视上孕妇摔了会流产,我就想看看推倒她会不会也流产?”

简直难以相信,一个仅4年级的孩子,竟做出如此疯狂的行为,说出如此冷漠的话。

但再听听孩子奶奶的反应,“他还是一个孩子,你和孩子计较什么呢?”

你就立马顿悟,“熊孩子”是如何养成的了。

一句“他还是个孩子”,毁掉多少孩子,父母从小告诉孩子是非对错,有哪些事情能做哪些不能做,这些至关重要。

爱孩子,是我们的本能,父母坚持自己的原则,给孩子立规矩,设规则,让他成长为一个品德高尚的大人,是我们的责任。

05

张柏芝在《天天向上》里,曾经讲述自己的育儿心经。

对玩具爱不释手的两个儿子,张柏芝的原则就是:每次只能挑选自己最喜欢的一个,并且告诉他们,妈妈说的永远不可能改变。

听话的两个孩子,每次都会挑选最喜爱的一个玩具,因为来之不易,对玩具也是倍加珍惜。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无条件爱着孩子的父母,一定要坚持自己的原则,让孩子遵守基本的规则,你的孩子将来才能有规矩。

最后和大家分享,美国学校给父母的备忘录:

别溺爱我。我很清楚地知道,我不应该得到每一样我所要求的东西,我的无理要求只是在试探你。

别害怕对我保持公正的态度,这样反倒让我有安全感。

别让我养成坏习惯。在年幼的时候,我得依靠你来判断对错。

别让我觉得犯了错误就像犯了罪,它会消弱我对人生的希望。

内向孩子不宜全托


大孩子入全托增强主动性

儿童人格的发展形成需要经过几个顺序不变的阶段,每一阶段都有与之相应的发展任务。多项调查显示,全托的孩子往往比同龄人更加独立自主,也更加懂事和成熟。

孩子进了全托幼儿园,接受的第一个思想就是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在家被父母包办的吃饭、穿衣等,都会在老师的指导下,一一学会并尝试去做,因此比同龄人更早地具备独立生活的能力。另外,孩子离开父母的庇护,和同龄人一起吃,一起睡,一起学习,一起玩耍,遇到困难自己解决,发生争执自己和解,这能够锻炼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使他们较早地融入社会。

内向的孩子不宜入全托

但是,如果孩子小于三岁半,阶段任务就不是培养主动性,而是让他们感受关爱,形成良好的亲子关系了,这个年龄的孩子就不适合入全托。很多家长都以为,把孩子送全托,可以让他们接受专业的生活护理、心理保健和基本行为习惯的培养,同时自己周末也会把他们接回来好好“补偿”,不会因此影响和孩子的关系。可实际上,再专业、再敬业的老师也无法满足每个孩子个性化的心理需要和对亲情的渴望,家长的这种做法,说严重了,是对孩子的情感剥夺。因为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语言滞后,很难表达出自己的需要,但情感已经发展完全,对父母有强烈的依恋,如果一连五天见不到亲人,他们会产生不安全感,万一再受到委屈找不到合适的倾诉对象,对其身心发展更是不利。

另外,和性格外向的孩子相比,内向的孩子不宜入全托。实际上,天性害羞、胆怯的孩子因为不善于表达自己,经常会潜意识地压抑自己的需要,受了委屈、遇到不开心的事都会藏在心里。而幼儿园的老师又不可能只把注意力放在某一个孩子身上,所以他们的心结很难被及时发现,长此以往,孩子会更压抑,不利于将来个性的发展。

补偿孩子得注意方式

不管家长是出于工作的压力,无奈地选择了全托,还是出于培养孩子的考虑,对全托寄予厚望,都得首先了解,全托幼儿园并不能替代家长的关爱和教育。尤其是两三岁的孩子正处于心理第一反抗期,喜欢和父母对着干,不好管教,这时父母千万不能有“孩子太调皮,干脆送幼儿园算了”的想法,因为这个阶段的孩子最需要的是父母耐心的教育和引导。

此外,父母必须在双休日多花时间和精力关注孩子,补偿对他们感情上的亏欠。不过,一些家长因为送孩子全托,觉得内疚,所以一到周末就想方设法地满足孩子,甚至纵容他们发脾气、耍性子,这种做法也不可取。补偿主要应针对情感,注意和孩子的沟通、交流,培育他们开朗的性格,帮他们建立起心理的安全网,而不应为了求得自己的心理安慰,把补偿变成溺爱。

感谢您阅读“幼儿教师教育网”的《没有父母关爱的孩子不快乐(全托)》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教育孩子的方法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yjs21.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孩子不合群怎么办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