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庭教育从什么时候开始
家庭教育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很多人认为是从孩子出生之后开始的,错!应该从孩子出生前9个月开始。
关于儿童的研究成果告诉我们,出生前期,从怀孕到出生,这9个月的时期是变化最迅速的阶段,在此期间,一个单细胞有机体转化为一个拥有惊人适应周围环境世界能力的人类婴儿。尽管其间的学习尚未破译,但学习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所以,孩子的教育不是从出生开始的,孩子的学习早就开始了。
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北京东方剑桥儿童教育开发中心,儿童心理学博士程跃和心理生理学行为医学副教授程淮两位年轻专家就指出:“七岁看老”已过时,三岁以前最重要。中国当今绝大多数儿童在他们父母的怀抱中丧失掉了人生最初几年的黄金教育机会,而这个机会的丧失,对儿童本人或者他们的家庭乃至整个民族都将是一个巨大的损失。
一些儿童教育专家认为:0~3岁是一个智力开发的黄金时期,其中第一年最为关键。它甚至能够预示着个体分化的方向。丧失早期教育的机会,将使大脑发育产生不可弥补的损失。还有一些儿童教育专家认为,每一个没有先天遗传疾病的新生命都是一个学习的天才,一个发展的天才。
事实上,早期教育不仅可以造就“神童”,更为重要的是可以为普通儿童的未来发展奠定良好基础,因为人的大脑存在尚未被开发的巨大潜能。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姆通过对近千名婴儿长达20年的跟踪研究表明:若以17岁时的智力为100,8岁时进行开发,只能开发20%,4岁时却能达到50%,而更大的潜能开发在于3岁之前。所以,一些发达国家如日本、美国等都已开始把生命最初3年儿童的发展,作为本国在21世纪争雄的第一战略。据悉,日本已有30%的儿童智力达到“超常”水平。遗憾的是,在中国,大多数家庭对儿童的早期教育的关注基本还是空白。他们忙于对孩子进行例行公事式喂养,丧失了早期发展的大好机会。这两位专家忧郁地说,0~3岁是中国儿童发展的盲点。家长们总是用自己的方式去思考婴儿的能力,用自己学习的方式来判断婴儿是否具有像自己一样的学习能力,以婴儿缺乏理性思考能力判定婴儿的学习是困难的,从而把儿童期的学习定在6岁以后。事实上,婴幼儿以成人完全不同的方式进行自己的学习。他们提醒中国年青父母,孩子的生命发展是一次性的,不可逆的,通过早期教育促进婴幼儿潜能的开发对人的一生的影响,甚至比推广母乳喂养,实行计划免疫等保健工作更为重要。据国内外有关婴儿智能发育的比较研究表明,我国婴儿在抬头、翻身、爬行三大指标上,均落后于国外,这对于迎接未来挑战的新一代中国儿童来说,不能不是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
程跃和程淮两位年轻专家已经开始他们的“实证”。在1994年的最后一天,他们从北京市妇产医院,随机挑选了6个“幸运儿”,作为北京东方剑桥儿童教育开发中心的核心工程:“伴你同步成长——东方剑桥早期儿童发展个别指导计划”专家服务网的成员。在这6个婴儿中,他们的父母只有一对是大学生,其他却是普通工人、个体户。在这两位专家的指导下,这几个婴儿通过权威机构的综合评估,他们的智商却达到120以上。一位叫“逢时”的浙江个体户小孩,其综合智商达到140。程跃和程淮两位教授甚至打“保票”:只要每个父母都严格按照他们的指导,几乎每个正常儿童都能达到智力“超常”。
二、家庭教育是误区最多的地方
毫无疑问,为父母者都想做一个好父母,都想在家庭教育中少犯一些错误。但由于家庭教育是综合性极强的科学,也是一门内涵丰富的艺术,所以,即使父母有较高的文化修养,有积极的教育意识,在家庭教育中依然会犯这样那样的错误。例如,以下的教育误区在大量的家庭中都存在着,甚至在父母都是教育专家的家庭也不例外。
1、“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偏离了方向
现在有些人对家庭教育概念的理解是片面的、不科学的,甚至是错误的。典型的表现是把家庭教育理解为就是教育孩子读书、写字、画画、弹琴等,这实际上是把内容丰富的家庭教育等同于智力教育和文化知识学习。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离开孩子实际,父母的期望只能使孩子的发展偏离方向。学校已使孩子肩上的书包超过负荷,父母还要无休止地强制孩子上什么“智力开发班”“学科强化班”“周日补课班”,什么“南方测试卷”“北方复习题”统统塞给孩子,完全剥夺了孩子自由支配的时间,天真的青少年失去了自己飞翔的天地,知识的殿堂变得阴森可怕。一次次考试完毕,孩子手捧考卷接受父母的“审判”,孩子考的不好,父亲呵斥打骂,母亲哭闹不止。这种肉体、精神的过度折磨,使多少孩子的学习兴趣被扼杀,多少孩子的思维陷入凝滞,心灵扭曲。过高的期望引出了孩子离家出走者有之,引出夏斐那样被亲生母亲活活折磨至死者有之。
2、过度关心、过度照顾制约了孩子成长
“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含在口里怕烫着,吐出来怕冻着”,这是很多家庭父母对子女的形象写照。生活富裕了,父母能不爱自己的孩子?!有多少家长懂得营养科学?!再加上电视广告的诱惑,于是乎“娃哈哈”、“醒神液”、“黄金撘挡”、“蜂王浆”、“生命一号”等营养品,把孩子们“灌输”成了身高与体重不成比例的肥胖儿;过多的照顾,使得孩子四肢不勤,体质虚弱。
对儿童生活过度关心和照顾,实际上剥夺了儿童独立学习、独立做人、独立解决问题和锻炼意志的机会。如果儿童总是在家长保护下生活,主体意识就会萎缩,而变成一个缺乏自理能力的孩子,犹如雏鹰禁止飞行,而只能成为一只小鸡。这样的孩子长大成人,又如何去面临复杂而严峻的现实生活呢?又怎么能期望一个事事都要别人照顾的人成为国家之栋梁呢?
3、过多限制、过多干涉阻碍了孩子潜能的释放
1989年南京市曾发生过这样一件事:一名铁路职工,胆小怕事,为了避免自己的三个孩子出门惹事生非,遭人欺侮,竟将他们从小就锁在家里,最长的竟达十几年,使孩子和外界彻底隔离起来,原本正常的三个孩子因此几乎成为白痴。虽然没有普遍性,但对儿童行动自由的过多干涉、约束和限制的父母是大有人在的。诸如父母要求孩子不要玩水、不要爬树、不要上街、不要夜晚出门、不准看电视、不准同异性交往、不准看小说、不准下棋、跳舞、踢球等等,可以说在青少年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来自父母不同程度的约束、干涉,甚至连日记、书信、交朋结友都要受到父母盘查甚至监督。显然,如此这般,孩子潜能自然得不到的应有释放,也不可能有健康的成长。[!--empirenews.page--]
4、过多欣赏、过多表扬影响了孩子的心理健康
现在有些家长非常注重自己教育水平的提高,在家庭教育中也追求所谓的“艺术”性,也搞什么“愉快教育”、“激励教育”。然而,其中家长并没有把握教育的真谛:生活就是教育,“酸甜苦辣,全是营养”。过多欣赏孩子成长,过多表扬孩子,对孩子成长中的负面问题视而不见,一味迁就,遮蔽了许多“挫折”教育的良机。我们看到:现在的很多孩子可能身体健康状况良好,智力发展也不错,但承受不了批评,缺乏情感,缺乏对家庭、对他人、对社会的责任感,缺乏一颗温暖而丰富、纯洁而清新的心灵,心理不够健康。
5、过多同情、过多体谅影响了孩子良好习惯的养成
最辛苦的是孩子!这已经成为大家的共识。同情孩子是父母的天性,体谅孩子是父母的本能,但过多同情、过多体谅则会使孩子良好的习惯失去连续的滋养。
“习惯不是造就你,就是毁掉你”这是全球销量超亿册《杰出青少年的七个习惯》的作者肖恩·柯维的名言。然而,在更多的中国家庭中,恰恰轻视孩子良好的习惯的培养。
我非常喜欢这样几行诗:
思想成为行为的伙伴,
就有了行为的丰满舒畅;
行为伴随积极连续的滋养,
习惯就在滋养中成长;
习惯接受生命的张扬,
性格就有健康向上的力量;
性格注入人文的能量,
生命就有永恒的激昂。
三、家庭教育的主人——父母,应该持证上岗
事实上,怎样才能最大可能地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作为第一任教师的父母的责任特别重大。在某种意义上说,在此期间孩子成长的质量是由父母决定的。例如,孩子年幼时可塑性强,这时父母开始为他们有选择地朗读,给他们读那些有趣并能使他们感到兴奋的书,他们将会学习模仿你所做的一切。记住,最好是压韵并带有插图,但一定要顺从你孩子的意向。如果他们想让你一而再,再而三地重复同一个故事,那你就尊重他们的意见。在重读时要注意强化书中的字及其含义,帮助你的孩子更好地理解这些字的发音和含义,这也有助于安抚你的孩子。同时,我们考虑到幼儿注意力集中的时间是非常有限的。起初朗读的时间要短(可能大约3分钟),然后再逐步延长,始终以孩子快乐为原则。显然,孩子年幼有没有这样教育是完全不一样的。
再如:3岁左右的孩子再也不用“宝宝”这个词了。“宝宝抱”、“宝宝吃”已经变成“我要抱”、“我要吃”了。孩子自我意识产生以后,不再把自己的脚当玩具玩,也不再把自己的手指当乳头、把自己的脚当食物了。“我”与“非我”,孩子已经有了大概的概念。这时你问“你的脚在哪里,耳朵在哪里,手在哪里”,孩子会一一用手指出来。如果问爸爸的手、脚、耳朵在哪里,孩子也会顽皮地摸摸爸爸的手,指指爸爸的脚,揪揪爸爸的耳朵。孩子“我”的意识产生以后,“我”的发展速度很快。由于孩子交往的日益扩大,能力的不断提高,模仿学习的高速长进,孩子觉得自己长“大”了,“成人”了,大得比成人还大,长得比成人还快。这主要是由于孩子在游戏中已经做了“大人”的事情,扮演大人的角色,所以,孩子没有做过的事件也说做过,没有当过的角色也说当过。在孩子心中“我”再也不是小孩子了。毫无疑问,不同的家庭,孩子的自我意识的发展是存在很大差距的。
因此,中国家庭教育的一个迫在眉睫的任务就是建设好孩子成长的第一所学校——家庭,培训合格的第一任老师——父母。因为大多数孩子0~3岁是和父母一起生活的。
进入21世纪,为了提高行业的生产水平和服务水平,很多行业都已经实行持证上岗。然而,作为人类最高级的行业——父母却没有任何要求,这和人的生产的至高无上是极不相称的!所以,笔者认为,父母应该持证上岗!
无数事实告诉我们,父母有没有教育意识,是积极的教育意识,还是消极的教育意识,是系统教育意识,还是零碎的教育冲动,其结果是迥然不同的。因此,我们认为,中国教育迅速在高中或大学开设父母课程,让未来的父母有一个起码的知识准备,应该是中国教育一个重要的智慧选择。考虑到我国尚未普及高中教育以及各地教育水平的差异,在婚前,对新婚夫妇进行培训,让未来的每一对父母都持证上岗。并且这一部分费用由政府承担,因为在某种程度上,这是比义务教育更为重要的教育,它直接关系着未来一代人的健康成长。
英语是一种国际通用语,不懂英语,在信息交流方面会受到很大的限制。同时研究还表明,学外语会促进智力的发展。美国耶鲁大学的一位心理学家通过分析研究认为,讲两种语言的幼儿比仅会讲一种语言的幼儿,在脑子的灵活性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方面均有优势。语言刺激是促进大脑细胞生长发展的要素。幼儿期是语言发展的关键期,在这个时期对幼儿给予两种语言的刺激,能促进幼儿大脑两半球之间的协调,加强神经细胞之间的联系。因此,幼儿期的英语训练对孩子是大有益处的。
那么,幼儿什么时候学英语最好呢?不少专家认为,幼儿期,特别是6岁以前,是获得外语的最佳期。
儿童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在幼儿知觉发展中,首先成熟的是形象思维能力。幼儿认汉字也好,认英文也好,实际上都是一种信息刺激的活动,他们把字形当成某一具体形像,像记糖果、玩具、人的相貌一样记住它们。经过多次反复,这种特殊的“形象”就储存到大脑中去了。因此幼儿学外语与成人学外语有很大差别。同时,6岁以前,幼儿对声音的敏感度较高,且右脑控制发音器官的能力较强,声带、舌唇等运动神经的调节也具有很大的可塑性,这时练习说话,更容易掌握发音的技巧。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能力会逐步下降,给学外语带来困难。
幼儿学英语还具有许多成人不具备的优势,例如,他们不担心考试,可以在宽松、愉快的环境中,没有压力地“玩”着学,即使讲错了,也不会遭到别人的讥笑。又如幼儿未来的时间很长,授课时并不急于增加词汇量,因此他们有更多的机会来练习说讲。再加上儿童都是天生的语言学家,如果他们学英语的积极性被激发出来,其潜力很快就会表现出来的。
要使幼儿的英语学习取得成效,关键是要有正确的教学方法。在幼儿英语学习中,我们反对“成人式”的英语教学,而主张以环境熏陶、无意识记忆为主的“横式化”教学。如果把成人英语学习中的“读课文,解释词义和句子,强化练习”的模式搬到幼儿的课堂上来,不仅不能提高教学效果,相反还会使幼儿厌恶英语,为将来学好英语设置障碍。教幼儿学英语,应当创设一种轻松愉快的气氛,让幼儿如同学习母语(本民族的语言)一样掌握英语。幼儿学英语主要以反复地说、认字母为主,由于幼儿手部肌肉尚未发育成熟,因此,并不要求幼儿去书写。选择什么样的方法,要以幼儿身心发展规律为依据,比如幼儿期,儿童的注意力不易集中,容易分散,那么教师应善于运用多种方法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如游戏、歌曲、故事等等,让幼儿融入其中,进而启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岁左右宝宝入园
正面效应:
适应速度比较快。因为2岁左右的宝宝主动探索的需求非常大,幼儿园提供的非家庭之外的探索环境,通常能科学合理地满足宝宝的探索心。
负面效应:
容易造成宝宝与妈妈的情感疏离。因为2岁左右是母子分离焦虑期。如果亲子关系奠定得不好,宝宝会出现非安全依恋行为,影响今后情商发展。
4岁左右宝宝入园
正面效应:
有渴求同伴的行为出现,且主动性增加。
负面效应:
很多事情不受成人意识的控制,很难接受新事物。因为3岁以前是无意识接受心理,是全心理的接受,3岁以后主动性增加,形成了自我封闭的小世界。而且入园晚的宝宝自理能力很弱。
送到小小班的利与弊
今日的幼儿入园由于种种原因渐渐的低龄化,其实幼儿园低龄化利大于弊,同时,这对幼儿园保育员和老师的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
2至6岁是孩子性格形成和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不少幼儿父母担心,自己平时比较忙,若由祖辈代管,容易因溺爱孙子而宠坏孩子,于是将超低龄幼儿送到了幼儿园。
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入托后,可以得到育儿专家的科学教育,有利于形成健康的学习习惯、行为习惯,进而养成健康性格。比如,在家里吃饭时孩子到处跑,家长追着喂,这在幼儿园就不会出现。
至于弊端,就是超低龄幼儿多了会影响语言习惯的养成,因为这个年龄段需要成人多和孩子对话交流,在家里可以保证一对一交流,在幼儿园里就成了一对多交流了。所以,超低龄幼儿的入园要视自身情况而定,不可盲目。
如何选择最佳时机?
一、家长应具备送宝宝上幼儿园的心态。
当为宝宝选定一家幼儿园,送宝宝上幼儿园时,家长应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安排好接送宝宝的时间,更重要的是安排好自己的业余生活,不至于不看护宝宝,自己空虚,时不时打电话问宝宝在园情况或者到幼儿园看宝宝。成人的心理没调节好,将影响宝宝的入园情绪,也干扰老师的正常教学。
二、你要明白:幼儿园是教育机构,不是看护机构。
幼儿园是教育机构,主要对宝宝起到教育的目的。如果是2岁以下的宝宝,主要是以看护为主,而幼儿园的教师大多比较年轻,有很多是没有孩子的,因此看护的经验不足。有时孩子拉了、尿了、衣襟湿了,老师缺乏看护宝宝的敏感性,不能及时发现,对宝宝的生活照顾难免不够周全。
三、有些家庭环境不利宝宝更好地成长。
如果家庭中是隔辈带宝宝,老人比较娇惯孩子,不能正确指出宝宝的缺点和不足,将影响宝宝对是非的辨别能力,不利于良好习惯的养成。这时,最好送宝宝到幼儿园接受正规的教育。有的家庭是保姆带宝宝,教育的方法及观念都比较落后,保姆的文化素质低,这样会影响宝宝的个性发展。因此适合早送宝宝去幼儿园。有的家庭是全职妈妈带宝宝,家庭成员比较简单,宝宝缺乏必要的交往,比较孤独,这样的家庭也适合让宝宝上幼儿园。
四、宝宝的生理及心理条件都具备。
宝宝到了2岁,开始出现自我意识的萌芽,他开始喜欢社会交往,同时宝宝也能独立行走、语言能力也有很大提高,能听明白日常用语。他的控制能力具备,协调性也非常好。这时送宝宝去幼儿园,不会给幼儿园老师带来过大的工作压力,宝宝入园时机比较成熟。因此,当宝宝2岁后,并具备了一定的生活自理能力,同时,父母也希望宝宝上幼儿园时,宝宝入园最为合适。
五、气候上来讲春秋入园最合适。
幼儿园通畅在每年9月招新生入园,但也有春季入园和随时入园的。从气候来看,春秋两季的天气非常好,凉热适中,宝宝不易生病。宝宝着装也轻便,穿脱衣服及大小便都相对容易,但有哮喘、过敏等情况的宝宝,最好还是选择最不易发病的季节随时入园。秋季逐渐转凉,有反复呼吸道感染的宝宝,如果再加上入园焦虑就会更容易感冒,这种情况下,春季入园比较合适。
美国:在美国妈妈的产假短,很多妈妈都会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将宝宝送入幼儿园日托,甚至全托。美国一些私立幼儿园接受的宝宝年龄也越来越小,最小进幼儿园的孩子只有3-4个月。美国对招收低龄宝宝的幼儿园会有严格限制,包括教师与孩子的比例、每个班孩子人数、园内设施等需要达到一个什么样的要求,法律都有明文规定。
加拿大:加拿大社会福利比较好,很多妈妈都可以不为工作发愁。因此,她们大都会考虑多带宝宝一些时间,不会过于急着将宝宝送入幼儿园。一般来讲,都要等孩子到2岁左右才考虑送进幼儿园。
瑞典:在瑞典,团结合作的重要性一直得到强调,孩子从很小的时候起就接受了这样的教育。几乎所有家庭中父母都工作,夫妇双方有16个月的育儿休假,孩子1岁多以后便将其送到幼儿园,让孩子在集体中成长。在瑞典,人们都对这种培养子女的方式非常放心。
新西兰:新西兰公立幼儿园一般都招收2岁以上的孩子,一些私立幼儿园会招收3个月以上的婴儿。新西兰崇尚让孩子自然发展,因此幼儿园不会教孩子东西,只是让他们随便玩耍。老师也不会对孩子提出过多的要求,甚至连3岁半的孩子还不会自己如厕,他们也会认为是很正常的事情。
日本:日本父母工作压力非常大,双职工比较多,因此很多家庭都会很早就把孩子送进幼儿园。幼儿园招收的最小的孩子可以小到3个月。
关于孩子独立性的培养,现实生活中很容易看到两种极端的表现:
一种是越俎代庖,事事代办替代;
另外一种则是强迫独立,父母抱着孩子自己解决问题的信念,不论情形如何,袖手旁观,选择让孩子面对无力解决的问题,却不提供任何支持
——————————————————
提供孩子必要的支持和帮助,而不是替代
支持和帮助,绝不是代替孩子解决问题。如果任何冲突或小事,父母都冲在前面,见不得孩子“吃亏”,事事替他摆平。这样子肯定会使孩子觉得自己无能,没有力量面对,事事依赖他人。
必要的支持和帮助。是让孩子相信他有依靠,在父母的支持下有力量学会独立面对。必要的求助也是一件再自然不过的事情,和他是否有能力、可不可爱没有关系。
必要的支持,这里指父母提供指导和心理支持,不一定直接出手替代解决问题。必要的帮助和干预,指需要的时候,父母直接出面解决问题。具体什么时机,主要看父母们自己的判断了。
帮助不知所措的孩子寻找到应对方法和发现自身的力量
我认为当孩子遇到问题或冲突,不知道怎么解决时,父母提供必要的支持,让孩子有力量和方法学会自己去面对。
我儿子至少三岁之前,不仅从不主动打人,也几乎不会被动还击。但是总会有一些小朋友喜欢抓、摸、打、冲撞或推等,发生肢体之间的冲突。一次出去玩,遇见一个陌生的同龄小孩儿,总是上去摸儿子的头,对方的家长只是笑并不制止。此时,我本来希望这位妈妈最好出面制止,但那个袖手旁观的妈妈没有这个意思。受不了骚扰想要哭的儿子看着我,却不知道怎样结束自己不喜欢的干扰。其实,类似的事情之前也发生过多次,他好像没有自己学会如何处理。
我问儿子:你喜欢小朋友摸你的头吗?儿子摇摇头说不喜欢。我说:“看起来小朋友只是想和你玩,如果你不喜欢这种方式,你可以告诉他‘我不喜欢你摸我的头’。如果他还不停下来,你可以用你的手抓住他的胳膊,并说‘住手’。随后我们俩玩了角色扮演的游戏,儿子开心地一遍遍让我演,我们俩交换角色,让他体验不同的感受和行为。
实践的机会从来不会少。玩了一会儿,又碰到这个小朋友了,果然,小朋友又过来摸头了。儿子第一反应“哎哎哎”地想要哭,我用鼓励的眼神看着他。儿子终于壮着胆子大声说:“住手,我不喜欢这样”,同时,他的小手犹豫了一下,把小朋友的手从头上推开了。小朋友还想再尝试时,但犹豫了一下停下来了,两个小朋友用彼此可以接受的方式一起玩了一会儿。
看到儿子的勇气和信心,我真心为他高兴。为了强化他的积极体验,我们又演练了几次,因为有实际生活体验,儿子也惊奇自己原来真是有力量的。这样的事情仍然会发生,学习的技能也需要不断地演练。
这里面有几个关键点:
一:切莫强化被欺负的感受
爱动手动脚的小朋友,许多是因为语言表达比较迟缓,或者不懂得如何正确与人交往。通常少有恶意,大部分情况是因为想要与人交往,但却采用一种让人不喜欢的方式。所以,不要用被欺负来强化孩子的感受。可以对孩子说:“小朋友想要和你玩,但他不知道使用合适的方式,你要不喜欢可以告诉他或阻止他”。如果真的是有恶意,那就另当别论。
二:教孩子学会正确表达自己
我不喜欢你这样的方式,言外之意,如果你换一种方式,我可能就愿意和你玩了,而不是不喜欢你这个人。就给彼此留有很大的空间。
三:在实践中学习保护自己的权益,体验自己的力量
他越是觉得有力量,他越是不会去通过欺凌弱小证明自己的力量。其实,真正的实施校园欺负的孩子,内心往往更弱小,所以才要在更弱小的孩子面前寻求强大的感觉。
在孩子无力应对时提供及时的保护
当孩子遇到力量悬殊的挑战者,或者是有危险的事情、或者被逗弄时,父母需要提供必要的帮助和干预。让孩子体验到有危难时可以依靠的感觉。想一想,如果年幼时亲爱的父母都不能提供必要的帮助,你让孩子长大后相信别人会帮助他,又怎么可能呢?成年人遇到困难或无法过去的坎,不是也需要找个肩膀可以依靠吗?
比如有的孩子被几个孩子一起围攻,被力量和年龄都比较大的孩子威胁时等,父母如果在场,至少要及时制止。一些严重的校园欺负案例,被欺负的孩子往往保持沉默,甚至还有不堪欺凌选择自杀,但自始至终孩子都不向父母和老师求助。为什么不求助呢?我想通常是觉得没有人能够真正理解他们的体验并帮助他们吧。
一次,儿子在和几个小朋友一起玩时,一个大几岁的孩子拿着棍子追着儿子和小朋友跑,小孩子们吓得边跑边哭,如临大敌的样子。其他几个孩子的妈妈一边聊天,偶尔瞟一眼孩子们这边,并没有做反应(我相信这时妈妈们应该也有纠结吧,但是,年轻的妈妈们被教导最多的就是孩子们的事情自己解决,如果出面干预,应该还是会有心理压力的)。
但是作为母亲我终究无法旁观,叫停了那个大孩子,我对他说,“你是大哥哥,他们是小弟弟,真正的英雄是决不会吓唬这些小孩子的,真正的英雄是敢于和强的对手决战,你不是英雄行为。”那个大孩子不好意思地停下了。
或许有的妈妈会说,如果你看不到时怎么办呢?我觉得看不到那是另外的一种情形。在孩子面对根本无法抗衡、只有被吓唬和等待对方良心发现停下来的情境中(比如带有欺负性质的行为,成人令孩子无措害怕的逗弄),如果旁边有亲爱的妈妈,见你如此恐惧却根本不出手相救的体验,和恐惧时旁边没有人,无法给你提供帮助。我想体验绝对是不一样的?
我们通常可以忍受所爱的人不在场独自面对,但难以忍受所爱的人眼睁睁地看着你需要帮助时,却袖手对你说要自己面对。
当然,反过来,如果孩子伤害别人时,父母也要一定采取正确的方法,让孩子学会正确的人际交往。比如,一个爱主动攻击的孩子,你要帮助他学习用语言来表达自己。问他:“你是不是想和小朋友玩,你可以跟他说想和他玩”“如果想和小朋友玩,要以对方喜欢的方式而不是不喜欢的方式”等,总之是用孩子可以听懂的语言,指导他合适的方法。
有的父母认为孩子的事情自己来处理,任凭自己的孩子对别的小孩造成伤害,而无所作为,甚至有的父母看到孩子如此,还沾沾自喜,觉得孩子有本事,同样更是不负责任的。这时孩子需要的帮助是学习与人合作,发展社会兴趣和社会情感。看起来孩子此时显得很厉害,像是得了便宜一样。然而,一个缺少社会兴趣和合作能力的孩子,终究是要自尝苦果的。
还有成人发出的、看起来可能没有明显的恶意,但是会给孩子带来恐惧、困惑或羞辱的逗弄时,需要做父母的提供必要帮助。有的父母可能不觉得有什么,甚至看到孩子慌乱的样子还一起起哄;有的父母可能也不喜欢,但是磨不开面子,这就是父母要面对的功课了。
在中国成长的孩子,可能都少不了被逗弄的经历。在老家时,一个邻居逗我儿子说:“你妈妈不要你了,过几天就回北京了,你跟我们过吧”。儿子说:“你是个臭坏蛋”。搞得那个邻居很尴尬地说“你这个小孩子,不可以这么说话的。”其实以前家人带孩子时也遇到过相似的逗弄。我曾经问儿子:“如果有人说妈妈不要你了,你相信吗?”儿子并不确定地看着我。我非常确定地告诉他:“不管任何人说,你记住:妈妈永远永远不可能不要你,你是爸爸妈妈最爱的孩子”。随后进行测试:如果有人说妈妈不要你了,你相信吗?儿子底气十足地说:“不相信”。
有些情境,可能需要父母当下进行干预。有时父母可以孩子的口吻来代替孩子回应成人的逗弄,既可以终止逗弄,又不会让逗弄者太没有面子。
一次去亲威家,下楼走时,亲威一边送我们,一边逗儿子说:“下次来时只让你爸爸妈妈上楼,你不要去我们家了”,儿子刚开始只是讪笑着,亲威好像看儿子没有预期的害怕或祈求的表情,就又重复了几次,我看到儿子的表情慢慢地变化,我的感觉是儿子从讪笑、到有点强装笑以掩饰受伤害感,此时停下来或许也还好,他在努力地自己应付并保留一点自尊。
我其实也特别希望亲威停下来,但真的又不便说什么,但亲威好像很执着,儿子后来终究没有成功掩饰受伤的感觉,开始想要哭出来了。我就以孩子的口吻说,“不要再逗弄我了,我不喜欢这样哦。”亲威看到我说话了,又看到孩子确实快哭了,停止逗弄后拖长声音说:“别~担~心,让~你~来”、“害怕了,哈哈哈~”。
回去的路上,我对儿子说:“有些大人有些不好的习惯,喜欢逗弄小孩子,当他逗弄小孩子时,看到小孩子害怕或紧张,他就会很高兴。就像小朋友搞恶作剧一样,比如,你吓我时,我一害怕你就会很高兴。如果大人逗弄时,你别管他没什么反应,他就会觉得没意思,没意思了就会停下来。”哎,让孩子理解这些真的好纠结。
还有一些父母看到孩子被逗哭了,不但不安慰,甚至会觉得自己没面子,会说孩子:“哭什么哭,逗你玩呢,又不是真的,羞不羞呀”什么的。
此处的几个关键点:
一:情境是婴幼儿无法处理的:力量悬殊被威胁;可能有人身危险,比如,几个孩子把一个孩子骑在身上;或者是被大人逗弄,孩子困惑害怕无助时。
二:年幼时感觉自己遇到危难时有人相助的体验,让孩子心里温情有依靠。
三:父母袖手旁观,会向孩子传递一种信息,恃强凌弱是正确的行为。当他有一天变强时,他就更可能去通过欺负弱者。所以,有一些被欺负的孩子,有时在某个阶段会变得很有攻击性,欺负弱小。
在生活中培养健康的依赖互助关系
在儿子对我说“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之后,我也更多地反思。当儿子面对狼藉一片的玩具需要收拾时,以前,我更容易说:“快收拾你的玩具”,儿子看着我“妈妈,你和我一起收拾吧”,我有时甚至会推说自己忙啊什么的不去帮他。而现在,我如果有空,尤其收拾的工程又比较大时,我说:“来,妈妈帮你一起收拾吧”,儿子通常会开心地说好的,一边快速收拾。生活本来就是这样,不要让那么多的养育规则,隔绝了自然的温情和人性。
当父母放弃用脑,而是用心体味时,孩子也变得不那么僵化了。我需要儿子帮助时,他大部分时候会乐意地说:“等下”、“马上到”什么的。我感谢他的帮助,他也很开心。前几天晚上,他和小朋友在一起玩,我在厨房做饭让他帮我从客厅拿个东西过来,他应了一声后,我听到他对小朋友说:“等我一下啊,我给妈妈拿过去就过来”。
互相帮助其实就在真实的生活中,而不是在头脑里的教条中。因为头脑常常会顾此失彼,要多用心,少用脑。当然这是给爱学习又太想做好父母、容易按着书本或标准养育的父母提个醒。
每个孩子都不一样,生活千变万化,不存在一种菜单式的问题解决办法,同样的话不同的成人不同的情境下不同的孩子效果也不一样,甚至有时会起反作用。
所以,任何人的经验和观点,能提供的只是帮我们更好地理解孩子和自己,得之以道,内化于心,创造出来的才是自己的方法。
亲子活动
知易行难。父母们要改善亲子关系和育儿能力,不仅需要汲取科学的育儿理念,更需要日常从点点滴滴的小事行动,那就从现在开始吧!
活动目的:通过亲子活动,让孩子了解自己可以独立完成的事情,获得积极反馈。同时,让孩子体验到父母也有需要帮助的时候,自己也可以做父母的帮手。
活动规则:抽签或石头剪刀布排序(增加趣味性,孩子喜欢)
第1轮:
--每个人说一件自己可以独立完成的事情(任何事情都可以,不评价,无对错)。
--其他人表达肯定和欣赏(肯定和欣赏要具体,比如:你真的长大了,小手更有力气了,你可以管理自己了等。最好不要说你类似“你很棒”泛泛的肯定)。
第2轮:
--说一件自己在对方帮助下完成的事情,或者对方的帮助让自己很贴心的事情等。
--其他人表达感谢和支持:谢谢你让我知道,我很愿意支持你。
第3轮:
告诉对方,如果你需要的时候,我很愿意帮助你一起完成。
TIPS:事情一定要具体;让孩子明白帮助和支持不是代替;父母让孩子提供的帮助一定是直接帮助,而不是“你管好自己就是帮助我了”。
直立行走是人类特有的动作技能。婴儿到9-10个月就能扶着椅子、床栏站立了;会站后不久就能扶着床栏横着走,或被牵着双手向前走;1岁时会独自站立,牵着一只手能走;一般在13-15个月龄时就可以独自行走了。小儿刚开始走路时,两腿叉开,两手抬得高高地以保持平衡。此时摔跟斗是常有的事,经过一段时间就会越走越稳。通常小儿先会开步走。以后走路过程中学会停下来,到18个月时才会倒退着走。
如果幼儿到了1岁半时还不会走,就应寻找原因。扁平足可以影响站立、行走;如果幼儿不会爬也将影响行走,学会走了,走得也不稳当。
运动发育是以大脑发育为前提的,小儿各种运动的发育都与大脑皮层的运动中枢的发育相一致,可以说,3岁以前幼儿运动发育是其智力发育的一部分。运动的发育有利于智力的发育;反之智力发育落后的幼儿,其运动的发育将受到一定影响。因此,必要时应检查幼儿的智力发育情况。
1岁的幼儿可以连说两个重音的字,如灯灯,东东,果果。以后渐渐能说出2-3个字组成的词,如,电视机、毛巾、凉鞋带。想要某个东西时,会用手指着并说出名称。
l岁半时能说2-3个字组成的单语如“吃饭”、“喝水”;有时说些类似“妈妈抱”的“乱语”。此时幼儿能听懂简单的句子,理解许多词语,但说不出来。
1岁半到2岁时,幼儿能正确地说出简单的句子,如“妈妈上班”;用几个简单的词提问题,如“苹果呢?”,“这是什么?”。会用“不”、“不要”表示拒绝。能说出一幅画的名称。
2岁后渐渐能说5-6个字甚至8-9个字组成的句子。说简单的儿歌。会使用“你”、“我”、“他”。能说出大部分的身体部位。说出2-3天前发生的事情。
1-2岁是幼儿语言发育的重要时期。语言的发育与环境及所接触的人有一定关系。如果环境单调,带管小儿的人寡言少语,幼儿的语言发育势必受到一定的影响。因此,父母在此时期应为宝宝提供一个良好的语言环境,尽量多与他交流。不要怕罗嗦,不必担心他听不懂。
宝宝每天总在哭,这种情况什么时候会有所改善?
在宝宝出生后的好几个月里,哭泣都会伴随着他每天的成长。2~3周大时,哭泣的情况会开始增加,到6~8周大时达到高峰,然后慢慢减少,到4个月时就越哭越少了。在傍晚和清晨的时候,宝宝会哭得比较多,因为过了漫长的一天,他们的情绪需要得到一定的释放。
当宝宝哭泣时,爸妈首先要检查宝宝的基本需要是否被满足(如尿了、饿了等)。如果不是这些原因,那很可能是因为宝宝觉得孤单了,用他喜欢的方式安抚他一下就可以了。
宝宝什么时候会笑?
宝宝的社会性微笑会在长到6周时出现,12周时这种微笑会常见起来,等到宝宝6个月,他就会经常对熟悉的人微笑了。如果宝宝3个月还不会微笑,爸妈最好向儿保科医生咨询一下。因为大多数宝宝在这个年龄段,都会对熟悉和喜欢的人或玩具露出微笑。
什么时候宝宝会对自己的名字有反应?
在宝宝5个月时会对自己的名字有反应,在平时的生活中,和宝宝多多说话,并重复他的名字会对他的理解有帮助。不久之后,他就能把他的名字和自己联系起来。当你叫他时,他就会把头转向你哦。
宝宝总是咿咿呀呀,他什么时候能够说话?
许多宝宝在12个月时能说1~2个词语,也有不少宝宝要到16~18个月时才说出第1个词。大部分宝宝在1岁时已经理解不少词的意思,他们懂得的要比会说的多。如果你的宝宝咿呀作语,模仿各种声音,其实他就是在回应你,表示他明白你的意思,说话之日指日可待了。
我每天要陪宝宝玩多久?宝宝需要独处吗?
你想和宝宝玩多久就多久,你是他最爱的玩伴。当然,宝宝也需要有时间一个人待着,这样他就能逐渐理解:他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并不是妈妈的一部分。你可以找机会把宝宝放在毯子上,并放些小玩具在他旁边,让他一个人待会,这样他就有机会自己探索周围的环境,学习独处和娱乐自己,但注意不要让他一个人待太久。几周后,你就能知道你的宝宝能够自我独处多少时间。做个会观察的妈妈,读懂宝宝的信号,在他要哭之前先把他抱起来,与他互动。
我的宝宝刚出生,到多大时我能让家里来的客人抱他?
只要客人事先洗手,不要对着宝宝咳嗽和打喷嚏,就没什么问题。但注意不要让太多人抱宝宝太久,新生宝宝的免疫系统还没发育成熟,所以很容易受到细菌感染。当宝宝长到1~2个月时,就没必要对外面的细菌这么敏感和警惕了。
什么时候可以带宝宝外出兜兜?
从出生的医院回到家,宝宝已经算是外出过了。这方面妈妈完全可以根据常识加以判断,带宝宝到附近的便利店买东西,或在小区里逛逛都可以。只要外出时宝宝穿戴得当,不要在外面待太久就没问题。大多数爸妈在外出时都给宝宝穿得太多了,宝宝会因为太热而发烧,体内的水分也会因此很快流失。
什么时候宝宝会开始长头发?
这很难说,每个宝宝都不太一样,有早有迟、有快有慢。有些宝宝一出生就有一头浓密的头发,有些则比较稀疏,这属于胎发。胎发在出生后的6个月内会慢慢自行脱落,所以没必要为宝宝剃胎毛。在这之后,有些宝宝马上会长出颜色不同、质感不同的新头发;有些宝宝则需要一段时间来长头发。
宝宝的“尖”头什么时候能够变圆?
不用担心,长长就会好。顺产宝宝的脑袋“尖”或者说呈锥形,是因为经过产道时被挤压所致,他的骨缝尚未闭合,所以头型会自然回复。爸妈可以通过经常变换姿势的睡眠方法来改造宝宝头型,10~12个月后,宝宝的头型就会完全固定。
宝宝爱吃自己的大拇指,是不是安抚奶嘴比较好?什么时候他才能不吃?
宝宝通过吮吸来使自己平静,在胎儿时期,宝宝就用这种办法有效处理自己的紧张情绪,大拇指比安抚奶嘴更好的原因有以下几点,它不会掉在地上,不用通过奶嘴链(它比较容易钩到其他东西)系在宝宝衣服上,宝宝完全可以自行控制。
大约在4、5岁,当宝宝找到其他方法安抚自己时,就不会再吃大拇指了。不过,即便到了那个时候,当觉得压力太大的时候,宝宝也会偶尔吃吃大拇指。
不要强迫宝宝戒除吃手指的习惯,除非他自己准备好放弃了,因为你不大可能成功,只能给宝宝和你自己带来困扰。
什么时候宝宝会和其他宝宝一起玩耍?
同伴交往也有一个过程,在宝宝1岁以前,爸妈不要对宝宝的同伴社交抱太多期望,1~2岁的宝宝更多的时候也只是平行玩耍,即各玩各的,互相之间没有明显交流,除非当两人都要抢同一个玩具。真正的交流式玩耍,比如宝宝们能够一起玩“过家家”、互相追逐等游戏,则要到宝宝2岁以后。3岁左右的宝宝才会对“分享”这件事有概念。在他们理解之前,爸妈可能要不停地为宝宝间的争抢作仲裁。2~3岁宝宝更倾向俩人结伴玩耍,而不是组成小分队,和很多人一起玩。
什么时候宝宝开始能够记事?
在宝宝2个月时,宝宝就能识别那些熟悉的面孔和声音,特别是天天能够见到的那些。新生宝宝一出生就能听出妈妈的声音,母乳喂养的宝宝1周后就能闻出妈妈的味道,这些可以说是宝宝记忆的开端。3个月的宝宝能够再认1~6天前给他看过的新图片和新玩具。9个月的宝宝能够记得更细节的东西,比如他喜欢的玩具到底放在家中的什么地方,可以模仿一周前学到的东西,即延迟模仿——先前经验在延迟一定时间后,出现对该经验的模仿行为,这也显示宝宝出现了一定的回忆能力,14~18个月时他能回忆更多。1岁的宝宝能够理解客体永存,2岁时能有意识地回忆以前发生的事情。
什么时候能知道宝宝是左撇子?
宝宝到底爱用右手还是左手,在他6~9个月大时能看出些端倪,真正确定要到宝宝2~3岁,因为他开始惯用那只手。有些宝宝在18个月时,就能判断出他的偏好。有些宝宝则两只手都会用,直到5~6岁才会做出选择。这件事和遗传大有关系,如果爸妈都是左撇子,那宝宝是左撇子的概率在45~50%。但无论宝宝爱用哪只手,做爸妈都不要试图去影响或纠正宝宝,如果宝宝确实是个左撇子,非要强迫他用右手的话,不仅不能改变这个事实,还会给宝宝的成长带来困扰。
几年前,英国就有专家向国会递交报告,建议政府制定法律禁止家长让年龄低于3岁的儿童看电视。奇幻小说《查理和巧克力工厂》有句台词:“千万、千万、千万别让孩子,靠近你的电视,最好是别购买、安装,这最最愚蠢的东西”。
英国教育专家马丁·洛森说:“如果你能让孩子在12岁之前不看电视,他们终生都将获益。”
电视时代来临之前
孩子们靠阅读来学习
如今,信息已经先被别人消化,重新合成,再打包,然后准确无误地发送到我们孩子的起居室,他们只需要作为被俘获的受众坐在那里就行了,孩子们咀嚼着各种加工过的食品和信息。
依赖于带有偏见的电视节目和娱乐活动,他们正在媒体持续不断的狂轰滥炸下成长定型。随着身在职场的成年人日益忙碌,父母们越来越忽视自己的孩子,放弃对他们的塑造和影响,而任由媒体来影响他们。
孩子的幼年阶段是生命成长最关键的时期,需要在真实的世界中发展和构建自我,把孩子交给屏幕上的虚拟世界,除了能让家长轻松一些之外,是百害而无一利的。
坏处一:看电视替代了孩子的玩耍,而玩耍对孩子的成长极其重要。坏处二:看电视阻碍了孩子的语言发展,因为看电视是单向的,语言学习需要通过交流来实现。坏处三:看电视阻碍了孩子想象力的发展,因为孩子处于被动的灌输。坏处四:看电视限制了孩子的感觉体验,感觉体验丰富的孩子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坏处五:看电视多的孩子注意力不集中,使孩子今后的学习变得更加困难。坏处六:看电视多导致活动减少,使孩子的身体协调能力降低。坏处七:看电视多的孩子习惯不假思索地接受信息,懒于思考和探索。坏处八:看电视多的孩子人际交往能力差,因为缺少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体验。坏处九:看电视会上瘾,看电视多的孩子会受到电视中购物消费的影响,养成不良消费习惯。
看电视和阅读的区别
科学家用实验来为你证明
科学家把孩子分成两组,一组是听老师讲白雪公主的故事,一组是看白雪公主的动画片。之后让两组孩子画出心目中的白雪公主。
听了故事的孩子画出的白雪公主各不相同,而且孩子们会根据想象,赋予白雪公主不同的形象、装束和表情;
看了动画片的孩子,画出的白雪公主全都一模一样,因为他们看到的都是一样的。
过些天,科学家又让这两组孩子再画白雪公主,听故事的孩子这次画的和上次的又不一样,因为他们又有了新的想象,而看过动画片的孩子,画的和上次还是一样的。
这个例子告诉我们什么?
动画片把故事中的角色模式化了,这束缚了孩子的思维。孩子看动画片,其实也是听故事的一种形式,如果我们想保护孩子的想象力,就讲故事给他们听,而不是让动画片来给孩子讲故事。
很多家长认为,看电视能让孩子学习知识,好的电视节目,可以取代阅读。那么首先分析一下孩子为什么会喜欢看电视。电视集声、光、影为一体,拥有不断变化的画面、丰富鲜艳的色彩、动听好玩的声音……这些刺激对孩子而言一定比书本具备更大的吸引力。
但是,正因为电视全方位地提供了信息,给人想象的空间就很少,所以孩子看电视时是一种被动式的灌输,缺乏自己的思考和想象。
对孩子而言,相比看电视看书无疑是枯燥的。有机会看动画片的孩子会优先选择这种不费力气的形式,长此以往,阅读的分量在他们的心中会越来越少,将难以养成喜爱阅读的习惯,而这对今后的学习和发展都是非常不利的。
很多教育专家认为: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是需要在早期教育中打下基础的,否则会事倍功半,甚至劳而无功。而孩子迷上电视也是在最初成长的几年里形成的。
让孩子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其实有很多途径
有家长说,那么我们就每天陪伴孩子有限地看电视,并选择优秀的电视节目和动画片吧。这个说法,要想做到其实挺难。
首先,电视和动画片的背后是商业利益,即使是最好的电视节目也要穿插很多广告,广告的内容质量是不能被控制的。美国的研究发现,小孩一年会看到4万个广告,其中包藏着许多高卡路里与油腻垃圾食物的宣传,不断引诱孩子消费购买。
而且即使是一起观看节目,除非家长先看过一遍,否则很难保证下一分钟里画面上出现的内容是否适合自己的孩子。
所以,如果家长有条件陪伴孩子看电视,不如把时间和精力用于帮助孩子把课外生活放在更加丰富多彩和有意义的事情上。如果希望通过看电视扩大孩子的知识面和视野,不如和他一起读书看报,一起去博物馆展览馆,一起去自然界观察和探索;与其让孩子从电视中了解亚马逊河流域的生态环境,不如让他亲手养一个小动物,亲身去体会动物的饮食、习性是怎么回事;与其让孩子从电视中体会日月和星空,不如让他在大自然中感受身边的美好世界。
不想让孩子沉迷电视
你可以这样做
有“妈妈导师”之称的蒋佩蓉在《下一代的竞争力》中这样阐述:
1.限制电视的使用。当你们确实要看电视时,仔细研究并选择节目,再陪伴孩子一起收看,看完接着分析、讨论其内容。
2.对幼童而言,确保他们理解他们正在观看的东西不是真实的,不要因此对现实感到困惑。
3.一起收看并讨论一则电视广告。解释这广告是怎样被设计出来,是如何让你想花钱买它推销的东西的;也可以分析当一个玩具或商品售出后,谁从中获利最大。在你的孩子选择或收看电视节目(正如他要选一本书来读,或选一个产品来买)时,帮他培养洞察力。告诉他要做一个有判断力的聪明的消费者。
4.不再把看电视作为一项奖赏或惩罚。那只能增加它在你孩子心目中的价值。
5.不允许在做饭或做家庭作业期间看电视,除非网络或电脑对你的孩子完成其功课而言是必要的。
6.和你的孩子一起干家务,而不是当你在家正干自己的活时,把电视当临时保姆用。
7.读书,相互对着朗读,互相一起朗读。
8.花时间和人相处,玩真实的游戏。一副纸牌不仅极其方便随身携带,而且能提供多种玩法和乐趣,无限地打发时间。享受户外活动。还可以聊天、辩论,以及参与讨论。一起研究一个课题。一起学习有趣的东西,不管那是新乐器、新手艺、跳舞,还是运动。学习建立联系和解决相互间的冲突。
9.每天给孩子们一段安静的时间,短期内干坐着什么也不做,以训练你的孩子对付厌烦、沉默和其他问题。
宝宝天天总在哭,这种情况什么时候会有所改善?
在宝宝出生后的好几个月里,哭泣都会伴随着他天天的成长。2~3周大时,哭泣的情况会开始增加,到6~8周大时达到高峰,然后慢慢减少,到4个月时就越哭越少了。在傍晚和清晨的时候,宝宝会哭得比较多,因为过了漫长的一天,他们的情绪需要得到一定的释放。
当宝宝哭泣时,爸妈首先要检查宝宝的基本需要是否被满足(如尿了、饿了等)。假如不是这些原因,那很可能是因为宝宝觉得孤单了,用他喜欢的方式安抚他一下就可以了。
宝宝什么时候会笑?
宝宝的社会性微笑会在长到6周时出现,12周时这种微笑会常见起来,等到宝宝6个月,他就会经常对熟悉的人微笑了。假如宝宝3个月还不会微笑,爸妈最好向儿保科医生咨询一下。因为大多数宝宝在这个年龄段,都会对熟悉和喜欢的人或玩具露出微笑。
什么时候宝宝会对自己的名字有反应?
在宝宝5个月时会对自己的名字有反应,在平时的生活中,和宝宝多多说话,并重复他的名字会对他的理解有帮助。不久之后,他就能把他的名字和自己联系起来。当你叫他时,他就会把头转向你哦。
宝宝总是咿咿呀呀,他什么时候能够说话?
许多宝宝在12个月时能说1~2个词语,也有不少宝宝要到16~18个月时才说出第1个词。大部分宝宝在1岁时已经理解不少词的意思,他们懂得的要比会说的多。假如你的宝宝咿呀作语,模拟各种声音,其实他就是在回应你,表示他明白你的意思,说话之日指日可待了。
我天天要陪宝宝玩多久?宝宝需要独处吗?
你想和宝宝玩多久就多久,你是他最爱的玩伴。当然,宝宝也需要有时间一个人待着,这样他就能逐渐理解:他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并不是妈妈的一部分。你可以找机会把宝宝放在毯子上,并放些小玩具在他旁边,让他一个人待会,这样他就有机会自己探索四周的环境,学习独处和娱乐自己,但注重不要让他一个人待太久。几周后,你就能知道你的宝宝能够自我独处多少时间。做个会观察的妈妈,读懂宝宝的信号,在他要哭之前先把他抱起来,与他互动。
我的宝宝刚出生,到多大时我能让家里来的客人抱他?
只要客人事先洗手,不要对着宝宝咳嗽和打喷嚏,就没什么问题。但注重不要让太多人抱宝宝太久,新生宝宝的免疫系统还没发育成熟,所以很轻易受到细菌感染。当宝宝长到1~2个月时,就没必要对外面的细菌这么敏感和警惕了。
什么时候可以带宝宝外出兜兜?
从出生的医院回到家,宝宝已经算是外出过了。这方面妈妈完全可以根据常识加以判定,带宝宝到四周的便利店买东西,或在小区里逛逛都可以。只要外出时宝宝穿戴得当,不要在外面待太久就没问题。大多数爸妈在外出时都给宝宝穿得太多了,宝宝会因为太热而发烧,体内的水分也会因此很快流失。
什么时候宝宝会开始长头发?
这很难说,每个宝宝都不太一样,有早有迟、有快有慢。有些宝宝一出生就有一头浓密的头发,有些则比较稀疏,这属于胎发。胎发在出生后的6个月内会慢慢自行脱落,所以没必要为宝宝剃胎毛。在这之后,有些宝宝马上会长出颜色不同、质感不同的新头发;有些宝宝则需要一段时间来长头发。
宝宝的“尖”头什么时候能够变圆?
不用担心,长长就会好。顺产宝宝的脑袋“尖”或者说呈锥形,是因为经过产道时被挤压所致,他的骨缝尚未闭合,所以头型会自然回复。爸妈可以通过经常变换姿势的睡眠方法来改造宝宝头型宝宝爱吃自己的大拇指,是不是安抚奶嘴比较好?什么时候他才能不吃?
宝宝通过吮吸来使自己平静,在胎儿时期,宝宝就用这种办法有效处理自己的紧张情绪,大拇指比安抚奶嘴更好的原因有以下几点,它不会掉在地上,不用通过奶嘴链(它比较轻易钩到其他东西)系在宝宝衣服上,宝宝完全可以自行控制。
大约在4、5岁,当宝宝找到其他方法安抚自己时,就不会再吃大拇指了。不过,即便到了那个时候,当觉得压力太大的时候,宝宝也会偶然吃吃大拇指。
不要强迫宝宝戒除吃手指的习惯,除非他自己预备好放弃了,因为你不大可能成功,只能给宝宝和你自己带来困扰。
什么时候宝宝会和其他宝宝一起玩耍?
同伴交往也有一个过程,在宝宝1岁以前,爸妈不要对宝宝的同伴社交抱太多期望,1~2岁的宝宝更多的时候也只是平行玩耍,即各玩各的,互相之间没有明显交流,除非当两人都要抢同一个玩具。真正的交流式玩耍,比如宝宝们能够一起玩“过家家”、互相追逐等游戏,则要到宝宝2岁以后。3岁左右的宝宝才会对“分享”这件事有概念。在他们理解之前,爸妈可能要不停地为宝宝间的争抢作仲裁。2~3岁宝宝更倾向俩人结伴玩耍,而不是组成小分队,和很多人一起玩。
什么时候宝宝开始能够记事?
在宝宝2个月时,宝宝就能识别那些熟悉的面孔和声音,非凡是天天能够见到的那些。新生宝宝一出生就能听出妈妈的声音,母乳喂养的宝宝1周后就能闻出妈妈的味道,这些可以说是宝宝记忆的开端。3个月的宝宝能够再认1~6天前给他看过的新图片和新玩具。9个月的宝宝能够记得更细节的东西,比如他喜欢的玩具到底放在家中的什么地方,可以模拟一周前学到的东西,即延迟模拟——先前经验在延迟一定时间后,出现对该经验的模拟行为,这也显示宝宝出现了一定的回忆能力,14~18个月时他能回忆更多。1岁的宝宝能够理解客体永存,2岁时能有意识地回忆以前发生的事情。
什么时候能知道宝宝是左撇子?
宝宝到底爱用右手还是左手,在他6~9个月大时能看出些端倪,真正确定要到宝宝2~3岁,因为他开始惯用那只手。有些宝宝在18个月时,就能判定出他的偏好。有些宝宝则两只手都会用,直到5~6岁才会做出选择。这件事和遗传大有关系,假如爸妈都是左撇子,那宝宝是左撇子的概率在45~50%。但无论宝宝爱用哪只手,做爸妈都不要试图去影响或纠正宝宝,假如宝宝确实是个左撇子,非要强迫他用右手的话,不仅不能改变这个事实,还会给宝宝的成长带来困扰。
感谢您阅读“幼儿教师教育网”的《宝宝什么时候开始认识颜色?》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教育孩子的方法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yjs21.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幼儿园什么时候上课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