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老师什么时候下班?

05-25

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当幼儿园教师的工作遇到难题时,我们经常会用提前准备好的资料进行参考。资料是时代的记录,它是产生于人类实践活动。参考资料我们接下来的学习工作才会更加好!既然如此,你知道我们的幼师资料有哪些内容啊?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案例:老师什么时候下班?”,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案例一:

老师什么时候下班

区域活动刚开始,新增设的医院门庭若市,医院里的摆设、医生的白大褂和白帽子吸引着幼儿,孩子们都想到医院里玩,很多孩子都报名当医生。经过再三选择,我就选了几个活跃、语言表达能力强的幼儿当医生,穿上了白大褂、带上白帽子,真像个医生,引来了同伴们的羡慕。医院一下子门庭若市,门口排了长长的队伍,很多孩子都争着来“看病”,医生忙的不亦乐乎。可好景不长,过了十几分钟,医院马上就冷清下来,幼儿的新鲜劲已经过了,都各自到别的区域活动去了,再也没有人来“看病”,医院里医生也按捺不住,都想到别的区域去玩,当“门诊医生”的嘉敏说:“老师我可以到别的地方去玩吗?”我说:“不行,今天你选择的是当医生,医院里不可以没有医生。”听了老师的话她眼泪汪汪地说:“那我肚子饿了,我要回家吃饭了。”我说:“不行,你还没下班呢?”她嘟了嘟嘴巴,过了一会儿说:“老师什么时候下班啊?”

案例二:

谁来当客人

区域活动开始了,小朋友都到自己喜欢的区域角活动去,只听娃娃家里传来了吵闹声,“我要当妈妈,是我先来的,我要当爸爸,我才不要当客人呢”。我随声望去,原来是大家都为自己扮演的角色所争吵,很多孩子都吵着争当爸爸妈妈。大莹莹和徐路争着当妈妈,他们正互相争夺代表妈妈标志的围裙,小脸涨得通红,就是没有让步的可能。吴弦和史册争着当爸爸,两人你一言我一语,谁都不肯让。而笑笑喜欢当姐姐,早早喜欢当哥哥,只有一个小客人就是没有人愿意当,见谁也不让,争执不下,就把求助的目光指向了老师,希望老师给他们一点权威的评判。像这样争吵经常发生,有时也会发生打架,真是见了头疼,原先我想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多给孩子自主权,今天就让他们自己选择角色,自己分配角色。可如今还是要我来评判,我只好指定谁谁是爸爸,谁谁是妈妈,分到自己喜欢的角色的小朋友很开心,没有分到得嘟着嘴巴,最后见小颖还没有角色,我就问她:“你来当客人吧?”她说:“我才不要当客人,我喜欢当妈妈。”我说:“那到底谁愿意当客人?”小朋友你看我我看你,谁也不愿意当客人。YJS21.cOM

分析:

在区域活动中,幼儿根据自己的意愿自由选择活动,这样能更好的按照自己兴趣能力来进行活动,能使幼儿体验成功、愉快的机会,从而激起他们对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新纲要中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活动材料的创设和提供有利于引发、支持幼儿的游戏而后各种探索活动,有利于引发、支持幼儿与周围环境之间积极的相互作用,在各项活动中我们必须借助所提供的环境和材料,让幼儿大胆活动。在区域中活动环境和材料是活动成功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在与环境和材料的相互作用中,孩子才会获得经验和知识。

但是作为教师的任务不光停留在材料的提供上,还要适时得给予孩子适当的启发、引导、激励,让孩子积极主动的活动。同时教师也应成为幼儿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在活动中留意幼儿的兴趣操作情况,同时针对幼儿在活动中出现的问题和存在的困难,教师也应适时指导,选择恰当地时机进行指导。在新增设的区域里,例如:当我们发现幼儿在游戏中面对新增添玩具“一窝蜂”现象,这是因为他们对新事物的新鲜感,而等新鲜感一过,幼儿就没有了兴趣,不会再理会它了。例如:当嘉敏小朋友已经对自己所扮演的医生角色没有了兴趣,她被这时我就以培养孩子的责任感为出发点,告诉幼儿自己是在参加工作,如果医院没有医生的话,那生病、受伤有危难的人会因为医生的离开,没有得到及时的救助,就会有生命的危险。让孩子在所以在活动中,教师应该随时关注幼儿活动的兴趣,留意幼儿的具体操作情况,及时给予指导。同时对于小班幼儿他们对于角色扮演有着浓厚的兴趣,他们最关心自己扮演什么角色,自己会选择喜欢的角色,却不善于分配角色。所以当她遇到自己喜欢的角色,往往会争论不休,这与他们的自我为中心状态有关。小班幼儿的群体性和社会性发展水平低有关,而他们其主体形成离不开群体性和社会性发展,后者甚至可以说是前者条件之一,否则幼儿就只能处于无法挣脱的自我为中心状态。

措施:

在角色游戏中,小朋友争当“爸爸、妈妈、姐姐、哥哥”,作为老师可以不用硬性指派谁谁去当客人,可以采用相互协商分配角色,协商后没有争议了再开始游戏。教师可以引导幼儿自己互相分配角色,以一种协商的态度来选择和分配,当孩子的意愿与角色之间相距太远而无法协商,这时教师应酌情协调,启发幼儿制定轮换角色的规则,让每个孩子都有机会担任主要角色和自己喜欢的角色,当孩子得到自己喜欢的角色,教师应该对其提出一些游戏的要求,让他学会珍惜自己的机会。同时对做出谦让的幼儿进行表扬,这样有助于帮助幼儿逐步学会协商、合作,学会克制自己,去理解和满足同伴的需要,同时初步培养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

当幼儿自由选择好之后,有些角色不愿意当,如小客人谁都不喜欢当,教师可以以游戏者的身份参与游戏,马卡连柯曾这样说过:“我是一个做教师的,我应儿童们一起做些游戏,如果我只是教导、要求和强制,那我就会成为一种外部力量,也许这可能是一种有益的力量,但不能够成为接近儿童的一种力量、、、、”所以在游戏中,我以小客人的身份去做客,让幼儿学习当家中来了客人你是怎么招待他的,同时也引发幼儿社会性领域的发展,同时当幼儿在医院发生“一窝蜂”现象,而实际上他们却不知道怎么玩,作为教师应该利用游戏者的身份指导幼儿怎么玩,我就以“病人”的身份去看病,让医生学习如何给病人看病,学习模仿医生的具体工作手法,引发幼儿的责任感。所以利用教师的积极参与和间接指导解决幼儿之间的矛盾,指导幼儿游戏的方法,能保证游戏的正常开展。

在这里,教师无疑起着主导作用的因素,教师是幼儿的崇拜偶像,是对幼儿影响最大的“环境”因素。因此,教师应该以充沛的精力感染幼儿,将幼儿主体的内在潜能诱发出来,转化为动机或实现主体活动。由于老师的参与,幼儿的活动积极性非常高,其他区域的幼儿也纷纷邀请老师参加。通过这个活动幼儿即对自己的角色加深了理解和认识,也使很多幼儿都喜欢上了当小客人、小医生,很多幼儿也纷纷学习当起了客人,原本无人选择的角色一下子成了幼儿争当的角色,小医生也学习了怎样给“病人”看病,原本冷清的医院又热闹起来。教师以角色身份指导游戏,改变了以往一味的说教,以游戏化的形式,让幼儿溶入在游戏中,寓教于情景中。

yJS21.com更多精选幼师资料阅读

婴儿手语交流从什么时候起?


别以为小宝宝不能理解你的意思,尽管他还听不懂你的话,但他已经能明白你的手势了.现在是晚上六点,老公还没有下班回来,晚餐差不多已经准备好,只等下锅翻炒;而这时候孩子不知从哪里冒出来,正站在你的膝下,用每位母亲都熟知的“呜嘎,呜嘎,呜嘎”的声音拉扯你的衣角。

他饿了吗?有可能;累了吗?大概吧;他是不是想让你抱他站到沙发上?有可能……在上百种可能的选择中,在你的宝宝放声大哭前,给妈妈留下的时间实在不多。这类情况大都会以小宝宝令人心碎的哭泣结尾。一次又一次的,你在心底默念:“告诉我你想要什么呀?!”

想象一下如果你能看穿小家伙的心思,刚好给他需要的东西该有多好?只需拿给他一个瓶子,换次尿布,递给他那件玩具或是仅仅给他一个拥抱,你就可以远离那种令人伤心(有时是愤懑)的眼泪了。尽管没有人能够读出婴儿脑袋里想些什么,但的确有方法可以帮助你了解孩子的需要。

婴儿可以从最早6个月时就开始学习使用婴儿手语。这套手语包含了生活中常见的简单会话,等他学好之后,下次你不用猜就清楚小家伙需要的是一杯牛奶而不是果汁了。

什么是婴儿手语

婴儿手语混合了聋哑人使用的标准手语和婴儿天生就会使用的某些手势。其发明人为美国加州大学心理学教授Acredolo和加州大学婴幼儿成长方面专家Goodwyn。该套婴儿手语发明的最初目的就是为了让还没有学会说话的孩子提前接触与人交流。手语本身的设计考虑了婴儿的学习能力,所以全部采用简单的手势,并且很多符合成人的日常习惯,无论父母还是孩子,都不需要专门的培训就能掌握。

目前,这套婴儿手语已经在美国广泛使用,并成为美国儿科医生的标准“工作语言”。它还适用于各种正式和非正式场合,比如孩子间的交流,幼儿园阿姨的指导等等,甚至在学会说话以后,这套手语也能起到有益的辅助作用。

为什么使用手语

根据一份关于婴儿手语的研究报告显示:通常婴儿学会单字发音是在大约13个月,而说出包含2~3个词的简单句子平均要到20个月左右。相比起来,通常8个月的婴儿就能准确掌握一种简单手势,比如“牛奶”,“还要一些”等等。

学习手语可以对婴儿的智力发育起促进作用吗?

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人能够肯定地说婴儿手语会对婴儿的智力发育起促进作用。专家认为,这项研究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还需要大量的一手资料。尽管现在说使用婴儿手语能提高智商为时过早,但根据美国国家健康研究学会的研究表明:对比传统教育的婴儿,学习手语能够显著加快婴儿学习语言的速度。

这种学习速度的提高,部分原因在于一旦孩子开始与成人交流反馈,周围的人会更加乐于与之交流而产生良性互动。比如“嗨,看呀,孩子在轻拍头部!应该给他找顶帽子了。”诸如此类的情景会直接刺激婴儿的大脑皮层,这是语言发展的本质因素。

当然,父母不应过多关注于婴儿手语对智力开发的影响。从本质上讲,手语的目的是为了帮助父母与孩子相互之间的交流。通过使用手语,父母和孩子相处会增加许多乐趣,只需一个简单动作,就能让你确实感受到孩子和你之间那种没有任何间隔的真挚感情。

而几个月之后,他就能飞快地掌握十几种不同手势,并且能够很好地组合使用它们!

“或许是因为婴儿嘴部肌肉群的发育通常不会早于20个月,但此时,婴儿早已明白交流的本质,并且已经具备了通过手势进行交流的能力”,婴儿手语的发明人如是说。当时,他发现聋哑儿童通过手语进行交流要比同样年纪的听觉正常的儿童使用语言交流流畅得多。

事实上,你的孩子天生就会使用一套他们自己的身体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感受。挥动双手,表示和大人说拜拜;用食指尖指向他们想要的东西;拥抱他们喜欢的人等等。这些简单手势无需解释,每个人都可以凭借直觉了解其含义。所以,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整套手语可以非常容易地被人接受,他能让你的宝宝提前一年在与人交流方面迈出关键一步。当然,最重要的还在于你可以不必绞尽脑汁去猜测小家伙脑袋里到底在想些什么了。

学习手语的第一步

交给宝宝婴儿手语就像教他们说话一样简单,最佳的方法就是把每个手势当成语言文字一样对待。具体说来,就是把整套手势拆分开,先从几个最简单的基本手势开始。你应当通过观察,选择宝宝最感兴趣的几个部分,这一点因人而异。但无论你从什么手势入手,都要持之以恒,不断地训练,并且要求家人随时使用手语交流,就像平时说话一样。

为手语的日常使用创造些机会。比如,假设你选择“猫”作为宝宝学习手语的开始,不要仅仅在你们撞见邻居家的猫时做出这个手势,而应当主动地去找。你可以带他专门去看,也可以从书本、杂志中去找,总之,任何可能的地方,像电视,玩具店等等。这样就能让你的宝宝理解“猫”这个手势并不局限于邻居家那只猫。总有一天,你的孩子会找到自己的猫(可能仅仅是一张他喜欢的猫卡片),但却兴趣十足地用手语告诉你关于他的猫的一切。

家在北京的许并告诉我们,在她的孩子八个月大时,她开始教给他婴儿手语。“我并没有系统的教给他使用婴儿手语,只是在我对他说话的时候,在关键字处稍作停顿,然后做出相应的手势,而宝宝显然注意到了这一点,开始学习自己使用。他学会正确使用的第一个手势是‘月亮’,这远远早于他能正确说出这个词。事实上,之前的每一次当我指着天上的月亮告诉他时,根本无法知道他能否正确理解我在说什么,直到他第一次用手语告诉我他知道了‘月亮’——这种激动丝毫不亚于很久以后他终于开始学说话时的心情。”

准备好了吗,马上开始

这里介绍了一些简单常用的手势,你可以尝试从这些手势开始。对于下面列出的手势,你可以根据你和孩子的实际情况作出调整,重点是与孩子交流,所以不用拘泥于细节。坚持下去,直到双方都能掌握并能流利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时,这项工程就算胜利结束了。另外,要提醒你注意的是:通常在你明白每一个手势之前,小家伙就已经开始创造属于他自己的原创手语了!所以,不要忽略理解宝宝自己手势的意思。

需要注意:

学习手语并不是宝宝学习交流的必经途径。也有一些专家认为,学手语也许会对宝宝学习口语产生一定的影响,毕竟如果宝宝习惯了用手语表达,口语有时候就会变得不那么重要了。

还要手指反复聚拢碰撞到一起。使用场合:还想喝水,还要吃东西,还要多摇一会儿等。

没了屈臂放于胸前,手掌朝下,从上到下挥动。使用场合:冰激淋吃完了,盒子空了等。

吃/饿了用食指轻触嘴巴。

喝/渴了拇指抬起,其余四指微屈形成奶瓶的形状,然后做出“喝”的动作。

热不停地吹气,就像你把水吹凉时所做的动作一样。

冷加紧双臂,紧贴身体两侧。

牛奶反复握紧、张开拳头,就像牧民挤奶的动作一样。

饮料攥起双拳,一上一下放好,然后反复旋动。

疼痛用食指画出疼痛的区域,做疼痛表情。

停五指并拢,手掌朝前推出。

安静用食指指向嘴巴(但不接触),然后发出“嘘”的声音。

吵死了双拳微微攥起,贴于耳侧。

换尿布轻拍自己的臀部。

洗澡双手摩擦自己的身体。

刷牙露出门牙,食指平伸做出刷牙动作。

电话做出“六”的手势,然后放在耳边不动。

星星手指放松,然后反复晃动手腕,做出星星闪烁的样子。

月亮/灯光平伸手臂指向天空,然后反复晃动手腕。

书用两只手掌做出翻开、合上书本的动作。

睡觉双手合十放在头部左侧,然后将头靠向手掌,做出睡觉的样子。

狗把舌头伸出然后做出小狗喘气的动作。

猫用食指在胸前画圈

马双手攥拳置于胸前并上下摆动,做出骑马的样子。

鸟双臂展开上下挥动,做出挥动翅膀的样子。

鱼反复张开、闭合嘴巴,并发出“bobo”的声音,像鱼在水中吐气泡。

兔子伸出两指放在头顶,然后反复弯曲、伸直手指。

花作势深吸一口气,好像闻到花香一样。

帽子食指微曲轻敲头部。

案例:老师,你应充当什么角色


一、案例描述

这是中(一)班李老师的一节常识观摩課>教学片断。

李老师为每组幼儿准备了一只乌龟,让他们自由观察乌龟的外形特征,孩子们非常兴奋,纷纷畅所欲言。贝贝竟不由自主地学着乌龟爬起来,脖子一伸一缩,还爬得有模有样的。同组的小朋友乐得哈哈大笑,竟相模仿。李老师一眼瞥见了坐在自己眼皮底下两只手不停地做动作自得其乐的贝贝,向他使了个眼色,可他注意力都被乌龟吸引了,对老师的眼色全然不觉,老师只好不动声色地过去,用手摸了摸贝贝的头,并悄声对全组的幼儿说:“小乌龟真可爱,呆会我们再来扮演它,好吗?”贝贝看看老师的脸,总算明白了。

……

到了表演游戏>的延伸环节,孩子们争先恐后地站在相应的场地扮演里面的角色,一次游戏后,乌龟和兔子交换角色,可是贝贝站在一边不动,说:“我才不扮演兔子呢!因为兔子输给了乌龟!”李老师一怔,说:“兔子确实有点骄傲,比赛的时候睡懒觉,所以输了,可是它最后也知道自己错了。如果再来一次比赛,我相信它再也不会睡懒觉了,还是个好孩子。”于是,贝贝愉快地戴上了小兔的头饰。

二、简要分析

从李老师的教学片断中,我们可以看出:

1.提供条件。为孩子创设生动、真实、有趣的生活情境是孩子积极、主动、投入参与的前提条件,学生在看、摸、说、模拟多种感观的具体实践中自主活动,获得大量乌龟的感性认识。

2.寓教于玩。针对孩子好玩、好动、好表现等特点,设计表演游戏,让孩子在愉快的游戏氛围中扮演角色,真正实现了“玩中学”,“学中玩”,不仅加深了对乌龟的认识,而且使枯燥的说教变得有趣、有味,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丰富学习内容,培养孩子的表现力。

3.循循善诱。当孩子对教师的行为发生抵抗情绪时,教师循循善诱,正面引导,较好地引导了贝贝不愿扮演兔子的偶发事件,并把其影响控制在最小范围和最短时间。

这些做法应大力提倡,但她的教育观念尚未完全转变。雅斯贝尔斯语,教育所关注的是“人的潜力如何最大限度地调动起来并加以实现,以及人的内部灵性与可能性如何充分生成”。本来,李老师完全可以利用课堂的突发事件-----贝贝的表现,来引导孩子们进一步观察乌龟的爬行特征。可是,她怕因此打乱了自已精心准备的教学方案,没有灵活处理偶发事件,而是采取了较为隐性的制止,由此课堂出现了僵局。

三、反思角色

如何让这节常识课更加充满活力、生机和培养孩子的个性特长?

1.充当孩子张扬个性的支持者。

在孩子眼里,什么都是有生命的,有感情的,不要说他们对着猫儿、狗儿喃喃自语司空见惯,对着桌子、椅子、玩具之类的东西说个没完的又少吗?贝贝的个性其实最为丰富,模仿乌龟的爬行,最为投入,最为真实。他的投入专注行为被李老师追求所谓一节课的完整流畅,扼杀在摇篮中,剥夺了他的表现欲。蹲下来看孩子,许多幼稚可笑的东西,便会变得合乎情理,甚至会觉得孩子了不起。

2.充当孩子自我表现的激励者。

>中指出,教师应鼓励幼儿用多种方式,来表现自已的探索过程和结果,表达发现的愉快,并与他人交流分享。孩子时时刻刻渴望接受新的刺激,他们非常愿意尝试各种新的活动。试想,如果孩子整天担心成人指责,他们将生活在怎样的焦虑和不安之中。苏霍姆林斯基曾精辟的指出:“教育技巧的奥秘之一正在于,儿童从一个好教师那里很少听到禁止,而经常听到的是表扬和鼓励的话。”教师的表扬是甘泉,滋润着幼小的心田,教师的肯定是催化剂,增强了孩子的自信。在贝贝学乌龟爬时,李老师如果能及时发现其中隐藏的教育契机,而不是对他貌似“离经叛道”的做法采用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予以处理,满足贝贝自我表现的需要。让学生在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中不拘泥于一种学习思路,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使课堂不单纯流于形式。

3.充当发生偶发事件的调控者。

课堂教学是一个复杂的人到人系统,它充满变化和问题。任凭事先如何周密设计,教师总会碰到许多新的“非预期性”的教学问题,教师若是对这些问题束手无策或处理不当,课堂教学就会陷入困境。因此,作为一名老师又必须努力充当一名“医生”,“诊断”课堂上出现的偶然性问题和意外的情况,机动灵活地实施临场应变。

案例:脸上还有什么


(一)案由:

本周四,小朋友对老师预设的活动“脸上有什么”非常感兴趣,能基本上说出脸上有鼻子、眼睛、嘴巴、耳朵等。张予捷小朋友听完大家说的之后,就反驳道:“不对,老师老师,脸上还有眼珠子呢!”我非常惊讶,小班幼儿的观察力尽然如此仔细:“啊,对,老师都没有想到,你真棒!老师请小朋友们在仔细看看我们的脸上还有什么啊?”有的说:“有眉毛”,有的说:“有眼睫毛”。顿时,整个教室。热闹起来。

(二)分析与策略:

通过与张予捷的爷爷交谈,了解到她从小就去过很多地方,很早就与外界接触。因此,她的观察力比其他小朋友的仔细,阅历也相对丰富些。在大多数小朋友之间就很突出。作为教师既要照顾全体幼儿,又要考虑个别幼儿。顺应幼儿的观察热点,以点带面,让幼儿们在老师和个别幼儿的带动下,深入思考。同时要采取各种形式,为幼儿提供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营造相对宽松的氛围。

因此,在区域活动中,我请爱画画的小朋友把脸画出来,用符号语言来表达。请不喜欢画画的小朋友玩关于脸的小游戏,使他们通过游戏这个小朋友喜闻乐见的方式来深化认知。

(三)效果:

在画画和做游戏过程中,小朋友们对于探索五官的活动充满浓厚的兴趣。能够关注脸的各个组成部分。在活动中所引发的问题是他们自己提出来的,对于自己的疑问能够通过自己动手来解决的形式非常欢迎。

案例:植物用什么喝水


又是一个美丽的早晨,伴随着一阵阵银铃般的欢笑声,孩子们蹦蹦跳跳的来到幼儿园。盥洗后,孩子们陆陆续续的开始吃早饭。我班上有几个孩子在进餐上挑食的现象非常严重,为了增进他们的食欲,我总是变着法的说些激励和鼓励的话,总算较有成效。这天,我又的对孩子们说:“要好好吃饭哦!因为只有这样才能长得高,长的结实;就象植物每天喝水一样,才能长得好”。我刚说完就有个声音反映过来:“杜老师,植物又没有嘴巴,它是用什么喝水的呢”?“对呀,对呀”。许多孩子随声附和着。听到这个问题,我的第一个反映就是“这个问题有意思,虽然看似简单,但却是孩子由自身经验而有感而发的,且充满童趣”。我刚想回答,可又一想,如果我告诉他是植物的根,他们一定又会问为什么根会喝水等等许多问题,这样一来岂不是剥夺了孩子们一次观察和探究的机会吗?《纲要》中指出幼儿的科学教育是科学启蒙教育,重在激发幼儿的认知兴趣和探究欲望。我何不抓住这个兴趣点,让他们自己寻找答案呢?肯定我们都会有丰富的收获。于是我笑了笑说:“你们先吃饭,吃完了我就告诉你们”。

饭后我带着孩子们到自然角,看了许多植物的种子。我对他们说:“你们不是很想知道植物是怎样喝水的吗?我们现在就来种一些植物吧,你们仔细观察就会得到答案的”。于是我和孩子们一起选了一些大豆种子,放在种植筐里加上水,放在自然角里。孩子们七手八脚的帮我挖土、灌水,还拿来了标签,请我写上名称和时间,我们在最后写上了大(二)班全体小朋友种植。孩子们显得更加的兴奋了。我们还为这些大豆准备了一个“观察记录本”,请小朋友用绘画的形式来记录大豆的生长过程。一切工作就绪后,我对孩子们说要经常浇水,经常换水。

大豆种好后,总有孩子不时的去关心,并议论着。过了两天,几个孩子跑来告诉我:“杜老师,大豆变胖了”。

又过了几天,孩子们又拉着我去看:“大豆变得更胖了,还长出了小芽。”他们高兴极了。从那以后,孩子们更是对大豆精心照料,早晨来的第一件事就是看看大豆又有什么新变化。放学后也要拉着爸爸妈妈去看看大豆,并自豪的向爸爸妈妈介绍说“这是我种的大豆宝宝,看,它越长越高了”。大约过了十天,大豆长出了叶子。又过了几天,大豆长高了,又长出了几片叶子,下面长了许多白色的“胡须”。

区域活动时,有几个孩子来告诉我:“有两个小朋友吵架了”。我赶过去问明原因。原来,有个小朋友说“白胡须”会喝水,另一个说凡是被水泡着的地方都会喝水,于是就争了起来。孩子们看看我,似乎让我来评一评谁说的对。我故作为难的说“哎呀,这个问题还真是难办呀,到底谁说的对呢让我来想个办法吧”“好呀,好呀,快想呀,快想呀”。孩子们有点迫不及待了。“这样吧,珊珊认为只要泡着水的地方都能喝水,那我们就把芮芮说的能喝水的‘白胡须’割掉,看看没有‘白胡须’的大豆还能不能喝水,就知道谁说的对了”。我的提议很快得到了孩子们的赞同。于是我把一部分大豆苗用刀子割掉“白胡须”,放在另一个种植筐内,加入水。让孩子们继续观察两个种植筐里大豆苗的变化。

这几天孩子们往植物角跑的次数更加多了,每天都会有新的发现。有一天,几个孩子激动的拉着我往植物角跑,边跑边说“杜老师,你快来,你快来,看看大豆苗这是怎么了”。我过去一看,原来没有白胡须的大豆苗在水里的部分已经烂了,叶子也枯萎了,原来有“白胡须”的大豆苗还长的很好。孩子们已经发现了这个现象,于是我们得到了答案:是“白胡须”会喝水!我又问孩子们:“这‘白胡须’叫什么呢”?有的孩子说“叫根”,我点点头:“对,它不叫‘白胡须’,叫根。植物都有根、茎、叶;根是吸收水分和养料的,而‘白胡须’上面的部分叫茎,茎是把这些水分养料送到植物的各个部分去,这样,植物才会长得好”。“哇,原来是这样啊,太神奇了,”孩子们雀跃不已。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要尽量创造条件让幼儿实际参加探究活动,使他们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体验发现的乐趣”。植物用什么喝水引起了幼儿的极大兴趣,我没有急于直接的告诉幼儿答案,而是为幼儿创造了一个动手操作的机会,让孩子们亲自种植植物并从中去观察、发现,最后得出结论时,我庆幸我当初没有直白的告诉他们答案,因为我相信孩子们的此时的喜悦远大于我的泛泛而谈。

为了培养孩子观察的持久性,和责任感,我给孩子们准备了“观察记录本”,开始时孩子们在观察中有了点滴的发现,我都会鼓励他们记录下来,随着时间的推移,“观察记录本”就一直在孩子们的手中传递着,一直到最后,我们的问题得到了答案,“观察记录本”就是我们这次探究活动最好的“见证”。上面的记录清晰的让我都叹为观止。特别是当两个孩子出现矛盾时,作为教师,我并没有及时站出来“伸张正义”,而是以支持者、引导者的身份出现,接纳和尊重幼儿的想法并继续进行探究,与幼儿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生互动。在孩子经历了足够的探究活动后,我又在孩子们认知基础上给予适宜的总结、概括,使孩子获得了内化的知识经验。

孩子们在幼儿园的活动也辐射到家里,在这其间许多孩子从家里带来了许多关于植物的书籍,有热心的家长也帮我们在英特网上收集了许多有关的资料和图片,我们也从孩子们的这个兴趣点生成了我们班本月的主题:植物-我们的朋友。使孩子们收获的知识更有科学性和系统性了。

作为教师我及时的发现了幼儿感兴趣的事物中所隐含的教育价值,把握时机,积极引导,给孩子们充分的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让幼儿直接与客观事物相互作用,从而使他们在实地操作与观察中获得了易被他们理解和接受的知识经验。

总之,孩子的兴趣是一切活动的根源,作为教师所要做的就是了解孩子的兴趣点,并不断延伸。因为只有孩子有了兴趣,那么我们的探索才是有价值的,我们的活动才可以不断深入的开展下去。就是因为有了兴趣,孩子们才会主动的去观察,去发现,才可以让我们的活动变得如此的生动,孩子们才能从活动中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发展。

案例:为什么他不肯认错?


背景:我班籽延小朋友,他聪明、爱学习、爱哭、是个闲不住孩子,并且每天来幼儿园都要掉上几滴眼泪,等他妈妈走后,他会马上笑起来,并在幼儿园一天都玩得非常高兴。有一次,小朋友都在收拾玩具,籽延拿着小椅子,在教室里推来推去,突然看见小朋友捡得一筐雪花片玩具放在地上。于是,他抬头看看我,我忙把视线移开。只见他一只脚迈进筐里,使劲在玩具筐里踩,雪花片立时飞溅出来,几脚下去,把雪花片全部踩了出来,他脸上露出满足的笑容。当小朋友告他的状时,他立刻就说:“老师,不是我,我没踩。”我说:“那是谁踩的?”他会指着旁边的小朋友说:“是他。”还有一次音乐游戏,小朋友在玩《找朋友》的游戏,伦伦小朋友不小心碰着了他,他抬手就打了伦伦,伦伦哭了,其他小朋友说是籽延打的,籽延却怎么也不承认,一个劲地说:“不是我。”

分析:究竟什么原因引起他不愿承认自己的错误,甚至为了遮掩自己的错误到了撒谎的地步。离园时我与他妈妈进行了交谈,从他妈妈那里了解到,他从小在他爸爸、妈妈身边长大,但由于爸爸、妈妈工作忙,每天有年迈的外婆带着。他从小调皮、爱动、脑子转的快。出去玩到处乱跑,外婆怕他摔倒,就经常吓唬他说:“你再跑让收破烂的给你收走了。”有一天,他跑远了,看不见外婆了就大声哭起来,正好来了一个骑三轮车的叔叔说要把他送回去,他以为是收破烂的要把他带走,吓得使劲的大哭,晚上睡觉时在梦中还大声得哭。从那以后他就特别的胆小,不敢自己在屋里玩,不敢做危险地事,处处都十分小心。经常缠着大人陪他玩,在家里又非常调皮,经常犯点小错误,爸爸经常批评他,为了逃避批评,他经常会找一些理由为自己辩解,但由于爸爸、妈妈工作忙没时间听他辩解,有时他能逃避错误。在结合每次犯错误的表现,与他的胆小有很大的关系。可能是犯了错误害怕老师的批评、指责,为了逃避这些,才会出现以上观察中的表现。孩子的发展水平不一样,籽延思维敏捷,有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年龄又小、知识经验贫乏,对事物的辨别能力差,自我为中心意识强。在做这些事时,他没想到这是不对的,小朋友的告状,他马上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但是为了逃避老师的批评,常常用慌言掩盖自己的行为,使他慢慢养成这些不良习惯。

对策:1、为他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当孩子犯错误时,不在集体面前揭露他,单独和他谈谈。一方面表示对他错误的理解,提出遇到这样的事情的解决办法。另一方面引导他换位思考,让他知道他的行为会给别人带来不快乐。让他知道出了问题应该自己承担,不能赖在别人身上。2、培养勇敢的精神,经常讲一些有关勇敢的故事。善于观察,当他遇到困难时,能得到及时地帮助,鼓励他去战胜困难。对他多进行胆量方面的训练。比如:在感觉统合训练中,逐渐锻炼他的胆量。3、给明明母亲般的关爱。让他觉得老师也想妈妈一样关心她,使它具有安全感,减少他心中的压力。另外和他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有话愿意与老师交流,。相信老师。老师有时应接纳、理解他的一些行为。4、给籽延爸爸提建议,无论多忙,也要抽空多陪陪孩子,以父亲博大的胸怀,男子汉的形象影响孩子,养成敢做敢当的良好习惯。

反思:当孩子有了缺点、犯了错误,我们应用一颗宽容之心、平常心去看待孩子成长中的问题,他们毕竟是年幼的孩子,有自己的思维方式,有与生俱来的天真与顽皮。在成长的过程中,他们有犯错误的权力,老师应结合孩子的生活经验,触动孩子的内心体验的教育,最有效的要让他们通过思考,去看清自己缺点,改正错误。

感谢您阅读“幼儿教师教育网”的《案例:老师什么时候下班?》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幼师资料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yjs21.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幼儿园什么时候上课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