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孩子也是一门大学问,我们都是年轻的父母也没什么太多的经验,略说一二吧。
1.教育孩子首先要以身作则。孩子虽小但模仿能力很强,所以做父母的要做个好傍样。示例:在过马路时告诉她要遵守交通规则,红灯不能过绿灯才能过,同时自己一定要遵守。孩子以后在过马路时会告诉爸爸妈妈:红灯不能过要转绿灯时才能过。偶尔看到有人没有遵守时会说,那位阿姨/叔叔做的不对。
2.做为父母答应孩子的事一定要做到,做不到就不要轻言答应,要不孩子从小就认为父母是位不讲信用的人,以后做事也会失去原则。
3.在平时生活中,经常和孩子使用礼貌用语,还要适当的给予鼓励,让她从小就懂礼貌。当然做错事时也要批评
,批评时也要注意一些细节。批评时要注意语气和场合。孩子虽小但也有自尊也要面子,不能让她幼小的心灵从小就有阴影,这不利于孩子的以后成长。还有就是自己做错事时,也要向孩子道歉,不要认为她小不用这么做,那就错了。要让她明白不论是大人还是小孩做错事要勇于承认并且改正过来。
最后希望孩子们都能健康快乐的成长,我们愿与老师配合一起做好孩子的教育工作。
争执,是孩子必修的一门功课
小朋友之间打打闹闹是常有的事情,妈妈不必过于紧张,要帮助宝宝培养正确的态度与处理方式。相信在经历了数不清的纠纷、争执的教训之后,宝宝会逐步适应,有所收获的。
获得心理平衡宝宝受到欺负后心里会很不舒服,立即就想讨回损失,因此动手,这是一种自卫心理。
爸爸妈妈要让宝宝树立自我保护意识,提醒他不能动手打人,更不能主动去攻击别人。如果宝宝被别的孩子欺负,可以将他拉开,问问他的感受或替他说出感受,让他明白爸爸妈妈了解他的心情。接着爸爸妈妈就要做正确的引导,比如说:“他撞了你,你很疼,那你动手打了他,他不也同样会疼吗?”
当个“小绅士”面对争执,爸爸妈妈首先应正确评估事情的性质,不要看不得宝宝受委屈、流眼泪。要让他学会处处谦让,不为小事斤斤计较,这样反而会让他在同伴中获取信任与好感,赢得更多的友谊。
学会主动道歉一旦发生争执、纠纷,爸爸妈妈要及时帮助宝宝调整情绪,舒缓紧张、沮丧、愤怒的心情。待他平静下来,再与他谈话,让他认识到,不管对错,只要动手就不对。比如,妈妈可以对先动手的宝宝说:“我知道你有委屈,可的确是你先把人家推倒的,这就是你的不对。去跟小朋友道个歉,好吗?你们还是好朋友。”
制止攻击行为心理学研究表明,在打架斗殴犯罪的青少年中,其攻击行为可追溯到幼儿期。因此,对宝宝在争执中出现的攻击行为爸爸妈妈必须坚决制止。不能怂恿宝宝施以拳脚,更不能亲自出马为宝宝讨公道。
在争执中成长爸爸妈妈既不要以“好孩子不哭”,来制止宝宝委屈流泪,也不要用“坚决站在宝宝一边”来强化他的痛苦与仇恨。压制和纵容都不可取。
争执,是孩子必修的一门功课,是相互学习、相互适应、提高交往能力的有效途径。由此,宝宝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得到了提高。所以,爸爸妈妈完全可以用豁达的心态看待争执,引导宝宝在争执中学会交往,运用智慧解决问题。
育儿是一门深奥的艺术
经历了女儿入学后的酸甜苦辣,我才渐渐明白,育儿是一门深奥的艺术,我等浅薄之人,是被拒之门外的。突然明白西方人在生育孩子之前是如何慎重而又虔诚,从保健到心理无一不学,无一不精。看看身边的朋友对孩子的那份耐心和执着,我突然心生惭愧。一个母亲如果内心不够强大,对孩子来说是一件相当残酷的事情。我曾浅薄的认为,别人的孩子怎样长大,自己的孩子一样能长大成才。可当我经历着女儿痛苦的小学生活,我才明白我曾经的想法多么的幼稚可笑。是啊,孩子都会长大,可不一定都能成才。当她不能做孩子坚强的后盾,当她在别人的做法和家人的批评声中左右摇摆的时候,她和她的孩子也就坠入了痛苦的深渊。终于明白,一个游走在教育边缘而内心不够强大的母亲,不如一个什么也不懂、无知而憨厚的村妇。憨厚的村妇倒往往信任他的孩子,任由其自然成长,这样像野花一样成长起来的孩子反倒自然健康,有一个温暖而快乐的童年。而不懂教育真谛、却又期盼孩子成才的母亲,是在用怎样残酷而可怕的亲情折磨着孩子!!!
多少次,我曾因为家人对我的指责而将一腔怒气发泄到无辜的孩子身上;多少次,我因别人的干涉而改变教育方法,对女儿横眉冷对;多少次,女儿想寻求温暖时,我却怕家人说我娇惯孩子而将他残忍地推到一边~~~~为什么我害怕家人的指责?不过是内心不够强大的外化而已!为什么同事朋友的孩子可以在所谓的娇惯中茁壮成长,而我的女儿却在苦海中挣扎?因为,我太依赖家人。小时候把孩子推给父母,现在把孩子推给学校,孩子根本没有坚强的后盾!没有安全感的孩子有哪里来的幸福和快乐?!真是后悔~~~~
所以从这一刻起,不再听信别人的意见,不再管家人的指责,我只想做我自己,做一次孩子坚强的后盾,让他们去说吧,有几个真正明白,育儿是一门太深奥的艺术。
亲子互动一门不容忽视的课程,现在很多家长都知道与孩子进行亲子互动的重要性了,但是还是有很多家长不知道如何才能很好的与宝宝进行有效的亲子互动,今天就让小编来教会大家吧!
家庭影集。将家人和亲朋好友的照片制作成影集,经常翻翻,有助于宝宝增进记忆。当姥姥来电话时,不妨让宝宝一边听电话,一边看着照片上姥姥慈祥的面容。
与食物亲密接触。为宝宝准备一些小零食——青豆、面包片或苹果片,训练他的抓捏功夫,探索手眼协调能力。
丢丢捡捡。看着小家伙把东西从桌子上一样又一样地扔到地上,虽然你的头都快气炸了,可你还得坚持不懈地去捡哦,因为你的宝宝正在探索“地球引力”的奥秘呢。如果方便,你还可以给他几个乒乓球,并在他的桌子下放一个篮子,让他瞄准,发射!
试试运气。挑选几个空盒子,把一个小玩具放在其中一个盒子里,不断地掉换盒子的位置,让宝宝猜猜玩具在哪里?
越过障碍。把沙发垫、枕头或靠枕放在地板上,和宝宝一起爬过去,绕过去,看看谁更快。切记要让宝宝多赢几次,这样他才会更有积极性哦。
“走走看看”。在房间里布置一些玩具,让宝宝以不同的速度爬行,并可以不时地在一个有趣的地方停下来看一看,玩一玩。
接受挑战。宝宝长大了,他会发挥自己最大的想像力向你挑战,那就得看你是否能做得跟他一样好了。譬如发出奇怪的声音、向后爬或是啃玩具。
做鬼脸。鼓起你的腮帮子,当宝宝摸你的脸颊,你就吐气;当他拉你的耳朵,你就吐舌头;当他摸你的鼻子,你就邹眉耸鼻……不时地变换方式,让宝宝有一种新鲜感。
触摸物品。抱着宝宝在房间里到处逛逛,用他的小手触摸窗户、电话机、冰箱及电视机摁纽等,一边摸一边告诉宝宝它们的名字。
藤条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孩子不对,就要打,打,他们才能记住。
你是民,我是主,这就是民主。
就是封建又怎么了?
古有文官与武官。
你若选择做文官,便不许做武官。
中国狼爸:
我打得已经很科学了
有赖于一种质地坚韧、弹性极佳的藤本植物,香港商人萧百佑将三个孩子送进北大,跻身“成功父母”行列。备受争议的教子经《所以,北大兄妹》于今年6月出版,萧百佑原本给这本书起的名字,叫《打进北大》。
受“美国虎妈”蔡美儿的启发,他自称“中国狼爸”。祖籍福建的蔡美儿,因为所写的《虎妈战歌》一书曾在美国引发大面积质疑,哪怕她并未对孩子动手,只是逼7岁的女儿连续数小时练琴,其间不允许吃饭喝水上厕所,直至深夜。
以“打”为法宝的“中国狼爸”,再次掀起对中国国产教育模式的讨论。
“一门三北大”的奥秘
2009年,萧百佑的长子萧尧和长女萧君分别被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和法学院录取。今年夏天,二女儿萧箫成了哥哥姐姐的校友。最小的三女儿萧冰目前正在读高二,她有古筝特长,目标是同样位于首都的中央音乐学院。
在《所以,北大兄妹》一书中,实现“一门三北大”的奥秘简单而清晰:“古人很聪明,发明出藤条,打到身上对皮肤的刺激很大,但不伤筋骨。”在快速促成孩子懂事和成长方面,萧百佑觉得藤条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狼爸”在全国各地做奢侈品生意,家境早已中产。他并没有细读过有关“虎妈”的任何报道。在被记者问到“狼爸”与“虎妈”的差别时,萧百佑以为“虎妈”只是用严苛的方式教育别人的孩子,而他教的孩子是自己的。
“她用她的方法成功了,还有更多的家长用他们的方法也成功了,包括我。每家都有不同的成功喜悦,但共性的东西肯定有,当然这个共性在别人看来,可能完全是糟粕。”
萧百佑坚定地认为,只有中国传统教育才是最正统、最优秀的教育方式。这或许也是他与“虎妈”的共识之一。当自己的教育理念被一帮朋友群起攻之时,他大声反驳道:“中国几千年的礼不可丢,父亲就要有做父亲的威信,孩子不对,就要打,打,他们才能记住。”
电影导演高希希应邀为《所以,北大兄妹》作序:“三郎(萧百佑)的家庭教育,可以说是中国传统教育的典范,也是正在消失的中国传统家教的一种回归。”
对自己出书,萧百佑曾有一个想法,至少要让家长在自己领导的小孩面前做回长辈。“现在对领导的孩子都已经阿谀奉承到孙子辈了,人家的孙子对你不礼貌,你都不敢说,就为了体面,我觉得这害了下一代。”
“你是民,我是主,这就是民主”
过去十多年中,萧百佑无数次从家中的仿古花瓶里取出藤条,没有任何商量余地,孩子犯了错误,必然要打。
他的打法流派被自己总结成七条:一、初中以后少打,因为性格已经定型,但在幼儿、小学时期,定要严厉管教;二、只用藤条或鸡毛掸,伤皮肉不伤筋骨;三、只打手和小腿,身体其他部位不打;四、打前先训话,讲明错误之处再打;五、一个孩子犯错,其他孩子必须站在一旁听从教诲,看着兄弟姐妹挨打;六、打之前告诉孩子这次要打几下,让孩子自己数,不多打不少打,数错一下罚十下;七、孩子必须主动伸手挨打,不能缩手躲避,不能喊疼,缩手一下多打一下,喊疼打得更重。
孩子们当然有过反抗。萧尧曾据理力争说,现代社会要讲求民主。父亲不屑地回应:“你是民,我是主,这就是民主。”
萧百佑曾是广东省直属机关最年轻的副科长,但他不相信老师、校长和局长在奖金刺激下的“素质教育”。“很多人说我的家庭像一个封建传统思想下的家庭,就是封建又怎么了?”
他在题为《假如药家鑫、马加爵是我的孩子》的博客文章里分析:“马加爵为何成魔?父母疏于管教!不打、不骂、不理……药家鑫为何成魔?父母视其为宝贝,掌上明珠!真是捧到手上怕受风,含到嘴里怕雨淋……假如小马、小药是我的孩子,我会以巴掌告诉他们:生命比起任何东西来都是最重要的!无论是什么,哪怕是尊严,也远远比不上生命!”
“考上大学再来给我谈兴趣”
国产教育模式在萧家,就是孩子不允许自由看电视和上网,不允许随便开冰箱喝可乐,家在广州时,孩子的房间也不允许开空调。从刚会说话开始,几个孩子的必修课就是《声律启蒙》《三字经》《琵琶行》。
萧百佑不停向几个孩子灌输,考不上北大就是失败。哥哥姐姐同时被北大录取,二女儿萧箫自然有了要延续这一传统的额外压力。“所以我给你一个条件,”萧百佑在考前对她说,“考不上爸爸不批评你,但是你必须重考。”
孩子们上学后,与同学的交往一直被严格限行。为杜绝被同龄的孩子带坏,萧家子弟想去同学家串门,必须先提交一份格式完整的申请书,列明去哪位同学家,这位同学在班级担任的职务,学习成绩如何;同行的同学有哪几个,都在班上担任什么职务,学习成绩如何;大概要待多久,何时可以回来;同学家长的姓名和电话。最后,申请书还必须由班主任签字。孩子们当然不好意思为了找个同学还去见老师,申请书大都断于签字环节。
孩子在上大学之前不需要朋友——这是萧百佑众多不近人情的坚持之一。因各种原因,萧家搬迁过五次,每次转学、搬家后,萧尧与之前的同学便完全失去联络,他的小学同学如今一个也联系不上。在萧百佑看来,以前的同学既然已经不“同学”了,又有什么可交流。从小到大,萧尧只在学校参加过两次春游,对如此严格的社交控制,萧百佑认为,这“为孩子们在同学圈中圈起了一个最纯洁、最安全的环境”。
任何课外活动在萧家都被禁止。小学时代的萧尧曾沉迷于植物研究,家里阳台上摆满他种植的各类花草。但在一次幅度不大的考试成绩下降后,萧百佑命令儿子把全部植物扔进垃圾桶。为此,萧尧与父亲发生了少有的争执。萧百佑拿着藤条对儿子喝道:“我本来不想管你,但是你太不争气,有兴趣可以,考上大学再来给我谈兴趣!”
打完儿子,萧百佑又布置了十遍《滕王阁序》的抄写。回忆这段往事,萧尧说,自己对植物的兴趣,如今也只限于帮妈妈种些葱姜蒜了。
萧家四兄妹一直不被允许参加校内的比赛活动,被同学誉为“三分王子”的萧尧也不能随心所欲去打篮球。父亲对他说:“古有文官与武官,你若选择做文官,便不许做武官。”
在孩子接到大学录取通知书之前,萧百佑也不给一分零花钱,因为有了零花钱便会有新鲜好玩的东西,对学习也就越发没有兴趣。
因为父亲的“暴政”,萧尧曾经想过离家出走,却始终下不了决心。没有钱,没有朋友,他想,能走去哪?
“我打得已经很科学了”
萧百佑把自己塞进一条背带裤,或者一件唐装,短发直立。即便笑容可掬地面对记者,也不免让人遐想其手执藤条怒发冲冠的模样。他的妻子虽然对丈夫这套教育方式不完全赞同,但看见孩子的学业进步,也就无条件支持了。
她会在孩子被打出伤痕之后,为他们上药。外涂的万花油,4个孩子有时候轮着用,有时候一起用。
萧百佑对孩子的惩罚没有上限,因为“错误没有上限一说”。有一次他打完小女儿萧冰,萧冰的姑妈边哭边给侄女洗澡。因为要练琴,萧冰只能被打腿,上面全是血印。“姑妈你别数了。”萧冰冷静地说,“28下。”
“这证明我在打她的时候,她头脑是清晰的,知道自己是错的,应该受罚。”萧百佑对女儿的表现充分认可。
“虎妈”已经让西方人开始考虑借鉴中国式方法教育子女,美国《时代周刊》在对她的封面报道中写道:“我们可以继续在她书中的一些恼人细节上纠缠不清 (比如她是不是真的威胁说要烧掉女儿的填充玩具),也可以利用她的总体观点作为鞭策自己的动力……勤劳、坚毅、不容借口,不管是中国人还是美国人,这都是成功秘诀。”
“狼爸”萧百佑更想效法的是自己的双亲。他的爸爸是国民党时期的宪兵队长,在家中极具权威。母亲则不说道理地打自己的儿子,每天两顿以上。“当时的社会环境就是这样,物质一穷二白,精神则完全疯狂,母亲对我有暴打的成分,她又不认字,但却把我教正了。”萧百佑说,“她打我和我现在打孩子唯一相同的地方,就是对孩子的爱。”
当记者问,“你的孩子以后也会像你一样打他们的孩子么?”萧百佑说:“我建议是这样。3个女儿打不打我不知道,因为女儿不能做主,要看她们先生。儿子应该会打,因为我觉得他有男子汉的气质,他说愿意把小孩交给我教,那证明他认同打,所以我估计他也会打。但是我希望他比我打得更加科学,比如在工具上啊,打的部位上啊,虽然我打得已经很科学了。”
见不到孩子,孩子再优秀也不快乐
萧百佑的孩子都有香港身份,他却不赞成将孩子送去香港读书。
“香港有香港的教育模式,我认为中国人的孩子还是在中国内地接受教育好。我更反对的是把小孩送出国外,尤其小学初中就送出去,孩子最需要的东西我觉得还是家庭。现在出国读书的孩子越来越多,也不排除其中会有很成功的,但我认为起码父母不快乐,见不到孩子,孩子再优秀也没用。”萧百佑认为,“内地的教育还是有一个很好的体系的,只不过这几年大家心浮气躁,急功近利,打烂了一些好传统。”
当被问及“还是有很多家长不打孩子,也培养成才了”时,萧百佑说:“没问题,如果他的家庭是书香门第,他爸爸是钱钟书那有什么问题。要么他爸爸是个省委书记,那也没问题。家庭背景又好,学习又争气的孩子凤毛麟角,现在最多的是‘李刚的儿子’。”
她妈妈知道的为什么你不知道?她老师知道的为什么你不积极跟老师沟通交流?有些家长还会说,小朋友这个没试过,那个没试过。这就更可悲了,他是独立的一个个体,而不是小动物,整天被你抱着养着在家困着,连探索这个世界的机会都没有!
有些家长会反映小朋友不爱看书,不爱跟人打招呼,可能是因为缺少模范作用,简而言之就是没有榜样。如果作为家长的你平时都不会拿本书来翻翻,遇见熟人都爱理不理的,过马路直闯红绿灯,老是拿公司的用品回家用,做错事情不道歉还好像理直气壮,那你希望你的孩子耳濡目染地成为个什么样的人呢?
有其母必有其子,老鼠的儿子会打洞,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诸如此类的名言还少吗?家长跟孩子呆一起的时间比谁都多,如果你们其身不正,又何以正人?
养只动物你只需要管吃喝拉撒睡,养人可就是个大学问了!
如果你向任何一个做父母的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你爱自己的孩子吗?百分之百的父母都会毫不犹豫地回答:我爱自己的孩子。
如果你向任何一个做父母的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你知道应该怎样爱自己的孩子吗?恐怕不是所有的父母都能回答好这个问题。
爱孩子,这是每一个做父母的天性,但如何爱孩子,怎么样才算真正的爱孩子,却是大有学问的。
现在的孩子可谓是生活在幸福窝里。好多孩子是家中的“小太阳”、“小皇帝”,得到了全家人的宠爱,过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做父母的想尽一切办法,尽自己最大的可能为孩子创造一个舒适的生活环境,生怕孩子受一点委屈。都说可怜天下父母心,做父母的,哪一个不想让自己的孩子过得好一点,快乐一点。为了孩子,我们可以含辛茹苦,宁可自己的生活清苦一点,也要为孩子创造一个美好的生活环境。今天的孩子大多都生活在父母的树荫下,风吹不到,雨淋不到,岂不知越是安逸的环境对孩子的成长、对孩子的将来就越有不利。俗话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过犹不及,许多家庭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走入了一个误区,把孩子的一切都给包办了,认为这样才是真正地爱孩子。岂不知,这样做,实际上却是束缚了孩子的发展。
高尔基曾说过爱孩子是母鸡都会的事情。作为万物灵长的人类,爱孩子不只表现在对孩子的疼爱、呵护上,它还应该是对孩子良好性格、行为习惯的培养,对孩子健康心理的引导;既要对孩子的现在负责,更要为孩子的将来负责;既要为孩子遮挡风雨,更要让孩子经历风雨。
我们都期望孩子能平平安安,不要经受什么挫折。但一个人一生要想一点挫折都不经受,也只是一种妄想。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你现在可以为孩子创造一个温室,你现在可以为孩子充当遮风挡雨的羽翼,但你能永远充当孩子的羽翼吗?不能!我们做父母的,毕竟不能陪孩子一辈子,孩子还有自己的路要走。当他习惯有人为他安排一切,却突然要自己面对一切,那将会是一种什么样的结果?
我们都听过伯乐相马的故事,这里有一个伯乐赠马给束鹿国国君的故事。
一天,伯乐带着几匹千里马,风尘仆仆地从草原上回来了。路过束鹿国时,国君得知消息,领着文武百官,倾城出动,迎接这位善于相马的智者。
伯乐见国君两眼盯着一匹枣红色的烈马直打转,便慷慨地说:“这是一匹上等宝马,是我在上千匹马中挑选出来的,陛下喜欢,就留下吧!”国君感激不尽,封这匹马为御马,并亲自拉着缰,在大街上兜了一圈;还给御马配上银镫金鞍,十串响铃,把大殿前的广场辟为草场,让马嬉戏玩耍,将从民间收来的上等青豆给马当饲料。不久,御马日渐发胖,鬃毛越长越长,盖住了眼睛,肚子也鼓得滚圆滚圆。
这天,伯乐偶然路过这里,国君把他带到草场,指着马说:“你瞧,御马被我养得多好!”伯乐定神一看,大为震惊,纵身跃上马鞍,那马慢腾腾往前走了两步,站住了。伯乐举鞭抽马,马更无动于衷,眼里流出痛苦的神情。伯乐仰天而呼:“陛下,千里马让你娇惯坏了!再这样下去,别说日行千里,就是百里、十里,怕也招架不住啊!”“依你之见呢?”国君感到焦急。
“让他到风雨中去吧!行疾车,拉重载,舒筋骨,复原姿!”国君这才如梦初醒,连连点头称是,决定按伯乐讲的去做。
一年不到,枣红马又变得身强体壮,奔起来,四足生风,疾如电闪;叫起来,昂首朝天,声如洪钟。
千里马被国王娇惯成了废马,“就是百里、十里怕也招架不住罗”。经过一年的行车拉重舒筋骨,又重拾雄风。
马尚且如此,何况人呢?
孩子要真正成长起来,就必须要经历风风雨雨。我们做家长的,哪一个不对孩子寄予着深切的期,既如此,我们就要学会真正地爱孩子。
爱孩子,就要让孩子学会适应社会,让孩子经历风雨,使他们明白,生活有顺有逆有苦有乐,教育孩子时要还生活本来面目,不要竭力粉饰和掩盖挫折,让孩子认识挫折,学习战胜挫折的本领。
爱孩子就要给孩子一个充分展现自我的空间,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表现力,给予孩子自我,鼓励孩子自信,不要让他沉迷于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那是对他将来的扼杀。因此,凡是孩子现在能做的事就应当让他自己做,锻炼孩子的动手能力,为以后立足社会打好基础。爱孩子就要让孩子接受现实,接受风雨的洗礼,让孩子在风雨中成长,勇敢地迎接生活的挑战!真心希望我们的家长能够让孩子多体验挫折,在挫折中成长,要知道,这也是另一种爱孩子的方式!
爱孩子,就要让他做事,让他在做事中明白责任;让他受苦,让他在受苦中懂得珍惜;让他失败,让他在失败中获得对失败的免疫;让他流泪,让他在流泪中体会泪水铸造的坚强,让他学会敢于面对敢于担当。别剥夺了他“做”的权利,别剥夺了他“痛”的权利,别侵犯了他“人”的尊严,别侵犯了他“成长”的空间。孩子有自己的生活和世界,有太远的路你不可能陪他去走,他必须独自步入人生的考场,去应对那些你永远无法料及的风云。爱说到底其实是造就,真正的爱就是造就孩子!千万不要用你浅陋的爱残害了孩子原来向上向善的心。是啊,在跌跤中成长的孩子,懂得在摔倒后迅速地爬起来,抹干眼泪,拭去鲜血,寻找新的方向。永远有着保护垫的孩子,不知道疼痛的滋味,有一天,当守护天使不在时,只要跌一跤,便永远站不起来了。
让孩子经历风雨吧,在风雨中成长起来的孩子一定是了不起的人。常言道:不经风雨不成大树,不经磨难不成佛。这一句名言,阐释了一个永恒的真理,经历过风雨之后才能够见到彩虹,乌云过后才会迎来艳阳高照。温室里的鲜花,其生命力永远比不上山间的野草,让孩子直面挫折,学会应对挫折,会让孩子活得更好。
古人曾这样评价一些做父母的:舔犊之情切切,爱子之道昏昏。我们需要“舔犊之情切切”,但我们不能“爱子之道昏昏。”要做一个合格的父母,做一个明明白白的父母,告别懵懵懂懂,明明白白做家长。舔犊之情切切,爱子之道昭昭:既要为孩子遮挡风雨,更要让孩子经历风雨。
每逢双休日、节假日,父母们总喜欢带着孩子外出买买东西或逛逛公园,一来可以解决家里的琐屑事情,二来最主要的是让孩子开阔视野,增长社会知识。但是父母们可知道带孩子外出也有不少的学问吗?如果运用得当,在大人收获东西孩子收获知识的同时,一家人还能收获一份难得的好心情和其乐融融的家庭氛围呢!
自从同事胖楠的宝贝儿子习惯了每天三四次的户外生活之后,胖楠对儿子有了进一步的要求:什么时候能带着小家伙逛逛街,我也顺便买买衣服呢?想法刚一出炉,即招来家人一番热议,虽然大家都肯定带孩子逛街有好处,但在具体细节上却有了分歧:奶奶说马路上空气质量不好、爷爷说会累着孩子要循序渐进……那带孩子逛街究竟有什么讲究呢,看看记者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几大要点吧!
一、选择合适的商场
商场是每位父母,特别是妈妈们都爱去的地方。父母若带孩子进商店,也应该有所选择。比如:多进一些书店、文具店。当孩子看到叔叔、阿姨、哥哥、姐姐乃至爷爷、奶奶们在那里认真精选着自己心爱的书藉时,孩子会无形之中感受到知识给人们带来的无穷力量,同时也会培养幼儿从小爱学习、爱文化的美德。
二、介绍知识不能忘
父母在带孩子外出游玩时,可一边游玩,一边给孩子讲述景点的历史和典故,比如舜耕历山、李清照故居的介绍等,这不仅丰富了孩子的知识,也增进了孩子从小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
三、注意培养观察力
父母在上街前一定要讲清楚今天带他去什么地方,要求他把见到的某些事物记下来。如:你在道路两旁见到了哪些建筑物,汽车如何在道路上行驶,在公园里看见了什么景区,最让你开心的是什么地方等等。因为这样既可提示孩子外出游玩时要留心观察,提高社会观察力,同时还可以促进幼儿口语表达能力的发展。只是家长要记住回来后及时询问孩子,否则效果不佳哦!
四、教给孩子理财常识
一般的幼儿可能并没有自己的零花钱可以支配,但这并不表明孩子不需要知道理财知识。所以当父母带孩子进入商场时,也应教给孩子合理地花钱。告诉孩子什么东西该买,什么东西不该买,为什么买这样的物品,不买那样的物品。总之,在花钱这方面,父母要不断地给孩子讲明道理,这样既培养孩子节约用钱的美德,同时又教会孩子合理地用钱。
五、培养社会公德
首先父母在带孩子外出游玩时,一定要以身作则。如:坐车排队、与人打交道要用礼貌用语、扶老携幼、不乱扔垃圾、不随地吐痰等等;其次,让孩子懂得哪些是良好的社会公德,哪些是不好的品质。比如有小朋友乱扔果皮,就要及时告诉孩子这是不对的。父母的一言一行都在起着潜移默化的感染作用,所以父母首先要在孩子面前树立良好的榜样,这样孩子才能健康快乐的成长。
当宝宝能走会跑后,一天之内被妈妈批评个三五次简直就是家常便饭。因为这时的宝宝不是摔坏了杯子,就是拿着拖把到处乱拖,要不就干脆钻到桌子底下尝试着把小指头塞进电源插座里,总之,只要妈妈一分钟没注意到,宝宝就肯定会“犯错误”。但是专家却建议,不管宝宝犯多少错误,每天批评他最好不要超过两次。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副研究员周林说,在育儿方面,家长的态度一般分两种,一种是较为开放的,例如美国等国家,对孩子都持顺其自然的态度,管得很松,这样有其好的一面,即利于孩子养成天真、坦率的性格,但不容易培养他们的是非观念。而中国家长大多是另一种,即对孩子严格管理,它好的一面是能从小培养孩子的是非观念,负面效果是,过多的批评、呵斥可能会影响孩子的自信心,使孩子变得胆小怕事。其实,失败是成功之母,失败可以积累经验教训。许多家长在宝宝犯错误时,总是大加谴责、恐吓,却忘记了犯错误是很好的学习机会。家长们的批评是想阻止宝宝再犯同样的错误,但这样做常常会产生相反的作用。孩子们或因害怕受责备而不敢冒险,失去学习新技巧的热情和胆量;或产生反叛心理。而且,过于频繁的责备不仅让孩子变得“皮”了,对批评充耳不闻;在成长的岁月里,更会在他的心里留下阴影,认为自己做什么都不行。
周林建议,家长批评孩子,不妨每天只说个一两次,不要逢事就说,因为有的错误,孩子可能马上就能自己明白,不说也罢。而对于重大的错误,在批评时也应该注意两点。一是冷处理。即家长在批评孩子时,不妨放低声音,或采取沉默,这比高声大喊要更有效果,孩子反而会更紧张,会感到“不自在”,进而反省自己的错误。第二是要趁热打铁。因为孩子的时间观念比较差,昨天发生的事,仿佛已经过了好些天了,加上孩子天性好玩,刚犯的错误转眼就忘了。如果觉得孩子做的错事必须批评,那么别拖拉,马上就说,否则就起不到应有的教育作用。
感谢您阅读“幼儿教师教育网”的《教育孩子是一门学问》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教育孩子的方法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yjs21.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教育孩子笔记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