惩罚孩子,请三思而后行

11-09

每一个小孩都有无限的潜能,家园共育可以让孩子的潜能更好的激发出来!教师与家长之间要互相理解、互相帮助,和孩子做朋友,放低姿态,互相尊重,彼此包容!那么,怎么充分利用家庭与校园之间的资源对幼儿进行教育呢?小编特地为大家精心收集和整理了“惩罚孩子,请三思而后行”,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惩罚孩子,请三思而后行偶家闺女小的时候,我就断言她能演哭戏。这丫头眼泪说来就来,而且一来,就如断了线的珠子,如决堤之洪水,滔滔不绝。但是,只要是说点儿让她高兴的事儿,她能立马破涕为笑,而且笑得天花乱坠的。这不,大点儿了,开始自己能酝酿感情掉眼泪了。

晚上,我在卫生间给女儿头洗衣服,听到外面丫头念念有词地叨唠,我出来问她:“**,你在干嘛?”“我看书呢,我在书架上找了一本《海尔兄弟》,我特别喜欢这本书。”女儿认真地说。

这是一本《海尔兄弟》的漫画书,好像是弟弟的孩子送给**的,非常老的一本书,我看好像是98年版的。没想到,丫头看得竟然津津有味地。

我问她在沙发上看冷不冷?如果冷的话,就去被窝里看。丫头进屋了,我继续在卫生间给她洗衣服。

洗完衣服,我听见丫头在屋里继续念念有词。我进去一看,丫头正躺在那看书呢。我赶紧让丫头把书放下,告诉她不能躺着看书。没想到,丫头说:“我正哭呢。”我没当回事儿:“是吗?咋啦?哭啥呢?”丫头说:“没什么。”我看丫头确实没什么,就出去了。

一会儿,就听见老公在屋里不停地叫我,我以为有啥事,赶紧进来。一看闺女不知道啥时候钻到老公的被窝里去了。老公问我:“你刚才批评**了吗”我说没有哇。“那**为什么哭呀?哭得可委屈了。”我再看**,可不,眼泪还挂在脸颊上呢。

我赶紧收拾好了,上床。**还在不停地掉眼泪。我问:“**,你怎么了?怎么哭了?是那本书有让你伤心的地方吗?”**想了一下说:“不是,我酝酿感情呢。”我一听,哈哈大笑,亲了我可爱的小闺女一下,说:“你是不是听我说你能演哭戏,所以酝酿感情呢。”嗯,闺女点头。

我问:“那你怎么酝酿感情的呀?”

“我就想起了两件伤心事,然后就哭了。”

“你想起哪两件伤心事啦?”

“就是有一次,你把我从幼儿园带回家,你关上窗子,锁上门就走了。我叫你,你也不理我。那次我有点儿害怕,有点儿伤心了。”

我知道闺女说的这件事,那次是她已经到了幼儿园,但是闹着要回家。我烦了,告诉她,她回家可以,但是要自己待在家里,没有人陪她。她同意了,我就把她带回家,锁到了屋里,然后我就躲在电梯的附近观察她的动静。女儿看见我真的走了,开始大哭,叫妈妈、叫奶奶,让我们给她开门!估计是那次把她吓坏了,因此这件事成了她酝酿感情的工具。

看着不停地掉眼泪的闺女,我忽然感到很难过,我曾经以为小孩子不会记着这些事,我曾经以为我朝这个小人儿发过火,过一会儿,她就会把这事忘记得一干二净,没想到,这件事如此清晰地印在她的脑海里,让她现在想起来,还能泪流满面,看来她当时真的是非常伤心!

我紧紧地搂着女儿,告诉她,我以后不会再做这种事了。作为补偿,我给女儿念了整整一本《海尔兄弟》的漫画书。女儿睡着了,很甜蜜,希望女儿能忘记这件让她伤心的事儿。

各位亲们,在惩罚孩子之前,想想惩罚会不会给孩子造成心灵上的伤害,如果是,还是三思而后惩罚吧。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延伸读

惩罚变教育孩子的艺术


一讲到惩罚孩子,许多家长就会“谈虎色变”,多数人就会想到大人大喊大叫、孩子大哭大闹的场面。其实不然,只要你能把握好惩罚的时机和方法,聪明的家长完全可以把惩罚变成教育孩子的一门艺术。

惩罚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家长要学会根据孩子不同的年龄、性格、不同的环境和场合采用不同的惩罚方式。

一、从年龄方面来考虑,我们应采取不同的惩罚方法。

1、2岁以下的孩子接近家长不想让他们接近的“禁区”时,如果家长反复对他们说“这样做不好!”,但产生不了效果,这时我们可以想方法转移他们的注意力,如可以对他们说“宝贝!快过来,这个玩具可好玩了!”,从而达到家长教育孩子的目的。

2、年龄稍大些的孩子,当他们犯错时,可以通过皱眉、减少买玩具、暂时隔离、语言批评等对其进行教育。

3、对于到了学龄期的孩子,当他们犯错时,则可以采用减少零用钱、写信或便条、取消他们喜欢的活动、保持沉默、打手势等方法进行教育。

二、从性格方面来考虑,我们应采取不同的惩罚方法。

1、对淘气、外向、心理承受能力强的孩子,对他们所采用的惩罚方法可以稍重些。

2、对胆小、内向及有某种神经质的孩子,惩罚则要多加小心,应多采用注视、打手势等动作表情或写信、留便条、沉默等方式,以免造成不良后果。

三、从环境方面来考虑,我们应采取不同的惩罚方法。

人多的场合,当孩子有不良行为时,家长最好采用皱眉、打手势等暗示性的表情或动作,这样做不但会使孩子感到自尊心受到了保护,而且他们也能够比较容易地接受家长的要求。家长当众批评、责骂孩子的做法应该坚决禁止。

四、家长对孩子实施惩罚时应当注意的几个问题。

1、惩罚要及时。尽可能在孩子发生不良行为时,马上对他们进行惩罚。因为在孩子的心目中,事情的因果关系是密切的,年龄越小越是如此,如果事情过去几天以后,再对他们进行惩罚,或几件事加起来一起惩罚,孩子就会摸不着头脑,甚至不清楚自己是因为什么而受罚。2、要罚在明处。对孩子惩罚的时候,要讲明道理,同时必须让孩子知道自己错在哪里,是因为什么而受罚,但必须要让他们明白:自己仍然是父母的好孩子,父母仍然爱他。这才是惩罚的真正用意。

3、要充分考虑孩子犯错的动机。孩子常常是因为“好心”,而办了“坏事”,因此,家长在惩罚孩子时,一定要充分考虑到孩子是在什么情况下而产生不良行为的。当孩子犯错时,家长不分青红皂白就对他们进行惩罚,极有可能会挫伤孩子的积极性。例如,当孩子口渴时,心里想: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结果倒水时不小心将水洒了一地。这时如果家长在没有问明白的情况下

,就对孩子进行批评,不但冤枉了孩子,而且孩子也许以后也就不敢自己尝试做事情了。反之,如果家长冷静下来,向孩子问明情况后说:“你想自己做事情很好,但水可以少倒一些,倒半杯就不会洒了。”孩子的心情就会放松了,不仅会继续坚持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而且还会非常乐意地帮你去做其他家务。因此从原则上来讲,只要孩子是因为“好心”而办了“坏事”,就要先对他们进行表扬,然后再帮他们分析做“坏事”的原因,告诉他如何改进,这样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4、父母执罚时意见要一致。在某一家庭成员惩罚孩子时,其他家庭成员切不可当着孩子的面表现出不同的意见或做法,即使是正确的意见也要事后说明,否则不但会使家庭成员之间对孩子的教育效果相互抵消,还会令家长丧失权威。

5、对孩子要提出积极的建议。家长在惩罚孩子时

惩罚孩子别说“不要你了”


“你再调皮,妈妈就不要你了!”这是很多家长在教育不懂事的孩子时经常说的一句话,甚至有的家长还故意藏起来,直到孩子停止了某种行为后,妈妈才出现在孩子面前。然而,这个被很多家长惯用的招数,对孩子的心理发展有很大伤害,甚至不亚于对孩子体罚。

心理学家认为,家长假装遗弃孩子的做法,大大破坏了孩子的安全感。发展心理学认为,儿童在很小的时候,会强烈地依恋父母或其他的养育者,这种依恋关系会让儿童的心理得到安全保障,他们在探索外部世界时,会有一种安全感做支持。同时,当他们遇到危险,感觉到恐惧的时候,父母的怀抱又会带给他们抚慰和保护,为他们再一次去探索外部世界提供支持。良好的依恋关系,是孩子在与父母或抚养者的接触过程中建立起来的,如果假装遗弃孩子,那孩子会认为,最值得信赖的人都不要自己了,保护自己的人没有了,这对他们幼小的心灵是很大的伤害。心理学大量研究表明,依恋关系遭到破坏的儿童,均会出现行为退缩、敏感、自卑、多疑、情绪不稳定、难以与人建立亲密关系等表现。

当然,家长并不是真的要抛弃孩子,只是想通过骗孩子来达到让他听话的目的。但是,对于不懂事的孩子来讲,是无法区分家长的表面行为与内在动机的。两岁左右的幼儿,对别人情绪的理解很有限,他们往往通过别人的面部表情、外部行为去认知别人的情绪,而对成人一些复杂的内心体验难以理解,他们会把爸爸妈妈的离开,当成是真的离开。

因此心理学家建议,在惩罚孩子的时候,也要在保证孩子安全感的前提下进行,否则,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将得不偿失。

如何对待孩子的过错――惩罚


你的举止应温和,即使惩罚他们,态度还是要镇定,要使他们觉得你的作为是合理的,对于他们是有益的,而且是必要的。

 洛克《教育漫话》

对于孩子特别的过错,惩罚也是不能缺少的,关键在于把握惩罚的尺度,发挥处罚的积极作用,防止和消除消极作用。

惩罚的分类

就惩罚实施的主体而言,惩罚可以分为自然惩罚、社会惩罚和父母惩罚。

自然惩罚是指孩子因为违犯自然规则而受到的来自自然的惩罚。如没有记住父母的教导,被火烧伤、被水烫伤,都属于自然性惩罚。天气太冷而不愿多穿衣服所导致的挨冻,过分挑食或不认真吃饭要挨饿,都属于自然性惩罚。

社会惩罚是指孩子因为违犯社会规则而受到的来自社会的惩罚。如打碎邻居家的玻璃要赔偿,或者要为邻居更换;弄坏伙伴的玩具,要向伙伴道歉并赔偿;都属于社会惩罚。

父母惩罚是指孩子不听父母的教导而导致过错,特别是任性、坚持过错时,受到的是来自父母的惩罚。

有些惩罚是不能选择的。但从孩子的教育来说,应该自然惩罚优先、社会惩罚次之、父母惩罚最后。因为自然惩罚会使孩子真切地感受到父母的关爱、感受到父母教导的意义。只要在孩子安全的范围内、不给孩子留下身心遗憾,自然惩罚对于孩子的成长是非常有益的。

社会惩罚会让孩子增进与父母的感情。在接受社会惩罚的过程中孩子知道,父母和自己是利益共同体,要共同承受过错的责任,这对形成孩子的规则意识,并遵循社会规则,乃至成年后遵纪守法,都是有益的。从客观上来说,父母对孩子的惩罚是最难掌握的。首先,父母对孩子的惩罚是为了孩子更好的成长,免受自然惩罚和社会惩罚,因此是需要的。但一旦过分、方法不当,会导致孩子对父母的误解,形成孩子与父母之间的感情对抗。惩罚过多,还会使孩子无所适从,形成自卑感和无能感,失去主动性、积极的生活态度和行为动机。而如何惩罚孩子,也是令父母十分头疼的问题。

就父母惩罚的动机来说,惩罚应该分为以惩为主、以弥补过错后果为目的的惩罚。和以罚为主、以促使孩子有深刻记忆为目的的惩罚。

对于特别严重的无意过错,应该实施以弥补过错后果为目的的惩罚。

对于特别严重的有意过错,应该实施以促使孩子有深刻记忆为目的的惩罚。

父母惩罚的方法

父母对孩子的惩罚,包括“关爱撤出”、“权力维护”的成分。

关爱撤出是指失去父母关爱、以及由此失去特权,如没收儿童的玩具或糖果,取消带他们去看电影的计划。

权力维护是指运用父母的权力,让儿童引起注意、停止过失举动。在这些活动中,维护父母的权力。

在使用惩罚时,要有口头言语的伴随,让儿童知道行为的后果。这些言语既有警告性后果,“你要如果,我就……”,体现父母对过错行为的愤怒。也要有关爱性的后果提示,“你如果这样做,就会……”,体现父母对过错行为可能造成的伤害对孩子的关心。通过以上两个方面,从认知和情感上影响儿童。

以下方法供家长参考:

语言批评。当孩子犯有与同伴吵架、抢夺玩具等不良行为时,家长要先放下手边的工作,走到孩子身旁,让孩子知道你正在注意和关注他;然后询问孩子争执、吵架的原因,并耐心听完孩子的想法。对于大多数孩子来说,他们讲述自己行为的过程,往往也是自我反思的过程,并且会越说声音越小。因此,父母耐心听孩子的讲述,既是尊重的表现,也是教育的过程。等孩子讲完以后

惩罚孩子的艺术(家教篇)


惩罚孩子的艺术(家教篇)

孩子们都会犯错,而家长一味的迁就孩子并不是正确的选择,有时候家长需要对孩子进行惩罚来规范孩子的行为。但惩罚并不等同于体罚。对家长来说,惩罚是一种教育手段,也是一种家教艺术。家长们只有拥有了惩罚孩子的智慧,才能真正达到教育孩子的目的。

首先,家长需定下一些规矩,一开始便减少幼儿犯错,这是最好的处理方法。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对于幼儿也应如此。这个是针对幼儿之前的坏习惯而制定的。家长可以适当的定好规则,把错误的惩罚事先告诉孩子,让孩子知道,当孩子逾越了规则之后,就必须得到相应的惩罚。在这个过程中,家长需注意记下两点:1,事先必须跟孩子达成共识,让他知道自己的错误行为是必须得到惩罚的。当然,为了幼儿的配合,家长可以和孩子协商制定一个奖惩规则,让孩子知道犯错后将受到什么惩罚,且惩罚的后果他可以承担。这样一来,也培养了孩子的一种责任感。2,父母态度一定要诚恳且坚持自己的原则,几次之后,孩子自然就会自觉遵守我们之间的约定,不再犯相应的错误。如若家长不能坚持原则惩罚孩子,不仅孩子以后会再犯同样的错误,而且还会影响家长在孩子心中树立的威信。

其次,家长在孩子第一次犯错,如何科学地惩罚孩子呢?这就需要家长注意以下这些方面。

第一、及时惩罚。惩罚的效果部分来自条件反射,而条件反射在有条件刺激和无条件刺激的间隔时间越短则效果越好。所以家长一旦发现孩子犯错,只要情况许可就应立即予以相应的惩罚;如果当时的情境(如有客人在场或正在公共场所)不允许立即作出反应,事后则应及时地创造条件,尽可能让孩子回到与原来相似的情境中去,家长和孩子一起回顾和总结当时的言行,使他意识到当时的错误行为,并明确要求他改正。

第二、点到为止。教育心理学中曾提到一个“0反应”,就是说,家长经常性的唠叨会导致孩子“失聪”,即孩子为了早点结束家长漫长的训斥,只是顺着家长的意思说知道了,实际也许什么都没听进去。于是,当孩子下次再犯同样的错误时,家长便感到“痛心疾首”。其实这是因为家长的唠叨太多以至让孩子分不清主次,不知道听哪一句为好。因此,家长在教育孩子时切记要改掉爱唠叨的毛病,凡事点到为止。

第三、以理服人。孩子是有自己的想法的。家长的惩罚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因此,惩罚时,家长必须要与孩子说理,并取得孩子的认同。否则,孩子的认错只是屈服于家长的权威之下,并不会保证下次不再犯错。在这里,让孩子明白自己受罚的原因才是根除错误的关键,而且家长必须做到就事论事。很多家长训教孩子时总会翻旧帐,将孩子说得一无是处,直至忘记了本次训教的主题。孩子也就会对改错失去了信心,这样的教育效果可想而知。

第四、态度尊重。家长应该牢记惩罚孩子的目的是帮助他改正错误,决不是为了刺激孩子心灵中最敏感的角落——自尊心。实践证明,有些家长在教训孩子时的讽刺挖苦和恶语谩骂已超越了孩子的理智能够接受的范围,将会刺伤孩子的自尊心。因此,家长在惩罚时应注意对孩子说话的措词、语气。不仅如此,如果要进行让孩子罚站,罚坐等惩罚措施,家长应选择不明显、不正对大门的处罚地点,以免伤到孩子自尊心。

第五、手段多样。惩罚并不是只有打骂和罚站等传统的做法,还有很多替换的惩罚行为。以下介绍几种:1,适当的剥夺孩子的一些权利或没收孩子心爱物品。权利,比如说去游乐场,看动画片等的权利。心爱物品,如零食,玩具等。如果孩子犯错误了,家长剥夺他们的权利或没收物品,让孩子知道必须达到相应的条件才能重新给予他,孩子就会按家长说的去做。不仅如此,家长还可以通过奖励这些,吸引幼儿去做一些事情,养成一些良好习惯。2,冷处理,让孩子体验后果。如果孩子在在公共场所闹腾,只要不影响到别人,就可以采取冷处理的方式对待孩子,比如随他闹去。如果影响到别人,家长可以将孩子放在一个比较开阔而安静的地方,让他继续闹,直到他闹够。某种意义上,孩子闹是为了吸引父母的注意或者通过这种方式来达到他的某些目的。如果孩子看到自己的闹腾没有效果,他自然会选择放弃。3,适当给孩子相应的家务,特别是对于不喜欢家务活的孩子,这种方法不仅教育了孩子,还同时让孩子在惩罚中养成清理的习惯。但家长应随时注意孩子的安全,不要要求孩子做超出自己能力范围的家务。同时,值得一提的是,家长如果询问孩子在做家务中学到了什么,还会让孩子收获成就感。4,排豆子。如果孩子对什么事情都没有耐心,着急了就乱丢东西,发脾气。家长可以买一些豆子,让孩子把这些豆子排成规定的形状,或者让孩子用不同颜色,形状的豆子粘贴作画。这样不仅可以很好地锻炼孩子的耐心,还可以锻炼孩子的手眼协调能力和绘画能力。

第六、罚后关怀。处罚后,家长应安抚孩子,让他知道父母对他的关心和关爱。这是十分必要的。因为有些孩子会认为爸爸妈妈罚他了,就不会再爱他了,从而影响亲子关系。同时,家长也应对孩子说明:“下一次,你不再犯,爸爸妈妈就不会这么对你。”这样,孩子才会在脑海中形成概念,下一次,不会再犯。

最后,专家也表示,孩子成长过程当中,难免都会犯错,无论是无心的或是故意的,当父母在处罚孩子时,还需注意惩罚的“量刑”要适当。惩罚孩子的目的是为了孩子的良性转化,惩罚的“量刑”就必须合乎孩子的行为。惩罚过重容易引起孩子的对抗情绪,轻了又不足以使孩子引以为戒。因此惩罚孩子要以达到目的为原则,既不能轻描淡写,又不能小题大做滥用“刑罚”。

总之,孩子犯错难免,做为家长,应该采用科学的方法去正确地引导孩子。这样一来,孩子才会在犯错中不断地长大。

正确惩罚孩子的办法有哪些


正确惩罚孩子的办法有哪些

有个孩子,3岁前以爷爷奶奶带为主,两个老人很宠孩子,家里条件很好,孩子从小要什么都满足。有时候不给,孩子一闹东西就到手。孩子3岁后以妈妈带为主,他还是用对付爷爷奶奶的方法对付妈妈。妈妈再打,他也要坚持到最后答应他的条件,妈妈又是讲道理,又是打,却没有任何用处。问题就是妈妈的态度不坚决,讲完了、打完了,最后还是满足了孩子的要求……所以说,惩罚是一种教育手段。也是一种微妙的家教艺术。

只有拥有了惩罚孩子的智慧,才能真正达到教育孩子的目的。

犯了错误就要惩罚

孩子犯了错误,无论有心还是无意,都要受到惩罚。比如:孩子不小心把杯子摔碎了,虽然他不是故意的,也应该告诉他,这是他的过错。他虽没有料想到自己行为的后果,但仍要为此道歉。如果他是无意的,并勇于承认错误,家长会相信他,并减轻对他的惩罚。如果他隐瞒事实、逃避责任,他将受到加重的惩罚。这样就可以从小培养孩子诚实、负责的性格。

另外,要让孩子知道做错事就要受到惩罚的道理。即使孩子央求,也不能答应,否则有了取消的先例,以后就很难保证实施的有效性。

惩罚的“量刑”要适当

惩罚孩子的目的是为了孩子的良性转化,惩罚的“量刑”就必须合乎孩子的行为。惩罚过重容易引起孩子的对抗情绪,轻了又不足以使孩子引以为戒。因此惩罚孩子要以达到目的为原则,既不能轻描淡写,又不能小题大做滥用“刑罚”。大教育家洛克说:“儿童第一次应该受到惩罚的痛苦的时候,非等完全达到目的之后,不可中止;而且还要逐渐加重”,其中的道理耐人寻味。

要依照规则进行惩罚

家长应和孩子协商制定一个奖惩规则,让孩子知道犯错后将受到什么惩罚。这样,孩子平日就会有所注意,从而减少犯错误的概率。当孩子犯错后,家长应注意调整自己的情绪,不要因一时冲动而随意惩罚孩子。若是孩子以后犯了同样的错误,也应该按规则进行和以前相同的惩罚,这样家长才能在孩子心中树立威信。

指明“出路”不含糊

惩罚孩子不能半途而废,应要求受罚的孩子作出具体的改错反应才能停止。家长要态度明确,跟孩子讲清楚他应该怎么做、达到什么要求或标准,否则有什么样的后果。如孩子有乱丢东西、不爱整理的习惯,家长在惩罚时就应该让其自己收拾好东西、整理好玩具;使其明白必须要做好,否则又要受罚。家长千万不能含糊其词甚至让孩子“自己去想”。家长不给“出路”,孩子改错就没有目标,效果就不明显。

罚了又赏要不得

家长教育孩子要相互配合,态度一致,赏罚分明。该奖时就要郑重其事甚至煞有介事地奖,让孩子真正体会到受奖的喜悦;该罚时也应态度明确、措施果断,让其知道自己错之所在。

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孩子明辨是非、知错即改的品行。如果在对孩子实施惩罚之后,家长中的一方认为孩子受了委屈,随即又来安慰他,这将会使惩罚失去作用。实践证明:惩罚――奖励――惩罚的恶性循环会使孩子产生认知偏差,错误地将犯错和受奖联系起来,从而使惩罚归于失败。

及时惩罚莫迟疑

惩罚的效果部分来自条件反射,而条件反射在有条件刺激和无条件刺激的间隔时间越短则效果越好。所以家长一旦发现孩子犯错,只要情况许可就应立即予以相应的惩罚;如果当时的情境(如有客人在场或正在公共场所)不允许立即作出反应,事后则应及时地创造条件,尽可能让孩子回到与原来相似的情境中去,家长和孩子一起回顾和总结当时的言行,使他意识到当时的错误行为,并明确要求他改正。

最忌讳讽刺挖苦

家长惩罚孩子应力戒讽刺挖苦,更不能自恃“孩子是我生的、是我养的”而随意用恶毒的语言指责、谩骂孩子。实践证明,讽刺挖苦和恶语谩骂已超越了孩子的理智能够接受的范围,将会刺伤孩子的自尊心。因此,家长应该牢记惩罚孩子的目的是帮助他改正错误,决不是为了刺激孩子心灵中最敏感的角落――自尊心。有些家长在惩罚孩子语言不文明、满口脏话时,自己也“出口成脏”,这就使得训教效果大打折扣,甚至失去说服力。

点到为止莫唠叨

有些家长训教孩子喜欢没完没了,而且还时不时地喝问孩子“我的话你听见了没有?”孩子慑于家长的威严,为了免受皮肉之苦,只能别无选择地说“听见了”,其实他可能什么都没听进去,甚至左耳听了右耳出,根本就没听。孩子之所以说知道了,只是顺着家长的意思,为了早点结束训斥。于是,当孩子下次再犯同样的错误时,家长便感到“痛心疾首”,随即说孩子“不把我的话当回事”,当成了“耳边风”,说孩子“不听话”。其实这是因为家长的唠叨太多了,令孩子分不清主次,不知道听哪一句为好;再者,经常性的唠叨多了,也会导致孩子“失聪”,对家长的话产生教育心理学中的“0反应”,无动于衷,使训教失去效果。因此,家长在教育孩子时务必切记要改掉爱唠叨的毛病,凡事点到为止。

就事论事莫牵连

从受罚者的角度来讲,孩子最厌恶家长“倒咸菜梗”,一事既出又将陈年老账翻出来。很多家长却不了解这个道理,训教孩子时总忘不了东拉西扯、横牵竖连,说出孩子的种种不是,甚至将孩子说得一无是处,直至忘记了本次训教的主题。孩子怎样想呢?反正自己没有一处是对的,以前取得的成绩、改正的缺点家长都看不到,自感自己天生是挨训该罚的料,对改错失去了信心,也就破罐破摔、我行我素,这样的教育效果可想而知。所以,家长训教惩罚孩子务必要一事一议,就事论事,切勿搞牵连、翻陈账。

事后说理不可无

家长和孩子之间存在着教与被教的关系,但教育孩子仍当以理服人。惩罚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因此,惩罚之后必须要及时与孩子说理,否则,孩子在忍受了惩罚之后将依然如故。所以,家长在惩罚孩子后要通过说理、剖析的方式使他明白为什么会受罚、知道犯错误的原因,讲清楚如果坚持犯错下去将有什么后果。惩罚只是一种劣性条件刺激,其效能是短时的,不能持久。受罚的孩子改正了错误并不等于他已明白事理,并不能保证他下次不会再犯。因此,让孩子明白自己受罚的原因才是根除错误的关键,说理是惩罚孩子之后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步骤。

惩罚孩子的十个妙招


1.犯了错误就要惩罚

孩子犯了错误,无论有心还是无意,都要受到惩罚。比如:孩子不小心把杯子摔碎了,虽然他不是故意的,也应该告诉他,这是他的过错。他虽没有料想到自己行为的后果,但仍要为此道歉。如果他是无意的,并勇于承认错误,家长会相信他,并减轻对他的惩罚。如果他隐瞒事实、逃避责任,他将受到加重的惩罚。这样就可以从小培养孩子诚实、负责的性格。

另外,要让孩子知道做错事就要受到惩罚的道理。即使孩子央求,也不能答应,否则有了取消的先例,以后就很难保证实施的有效性。

2.惩罚的“量刑”要适当

惩罚孩子的目的是为了孩子的良性转化,惩罚的“量刑”就必须合乎孩子的行为。惩罚过重容易引起孩子的对抗情绪,轻了又不足以使孩子引以为戒。因此惩罚孩子要以达到目的为原则,既不能轻描淡写,又不能小题大做滥用“刑罚”。大教育家洛克说:“儿童第一次应该受到惩罚的痛苦的时候,非等完全达到目的之后,不可中止;而且还要逐渐加重”,其中的道理耐人寻味。

3.要依照规则进行惩罚

家长应和孩子协商制定一个奖惩规则,让孩子知道犯错后将受到什么惩罚。这样,孩子平日就会有所注意,从而减少犯错误的概率。当孩子犯错后,家长应注意调整自己的情绪,不要因一时冲动而随意惩罚孩子。若是孩子以后犯了同样的错误,也应该按规则进行和以前相同的惩罚,这样家长才能在孩子心中树立威信。

4.指明“出路”不含糊

惩罚孩子不能半途而废,应要求受罚的孩子作出具体的改错反应才能停止。家长要态度明确,跟孩子讲清楚他应该怎么做、达到什么要求或标准,否则有什么样的后果。

如孩子有乱丢东西、不爱整理的习惯,家长在惩罚时就应该让其自己收拾好东西、整理好玩具;使其明白必须要做好,否则又要受罚。家长千万不能含糊其词甚至让孩子“自己去想”。家长不给“出路”,孩子改错就没有目标,效果就不明显。

5.罚了又赏要不得

家长教育孩子要相互配合,态度一致,赏罚分明。该奖时就要郑重其事甚至煞有介事地奖,让孩子真正体会到受奖的喜悦;该罚时也应态度明确、措施果断,让其知道自己错之所在。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孩子明辨是非、知错即改的品行。如果在对孩子实施惩罚之后,家长中的一方认为孩子受了委屈,随即又来安慰他,这将会使惩罚失去作用。实践证明:惩罚——奖励——惩罚的恶性循环会使孩子产生认知偏差,错误地将犯错和受奖联系起来,从而使惩罚归于失败。

6.及时惩罚莫迟疑

惩罚的效果部分来自条件反射,而条件反射在有条件刺激和无条件刺激的间隔时间越短则效果越好。所以家长一旦发现孩子犯错,只要情况许可就应立即予以相应的惩罚;如果当时的情境(如有客人在场或正在公共场所)不允许立即作出反应,事后则应及时地创造条件,尽可能让孩子回到与原来相似的情境中去,家长和孩子一起回顾和总结当时的言行,使他意识到当时的错误行为,并明确要求他改正。

7.最忌讳讽刺挖苦

家长惩罚孩子应力戒讽刺挖苦,更不能自恃“孩子是我生的、是我养的”而随意用恶毒的语言指责、谩骂孩子。实践证明,讽刺挖苦和恶语谩骂已超越了孩子的理智能够接受的范围,将会刺伤孩子的自尊心。因此,家长应该牢记惩罚孩子的目的是帮助他改正错误,决不是为了刺激孩子心灵中最敏感的角落——自尊心。有些家长在惩罚孩子语言不文明、满口脏话时,自己也“出口成脏”,这就使得训教效果大打折扣,甚至失去说服力。

8.点到为止莫唠叨

有些家长训教孩子喜欢没完没了,而且还时不时地喝问孩子“我的话你听见了没有?”孩子慑于家长的威严,为了免受皮肉之苦,只能别无选择地说“听见了”,其实他可能什么都没听进去,甚至左耳听了右耳出,根本就没听。孩子之所以说知道了,只是顺着家长的意思,为了早点结束训斥。于是,当孩子下次再犯同样的错误时,家长便感到“痛心疾首”,随即说孩子“不把我的话当回事”,当成了“耳边风”,说孩子“不听话”。其实这是因为家长的唠叨太多了,令孩子分不清主次,不知道听哪一句为好;再者,经常性的唠叨多了,也会导致孩子“失聪”,对家长的话产生教育心理学中的“0反应”,无动于衷,使训教失去效果。因此,家长在教育孩子时务必切记要改掉爱唠叨的毛病,凡事点到为止。

9.就事论事莫牵连

从受罚者的角度来讲,孩子最厌恶家长“倒咸菜梗”,一事既出又将陈年老账翻出来。很多家长却不了解这个道理,训教孩子时总忘不了东拉西扯、横牵竖连,说出孩子的种种不是,甚至将孩子说得一无是处,直至忘记了本次训教的主题。孩子怎样想呢?反正自己没有一处是对的,以前取得的成绩、改正的缺点家长都看不到,自感自己天生是挨训该罚的料,对改错失去了信心,也就破罐破摔、我行我素,这样的教育效果可想而知。所以,家长训教惩罚孩子务必要一事一议,就事论事,切勿搞牵连、翻陈账。

10.事后说理不可无

家长和孩子之间存在着教与被教的关系,但教育孩子仍当以理服人。惩罚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因此,惩罚之后必须要及时与孩子说理,否则,孩子在忍受了惩罚之后将依然如故。所以,家长在惩罚孩子后要通过说理、剖析的方式使他明白为什么会受罚、知道犯错误的原因,讲清楚如果坚持犯错下去将有什么后果。惩罚只是一种劣性条件刺激,其效能是短时的,不能持久。受罚的孩子改正了错误并不等于他已明白事理,并不能保证他下次不会再犯。因此,让孩子明白自己受罚的原因才是根除错误的关键,说理是惩罚孩子之后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步骤。

最科学的惩罚孩子的方法


惩罚宝宝,是每个父母培养孩子、纠正孩子错误的方式之一。俗话说得好,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孩子犯错误,自然需要父母的教育和惩罚。但惩罚宝宝也要讲求科学方式,一旦惩罚不当,不但对宝宝的行为起不到规范作用,更可能使宝宝的行为逆向发展。如何在家庭教育中有效惩罚宝宝,下面十个方法科学又智慧。

1、规劝案例:与同伴吵架、抢夺玩具……方式:先放下手边的工作,并走到孩子身旁,让孩子知道你正在注意和关注;然后询问孩子争执、吵架的原因,并耐心听完孩子的想法;灌输孩子打人、抢夺是不正确的行为和观念,并要求孩子学习说“请、谢谢、对不起”。建议:勿以很大声音去压住或威胁孩子;勿直接将孩子拉开,然后大声训斥孩子不是;言语间避免伤孩子的自尊心。

2、打手心案例:打架、乱丢东西……方式:用报纸制作一纸棒,外观可包上一层装纸;赋予它一个名称,如警惕棒、陈家棒……;放在固定的地方作为警惕。建议:在心情好的时候制作,可与孩子一起讨论制作警惕棒的原因;处罚孩子时,先让他说出自己错在什么地方;提醒处罚的原因;注意安全问题,打的部位以手心、屁股为主,其他部位则应避免。

3、罚坐案例:吵闹不休、吵架……方式:在处罚区上摆上软垫或一张椅子,可取个名字;准备闹钟或时钟,计时处罚时间。建议:处罚地点不正对大门、不在太明显地方;限制处罚时间,或让孩子讲处罚多久的时间;处罚完后,让孩子说出今天被处罚的原因。

4、帮忙做家务案例:乱画,乱丢东西、玩具……方式:准备一条抹布、扫把、盆子等清洁用具,让孩子学习清理和养成整洁的习惯。建议:父母应随时注意孩子的安全;较小的幼儿可由父母一起带领做家事;训练孩子养成物归原处的习惯;询问孩子在帮忙家事时学习到什么。

5、画画案例:喜欢骂人、抓人、踢人、咬人等小动作。方式:依家庭的情况,在固定处摆放一张小桌子(此处罚桌最好不要是平常使用到的书桌、餐桌、客桌等,以免孩子日后使用到这些桌子时,会产生害怕、恐惧的心理);准备一本画册及颜色不同的画笔,让孩子画出、写出心中的想法。建议:当孩子有受伤时,先处理受伤部位再处罚;让孩子将发生的时间和做错的事情画下来;大人先控制自己的情绪,可从孩子的画中了解到,孩子犯错的心理想法;此为艺术治疗法,较不会伤害到孩子自尊心。

6、罚站案例:故意从高处往下跳,车上跑跑跳跳。方式:在家中规划一个处罚区,可取个名字,地点以靠墙壁、不正对大门为主;地上铺上软垫;准备一个时钟或闹钟,计时孩子处罚的时间。建议:处罚地点不宜太明显或正对大门,以免伤及孩子自尊;与孩子讲处罚时间不宜太久,否则会造成孩子更顽皮的反效果;视孩子的高度来决定垫子高度;处罚完后,询问孩子被处罚原因,让孩子自己知道做错的原因。

7、看书、写字案例:暴力倾向、说谎、顺手牵羊……方式:选择固定处罚区铺上软垫或摆放小桌子;在处罚区里面放铅笔、画纸、彩色笔、故事书、色纸……;让孩子自己先写字或看书,化解孩子愤怒的情绪。建议:当不能马上放下的工作时,可先叫孩子到处罚区去反省;别怒斥孩子的不是,与孩子先隔离,缓和彼此的情绪;等情绪平复后,询问孩子犯错的动机。

8、没收心爱的东西案例:吵闹不休、乱丢东西、不收玩具……方式:将孩子乱丢的物品予以没收,作为惩罚。建议:先放下手边的工作,并走到孩子身旁,让孩子知道妈妈正在注意和关注;告诉孩子将乱丢的物品收好、停止吵闹,否则将有所处罚;让孩子说出为什么犯错,和妈妈生气的原因。

9、排豆子案例:针对耐心不足,乱丢东西等情况。方式:准备一个盒子、盘子,里面有红色、绿色等彩色的珠,几个塑料罐子;让孩子在处罚桌上,将各种颜色的珠,摆放在正确位置。建议:如果孩子本身很叛逆,视情况针对孩子修改来处理,可先罚站、罚坐再做处罚;此目的在训练孩子养成物归原处的习惯;可训练手眼协调、分辨能力;完成后,让孩子知道被处罚的原因。

10、禁止某些权利、要求案例:不爱刷牙、挑食、乱丢东西……方式:将孩子爱吃、爱玩的东西暂时禁止碰触,作为惩罚。建议:不以威胁、愤怒的态度大声对孩子说;让孩子知道禁止这些权利的原因,当孩子日后表现佳时,恢复其权利。

实施惩罚时的注意事项:关键:把握原则控制情绪此外,专家也表示,孩子成长过程当中,难免都会犯错,无论是无心的或是故意的,当父母在处罚孩子时,还需注意一些事情,以免造成不良的后遗症。1、安全问题,处罚物品的材质避免过于坚硬;2、控制自己的情绪反应;3、处罚的地点应选择不明显、不正对大门地方,以免伤到孩子自尊心;4、注意措词、语气,勿以威胁、恐吓的话语对孩子说;5、处罚内容需彻底执行,不宽容、妥协;6、处罚后,安抚孩子,让他知道父母对他的关心和关爱。

感谢您阅读“幼儿教师教育网”的《惩罚孩子,请三思而后行》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教育孩子的方法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yjs21.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教育孩子笔记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