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活动结束后,我给孩子们讲了一个故事《十个爸爸》故事的大意是:一位农民老伯伯在田地里挖出一个小水缸,老伯伯便用它来放米,于是奇怪的事情发生了,老伯伯发进去一碗米,但是往外舀的时候,舀了一碗又一碗,一共舀出了十碗米,他把米舀出来分给村子里的穷人,这样,穷人就都有饭吃了。村里的大财主王扒皮知道了,就来抢老伯伯的小水缸,无奈没抢到,便想到了一个鬼主意,王扒皮把老伯伯告到官老爷那里,说老伯伯偷了他家的小水缸。官老爷知道后,对着个小水缸很好奇,他放进去一个金元宝,结果拿出十个金元宝,这可把他乐坏了。官老爷把王扒皮和老伯伯都赶出去,把小水缸抬回自己家里了。官老爷的爸爸听说有这么神奇的小水缸也跑来看,啊!真的!放进一个金元宝,就能拿出十个金元宝,他嫌官老爷拿得太慢,把官老爷推开,自己去拿,结果这老头子不小心掉进缸里,官老爷急忙把他拉出来,可小水缸里还有一个爸爸,再把爸爸拉出来还有一个爸爸,一共拉出来十个爸爸,爸爸们吵了起来,把小水缸摔破了!官老爷没有得到小水缸却弄来了十个爸爸!在讲故事的过程中,孩子们的眼睛眼都不眨、聚精会神的看着我。讲完后,我问孩子们:“如果,你到了这个神奇的小水缸,你想放进去什么?”“零食!零食!我要放好多零食!”王中行说道,“我要放漂亮衣服!”王子奇说道,“我要放我的遥控赛车!”“我要放好多书!”“我呀把我的直升飞机放进去!”“我要放电脑!我要玩游戏!”孩子们七嘴八舌!!最后爱的我最近的王茂涵说:“我要把我们家所有的东西都放进去!”“成不了!”孩子们替他担心。“我一件一件的放!我还想要把我们家的房子也放进去!!”小贪鬼~~在孩子七嘴八舌的回答中,可以看出,孩子们现在最宝贝的是什么?是遥控赛车?是漂亮衣服?是好吃的零食?还是好看的书??这是一群天真、活泼的孩子!“你们想知道我会放什么东西吗?”“想~”“老师想把你们的笑声放进去!想把你们的快乐放进去!想把你们的健康放进去!想把你们的幸福放进去!”“那老师!你怎么放进去啊?”是啊~我怎么才能让孩子更健康?更快乐?更幸福呢?自己总结了一下:把最美好的给孩子!把美好的微笑给孩子!把美好的歌声给孩子!把美好的故事给孩子!把美好的一切事物给孩子!让孩子在美好的环境中成长!!当然自己的量还是很小,但我相信,通过自己的努力,会给孩子撑起一片美好的天空!
无论在学校或生活中,培养孩子的组织能力,都是成功的关键因素。尽管有些人天生做事就比别人有条理,但任何人都可以通过例行或按部就班的方式,协助孩子发展这方面的能力。
美国人所倡导发起的“学习障碍辅导活动”编写出十个方法,能帮助孩子在生活中学习自我管理,尤其适合学龄儿童的父母参阅:
1.使用检查清单
让孩子习惯将作业、家务等所有要完成的事情,一一分门别类地写下来,完成一件事情后,将它划掉。当所有的事情都划掉之后,孩子会觉得有成就感。
2.依序完成家庭作业
鼓励孩子依照难易程度将作业排序,然后先做容易的,再做较困难的。但避免将最多或最难的留到最后一刻才写。
3.选择读书环境
孩子每晚应该在相同的地方读书。孩子不一定要在卧室读书,但读书环境应避免嘈杂或容易让人分心。父母也可以陪伴孩子读书,这样可以督导孩子读书,并鼓励孩子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
4.选定学习时段
陪同孩子选定每天的某个时段,作为读书或做功课之用。如果学校没有规定作业,可以让孩子复习上过的课程、阅读课外读物、或预习学校快教到的课程。
5.动手写笔记
让孩子自己亲手写课堂笔记,并整理资料以准备考试。使用有颜色的标签贴标示出重点及笔记上的页数,让笔记更具组织性,以利孩子学习及记忆。用文件夹将“完成”与“未完成”的作业、注意事项、以及需要父母签名的项目区分开来。
6.每周整理资料
鼓励孩子每周整理书包、笔记本。考过的考卷可分另佣文件夹保存在家里。
7.建立规律的家庭作息时间
养成孩子定时吃晚餐及上床睡觉的生活习惯,这样他们白天才有精神上课。父母亲可试着将孩子看电视、玩电脑游戏的时间限定在一天之中的某个时段。
8.在月历上注记重要事情
将家庭及学校活动的日期记在月历上,例如,课外活动或重要考试等。这样能使家庭成员了解彼此的活动,避免家庭与学校活动的日期相互冲突。
9.为第二天做准备
孩子睡觉前,应把学校作业和课本放在书包里。第二天要穿的衣服、鞋子、袜子及该带去学校的东西也先放一起,以免隔天早上太匆忙,忘了带。
10.父母从旁协助
正当孩子在学习如何让生活变得更井然有序时,父母亲可以从旁提供必要的协助。例如,帮助孩子复印检查清单和时间表,提醒孩子自己写上各事项的完成日期,并把相关资料妥善保存。更重要的是,父母亲应以身作则,为孩子竖立良好的典范。
随着孩子慢慢长大,家长应理智地逐渐扩大孩子的生活空间,才能有利于他的健康成长。
有位老师曾亲眼见到过这么一位母亲,她把已经上二年级的孩子费力地抱到离学校还有几十米的地方,由于怕老师看见挨批评,才不情愿地放下来,亲了孩子之后,目送着孩子上学。
这位母亲肯定是极其疼爱自己的孩子,但是,我们可能都会清楚地感到,这种爱的结果将会是多么可怕!二、给孩子一个时间,让他自己去安排和每个成年人一样,孩子也拥有自己的时间。
如果时间的安排完全由成人包办,孩子只是去执行,那么孩子的自主性就永远也培养不出来了。
有一位聪明的家长,他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每天给孩子一段可以自己支配的时间,只要不出危险,可以自己安排最愿意做的事。
孩子有时是玩,有时去读自己喜爱的一本书,有时是画画。
当然,有时也忙来忙去什么也没干成,但是孩子逐渐懂得珍惜时间,学会了安排计划。
三、给孩子一个条件,让他自己去锻炼培养孩子用拔苗助长这种违反客观规律的做法,肯定是要失败的,但是消极地完全“顺其自然”,也不利于孩子的成长。
遵照客观规律,积极创造条件,让孩子去锻炼,这才是我们应该采取的正确做法。
一年级的小学生要不要自己洗碗?不少家长拿不定主意,总是担心孩子不小心把碗摔碎。
但是有一位家长却别出心裁,她特意为孩子准备了一个小板凳,对孩子说:“我知道你特别爱干活,想自己刷碗,可是水龙头太高,你够不到,妈妈给你准备了个小板凳。
”孩子兴奋地喊着:“谢谢妈妈!”马上就登上小板凳,高兴地学着成人的样子去刷碗了。
四、给孩子一个问题,让他自己找答案每一个孩子都会无休止地提出一个又一个问题,但是如何让他找到问题的答案呢?经验告诉我们:孩子爱不爱提问题,是关系到孩子成长的一个重要因素,而孩子如何得到答案,则是关系孩子成材的更重要的因素。
孩子对我们提出问题,我们通常的做法是立刻告诉他答案。
这种做法看起来简单又省事,但这样的孩子成人之后就不会想问题,一切问题的解决都主要靠别人提供的现成答案。
有一位成功的家长的经验是:孩子问我一个字,虽然我认识,但我不告诉他,而是让他去查字典。
以后再有不认识的字,他就不再问我,而是自己去查字典。
五、给孩子一个困难,让他自己去解决“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这句话是有它的道理的。
生活在穷困家庭的孩子,那种恶劣的生存环境,为他准备了艰苦锻炼的条件。
但是,现在生活水平普遍提高了。
在顺境条件下如何成功地教育孩子,便成为当前亟需探讨的难题。
有经验的家长多是想办法给孩子设置一些困难,而且不限于生活方面的困难,让孩子去解决,从而培养孩子的能力和优良品质。
六、给孩子一个机遇,让他自己去抓住人的一生会遇到不少机遇,然而机遇总是偏爱有准备的头脑。
如果自己不善于抓住机遇,纵使你满腹经纶,它也会和你擦肩而过。
生活中常常充满着各种各样的机遇,问题是现在的成人总是替孩子去捕捉机遇,这样孩子就永远学不会走向成功。
所以,家长的任务应该只是提供或指出各种机遇,启发孩子自己去抓住。
七、给孩子生个冲突,让他自己去讨论和成人一样,孩子在一起也难免有矛盾,而这个解决矛盾的过程,正是孩子健康成长,走向成熟的过程。
家长应该鼓励孩子去面对矛盾,而不是回避。
在孩子们的生活中,如在编排板报时,在排练节目时,往往都会有一些争论,对孩子的成长来说,这些争论是不可避免的,尤其重要的是,它对于明确是非是必不可少的。
因为孩子和成人相处时,成人的那种权威地位,很难使平等争论的气氛出现,于是常常是以服从或尊敬的态度来对待需要探讨的问题。
而在孩子们之间平等的争论当中,这些弊病不会产生,虽然孩子的争论有时会走一些弯路,但这最后的正确结论,终究是他们自己通过探索得出的,因而是真实的,也就必然十分宝贵。
八、给孩子一个对手,让他自己去竞争为了让孩子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必须培养孩子从小既要学会合作,又要学会竞争。
但是怎样让孩子学会竞争呢?有效的办法就是经常在他的身边树立一个友好的竞争对手。
有一个学生学习差,有个阶段在班上竟成了倒数第一名,但是他的家长悄悄地告诉他,要把失败作为成功之母,要敢于和别人竞争,首先是和比自己稍好一点的孩子比,只要努力,赶上他没问题,于是暗暗开始一场较量。
由于他自觉努力,当然是首战告捷。
在孩子进取胜利之后,家长再启发他寻找新的竞争对手,开始新一轮的竞争。
九、给孩子一个权力,让他自己去选择孩子的自主性往往表现在他的选择上,但家长由于怕孩子自己选择错了,总是不敢把选择的权力交给孩子。
但如果从来不给孩子选择的权力,他也就永远学不会选择,永远没有自主性。
有的家长就能把有些选择的权力交给孩子,但要在事前为他提供有关情况,帮他分析各种可能,并且还要教育他如果是自己选择了,自己就要负责任。
他们认为,在这种情况下,即使选择错了,也是一次学习,是很值得的。
有一位家长带孩子去少年宫报名,就先让孩子看看小组活动,本来,家长的意愿是让孩子学钢琴,可是发现孩子在舞蹈组门前看得出神。
于是,家长尊重孩子的选择,但要求孩子对自己的选择负责,一定要坚持把舞蹈学好。
十、给孩子一个题目,让他自己去创造创造是自主性的最高层次的表现。
孩子的创造性也不是自然而然产生的,同样需要成人积极引导和巧妙激发。
而缺少引导的方法,孩子的创造性有时反而会变成一种破坏性。
有一位家长是这样做的,他孩子特别爱玩泥,开始家长觉得孩子没出息,只要发现他玩泥就严厉制止。
可后来发现孩子偷偷玩泥,主要是捏泥人,而且捏得活灵活现……于是家长对孩子说:“你要玩就好好捏,这叫泥塑,好好练,出点自己的新点子。
”孩子在家长的鼓励下,充分发挥自己的才智,在初中毕业时,捏出了栩栩如生各有特色的《水浒传》中的108将,并以此成绩考上了工艺美术学校。
给孩子创造一个条件,只是有利于发展他的自主性,在孩子做的过程中,家长还要不断和孩子进行良好有益的交流,鼓励孩子,评价他的成果,提出新任务,使他的进步永不停歇。
锻炼宝宝的小手指有很多种方法,今天就为您收集来网上的10种小游戏,相信可以把宝宝的小手精细动作练得很出色。
1.打电话目的:发展宝宝手指的力量,手的精细动作以及手眼协调能力。
玩法:妈妈与宝宝一块做“打电话”的游戏。妈妈先示范按电话号码,让宝宝也来按电话号码,妈妈模仿电话铃声,之后妈妈与宝宝用电话通话。增加游戏的乐趣。
准备:玩具电话两部2.装豆子目的:发展小手肌肉的灵活性,以及宝宝解决问题的能力。
方法:家长演示放豆的过程,突出两指捏豆的动作,豆子放入瓶中后摇一摇,使之发出声响引起宝宝的兴趣。家长再引导宝宝如何从瓶中取到小豆,先由宝宝自己进行探索,宝宝不能解决时,家长再示范将豆子从瓶子中倒出。家长与宝宝一同游戏,玩后与宝宝一起将玩具收起来。
准备:花生豆、矿泉水瓶。
3.我会舀东西了目的:发展宝宝手指的精细动作,学习使用勺子,为宝宝独自吃饭做准备。
方法:将纸球放在小盆里,宝宝坐在小盆旁边。妈妈先示范用勺子来舀纸球,然后把勺子递给宝宝,引导宝宝用勺子从小盆里舀纸球,舀起再倒回盆里。等到宝宝动作熟练后,可以让宝宝把舀到的纸球倒进小碗里。
准备:勺子、盆子、纸球若干。
4.小棒钻洞目的:训练宝宝手指捏取小物品的准确性,提高手眼协调能力。
方法:家长示范将小木棒从瓶口的小洞中防入,引导宝宝:“噢,小棒要过山洞了。”让宝宝将小棒从小洞中放入,开始时如果不会,家长可以手把手地帮助宝宝。
准备:瓶子、小木棒若干5.画一画目的:发展宝宝的小肌肉群、手眼协调能力,让宝宝学会画竖线。
方法:教师先在纸上示范画斜线,并说:“哦,下雨了。”让宝宝练习画竖线,并注意其握笔姿势应正确,同时,还可以让宝宝模仿画栅栏、气球等。
准备:纸、水彩笔6.串彩珠目的:训练宝宝的手眼协调能力,发展其小肌肉群的精细动作和语言模仿能力,启发想象力。
方法:妈妈教宝宝一颗一颗地把彩珠串起来,一边穿一边说:“小珠子,圆又圆,上面开个小洞眼,我拿小绳往前钻。”可以将穿好的彩珠围在他的脖子上或戴在手腕上,当作“项圈”或“手链”玩。
准备:彩珠、较硬的绳子7.小手画一画目的:训练宝宝的手指力量和对画笔的认识。
方法:妈妈和宝宝各选一只画笔,把其余的画笔先收起来。让宝宝学着家长的样子在画纸上做点画、画弧线等。如果宝宝还不想画可让宝宝先看大人画,并且让宝宝欣赏大人的作品,家长用夸张的口气让宝宝也想动动手。(刚开始不要强迫宝宝动手)准备:图画纸、油画棒8.大气球目的:启发宝宝涂鸦的兴趣,发展手的活动能力。
方法:家长与宝宝先玩一会气球,引起宝宝的兴趣。然后家长出示一张已经画好气球但没有画线的图画,请宝宝给气球画上线。家长可以手把手的教宝宝。同时家长可以有意识地在宝宝面前用油画棒在白纸上画画,边画边向宝宝介绍画的是什么?激发宝宝绘画的兴趣。
准备:油画棒一盒,画纸若干9.涂涂点点目的:发展宝宝手指的灵活性,培养对色彩、涂画的兴趣。
方法:让宝宝坐在小桌前,妈妈先用油画棒在纸上慢慢画出一个娃娃脸或小动物,再涂上各种色彩,以激发宝宝的兴趣。然后把油画棒给他,教他用全手掌握笔,并扶住他的手在纸上作画。再放开手,让他在纸上任意涂涂点点。
准备:纸、油画棒。
10.手印画游戏目的:认识到浸过或刷上颜料的实物可以在纸上留下痕迹,学会利用这一方法进行造型活动。
方法:准备一些颜料、碟子、白纸和各种形状的小物件。妈妈在一个瓶盖上沾上颜料,在纸上印出几个图案,然后让孩子尝试用各种材料印画。妈妈把一个生的土豆或萝卜切去四分之一,在切面上刻出一个三角形或四方形,再让孩子来印画。如果妈妈能刻出好看的小图案,也可以用双手来沾上颜料来印画,孩子会更喜欢。
准备:颜料、白纸等。
一、忌时间过长。
学龄前儿童每天看电视时间最好控制在40分钟之内为好。
二、忌距离过近。
一般来说,看电视时,把孩子的座位安放在距离电视机2.5~4米处为宜。
三、忌音量过高。
长时间在较高音量的刺激下,不仅容易使听觉的感受性降低,而且容易导致视觉等感受性的下降。
四、忌光线过暗。
晚上和孩子一起看电视时,不要把照明灯都关闭,在电视机后方安上一盏小红灯,可起到保护视力的作用。
五、忌坐姿不正。
看电视时坐姿不正容易使孩子未定型的脊柱发生变形与弯曲等,养成不良的坐姿习惯。
六、忌饭后即看。
饭后,让孩子轻微活动一会儿后,再看电视为宜。
七、忌边吃边看。
边看电视边吃东西,容易加重孩子的消化负担,影响消化功能。长期如此,还易养成吃零食的不良习惯。
八、忌看武打凶杀内容的电视。
常常看武打凶杀片,不仅容易使孩子长时间处于紧张、恐惧状态,影响身心健康发育,而且容易使孩子产生好奇心,进行模仿。
九、忌患电视孤独症。
儿童如果迷恋上看电视,只对电视节目感兴趣,对周围事物漠不关心,性格变得孤独,严重的可出现反常的心理状态。
十、忌让孩子躺着看电视。
1、由于分离焦虑的影响,孩子离开亲人会有一段时间的情绪低落,有的孩子长一点,有的孩子短一点,家长要表示理解,但不要过份同情,你的过份同情会暗示他去的是一个可怕的地方,他会不愿意去。应该用平常心来对待。
2、不要感到对不起孩子,自己没办法照管他,只好把他送走了,而应该高高兴兴地谈去幼儿园的好处,比如:可以有许多小朋友,许多玩具,老师还会教他唱歌、跳舞,会讲故事给他听等,尽量把幼儿园说成一个乐园(事实也是如此),给他一个好印象。
3、事先带孩子到幼儿园去两三次,让他玩玩院子里的滑梯、摇马(任何大型器械均可),看看小朋友们玩球、搭积木、做拼图的活动,熟悉环境和情景。
4、带他见见班上的老师,把他的性格、爱好、兴趣、身体素质等向老师介绍,也让老师和他谈几句话,消除一点陌生感。
5、送去的当天早上要早一点起床,吃好早点,从从容容地走。路上说点其他的事。到了幼儿园把他托给老师,待一会儿再走。既然走了就不要再回头,免得他还等待你再回头,这很痛苦。
6、送孩子去了幼儿园以后,就不要常在他在园里的时间去看望,甚至接回家(患病当然除外),否则他会生活得不好,老想你接他回家,反而痛苦。
7、向他保证时间一定来接他,绝不能失言,要知道多待在园里,哪怕是四、五分钟,也是难过的。如果某一天有事,不能按时接他,要事先通知老师,对他做好工作,否则别的孩子被接走了,他会着急,第二天不愿去幼儿园了。
8、在接孩子时,如果有时间,可以和老师谈谈,了解孩子在园情况,并把孩子在家表现告诉家长,双方共同更好地做好孩子的工作。
9、孩子回家以后,不要过份关心,好像他在外面受了委曲,回来补偿似的。这样,他会不愿去幼儿园,愿意天天待在家里了。
10、如果孩子在家有使用慰籍物(如毛巾、小毯子、小熊娃娃等)的习惯,这时正好是放弃它的好时机,因为环境变化大,很可能忘掉它了。但如果不带太痛苦,也可以让他带几天,他自然会放弃的。这对安定情绪有好处。
曾经以为,教育就是无微不至的关怀、循循善诱的教诲、面面俱到的引导。在尝试“学习故事” 的过程中,我忽然发现有一种教育叫等待。相比于其他教育行为,它显得更隐蔽,也更需要耐心和智慧。
一、顺应孩子的原有水平,等待是一种尊重
下学期,天气逐渐变暖,孩子们到了户外活动时开始逐渐喜欢玩球。我本着从尊重幼儿的原有水平开始,慢慢等待。在等待的过程中引导幼儿通过自己喜欢的方式玩球。有的抱着球跑;有的坐在球上聊天;有的坐在球上屁股蹭来蹭去;有的趴在球上用肚子转圈....就这样连续两周多,孩子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尽情地玩着、闹着。用自己的身体去和球充分地接触,充分感知球的特性。
孩子们在每天玩球的过程中,互相交流、互相学习,结伴一起玩耍。与此同时,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积极参与活动的兴趣、交往能力等多优秀的学习品质开始发展逐渐起来。
二、尊重孩子的个别差异,等待是一种关注
小金子的父母年纪比较大,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对孩子照顾无微不至,孩子的性格比较内向,不太自信,总是爱哭,自理、交往等各项能力也相对较弱,由于早产体质也不太好,上学期几乎没怎么来园。今天,是他生病一个多月以来第一天来幼儿园,他默默地站在墙边,我立刻走过去蹲下来搂着他的腰:
“小金子,你在想什么?”他看着我不说话。
“那我们一起玩球好吗?”
“我不会……”
“没关系,咱们俩就在这试试一起玩,好吗?”
他拿了一个又小又软的塑料球,看着我。
“好,这个球肯定好玩!”
“你喜欢怎么玩呢?”他摇摇头不说话。
“那咱们先开始玩传球游戏吧”他点点头。
刚开始他接不住球,有点着急。
“没关系,慢慢来”我微笑着说。
我们俩一会儿传,一会儿扔,边玩边聊天,他的情绪慢慢放松,开始笑了。收玩具的音乐响起时,他不舍地问我:
“张老师,你明天还陪我玩吗?”
“陪啊!你明天来吗?”
“来!”我们立刻拉手约定!
第二天早晨,小金子很早就来了,从那以后出勤越来越好,渐渐能和小朋友一起玩了。
每个幼儿的发展水平不同,教师要带着理解和耐心去关注他们,让每个幼儿在原有水平上得到发展。
三、同伴间的相互学习,等待是一种欣赏
刚开始,我们确定的目标只是每个孩子能连续拍5-6个球,发展幼儿手眼及身体的协调能力。但经过两个星期的游戏,有的幼儿已经可以拍几个球了,于是我用夸张的的表情、羡慕的口气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并参与到拍球游戏之中,引导其他幼儿共同提高。再等待了两周之后,幼儿的拍球游戏出现了。
大部分幼儿自由玩球的热情立刻被拍球的积极性代替。我们把幼儿玩球、拍球的视频发到微信群里,家长们纷纷竖起大拇指等多种方式进行鼓励!由此带动了家长的热情,为孩子们带来了各种大小的球。幼儿对拍球的兴趣性再一次提高。每天的饭后活动时间、区域活动、自由活动孩子们都迫不及待地去拍球。
有的幼儿不会拍,主动向老师和小朋友学,会的小朋友也很热心地教,他们互相鼓励、学习甚至比赛。两周左右,连续自然的拍球变得轻而易举,很多孩子,都能连续拍好几十个!
只要孩子有兴趣,只要老师肯放手!孩子们一定是有能力的!
四、花样拍球的创新——等待是一种支持
在不断地拍球过程中,又一个优秀的学习品质----创造力,开始逐渐发展起来。
一天,原原排球拍累了,坐在平衡木上休息。他突然把双腿打开,坐在平衡木上拍起来!新的玩法,虽然有点难度,但对能连续站着拍几十个球的原原来说很快就掌握了。“张老师,你看我!”我立刻鼓掌“你好棒啊!你还能坐着拍球!我也试试!”一会儿几个孩子也加入我们。就这样,花样拍球的能力慢慢开始扩展:站在平衡木上拍;把球拍到垫子上、椅子上……看到孩子们积极主动的状态,很多老师都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孩子们更有积极性了。
5月21日,是我们预定班级开展拍球比赛的日子。当比赛的日期到来的时候,我们的原计划每个人能连续拍20个为胜利的比赛形式就被花样拍球展示活动取代了。在现场,家长对孩子们的表现惊诧不已。
我们和家长都惊奇地发现:孩子们长大了,争执少了,攻击性行为少了,小朋友之间越来越友爱了!越来越团结了!
六一儿童节当孩子们穿着24号科比球服充满自信的站在台上展示自己的时候,那一刻我的眼泪禁不住留了下来,这是一种幸福,为幼儿的发展而幸福,为自己的转变而幸福!
?后记?
有一个故事一直萦绕在我心间:一只蝴蝶在茧中苦苦挣扎。一个好心人见了,找来一把剪刀替蝴蝶剪开了茧子。结果,蝴蝶轻而易举地就出来了。可是,它身躯臃肿、翅膀干瘪,根本飞不起来……其实,那苦苦的挣扎是蝴蝶本该经历的生命历程,“好心人”因缺少耐心等待而扼杀了那段美丽……这个“好心人”让我联想到了我在幼儿教育中的角色,并由此开始思考“等待”的含义。
等待,让我更加了解幼儿,相信幼儿。有了教师的理解、信任与支持,幼儿的发展才会变得无限可能。等待并不简单,它需要我们用心去解读和诠释。在等待的过程中,教师赋予了孩子们尊重、关注、欣赏和支持,这些是相信儿童能够自主发展的基础,也是教师对孩子们最深情的爱。
等待,《辞海》里的解释是:不采取行动,直到所期望的人、事、物或情况出现。然而,实践告诉我,这绝非教育视野中的等待。教育中的等待,应该有着更深的内涵,就像这次的拍球活动。
喜爱游戏是孩子的天性,学龄前的儿童更是通过游戏进行大部分的学习活动。通过游戏,不仅可以帮助儿童“在玩中学,在学中玩”,更可以帮助儿童消除紧张的心里和焦虑情绪,使其从游戏中获得欢喜,和愉悦的情感体验,然而,好玩的天性也常常使得部分儿童在游戏过程中出现诸如:捶桌子,扔玩具,攻击同伴甚至大喊大叫的过激行为。此时,成为考验幼儿老师教育智慧的一大难题。
对于那些在游戏中屡次不听话的孩子,如果常规的说理教育收不到实效的话,采取诸如暂停游戏,隔离活动,“冷处理”等方法,可以对其产生一定的心里效应。在美国,笔者曾目睹了小孩子在课堂游戏中乱掉东西宣泄,结果被老师暂时隔离到一个独立的房间,使其无法与其他小孩子进行正常的游戏活动,暂时不论这种做法是否可取,但可以想象的是,那些被终止活动的儿童在心里上肯定会在心里上感到不适,因为老师对其行为做出了消极否定的反应。儿童在得到老师的负强化以后,如果得不到有效调适,可能会在心理上产生一种受阻的情绪。当儿童问“为什么不让我玩时,这是引导儿童学习反思的一次机会。止时,老师应该向其解释不让继续玩游戏的原因,使之加深对他人心理的理解,从而使游戏惩罚变得富有启发意义和情感性。
笔者坚决反对那种只进行惩罚而又不给予儿童合理解释的行为。正是这种行为,导致一部分人对游戏惩罚教育产生了片面的认识。在这里,我们有必要严格区分两种不同性质的游戏惩罚。第一种是缺乏理解情感的游戏惩罚。如前所述,断然采取惩罚方式却不予以理解和安抚,实质上是对儿童的一种心里伤害。第二种则是建立在理解情感基础上的游戏惩罚。它不仅是简单地制止儿童某种的错误行为,而是先留心观察,了解其行为背后到底是想要表达什么,然后再引导儿童正确认识错误,进而改正其过失行为。相比较而言,让儿童在老师关切的目光下改正错误,远比冷漠的眼神,尖刻的训斥更要来得贴心,更温暖,更能在孩子的心里刻上上印记,也更富有人性的智慧光环。而真正能够深入人心的惩罚教育,实质上也是一种春风化雨式的教育。
马卡连柯指出“凡是必须使用惩罚的地方,凡是使用了惩罚能够获益的地方,教师就应该使用惩罚。在必须使用惩罚的情况下,惩罚不仅是一种权利,也是一种义务”。其实,这种现象在幼儿园普通都有。笔者认为,幼儿教育中的游戏惩罚是必要的,是一种有效的教育手段。
正如,由于幼儿的认知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的局限性,他们对自身的行为缺乏正确的判断和有意识的控制,有时难免发生一些与教育者要求相违背的不良行为。在劝说无效的情况下,适当的采取游戏惩罚可以在游戏中矫正幼儿的不良行为。因为,当自己的错误而受到了取消参与游戏资格的惩罚,孩子的心里上是很难受的,他们为了避免再次受到惩罚,避免再次失去参与游戏的机会,孩子们就会自觉地去改正自己的不良行为。其他的幼儿通过观察就会明白,如果自己发生了不良行为,那么也会受到同样的惩罚。为了避免受到惩罚,幼儿就会自觉地避免那些不良的行为的发生。因此,游戏惩罚既能使犯错的孩子受到教育,也能对其他的幼儿起到了警示和教育的作用,即通过惩罚一个幼儿达到教育全体幼儿的目的。
再者,“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每一个社会成员在发展过程中都必须学会自律,这样才能适应社会,游戏惩罚也可以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帮助幼儿内化规则,学会控制自觉的行为,从小树立正确的纪律观,道德观和法律观。
要想让游戏惩罚达到预期的目的,老师和幼儿应该一起制定游戏规则,充分发挥幼儿的主动性,让幼儿做游戏的主人,提升幼儿的责任感,从而减低幼儿违反游戏规则现象的发生。我们还可以把一些破坏游戏进行的不良行为拿出来让幼儿讨论:怎样做才能让游戏继续进行?让幼儿通过讨论,加上老师适时的引导,得出游戏的具体规则。通过师幼共同制定的游戏规则,相信违反规则的现象将会大大减少。
老师也不能盲目地冲动地对幼儿进行游戏惩罚,尤其是当我们面对一些胆小,内向而又缺乏自信的幼儿时,在他们无意中违反了游戏规则以后,老师可以先拿出来让幼儿进行讨论,并引导大家一起帮助他进行游戏,但如果是一些孩子出于好奇,调皮而故意干扰游戏,老师也可以针对他的情况,让全体幼儿一起进行讨论,给他正确的引导,让他先明白自己的行为可能造成的后果,并再次给他尝试的机会,如果他还是明知故犯,则可以暂时对他进行游戏惩罚。
其实,惩罚的目的在于教育。“游戏惩罚”可以让孩子受到三种教育:一是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上,增强孩子的纪律观念和纪律意识,让他们学会自觉地学会控制好自己,敢于同错误思想和行为作斗争,犯了错误就要敢于负责。二是在能力上,让孩子明白这种错误行为的危害性,提高其识别能力,独立思考和自我调控能力。三是在认知上,让孩子懂得错误行为的危害,并知道这种行为错在哪里,如何改正。“惩罚教育”达到了这些目标,就是有效教育,其使命也就完成了。然而,使用游戏惩罚终究还是要讲究科学方法的。奖惩一种教育方法的两个方面,两者具有辩证关系。奖赏和惩罚本身不具有教育性,只有加限了某些条件后才成为教育手段。滥用惩罚会给受罚者带来心理上和生理上的伤害,其负面作用可能会影响受罚者一生。笔者认为,游戏惩罚不能滥用,要讲究科学的方法。
作为正在成长的人,孩子总是渴望被激励与赞美,更喜欢被肯定的感觉。因此,要强化幼儿的行为,我们应在平时多鼓励,多表扬,少批评,少惩罚。正如丘吉尔所指出:“你要别人具有怎么样优点,你就要怎样去赞美他。”如果你期望孩子表现出你所要求的行为,就要给以他充分的鼓励,对其值得肯定的行为给以应有的关注,然后把你满意表达出来。
遗憾的是,在实际教育中,很多老师的表现正好相反,当孩子的表现符合要求时,老师不去关注,甚至是忽视,因为他们觉得还孩子这样是应该的,当孩子出现问题时,他们却会惩罚,其结果是好的行为难以保持,不好的行为,反而屡禁不止。认知行为规律告诉我们,对于一种行为,别人的关注就是一种强化,会提高这种行为的重复可能性。所以,如果你不想去鼓励不好的行为,那就不要在上面花太多的时间,不用刻意去关注,让它在谈化中逐步消失
一个幼儿教育工作者,运用充满实践智慧的“惩罚教育”去教育幼儿,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教育效果。
感谢您阅读“幼儿教师教育网”的《惩罚宝宝十个科学方法》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教育笔记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yjs21.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幼儿园宝宝游戏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