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不当行为该如何纠正?

11-14

教师与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应当是积极的,而不是选择压抑孩子!家长要言传身教、以身作则,和孩子做朋友,放低姿态,互相尊重,彼此包容!那么,家园共育工作中是否有需要进一步改进的地方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孩子的不当行为该如何纠正?”,欢迎大家与身边的朋友分享吧!

孩子的不当行为该如何纠正?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他们开始拥有了自己的思维和想法,家长们会越来越觉得孩子不听话了,让他往东,孩子偏要往西,让他快点,他偏偏不理不睬。种种行为,让家长们头疼不已。

在这方面,我自己也有同感,**小的时候,什么都不太明白,他的所有事情都是我安排好的,等到他大一些的时候,开始排斥这种成型的安排,开始有意识的要加入自己的想法,到现在,他开始变得不耐烦,开始和我争吵。经常的,我会问自己:这还是我的**吗?

仔细想想看,孩子的不当行为主要有几下几种:

一、总把玩具据为己有

在中国目前的独生子女的政策下,孩子都成了家里的唯一,也就自然而然的成了家里的焦点。家长们都是以孩子为中心,孩子想要什么,家长都想方设法的去满足。久而久之,孩子就养成了霸道的习惯。

经常的,我们会看到几个孩子在一起玩,当别的小朋友想去拿玩具的时候,孩子通常的表现是:把玩具紧紧的抱在手里,还会腾出另外一只手去推别的小朋友,意思是说这个玩具是我的,你不许碰。

原因探究:小孩子通常不太懂得要“与人分享”的道理,他们总是会认为我的就是我的,不能够是其他人的。所以,家长要经常给他们以鼓励,鼓励他们和别的孩子一起玩,并且告诉他们独占玩具是不对的。当孩子大一些的时候,家长一定要坚决制止,让孩子道歉。这样,孩子慢慢的就能明白他原来的做法是不对的。

二、总会说一些难听的话

孩子大一些会用语言表达内心的想法的时候,家长们会发现他们经常口不择言。经常的,孩子会说是:我恨你,我讨厌你,你最坏了,等等的话。

原因探究:小孩子的语言掌控能力不强,很难用准确的词汇表达自己的意愿。而对于他们从电视里,从广告中,从其他人的口中听到的词汇来说,他们的感觉是新奇的,他们也乐于模仿。

三、总会以自我为中心

小孩子通常都缺乏耐心,当他们想吃饭的时候,恨不能马上吃上饭,当他们想要出去玩的时候,拉着妈妈的手直接想出门。

原因探究:小孩子大多会认为自己才是最最重要的人,当他们到了幼儿园之后,才能逐渐明白,并不是所有他想做的事情都能够一一实现,也并不是所有他想要的东西都能归他所有。对孩子来说,家长们无能无条件的满足他的所有愿望,要给孩子讲好原则,讲好条件。

四、总会排斥认错

在孩子的心中,家长,尤其是妈妈的认可是最最重要的,为了怕妈妈责备,他们可以刻意的隐瞒自己的错误,或者当妈妈问他们的时候,他们会直接回答:不知道。

原因探究:小孩子通常不是非常的理解什么是说谎,他们说的话大多来源于自己的想象,或者是处于逃避责骂的目的。

五、总会有一些不礼貌的言行

孩子大了之后,会接触到各种各样的人和事,这个时候,从孩子的口中,经常的会蹦出一些让家长们吃惊不已的词汇,诸如“笨蛋”、“苯猪”之类的。

原因探究:似懂非懂的孩子,常常会用一些话来试探家长的底线,以此来宣告自己的独立。所以,家长不必为他的一些不恰当的语言而有特别激烈的反应,否则会让他觉得反而是一种鼓励。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扩展阅读

如何纠正孩子“自私”的毛病?


有家长问:现代婴幼儿由于环境、社会、条件的因素,在生活中突出表现出“自私”的天性。请问,在教育历程中家长该怎样正确引导?

小孩子“显得”很“自私”的实质

现在的孩子,尤其是独生子女,从小就显得很“自私”。自己的玩具不许别的孩子玩,自己的食品不许别人吃,自己的东西不许别人动。

我的外孙子小时候到孙女家,外孙子要玩孙女的玩具,孙女一把就夺了过去,说“这是我的”,不让玩;孙女到外孙子家,同样也是这样,孙女一动外孙子的自行车,外孙子就拽孙女下来,也说“这是我的”,也不让骑。

对于这种情况,不能简单地扣上“自私”的帽子加以训斥。一是因为孩子并不知道错在哪里,讲大道理,等于对牛弹琴;二是孩子总说“我的”,并不都是因为“自私”,是年龄特征决定的。

家长们可能注意到了:孩子从刚学会说话起,就爱说“我的”或“这是我的”等。其实,一两岁的孩子还不大懂得“我”字的含义,自我和外部世界还没有明确分化开来,一切体验都成为主体本身的活动,把每一件事物都与自己关联起来,好象自己就是“宇宙的中心”一样,处在“自我中心”年龄阶段。

你看,是自己的东西,小孩子说“是我的”,他刚从别人手里抢过来的东西,也说“是我的”。只要是自己喜欢的东西,不管是属于谁的,孩子都认为“是我的”。

因此,不能把总是说“我的”定性为“自私”的品性;而是这个年龄阶段必然产生的心理特征,应看做是“所有权”这个模糊概念的初步形成。

小孩子“自私”原因和纠正办法

小孩子既不是天生的“自私自利”,也不是天生的“慷慨大方”。孩子太过“自我”,让人感觉很“自私”,也是后天环境影响的结果。

独生子女没有兄弟姐妹,没有与孩子共处、共享、合作、携手、相互谦让的经历,所有大人都让着他,宠着他。存在决定意识。比如买来好吃的,家长就说“这是宝贝的”;买来玩具,就说“这是给你买的”。久而久之,孩子从小养成一切独占、独霸、独享、垄断的习惯。

要解决这样的问题,主要是靠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加以引导。比如,买了好吃的东西,让孩子主持进行“分配”,大人、孩子每人一份,并鼓励孩子把大个的、好的让给爷爷奶奶吃。如果爸爸还没下班,要启发孩子主动地给爸爸留一份。

还可以采取“请近来,走出去”的方式,多让小孩子共处,有小朋友到家里来做客,事先教孩子主动拿自己的玩具给小朋友玩,并鼓励孩子与小朋友一块玩。带孩子到别人家玩,要事先嘱咐跟小朋友团结友爱,不争抢玩具,或带玩具去跟小朋友交换玩具玩。

孩子这样做了,就及时给予表扬。别的孩子做得好,也表扬别的孩子,引导自己的孩子学习好榜样。经过不断地强化,随着年龄增长,孩子就渐渐地心里有别人,学会与人分享了。

如何纠正孩子的坏习惯?


案例:

到朋友家去玩,主人家的小男孩很是可爱,四岁多了,有礼貌,也很泼辣。结果在吃饭的时候,出现了这样的情景:孩子的母亲端着饭,来到客厅,一一把饭放在茶几上,接着打开电视,调好频道,然后才把孩子叫了过来。

家长解释说,孩子必须一边看着电视,才能吃进饭去,而且还要大人喂,天天都要这样。这真是一个有趣的现象,喂饭已经司空见惯了,可是要看着电视吃饭,不是没有,而是没有像这个孩子那样如此有规律的。大人无可奈何,没办法,总得让孩子吃进饭去,快让他看吧!

我有点愕然,很显然,家长采取了宽容的态度,在这里,不谈什么溺爱了,因为孩子已经出现了坏习惯。毋庸置疑,是家长的教育方法出现了问题,家长没有采取更为有效的方法。

我想,问题的根本在于家长没有进行适当的惩罚,老觉得孩子还小,不懂事,甚至难免会提出这样那样的要求,慢慢地,他就会好的。其实不然,正是因为一次一次的谅解,可能会使这些小毛病,逐渐发展成不良习惯,甚至大的错误,其后果是不容忽视的。

所以,建议家长给孩子适当的惩罚,就是说,在孩子出现不良行为时,及时给予制止或者警戒,让孩子引起注意和警惕,从而避免错误行为的重复发生。

分析:

现在家长的行为,往往较为极端,就是把对孩子的惩罚当成了体罚,这样做,很可能产生逆反心理,所以说,运用惩罚教育是要讲究策略的。

惩罚不能走极端

比如有的小朋友痴迷于动画片,这种诱惑是很难控制的,可能演三个小时,孩子也会看完。可家长的态度大体是这样的,可以看,但不能过长,这是无可非议的。有的家长的方式显然过于极端,发现孩子看得时间长了,一怒之下,关掉电视,乱骂一通,甚至罚孩子几天不准看电视,孩子的心情很不好。

其实这种问题很好解决,让孩子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频道,规定看完了就结束,这样可以天天看,只要家长坚守规定,慢慢的孩子是可以接受的。怕就怕家长没有章法,高兴了让孩子看一晚上,不高兴一点也不让看,如此变化无常,孩子是不会掌握要领的。一旦家长实施惩罚,孩子坚决不会领情。

惩罚要迅速及时

现在的小朋友有许多“偷盗”行为,这种现象大都是好奇心理引起的,比如别的小朋友玩的东西,他也想有,于是就可能拿来玩玩;家里有好吃的,自己会控制不住,会偷偷拿来吃,甚至在家长不知情的情况下,统统吃掉了。其实,孩子大都经不起诱惑,他们的经历还不知道应该怎么处理,所以在占有欲的驱使下,他就会开动小脑筋,想起小办法。

一旦发生这种现象,家长的惩罚一定要及时果断,马上对孩子进行教育,同时采取一些惩罚措施,比如责令孩子归还,一周不准吃零食等等,目的就是让孩子产生震撼作用。如果说,过了一段时间,再跟孩子谈论此事,再去讲道理,孩子忘得也差不多了,很可能,孩子嬉皮笑脸,跟没事一样。说实话,这时候,家长再怎么动粗动怒,只能说一点效果也没有。

惩罚要顺其自然

有的小朋友坏毛病很多,比如睡懒觉、不会穿衣服,甚至偏食等,大人要掌握基本要领,不能一味地打骂,因为这些生活习惯并不是一天两天就形成的,这里面有家长的责任,更重要的是,打和骂,孩子也不一定会马上变个样,所以家长完全可以放开手,让孩子自己出错,自己教育自己,就是说,顺其自然。比如说孩子睡懒觉,可以有意识地让他迟到几次,这样孩子自己就着急了,比你一遍一遍叫他起床,效果要好得多。另外,孩子愿意吃肉,家长可以有意识地不炒肉,孩子不愿意吃别的饭不要紧,家长的心要狠一点,孩子饿不死,过几天,我想连豆腐他也会吃得很香。

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家长在减少溺爱的同时,一定要给孩子进行适当的惩罚教育,刚柔结合,目的就是要让孩子在自己的生活中,吸取教训,从而改正错误,完善自己,以便更好地健康成长。

育儿锦囊:如何纠正孩子的任性


有家长问:孩子特别任性,想要的东西一定要得到,否则就哭闹不停。你教他知识或做什么事,他都不情愿,他想自己去做,但他又不会。像这种情况该怎么教育?

经常有家长问这样一个问题。

什么叫做“任性”?任性就是放任自己的性子,不加约束。换句话说,就是不管条件允许不允许,能做不能做,也不管有害无害,不听别人劝说,一切总由着自己的性子来,为所欲为。他想要得到的东西,不管能不能得到,他非要得到不可,不然的话,就哭个不停;家长让他去做什么事,他要是不想做的话,就是说下大天来,他也不做。用通俗的话说就是一个字:“拧(去声)”。用书面语言表达,就是“执拗”。

面对这样的孩子,让家长急不得,恼不得,感到一筹莫展,束手无策。怎么办?

首先弄清楚任性是怎么一回事。

任性是一种性格。性格有积极和消极之分,比如,“执着”是为正当目标的不懈追求,是“心的坚定”,是负责任的表现,是积极的性格,是褒义的;而“任性”是为不正当目标的顽固坚持,是“心的放纵”,是对己对人不负责任的表现,属于消极的性格,是贬义的。

任性的孩子会经常感到委屈、不顺心甚至痛苦,经常痛哭不止。因为他认为周围的人和事都是故意跟他过不去,跟他作对。久而久之,很容易酿成心理疾病。应该设法尽快纠正。

第二,要明白任性是怎样形成的。

人的性格取决于遗传、教育和环境三个要素。任性也不例外。孩子任性,并不完全是天生的,但跟父母的遗传也有很大的关系。你看,妇产医院里刚刚生下来的孩子就有不同的性格,有的哭声很舒缓、轻柔,哭一会儿就自行终止了;而有的孩子就哭声很大,声嘶力竭,很“夸张”,很“玩命”,一哭起来还没完没了。孩子一生来来就显现出了不同的性格。

所以,发现孩子任性,家长要首先反省一下自己的性格和习惯。如果是自己的性格、习惯遗传给了孩子,你可得尽快改一改。不然的话,孩子就很难纠正。

孩子任性往往跟家长处理孩子问题的态度和解决方式方法有直接的关系。比如家长过于蛮横、粗暴、武断、不讲理,往往会促使、强化孩子任性。

比如,有的家长面对任性的孩子,不是说服疏导,循循善诱,而是跟孩子对着干,说“你拧?我比你还拧!”甚至把任性的孩子痛打一顿。这样,以任性对任性,会事与愿违,因为孩子根本不知道错在哪里,会使孩子变得更加任性。因此,家长要改变教育方式方法。

第三,如何对待和纠正孩子的任性。

1.面对孩子任性,家长首先要克制自己情绪的冲动,不要着急、上火、激动、发怒。遇到孩子任性,家长先急了,于事无补,反而会有“暗示效果”,家长的情绪会起感染的作用。

2.家长能规劝就耐心规劝,若规劝无效,或是换个家长规劝。世界上的事,总是一物降一物,这个家长说儿不服,换另外一个家长可能会服服帖帖。

3.遇到孩子任性,也可以先等待、缓冲一下,不要急于着手解决。先“冷却”一下,等孩子的情绪平静下来再做处理,可能效果会好一些。这就是让“时间”帮助解决问题。

4.孩子的情绪和注意指向往往不大稳定,可以利用孩子的这个特点,设法转移孩子的注意力,把孩子注意的方向引导一下,迁移到其他的事物上,可能就会使孩子的情绪渐渐平静下来。

5.必要的时候,家长暂时的“让步”也不失为一种策略。原则不让步,策略上可以灵活。

如何纠正孩子做事拖拉的习惯


孩子做事情老是磨蹭该怎么办?这七个方法你用得上!

“快点起床”、“快去洗脸、刷牙”、“快点吃饭”、“快点写作业”、“快点睡觉”……这几句话几乎成了每个家长每天必须要跟孩子说的。貌似孩子做每一件事情家长都有催促孩子的理由。家长就像一个执皮鞭的牧童,时时在孩子身后对孩子进行鞭策,生怕孩子在做某些事情的时候落下。

为什么父母总是马不停蹄的催促孩子呢?原因无外乎就是父母觉得孩子做事太磨蹭了,打乱了自己的节奏,所以就反过来打乱孩子的节奏。教育专家认为,经常被打乱节奏的孩子,一般都会有早熟、易烦躁、耐性差的特征,或截然相反,表现为反应迟缓、自我压抑、对某些事物过分依赖。第一类孩子学会了取悦他人并优先满足他人的愿望;第二类孩子却因无法达到父母的要求而感到自己是“坏孩子”,从而失去自信。这两种情况都能让孩子丧失自我。

孩子做事拖拉磨蹭,其实是有多方面原因的,家长不能看到孩子做事拖拉就一味地催促、唠叨甚至训斥,而是要针对不同的原因用恰当的方法进行解决。下面是小编汇总整理的几种情况,并针对每一个原因给出了一些解决方法。家长们可以学习借鉴一下。

一、教育方式不对,孩子“被”磨蹭。

有些孩子从小就事无巨细的完全由家长安排,孩子习惯了这样的生活方式之后就对主动做事没有了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也逐渐养成了做事拖拉、没有主见的习惯。

解决方法:家长要改变教育孩子的方式。父母要坚持从“我”做起,逐步退出“包办代替”的角色,不要再对孩子溺爱。让孩子了解并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有些事情可以让孩子自己做主进行选择,从而不断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和做事的积极性,多鼓励孩子做自己的主人。

二、没有时间观念,孩子易磨蹭。

孩子的想法比较单一,对时间的概念也比较模糊,他们不明白为什么做事情要讲求效率,早点做完和晚点做完有什么区别。如果父母平时又忽视对孩子进行时间观念的强化,孩子很难意识到节约时间的意义,很容易养成没有时间观念的坏习惯。

解决方法:给孩子制定规则。俗话说:五规矩不成方圆!通过一些口头或者书面规范来合理约束孩子的行为,给孩子一定的自由,让孩子学习如何进行自我约束。比如说,到吃饭的时间必须吃饭,吃饭不能拖拉,光顾着看电视,半个小时还没吃完。;不喜欢的事情可以不做,但只要做就必须坚持做完,不能三心二意,不可有头无尾。作为父母也要遵守“规则”,父母要给孩子做一个表率,做到“言必行,行必果。

三、自我控制力差,孩子习惯性磨蹭。

孩子一般自我控制能力较弱,注意力容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当有新的有趣的事物吸引住他时,就会很难快忘记正在做什么,而无法专心于所做的事情。这样孩子做事就经常性的“半途而废”,或者本来一个小时就能完成的事情三个小时还没有结束,从而慢慢养成磨蹭的毛病。

解决方法:给孩子制定时间表。根据孩子的学习生活制定一个合理的作息时间表。告诉孩子在什么时间该做什么;每件事情大约用多长时间就应该做完。对孩子进行合理的约束,从而增强孩子的时间观念。当然,这个时间表不能做的太“死”,要留给孩子一部分可以自己支配的时间,让孩子自己安排。太过严格也会让孩子的生活变得跟工厂流水线一样死板。

四、事情超出能力范围,孩子不得不磨蹭

有时孩子做事慢并不是故意的,有可能是孩子所做的事情超出了他的能力范围,不会做、不知道该怎么做,要是孩子性格再比较内向不主动去问,那孩子变得磨蹭就在所难免了。

解决方法:孩子做事的时候家长也要留心观察,如果孩子遇到困难,家长要主动耐心教孩子做事的技巧,并给孩子锻炼的机会。孩子的成长是循序渐进的,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作为父母要多一些谅解与宽容。不要给孩子太多的任务或压力,多给孩子一些指引与教导;不要给孩子太多的指责或埋怨;多给孩子一些锻炼的机会与鼓励。让孩子在实践中学会做事的方法和技巧,提高效率。

五、缺乏自信心,孩子只能磨蹭

有的孩子天生就比较内向,做事不自信,缺乏勇气,脸皮薄,担心自己做不好会出丑或者受到责备。时间久了就容易养成做事瞻前顾后、犹豫不定的坏习惯,从而做事效率也就慢慢的降低了。

解决方法:培养孩子的自信。父母在评价孩子的时候应注意用语,尽量少对孩子进行负面的评价,以免孩子“破罐子破摔”,认为自己天生就比别人差,从而做事越来越没自信。父母应多鼓励孩子,在孩子有进步的时候,要进行表扬,对孩子进行认可和肯定,并鼓励孩子继续努力做到更好。多给孩子一些积极的心理暗示,孩子也会变得更加自信,做事效率也会慢慢提升。

六、与父母消极对抗,主动变得磨蹭。

有些父母对孩子管教过严,给孩子布置得任务过多,甚至超出孩子的能力范围,孩子便会产生严重的抵触情绪,于是可能会采用“磨蹭”招式予以回击,奉行“决不按时完成”的原则,以免有更多的任务。

解决方法:为磨蹭“买单”和家长要改变。古语云“吃一堑,长一智!”。人只有在犯错收到惩罚之后才会吸取教训。比如说孩子不认真做作业,那就“放任”他一回,第二天上课完不成作业就会挨批评,之后家长要进行说服教育:积极主动的完成作业就不会受批评,也会有更多的自由时间来玩儿。另外,作为家长,不要给孩子安排太多的任务,适当减轻孩子的压力,每个家长都想“望子成龙”,但“拔苗助长”往往只会适得其反。

七、天生的慢性子,本来就磨蹭。

人的性格百分之七十是先天决定的。有的孩子天生就是“慢性子”,做事不紧不慢,甚至就是很懒散,好比“家里着火了还得先把袜子穿上”。做事情的时候就是磨磨蹭蹭,怎么催都没有用。

解决方法:适时干预,提高孩子自控能力。在做某件事前,家长可以跟孩子商量完成时间,要比孩子自己预期的时间早,但也要稍晚于正常的时间。让孩子有个过渡,每次进步一点点就是成功。家长可以用奖励的方式来鼓励孩子:提前完成任务可以获得相应的奖励,引导孩子主动提高自己的做事效率。当然,既然说到是先天性的,肯定也会受到父母的遗传。所以作为家长,如果你本身做事就比较磨蹭,那你也得从自身方面进行改变了,要不然孩子问起:“你们做事都这么磨蹭为什么就不允许我磨蹭呢?”家长也会无话可说。

俗话说“事出必有因”,家长不要看到孩子磨蹭就恼火,该静下心来想想孩子为什么磨蹭,对症下药才能解决问题。还有就是家长不可急功近利,改掉孩子身上的坏毛病也不是三两天就能解决的,要给孩子一定的时间慢慢改变。以上七点问题和解决方法希望对家长们有所帮助。

如何纠正孩子常见坏习惯


妈妈应该如何纠正孩子的常见坏习惯呢?孩子有些坏习惯是容易犯的,妈妈对于孩子的这些坏习惯可不能视而不见,一定要好好纠正,以下就是建议!

不主动收拾玩具

孩子的东西总是很多,他的房间也是乱糟糟的:衣服、鞋袜到处乱放;游戏时,玩具散落在房间的各个角落。但当游戏结束,家长要求孩子收拾时,孩子总会说,我不会,你来帮我收拾吧。

专家建议:国际著名亲子沟通专家阿黛尔·法伯表示,家长首先要降低期望值,不要将过多的意愿强加到孩子身上。在孩子不愿意收拾的时候,可以尝试 以下几 种方法,与孩子对话时,用“一……就……”开头,比如“玩具一收拾好,我们就出去玩”;家长也可以将收拾玩具当一项游戏,比如设定宝宝在5分钟之内收拾 好,收拾不好的玩具就归妈妈所有;最好在让孩子收拾的时候,让他有所选择,比如“你想先收拾积木还是弹珠?”这样的提问能让孩子不知不觉去收拾。实际上, 有很多习惯孩子会跟父母学习,所以父母在用完东西后,最好也能将其归还原位。

吃饭不按点儿,要追着喂饭

“欣欣,来吃一口吧,你不吃妈妈就把这些好吃的都吃掉了。”一到吃饭的时间,欣欣妈就会一手拿着勺子和碗,一手拿着欣欣喜爱的玩具,从餐厅到客厅,满屋子追着喂饭。这种喂饭方法在很多家庭中并不少见,甚至成了家长的心病。

专家建议:会满屋子跑的孩子已经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知道饥饱,此时最重要的是培养他良好的饮食习惯。可以采取三步走的策略,首先,固定进餐 地点和时间;其次,尝试行为疗法,在孩子不吃饭的时候不要祈求央告,稍微“冷落”一下,之后孩子可能会自己找家长要吃的;最后,设置一些奖励和比赛。比如 设立一个奖励表,孩子吃饭专心时,就及时在表里贴上一个小贴画,这样也能鼓励孩子好好吃饭。或者跟大人进行吃饭比赛,通常有这样的激励,孩子会更愿意主动 吃。

抓着零食不放手

无论是小商店还是家里,孩子们的身边总围绕着各种各样的小食品,饼干、糖果、膨化食品、果脯、果冻、冰淇淋……不少孩子正餐不好好吃,零食却不离手,甚至吃饭都热衷于选择洋快餐。

专家建议:家长首先要控制住给孩子买零食的量,越小的孩子越要控制。其次,多和孩子一起动手做一些新鲜的食物,比如颜色鲜艳的番茄、土豆等,培养孩子对天然食物的兴趣。最后,如果实在要选择零食,可以选择一些没有添加剂的坚果类食物,转移孩子对零食的注意力。

特别爱看电视

许多孩子被电视里的动画片、广告片吸引,一看就是几个小时,甚至可以不吃不睡。还有孩子爱玩新兴的平板电脑,触控游戏一玩就停不下来。

专家建议:要逐渐减少孩子看电视的时间,但不要强行关掉,可以慢慢减少。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选择电视节目,并从电视中学到知识。家长自己也要以身作则,控制看电视的时间。

霸道,不和小朋友一起玩

好吃的东西习惯“独享”,喜欢的玩具不准别人碰,和小伙伴玩耍时总要别人让着。

专家建议:对孩子的这种霸道行为,千万不能着急,要循序渐进的改进。孩子的游戏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首先是平行游戏,孩子各玩各的;然后是合作游戏,两个孩子一起完成;最后是集体游戏,比如老鹰捉小鸡等。千万不要因为孩子霸道,而限制他和其他小朋友接触的机会。

孩子爱说大话如何纠正


孩子爱说大话如何纠正孩子说大话的毛病!很多幼儿都有过说大话的经历,而且他们通常都说得理直气壮。当说大话变成一种习惯,孩子的夸夸其谈、盲目自大就会成为不自觉的行为,而孩子的虚荣心也会越来越强。

很多幼儿都有过说大话的经历,而且他们通常都说得理直气壮。当说大话变成一种习惯,孩子的夸夸其谈、盲目自大就会成为不自觉的行为,而孩子的虚荣心也会越来越强。本篇文章将介绍幼儿说大话的心理和一些方法能帮助孩子少说大话。

“上星期叔叔带我捉蚯蚓,在地上挖呀挖呀,挖出好多条,我还把它们放在脚上、手心儿里,可好玩了……”4岁的冬冬眉飞色舞地跟小伙伴讲他的“壮举”。站在一旁的妈妈禁不住皱了皱眉头,因为冬冬的讲述的确夸大其词。其实,不少幼儿都有过“吹牛”的经历,而且他们通常都说得理直气壮。

孩子为什么会有说大话的行为?

1、听话“断章取义”

三四岁孩子的专注时间有限,“听话”也有所侧重。其注意力全在自己关注的事情上面,忽略了妈妈提的条件。同时,要求孩子听一遍,就能把妈妈说过的话全部、清楚地记下来,的确比较困难。由于这个记忆上的“失误”,孩子在回忆妈妈说过的话时,便会用自己希望的样子代替记忆中不确切的部分,说出来的话自然就难免有“吹牛”的成分了。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听话”的丢三落四状况会有所改变,理解力也会提高。

2、谁都不如我

如果孩子听到的都是表扬和赞美的声音,久而久之他就确信自己是最优秀的。为了表示自己的“强大”,往往以炫耀和吹嘘使自己表面占上风,以获得心理平衡。也有的幼儿,自尊心强,好胜心切,把话说得大大的,以压倒对方来维护自尊。另外,当三四岁的孩子想引起他人注意,让别人了解他的“壮举”时,也会夸大其词。

3、想象惹的“祸”

孩子富于幻想,天马行空。但由于年龄小、生活经验少,认知能力不强,经常将现实、想象和愿望混淆起来,说出一些“大话”,比如想象着自己在海洋馆里穿上潜水员的衣服,和大鲨鱼比赛游泳。这与孩子的年龄、心理特点有一定的关系。

听到孩子说大话怎么办?

当说大话变成一种习惯,孩子的夸夸其谈、盲目自大就会成为不自觉的行为,而孩子的虚荣心也会越来越强。下面这些方法能帮助孩子少说大话。

1、还孩子一个真相

一旦孩子的话与妈妈的“原版”相比走了样儿,妈妈一定要还事情一个本来面目。否则,孩子很容易将自己曲解的内容和想当然的成分信以为真。

2、强化自己的说法

妈妈讲话时母子一定要对视,语速要慢,确认孩子听明白了。另外,不妨多说两遍,指望这么小的孩子听一遍就能记住是不可能的。

3、争强好胜与实事求是

好孩子是夸出来的,但夸奖要恰如其分,引导孩子学会正确地评价自己。父母不妨对孩子的争强好胜给予肯定,但也要策略地告诉他们:争强好胜不能夸大其词。使之明白:实事求是不丢面子,言过其实才是不受欢迎的。同时,恰当引导孩子的好胜心,多鼓励。

4、孩子也要换位思考

当听到孩子夸耀自己、贬低同伴时,父母应悄悄提醒他:“如果小朋友这么对待你,你心里怎么想,是不是很不舒服?”启发他将心比心、设想一下他人在遇到类似情况时的感受。让他意识到,处处占上风的孩子,会受到同伴的嫌弃,最后就没有朋友了。然后,再给他们一些建议,比如,当他下一次想吹嘘自己有多棒时,就先来告诉爸爸和妈妈吧,“我们愿意做你的听众。”这不但能抑制孩子吹牛,还能帮他学会尊重别人、为他人着想。

5、利用“大话”激励孩子

孩子的“大话”,有助于父母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趁机引导他们分清哪些是真实的、哪些是自己想象和期望的。告诉孩子,有愿望是好事,我们要从零开始,好好学本领,朝着这个目标努力。比如,要想在海洋馆潜水,就得先学会游泳,且要坚持不懈。学潜水是第二步。

6、多带孩子去“开眼”

经常带孩子实地学习,了解事物的本质特点。有了这个基础,即便孩子的思维信马由缰,其想象也能远离不切实际的“吹牛”。

育儿观念:如何纠正孩子的任性


育儿观念:如何纠正孩子的任性

有家长问:孩子特别任性,想要的东西一定要得到,否则就哭闹不停。你教他知识或做什么事,他都不情愿,他想自己去做,但他又不会。像这种情况该怎么教育?

经常有家长问这样一个问题。

什么叫做“任性”?任性就是放任自己的性子,不加约束。换句话说,就是不管条件允许不允许,能做不能做,也不管有害无害,不听别人劝说,一切总由着自己的性子来,为所欲为。他想要得到的东西,不管能不能得到,他非要得到不可,不然的话,就哭个不停;家长让他去做什么事,他要是不想做的话,就是说下大天来,他也不做。用通俗的话说就是一个字:“拧(去声)”。用书面语言表达,就是“执拗”。

面对这样的孩子,让家长急不得,恼不得,感到一筹莫展,束手无策。怎么办?

首先弄清楚任性是怎么一回事。

任性是一种性格。性格有积极和消极之分,比如,“执着”是为正当目标的不懈追求,是“心的坚定”,是负责任的表现,是积极的性格,是褒义的;而“任性”是为不正当目标的顽固坚持,是“心的放纵”,是对己对人不负责任的表现,属于消极的性格,是贬义的。

任性的孩子会经常感到委屈、不顺心甚至痛苦,经常痛哭不止。因为他认为周围的人和事都是故意跟他过不去,跟他作对。久而久之,很容易酿成心理疾病。应该设法尽快纠正。

第二,要明白任性是怎样形成的。

人的性格取决于遗传、教育和环境三个要素。任性也不例外。孩子任性,并不完全是天生的,但跟父母的遗传也有很大的关系。你看,妇产医院里刚刚生下来的孩子就有不同的性格,有的哭声很舒缓、轻柔,哭一会儿就自行终止了;而有的孩子就哭声很大,声嘶力竭,很“夸张”,很“玩命”,一哭起来还没完没了。孩子一生来来就显现出了不同的性格。

所以,发现孩子任性,家长要首先反省一下自己的性格和习惯。如果是自己的性格、习惯遗传给了孩子,你可得尽快改一改。不然的话,孩子就很难纠正。

孩子任性往往跟家长处理孩子问题的态度和解决方式方法有直接的关系。比如家长过于蛮横、粗暴、武断、不讲理,往往会促使、强化孩子任性。

比如,有的家长面对任性的孩子,不是说服疏导,循循善诱,而是跟孩子对着干,说“你拧?我比你还拧!”甚至把任性的孩子痛打一顿。这样,以任性对任性,会事与愿违,因为孩子根本不知道错在哪里,会使孩子变得更加任性。因此,家长要改变教育方式方法。

第三,如何对待和纠正孩子的任性。

1.面对孩子任性,家长首先要克制自己情绪的冲动,不要着急、上火、激动、发怒。遇到孩子任性,家长先急了,于事无补,反而会有“暗示效果”,家长的情绪会起感染的作用。

2.家长能规劝就耐心规劝,若规劝无效,或是换个家长规劝。世界上的事,总是一物降一物,这个家长说儿不服,换另外一个家长可能会服服帖帖。

3.遇到孩子任性,也可以先等待、缓冲一下,不要急于着手解决。先“冷却”一下,等孩子的情绪平静下来再做处理,可能效果会好一些。这就是让“时间”帮助解决问题。

4.孩子的情绪和注意指向往往不大稳定,可以利用孩子的这个特点,设法转移孩子的注意力,把孩子注意的方向引导一下,迁移到其他的事物上,可能就会使孩子的情绪渐渐平静下来。

5.必要的时候,家长暂时的“让步”也不失为一种策略。原则不让步,策略上可以灵活。

感谢您阅读“幼儿教师教育网”的《孩子的不当行为该如何纠正?》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教育孩子的方法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yjs21.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幼儿园教师该如何听课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