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原则,合理引导,让孩子抵制超市里的种种诱惑

11-14

我们要做孩子的朋友,帮助孩子在学习中成长!家长要对教师多些理解、多些帮助,以教师为主体,促进孩子健康、和谐发展!那么,怎么充分利用家庭与校园之间的资源对幼儿进行教育呢?考虑到您的需要,小编特地编辑了“坚持原则,合理引导,让孩子抵制超市里的种种诱惑”,欢迎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

坚持原则,合理引导,让孩子抵制超市里的种种诱惑以前,和xx一起出来玩的时候,每次总是要以逛逛超市为结束。一方面,是因为家里的日常生活嘛,总是需要柴米油盐的,或者就顺便从超市买点熟食回家,省的做饭了。另一方面,也要给xx买上一点小小的零食什么的。渐渐的,我发现,xx迷恋上了逛超市,而且几乎每天总是要习惯的说上一句:去xxx超市逛一逛贝,然后,再得到一点点的零食。

一段时间以后,我逐渐的发现了一些问题,其一,xx以逛超市为习惯,也就养成了每天买东西的习惯。这个习惯让我很别扭,小孩子嘛,怎么可以这样呢,难道觉得买东西是天经地义的?其二,有的时候,在超市里面,看到吃的,喝的什么,xx总是会顺手的就拿过来往嘴里放,搞的我最后总是拿着一堆的包装纸去结帐。我问他怎么能这样呢?xx就会理直气壮的回答我:那我渴了呀,或者说:别的孩子也这样呢。

我决定一定要改掉这个坏毛病。

为此,我决定从三个方面着手:

第一、只允许周末去超市

这个是我和xx的第一个约定,平时每天从幼儿园回家的时候,可以在外面玩,可以到市场去买点新鲜的水果之类的,但是不能去超市。

xx问我:那什么时候可以去超市呢?

我告诉他:不上幼儿园的时候就可以去超市。

一开始,xx明显的很不适应,总想着要往超市跑。我极力的控制他,不让他去。一来二去一天两天的,xx就适应了,平时再也不说去超市的事情了。

第二、不能随便的买东西

小孩子到了超市,面对着琳琅满目的商品,总是会觉得十分的好奇,碰到好看的或者好吃的东西,也总是伸手想要。在超市,我们经常能看到这样的场景:家长推着满满一车的商品在排队交钱,而这一车的商品中,大部分是买给孩子的,或者是吃的,或者是玩的,总之,应有尽有。我自己很不赞成这样的做法,也因此拒绝这样做。为此,每次去超市之前,我总是要和xx约定好,可以买什么,不可以买什么,并且,我很严肃的告诉xx两点:一、答应的事情一定要做到,无论是孩子,还是大人;二、答应的事情不能随便的更改。

因此,每次在去超市的路上,xx总是会问我:我可以买玩具吗?

我说:不可以。

xx问:那我什么时候可以买玩具呢?

我说:你过生日的时候可以买。

xx问:那我可以买巧克力吗?

我说:可以。

这个对话的结果就是最后的结果。我答应xx的事情,就一定要办到,这也是我和xx互相之间的约定。正是因为彼此遵守约定,才能让这个规律能够顺利的执行下去。

第三、不能随便在超市里吃吃喝喝

在超市里,经常会碰到这样的孩子,渴了,就打开水直接喝,饿了,就打开包装直接吃,最后,家长拿着一大堆的空包装袋交钱。对于这种现象,有的家长会觉得无所谓,觉得只要最终把钱交了就行了。可我不这么认为,先交钱,后食用,是一个基本的原则,为什么会因为孩子年纪小就违背这个原则呢?

反之,就是因为孩子小,才更应该坚持原则,为他们今后的成长立下良好的规矩。

我告诉xx:不交钱,就不能吃,这个是个很不好的做法。交了钱之后,才可以随便的吃喝。

xx一开始很不理解,又哭又闹,还和我喊:我渴。喊的我很心慌,很心烦。我也明白小孩子的忍耐力很弱,尤其是在口渴的时候,更是一分钟都不能等。很多时候,我也想放松一次,让xx吃他想吃的东西,喝他想喝的水,但是,这次放纵了,那下次怎么办呢?

因此,我决定绝对不能开这个先例。

为此,每次去超市时候,我总是要随身带上个水壶,如果真的是渴了,就喝自己带的水,如果饿了,那就等到交了钱之后再吃。

哭闹了一阵,xx也就适应了。

正是因为这三个做法,或者说是我的坚持,更或者说是我和xx彼此的遵守约定,诚实守信,才能让逛超市成为一件非常愉快的事情,而xx,也逐渐的成长成了一个守规矩的好孩子。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小编推荐

坚持“随机教育”的原则


无论何时、何地,都有教育资源。不论是随机教育还是有意识的正常教育孩子,都需要家长有一定的耐心和细心,灵活地吸引孩子注意力,抓住现实生活中的机会进行随机教育。例如:吃饭的时候,可以告诉孩子坐位姿势的重要性,浪费粮食的可耻性,可以说说各种食物的营养价值、让孩子了解挑食的危害性;过马路时,可以让孩子认识三个指示灯,并了解基本的交通知识;还有诸如带孩子买衣服时能有意识地引导孩子认识服装的分类、颜色和售货员讨价还价的技能,孩子自己会跟着大人模仿,时间久了不就学会自己购物了吗?

六、找机会和孩子一起分享成果

和孩子一起分享童趣和成果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家长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和精力灵活把握。如学校要求做教玩具,父母就可以和孩子一起动手制作,和孩子一起分享制作成功的乐趣。又如带领孩子献爱心,哪怕是一毛钱,一份不起眼的礼物,都能代表一颗善良的心,都会影响孩子的一生。这些活动并不是需要家长天天这样去做,只要家长能在特殊的日子里和孩子一起体验这份浓浓的关爱,这一定会起到很好的教育目的。

我们深知,女儿的每一步成长都浸透着老师的心血和汗水,真诚感谢帮助我女儿获得知识、快乐成长的老师们!

正确引导“坚持己见”的孩子


宝宝两岁,自我意识有了很大的发展,遇事自有主张。如果父母对宝宝的主张强行压制,他就可能要“坚持己见”,父母往往会认为孩子变得不听话了。其实孩子犟不犟,与父母的态度关系很大。父母不妨用启发的方式,慢慢引导孩子把倔强变成一种正向的力量。

避免情绪失控。当孩子出现倔强、反抗的行为时,父母应先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和他讲道理,教他学会尊重别人,并学习控制自己的情绪。

转移注意力。当您感觉到孩子开始浮躁不安时,可用他有兴趣的事或物品吸引他,来转移他的注意力。

放弃你的关注。父母的干预越多,孩子倔强的脾气可能越强烈。当孩子在闹脾气时,有时是带有试探性质的,父母表现得越在乎,他可能越过分、越吵闹。所以,不妨冷处理,等他安静下来后,再给孩子讲道理。

使用隔离法。孩子变得不可理喻时,可以把他带到一个安静的地方,告诉他:“如果你觉得不生气了,再过来和大家一起玩。”但必须注意隔离处的安全性,也不能让孩子感到恐惧。

面对面沟通。父母有时不免会主观认为,孩子应该听话、顺从,而不应该反抗。其实,不妨把专利、命令的语言沟通形式改为双向的沟通,让孩子有表达意见的机会。

七个原则 让孩子学会宽容


“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宽恕之道”是中国伟大的教育家孔子一以贯之并且躬身践行的理念。宽容这一伟大的品德不仅没有随着时光的流逝而黯淡,它绽放的光彩反而愈加绚烂多姿。童年时光对人的一生有重要影响,因此,许多良好的意志品质都需要从幼儿时期就开始培养。那么,如何培养才能让宝宝们学会宽容,学会原谅别人呢?下面,小编精心为您总结的知识希望能够为您分忧解难。

在目前独生子女“自我中心”意识较为严重的情况下,如何教育孩子学会原谅别人呢?

1.宽宏大量

大人要做孩子的榜样,遇到矛盾或冲突时能宽宏大量,不计较得失,能够高姿态,不怕吃点亏,“能饶人处且饶人”,以此使孩子受到熏染与教育,孩子才能在相应的时候做到原谅别人。

2.以诚相待

告诉孩子对朋友要以诚相待,对其错误要帮助改正。要让孩子知道,原谅他就是给他改正的机会,宽容忍让有利于增进友谊。

3.取长补短

创造机会让孩子多接触同龄人,在交往中互相取长补短,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及社会适应能力,养成良好的性格。

4.反思起因

疏导、转移孩子对矛盾结果的注意力,反思起因,检讨自己的过失,宽容伙伴的缺点与失误行为。

5.反面引导

必要时,让孩子体验一下不原谅别人的害处。因为总是与人斤斤计较,毫不容人,小朋友们就会害怕或不喜欢与你做朋友,不会原谅别人,也得不到别人的原谅。养成霸道、蛮横、自私、无情的坏习惯,容易被孤立,今后走入社会会吃大亏。

6.分清是非

教给孩子掌握原谅的标准。分清是非,正确处理所发生的问题,哪些应采取原谅的做法,哪些不可以原谅。首先要明白原谅、忍让不等于没有原则,不是放弃批评与反抗。

对小是小非,没有严重后果的个人冲突,无意的损伤等尽可能的不要计较,要加以忍让与原谅。对影响友谊与集体荣誉,会造成较大损害或故意做出的破坏行为等,绝对不可容忍,更不可原谅。但要采取灵活的方式,诚恳的态度去加以批评、制止。

切忌粗鲁简单,不注意场合、分寸,或言辞过激、盛气凌人。这样不利于纠正错误,反会增加极抵抗情绪,起相反的作用。

7.适当介入

当孩子在交往中遇到矛盾和纠纷时,爸爸妈妈可适当给予抚慰,并帮助孩子分析事情发生的原因,找出自己或别人的不对之处,明辨是非后,妥善处理。

小编总结:想要孩子学会原谅,就要让他们认识到宽容的积极意义以及斤斤计较的不良后果;与此同时,还要在日常生活中让孩子多多接触不同性格的同龄人,接受差异的孩子往往更容易原谅他人。学会原谅的宝宝不仅能够在未来的社会中拥有更加良好的人际关系,而且,还能够与父母之间进行更加和谐的沟通与交流。爸爸妈妈们一定要努力哦。

如何提高孩子的抗诱惑能力


聚会上的可乐

聪聪妈妈带着聪聪和朋友一家吃饭,朋友点菜时问孩子,“小家伙,想喝点什么?来个可口可乐。”妈妈赶紧说:“不给他喝可乐,在家也是不让他喝的。”朋友说:“今天大家高兴,喝一点儿没关系的。”妈妈不好意思再拒绝,就这样,聪聪借机满足了自己的“可乐瘾”,一人喝掉一个大桶可乐。

妈妈支招:想办法让孩子自己说出“不喝可乐”的话,这是最成功的。既不会驳朋友的面子,又让孩子很高兴,然后乘机再表扬孩子,这是一个良性循环。当然,如何让孩子自觉表达自己不喝可乐的想法,这要家长在平时生活中,根据孩子的情况,多做些工作才行。

专家建议:家长吃饭前可以跟朋友说好,不给孩子要可乐。最好平时就常给孩子灌输“白开水最健康”的认识,当孩子在饭桌上能自动说喝白开水的时候,需要在场朋友配合夸奖一下孩子的做法。另外,如果孩子实在爱喝,可以在家里适当喝一点,因为越禁止的东西,孩子就越想得到,以至于想尽办法。孩子的行为,通常靠心理决定。比如限制喝可口可乐,限制出去玩,这时他的心里就会积累不快,就算被迫去看书、写作业,注意力和学习效果也不会高。而且这种不愉悦感会越来越重,甚至产生厌学的后果。相反,如果让孩子痛快地玩一会儿,获得愉悦感后会更听话,服从家长的管理。

朋友给的果冻

奶奶带顶顶上街,正巧遇见多年没见的朋友。朋友非常喜欢丁丁,转身到超市买来果冻。小孩子当然喜欢这些五颜六色好吃的玩意儿,高兴极了。因为在这之前,奶奶和妈妈都知道小孩子吃果冻,发生意外会危及生命,所以顶顶从来就没见过果冻。奶奶很为难:顶顶认识了果冻,以后经常吃可怎么办?

妈妈支招:我的宝宝第一次吃果冻也是邻居给的,所以这种好心的“诱惑”还真是不容易拒绝。因为没有拒绝,而且孩子也一再要吃,后来我想了个办法——把果冻放进冰箱冻上,让孩子吃“果冻冰淇淋”,吃之前把果冻切成小块,而且孩子吃的时候一定要在妈妈的“监视”之下。

专家建议:像果冻这类小食品最好不让孩子吃。回到家里要想办法“处理掉”。比如为了避免他吃,可以引导地问:“是不是爱吃果冻呀,分奶奶、妈妈吃点好不好?”以分散他的注意力。

禁止孩子做某件事,一定要让他清楚其中原因。不然孩子不但不会听还会对家长产生逆反心理。

要重复正确的认识,加强练习。如果孩子又犯同样的错,当时就要给予明确的态度,如果孩子改正了以前做错过的事,也应该及时给予表扬,让他在赞扬声中不仅感到愉快,还强化了他的道德行为。家长要抓住机会,让孩子养成好习惯,把习惯了的道德行为当作自然而然的事,自觉自愿去做。

小朋友家的电脑

同班小朋友家买了电脑,小飞觉得新鲜,经常泡在小朋友家玩,叫都不肯回来,我们怕影响孩子的视力,本来打算稍晚一点再让他接触电脑。可现在是严令他不去玩呢,还是给他买一台?

妈妈支招:我认为还是应该买的,关键是如何让电脑“为我所用”。在孩子完成一些任务后以奖励的形式满足他的愿望,这样孩子知道机会来之不易,也会在以后提出要求时多加考虑。

专家建议:家长要做的是帮孩子学会控制玩电脑的频率和时间,可以定个计划,并且最重要的是,要让他完成一件规定的事情才可以给他买电脑,比如学会一项家务、考试成绩高等,让他从小就知道只有付出才会有收获的道理。

给小朋友送礼

女儿刚上幼儿园时,班上的小朋友过生日时会请大家吃蛋糕,后来逐渐发展到发碗装方便面。眼看着女儿的生日要到了,女儿迫不及待地问我:“妈妈,我们干脆给班里的小朋友每人送一个书包吧!我想让别人都知道我过生日啦!”我不知道如何应对女儿,答应吧,肯定不对,不答应吧,是不是有些小气了?

妈妈支招:女儿的攀比其实是“逼”出来的。最好用自己的体谅化解孩子尚未成型的攀比心理。可以与女儿商量:“妈妈有个好办法让大家都能给你过生日。我们给班里的小朋友每人送一支铅笔,然后请他们用这支铅笔画幅画,送给你作生日礼物好吗?你想想,如果大家都给你画画,那该多有意思呀!”女儿肯定会一脸灿烂的。

另外,还可以规定用一定的钱让小朋友来祝贺生日,给孩子一些“权利”,让他自己做主,自己支配,自己选择。有一次,我和女儿一起回家,女儿想打车又要喝饮料,我就说:“我身上只剩下10元钱了,现在把钱交给你,要么打车,要么买奶茶,你来决定。“这时女儿接过钱,想了想:“妈妈,我们先买两杯奶茶,你一杯我一杯,喝完了再一起走回家,好吗?”我觉得让她学会取舍比我给她任何建议要好。后来,女儿走累了,就坐在超市的投币摇摇车旁休息。以前,她一看到投币摇摇车就想坐,而这次她却说自己长大了,不坐了。由此一来,孩子管理和规划能力得到了锻炼。

专家建议:当孩子有某种欲望时,要引导他从别的方面思考。比如引导孩子思考送铅笔是不是比送书包更好,是不是又节省效果又好。又如当你决定给他买一样玩具之前,试着让你的孩子画出他想用这样玩具派什么用场,然后和孩子一起讨论这件玩具的用处。通过这些引导,孩子能更好地表达他想从玩具中得到些什么。接着你就可以谈一些重要问题:“是不是因为在电视上看到了,你就想要它?是不是因为它看起来很好玩,所以你想要?”这可以帮助孩子判断和思考事物好坏,也是提高抗诱惑能力的第一步。

该不该坚持让孩子学才艺?


以前有一种旧观念:为了孩子将来能顺利考学、顺利找工作、在社会上有一技之长,或者别人学了我也不能落后等等原因,逼着孩子学习艺术,结果孩子学得特别痛苦,大多数人中途放弃。

现在又见一种新问题:新一代的父母观念不同了,认为首先要尊重孩子的兴趣爱好和自主权,如果孩子喜欢就学,不喜欢就不学,结果又有一大部分人半途而废。

后者放弃和前者的不同在于,艺术老师常常会说:“可惜了。”

学钢琴打了昂贵水漂

3岁的男孩晨晨上幼儿园,从第一天入园就没有哭闹,因为他一见到那架发亮的钢琴就要爬上去。几天之后,才能讲清楚话的晨晨开始向妈妈要钢琴;几个月后晨晨妈熬不住给他买了4000块钱的雅马哈电子琴,可以发出和钢琴一样的音色。密密麻麻的彩色按钮开始让晨晨新奇了一阵,但没过多久,他就把电子琴扔在一边,继续闹着要钢琴。

“这是不是明显的兴趣倾向?”晨晨妈很犹豫,“孩子还太小,而且学琴太苦了;但如果他真有天赋呢?怎么办啊!”又坚持了几个月,最后以家庭会议方式决定:出资15000元买一架钢琴。而晨晨爸到最后也保持反对意见,并以不出钱作为抗议,晨晨妈只好动员外婆一起买了钢琴。

既然买了钢琴,就不能只拿来按着玩。晨晨妈请了口碑很好的幼儿钢琴教师,开始对晨晨进行系统培训。最初几个月,晨晨很快就能弹简单的曲子,玩的时候也常常嘟嘟囔囔地哼着曲子,晨晨妈很为自己的决定感到欣慰。

但好景不长,一年以后,钢琴已经落满了灰尘。“他现在更喜欢变形金刚和孙悟空,《西游记》的全套DVD各种版本都要买,反反复复看了好几遍也不厌。”晨晨妈无奈地说。

才艺练到中学渐放弃

这就是新问题的根源所在。钢琴老师告诉记者,幼儿有很强的好奇心和探索的欲望,当看到键盘乐器叮叮当当时,内心便充满了神奇和乐趣表现为随心所欲地敲打、沉浸在乐器所发出的声音中,这并不一定就代表着孩子在乐器方面有较强的天赋。

孩子在学琴中出现的半途而废现象,多是因为他发现,有很多知识需要自己开动脑筋记忆、存在难度等,跟自己敲敲打打的乐趣相差甚远,或者是发现有别的小朋友比自己弹得好———他的兴趣便会急速下降,这些都很正常。只是在这个阶段,家长的态度非常重要,放弃当然容易,但也许真的就放弃了一颗好种子。

执著坚持也是教育目的

一位少年宫的小提琴老师告诉记者,学艺术没有不吃苦的,以前的家长一味地让孩子吃苦,忘记了培养兴趣;现在的家长只顾着兴趣,却舍不得让孩子吃苦。“艺术名家、大家也都是勤学苦练出来的,当然他们坚持的一个前提就是有良好的基本条件和兴趣,这三者缺一不可,”这位老师说,“其实,很多学生在学习了一两年后放弃非常可惜,因为一年恰恰是一个关卡,绝大多数人是在一年内被淘汰的,可以说,坚持过一年就成功了一半。”

这些当年就是吃苦学成的艺术老师们都认为,学会什么叫执著坚持也是学习艺术的一个重要目的,不管以后是否从事艺术行业,这都是应该具备的重要素质。

寒假 8招教你让孩子合理安排时间


第1招:用好手表和闹钟

孩子做事拖拉,很大原因是因为孩子们总是在做事时忘掉时间。闹钟却从来不会忘记任何事,除非你忘了给他上弦,而且闹钟的铃声具有一种家长没有的权威,有时候“铃一”比家长的“该起床了一”更有效果。还可以把时钟设定成在白天时每半小时报时,这样孩子在家时,也会有点“紧张”气氛了。

第2招:一心一用

要想让孩子利用好时间,首先就要让孩子养成一心一用的好习惯。专心致志的品质其实是可以后天培养的,最切实可行的方法是从生活入手。比如,穿衣、吃饭、收拾书包、洗衣服等生活上的事情采用限时完成法,需要多长时间,事先和孩子一起设定好,然后督促孩子以最快的速度保质保量地完成。这样的计时劳动、计时阅读、计时讲故事等小竞赛,会有不错的效果。或者和孩子一起亲子阅读,特级教师主编的《新华学习报纸书》内容丰富,生动有趣,适合开拓孩子的视野,扩展知识面,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好书是孩子受益一生的良师益友。

第3招:一心二用

时间的流逝是随时随地的,教孩子利用好零碎的时间,在一心一用的基础上学会一心二用,也可以提高孩子的效率。比如在晨跑或洗澡时听英语录音,在盥洗池旁贴一张词汇表,每天刷牙时熟记一个生词……

其实,这正是“统筹方法”的运用。当然,这种一心二用一定要在保证不影响“正事”的完成效果的基础上进行,更重要的一点,一定要坚持不懈。

第4招:多花5分钟

5分钟,一个不起眼的时间,可如果利用好这5分钟,会让很多事情变得简单和高效。比如,每天让孩子在做完作业后,坚持用5分钟的时间检查一下,或者预习一下明天的功课,那就会让孩子省去很多修改错误的时间,而且在第二天的学习中会感觉轻松;让孩子用5分钟检查一下有没有遗漏东西,这样就会省掉他回来取东西所花费的时间。

让孩子养成多花5分钟整理东西的习惯,把常用的与学习有关的东西都放在伸手可及的位置,将重要的学习用品和资料用一个纸箱或抽屉装好,避免用时东翻西找,浪费时间。当孩子养成随手整理的习惯后,效率自然会有质的提高。

第5招:跟孩子来个约会

守时是当代社会一个十分重要的品质,让孩子养成言而有信,准确守时的好习惯是十分重要的。比如,在孩子看电视或玩电脑时,要事先约定多长时间,约定的时间一到,马上就要停止;在带孩子出去玩时,要求他在约定的时间内收拾好自己的东西,如果不能按时,就以取消活动来作为惩罚。经过几次这样的约定,孩子自然会形成看着时间办事的习惯了。

第6招:教孩子说“不”和“请”

“他们非要让我去打游戏……”,“她们要我一起去买东西……”从众、合群,几乎是所有孩子的脾气,虽然并不情愿,但对别人的请求不会说“不”,让孩子的时间就这样浪费掉了。一个词怎么也想不起来,一道题就是不会做了,孩子却不向家长和老师请教,虽然自己解决问题的精神可嘉,但学习会求助别人,学会说“请问……”却是当代社会十分必要的。因为一个人毕竟不能当全能冠军。

让孩子面对诱惑学会拒绝,面对超过自己能力的问题时学会求助,是养成高效习惯的必要条件。

第7招:孩子的时间“相对论

自己喜欢的事,1小时相当于1秒钟:不喜欢的事,1秒钟相当于1小时。这是对著名的相对论最简洁的解释。对于孩子来说,当他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时,一两个小时也不觉得久,而且做得很好;而当他不情愿地做自己不喜欢的事情时,每过5分钟就要抬头看看表,而且做事也是拖拖拉拉耗时间。

相对论是无法改变的,但家长可以引导孩子的兴趣,把枯燥无味的学习变得轻松一些。这样,孩子做事时自然会变得高效起来。

第8招:别跟生物钟对着干

除了挂在墙上、戴在手上的钟表,还有一个看不见的时钟影响着我们的生活,这就是生物钟。当孩子在午饭后或“开夜车”时昏头昏脑,家长就不要指责孩子效率不高了,因为没有人能跟“生物钟”较劲。当然,生物钟也是可以利用的:在一天中,让孩子利用早晨精力最充沛的时间抓紧学习较难的功课,解决较复杂的问题;也可以安排孩子在每天的同一个时间段学习同一科目,久而久之,生物钟就会记住这个规律,每到固定的时间就会形成兴奋点,从而使孩子的学习更具效率。

另外,心理学研究表明,成年人注意力集中一次最多50分钟,而孩子年龄越小注意力集中的时间越短,因此我们不能让孩子连续学习时间过长,否则自然会让孩子效率下降甚至产生副作用。应该让孩子每学习30-45分钟,就休息10-20分钟。

如何让孩子有坚持到底的好习惯?


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不少孩子做事情虎头蛇尾,三分钟热度,刚开始时认认真真,却做不到有始有终,时间稍长就坚持不下去了,让我们家长大伤脑筋。培养孩子坚持不懈的品质,需要我们的耐心和智慧。

一、6岁前,孩子的坚持性水平有何特点?

1、1.5-2岁儿童的坚持性开始萌芽,但3岁之前坚持水平较低,儿童在1.5岁-2岁时已经出现坚持性萌芽,支持儿童在短时间内坚持进行某种感兴趣的活动。儿童到3岁时,坚持性发展的水平仍然较低,他们坚持的时间较短,如果遇到小小的困难,或者任务比较枯燥,一般会失去坚持完成任务的愿望和行动。

2、3-5岁对培养儿童的坚持性非常重要,5-6岁孩子的坚持性进一步提高。

3、3-5岁儿童能按照一定的道德标准和日常规则来做事情,初步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5-6岁的儿童已经能主动克服困难,有时会坚持把事情做完。如坚持画完一副画再去玩,坚持自己穿脱衣服等。他们开始具有一定程度的自控能力,同时也积累了一些抗挫折的经验和能力,逐渐能接受心理暗示,从而加强坚持性。

二、父母如何培养孩子坚持的好品质?

1、父母在与孩子的接触中,应该注意培养他们的任务意识

家长可以给孩子一些力所能及的任务,孩子在执行任务前,家长要明确任务的重要性及目的,使其明白任务是自己应该且必须完成的,鼓励他们坚持完成自己所承担的任务,从而培养其任务意识。家长可以适当创设一些有一定困难的任务,当儿童在困难中产生退缩行为时,家长及时给与指导与帮助,让孩子懂得在完成任务时难免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要以正确的态度面对困难,积极相处解决办法,从而培养坚持到底完成任务的良好习惯。

2、不要打断孩子正在进行的活动

家长会处于关心,不分时间、场合经常打断正在专心做事的儿童,这也是使他做事不能有始有终的原因之一。当孩子正在看书时,妈妈不时地问他“要不要喝水”,在看书过程中,孩子不断地被打断,读书的兴趣自然会受影响。儿童的思维活动需要连续性,经常受到干扰,他的心就静不下来,坚持性就无法养成了。因此,当孩子正在一心一意做事时,父母一定不要打扰他,给他一个沉下心来做事的氛围,长此以往,孩子的坚持性会有提高。

3、利用不同的游戏,培养孩子的坚持性

在角色扮演的游戏中促进孩子坚持性的发展。通过这种游戏可以使孩子履行好角色的职责,提高他们对游戏的专注性和坚持性,从而培养他们的坚持性。安排孩子感兴趣的体育活动,告诉他们人人都要坚持游戏规则,要不然就要受到惩罚,通过这样的方式来促进儿童坚持性的培养。游戏目的:在体育游戏中培养孩子的坚持性,以“小目标”促进“大目标”。具体游戏:家长给孩子今天的目标是围着院子跑2-3圈,对完成任务的儿童加以表扬。一星期后给儿童的任务是绕着院子跑4-5圈,就这样一天天坚持,久而久之,便能达成“大目标”。

4、针对不同坚持性类型的孩子,父母采取不同的教养策略。

儿童的坚持性行为大致存在着兴趣型、服从型和成就型三种类型。兴趣型的孩子其坚持性的强弱取决于对活动的兴趣。针对这样的孩子,应根据其兴趣的浓厚、投入的程度来培养孩子的坚持性。家长不仅要在孩子感兴趣的活动中培养坚持性,也要适当安排他们参加不那么感兴趣的活动,要求并鼓励他们坚持把事情做完,培养孩子克服困难的习惯和能力,提高坚持性。服从型的孩子其坚持性,受制于成人的要求,他们的观念是凡是成人吩咐要完成的事情就需要坚持。父母应根据孩子完成任务的好坏、速度等来表扬、奖励孩子,培养孩子的坚持性。也可以故意设置障碍,增强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另外也要鼓励孩子敢闯敢干,帮助孩子找到克服困难的办法,养成胜不骄败不馁的良好品质,从而提高孩子的坚持性。成就型的孩子其坚持性主要依靠成就动机来维持,他们渴望成功,能在活动中主动克服困难。对于这类孩子,我们要帮助他确立成就的目标,提出超出他本人水平,但经过努力能够达到的目标,这样孩子就有信心又有能力去完成任务。对能坚持完成任务的儿童,家长应给予积极的反馈。

为孩子提供种种尝试的机会


德国儿童擅长做家务在西方国家中是出了名的。据悉,有的德国孩子甚至早在牙牙学语时便开始在父母的指导下学做一些最简单的家务活,如在用餐前帮助大人把餐具摆放端正等,尽管有时候仅仅是象征性的,他们干完了大人还得重来一遍。但常此以往锻炼下来,德国儿童的动手能力就自然而然地出类拔萃了。

其中值得总结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德国父母普遍愿意为孩子提供种种尝试的机会,因为他们明白一个浅显的却又被许多人忽视的道理——没有足够的尝试,也就不可能取得最后的成功。

一、让孩子尽早地开始“第一次”

一个发育生长正常的儿童,到了2足岁后大多数会自然地出现摆脱母亲“控制”的倾向(在这些孩子们的眼里,他们总是将母亲的呵护视作是对自己的“控制”)。他们往往会大声嚷嚷:“妈妈,让我自己洗脸!”“妈妈,我不要你喂饭,我自己会吃饭!”

虽然孩子第一次学习洗脸极有可能洗不干净,甚至可能边洗脸边忘乎所以地玩起水来。但德国父母见此并不会沉起脸收起毛巾,或干脆代劳了事。大多数的妈妈会在耐心具体指点的同时,对孩子的表现大加赞赏:“真了不起!我们的宝贝会自己洗脸啦!”

孩子第一次自己动手吃饭也许会弄脏了新衣服,或者搞得满桌狼藉,然而德国父母往往对此“视而不见”,反而满怀喜悦又诚心诚意地高声赞美道:“我们的宝宝真聪明,看他饭吃得多好,学得又多快!”3岁的小奥妮第一次学习扣自己衣服上的那一排扣子。不是扣错了,便是笨手笨脚地老也扣不上。此时,在一边的母亲没有显出一丁点儿不耐烦,也没有上前取而代之,而是耐心地等候。孩子终于把最后一颗扣子扣好了,一看时间,足足花了一刻钟。但做妈妈的仍然感到这点时间花得值得,因为这毕竟是女儿第一次学扣扣子呀!

二、鼓励是很重要的

4岁的小费特十分喜爱爸爸给他买的那双有漂亮鞋带的运动鞋,可他到底还小,老学不会系鞋带,有好几次还系成了解不开的死结。妈妈有点心烦,主张去商店换一双不用系鞋带的“方便鞋”,但爸爸不同意。他鼓励小费特说:“系鞋带并不比吃饭难学,只要多练习几次,你肯定就能学会。”他还细心地将一条旧领带拴在椅背上以便孩子可以更多、更方便地练习打结。果然,不出3天,小费特不仅学会了系活结,而且还学会了好几种系鞋带的方法。

5岁的小赫娜不仅聪明伶俐,而且十分勤快。她已经学会了整理自己的床铺,折叠自家衣服,甚至可以帮着妈妈洗菜了。不过以大人的目光来看,小赫娜做家务的“质量”自然还不够理想。但无论是爸爸还是妈妈,都尽量放开手脚让她多作尝试。在婉转地指出她的不足的同时,更多的是对她取得的进步的充分肯定,他们还不无幽默地宣称,“我们的小赫娜以后长大了一定是个巧媳妇!”

三、专家的分析和建议

德国著名的儿童教育专家舒马赫在对那些不愿为幼童提供尝试机会的父母的心理作分析时指出:首先,有些父母特别是一些年轻母亲,总认定“全面”照顾孩子是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因而事事处处总想“包办代替”。殊不知这么一来反而剥夺了孩子学习的机会,长此下去孩子不仅可能手脚笨拙,而且还可能产生强烈的依赖性,丧失宝贵的自信心,对今后的生活也可能产生负面影响。

此外,也有的父母对孩子尝试各种事情的“标准”要求过高,这也看不惯、那也看不惯,最后就往往索性完全由自己代劳,还认为这样反而省事、省时、省心。

舒马赫总结说:说到底,给孩子多多提供尝试机会也是实施挫折教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原因很简单:孩子一旦被剥夺了尝试的机会,也就等于被剥夺了犯错误和改正错误的机会,因此也不可能迈向成功之路。

德国另一名儿童教育专家威茨格则提醒父母说:要让孩子的尝试取得成效,还必须注重循序渐进,注重孩子不同年龄段的不同特点,注重各个孩子的不同个性,并充分了解和尊重他们各自的兴趣喜好以及心理需求。他主张一开始让孩子作一些难度较小的尝试,以便孩子取得成功后自信心上升。接着再渐渐增大尝试的难度,目的是让孩子在失败和挫折中培养不向困难低头的精神。他还特别强调,孩子的种种尝试必须出于自愿,勉强或强迫只会事与愿违或事倍功半。

诱惑孩子会有后遗症


诱惑孩子会有后遗症半个月前,公公生病住院。我和**一起,与婆家人有了更为密切的接触。

作为家里唯一的孙子,**在爷爷奶奶心目中的地位自然非同一般。

有一天,**去病房看爷爷,爷爷请求:**,爷爷背痛,给捶捶吧!**不愿意。爷爷说:我有红包给哟!这一引诱,**立即上前开始捶背。之后,爷爷按照诺言,将一个朋友去探视时的红包转手交给了**。

此后,只要想让**做什么事,爷爷常这么哄。而奶奶和姑姑为了爷爷高兴,常在旁边“助阵”。

几天后,**开始和我有这样的对话:妈妈,今天我不洗头。

我说:你已经有一天没洗头了,还是洗一个吧。

**说:那行,我洗头,但是你得让我玩半小时的手机游戏。

我觉得有点坏事了。

爷爷为了得到孙子的“爱”,很急切地用了物质引诱的方式,表面上看,也达到了目的。而且,爷爷这么做,只是想和孙子互动,感受天伦之乐。但,这样的引诱却容易让孩子混乱。

我更喜欢的是一码归一码。如果一件事和另一件事没有自然顺应的关系,那就不要放在一起来讨论。

但引诱孩子的情况其实非常普遍。

新一学期,又会有很多宝贝开始幼儿园生活。孩子上幼儿园,牵动着父母们的心。由于新到陌生环境,有不少孩子会对幼儿园抵触。家长们应对时就常常采用引诱招数。比如:宝贝,你乖乖上幼儿园,妈妈就给你买你最爱的玩具!你上幼儿园不哭,我就会带你去吃肯德基!

当玩具买回来,肯德基吃下去,其实,孩子对幼儿园的看法可能依然未变——抵触依旧。

同样的,假如爷爷有红包,或者有别的好处,**就按他说的做,但如果不给,那爷孙俩的互动依然建立不起来。

有人说,这不是引诱,这是鼓励。

如果是鼓励,我会说:宝贝,妈妈知道你在幼儿园会有些不适应,但是妈妈看到你上次碰到某个(举个例子)困难的时候,你也很好地度过了,上幼儿园开始时你不习惯,妈妈相信你会慢慢习惯的,这个困难你也能克服。

就算要用到物质鼓励,我也不会说:因为你很乖地上了幼儿园,所以我带就带你来吃肯德基。我会选择在孩子上幼儿园表现很好时,带他去吃他最喜欢的食物,但什么也不说。

因为,既然爱不应该讲条件,我们为什么要教在表达爱的时候讲条件呢?

家园共育《坚持原则,合理引导,让孩子抵制超市里的种种诱惑》一文希望您能收藏!“幼儿教师教育网”是专门为给您提供教育孩子的方法而创建的网站。同时,yjs21.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幼儿园超市区域活动方案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