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帮助幼儿摆脱怕输的心理

11-20

毫无疑问,作为一名新时代的优秀教师,我们需要对自己的教育学情况和效果进行分析和思考,而教育笔记可以丰富老师授课经验,提高主观能动性。如果你是一名教师,你会如何去写教育笔记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如何帮助幼儿摆脱怕输的心理”,仅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1.让幼儿学会宣泄情绪。

消极情绪的宣泄,能减轻幼儿对比赛结果的担忧,并能较坦然地面对输的结局。

因为消极情绪的长期积累,易使幼儿产生消极的心境,心境具有持久性和渲染性,它使幼儿在这段时间内所看到的一切都带有忧伤的色彩,包括对整个比赛的看法。

因此,应让幼儿学会宣泄自己的情绪,尤其是消极的情绪。

首先,教师要善于观察。

情绪虽然是主体对反映内容的一种特殊态度,但情绪在个体身上却往往以面部、语言和身体姿态表现出来。

可以说,幼儿是不善于隐藏自己的情绪的,在与他们交往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直接观察并解释着他们的表情,直接了解他们在活动中的情绪体验。

二是善于有针对性地给予引导。

对于那些爱倾诉的幼儿,教师往往使用“我正在听”、“你能告诉我吗?”之类的语言引导幼儿学会倾诉。

对于那些自尊易受伤害的幼儿,教师更多的是善于挖掘他们的闪光点,用眼神、肢体语言、语言等传达自己对他们的肯定……2.保护幼儿的自尊。

在竞赛活动中,善于保护幼儿的自尊也能减轻幼儿怕输的心理担忧。

可以说,对于大多数幼儿而言,怕输是缘于过于害怕自尊受到伤害,当不断落败时,教师与同伴的嘲笑或是沉默都易使他们失去自信心,并不愿参加类似的活动。

而维护幼儿的自尊要求教师能细心地观察幼儿的进步,在日常活动中肯定他们的闪光点,维护他们在集体中的积极影响,尽量消除他们对输的结果的惧怕与担忧.3.引导幼儿正确对待输的结果。

首先,可采用各种方式让幼儿理解每个人都会经历各种输的体验。

其次,引导幼儿对输的结果进行正确归因。

幼儿对自己的能力都有极大的自信,但在活动中,这种自信有可能会给幼儿带来一些不利的影响,如若幼儿在活动中不断受挫,且对活动的归因不当时,会使幼儿质疑自己的能力,失去自信,回避类似的活动。

因此教师对幼儿的归因引导应有一定的引导策略,孩子输了的时候,不出现“是因为你笨!”之类的评价,避免幼儿将失败归因于自己能力差等内部因素,引导幼儿在活动中学会分析自己的能力、任务的难度、客观环境等,客观地进行归因。

YJS21.cOm更多教育笔记小编推荐

孩子,我该如何帮助你


仔细观察幼儿园阶段,从小班到大班。每个班几乎都会有一两个父母离异的孩子。随着离婚率逐渐增高,单亲家庭的孩子也越来越多。虽然,大部分的孩子都是跟随妈妈一起生活,但长期生活在单亲家庭中的孩子不明白爸爸为什么离开,随着孩子的成长,多数的孩子变得越来越不喜欢与人交往、交流。

新学期的省编教材主题一就是“我爱我家”。这天,我看到一节教育活动是“大力士爸爸”。故事中,爸爸无所不能,陪着小朋友做许多有趣的事情。随后,我问孩子们,“平时在家,你都和爸爸做过哪些有趣的事?”问题刚问完,孩子们的小手纷纷高高举起“老师,我和爸爸在家做游戏,还玩球”“老师,爸爸也把我抱得很高很高”“老师……”再看向千皓时,只见他看了看周围小朋友高高举起的手,仔细听着每个小朋友的回答。仅仅是个四岁的孩子啊!父母离异的他从很小的时候就跟随妈妈、姥姥、姥爷一起生活。加上妈妈平时在照顾大女儿,每天都是年迈的老人来接孩子。本来就内向的千皓变得话越来越少。

第二天,又恰逢另一个活动,“给爸爸画头发”在讲过各种发型之后,我帮孩子们回忆自己爸爸的头发。孩子们都能较为清晰的说出自己爸爸的发型。都拿起画笔开始画了起来。只见千皓看看左边的小朋友又转向右边的小朋友,拿起笔却迟迟不动。我走过去,“千皓,妈妈给你买的油画棒的颜色真多,我们一起来画个妈妈吧,想想妈妈的头发是什么样子的?”没想到,他却说“我不知道爸爸什么样子的头发,我也想画爸爸的头发……”说着,声音越来越协…

初为人母的我,真的忍不住,哭了……孩子对于爸爸的渴望是如此的强烈。孩子,我好想帮助你!帮你少受伤害,帮你养成好的性格,帮你正常成长。可是,我的力量好小,好校

教育,既要面向全体,又要关注到个体。作为老师,不会忽略任何一个孩子的成长。在此,谨以个人的力量呼吁社会,呼吁各位年轻的父母,让每个年幼的孩子少一点伤害,多一点内心的关爱!

教育随笔:如何帮助孩子学会交往


与人交往是孩子的重要能力之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需要人们具有善于与人交往合作的能力。培养孩子良好的社交能力,不仅是孩子智力发展、健康成长的需要,更是他们日后生存和发展所必备的品质。那么,作为家长应该怎样帮助孩子学会交往呢?

首先,给孩子创造一个宽松的家庭环境.家长要尽可能做孩子的朋友,培养他敢说话,爱说话的性格.家庭大事,尽可能让孩子参与讨论,尤其是涉及到孩子的问题,应当从孩子的正当权益和今后发展考虑,多听听孩子的意见.这样有利于孩子树立信心,大胆而正确地与人交往,品尝与人交往的各种滋味,了解自己的长处与不足.

其次,教给孩子交往的方法。交往能力是孩子与他人,尤其是在与同伴交往的过程中获得的一种能力。所以想要让孩子获得交往能力,家长首先要鼓励孩子多交朋友、多串门,或者邀请一些小朋友来家里玩。当交往的机会到来时,家长要学会藏在孩子的身后,而不是冲在孩子的前头。然后要教孩子用语言与他人交流,如:“谢谢”、“不客气”、“对不起”、“没关系”、“请坐”、“您好”“……行吗?(好吗?)”“可以吗?”“你先玩,我后玩”“我们一起玩”“玩具借给你玩”等这些神奇的话,使孩子在交往中待人热情、主动,逐步学会与人交往,学会交朋友。

第三,创造机会增加孩子交往能力。安排孩子和不同层次年龄段的小朋友交往。如:和同年龄的孩子玩他们可以学会与同伴相沟通和配合的技能;与比自己大的孩子交往他们可以学到更多的知识,掌握更多的技能技巧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与比自己小的孩子一起活动,他们又会变成活动的带头人,锻炼他们怎样说服下级,取得对自己的信任。在日常交往中也要培养孩子的交往能力,如:在商场,让孩子试着购买自己喜欢的东西;在马路上,让孩子有礼貌地向别人问路;在家里,让孩子帮助奶奶洗菜、扫地;坐客时,让孩子与不同的亲戚朋友交流、玩耍等等。

此外,大声地赞美孩子的积极交往。赞美如同阳光。面对孩子的积极交往行为,我们要充满激情,毫不吝啬地大声赞美。如果能够加上肢体语言就更棒了:亲一亲,摸一摸,拍拍肩膀,拥抱一下,竖起大拇指等等,只有这样,才会让孩子明白什么行为是对的,并不断加以巩固和延续。

因此,作为孩子第一任“老师”的家长一定要多关心孩子的身心发展,多与孩子交流沟通,多为孩子创设与人交流的机会,并向孩子传授一些与人交往的方法与技能,多鼓励、激励孩子,逐步消除孩子交往的恐惧心理。这样,孩子的交往能力一定能有更大的提高与发展。

如何应对孩子的逆反心理


由于三四岁的幼儿自我意识的发展,他们有越来越大的主观能动性,对成人的指挥和安排表现出更大的选择性。因此常常表现出任性,不听话,你叫他这样,他非不这样,开始“闹独立”。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称为“逆反心理”,是一种心理特点,不必奇怪。

如果父母对待孩子的教育方式上不恰当,可能加剧逆反心理的现象,诸如:

1.家长式的教育方式:有的父母不尊重孩子,管教孩子时往往是不许这样不许那样;有的父母望子成龙心切,要孩子学这学那,如果孩子不感兴趣,不想学,父母就摆出一副长辈的架势,于是容易产生与孩子情绪上的对立。

2.唠叨式的教育方式:有的父母喜欢整天对孩子唠唠叨叨,这个要这么做,那个要那么做;这也不对那也不是,总是没完没了地嘀咕,这种“敲木鱼”式的教育最终导致孩子厌烦而产生逆反心理。

3.漠不关心的教育方式: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很强,什么都要问个明白探个究竟,这里摸摸那里碰碰,有时电插座、煤气开关也是他们探究的对象,一点不懂其危险性,有时好好的玩具也要拆开来看看,甚至会损坏贵重的家用电器。如果此时父母仅是简单、粗暴地说不许或不予理睬,就会引起孩子的不满而产生逆反心理。做父母的应尊重幼儿心理发育的规律,掌握幼儿心理学知识,改进自己对幼儿的教育方式和态度。

首先要尊重孩子、信任孩子,把他当作朋友平等对待,如果不是唠叨就是打骂,孩子必然把你的话当耳旁风,心理上也会产生反感。

其次要冷静分析孩子出现逆反心理的原因,如果是成人方面的原因,就应注意改进,成人应言而有信;如果是孩子无理取闹,则可采取冷处理的方法,对其逆反行为不予理睬,事后再进行教育、诱导,说明利害关系,千万不要“犟过孩子头”而火上浇油,把事情搞得更糟。还可利用孩子争强好胜的心理使孩子服从正确的教育。例如孩子在外面玩,明明走得动却不肯自己走路,一定要你抱,你可以这么对他讲:“你看那边的小弟弟都自己走路,你不会比他差吧?”孩子为了表示自己能干,就会自己走路了。这种方法用得得当,不亚于正面说教。

最后家长要善于发现孩子的闪光点,例如孩子好奇、好问、爱动脑筋,家长要因势利导,讲一些孩子听得懂的道理,不要一有逆反言行就全盘否定。当然,发现孩子的行为具有危险性时,应及时制止,并讲明道理。总之,我们要认真研究幼儿逆反心理这一现象,并耐心地教育、诱导,从而促进孩子的心理健康发展。

要尊重孩子、信任孩子,把他当作朋友平等对待,如果不是唠叨就是打骂,孩子必然把你的话当耳旁风,心理上也会产生反感。要尊重孩子、信任孩子,把他当作朋友平等对待,如果不是唠叨就是打骂,孩子必然把你的话当耳旁风,心理上也会产生反感。

幼儿教师随笔:如何帮助小朋友快速午睡


  说实话,不同的小朋友的性格不一样,作息时间自然也不一样。每到午休的时候,那最幼教最烦难的时刻。

  有些孩子非常安静地自己就睡了,有些孩子一到睡觉的点就开始哭闹,有些孩子则表现的特别兴奋,根本不睡,非得打扰其他的小朋友。

  那么幼教要如何快速帮助小朋友午睡呢?我总结了几个要点,希望和各位幼教老师分享一下。

  午睡前后,幼儿园里要保持相对安静,建议幼儿园里的其他的老师或者是非幼教老师都不要再大声喧哗,尽量保持安静,给孩子午睡创造一个安静的环境。

  孩子们上床后,幼教要把窗帘拉下来,让房间的光线暗下来。这样仿佛是天黑了一夜,是孩子们较适应的睡觉的环境,更能帮助孩子快速入睡。

  有时候,孩子的情绪如果是过于兴奋,建议幼教可以给孩子们放一些轻柔的音乐,安排孩子们的情绪。专家研究证明,音乐可以帮助人体疗伤,也能安抚人的情绪,让人放松下来,自然就能快速入睡了。

  如果午睡的时候,有哭闹的孩子,幼教则需要把哭闹的孩子带离休息室。这样做的目的有二,一是可以避免其他的小朋友被打扰,或者是其他的小朋友的情绪被感染。二是把小朋友带离后,幼教可以单独安抚小朋友的情绪。等小朋友的情绪稳定下来后,再带小朋友到休息室午睡就好。

  如果有小朋友不愿意午睡,则幼教也没有必要强迫孩子入睡。幼教可以单独让这些不愿意午睡的小朋友坐在一起玩耍或者是做游戏,或者是给小朋友们看书,读故事。

  幼教这个时候,也要注意听休息室里孩子们的动静,如果发现有孩子早早醒来了,幼教发现后,就要如妈妈一样去摸摸孩子的头,让小朋友有足够的安全感。当然,也可以把早醒来的孩子带离休息室,避免其他的小朋友被吵醒。

不要怕幼儿尿裤子而少给水


同学聚会时,和已是妈妈的好友谈起孩子送哪所幼儿园比较好时,我向她介绍我们的幼儿园卫生消毒工作做得如何好,主题活动、阅读活动等如何有特色……还没等我说完,她说:“其实我只希望老师在孩子渴的时候给他一杯水。”接着她给我介绍她同事的孩子在某幼儿园的情况:放学了,孩子拿起父母车里的一大瓶矿泉水咕咚咕咚一口气全喝了进去,他的父母当场就愣住了,问他为什么不和老师要水喝呢?孩子说:“和老师说了,老师说等一会儿;我又说了一遍,老师说再坚持坚持!”一等二等就放学了。当时孩子的妈妈眼泪就流出来了。

回来后,我不断在想“给我的孩子一杯水”这句话。孩子喝水的问题,看起来是一个微不足道的小问题,却牵动着许多家长们的心。于是,我想到了我们班,想到了玲玲妈妈每天早晨对老师重复说的一句话:“麻烦您让玲玲多喝点水!”那时我们认为我们给孩子的饮水量还算挺多,还认为玲玲妈妈太挑剔。看来我们孩子的饮水量是远远不够的。

于是,我们班三位老师商量了一下,决定增加全体幼儿的饮水次数。早点后把消毒后的杯子拿出来,10点之前喝一次水;午饭前一次;午饭后也不要急着消毒,等幼儿从外面活动后根据个人需要喝水后再消毒;起床后一次;吃完水果后有需要的还可以喝水;晚饭前一次,共增加了六次喝水的次数。加上早饭后、午饭后、晚饭后三次,一天下来,需要一大桶水。我们还对幼儿的喝水情况进行了观察,发现有的孩子只喝一口水润润嗓子;有的孩子喝两三口水;有的孩子能喝半杯水;有的孩子能喝一杯水;还有的孩子接了满满一杯水,却只喝了一两口。针对这样的情况,我们采取了榜样教育、相互监督、教师监督等方法鼓励幼儿喝水。一段日子下来,没有发现因为孩子饮水过多而导致尿床、尿裤子的现象,玲玲妈妈也不再天天叮嘱我们。当我和玲玲妈妈聊天时,我向她介绍了近期我班喝水的情况,她不住的点头,一直说“你们老师太辛苦了”。听到对我们工作肯定的话语,我们觉得很值得。虽然孩子喝水次数多会对我们老师的工作进度有一定的影响,但孩子的生理需求得到了满足,不再为口渴坐立不安,我们很欣慰了。

教育随笔:如何帮助孩子做好幼小衔接


教育随笔:如何帮助孩子做好幼小衔接

孩子们在幼儿园是最后一个学期了,帮助幼儿形成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是做好幼小衔接的一项最重要的工作。什么是“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其实就是一种相对固定的积极的态度和行为方式,幼小衔接工作就是帮助幼儿形成一种适应小学生活规律的行为模式。而这项工作要想取得良好的成效,需要的不仅仅是说教、检查,最重要的是教师如何将其细化,具体的融入到幼儿的一日生活中,点滴积累、培养、逐步的形成、完成的。

一、关注生活细节促进培养幼儿的独立、自立能力的培养。

幼儿园的教育是保教结合的,老师会对孩子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都给予细心的照顾。而升入小学后,在仅仅几分钟的课间休息时间里,孩子们要完成喝水、小便、放松调节自己等多项内容,容易出现下课了先去玩,等到上课铃声响起的时候才会急急忙忙去厕所或是来不及喝水和上厕所就上下一节课的现象,久之对学习和生活都会造成不良的影响。所以,在做好幼小衔接工作的时候,这是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方面。虽然大班的孩子们已基本形成了良好的常规习惯,但幼儿园里教师不间断的提醒造成了孩子的依赖性,许多孩子如果没有教师提醒的话,自己是想不起来该喝水还是入厕的,所以从本学期开始,我们的工作重点就不仅包括进一步提高孩子们的自我服务能力,更重要的是通过教师指导行为中细节的转变来促进培养孩子自理、自立的意识。

二、调节说话方式提高幼儿的听觉理解能力。

进入小学后,孩子容易出现的问题还包括由于听不懂老师提出的要求,造成完成任务的自觉性差。分析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小学教师与幼儿园教师的讲话方式不同;二是孩子不会倾听,不能够抓住老师说话的重点。而要解决这个问题,教师调节讲话方式是关键。

三、讲话突出重点,忌罗嗦。

针对幼儿的年龄特点,我们幼儿园的教师在组织幼儿的活动时,都比较有耐心,会很细致的说明要求,有的时候还会形象化、具体化的加以说明,这对于幼儿园的孩子来说是非常必要的,但是对于大班教师来说,要控制自己的就是要避免罗嗦,不要怕孩子听不明白而反复强调要求,如:在集体活动前,我们就会提出好多相关的要求,像玩具收好,手放好,别讲话,眼睛看老师等,其实一句“请小朋友坐好”就可以表达所有的要求了。久之,形成了孩子们听话时只听老师不让做什么而不明白老师到底让做什么,行为的自觉性必然会降低。所以说:教师提出要求前一定要先理清思路,明确自己想达到一个什么样的目的,然后用最直接简洁的语言提出要求,使孩子能明白老师让自己做什么、怎么做就可以了。也许一开始的时候幼儿会出现一些抓不住重点,无所适从的现象,但是,教师说话方式的改变一定会促进幼儿倾听方式的改变,所以改变中的不适应和出现问题是很正常的,这是一个必要的过程,而我们要做的工作就包括把这个适应过程提前到幼儿园而不是推到幼儿升入小学以后。

四、要求只讲一遍,忌反复提醒。

留意到自己的说话方式,我又发现了一个工作中常会出现的问题,就是虽然在活动前强调了要求只说一遍,但是在活动的过程中却由于担心孩子们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而不断的提醒孩子们注意这样、注意那样,结果孩子们会产生依赖性:我听不清要求没关系,反正老师一会儿还会说的。所以,在活动中我们还要学会管住自己的嘴巴,不反复提醒,使幼儿懂得老师提出要求的时候不认真听所造成的后果是不容易弥补的,从而督促幼儿形成认真倾听的好习惯。

有句话叫“细节决定成败”,我们的教育目标要着眼于幼儿一生的发展,但在具体工作上则一定要落实在每一个细节中。学前教育准备工作所涵盖的内容是非常广泛的,而我们希望能够通过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的这些具体细节的训练、培养和引导,来帮助孩子们积累起更多的生活、学习经验,让他们有足够的能力和自信心去迎接展现在他们面前的越来越广阔的世界!

教育随笔:孩子,我该如何帮助你


仔细观察幼儿园阶段,从小班到大班。每个班几乎都会有一两个父母离异的孩子。随着离婚率逐渐增高,单亲家庭的孩子也越来越多。虽然,大部分的孩子都是跟随妈妈一起生活,但长期生活在单亲家庭中的孩子不明白爸爸为什么离开,随着孩子的成长,多数的孩子变得越来越不喜欢与人交往、交流。

新学期的省编教材主题一就是“我爱我家”。这天,我看到一节教育活动是“大力士爸爸”。故事中,爸爸无所不能,陪着小朋友做许多有趣的事情。随后,我问孩子们,“平时在家,你都和爸爸做过哪些有趣的事?”问题刚问完,孩子们的小手纷纷高高举起“老师,我和爸爸在家做游戏,还玩球”“老师,爸爸也把我抱得很高很高”“老师……”再看向千皓时,只见他看了看周围小朋友高高举起的手,仔细听着每个小朋友的回答。仅仅是个四岁的孩子啊!父母离异的他从很小的时候就跟随妈妈、姥姥、姥爷一起生活。加上妈妈平时在照顾大女儿,每天都是年迈的老人来接孩子。本来就内向的千皓变得话越来越少

第二天,又恰逢另一个活动,“给爸爸画头发”在讲过各种发型之后,我帮孩子们回忆自己爸爸的头发。孩子们都能较为清晰的说出自己爸爸的发型。都拿起画笔开始画了起来。只见千皓看看左边的小朋友又转向右边的小朋友,拿起笔却迟迟不动。我走过去,“千皓,妈妈给你买的油画棒的颜色真多,我们一起来画个妈妈吧,想想妈妈的头发是什么样子的?”没想到,他却说“我不知道爸爸什么样子的头发,我也想画爸爸的头发……”说着,声音越来越协…

初为人母的我,真的忍不住,哭了……孩子对于爸爸的渴望是如此的强烈。孩子,我好想帮助你!帮你少受伤害,帮你养成好的性格,帮你正常成长。可是,我的力量好小,好校

教育,既要面向全体,又要关注到个体。作为老师,不会忽略任何一个孩子的成长。在此,谨以个人的力量呼吁社会,呼吁各位年轻的父母,让每个年幼的孩子少一点伤害,多一点内心的关爱!

我没想到我会输


在听指令拿玩具的游戏活动中,安安输了。他哭的很伤心,小朋友们都在安慰他:“你别哭了。”“下次再玩,你就会赢了。”可他还是不停的哭。

我走过去,先给他一个大大的拥抱,把他拥抱在怀里。他非常委屈的扎在我的怀里,还是不停地啜泣。我问他你为什么哭呀?他哽咽着说:我玩游戏输了。

旁边的小朋友插话说:“别哭啦,我也输啦,你下次好好儿玩,你就不会输了。”可他摇摇头,还是不停的掉眼泪。看来简单的安慰是不管用的。

我悄声问他:“你现在是不是很伤心?怎么哭的这么委屈啊?”他眼泪哗的就下来了,一只小手搂着我的脖子,一只手紧紧攥着自己上衣脖颈处,断断续续的说: “我没想到!”四个字哽咽着说出来,我瞬间被他这种情绪所感染,深刻感受到他刚刚经历了一场特别意外和失落的失败。

安安平时很活泼,看起来好像什么事情都不往心里去,发音有些不清楚,语速慢,很多时候也不爱表达自己的想法。我真没想到这次小游戏的失败会让他这么失落。

我紧跟着说:“我也很意外,但是不管什么比赛,都会有输赢,这很正常。每个人都会有成功,但也会有失败的时候。这都很正常。”他哭声渐渐小了。在我说这些话的时候,我真得不敢确定他能听懂,毕竟他还只有四岁。

我给他擦擦鼻涕,面对面看着他:“你觉得你为什么会输呢?”

旁边的周沐莹抢着说:“我是因为速度慢输了。”

我笑了,问安安:“你呢?”

他哽咽着,摇摇头:“我不是那个原因!我是没注意听老师说,我没听清楚。”

我:“原因找到了,那以后怎么办呢?”

他立刻仰起头,特别坚定地说:“我好好听老师的口令,我一定能赢!”

指南指出,尊重和接纳幼儿的说话方式,无论幼儿的表达水平如何,都应认真地倾听并给予积极的回应。如果教师能真诚地倾听幼儿的意见,理解和尊重他们,接纳他们稚嫩的观点,分担他们的困惑,共享他们成功的快乐,用温暖的笑脸去面对他们,就能增强。彼此的沟通和交流就有益于幼儿的发展。

孩子内心是希望有人能够认真倾听他们的想法,然而成年人却一直把他们当做小孩子,认为他们什么都不懂,从而忽略了他们内心的想法。成功后“你真棒”这样简单空泛的表扬,失败后“下次注意”“小心点”等等没有指向性的安慰和提示,都没有从根本上帮助孩子解开心结,找到成功或者失败具体的原因。这样的话语在教育过程中是苍白无力的。

德国教育学家卡尔·威特说:“我认为倾听是一种非常好的教育方式。因为倾听对孩子来说,是在表示尊敬,表达关心,也促使孩子去认识自己的能力。如果孩子感到,他能自由地对任何事情提出自己的意见,而他的认识又没有受到轻视和奚落,他就变得毫不迟疑、无所顾忌地发表自己的意见,先是在家里,然后是学校,将来就可以在工作上,自信勇敢地正视和处理问题。”

其实,仔细想想,教育有时简单得只需要一次充满善意、理解与信任的静静的倾听。它可以帮助教师迅速了解孩子的真实想法。直击问题所在。而倾听过程中,教师循循善诱的提问与贴心的交流,帮助孩子找到自己在行动过程中的问题,帮助孩子进行反思感悟,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从而养成勤反思、勤梳理、善总结的良好学习品质,有利于他今后学习进步。

孩子需要朋友式的老师:能和他们常沟通,说说心里话的大朋友。孩子的心情在言说中得到了释放,在倾听中得到了呵护。我很庆幸自己能够保持着倾听者应该具有的一份亲切、一份平和、一份耐心,让我能够听到孩子最真实、最纯真、最清澈的心语。这是一次诗意的交流。

相信《如何帮助幼儿摆脱怕输的心理》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幼儿教师教育网”是您了解教育笔记,工作计划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yjs21.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如何开展幼儿园的游戏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