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小事见真知今晚临时决定上台发言,发言内容没有紧扣主题,思路非常混乱。多谢韩老师的及时解围,让语无伦次的我不至于太过尴尬,同时也谢谢各位美妈们对我的理解及鼓励。
当周一看到《家长怎样给孩子想要的自由》主题时,心里就开始发憷。因为在我们家自由这个概念两个极端化特别明显:1、过于自由太放纵。生活方面:xx一回家,奶奶会及时把准备好的酸奶、饼干递给xx。当xx说饭前不能吃零食时,奶奶的回答是:“别听他们瞎说,吃什么不是吃,只要吃饱了就行,不一定要吃正顿饭。”于是xx放弃所有戒备,欣然接受奶奶的提议,随心所欲的看电视、吃零食、玩游戏。物资方面:xx想要的玩具、ipad、零食都是有求必应,无条件的满足。2、过于严谨不放手。户外活动限制、出去旅游、简单的跑步、小区锻炼器材等体育运动项目一律不放手。
关于这两个极端让我很不好消化。我也明白老人们是出于一种爱,所以不是立即制止解决的问题,需要时间慢慢来改变这个现状。
在学习过后我所理解的自由是对孩子的尊重,在正确的原则范围内尊重孩子的思想和行为。
周三晚上电影院播放《焦裕禄》,饭前xx爸答应带孩子去。如果是以前的我不会同意:一是影响孩子写作业。二是影响孩子睡眠。xx的作息时间是9点入睡,电影结束时间是9点半。通过学习后,这次我选择的是尊重xx的想法。
我:“宝贝儿子,今晚的电影你怎么打算的?”
xx:“妈妈,我想去看。”
我:“现在6点35分,如果你能在7点45分前完成作业,妈妈同意你的选择。但不能为了赶时间,不按质量完成作业,你能做到吗?”
xx:“妈妈我能。”
7点40分,只见xx从书房高兴地跑出来告诉我完成所有作业了。xx在规定时间内做到自己的承诺,那我也得履行自己的诺言。
8点10分达到电影院时已经开场了十分钟,xx问我:“妈妈焦裕禄是什么人啊?”我说:“焦裕禄是一个吃苦耐劳、勤俭节约、为老百姓做好事的干部。”xx很认真的在那观看。因为今晚的电影是区政府为学习群众路线而组织观看,所以中途一直有纪检委的人拿着摄像机捕捉是否有违纪行为。一开始xx还在吃奶奶做的爆米花,当我看到摄像机来我们这边时,我轻轻的对着xx耳朵说:“xx,先别吃了,一会被摄像机拍到我们吃东西,会曝光在电视的。”xx听完后很麻利的把东西塞到我书包中,几分钟后,摄像师走了。我又跟做贼似的拿出爆米花及酸奶给xx
我:“儿子他们走了,你可以吃了。”
xx:“妈妈,别吃了,回家再吃吧,我们遵守纪律。”
我:“没事啦,他们已经走了,我们现在吃,不会有人说的。”
xx瞪了我一眼。我才意识到,自己刚才给孩子做的是个什么榜样?人前一个样人后一个样,还不如孩子能严格遵守公共秩序。
有时当我们无意识的一个行为在不知不觉中就传输给了孩子一个错误的信号。发言中,韩老师指出xx的“小事见真知”,让我意识到自己忽略这些细节之处。都说细节决定成败,教育孩子,也要从生活中点点滴滴的小事情、小细节抓起。
早上起来让xx小家伙喝水,xx小家伙东爬西转,不肯过来,我喊“小同志,快过来喝水”小家伙的爸爸说:“不要叫小同志”我说:“不叫小同志叫什么?小朋友?小乖乖?小宝贝?”xx小家伙答:“丫头”
上午,想拿奶奶的眼镜玩,我不让她玩,把眼镜盒放在了小桌子的最里边,xx小家伙便使劲去够眼镜,身体一会向左挪,一会向右移,小脚还踮起来,无奈距离太远还是够不着。终于,她放下了踮着的小脚,两眼盯着眼镜盒,抬起小手对眼镜盒招起手来,嘴里叫着“过来,过来”。眼镜盒是当然不会过来的!(等下午小家伙的爸爸由于需要移开了挡在小桌一侧的东西,xx小家伙趁机绕到小桌一侧,拿到了眼镜盒,此时还不忘扭头对我一笑以示炫耀)
育儿心得:家庭教育无小事
我是一个80后妈妈,作为独生子女的一代,我自身的性格中难免有些自私和任性。生了女儿后,更是像一个大孩子带着一个小孩子,但俗话说:"家庭教育无小事,生活无处不教育。"所以在教育女儿上我要从小事做起,同时也要从自身出发,做女儿的好榜样。
女儿作为我们家长的一面小镜子,如果想要让女儿更优秀,首先我们自己也要提高自身修养。出口成脏的父母,怎么教育出文明礼貌的孩子;父母自身没有良好的习惯,怎么能要求孩子的道德和素质;父母言而无信,孩子怎么会诚实守信。这三点在我教育女儿时也时时刻刻反省着自己。
尊重女儿也是我们家比较重视的一件事,不把女儿当做小孩子。我相信即便女儿再小都会有自己的思维和想法,年纪虽小却也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尊重女儿,给女儿说出自己想法的机会,听取女儿的意见,我相信被尊重的女儿会越来越懂事。
为了给女儿补充营养,所以在选择奶粉上,我们选择了美赞臣荷兰版A+,味道女儿一直都很喜欢,重要的是奶粉含有科学配比的DHA,DHA又被称作为脑黄金,也是系统神经细胞生长及维持的主要成分,足量的DHA能让女儿的脑袋充分发育,只有脑袋发育好了,才能让各方面的教育达到最佳的效果。另外,奶粉含有独特的(PDX+GOS)益生元配方,夏天也不担心上火。
虽然新手妈妈在育儿路上有许多许多的难题要克服,但我相信在我的不断努力学习下,一定可以一边改变自己的坏习惯、一边把女儿教育的更好。
教育小故事:我逼儿子讲故事
儿子小时候聪明顽皮,特别爱听故事,每天晚上都缠着要我讲。可是,我的故事讲了许多,磁带也买了不少,儿子却一个故事也不会讲。并不是儿子平时不爱说话,也不是表达能力不行,而是他似乎就没有讲故事的兴趣。每当我叫他讲故事时,他就焉了,变着法跟你玩心眼:“妈妈,不讲这个了,另外再讲一个。”你如果生气了,他就会跟你耍赖。为此,我伤透了脑筋。
我再三琢磨,觉得儿子不愿讲故事的原因有三:一是他津津有味地听,不想破坏安静的气氛;二是我的方法不对头,缺乏足够的耐心,儿子不开口,我就非常生气,狠狠训斥他,使他变得不愿讲;三是他缺乏自信心,遇到困难就退缩,怕讲不好,所以干脆不讲。针对儿子的实际情况,我尝试定了一个方案:一是提出条件“逼”儿子讲,但不训斥;二是选择内容易懂易讲的,以免一开始就“卡壳”;三是儿子讲一句就肯定他一句,让他有成功感,逐步引导他能完整地讲故事。
晚饭后,儿子又要我讲故事,我先发制人:“好吧,讲故事可以,但讲完后你必须学着讲,否则我就不讲。”我一副决心已定、不容更改的样子。儿子一看这情形,只好不情愿地说:“好吧。”于是我绘声绘色地讲了《鸡妈妈好两只小鸡》的故事。故事短小,便于儿子掌握。儿子听得很认真。讲完后,我问:“小鸡是从哪里孵出来的?”我心想,这么简单的问题,儿子肯定能回答,而且我以前也讲过好多次这方面的知识。可是,儿子就是不愿说。“刚才不是说好了吗?跟着妈妈学。你说话不算数,不讲了。”我坚决的说。儿子大概也知道不回答就真的听不到故事了,终于开口了:“是从鸡蛋孵出来的。”我掩饰不住内心的高兴,对他大大赞扬了一番。我又问:“鸡妈妈孵了几只小鸡?”“两只小鸡。”在我的表扬和鼓励下,第二个问题儿子回答的痛快多了。接下去就顺利了,儿子毫不费力地回答了我的所有问题。
回答完问题后,我趁热打铁:“我们一起把故事讲一下好吗?”于是我大声讲,儿子小声跟我讲,最后我鼓励他自己看着图画讲,虽然不很连贯,但他终于完整地讲了下来。
“我会讲故事了!我会讲故事了!”儿子乐不可支。我说:“去讲给爸爸听吧。”儿子高兴地跑到他爸爸那里。讲完后,儿子得到了爸爸的表扬和鼓励。“我还要讲给姥姥听呢!”这次儿子主动了,乐颠颠地跑到姥姥房里。
儿子终于尝到了成功的甜头,我说:“明天再去讲给小朋友听好吗?”他使劲点了点头。从此以后,儿子再也不怕讲故事了,来了客人,还要在客人面前表演一番呢。
作为妈妈,我一直努力给孩子提供一个温馨和睦,温暖安全的家,这对孩子的身心成长起到至关重要的最用。
第一、在幼儿园小班时,外婆总是提前把乐乐的饭菜准备好,等他回到家时,先把乐乐一个人给喂饱,这样做一是为了他吃饭速度比较慢,二是怕他饿了找零食吃。他吃饭的时候还有一个坏习惯,就是边看电视边吃饭,刚开始是因为他不喜欢吃饭,让他看电视是为了分散他的注意力,让他忘记自己在吃东西,慢慢地,这个习惯他已经很难改掉了。进入中班之后,我们要求乐乐和我们同桌吃饭,让他看看我们大人是怎么吃饭的,并告诉他边吃饭边看电视的坏处,当然这个坏习惯现在已经改掉了。偶尔外婆吃饭前没把电视关掉,他也会主动关掉电视,嘴里嘟囔着“吃饭不许看电视”。
第二、培养孩子的信心很重要,要时常鼓励孩子,相信他自己有能力把事情做好。
乐乐从小就不怕生,嘴巴又甜,自从一岁多会说话开始,这张小嘴就没停过,小区里面的叔叔阿姨,爷爷奶奶都认识他,有时回到家没见到他,问下小区里面的人就能追踪到他的行踪,简直是小区里的红人一个。
进入幼儿园之后,我反而觉得他变得内向了,刚开始时,人家小朋友都做广播操,他就站在那边不动,人家小朋友画画,他就坐在那里不动。经过一段时间之后,我发现鼓励他,比跟他讲道理更有效果。就像上学期末,感谢张老师和杨老师选他作为“明星宝宝”,有了这个荣誉之后,他和以前完全不一样了,吃饭速度也快了,也肯吃一点荤菜了,自己的事情也肯自己尝试着做了。希望乐乐以后能再接再厉,争取更大的进步。
我的育儿故事
儿子出生后,和所有的父母一样,希望儿子能身心健康快乐的成长,为此看了不少关于教育的书籍。虽然这些书籍在理论上起了一定的指导作用,但实际运用确不一定适合自己的孩子,我想这也许就是孔子所说的“因材施教”吧。儿子2岁之前,自我意识还不是很强,对儿子的教育也就相对容易些,但伴随着儿子的慢慢长大,一系列教育的问题也就真实地摆在了我们的面前。我们在对儿子进行教育的过程中坚持这样一个步骤:发现问题(发现孩子身上存在的不足)——寻找答案(了解发生的原因)——解决问题(采取怎样的方法来教育孩子)。在教育儿子的过程中尝试过失败的经验,也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但我们始终贯彻这样的原则:
第一,坚持一致性教育。我们是属于三代同堂的家庭,人多很热闹,但对于教育孩子的时候,人多就不见得是好事。在儿子出生前,我们也经常在讨论这样一件事,我们年青人工作繁忙,闲暇时间少,孩子还要靠我们父辈来带,他们是吃苦的一代,所以对待孙辈就比较娇惯,会助长孩子的倔强脾气,怎样在不伤害老人感情的基础上,来教育孩子呢?当时只是和老公在闲暇时聊起过,没有遇到实际问题,也就不了了之了。直到这样一件事情的发生,我们非常强调对儿子进行良好生活习惯的培养,要求每次饭前都必须要洗手,那天,我下班回家,桌子上已经摆满了热气腾腾的菜,听到外婆说:“晨晨,妈妈回来了,可以吃饭了。”我也习惯性地要求儿子去洗手,儿子很倔强不愿意去,他要用毛巾擦手,并表示中午奶奶也是这样做的,我们发现了问题的严重性,在支开儿子的基础上,我们开了一个家庭会议,就这个问题达成了一致性,要求孩子做到什么,必须得这样做。对孩子的教育一致,这样容易让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
第二,以正面教育为主。儿子从小到大体质比较弱,感冒咳嗽时常有,我们首先采用吃药,一般吃药就可以解决的坚决不去医院。但是在儿子两岁的时候,儿子感冒并伴有高烧,高烧三天不退,我们家人都有点紧张了,于是带着儿子来到了医院,这是我们第一次来医院,许多把孩子养到一岁多的父母,都经历了求医就诊的揪心时刻,我们也不例外,就怕当儿子看到医生拿着尖尖的针筒时,大哭起来,到注射时,更是伸手蹬腿,嚎啕大哭,无法控制场面。不例外,当儿子看到尖尖的针筒时,因为是害怕,哭起来,双手紧紧抓住了我,该怎么办呢?我在心里悄悄地想着。很多家长会在这个时候对孩子说:“打针一点也不疼的,就像蚊子咬。”或者“打完针我们去买玩具”等等哄骗孩子,但是当针尖插入屁股一霎那,孩子就明白过来了,爸爸妈妈骗人,以后再出现类似事件,孩子就会以更厉害的哭闹来反抗。其实我们都知道打针是痛的,但是打针是为了让病快点好,这就是事实,我们为什么要骗孩子呢,于是我在儿子打针之前,轻轻对儿子说:“打针有一点点疼,但是打了针我们的病就会好了,不难受了。”我反复说了两次,儿子好像听懂了。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以正面鼓励为主,如:“宝宝你真棒!可以自己吃饭了”“收拾得真干净”等等去激励幼儿向着正方向发展。
第三,采用孩子能听懂的语言、故事进行教育。每个孩子都喜欢听故事,故事中有趣的情节、鲜明的人物、书中色彩鲜艳的图画很吸引孩子的眼球。我家宝贝也特别喜欢听故事,有些好听的故事听过一遍不行,吵着要我讲好几次。
记得在儿子3岁的时候,这时候我发现儿子“自我为中心”很厉害,不管是吃的,还是玩的都紧抓着不愿意给别人,我发现了孩子的这一现象,在了解儿子年龄特点的基础上,我们不批评,不纯粹的讲道理,而采用自然发展的原则,因为这是孩子成长过程中必须经历的阶段,但当发现孩子一有大方的表现,我立刻针对这一事件给于了表扬。也因为儿子特别爱听故事,我们抓住这一教育机会,我精心选择了一个与之有关的故事《孔融让梨》,和孩子一起分享。在讲故事时我用缓慢的语速讲了一遍,在讲到孔融让利的过程中,我将孔融让梨的心里变化反复强调了一下,我学着孔融的样子说:“大的给我,小的给弟弟,不行,还是小的给我,大的给弟弟吧,到底是大的给我还是小的给我呢?”第二天晚上儿子还是吵着要我讲“孔融”的故事,我将故事大概讲了一下,这下儿子不干了:“妈妈你讲错了,孔融还要想呢,是吃大的还是小的呢”,我又把孔融的心里变化加了上去;第三天又讲了一遍,儿子将这个故事深深记在了脑海里,还帮我指出了我讲得不对的地方。这天,我们家来了一个小客人,我让儿子去招待小客人,儿子很大方地拿出好吃了与小妹妹一起分享,这让我感到非常的开心,儿子变大方了。在以后的教育中,我们经常采用将故事的方法,将教育隐含的其中,效果也不错。
天下的孩子都是一样的,只要家长们对孩子多投入一点爱,多投入一点时间,坚持与孩子多交流。每个孩子都会是冠军孩子。我相信,“坚持就是胜利”这句话是没有错的。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