聪明的妈妈,要学会慢半拍

11-24

每一个小孩都有无限的潜能,家园共育可以让孩子的潜能更好的激发出来!不管是家长还是老师,都需要互相包容,用心关注,用心倾听,用心帮助,帮助孩子发现问题并自己解决问题。那么,家园共育工作中是否存在一些不足呢?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聪明的妈妈,要学会慢半拍”,希望能为您提供更多的参考。

聪明的妈妈,要学会慢半拍

昨天去接鼎儿的时候,小东西突然冒了一句:“妈妈,我不喜欢姥娘,我不想让姥娘来我们家!”当时听了,心里多少有些不悦,毕竟姥娘费心费神的带了鼎儿两年,而且这次生病还是姥娘专程来照顾他,小东西怎么这么没良心啊?我没有将自己的不满写在脸上,而是静静地等待着他的下一句话,果然,鼎儿说:“妈妈,姥娘一来我们家,你就不见了,我想和你在一起!”我一下释然了,原来鼎儿是希望能够和我一直在一起,他觉得只要姥娘一出现,妈妈就不在家陪他了,其实他并不是不喜欢姥娘,而是更喜欢妈妈!我对鼎儿说:“鼎儿,姥娘来是为了照顾你,她非常的爱你,就像爸爸妈妈爱你一样,并不是姥娘来了妈妈就走了,妈妈只是暂时离开,下班了不是就回来了吗?”鼎儿紧紧的牵着我的手,我非常庆幸自己刚才没有直接训斥他,而是等待着他把话说完了,“听话听音”这个说法在孩子跟前也是可以成立的,蓦地,想起了一个故事……

曾经,有一对恋人他们感情非常好,唯一的分歧是男士不愿要孩子,女士非常喜欢孩子,之后,随了女士的愿,有了一个可爱的孩子,但是他们的婚姻也在不久后解体,单亲妈妈带着孩子过得异常的艰难,身边的朋友也开始埋怨她的不明智,觉得丢了一段美好的姻缘,却给自己留下这样一个沉重的包袱,女士沉默着。这天,妈妈去接园,老师对她说:“你的孩子特别能吃,还不愿跟别的小朋友玩!”说这话的时候,一位家长看了老师一眼,转身走了。妈妈心里有些莫名的失落,带着女儿回了家,女儿想要偎在妈妈怀里听故事,妈妈却冷淡的推开了她,孩子去倒水喝,不料打烂了杯子,弄脏了衣服,妈妈的怒气在那一刻爆发了,她大声喊着:“你这个白痴,就知道惹麻烦,我要你干嘛?”女儿受伤的看了妈妈一眼,扭身进屋了,一会儿,女儿露出小脸来,惊恐的问:“妈妈,手自杀了会怎么样?”妈妈一惊,拉出孩子一看,满手的血,那一刻妈妈心里充满了恐慌,带着孩子急忙冲向诊所,医生看了之后,说:“这孩子的手是刀切的,很深,处理完了之后,要好好的保养,千万不能感染了。”当妈妈满身疲惫的带着孩子回到家时,她接到了老师致歉的电话,老师告诉她:“今天有一个家长打电话说了您女儿的事情,她说您女儿和她的孩子是好朋友,您的孩子说她在幼儿园里面要好好吃饭,吃得饱饱的,不要生病,免得给你添麻烦,还有她不是不跟人家玩,她只在想怎么样能让妈妈开心点,其实,您的孩子很乖很懂事,我那样说您的孩子真是对不起……”妈妈泪流满面的挂了电话,走进孩子的房间才发现那把插在苹果上的沾满血的刀,女儿怯怯的说:“妈妈,我只是想给您削个苹果吃……”妈妈抱着孩子痛苦流涕,之后,她平静的告诉朋友:“养育孩子就是缔造幸福,我不后悔!”

之所以能够因为鼎儿那么小的一件事情想到这个故事,是因为类似的情况在你家我家她家都出现过,现在想来我很庆幸,那次鼎儿问我还有没有多余的旺仔牛奶时,我没有嫌他贪心,要知道鼎儿是怕我渴想让我都喝了,孩子在说这句话,或者做那件事情的时候,我们大人往往因为孩子简单就轻易的定论为他想怎样,其实那真的是我们的一厢情愿,也许,你会因为孩子不舍得给你吃手上的半块饼干心存芥蒂,再等一秒,你会发现孩子从盒子里给你重新拿了一整块;也许,你会因为睡觉时孩子扯走了你搭的单子满脸不悦,再等一秒钟,你会发现孩子给你拖来了一条厚棉被;也许你会因为孩子不配合穿衣服恼怒不已,再等一秒钟,你会发现孩子正用他那胖嘟嘟的小手儿笨拙的扣着扣子……

我们的孩子就像一杯白开水,他们用纯真演绎着自己的无色无味,而我们大人却往往忽略了这杯水的存在,总是往里面添加自己喜欢的各种味道,如咖啡,如奶茶,如果珍,终归有一天,你会发现,最让你无法释怀的还是那杯无色无味的白开水。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够稍微迟钝一点,就会发现,总是给我们制造事端的孩子其实更能生成感动,只是在感动来的前一秒钟,你用自己所谓的聪明将她尘封在了萌芽状态,妈妈们,千万不要因为自己的主观判断,伤害了孩子那颗幼小的心灵,别让我们的鲁莽蒙蔽了智慧的眼睛,慢半拍吧,你会看到孩子令人意想不到的那一面……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扩展阅读

妈妈们要学会读懂黏人宝宝的心理需求


妈妈们要学会读懂黏人宝宝的心理需求

有的妈妈在一起谈论自己的宝宝时,可能都会遭遇同样的一个问题:那就是自己的宝宝越来越黏自己,有时候甚至连做饭的时候,宝宝宁愿抱着妈妈的大腿跟妈妈在厨房里一起玩,也不想离开妈妈半步。宝宝黏妈妈,这究竟是为什么呢?专家建议,在宝宝15个月之前出现黏人的情况,是正常的。但如果宝宝在15个月之后仍然很黏妈妈,这就需要妈妈们仔细读出宝宝的心理需求到底是什么了。

一、15个月之前的宝宝可以随意宠他

“有人认为,孩子黏人是因为他的情感需求没得到满足,一旦满足了,你想让他黏你都难;还有人觉得,太黏人的孩子独立性差,大人越顺着他,越会助长他的依赖感,所以必须拒绝他黏人。”采访中,记者发现类似周女士的困惑也困扰着许多父母。

“对待15个月之前的孩子,你可以随意宠他,不仅不会宠坏他,还有助于他和你(父母)之间建立起安全的依恋关系。”智灵童国际教育事业机构教学总监、智灵童国际幼儿园总园长荣合灵说。

事实上,宝宝能否形成安全、稳定的依恋关系,1岁左右是关键期。此时,如果父母能和孩子最大限度地相处,给他们无微不至的关爱,对他们的哭闹、 微笑等行为予以快速、合理的回应,不仅能增进亲子关系,更能增加宝宝的安全感,这将影响到他以后与人沟通的能力及探索新事物的勇气。

“但如果把照顾孩子的责任过度集中在一人身上,也会造成孩子过度依赖这个人。”郑大教育学院心理系老师叶青青提醒,在妈妈积极照顾孩子的同时,也要平衡家里其他成员尤其是爸爸照顾孩子的机会。

二、孩子黏人顺从还是拒绝因人而异

“至于15个月以上黏人的孩子,家长该顺从还是拒绝,则要根据不同情况,有区别地对待。”荣合灵说。

●安全感不足。这类孩子的父母多是上班一族, 平时照顾孩子太少,和孩子交流不多,很难建立起安全、稳定的依恋关系,于是,这些孩子多存在强烈的不安全感,一旦父母离开视线,就极度恐惧,哭闹不止。

建议:尽量多抽一点时间陪孩子。即便自己不得不离开,也要用孩子能听懂的话让他明白:我只是暂时离开,一会儿就回来。最好每次离开前和宝宝约定好回家的时间,且一定要守时;尤其孩子遇到困难时,父母及时的爱的语言和抚摸是他们的强大后盾。

●和外界接触少。在教养过程中,家长既不太注重带孩子接触外界环境和人员,又很少请朋友来家做客,使孩子很少有机会和陌生人沟通,更没有体验过和外人交往的快乐,因此,他们常常因为恐惧外界而过于黏父母。

建议:帮助孩子逐渐接触外界。先让孩子在熟悉的环境里(比如家里)接触外人,刚开始接触外人时,家长可以紧握孩子的手或紧紧搂住他,让他能够在安全感较强的情绪下尝试交往,当孩子看见陌生人退缩时,更要抱紧他,给他安全感。

●心理依赖感较强。由于家人从小到大包办过多或太过溺爱,孩子的依赖感就比较强,久而久之,就会影响他们的独立性。其中,部分孩子可能在面对新事物、新环境或陌生人时不自信甚至退缩,还有一部分孩子可能因娇惯而专横跋扈,影响人际交往。

建议:10个月、1岁、2岁……孩子会出现很多执拗期。他为什么执拗?就是要从思想、行为上体现他的独立。这时,家长要避免干 涉、包办过多,否则,他会慢慢丧失承担责任的需求,导致心理依赖越来越强;如果孩子已经依赖感很强了,家长除了要学会拒绝,适当忽略他的黏人行为,还可以 通过游戏比赛的方式吸引他独立做事,并及时表扬他的每一点进步。

三、孩子太黏人要满足他的情感需要

此外,在对待黏人的孩子时,荣合灵还提醒家长要注意以下问题:

1、尽量满足孩子的情感需要而不是物质需要。有时,孩子明明自己会穿鞋,却撒娇让妈妈帮他穿。其实,孩子的真实意图只是想从你那儿获得关爱。这时你不妨亲亲他,说:“妈妈好喜欢你,你赶快穿好鞋,妈妈在门口等你啊!”

2、平时靠老人或保姆带孩子的爸妈,回家后最好和孩子独处。

3、千万不要用“你再哭,我就不要你了”等语言吓唬孩子,否则,孩子只会更害怕,反而更黏你。

4、不要欺骗孩子。让孩子哭着看到你离开,比你骗他悄悄走要好得多,否则,只会让孩子更焦虑。

要聪明 玩拼图


经常做游戏或摆弄某些玩具,宝宝的思维会越来越灵敏。“拼图”游戏就有这样的功效。

玩拼图的好处

玩拼图是一项综合的思维和协调能力训练:孩子先要观察范例上的图形,再用脑想,最后动手挑选出适合的图形块、把它放在相应的位置上。在这个过程中,其眼、脑、手要一齐“动”,哪一个环节也不能“偷懒儿”。

孩子用三四块色块拼出小熊维尼的头,他会有一种成就感,自信由此产生。在宝贝高兴的时候,趁机告诉他每一个色块是维尼头的一部分,而这几块就是几个“部分”,合在一起就拼出了一个完整的头。如此,孩子就不难理解“局部”与“整体”的概念和关系了。

玩拼图的窍门是先找“边”,这样才能拼得又快又准。而由“边缘”往“中间”延伸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孩子学习顺序、秩序的过程。

拼的时候孩子往往不能一步到位,反复的尝试对他们来说也是抗挫折训练,对提升其耐心、注意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有好处。

挑选拼图的N项注意

材质安全无毒,每一色块边缘要光滑,以防划伤孩子的手。

适合孩子的年龄,宝宝越小,图形块应越少、越大,拼起来相对容易一些;随着宝宝长大,图形块应越多、越少,图案也越复杂。总之要遵从循序渐进的原则。

聪明妈妈的教育法宝


你想成为一个聪明的妈妈吗,你知道一个聪明的妈妈早教育孩子的时候都运用的那些方法呢,我们下面的内容就是想要告诉妈妈们怎能成为一个聪明的妈妈,及所用的教育孩子的法宝,希望孩子是可以理解的。

法宝一:理解

因为尚未成年,叶彦君必须住在寄宿家庭里。南澳大利亚州缺水,寄宿家庭对用水有严格要求:洗澡、洗头不多于7分钟,刷牙、洗脸不多于3分钟。这两项制度还被贴在洗手间的门上。

“那一段时间,每天在QQ上一碰面,或者一打电话,她就会跟我诉苦。”叶彦君跟妈妈提出,想换一个寄宿家庭。黎咏梅说,首先要倾听女儿的烦恼,好好地听本身就是一种抚慰。“家长应该在安慰好子女后,再引导子女去理解别人。”

“我告诉彦君,就算换了寄宿家庭,也可能会碰到新的问题。”叶彦君听了以后,开始尝试去理解寄宿家庭的家长,后来双方都相处得很融洽早期教育。

法宝二:尊重

“在重大问题的选择上,我们从来没有帮女儿做决定,或者强迫过她。”黎咏梅说,跟孩子沟通,最重要的是尊重她个人的意愿。高一暑假,父母在送叶彦君出国的时间问题上各执己见:爸爸觉得女儿应该出国读高中,在国外考大学;妈妈则倾向于让女儿在国内念完本科再出去。

只身一人远赴南半球生活,这个挑战对当时只有17岁的叶彦君来说非同小可。最后,还是她自己决定到澳大利亚念高中。离家前,叶彦君从未在父母面前流露出一点伤感的情绪,黎咏梅也几乎没有给女儿做过思想工作。“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人,对自己的人生道路有决定权。”

法宝三:俱进

黎咏梅说,虽然远隔重洋,但她并没有感觉到和女儿之间有什么隔膜。“她每天在忙什么,遇到了什么人,我们都知道。家里有什么事也及时告诉她。”母女俩都加了对方的QQ,叶彦君一上线就会给妈妈“请安”:“妈咪好!我作业好多,要去用功啦!”如果没有作业,母女俩就在网上侃大山。“建议家有留学生的父母都学会熟练运用电脑,这样有利于加强亲子沟通。”黎咏梅说。

外国的多元文化对年轻人的思想有很大冲击,黎咏梅和老公给女儿的3条底线是:不能做犯法的事情,不要跟毒品沾边,中学期间不要谈恋爱。此外的事情,靠女儿自己去判断。黎咏梅坦言:“有些事情,我们自己也不了解,更不能代替小孩发言。家长也要学习,要与时俱进,知道现在的世界是什么样的,有哪些变化。

这些方法都是身为一个聪明的家长所具备的教育孩子的方法,其他的家长也可以帮助选择这样的方法,来教育自己孩子,相信效果也是非常的好的。希望每个妈妈都是聪明的妈妈这样对孩子的成长也是有利的。

要教育孩子学会感恩


父母爱孩子是本能,中国很多父母都是以儿女为中心活着,付出的太多,孩子却觉得理所当然。

1

最近,豆瓣上的一个帖子火了,网友吐槽自己10岁的小侄子。

这个小侄子不仅成绩优秀,奥数、围棋、轮滑各种业余爱好也出类拔萃,重点来了,小侄子觉得自己太优秀,嫌弃自己的父母配不上如此好的自己。

孩子说自己的父母太穷,只开得起十几万的丰田,他的同学都拿着iPhone7,自己却只有儿童手表。

他的成绩总考第一,才艺出类拔萃,然而,就是如此优秀的孩子,竟因觉得自己优秀而嫌弃父母,真实上演了一幕“狗嫌家贫,儿嫌母丑”的闹剧。

“我努力优秀,是为了早日脱离无知无能的原生家庭。”这是这位考第一孩子的价值追求。

这位考试总第一、才艺出众的小男孩,被父母捧在手里,放在心尖儿上,时常还会晒在朋友圈里,父母付出了自己能给的最好的,却被自己的孩子所嫌弃。

2

无独有偶,看到豆瓣上有一个小组。

这个小组有个让所有父母感到心惊肉跳的名字:父母皆祸害。

小组中是一群深觉自己受到父母伤害,而选择站在父母对立面仇视父母的人。

小组里有些网友抱怨父母对自己的穷养,有些人觉得自己因父母太穷,令自己无法进入上层社会。

言语中对父母的怨恨,有些人甚至咬牙切齿,让旁人看了都深觉寒心。

许多中国式父母都在不知不觉中培养白眼狼,付出自己全部的心血,却培养出一个个“受之无愧”的孩子。

“受之无愧”是指孩子觉得父母所有的付出都是应该的,如果哪一天父母付出的不够多,孩子还会心生怨恨。

受之无愧感强烈的人,最终会变成一只白眼狼。

3

对一个家庭来说,父母是根孩子是果。

果实出了问题,多半是根也有问题,孩子不懂感恩往往是家庭教育出了问题。

中国式父母往往以孩子为中心,为孩子付出了太多,习惯包办孩子的大小琐事,却忘了孩子有学习爱与给予的权利。

你的爱太过浓密,却错过了让孩子学习感恩的机会,付出越多的父母,越容易助长孩子的受之无愧感,往往养不出感恩的孩子。

我的姑姑家经济条件一般,两口子平时很节俭,但是对他们的儿子却很大方,只要儿子想要的东西就是砸锅卖铁也给他买。

姑姑常挂在嘴边的是“再苦不能苦孩子”。

iPhone4S刚出来时,表弟非要买,姑父为了给表弟买手机在工地上开吊车,武汉近40度的夏天,自己不舍得买一瓶水。

然后,手机买完还要买电脑,要去旅游,甚至有一次下雨,姑父去接表弟,表弟气得淋雨都不愿跟姑父走一起。

他对着姑父吼:不准跟我走一起,你也不看看你自己的样子。

表弟学习成绩优秀,父母也以他为骄傲,可是他却从不要他的父母出现在他的朋友面前,他甚至怨恨他的父母为什么这么穷?

父母付出所有,却滋生孩子高人一等的优越感,孩子已经习惯了父母的付出,却不懂得感恩,心安理得地享受父母的付出。

很多父母告诉孩子:“你只要好好学习,其他的都是我们来做。”

时间长了,孩子觉得父母的付出是应该的,却感受不到成人世界的不容易。

4

几年前有这样一则电视新闻:

上海浦东机场发生一幕惨剧,赴日留学5年的25岁青年汪某对前来接机的母亲连刺9刀,致其当场昏迷,生命垂危。

究其原因,这5年汪某赴日留学的经费全由母亲一人承担,花费超过150万。

他母亲省吃俭用,将唯一的房产变卖,寄住在娘家,最后四处举债,仍无法继续支付他高昂学费。

母亲付出了自己的全部,当不能满足儿子的要求时,却换来儿子的仇恨。

父母爱孩子是本能,中国很多父母都是以儿女为中心活着,付出的太多,孩子却觉得理所当然。

自己亲手养大的孩子,自己当成“心头肉”的孩子,长大后却成为榨干自己、嫌弃自己、甚至仇视自己的白眼狼,这让操劳了一生的父母真是感到彻骨的冰凉。

为什么付出越多的父母,往往养不出感恩的孩子?

其实答案很简单:中国式父母往往只知道关心孩子吃饱穿暖,只关心孩子的成绩,却忘了教孩子感恩。

不知道感恩的孩子,父母为他付出的再多,在他眼里都是常态,一旦他眼里的常态被打破,就会心生怨恨。

5

天下的父母们:如果你爱孩子,一定要教孩子学会感恩。

懂得感恩的孩子能从自我的世界里脱离出来,他们能够感受到他人的不易,更容易生出同情心,人际关系更好。

懂得感恩的孩子,更加快乐和幸福。

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的一项调查显示,懂得感恩的人罹患抑郁和焦虑的概率更低。

不懂感恩的孩子,最后总会感觉失望和不满。

让孩子学会感恩,让他心存感激地面对这个世界,学会爱他人,这不是父母的自私,而是对孩子未来生活的远见。

妈妈“唠叨”能让宝宝聪明


儿子出生后我就不断地指着屋里的东西告诉他这是什么,那是什么。家里人取笑我“唠叨”,我却照说不误。不久我发现,只要我问他:“宝宝,挂钟在哪儿?”或是“布贴画在哪儿?”他的眼睛就会有意识地看向这些东西的位置,而那时儿子才三个月。此外,我还把我所有能记起的儿童歌曲手舞足蹈地唱给他听,或者配上动作绘声绘色地给他讲童话和寓言故事,每当这时候儿子就会目不转睛地盯着我不哭也不闹,有时还会笑出声。

天气好转,我和他爸爸就尽可能带他到外面去玩,并且不停地把沿途看到的事物讲给他听,因为我知道即使是一片树叶、一个行人,对儿子来讲也是新奇的。

我的苦心没有白费,七个月儿子叫第一声“妈妈”,十五个月背出第一段歌词。现在的儿子不仅能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意愿,而且还常常“妙”语惊人。一次他不小心掉到床和暖气片的夹缝里,奶奶忙把他拉出来问他怎么样,他边哭边说:“都人仰马翻,头破血流了!”弄得大家忍俊不禁。

随着儿子一天天长大,我们的话题也越来越宽,为此我渐渐有了一种紧迫感。为了培养出优秀的儿子,至少为了不至于有一天和儿子无话可谈,看来自己还得不断充实,活到老学到老啊。

要学会与婴儿“谈话”


科学家认为:跟婴儿说话可能会增强他们的语言能力。同时他们对那些热心同自己婴儿谈话的父母提出如下:

与“小毛头”说话时,最好没有任何背景噪音,以便让婴儿高度集中注意力,并保证他们能清清楚楚地听清你的发音。

要学会与婴儿“谈话”

鉴于婴儿的注意力难以较长时间持续保持集中,每次“谈话”最好不要超过5分钟,但在婴儿长到9个月后,每天累计的“谈话”时间可加长至半小时左右。

早在婴儿长到两个月时,便可有意识地跟他说说话,同时在说话时仔细观察婴儿(特别是目光和面部表情),看看他究竟对什么“话题”最感兴趣。

跟婴儿说话时不仅要面带笑容并辅以手势或身体动作,而且语调须注意抑扬顿挫。

说话时有玩具、动物、图片、鲜花等实物作“教具”效果往往更好。

说话人可从父母渐渐扩大至祖父母,哥姐甚至邻居。说话人的变化可增加他们对“倾听”的兴趣。

宝宝要聪明 从零岁开始


一个孩子生下来颅内出血很厉害,一个多月时父母抱他到北京协和医院找到早期教育专家鲍教授,鲍教授在给孩子治病的同时,告知家长不要灰心,要有信心相信通过早期智力开发教育,可以修复脑损伤对孩子智力的影响。在鲍教授的指导下,父母对孩子进行早期智力教育。不到1岁孩子就会说话,两岁就能说完整的句子,三岁会做各种游戏,三岁半就达到了6岁孩子的语言能力。孩子不但身体健康,而且智力完全正常,在学校里还是一名优秀学生。另一个孩子十岁了,父母领他来见鲍教授,孩子看起来身体健康,但他的一举一动显示出他是个智力有障碍的人。从CT片上看到他的颅内有个空洞,周围神经系统中断,这就是导致孩子智力低下的根源。由于年龄太大,脑部神经发育定型,恐怕难以修复,甚至说不可能修复。虽然这孩子也是出生时脑部受损伤,但由于父母的疏忽大意,没有关注孩子的智力发展,只单关心孩子的身体健康,从而延误了用早期开发教育来刺激脑神经重组。修复脑损伤越小越好,错过最佳年龄段,孩子只得终身受苦。对这样的孩子,谁也没有回天之术。

鲍秀兰教授说,脑科学研究最新进展表明,婴儿出生的头几年里脑子发展最快,两岁大脑的重量是出生时的3倍,占成人脑重的75%,到3岁时就接近成人脑重范围。在这一关键时期,是否对孩子进行运动发育、语言发育、交往能力等早期教育,直接影响他们的智力发展水平。同时人的大脑具有很大的潜能,尤其在生长发育早期,大脑的可塑性强,一旦局部的神经细胞损坏后,邻近的细胞可以代替它的功能,并有效地实行改组。但过了敏感期,缺陷将成为永久性的了。也就是说,人脑组织一旦就绪,就不可能实现整个重组,所以如果发生了脑损伤,年龄越小代偿能力越好。鲍教授亲自参与了国家“八五”公关课题——挖掘儿童潜力应从0岁开始。她举例说,在对窒息儿的研究中,一组进行早期教育,一组进行常规教育。孩子长到1岁半时,早期教育组智力发育指数为105分,常规教育组为90分,而且其中有9。1%智力低下。就是正常新生儿发育的指数为100分,也不及窒息儿早期教育组。所以鲍教授说,新生儿有很多能力,忽视从孩子一出生的早期教育,这本身就是环境高危因素,是造成孩子智力轻度落后的常因之一。全国大约有60万因窒息早产引起智力低下的儿童,只要实行早期智力开发教育,他们的痛苦是完全可以避免的。

聪明的家长知道要经常向孩子示弱


晚上,小雄的妈妈满脸疲惫地回来了,今天公司为了迎接上级的检查,布置下来很多任务,以至于午饭都没有吃。一进门见小雄在客厅玩玩具,小雄的爸爸在厨房里做饭,于是,小雄的妈妈坐在沙发上,有气无力地对小雄说:“小雄,今天妈妈很累,去帮妈妈把拖鞋拿过来好吗?”小雄玩得正起劲儿,听到妈妈这么说,虽然有点不情愿,可是看到妈妈没精神的样子,还是跑到鞋柜前,把妈妈的拖鞋拿了过来。

接着,妈妈又说:“儿子,过来,帮妈妈捶捶腿吧!”小雄说:“妈妈,等爸爸做完饭给你捶吧。我还要玩玩具呢。”妈妈装作很伤心地说:“儿子,你是小男子汉,应该是妈妈的依靠呀。你都不管妈妈吗?”小雄听到这句话立刻跑过来给妈妈捶腿。

这时,爸爸从厨房里端着菜出来,看到这一幕,高兴地说:“小雄表现很不错,以后有你照顾妈妈,我出差就放心了。”

小雄得意地晃晃小脑袋,小拳头捶得更有劲了。

常言道“虎父无犬子”,可是生活中“虎父”却多“犬子”。有位事业有成的朋友,为了照顾好儿子的生活和学习,请了保姆、司机、家教,如今孩子已经14岁了,自理能力很差,而且很冷漠,听不进任何人的话。这位父亲提起这件事就一脸的无可奈何,可是他不知道造成孩子现状的最大原因就是他自己。正是他的强大,让孩子觉得自己什么事都不用做,渐渐孩子认为这些都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无独有偶,一位女强人妈妈在事业上呼风唤雨,由于工作忙,把孩子送进了条件最好的私立学校,而且还配备了一位专职“佣人”,结果孩子连书都懒得翻,只迷恋电子游戏,为了玩游戏甚至连家门都不出。

有人说:如果事情我们都做了,孩子自然就什么都不用做了;如果我们有20%的事情不做,孩子就能完成20%。

在孩子眼中,父母越强大,他们的依赖性可能越强,懂得向孩子示弱的父母反而成就了孩子的“强大”。父母一定要理解,示弱并不是软弱,示弱也是一种智慧。父母借助孩子渴求独立的心理,适当地向孩子示弱,给孩子一定的自主权,激发孩子的雄心和信心,对孩子的成长更有利。

首先,在生活中我们要学会向孩子示弱。

有位妈妈,自己生病了,还要强撑着给孩子做饭、洗衣服,而孩子一边玩游戏,一边抱怨妈妈做的饭不好吃。而同样是生病了,另一位妈妈却明确告诉孩子,现在自己发烧无力,孩子要自己做饭,而且要给妈妈端水送药。结果孩子不但自己做了饭菜,还跑前跑后地照顾妈妈。

其次,在学习上我们要学会向孩子示弱。

很多孩子在学习中遇到困难的时候,会习惯于向父母求助,“妈妈,这个字念什么?”“爸爸,这道题如何解答?”这时多数父母都会积极配合,好像不回答不能显示自己的知识水平,还怕挫伤孩子学习的积极性。

其实不然,如果孩子很轻易地从父母那里得到帮助,就会减少思考的机会,父母这时候其实可以示弱,让孩子自己尝试解决问题。“这个字妈妈也不认识,你自己查查字典,然后还要告诉妈妈好吗”,“这道题确实很复杂,咱们一起看看例题吧,看看谁能先想出解题的方法”。

父母还可以主动向孩子请教问题,让孩子做自己的老师,这样孩子学习的主动性更容易得到提高。

最后,在交往上我们要学会向孩子示弱。

有些孩子不愿意与人交往,甚至害怕与人交往,本来该自己去做的事情,却找爸爸妈妈帮忙,比如报名参加舞蹈班,不敢自己去报名,就要求妈妈陪着去;自己在班里受了委屈,想向老师申诉,却不知怎么说,就让父母给老师打电话。这时父母最好示弱,让孩子自己想办法处理,几次过后,孩子处理这些问题就游刃有余了,甚至可能比父母出面解决得还要好。

总之,“弱小”的父母会把孩子推到困难的面前,让孩子学着去面对、去解决,促使孩子慢慢提高自己的能力。

喜欢《聪明的妈妈,要学会慢半拍》一文吗?“幼儿教师教育网”希望带您更加了解教育孩子的方法,同时,yjs21.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幼儿园妈妈的节日说课稿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