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学习的过程都是循序渐进的,家长就可以用适合的方法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并且伴随着孩子的动手过程也在训练着大脑的思维。想要在生活中让幼儿多动手的方法有很多,当然也不是随意的,没有任何科学道理的动作方式,也必须要求家长要随着孩子年龄段的不同时也要对孩子进行动手的方式进行调整。
并且,培养孩子动手能力尽量越早越好,当孩子有两岁的时候,就可以开始培养。按照一般的规律两岁半的孩子就可以学习最简单的折纸,折纸的步骤差不多就在一步左右。等到了三岁的时候就可以多学几个剪纸的步骤,然后就要开始学着拿剪刀进行剪纸,这时也就可以让孩子试着学剪一些条状的东西,然后再剪图形。家长若想考虑着从发展孩子手工技巧,也可以多让孩子接触各种手工。
聪明的父母会善于观察孩子生活中感兴趣的方面,然后对号入座。会用些废纸让他撕,给他一些木头和棍子让他敲,买水彩笔让他画画,将水瓶盖打乱后让他来重新配盖,为他准备一些可爱的拼图,沙画,七巧板等玩具,使他动手又动脑。孩子动手时也就会去专心的解决问题然后进行归纳总结怎样才能拼的又快又准;在拼拼图,画画,套盒时延长了专注时间,培养了独立工作能力。
例如在孩子学唱歌、跳舞、学儿歌的同时,可以让他形象的用手比划出个钟所表达的内容。这样除了可以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还可以让孩子变得活泼,并且能够培养孩子的想象力,为他将来的兴趣爱好做一个基础准备。
在日常生活中,父母要刻意的去训练孩子的自理能力。让他们尽量做自己力所能及的家务事,比如自己倒洗脸水,自己系鞋带,自己画画,起床后自己整理房屋等等。既培养了手的技巧也锻炼了孩子的自理能力。
悦宝园提醒您:真正能让孩子变聪明的方法有很多,培养孩子自己的动手能力就是其中最有效的方法。从以上四个方面来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是最完美的妙招,它涉及到了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年临小的孩子就从最简单的折纸开始,然后不断加深;还有就是从孩子的兴趣入手,从生活的自理入手。
亲子交流是促进宝宝大脑发育最好的方法,跟呀呀学语的宝宝一起说说话,拽着他们的小胳膊在床上跳跳舞,给孩子讲讲身边的故事。无论是对于爸妈还是宝宝,这都是幸福的一刻。推荐给你50种有趣、科学的亲子小妙招,你一定能从中得到启发。
1.眼神的交流。
当可爱的宝宝睁开双眼时,你一定要把握住这短暂的第一时刻,用温柔地延伸凝视她。要知道,婴儿早期就能认清别人的脸,每次当他看着你的时候,都在加深对你的记忆。
2.呀呀儿语。
你看到的可能只是一张天真无邪,不谙世事的小脸,但不妨给他一点机会,让他也能和你交谈。很快,他就会捕捉到与你交流的节奏,不时地插入几句自己的“言语”。
3.母乳喂养。
尽可能地用母乳哺喂宝宝。妈妈在哺乳的同时,给宝宝哼唱儿歌,轻声细语地与他交谈,温柔地抚摸他的头发,这样可以增进你们的亲子关系。
4.吐舌头。
有实验表明,出生2天的新生儿就能模仿大人简单的面部表情。
5.照镜子。
让宝宝对着镜子看自己。起初,他会觉得自己看到了另外一个可爱的小朋友,他会非常愿意冲着“他”摆手和微笑。
6.呵痒痒。
笑声是培养幽默感的第一步。你可以和宝宝玩一些小游戏,比如“呵痒痒”等,有助于提高孩子参与的积极性。
7.感觉差异。
把两幅较为相似的画放在距离宝宝8—12寸的地方,比如,其中一幅画中有棵树,而另一幅中没有,宝宝一定会两眼骨碌碌地转,去寻找其中的不同。这对宝宝今后的识字和阅读能力大有帮助。
8.共同分享。
带宝宝外出散步的时候,不时地跟他说你所看到的东西——“看,那是一只小狗!”、“好大的一棵树啊!”、“宝贝,有没有听到铃声了吗?”……最大限度地赋予宝宝扩充词汇的机会吧。
9.一起傻。
小家伙非常喜欢和你一起发出傻呼呼的声音——“噢咯”、“嗯哼”等,偶尔还会发出高八度的怪叫声。
10.共同歌唱。
尽量多学一些歌曲,不妨自己改编歌词,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给宝宝唱歌,还可以让宝宝听一些优美动听的歌曲,研究表明,在音乐的熏陶下,有助于孩子数学的学习。
11.换尿布时间到。
利用这一时间让宝宝了解身体的各个部位。一边说,一边做,让宝宝的小脑袋瓜与你的言行同步。
12.爬“圈”。
妈妈躺在地板上,让宝宝围着你爬。这是最省钱的“运动场”了,而且很有趣,它可以帮助宝宝提高协调性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3.购物时光。
留点空闲,去超市逛逛。不同的面孔,不同的声音,不同的物品,不同的颜色,会使宝宝欢欣鼓舞。
14.提前预告。
睡觉关灯之前大声地宣布:“睡觉喽!妈妈要关灯了。”让宝宝慢慢地领悟因果关系。
15.没事逗着乐。
轻轻地对着宝宝的脸、胳膊或小肚肚吹气,逗宝宝“咯咯”笑。
16.揉纸巾。
如果宝宝喜欢从盒子里抽取纸巾,就随他去吧!看着他把纸巾揉成一团,再看着他将其展开,花几分钱就能有一个可以训练宝宝感官能力的好玩物,何乐而不为呢?你也可以把小玩具藏在纸巾下面让他找,不过,当宝宝找到的时候,一定要大加赞赏哦!
17.小小读书郎。
给8个月大的宝宝读故事,两三遍之后,他就能够意识到文字的排列顺序了。给宝宝读书,对他的学习语言真的很有帮助哦!
18.躲猫猫。
玩捉迷藏的游戏能让宝宝笑声不断。他会认识到消失的东西还会回来。
19.触觉体验。
用不同质地的布料(丝绸、丝绒、羊毛、亚麻布等)轻轻地抚摸宝宝的面颊、双脚或小肚肚,让他体验不一样的感觉。
20.感受宁静。
每天花几分钟时间,和宝宝静静地坐在地板上——没有音乐,没有亮光,也没有游戏。在宁静中感受周遭的世界。
21.家庭影集。
将家人和亲朋好友的照片制作成影集,经常翻翻,有助于宝宝增进记忆。当姥姥来电话时,不妨让宝宝一边听电话,一边看着照片上姥姥慈祥的面容。
22.与食物亲密接触。
为宝宝准备一些小零食——青豆、面包片或苹果片,训练他的抓捏功夫,探索手眼协调能力。
23.丢丢捡捡。
看着小家伙把东西从桌子上一样又一样地扔到地上,虽然你的头都快气炸了,可你还得坚持不懈地去捡
哦,因为你的宝宝正在探索“地球引力”的奥秘呢。如果方便,你还可以给他几个乒乓球,并在他的桌子下放一个篮子,让他瞄准,发射!
24.试试运气。
挑选几个空盒子,把一个小玩具放在其中一个盒子里,不断地掉换盒子的位置,让宝宝猜猜玩具在哪里?
25.越过障碍。
把沙发垫、枕头或靠枕放在地板上,和宝宝一起爬过去,绕过去,看看谁更快。切记要让宝宝多赢几次,这样他才会更有积极性哦。
26.“走走看看”。
在房间里布置一些玩具,让宝宝以不同的速度爬行,并可以不时地在一个有趣的地方停下来看一看,玩一玩。
27.接受挑战。
宝宝长大了,他会发挥自己最大的想像力向你挑战,那就得看你是否能做得跟他一样好了。譬如发出奇怪的声音、向后爬或是啃玩具。
28.做鬼脸。
鼓起你的腮帮子,当宝宝摸你的脸颊,你就吐气;当他拉你的耳朵,你就吐舌头;当他摸你的鼻子,你就邹眉耸鼻……不时地变换方式,让宝宝有一种新鲜感。
29.触摸物品。
抱着宝宝在房间里到处逛逛,用他的小手触摸窗户、电话机、冰箱及电视机摁纽等,一边摸一边告诉宝宝它们的名字。
30.编故事。
挑选一些宝宝最喜欢的故事,把其中的主人公换成他的名字,他会觉得更有趣。
31.自制动物书。
去动物园的时候,给动物拍照,结集成一本相册。时常拿出来和宝宝一起欣赏,让他找一找大象、海狮和老虎,你也可以在一旁为动物配音。
32.让宝宝自己做主。
在适当的时候可以让宝宝在两者之间自由选择,例如让他自己挑选吃饭的小碗。这样他会感到非常自豪,因为他的决定受到了你们的重视。
33.回忆“过去”。
和宝宝一起观看家庭录像带,回顾他第一次洗澡、第一次翻身、第一次叫妈妈,一边看一边讲述,这不仅能增强宝宝的记忆力,还能提升其语言能力。
34.点点数数。
数一数楼梯的台阶,数一数宝宝的手指,数一数家里有几个人。养成一种大声数数的习惯,很快的,宝宝就会加入其中和你一起数数了。
35.看图回答问题。
找一本宝宝熟悉的图画书,指出其中的细节,从抽象到具体向宝宝提问,如“小兔子爱吃萝卜吗?”(抽象)或者“小兔子在吃什么呀?”
36.关掉电视。
宝宝需要和你亲密交流,这是电视节目无法给予的。
37.寻找“小汪狗”。
不时地把书本合上,考验一下小家伙的记忆力,看看他是否还记得书中的小汪狗在哪里。
38.转起来吧,宝贝。
抱着宝宝像芭蕾舞演员一样旋转起来。
39.匹配游戏。
挑选宝宝生活中所有重要人物的特写照片,一式两份。将照片正面朝上摆放在地板上,帮助宝宝找出两张一样的。
40.雨中游戏。
在小水坑里踩踩,在湿草地上坐坐。虽然有点脏,但非常有趣,宝宝会在快乐中感觉干与湿的区别。
41.捕捉昆虫。
和宝宝一起在书籍或杂志中认识昆虫(瓢虫、蟋蟀及蝴蝶),然后到大自然中去捕捉。
42.培养幽默感。
指着爸爸的照片叫“妈妈”,然后告诉宝宝弄错了,大家一起为“错误”而开怀大笑,在不知不觉中培养宝宝的幽默感。
43.穿衣游戏。
让宝宝穿上爸爸的旧衬衫,看看他的反应,相信他的创造力一定会让你感到吃惊。
44.感知容量。
准备两个大小不一的杯子,在洗澡的时候,让宝宝把水从一个杯子倒入另一个杯子。有的时候会溢出来,有的时候却装不满,那就一起来探讨一下哪个杯子大,哪一个杯子小吧。
45.认知颜色。
选定一种颜色,带着宝宝一起寻找家中所有相同颜色的物品。
46.干家务。
当小家伙蹒跚学步时,他就会帮你扔垃圾啦!不信?!你就试试吧。
47.图书馆一游。
千万不要错过了讲故事、看书的好机会哦。
48.认识ABC。
每周一个英文字母。例如,在冰箱上贴A字母磁贴,吃A字形的饼干,把水果切成A字形,用树枝在沙地上写出A字母等。
49.老玩具新玩法。
把一些旧玩具翻出来,你会惊奇地发现宝宝有了一些新的玩耍方式。
50.情感交融。
临睡前抱着宝宝,问他这一天里什么让他最高兴,什么让他最伤心?帮助他回忆今天,感知过去,及时了解他的情感。父母应坚持这一职责,直到孩子跨入大学校门。
孩子6个月时,他会学到不少有关交往的知识,用我们还不十分清楚的方式,他已变成一个随机应变的专家。他会知道怎样和你搭话,如何和你谈下去;他还能学会怎样用微笑、用咿呀学语吸引你的注意力,让你对他感兴趣,对他好奇;他还知道怎样用心不在焉和表现出不耐烦来结束交谈,在这个阶段,他获得的能力可以用以下的文字概括
●3个月
他不喜欢被剥夺交往的机会,当把他一个人丢下不管时,他常常会哭喊;当大人重新出现在他身边,并且和他说话,用拨浪鼓逗他开心时,他就会停止哭叫;听见人的说话声他会微笑、蹬腿、晃动胳膊来表示他的兴奋;他对妈妈和其他家庭成员很友善,这说明他能认识他们;他看见陌生人会表现出害怕,做出驱赶他们的姿势,甚至还可能哭喊起来。
●4个月
希望别人抱他时,他会举起胳膊;他会死死地盯着人的脸看,目光几乎总是追随着人离去的方向;他会对和他说话的人微笑,当别人对他表现出特别的关注时,他会流露出高兴的神情;当有人同他做游戏时,他会开怀大笑。
●5—6个月之间
他对微笑和责备的语气会做出截然不同的反应,他会微笑着跟熟悉的人打招呼,对陌生人则表现出显而易见的恐惧。
●6个月
交往活动会变得更加主动,以至于当别人抱他时,他可能会拽人家的头发、刮人家的鼻子或开始拍人家的脸。
●7—9个月
他通过模仿别人说话的声音或手势来参与社交话动。
●12个月
若别人说“不”时,他就会停止做某事;他不喜欢陌生人,当陌生人接近他时,他会表现出恐惧,并躲到妈妈身边,他甚至有可能哭喊。在这个年龄,他可能变得对你有点恋恋不舍。
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他们逐渐有了自己的人生观、世界观,并有了自己面对问题、解决问题的一套方法。作为家长,在感慨孩子长大了的时候,却往往会发现,孩子有很多事情不愿意和我们沟通了,有了自己的小秘密了。这个时候,也就是所谓“代沟”出现的时候。
亲子之间的沟通是讲究方式方法的,好的沟通方法能够更加促进亲子之间的互动,不好的沟通方法会阻碍孩子的发展,也会使得孩子变得不知道如何跟家长相处。
妙招一:以孩子的角度看问题
当爸妈高高在上时,自然会与孩子拉开一定的距离,沟通更是无从谈起。其实,孩子有他们眼中的世界,只有放低做父母的姿态,蹲下来和孩子站在同一个高度对话,我们才会理解孩子的心和想法。
沟通的前提就是父母要能够从孩子角度来想、来观察、思考孩子这么做是什么原因。当爸妈能够更加理解孩子的时候,就不会再觉得他们的举动是无意义的,就能与孩子很好地沟通了。
妙招二:有效的聆听比所谓的经验重要
孩子的成长中,父母最难做到的是“聆听”,最容易犯错误的是“说教”。
“说教”究其根源,源自父母的经验。父母的经验究竟重要不重要?
重要!是因为关键时刻可以帮助孩子少走弯路,少遇挫折。
不重要!是因为父母终究是无法阻挡孩子前进的道路,哪怕是荆棘密布,父母也无法替代孩子的脚步。
所以,父母还是不要纠结于经验值重要与否。关键在于,孩子听否。愿意听的时候,经验是无价之宝;不愿意听的时候,经验就是唠叨与无稽之谈。
那么父母不妨放下自己的经验,去认真的“聆听”孩子。听他们的想法,若行之有效,就鼓励他们放手一搏,年少时,努力的过程、探索的过程远远比结果重要。
听他们的想法,若幼稚经不起推敲,也不要急于纠正或者否定。有些路必须亲自走了才知道是否行得通;有些错误也必须自己“埋单”后才会成长。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每个人都不会随便成功!
听他们的想法,若本身就是错误的,不妨和孩子一起进行深度推敲。航行离不开灯塔,父母如果有灯塔的高度,还会发愁孩子这艘小船在汪洋里迷失方向吗?
妙招三:建立和孩子的信任感
只有信任,才会让孩子愿意把心里的话告诉爸妈。孩子年龄越小,亲子之间的信任度越高,然而,随着孩子日益长大,亲子之间的信任度却可能呈下降趋势。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最好的方法就是让孩子感受到爸妈的尊重与关怀。父母要扩大与孩子的沟通范围,除了学业,更要关心孩子的快乐与烦恼。
妙招四:多给孩子自主选择权
孩子大约在3岁左右就已经开始拥有简单的决定能力了。这时,爸爸妈妈要有责任有意识地进行教育,让孩子开始学习为自己的行为负责。比如生活中的一些小事都可以让孩子自己去做主,如果他们选的不合适,爸妈可以给出意见,但最终还是要尊重孩子的意愿,让他们为自己的行为负起责任来。
这样,当孩子遇到问题时,他们也会知道,爸爸妈妈会一直站在他身旁,一方面有来自父母的尊重和理解,另一方面,当自己犯错误时又能够得到父母的指导和帮助,这种状态对于孩子而言是很棒的,而当孩子有了积极的成长心态,亲子沟通当然也会变得更为顺畅。所以,不妨让孩子做一些小的选择,练习思考能力,学习对自己的决定负责,在生活中学习思考。
妙招五:真诚的交流比一味夸夸其谈重要。
父母在认真的研究孩子,但还要分出精力与时间来面对工作压力、人事关系、生活压力等等。其实孩子也在研究父母,而且年龄越小,就越无时无刻。
孩子是世界上最通透的高等生物,他们纯洁的眼睛完全可以正确判断父母的想法做法。
孩子也是世界上最有智慧的高等生物,他们幼小的心灵完全清楚父母对自己做事的底线与规则,并懂得不断的触碰这些规则,企图可以有所突破。
所以,放弃我们的一些言不由衷,放弃我们的一些夸夸其谈,放弃我们的一些准则规则,摘下我们成人世界的“眼镜”,认真的和孩子交流沟通,用真诚的心,用爱的耐心!
有些交流不见得是语言,更多是肢体与心灵。一起出游,一起淋雨,一起奔跑,一起拥有小秘密,都会让孩子与父母越来越近;感觉孩子累了,就给他一个大大的拥抱,温暖的怀抱,胜过千百遍的问:你累了吧,你怎么了!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