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角的图书摆出来没几天,封面与内芯就分家了,新玩具拿出来没多久,就七零八落,不是少这就是缺了那,一盒蜡笔用几次就剩下一小块一小块的。折纸、绘画用的纸,一个早晨的区域活动就不见了等等。针对班上发生的这事情,我反反复复强调要爱惜幼儿园的教玩具,可总是收效不大。
对于幼儿的过失,有人主张采用“自然后果法”,即让幼儿凭自己所犯错误的自然后果,从而学会怎样去服从自然的法则。我想不妨用这种方法试一下。
于是,图书撕破了,我就收起来,不再添置新书,玩具损坏了,就把它收起来,不再添置新玩具,没玩具玩,没图书看他们觉得很难受,很着急。我便借此机会引导他们讨论为什么会这样?他们争先恐后地讲起来。最后我小结,使孩子明白并知道了没有书看,没有玩具玩,没有蜡笔、纸画画是他们不知爱惜的后果。当我再次拿出新图书,新玩具、新蜡笔、新纸时,孩子们都表现的很爱惜。
由此我想,对于这一年龄段的孩子,单靠正面教育是不够的。“自然后果法”也是一种教育手段,教师只要运用得当,是会取得良好效果的。
滑草我有好办法,游戏活动开始了,崔崔和小硕选择了自己家里带来的小凳子,崔崔说:“我们一起来比赛吧。”小硕说:“好呀!”崔崔将小凳子摆在了小山坡的顶端,小硕将板凳翻转了一下,使板凳的四个脚朝上。小硕说:“我们开始吧。”崔崔双手扶着板凳的两端,尝试下滑,可是没有移动。小硕坐在板凳的中间,双手扶住前面的板凳脚,双腿用力向后蹬,慢慢的向下滑动。过了一会儿,小硕已经滑到了小山坡的脚下,崔崔还在原来的地方并没有移动。崔崔说:“我们再来比一次吧。”小硕笑着点点头说:“好的。”这次崔崔双手举起板凳,将板凳翻转了一下。和小硕继续比赛,孩子们玩得很开心。
《指南》科学领域指出
,4-5岁幼儿常常动手动脑探索物体和材料,并乐在其中。活动中孩子们选择的是自己家里带来的小板凳,崔崔选择将小板凳平放在山坡上,而小硕选择的是将小板凳翻转过来,摆在山坡上。当崔崔尝试后发现自己的方法没有下滑时,也尝试了小硕的办法。鼓励幼儿选择不同的材料进行游戏,鼓励孩子发现同样的材料也有不同的玩法。
合作搭建真有趣
活动开始了小硕和小崔来到了建构区,小硕从框子里面,拿出了一辆有轮子的小车摆在桌子上,小硕在小车的上面进行搭建,搭建好两层后,小硕对边上的小崔说:“你看我搭好多漂亮呀,”小硕将小车左右摆动。小崔看了看点点头,继续搭建房子,小崔先将房子的底搭建好,然后再将房子进行垒高的搭建,小崔还在房子里装上了楼梯。过了三分钟后,小崔又在房子的边上搭出了一个方形的车库,小崔看了看边上的小硕,对小硕说:“你可以把车停在我们的车库里了。”小硕将小车停进了小崔搭好的车库里。孩子们玩的很开心。
《指南》科学领域指出,4-5岁幼儿能感知和发现几何图形的基本特征,并进行分类。活动中小崔仔细观察发现了小硕的车子是方形的,于是搭建好房子之后在房子的边上搭出了一个较大的方形车库,孩子们相互合作。引导幼儿感受生活中各种物品的特征,并尝试识别和描述。
“宝贝,到时间了,我们要走了。”
“我不嘛,你真讨厌,我要在这玩玩具!”
“班车来了,明天再玩吧,快点走吧。”
“就不好,就要玩玩具。”说到这里,宝贝就开始哭,每次遇到这种情况,我就开始犯愁,但又不能不管他——他是我们园出了名的难缠的宝贝。眼看着班车就要走了,我又急又气,每次都要在关键时刻掉链子,像他这种脾气的孩子硬碰硬是不行的,得来点软的。
于是,我用同情的语气和他说:“宝贝,我知道你不是故意要闹的,你是想告诉老师你还想玩一会玩具对吧?”宝贝轻轻的点点头,我又接着说,:“我就说嘛,平时都那么乖,那么讨老师喜欢,怎么会不听话呢?”宝贝又点头并有点得意了,看到形势好转,我赶紧说:“要不明天你早点来,所有的玩具都给你玩,怎么样?宝贝一听,想了想说:“嗯,那好吧。”“走,快跑,坐车去”我拉着宝贝飞一样的奔向班车,心想:“真是个让人哭笑不得的孩子。”
第二天早上,宝贝并没有早来,但却给我了一个意外的惊喜,当时我都有点惊呆了。他来到活动室时,其他小朋友正在静静悄悄地画画,我习惯性的说了一句:“宝贝,早上好,去拿彩笔画画。”只见他有点不高兴的去拿了彩笔,转身看了看我,我用手示意他回到座位上坐着画,这下可惹恼了他,一下把彩笔摔的满地,说:“你骗人,你是骗子。”丢下这一句话,就坐地上哭泣来了,我心想;“真是个奇怪的孩子,谁又招惹他了。”
“宝贝,谁又惹你了,你告诉我!”
“就是你,真讨厌,说话不算数,讨厌、讨厌!”
我满头雾水,这到底怎么了,宝贝带着哭腔说:“你昨天说让我玩玩具,可你今天不让我玩,我就生气了。”我这才明白过来,“老师没说不让你玩啊。只是今天忘了,现在赶紧起来,我就带你去玩。”宝贝瞬时哭脸变笑脸,我拉着他去洗脸,边走边说:“你现在都长大了,有事情咱好好说,别再闹脾气好不好。”宝贝“嗯”了一声。
宝贝的事让我明白了:孩子不会无缘无故的闹,只是我们没有注意到他们的内心在想什么,对于孩子我们得用心去感受、去体会、去琢磨他们细腻的心思。
那天午餐后,孩子们和往常一样在小操场上玩,我在教室里写东西,有时候不经意地往外瞧了瞧,看见蹦蹦床那儿思宇和耀文两个人正搬着小椅子往蹦蹦床的出口处的阶梯上放。因为阶梯是一层一层的,椅子放不牢,而他们俩人一次一次的往上放,而小椅子一次一次的放下去,不时的发出掉下来的声音。瞧见他俩那个样子,我真是又气又急:要是被掉下来的椅子碰伤了怎么办?我当时真想把他俩狠狠训一顿。
我把全班幼儿叫进来了活动室,若在往常我会当众来一番训话。这时有一个想法在我的脑海里一闪:何不换个方法试试?于是我说:“刚才思宇和耀文两位小朋友自己动脑筋想出了一个新的游戏的玩法,老师请小朋友讨论一下,这样玩好不好呢?”小朋友分头讨论一下,家怡举手了:“这样玩不好,要是小椅子摔下来,砸在身上会很危险的!”张政说:“这样玩会把小椅子弄坏的。”其他小朋友也说这样玩不好。我把目光转向思宇和耀文问:“你们这样玩好吗?”他俩异口同声地说:“这样玩不好,我们以后再也不这样玩了。”我趁热打铁:“老师喜欢动脑筋的小朋友,可是在玩之前,小朋友应先想一想,这样玩好不好。”通过这件事,我认为幼儿好动,辨别是非的能力差,简单的训斥对制止幼儿的出格行为未必能奏效,而如果采用讨论的方式,让更多的孩子发表意见,更能接近幼儿的思维水平,帮助他们明辨是非,以形成良好的习惯。
她是一个刚踏入工作岗位的女孩,一个认真负责地班主任,一个妥善管理的教研组长。去年我很有幸地成为了她的搭档,我们一起带了一年的小班,我们从不熟悉到现在的“黄金搭档”,到生活中的好朋友、好知己。今年是我们搭档的第二年,可是今年由于我身体的特殊情况,班级里所有的大小事物都有她一个人包办。在这个月里,我真的觉得她是一个兢兢业业的幼儿教师。由于今年博园的人事调动幅度比较大,新的领导新的起点,我们也有了新的任务。
开学初,我们班转进来12位新生,她们有的适应能力很强,有的却从来没进过托儿所,这个问题无疑给我们带来了挑战。思思是我们班的新生,第一天来园的情绪波动比较大,第二天也哭了一个上午,经过双休日的两天休息,第二周就不愿意来园了,总喜欢找借口溜出教室外,于是谢老师就拼命地去追,当追到的时候,孩子很拧,她拿着自己的鞋子打在了谢老师的脸上,她们回来时,谢老师却再没提起,好像没发生过这事,但是我看到她得脸被打得通红通红的。孩子们刚刚适应了新的环境,我们又有了新的任务-----器械操,要求每个班级都有自己的器械,谢老师又开始思考做什么比较有特色,最后决定做“小铃铛”,可是这个器械的操作非常麻烦,要收集瓶盖,并给每个瓶盖钻洞,钻好洞后又要收集钢丝把它们穿起来,这些都是谢老师回家加班加点赶出来的;还有我们班级的环境布置,她也是一个人加班到晚上九点多才回家;第二天一早来又开始忙着布置。接着她又要安排教研组的活动,又要迎接重阳节的到来,还要管理班级,召开家长会等等。这么忙碌,让我感觉到她像个“超人”,有着散发不尽得分身术。
虽然这么忙碌,这么辛苦,但是她没有一声怨言,没喊一句累,我真的很庆幸能有这样的好搭档。谢谢你,辛苦了!
户外活动时,几个男孩正在攀登架前跃跃欲试,但试了几次都未成功。我正想着是否给予帮助,高高的攀登架上忽然出现了一个灵巧的身影,我本能地大叫起来:“扬扬,小心点!”扬扬的笑容立刻僵住了,停在那里无所适从。而后他缓缓地垂下头,身体慢慢地往下挪,目光中流露出一丝恐慌:“老师,我错了。”扬扬的声音怯怯的。“你哪儿错了?”扬扬的紧张让我有点莫名其妙。扬扬不敢直视我:“我不该上攀登架,”扬扬受惊的样子让我回想起一幕又一幕的情境:当伟伟兴高采烈地尝试新发明的游戏时,我总是替他捏一把汗:“伟伟别玩危险游戏!”当鑫鑫登梯爬高时,我总是一脸的紧张:“鑫鑫,不许!”当浩浩在水池里探索物体的沉浮时,我总是对他说:“小心,休息一会儿。”……为了孩子的安全.我总是“好意”地限制他们做一些他们喜欢做的动作。今天,我的“好意”显然阻碍了扬扬的尝试,使他失去了一次挑战自我的机会。
我的“好意”是在保护孩子的安全,还是在限制孩子的发展?
带着反省和内疚。我对扬扬:“你是个勇敢的孩子,老师相信你能爬得很高,但胆大还要心细,不要紧张,去玩吧!”轻柔的话语消去了扬扬僵硬的表情,紧紧的拥抱消除了他的胆怯与戒心。“加油!加油!”孩子们在我的带动下为扬扬拍手助威。在大家的鼓励声中,扬扬十分敏捷,稳稳当当地到达攀登架顶部,他自豪地向我们挥手,脸上洋溢着自信。
扬扬快乐的神情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教师不能简单地以“小心点”“别这样”去表达自己的“好意”,否则会给孩子带来不安和压力,影响孩子的自主发展。比较合适的做法是教师既鼓励孩子大胆尝试,又暗中关注,适时支持,让孩子体会到自主探索、成长的快乐。
教育笔记:《包办代替真的好吗?》
现在我们的孩子基本上都生活在一个幸福的时代。每天都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根本不需要自己做任何事。可是,这样真的好吗?
在幼儿园里,每天的午餐时光就可以把宝贝们的这种独立进餐的能力明显区分出来。这一天,小宝贝们的午餐是吃大虾。每个小宝贝拿到后都开始高高兴兴地剥虾啦!可唯独豪豪小朋友坐在座位上一动不动。在老师提醒他可以吃虾了之后,才见他用两根手指捏住虾须开始发起呆来。这时候其他小朋友都已经吃了两三只虾了。而豪豪小朋友还是一脸懵懂的不知所措。在老师的再三鼓励下,豪豪才开始动手剥虾。可是,不管他怎么用力拽,虾皮都像在跟他作对似的死活剥不下来。看到这种情境,老师只好一步步教他怎么剥更好。
从这个例子中不难看出,在家事事包办的小朋友和在家自己动手吃饭、做事的小朋友区分很明显。《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要鼓励幼儿做力所能及的事情,给予孩子肯定,不要因为做不好而代替。
家长的包办代替剥夺了孩子实践独立的机会,使他们的身心得不到锻炼。即使孩子长大一点有能力完成一些事,也可能因为没有养成习惯自己去完成或者不愿尝试超出自己能力之外的事情。所以,让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吧!这样,不但可以培养孩子的独立性,也可以使孩子更有责任感。
我们班有一个叫“阳阳”的小朋友,性格非常地活泼好动,一天到晚不停地追来闹去。我们对他进行了多种方式的教育,却没有明显的效果。
有一次,正是午参前准备的时间。其他幼儿正在安静地坐着。只见阳阳小朋友一个人在教室里跑来跑去,弄得其他幼儿非常得反感。我看了也非常生气。这时,俞老师送来了碗筷等餐具。我随机一想,何不让阳阳小朋友来给大家分一下餐具,这样,既可以安抚其他幼儿的不满情绪,也可以让他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于是,我请他来为大家服务了。没想到他对于这一安排很满意。开始高兴地为大家服务了。只见他认真地分了起来,有几个小朋友要自己挑选餐具,他就严厉地批评他们,摆出一副很认真负责的样子;有几个小朋友要随便讲话,他走过去也会指责他们。被他这么一说,那几个小朋友们一下子又都静了下来。看到这一现象,我心理暗喜。
于是,经过那次事件之后,我就请阳阳小朋友做我们班里的观察员了。让他来注意观看我们班有哪几个小朋友不安分了,马上把他们“揪”出来,告诉老师或者自己帮他们指出缺点。这一做法,他既没有了时间去“胡闹”,也培养了他为大家服务的心理品质。
其实,有的时候要教育那些特别调皮的幼儿,一味地批评或指责,会看不到效果。而如果换个角度去进行教育,反而会受到一想不到的效果。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