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如今,有些妈妈把培养“神童”作为孩子的早教目标,而一些妈妈则希望让孩子拥有快乐自由的童年。下面是一位家长的想法?你是否有同感呢?
在里,主流的想法还是以学为主,孩子们时间排得满满的,家长们一边抱怨着一边继续给孩子加压。可是我们跳出小升初、高考等压力,想一想,我们到底要把孩子养成什么样?
我就想把孩子培养成一个像我一样的普通人:
有一份稳定的工作;
在合适的时间找到一个合适的普通人;
在合适的时候生一个像她一样可爱的孩子;
在每天面对工作的压力、处理家庭的矛盾的同时,也享受着生活的快乐。
所以:
我没做到的事情不要孩子也做到。我小时候没有天天考100分,她也不必,我没上清华北大,她也不必。
我和她平等说话。
我让她自己解决自己的问题,包括面对老师的批评,和小朋友的矛盾。我可以给她建议,但决不帮她决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自己的主意自己拿。”
陪伴她是和她一起玩,而不是自己忙自己,看着她,或者盯着她做作业。
我和孩子一起看书,比看电视好。
时常带她逛书店,让她有足够的时间自己挑选喜欢的书,而不是我要求她看的书。
让她帮我做家务,每个人都要为家庭作贡献。好吃的东西也要分享,鱼肚皮上的肉不是只有宝宝吃,我和姥姥都很喜欢。
我不关注她成绩如何,我每天问她在学校高兴或者不高兴,有固定的时间和我们交流,聊聊班上有趣的事情。
在孩子面前经常和孩子爸爸有适度的亲密动作,拉手、拥抱、亲吻,爸爸妈妈相爱,她也会去找一个相爱的“王子”。
每天抱她,在校园门口亲吻她再说“再见”,她以后也会这样爱她的孩子。
一直用欣赏的目光看她,只有在这个年龄才会有这样的童真。看她成长,看她烦恼,看她动心眼,看她淘气,看她犯错误。一直比较相信“红颜薄命”,太完美的女孩给人压力,有点儿无伤大雅的小缺点,才有亲和力。我们培养的是孩子,不是在制作毫无瑕疵的艺术品。当然,如果孩子是生俱来的天才,那就让他尽情登攀。
“说话算数”是有效的魔咒,从小到大都坚持,约好的事情没有例外,事先未约定,爸爸妈妈适度妥协吧,到底她还是个孩子。
奖惩分明,惩罚不是动手,以大欺小是可耻的。
批评的是行为,不是孩子本身。请将行为错误和孩子的品性完全割裂开吧。相信每个孩子天生就是天使,凡间的尘埃才让他有出错的机会。爸爸妈妈要时刻记住“我爱你,但不爱你的小毛病。”不要翻旧帐,不要说:“你就是不认真,你看XXX,你一直都是,你从来就BLABLA”,请给孩子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不是简单地说:“抓紧时间,上课要认真,按时完成作业。”这些他们都听不懂。
不轻易动怒,控制好情绪,才能教出有礼有节的孩子。
不轻易把奖励和她应该完成的责任划等号。只有超出的部分才能奖励,就象工作中绩效A+才能拿到额外奖金。经过努力得来的东西,她才会珍惜。
坚决不上奥数,我只想把孩子培养成普通人,不要天才的培训目的来折腾她。(有数学天分的孩子不适用)
带她打牌、游泳、骑车、唱卡拉OK、逛街,普通人的娱乐早点教她。
选一样她终生受益的爱好,做到比一般人强,比专业差。我们现在弹钢琴,也许有孩子打羽毛球什么的。
坚持体育锻炼,带她和小朋友玩团队游戏。
现在父母可能会觉得,在孩子上学以前就让他们接触计算机,将会使他他们在正式上学之后在智力和能力上胜过他们的同学一筹,可是经专家研究认为,具体到培养关键性的智力这一问题上来,钢琴的键盘要比计算机的键盘更加有用。
开发孩子的智力,是让孩子学钢琴好还是学电脑好呢?这是许多父母困惑的问题。也许父母会选择后者,但是美国研究人员最近发现,让孩子在很小的时候学钢琴要比让他们过早地接触电脑更有益处。他们的研究显示,音乐训练能够培养儿童的抽象推理,可能使起在今后的学习中数学成绩更加优秀。
现在父母可能会觉得,在孩子上学以前就让他们接触计算机,将会使他他们在正式上学之后在智力和能力上胜过他们的同学一筹,可是经专家研究认为,具体到培养关键性的智力这一问题上来,钢琴的键盘要比计算机的键盘更加有用。
美国《纽约时报》报道说:在对5岁以下儿童进行的研究中,威斯康星大学的劳什尔博士发现,那些接受过钢琴训练的小孩,在对数学、国际象棋、科学、工程学的智能测验中,得分要比其他儿童高出34%。劳什尔博士综合评估了儿童对比例概念的理解能力,认为这一点对于他们将来在数学和科学方面的表现是至关重要的。
对劳什尔博士这一研究成果的一个解释,是来自近期其他科研人员所进行的一些对人类大脑的研究。那些研究显示,在生命早期当中的一些经历帮助大脑中一个部位的神经细胞同另一个部位的神经细胞形成联系,而这种联系掌管着一整套人类的技巧,从语言能力到擅长房屋内部设计等等。劳什尔博士确信,幼年时的音乐训练促进这些神经细胞同大脑中负责抽象推理特别是理解数学概念所需要的那一部分神经细胞相联系。
一、学龄前是孩子学习乐器的敏感期年幼的孩子一般都喜欢音乐,爱唱歌,爱听乐曲,也爱玩弄乐器。这个时期的孩子无忧无虑,学习上也没什么负担,对音乐的接受力强,有条件的家庭,不妨让孩子学习一种乐器。我的大孙子和小孙子就是在5岁和不足4岁时开始学习钢琴的。
二、家庭成员对孩子学习乐器要有一致的态度我们之所以让孩子学习钢琴,目的是让孩子从小就能手、脑并用,促进孩子的发展,陶冶孩子的性情,而不是要培养什么家。钢琴买回来时,全家人都很高兴,也都支持孩子学琴。但是学琴以后,家长必须要求孩子坚持天天练琴,而起步阶段的曲子一般都比较简单,谈不上好听不好听,主要是为了让孩子练习指法,熟悉键盘,认识五线谱,这对年幼的孩子来说比较枯燥,天天让他坚持练习,确实是一件艰苦的事情。大孙子的姥姥觉得太难为孩子了,就跟孩子说些拉后腿的话,继而是孩子的妈妈想打退堂鼓,但我始终坚持不动摇,并及时给她们和孩子做思想工作,才使孩子坚持了下来。
三、要物色一个好钢琴教师大孙子5岁时开始和一位在大学教钢琴的青年教师学琴,她的专业水平不错,但是缺乏教小孩子学琴的经验,不太了解孩子的心理特点,教琴时操之过急,不够耐心,因此在琴课上经常与大孙子发生冲突,为了不使孩子对学琴产生反感,我不得不另觅一位教师。这位教师虽然不是钢琴专业科班出身,但是她从小学习钢琴,功底扎实,有比较丰富的教儿童学琴的经验。我的大孙子第一次上课就喜欢上了这位老师,学琴的积极性也高了,直到现在,他一直跟着这位老师学习,我的小孙子自然也拜她为师。我的一些亲戚朋友的孩子学习钢琴,凡是半途而废的,原因之一都与择师不当有关。
1.孩子学习钢琴越早越好吗?
其实一个艺术家是否可以成功,不单单是早早的就开始学习,还要看家庭,社会等各方面的影响。各方面的研究表明,孩子在5-15岁之间学习钢琴的成果会更加好。
因为儿童的动作发育是由大到小的,大的动作先发育,小的动作后发育,而弹钢琴正需要小动作。如果在孩子还没有发育好大动作时,就给孩子学习钢琴,那么就像是拔苗助长了,所以过早的让孩子学习钢琴等乐器也是不适合的。
2.孩子几岁学钢琴比较好?
从各方面条件看来,孩子在5岁以后,大动作发育完全,各方面的能力都非常的健全了,这样就具备了良好的学习能力,可以学习钢琴等乐器。到了5岁这个年纪,孩子也算是为学习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3.男孩和女孩学钢琴的区别?
其实男孩和女孩在发育成长上也有不同,女孩在4-5周岁,男孩在5-6周岁就可以开始学琴了,因为女孩相对男孩发育的会提前一些。
但是孩子们的发育终究是根据很多因素而决定的,有些孩子因为遗传,饮食或者个体条件好,天生具备一定的天赋,家长可以根据自己孩子的状况来询问专业的钢琴老师。
中国式家长的主要的特征:要求孩子多才多艺,遇到兴趣班不管三七二十一,就一个字“报”!要求孩子全面发展,巴不得各种比赛拿第一。这些疯狂的中国式家长让中国早教氛围变得功利化,各种兴趣班应运而生蓬勃发展,满足了这些家长期盼孩子多才多艺的愿望。
孩子到底对什么感兴趣?
一些中国家长就是看到年幼的孩子专注于某些事,就意味孩子对那件事感兴趣,然后就给孩子报了兴趣班。比如,孩子能够很专注的看公园里的爷爷奶奶们跳舞,就想到跳舞能够培养孩子的气质,就立马给孩子报了舞蹈班。中国式家长容易受到影响,看到邻居家的小孩报了钢琴培训班,于是也给自己孩子报名了。
抓不住孩子的兴趣爱好,就胡乱给孩子报兴趣班,这是一个很大的误区,不仅耽误孩子的时间,也让孩子养成见见异思迁的不良习惯。
作为家长,应该留心观察孩子的兴趣,看准了宝宝的兴趣爱好,再有针对性的培养。比如,孩子对公园里的爷爷奶奶跳舞感兴趣,作为妈妈可以经常播放一些舞蹈视频给孩子看,如果孩子也很喜欢再给孩子报舞蹈培训班,从基本的舞蹈动作学起。
根据孩子的年龄 做相应的学习要求
3岁的孩子就去上绘画班,但是孩子似乎没有多大进步。而其他4岁的孩子也学习绘画,已经能够达到了第二个阶段了。作为家长就很着急,埋怨孩子没有努力学习,难道是孩子对绘画方面没有天分?
其实别小看了一岁的差距,3岁的孩子和4岁的孩子接受能力不一样,各方面没有达到4岁的程度。所以并不是孩子没有绘画的天分。等到孩子大一些,能力达到相应的程度,孩子自然而然就能够学会了。不要给孩子太多的压力,根据孩子的年龄做相应的学习要求,保证学习质量。
作为父母不能光靠培训班来培养孩子,在家里也可以用儿童教学机教孩子一些基本的数学和语文知识。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循循渐进让孩子接触更多领域的知识。
中国式家长不要给孩子报太多的兴趣班了,过多的培训让孩子没有时间玩耍,会有厌倦的心理。孩子年龄还小,需要和父母多交流,父母的关爱才能让孩子安心。一味的报兴趣班,收获并没有想象中的多,可是功利化的早教环境下,兴趣班依然发展蓬勃。
一次,妈妈带4岁的女儿去阿姨家串门,她觉得阿姨家的糖果特别好吃,就甜甜地说:“阿姨,这种糖果特别好吃,我能带几个回家吗?”
听到女儿这么说,妈妈立即惊讶、错愕,还没来得及说话……
阿姨马上抓了一大把糖果放进了女孩的口袋……
女孩连忙说:“这么好吃的糖,我想奶奶一定爱吃。不过,我只要几个就够了。”说完挑出几个放进自己的口袋里。
“这么小的孩子就知道孝敬长辈,真难得!”阿姨真诚地夸道。
一直以来,尊敬长辈、孝顺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家庭和睦、社会稳定的重要条件。
但是现在的独生子女,由于平时受到的宠爱太多,把父母、长辈的爱当成是理所当然,一有不满意的地方就大发脾气,然后等一家人哄满意了,孩子才肯罢休。这样的孩子与他人相处都是问题,更谈不上孝敬父母。
有些父母经常这样议论:“现在的孩子有什么好吃的好玩的,首先想到的是自己,心里很少会惦记着父母……”这些似乎道出了父母的心酸,但是孩子难道一生出来就这样?
当然不是。好孩子是教出来的,坏孩子也是教出来的!
越来越多的父母只希望孩子能够成人成才,而没有指望孩子能够在将来赡养自己。
既然这样,就不用培养孩子的孝心了吗?当然不是。因为今天父母还是有点心寒:自己对孩子百般呵护,辛辛苦苦把他拉扯大,为什么他心中没有我们?
孩子是需要教的!
如果你想让孩子学会感恩,懂得孝敬父母,就应该从小给孩子种下孝心的种子,让孩子体会父母的艰辛,知道父母的不容易,学会为父母分忧解难。
那么,如何在孩子心中种下一颗孝心的种子?
首先,给孩子做好榜样。
父母要给孩子树立尊敬长辈、孝敬父母的榜样,建立合理的长幼有序的家庭关系,让孩子懂得父母的辛劳,珍惜父母的血汗钱和劳动成果,体会父母付出不求回报的伟大。
其次,教孩子学会感恩。
没有一颗感恩的心,孩子永远不能真正懂得孝敬父母,更不会主动帮助别人。
最后,让孩子践行孝道。
通过实践去培养孩子的孝心。父母可以鼓励孩子分担一些家务,遇到难题可以让孩子一起想办法,让他们真正担起责任,体会到生活的不易,然后从心底感激和敬重父母,孝敬爷爷奶奶、外公外婆。长此以往,孝心就会在孩子心中扎根。
这让我想起我的妈妈来,生长在农村,她们没有看过那些理论,那些教育方面的书,但是我们姐妹几个,个个都孝顺懂事,还很有出息。现在想想,大概是我们从小耳濡目染,从他们实际生活中学到这一切吧,比如孝顺爷爷奶奶、比如和邻居的关系亲如一家,还有宽容,勤劳朴实等等。自从自已有了儿子以后,尤其是小家伙会说话懂事以后,我们的一言一行更是他首先模仿的对象,有几次小爸的话都被他原封不动的照学下来,吓得我们不得不检点自已的行为,这时才懂得要想管好小孩子,父母要先正自已行为的道理。
还有日常生活中如果父母天天看电视,天天打麻将,天天喝酒抽烟,天天脏话连篇,那孩子不会学习好,不会优秀到哪里。如果父母天天爱书如命,努力工作学习,即使父母没有刻意要求孩子什么,孩子都不会差到哪里。这其中的道理已显而易见。
现在书看多了,也能悟出一些东西。面对国内现在的教育,想让孩子学会一切东西去应对,那还不得把孩子累死呀!想来想去,做为家长我们只能抓住根本去培养孩子,如好的品德、好的生活习惯,培养他的情商,培养一些基本的能力,只有这些根基牢固了,以后遇到任何问题他都可能迎刃而解。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和谐幸福,父母正直善良,再加上父母适当的引导并培养孩子最基本的能力,给他一生受用的东西,那才是教育之本!
整理了关于早期教育:孩子撒娇到底代表着什么,希望对新手爸妈对早期孩子正确教育引导有所帮助,仅供参考。
撒娇是孩子的天性,在孩子差不多四五个月大的时候,孩子就已经会撒娇了。在四五岁的时候,孩子虽然还没有办法开始说话,不能从言语上来撒娇,但孩子却会通过一些肢体运动,让自己的身体来跟你撒娇。
孩子其实是非常聪明的,因此爸爸妈妈不要觉得孩子现在还小,似乎什么事情都不懂。事实上,孩子的撒娇一般来说都是在表达自己的需求,爸爸妈妈可以通过孩子的撒娇,了解一下孩子到底是想要些什么。
孩子六个月大的时候,身体基本上已经全部发育好了,一些必须的技能也已经发育好了。虽然现在的孩子还不能够走路,只能够在地上爬爬,吃不了很多食物,基本上日常的饮食还是以母乳为主。
但是,孩子现在已经开始有了非常多的表情,肢体动作,宝宝所做出来的这些身体语言现在正在代替声音向爸爸妈妈表达自己的想法。比方说,你可以注意到孩子现在会撅嘴,会拍手,在你抱着她的时候她会窝在你怀里一动不动。
这其实都是孩子的一些表达自己情绪的方式,可能代表着他或依赖,或高兴,或撒娇的想法。有时候,他仅仅就只是想要向自己的妈妈表达亲近,对妈妈表达自己的依恋与喜欢。
那么,不同情况下,孩子的撒娇到底代表着什么呢?接下来就跟爸爸妈妈解释解释。
1、撒娇是为了让你答应他的要求
要是你发现孩子平时一直都非常喜欢撒娇,这时候你就要多观察一下宝宝了。
宝宝在撒娇的时候可能就只是想要你答应他一些事情,比方说,如果孩子想要你抱抱他,那么孩子在看到你之后可能就会冲着你哭泣,也可能是在你抱了他之后一直在你的怀里不动,也可能是在你要离开的时候,他一直在怀里蹭来蹭去不想让你走。
你看,小孩子是不是非常天真可爱,他可能就仅仅是想要和你亲近,就会冲着你一直撒娇。孩子在自己有需求的时候,就会通过撒娇这一方法来表达,爸爸妈妈在日常生活中要多注意孩子的状态哦。
2、撒娇是因为依恋妈妈
孩子天生就会特别依赖爸爸妈妈,有非常多的孩子仅仅是看到爸爸妈妈要离开自己的视线就会大哭,孩子这时候哭泣是非常正常的一件事情。
这主要是由于孩子在来到这个世界上以后,见的最多的人就是自己的爸爸妈妈了。每天抱着他喂奶的人,陪着他的人,跟他说悄悄话的人都是爸爸妈妈。所以如果爸爸妈妈离开了自己的视线,他会觉得非常没有安全感,会感觉自己像是被抛弃了。
因此,孩子的情感是从爸爸妈妈身上获得的,然后才会慢慢的丰富,一直到长大成人。所以,孩子小时候向爸爸妈妈撒娇是因为喜欢爸爸妈妈,想和爸爸妈妈更加靠近,不想离开爸爸妈妈罢了。
3、撒娇是一种快乐的心态
小孩子朝着母亲撒娇会觉得与人接触非常的快乐,因为母亲往往都是疼爱孩子的,会在孩子撒娇的时候温声细语,会满足孩子的一些要求,于是孩子会感到满足,也会对这个陌生的世界多了一丝认知,这会使他出现开心的情绪,渐渐的喜欢上这种情绪,也就是说撒娇会让孩子快乐。
内容摘要:初学钢琴的幼儿,大部分还不能自觉主动地练琴,如果用强制手段使他们练琴,只能适得其反,甚至扼杀了他们学琴学音乐的兴趣。只有循循善诱、耐心启发,让他们在快乐中学习、在游戏中领悟音乐,逐步培养他们学习钢琴的兴趣和热情。
关键词:兴趣比喻游戏教材音乐欣赏
幼儿学钢琴是一件很困难的事,因为学钢琴既要用脑又要用手,既要学艺术又要学技术。所以对幼儿来说,首先要培养他们学钢琴的兴趣。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孩子对什么感兴趣,他就会学得很快;如果不感兴趣,怎么教也收效甚微。那么,如何培养幼儿学习钢琴的兴趣呢?
一、把握幼儿教学特点,以激发兴趣为首要任务
前苏联教育家阿尔托波列夫斯卡雅说:“激发感染孩子们掌握音乐语言的愿望,这是教师最初任务中的最重要的任务。”一位好的钢琴老师,除了要有诸多方面的知识,还要把握好幼儿教学的特殊性,把引导孩子喜欢音乐、喜欢钢琴、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作为教学的首要任务。每个孩子的先天素质不同,有的孩子很小就显露出音乐才能,而多数孩子需要家长和老师的引导和培养。尤其是教师在上课时,不仅要教孩子弹奏钢琴的技巧,还要善于和他们沟通,只有热爱孩子才能教好孩子。对多数孩子来说,在见教师之前,总是把教师想成一副严肃而令人害怕的样子,这对孩子的学琴动机是不利的。有些家长认为自己的孩子调皮,因此希望教师在上课时对孩子严厉些。但事实上,再调皮的孩子在上课时也会表现得很老实,虽然不排除教师的威严有让孩子精力集中的作用,但教师更应该让孩子喜欢自己。比如,上课时的语调对孩子的影响就很大。当孩子出错时,教师不应该责备,应该耐心地讲解,找出错误的原因并找到解决的方法。教师应该使孩子产生一种愿意和这个老师学习的愿望,进而使孩子愿意学琴。
二、运用恰当的比喻和游戏,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
那种认为初学阶段简单、谁都能教、怎么教都行的想法是不正确的。教师应针对孩子的特点,设计好每节课要达到的目的,一定要用生动的语言去启发他们,使孩子对钢琴课感兴趣。在初学钢琴的幼儿中,大多是不识字的小朋友,为了让孩子能记住老师的要求或理解乐曲的内容,教师可以用形象的比喻来说明教学要求。比如,教初学的孩子学手型时,可以把手比作美观的石拱桥。二指、三指、四指、五指各为一道“拱梁”,都要自然弯曲,呈“拱”型。大拇指是“一条船”,要能从桥下开过来、开过去。如果掌关节塌下去,“船”就不能通过;如果小指倾斜了,“桥”就造歪了,“船”就开不过去。通过这个比喻,学生就能做到关于手型的基本要求了。所以在教学中,恰当的比喻不仅能生动地说明问题,而且能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并留下深刻的印象。
尤其给年龄小的孩子上课,一定要设法创造一种愉快的课堂气氛,让他们在玩中学习,在不知不觉中感受音乐的熏陶。比如,教初级的孩子断奏,有的孩子一教就会,有的孩子弹的声音却很硬,找不到手臂的自然重量,这时可以先和他一起做大象甩鼻子的游戏,站到地上弯腰90度,手臂放松垂直,手臂像大象的鼻子一样甩来甩去。然后再站直了甩手臂,接着再教两只手臂画圈,并告诉他这游戏叫荷兰大风车。不久,孩子就完全明白了什么是手臂重量。这时再教他把手臂重量完全放松,掉在大腿上,掉在钢琴上,这样学起来,孩子会觉得又好玩又容易。又比如,教孩子一只手弹歌唱的连奏,另一只手却要弹富有弹性的跳音时,可以先教他玩锤子和抹布的游戏。在这个游戏里锤子代表跳音,用左手捶左腿,抹布代表连音,用右手摸右腿。随着动作的熟练动作加快、难度提高,双手的动作能转换准确,以后在弹琴中遇到这种情况就不成问题了。另外教师的演奏示范也很关键,听了教师优美动听的示范,孩子们会更想练琴。偶尔也可以让他们用钢琴模仿大象走路、模仿小鸟的叫声……总之,教师要使每堂课都生动有趣、有说有笑、有弹有唱,让孩子们高高兴兴地去上每节课。
三、合理选用教材,调动孩子的学习兴趣
教材选用是否恰当,将对孩子的学习兴趣产生很大影响。钢琴教材的选用要在循序渐进原则的基础上,注意音乐内容的多样性和生动性,要符合孩子们的心理特征。如果总是选用练习曲和技巧偏难的乐曲,将使孩子很快失去学习兴趣。如选用较为系统全面且带有插图和标题的成套教材入门,使孩子既在短时期内学习多种内容,又始终在一种愉快活泼的想象中学习;多选一些世界名曲,注重培养孩子的音乐欣赏能力;教师也可以给孩子们讲讲作曲家的故事和作品内容,这样既能提高弹奏兴趣又能加深对乐曲的理解;还可选择一些孩子们喜爱的歌曲并教他们配弹简单的伴奏,既调动了学习兴趣又锻炼了即兴伴奏的能力。
四、多参加音乐活动,提高孩子的音乐欣赏水平
教师要创造条件,经常让孩子们练习齐奏、重奏等,还要搞孩子们自己的音乐会或比赛,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教师还应让家长多给孩子听音乐,多看各种音乐演出。随着钢琴水平的不断提高,不少家长对孩子练琴抓得很紧,只要一有时间就让孩子坐在琴边用功。这种分秒必争的精神是好的,然而对音乐欣赏这部分也是不能忽略的。有些家长认为孩子听音乐会是浪费时间,又听不懂,还不如在家练琴,这是极其错误的。音乐语言和文学语言一样,大家都懂得,学习文学不单纯是识字、造句,还要通过阅读、欣赏等各种渠道来提高文学水平。如果孩子没读过好文章,自然就缺乏鉴赏能力,也不会写出好文章,音乐欣赏的重要性就不言而喻了。钢琴文献是极其丰富的,一个人一生所要学习的作品是有限的,欣赏却是弥补这一缺陷的重要手段。还有些孩子很有音乐才能,但弹出来的东西却是乏味的,即使老师再三启发强调也无济于事。原因何在呢?很大程度上是孩子听得太少,见得太少。对音乐的理解也太少,缺乏对音乐的认识和理解,更谈不上对音乐的鉴赏能力,自然也就弹不出好的音乐来。怎样解决?就是要加强孩子们的音乐欣赏,多听音乐会、多听好的演奏。没有条件的可以多听录音。另外,如果我们有指导地去引导孩子欣赏音乐会,那么,听一场音乐会比闷头练几个小时的琴收获大得多。有条件的话要让孩子经常接触与音乐相关的艺术,拓宽孩子的视野,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让他们在生活中很自然地受到音乐的熏陶,感受音乐的魅力,从而更积极主动地学习钢琴和音乐艺术。
铃木镇一博士曾说:“有三分钟的热情都值得去练琴。”对于初学钢琴的幼儿,如果每天能有十次三分钟那就更好。教师和家长一定要尽最大努力鼓励孩子热爱钢琴,使孩子每天都保持练琴的兴趣,因为“兴趣是一种魔力,他可以创造人间奇迹”。
感谢您阅读“幼儿教师教育网”的《学钢琴到底培养了孩子什么》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教育孩子的方法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yjs21.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孩子上幼儿园学什么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