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听花儿的声音是一种智慧

11-27

毫无疑问,当我们身为一名优秀老师时,我们更需要观察自己的教育教学方式和行为,而教育笔记可以丰富老师授课经验,提高主观能动性。我们可以从哪些方面写教育笔记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倾听花儿的声音是一种智慧”,仅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今天中午午餐的时候,我发现苗苗小朋友吃得很少,而且一副不开心的样子,胡乱吃点饭后就爬进自己的“小窝”睡去了。

一开始,我以为孩子昨晚在家睡觉晚了,也没在意。但一切收拾停当后,我去检查孩子的午休时,发现苗苗并没有睡着。正常来说,孩子们应该早已进入梦乡,可是今天特别,苗苗躺在床上翻来覆去怎么也睡不着,这样持续了半个小时。

“咦?怎么回事?”我不禁疑惑了。我悄悄地躺下来,依偎在她的身边,轻声地问道:“苗苗,不开心吗?苗苗眨巴了几下眼睛,没有吱声。直觉告诉我苗苗肯定有心事。

我柔声说道:“宝贝,老师是不是你最好的朋友啊?”苗苗点点头。“那好朋友有心事应该说出来,好朋友还相互保密呢?”M.yjS21.coM

看着我真诚的眼神,苗苗点了点头,小声说道:“今天,我丢了一个好朋友,昨天还跟我玩呢。”我抬头巡视了一下教室,发现今天没有缺哪个小朋友,就疑惑道:“小朋友们都在啊?”“不是的,是我常玩的大白兔!”

噢,我这才明白过来,苗苗原来说的是她几乎天天手中玩的大白兔布玩具!我正想怎么回答她时,苗苗又说开了:“我问李老师了,她说她忙着呢,让我自己找找,我找不到。”说完,苗苗眼里涌出了泪水。

我赶紧一边给孩子擦泪,一边大脑飞快地转着:“怎么才能逗她开心呢?大白兔怎么才能回来呢?”……有了……我刮了一下苗苗的鼻子:“哦,大白兔啊?今天刘老师拿去给它洗澡了,明天它就会回来的!”“真的?”“当然是真的了啊,老师还会骗你吗?我们是好朋友啊!你想啊,大白兔老长时间没有洗澡了,都快变成大黑兔了,你喜欢它变成黑的吗?”“嗯~,不!”“那就对了,明天老师就让大白兔回来陪你玩,好吗?”“好!”苗苗高兴地点点头。“好,那乖乖地睡觉好吗?”苗苗又点点头,终于闭上了小眼睛。不久,苗苗就进入了梦乡,看着她那熟睡的表情,我心里有说不出的欣慰。

下午,放学后,我直奔市场,寻遍了整个市场,终于买到了和苗苗喜欢的那只一样的大白兔。

第二天,我早早地等在了门口,当我从身后拿出大白兔使劲在苗苗眼前晃了晃时,苗苗一下子扑了过来,笑开了:“大白兔,你回来了!”看到苗苗高兴的样子,我露出了快乐的笑容。忽然,苗苗又转身过来,在我的脸上亲了一口:“谢谢老师!”看着苗苗跑进教室的快乐背影,顿时,有一种幸福在我的心中弥漫开来……有人说:“倾听花开的声音,我们能读懂花儿的心思,倾听溪水的歌声,我们能读懂山林的呼吸,倾听孩子的心声,我们走进孩子的心灵。”

作为老师,我们不但要能“说”,更要懂得倾听。我们的孩子是一群天真、快乐的孩子,他们有着自己的思想、爱好和情感的需求,不仅是最需要表达的一群孩子,更是最需要被“倾听”的一群孩子。

倾听我们孩子的心声,需要用心去听,用心去接受,用心去理解。不管我们有多么繁忙,只要孩子开口给你说话了,你就必须去倾听!了解他们的需求、想法和故事,分享他们的快乐,化解他们的烦恼。

倾听是一种有效的手段,可以把孩子的快乐、烦恼转化为他们获得自信、重拾快乐的机会。倾听,要平等地与孩子相处,用心去倾听孩子的心声,用心去理解孩子的语言,用心去接纳孩子。在我看来,这就是尊重孩子。

看着如花的孩子,我们不仅仅是在守护着、哺育着这些美丽的花朵,殊不知更是在幸福地欣赏着花朵!欣赏着花朵,你不感到幸福吗?

等待花开的过程是一种快乐,欣赏花儿的美丽是一种幸福,倾听花儿的声音更是一种智慧。

Yjs21.coM更多教育笔记延伸读

儿童的“潜声音”是一种有价值的存在


-->

导读:其实,在社会生活的舞台上,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人的潜声音无时不有、无处不在。成年人的潜声音往往是在个体思维谋略的支配下产生的,而在“童言无忌”的前提下,幼童也常常用潜声音表达思想,儿童的潜声音给教育者的重要启示是:作为一种可视性的内心表达,它同有声语言一样,是一种有价值的存在。

一、解题

在戏剧表演中,演员不仅运用预成台词进行表达,还要按照导演的要求和个体对角色的理解,通过面部表情与身体动作生成若干辅助性肢体语言,即“潜声音”,其视觉效果常常是“无声胜有声”;笔者把角色分明的教育情境也看作是一个某种意义的舞台,并把幼儿因外部的制约而将有声语言转换成的肢体动作也看作是一种潜声音。笔者要阐示的是:幼儿的潜声音在情境中不应该是单向度的,作为一种可视性的表达,它需要得到情境中其他角色的回应。否则,其创造者的归属感是缺失的,其审美需要也得不到满足。

“潜声音”本属于一种肢体语言,但本文没有直接使用“肢体语言”概念,是因为它的外延太大,不仅包括人际交往中的全部副言语(指和有声语言相伴的语态或单独肢体动作),还包括视觉语言学意义的态势语(哑语),如基本手势序、概念的肢体表达、模式手势与引导句法等等。而本研究的取向仅为捕捉教育情境中幼儿的一种可视性肢体动作上所附着的教育学、心理学的意义,故尝试借用“潜声音”一语词来铺展本文。

情境1:在科学活动课上,文老师正在讲着“小雪花有六个花瓣”,阳阳小朋友问:“为什么没有七个花瓣?”文老师说:“不要插嘴,要认真听!”阳阳挠挠头皮,看看左右的小朋友,扫兴地坐下了;他忽然发现妮妮正用发夹在小桌上刻字,便一边用小手推妮妮,一边用眼睛看着老师。妮妮说“讨厌!”老师闻声便批评阳阳:“我再说一次,请阳阳认真听讲!”阳阳想要辩解,文老师用右手的食指竖在嘴唇上“嘘”了一声,小朋友人人明白,这种温柔警告的背后是严肃的“不许出声”要求,阳阳无可奈何地闭上了嘴,但是,因为背负着不守纪律的“罪名”,他整节课都显得很不安分……

人们常常听见儿童精彩的有声语言,但其许多潜声音却多处于被忽视的地位。事实上,教育情境中儿童的潜声音常常是表达对教师及同伴的一种回应或某种需求,所表达出的内心意愿,有时比有声语言更为真实。囿于种种戒律,儿童有时不敢用“原声音”表达意愿,但若用不真实的“代声音”说话又不能满足个体的真实需求,于是,潜声音就成了一种即时表达方式。

阳阳的肢体动作所含的潜声音是显而易见的——“挠挠头”似说:我在注意听呀,我只不过是问问小雪花为什么没有七个花瓣,真遗憾!“看看左右的小朋友”似说:你们也这么认为?你们别误会呀!“一边推着妮妮一边看着老师”似说:妮妮在桌上刻字,老师怎么看不见呢?“整节课的不安分”似说:老师冤枉人,我满腹委屈无处诉说,干嘛我认真听课还要挨批评呢?妮妮刻桌子竟没有人管!我敢怒不敢言呀!我好难过呀!……

几乎所有的心理学学者都认为:儿童世界无小事。我也由衷地以为:阳阳的事是大事,他的潜声音没有人回应,那一刻,他的内心一定被阴霾笼罩着。

二、情境中的“潜声音”是儿童个体成长的重要标识之一

(一)儿童的潜声音有时隐含着个体高层次的需要

心理学认为:需要是人对客观事物的需求在头脑中的反映;当内部处于不平衡状态时,个体的调整与改善的愿望便产生了。人的需要是多种多样的:人有生物性需要的同时还有社会性需要以至高级的社会性需要;生物性的需要是生存的需要,是所有生命体的共同需要,而社会性需要——特别是高级社会性需要——是生活的需要,是人类社会所独有的。

儿童在生存的同时也在生活着,其潜在的创造意义的愿望在后天环境的关照下随时随地显现着。在教育情境中我们经常会看见:有老师在场,几乎所有的孩子都愿意积极做事;有女孩子在场,几乎所有的男孩子都愿意表现出自己的勇敢;有客人在场,几乎所有的孩子都比平时更兴奋,都不肯放过这个“出人头地”的机会。确实,人从生下来就有创造意义的倾向。例如:婴儿听着优美的摇篮曲会安然入睡,那是婴儿与作曲家共创的和谐;婴儿看见草坪、鲜花和小鸟时会产生快乐的情绪,那是婴儿与大自然共创的和谐。在师幼互动的情境中,我们随时可见儿童创造的意义,不仅有美丽的“原声音”“代声音”,还有显而易见的“潜声音”:班上的力力打了圆圆小朋友一拳,遭到了圆圆好朋友晓晓整整一天的冷落,直到放学时力力说“我不会再打圆圆了”,晓晓才看着力力笑了;看到林老师在课间抱着燕燕(燕燕正处于入园焦虑状态中),建建也往老师的身上靠,老师没有太在意,建建便搬着小椅子坐到教室的墙角紧绷着脸一声不吭,老师察觉后,走过去把建建也轻柔地抱了起来,建建的小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笑容。

实境中儿童的许多用“潜声音”表达的需要是没有人应答的。阳阳的“小雪花为什么没有七个花瓣”的追问被否定了,意味着认知的需要被否定了;“挠挠头”的肢体动作被忽视了,意味着尊重的需要被忽视了。其实,我们的阳阳在这一过程中还表现出两种更高层次的需要:第一是看见妮妮用发夹刻课桌便“一边用眼睛看着老师,一边用小手推着她”的潜在的审美需要——漂亮的小桌子不要刻印子呀;第二是一种朦胧的、体现自我价值的需要——我在制止妮妮的不爱护公物行为,我在尽小公民的责任和义务,老师,您怎能视而不见呢?遗憾的是,这后两种需要也被老师的食指竖在唇上给“嘘”得无踪影了。

儿童的高层次需要是个体进一步发展的标志,当这种需要获得满足或某种程度的满足时,其境界也会升华。在直觉层面,儿童会感觉到“我”的存在、情感的存在和美的存在,还会获得某种程度的价值感和尊严感。用马斯洛“高峰体验”来阐释它是很贴切的。马斯洛认为,高峰体验可能是瞬间产生的、压倒一切的敬畏感,也可能是很强烈的幸福感,在这

短暂的瞬间,人沉浸在一片纯净而完美的幸福之中,摆脱了一切怀疑、恐惧、压抑、紧张和怯懦,他们觉得自己已经与世界紧紧相连,融为一体,感到自己真正属于这一世界,而不是站在世界之外的一位旁观者、局外人;人在高峰体验时,比其他时候更觉得自己在其活动和感知中是主动的、负责的,是创造的中心,他更能作决定,主宰自己的命运。这些美好的体验来自多方面。

许多事实证明,儿童确有获得高峰体验的需要和可能。如果阳阳“小雪花七个花瓣”的追问有了归宿,其潜声音得到了正面的回应;如果众多个阳阳的想像力或创造力的火花被点燃,也许妮妮根本就没有心思用发夹去刻桌子。这样,一个良性的师幼互动的情境带给孩子某种程度的高峰体验的典例,就可能发生在文老师的“小雪花科学活动”课堂上。

(二)儿童的潜声音标志着个体“自我意识”的觉醒和初步发展

心理学认为:自我意识(self-consciousness)是一个人对自己的意识,简称“我”对“我”的意识。詹姆斯(James,1890)把“我”分解为主体的我(I)和客体的我(me)。自我意识也就是主体的我对客体的我的意识。包括个体对自身的意识和与周围世界关系的意识两大方面。自我意识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心理系统。下面试在“自我评价(self-evaluation)”“自我体验(self-experience)”“自我控制(self-control)”三个因素上对“潜声音”予以略述。

五岁的阳阳对“阳阳我”是有一个基本评价的,他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小雪花为什么没有七个花瓣”的提问很自信,正如阳阳在接受笔者访谈中所说的“我(是)守纪律的”“我比妮妮聪明”“我知道小雪花为什么没有七个花瓣,因为它掉了一个,老师不知道”等等。当然,儿童在评价自己的时候,往往把自己所期待的状况当作自己的现实水平,正如发展心理学的一个观点:儿童对自己的评价是由外到内的,是从主观情绪评价逐步过渡到客观评价的,他们往往倾向过高评价自己。但无论如何,在小雪花课堂的始末,阳阳用自信表现出了“阳阳我”比别人更善于思考,用一节课的“不安分”和不满意之潜声音表达了对“老师”的评判:老师冤枉人,老师对妮妮用发夹刻桌子的行为竟然不管。其实,千千万万的阳阳,千千万万儿童的潜声音,何尝不隐含着个体的自信和对教育的评判与期待呢?

阳阳的自我体验与自我控制的发展水平在他的潜声音中表现得更是淋漓尽致:其一,受了委屈,他能以“挠挠头”来缓解尴尬,其动作本身还反衬出自我意识初步觉醒的儿童所需要的尊重体验的缺失是教育的失误;其二,他背上“不守纪律”包袱,在“嘘”的要求下竟然还能闭上嘴,并且很克制地把反抗的声音转换为“整节课不安”的潜声音。这一过程本身就是个体“自我体验”“自我控制”水平发展的标志。许多实例证明:3~4岁的儿童其坚持性、自制力还比较差,但是到了5~6岁,便有了一定的独立性、坚持性和自制力。阳阳尽管一节课不够安分,但是,他终于按“嘘”的要求,没有再发出有声语言,其自我意识的觉醒与发展已显而易见了。

(三)儿童的潜声音与个体内部语言的发展是相互支持、相互促进的

在长期的观察中,笔者发现了儿童的潜声音与个体内部语言具有相互支持的特征;多个访谈资料分析的结果证明,这种判断有一定的可信度。如果这个观点成立,那么,儿童潜声音的价值内涵就又增加了许多。

“小雪花科学活动”课下,我为了进一步了解阳阳的真实感受,便对他进行了访谈:老师不让你说话,可是你当时心里在说些什么?阳阳答:“我没说话呀,我守纪律的。”看来他对“心里说”不太理解,于是我便换了一个问法:你心里高兴吗?为什么?你当时想些什么?阳阳的回答发人深省:“我不高兴,我想的是我并没犯错误,老师怎么生气了呢?妮妮犯错误了,老师怎么不生气呢?”……

内部语言是一种无声的默语。朱智贤认为,它是和人的自觉性、即真正的人的意识的产生直接联系的。心理学界对儿童内部语言的开始时间还没有一致的看法。斯特拉霍夫认为:儿童在很早时期就有了内部语言的最初表现。笔者通过对阳阳及更多幼儿的观察和访谈,证实了斯特拉霍夫的观点是比较可信的。本研究的一个初步的判断是:学前教育情境中,当儿童话语权被剥夺时,有声语言就可能即时转化为一种内部语言,而内部语言又常常会借助肢体语言意义的潜声音转化为一种可视性。(当然,笔者并不认为儿童所有的内部语言都具有可视性)

透过潜声音探视儿童的内部语言,可能是研究儿童内部语言发展规律的又一个有效途径,但是,这一方面的探索还有待深入。

(四)儿重的潜声音也有缺乏真实性的可能

作为可视性的一种思想表达,儿童潜声音的真实性比率要大大高于有声语言,但随着社会性的发展,儿童也会在潜声音表达中将自己真实的一面藏起来,也就是说,你所看见的表晴不一定都是真实的。

情境2:在晨间活动时,作为值日生的荣荣应该和另外的两名值日生一起去取活动用具,但他却说:“我不要去呀!……”看见陆老师走了过来,就不再言语了,转而主动和小朋友一起去取跳绳。回来时,大家看见,他抱了比别人多许多的一大捆绳子,然后一个一个地发给大家,一面发,一面不时地瞥陆老师一眼。总结时,陆老师表扬了荣荣。

笔者曾以真实性的维度,把儿童的有声语言具体划分为“原声音”和“代声音”两大类:发自内心表达的、有实际意义的有声语言称为原声音,它完全代表着个体的意愿,与个体的生活经验直接相联;不是发自内心表达的、而是根据某种外部的需要或者期待所表达的有声语言称为代声音,它不是真正代表个体的意愿,与个体的经验是间接相联的。作为儿童发展阶段一种必然的客观存在,潜声音也具有真实性和非真实性之特征,笔者将其暂且称为“原潜声音”和“代潜声音”。

“原潜声音”即是一种表达真实意愿的表情。但不是所有的肢体动作真实反应都在本文的“原潜声音”范畴。我们知道,婴儿的肢体反应是最真实的,其发生的时间也是大大早于语言或内部语言的,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理论证明了第一信号系统首先作用于生命个体:婴儿的许多表情、肢体反应都与该系统相关联,此时的肢体动态,仅仅是一种“准原潜声音”,因其缺少理性的成分。但是,随着第二信号系统的发展,个体富有创意的潜声音才渐渐成熟。观察显示:到了四五岁,儿童便逐渐掌握了这种无声的表达手法,即根据自身的需要,在环境不允许有声语言出现的情况下,便用“潜声音”表达意愿;在特定的教育情境中,儿童这种用潜声音表达的能力展现得很可观,他们能将代表真实意愿的“原潜声音”与不代表真实意愿的“代潜声音”交替使用,如情境2当中的荣荣小朋友。观察还显示,年龄越小,“原潜声音”越占优势,年龄越大,“代潜声音”发生频次越多。我们假设,阳阳到六岁以后,再遇到类似“小雪花科学活动课”的情境,再遇到一位像文老师的老师,他也许会用“代潜声音”来应对老师的无端批评:像什么都没发生一样,坐得笔直,做出一副认真听讲的样子,但其内心世界就截然不同了。

把儿童潜声音在真实性维度分类的意义在于:它在观察和把握儿童的心理世界上提示我们——透过现象可以看到本质的A面,也可以看到本质的B面。

三、结语

其实,在社会生活的舞台上,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人的潜声音无时不有、无处不在。成年人的潜声音往往是在个体思维谋略的支配下产生的,而在“童言无忌”的前提下,幼童也常常用潜声音表达思想,儿童的潜声音给教育者的重要启示是:作为一种可视性的内心表达,它同有声语言一样,是一种有价值的存在。它是儿童成长中的一种必然,也是任何“角色”本身所固有的,它与有声语言应享有同等的权利,要予以关注和及时回应,这是儿童健康成长的需要。

马拉古齐曾用诗歌盛赞儿童的“100种语言”,我想,“潜声音”肯定在其中;也许有一天,马拉古齐还会用诗歌盛赞教师的100种艺术,我猜,其中肯定有一种解读“潜声音”的艺术,还有一种用眼睛说话的艺术,更有一种用心灵与孩子沟通的艺术。

摘自《学前教育研究》杂志2007年06期

南京晓庄学院教科院 史爱华

谦让是一种美德


区角活动时,两个幼儿为了一个玩具争了起来。由于活动时间临近结束,我没有出面干涉。在讲评时,我把刚才看到的一幕告诉了全班小朋友,并组织幼儿讨论一个玩具大家都想玩怎么办?幼儿反应积极,都举起小手。然而,他们的回答大同小异:我谦让,让别人先玩。虽然我进行了引导,但仍没有幼儿讲出别的办法。我诧异:这是他们真实的想法吗?要知道,他们还只是五六岁的孩子!当我再次审视孩子们时,发现那一双双本应天真无邪的眼睛中流露出与他们年龄不相称的顺从。无可否认,谦让是一种美德,但它绝不是解决问题的唯一途径。假如我们的教育只能使孩子违心的谦让,那它不是教育的失败吗?

我决定展开主题活动,让幼儿想出更好的办法,既能满足自己的需要,又不伤害别人。在我的启发下,幼儿提出,可两个人一起玩、轮流玩,也可用交换、竞赛等方法确定玩者。我鼓励幼儿大胆地把这些经验运用于实践。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看到张钊想用赵岩手里的水彩笔,就拿了自己的书去跟他交换。赵岩当时正画得起劲,没有答应。张钊不死心,耐心的把自己的书一页页翻给赵岩看,还不停地介绍自己的书怎么有意思。终于,赵岩被吸引住了,同意了交换。

看着满心欢喜的两张小脸,我忽然觉得,教育不就是培养一种生活智慧吗?当我们的孩子运用这些智慧轻松自如的面对生活时,他们肯定会更快乐、更自信。我想,这也是教育对多元化世界的一种应答.

鼓励是一种动力


下面给大家提供的是“鼓励是一种动力”,希望精彩的内容能够帮助到你!

今天,课间活动,孩子们有的玩沙包、有的玩风车、有的玩皮球……操场里热闹非凡,生机勃勃,到处都是孩子们的笑脸,开心的笑声,就连最内向的点点小朋友脸上也乐开了花,像只小蝴蝶在院子里飞舞。

由于一个小朋友小时候很少和小朋友们一起玩,性格内向,一日活动中,总觉的这孩子少了些儿童一般的活力,多了些忧郁,在集体中显得郁郁寡欢,因此课外活动时,她总是自己躲在一个角落,不愿跟其他的小伙伴一块做游戏,一块活动,很多的活动技巧也掌握不了。

我常用爱的眼光去看她,用温暖的手去牵她的小手,摸摸她的头,用宽阔的双臂去拥抱她,并且让班里的孩子们都去接近她,跟她做游戏,教她风车、玩球等。

一天,孩子们告诉我:“老师,她会玩沙包了!”真让人惊叹啊!于是我高兴的抱起她:“你太棒了,继续努力!她的眼睛里放出了平时不多见的兴奋之光,笑脸也生动起来。

我又不失时机的在全班孩子们面前表扬了她,还让她玩沙包给大家看,从此以后,时不时不地展示玩沙包的本领,很多花样技巧让她玩的很轻松自如,别的活动也随之增进,整个人都变了,变得爱说爱笑,活泼自信。

鼓励可以给孩子带来巨大的前进动力。

不知道本文“鼓励是一种动力”是否对你有所帮助,感谢您的阅读,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浏览其他页面!

责任是一种快乐的“负担”


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就要有一桶水。——这是这次新教师培训讲座中,我听到的最多的一句话。不论什么行业,责任心一定是工作顺利完成的重要前提。教师尤其需要。因为我们面对的是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是充满着希望和朝气的下一代。他们是教学活动的主体,他们的成长是教学活动的根本目的。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学生。可想而知,教师有多少责任心,对其学生就会有多少的影响力。

在日常生活中,责任心要求我们细致地观察每一个孩子,了解每个人的优缺点,像家人和朋友一样照顾帮助他们。在教学活动中,责任心要求我们因材施教,不用大众化的要求束缚孩子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另外

,凡事以身作则、多进行正面的教育和疏导都是教师责任心的体现。

其实很多情况下,责任心就是一种使命感,使我们不得不认真对待每一件事,不得不严格要求自己。所以有时,责任就成了一种“负担”。但是这种负担往往换来的是学生对自己的尊敬、家长对自己的感激、同事对自己的信任、社会对自己的承认。播撒下责任的种子,收获的是幸福的果实。这样的“负担”前面,有一个形容词叫快乐。

认真观察是一种美德


记得之前看到过这样一幕,有一位家长带着他的女儿在公园玩滑梯,当她的女儿明泽玩的高兴时,旁边走来一位小男孩踹了她一脚。明泽一不小心从滑梯上掉了下来,旁边的妈妈看到这一幕赶紧跑过去把她的女儿扶了起来,对着旁边的孩子说:“你这个孩子这么喜欢打人”?说完就带着她的女儿离开了。

这是我无意中发现的一幕,她的妈妈看到男孩踢了自己的女儿的一幕,并且带着自己愤怒的情绪,没有冷静的考虑,便做出了这个孩子喜欢打人的判断,其实想想也情有可原,如果换做是我我也会这样想。

可是反过头来再来看这件事情,这名男孩是真的喜欢打人吗?凭借着一次偶然看到的一幕,就能做出准确的判断吗?也许男孩只是想通过这种方式来表达自己想说的或者是想跟明泽一起玩的想法,但是他却没有具备并掌握好良好的交往方式?

回想一下他是否有攻击人的行为,可以观察他在不同时间里的交流行为和交往方式,并在进行总结和结论。

哭——是一种特殊的语言


幼儿的哭是一种表达自身在安全、生理、情感等方面的需要时的一种特殊的语言,是在幼儿特殊条件下产生的不恰当的“语言”。幼儿在不具备完善的表达能力又得不到满足的情况下,就可能产生的特殊的表达方式——“哭”。对此我们应该给予帮助,教给幼儿这样正确表达,如何应用词汇表达自己的需要,而不是哭,以便使幼儿的语言得到良好的发展,语言的发展将影响到幼儿在性格及社交等多方面成长。无论是幼儿教师还是广大家长朋友,在面对孩子哭的时候,一定要区别对待,千万不要将其这一行为视做无理取闹,改变我们传统认识中这一错误的认识,幼儿的哭更多情况是自己的需要得不到满足的表现,并且没有引起家长及老师的注意。于是当我们面对这一情况时,一定要站在孩子的角度来看问题,看自己的孩子为什么哭,往往这是我们最容易发脾气的时候,你多次询问,可孩子就是不说,你会认为是孩子在故意捣乱,其实不然,你越着急孩子也越着急,本来就不会表达,紧张之下更不知道怎么说。所以孩子更多的时候是不会表达,而不是在捣乱,作为教师和家长我们要仔细观察、耐心询问。(孩子不会表达的时候我们可以猜孩子的心思,看到底是什么原因,找到问题的根源所在)为什么会哭?其实哭作为幼儿的一种不恰当的表达形式出现时,孩子的这一问题就到了必须给予重视的程度。在幼儿用哭这一手段引起注意前,他们是有一正确表达方式的,只是在那个时候个没有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幼儿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而幼儿语言表达能力欠缺,就可能引起哭的情况。如:某母子两人去逛商场。孩子看见一个自己喜欢的玩具,于是向妈妈说:“妈妈,我想买哪个玩具”,妈妈一看,因自己不喜欢,就断然拒绝了孩子,可孩子对来说,玩具太有吸引力了,可能会在大厅广众之下和家长闹,然而中国的家长有太爱面子,怕遭人非议,什么都不说就给孩子买了。一会这样。两会这样,时间长了孩子就会认识到与其给妈妈说还不如直接来哭闹,因为在孩子的头脑中医竟认识到苦恼对于解决问题、满足自己的需要来说更有效果,久而久之,,孩子会养成一种习惯,的布道满足的时候会哭,遇到难题的时候回哭,既我们长说的“爱哭的孩子”。对这样的“哭”,我们站切称之为“需要型哭”。幼儿的哭是有很多原因引起的,并非都是因为自己的需要得不到满足才采取“哭”这一行为,当幼儿在冷、热、饿等生理上的不适时也会有“哭”这样的行为出现。如一家长对我说孩子最近上火,嗓子不舒服,可是老是抓耳朵,而且强制性地将孩子的手放下也不会有效果。对有经验的人来说知道是喉管发炎引起的耳炎,于是我让回去看一下孩子的耳朵。像这样的事情很多,当孩子不会表达的时候就需要我们给于更多的帮助,正是由于交流困难,才引起我们对孩子“哭”这一行为的误解,所以在面对孩子这一情况的时候,还请我们那出“放大镜”的眼睛去观察我们的孩子。对这样的情况我们权且称做“生理型哭”。有一种定义为“兴趣性哭”,顾名思义即孩子在探索世界遇到困难时候的一种无助行为表现。孩子对这个陌生的世界充满了好奇,什么都想去摸摸,什么都想去看看,什么都想去碰碰。。。。。。而我们大人是知道那些是可以碰的,那些是不可以碰的,但孩子不知道,于是遇到这样的情况,家长老埋怨孩子,说孩子不董事,其实孩子就是“不董事”,家长也知道为什么还埋怨孩子呢?为什么不用一种可以让孩子接受的方式来告诉孩子呢?很多时候在幼儿期的孩子是可以听懂大人话的。如:孩子老想摸墙上的电线插孔,而我们知道那是不能摸的,但你这样才能做好着件事呢?是简单告诉孩子不要去摸,还是编个故事让孩子不再去摸呢?还有一种我们称之为“安全型”,是孩子在安全方面的表现,由于孩子小接触的人比较少,对新的面孔,新的环境有抵触心里,但是正常的行为表现。如:有一同事对我说,每次送孩子回自己的房间,做的时候一关门,就会听到孩子的哭,老让人苦恼。与是我问他,关么温暖的时候会什么?他说关等啊!我说你再送孩子回自己房间的时候不关灯,你看会这样?后来得知孩子是怕黑而哭。对这样的情况我们可以经常带孩子到外面走走,到邻居家等,来扩大孩子的活动范围。有什么影响呢?因为种种原因,我们没有去及时地关心孩子这一问题,忽视这一情况。或许就是这样的问题影响了孩子一生的成长。孩子习惯了“哭”这样的表达,对孩子以后的语言表达会形成一定的障碍,不利于孩子正常的表达,不能叫好地与别人沟通,社交能力欠缺。于是一些家长对我说,孩子大了自然就不会再这样了,可您是否想过,孩子不在用“哭”来表达,那他用什么样的方式来表达呢?一些孩子脾气大的不可思议,一生气就砸东西,离家出走;一些孩子很少与人交往,性格孤独内向,对什么事情都没有兴趣。在他门自己认识到,“哭”已经不是他们那时的表达方式,又不能表达,无法交流时,所谓的问题孩子就不再奇怪了,(在此我想说,我们不应给家长过大的心里压力,真正得自闭症的孩子没有几个,一般说来,在幼儿的时候我们称孩子的异常反应为:行为问题;在青春期的时候我们称之为—:性格缺陷;在岁后那些行为不正常的孩子我们经过测试后,才谨慎的称:自闭症),但是这样的孩子很少。语言是一种最基本的交际工具,但孩子的“语言”却不会社会所接纳,因此——搭建一座由“语言”通向语言的桥梁就显的尤为重要。

可能是孩子的一种个性


班里有个孩子叫李昊阳,帅帅的小男孩,说话东北口音,我们都很喜欢他,特别是他说话的时候,眉飞色舞的,特招人喜欢。

可是他有一个特点,就是上课不爱张嘴巴,学了知识在幼儿园从来不展示给大家,学唱歌啊,学儿歌啊,他都是小眼睛看着你,或者不看你,就是不张嘴巴,可是通过论坛他妈妈发的视频回家唱歌真有范儿啊,而且有一次,学了一首新儿歌,我请小朋友起来背,小朋友不是很熟练,他一句一句完整的提醒了别人,我狠狠的表扬了他。

可是让他来背一背又不干了。

多说一句话,他就会哭着说:“我不想背。

”我也不勉强他。

上课看着他,学什么都不张小嘴巴,真别扭,可是他什么都学的会,在心里偷着学呢!这也是一种学习方法吧。

但是还是得想办法让他敢于把自己学到的展示一下。

暂时还不知道他是不想展示还是不敢于?

可能是孩子的一种个性?但是我相信,昊阳宝贝总有一天会开心的大方的展示自己的本领的。

教育是一种灵活愉快的活动


卫滨聪明伶俐,活泼好斗,这不,一大早就有几个小朋友来告状:“老师,卫滨动手打人。”“老师,卫滨撕破了我的本子。”我有点生气地把他叫到我跟前,想厉声训他一顿,可看到他那天真无邪的眼睛,心又软了,我灵机一动说:“卫滨,老师喜欢你!”他听了开心极了,高举双手大声欢呼起来:“老师,喜欢我!老师,喜欢我!”,“对呀!老师喜欢卫滨的聪明,也喜欢卫滨的活泼、团结、文明、懂礼貌。”卫滨听了我夸奖他,高兴的小嘴都合不上了。

这天上课他很认真,也爱动脑筋,其他小朋友回答不上来的问题,他都知道,但是他的脾气还是有点倔强。

一次,大家正在做操卫滨做着做着就在地上打起滚来,我赶紧说:“老师喜欢做操的卫滨,现在让你来领操好吗?”这一招真灵,他一骨碌从地上爬起来,站在前面领着做操,动作虽不规范,但做得非常认真。

接连许多天,我发现卫滨与别人打闹的次数减少了,于是我在班上开展了一次“老师,喜欢什么样的卫滨”谈话活动,孩子们七嘴八舌,有的说他进步了,有的说他不打架了,有的说他变的爱劳动了……看着卫滨一天天进步,我十分欣喜

这件事使我意识到,教育并不是一件呆板、严肃的事情,而是一种灵活,愉快的活动,它需要教师随机应变,抓住契机,为孩子创造一个宽容、理解和关爱的良好环境,把行为习惯贯穿于一日活动中去,使孩子在潜移默化中健康的成长。

感谢您阅读“幼儿教师教育网”的《倾听花儿的声音是一种智慧》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教育笔记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yjs21.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幼儿园声音的教案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