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葫芦不甜了

11-28

毫无疑问,作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我们需要把自己的教学方式与他人进行分享交流,而教育笔记有助于提高老师的教育水平。平常你收集了优秀的教育笔记吗?小编经过搜集和处理,为您提供糖葫芦不甜了,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糖葫芦---糖葫芦......”嘹亮的叫卖声从胡同里传来,吸引了刚从幼儿园放学回家的孩子。

“又是那个叔叔,他的糖葫芦可甜啦,快回家拿钱去!”冰冰高兴的和小伙伴们说,就飞快的往家跑。青青、强强、萌萌也赶紧回家啦。

冰冰跑到门口一看,傻眼啦,妈妈爸爸没在家,只有奶奶在家做饭,正忙得不可开交。奶奶一见冰冰就说在在:“冰冰快帮我拿柴火来”!

“奶奶外面有卖糖葫芦的,人家都去买啦。”

“好孩子你妈妈爸爸都不在家,奶奶正忙着呢!”

冰冰不高兴啦,赌气似的走啦,在门口看见青青、强强、萌萌买到了糖葫芦,正高高兴兴的回家。

“冰冰你快去买吧,要不就买完啦。”青青说。

冰冰急啦,转身就往家里跑,拉着奶奶的手就往外走“奶奶去看看吗?人家都卖啦,快卖光啦。”

奶奶被冰冰拉着差点被摔倒,跌跌撞撞的被拉到胡同口。冰冰一见奶奶还是不想买,就一屁股坐在地上,哇哇哇——的大哭起来。

“别哭别哭,我回家拿钱。”奶奶只好又跌跌撞撞的回到家,拿了钱买了糖葫芦。

第二天,幼儿园里的小朋友高高兴兴的说“糖葫芦真好吃,我买了两串!”这是青青在说。

“又酸又甜,下次我还买。”这是强强再说。

只有冰冰不说话,他买了糖葫芦,可一家人的饭都烧糊啦。妈妈爸爸有眼睛瞪了他,唉!那糖葫芦吃在嘴里一点也不甜。

yJS21.com更多精选教育笔记阅读

冰糖葫芦给我的启迪


还记得冰糖葫芦曾是我小时候最喜欢吃的食品,现在的冰糖葫芦不但花样品种多,而且色泽鲜艳。深得小朋友们的喜欢,一次美术专业组活动课,主题是冰糖葫芦。我把示范画的冰糖葫芦出示给小朋友们看,一串串红红的大大的圆圆的糖葫芦好看极了。讲解了绘画的要点和方法后,小朋友们开始进行绘画。我在想小朋友们所画的糖葫芦一定会和我的一样,又大又红又好看。

等到作品交上来的时候,我发现只有一小部分小朋友是按着原来范画进行绘画的。而大部分小朋友画的糖葫芦形状各异,什么样的都有。当时,我就在想,是他们没有听懂,还是不喜欢画这样的糖葫芦,于是我就问几名小朋友,他们画的都是什么?这时他们变得异常兴奋起来,七嘴八舌地说:“我画的是桔子瓣糖葫芦,我画的是葡萄糖葫芦,我画的是蜜枣糖葫芦、、、、、、”有的小朋友把他们所尝过的各种各样的糖葫芦的味道也说了出来。和这些小朋友们的画相比,我忽然觉得自己的范画是那样的死板,那样的没有生气,那样的没有生活气息。下班后,走在街上,我真的发现了如同孩子们画那些形状各异,色彩缤纷的冰糖葫芦。小朋友们正是在把他们所看到的所发现的生活中的事物,如实在反映到了纸张上。他们的这种想像力,创造力,不正是应值得老师所表扬的吗?

这次绘画课给我一个很深刻的启迪,那就是不能在用传统的思维去看待每个小朋友,不能在用传统模式去教授现代社会的幼儿,他们有一双灵活善于发现的眼睛,他们能看到我们成人所看不到的事物,让孩子处在学习的主体地位,让他们自主地去发现和探究事物,而不是我们老师嚼烂了食物去喂他们,老师真正发挥的应是主导作用。给小朋友们拓展思维的空间,给小朋友们主动学习的空间,给小朋友们展现自我的空间,试想一张一张千姿百态的冰糖葫芦画要比千篇一律的红糖葫芦画所带来教育结果深刻得多。我将那次绘画课重新更改了教学目的和教学过程,因为我深深地懂得了要怎样领着小朋友们在知识的海洋里畅游。

教育随笔:“闷葫芦”说话了


王**是刚刚入园的,在幼儿园总是大哭大闹,想着法子往外逃,总是喊着要找妈妈、找奶奶,经过老师的安抚,他开始沉静下来,不再哭着喊着找妈妈了,变得也听话了。只是他就像一只封口的葫芦,无论你怎么引逗他、引他,他总是瞪着一双眼睛,抵触地看着你,就是不理你。

我想,只要功夫深,铁棒磨成针。我一定要这个“闷葫芦”开口说话,于是,一有空闲,我就坐在他身边,或指导他做个手工作业,或和他一起搭积木……总之,尽一切可能关心他,渐渐地,他不再用戒备的眼神看我了,有时以点头、摇头或笑笑来和我交流。有一次《小动物找家》的活动课上,我指导孩子们先认识小动物,再帮助他们找到自己的家。孩子们都认识了小动物后,我便和孩子们一起帮助他们找家,当帮助小羊找家时,王浩远说:“我爸爸养了一些羊,天天出去放羊,”我心头一喜,“闷葫芦”终于有了倾诉的愿望。我趁热打铁,问:“你爸爸养了几只羊,小羊是怎样叫的?”我爸爸养了很多羊,小羊“咩咩”地叫,它们吃什么呢?吃草,那你帮你爸爸放羊吗?帮他放羊,“王浩远真能干!”周围的几个小朋友听了,纷纷询问他关于小羊的事,他被“众星捧月”似地围着,甭提有多高兴!

有了这次谈话作为切入口,她对我有意或无意的谈话不再抗柜了,总是很爽快地作答。“闷葫芦”终于开口说话了。

教育随笔:葫芦娃快出来


“葫芦娃~~葫芦娃,一根藤上七个瓜风吹雨打,都不怕,啦啦啦啦。”这熟悉的旋律一出现就会勾起我们80后童年的美好回忆。相比现在孩子们可选的动画片,那时我们能看到的动画片很少。却让我们的生活无比幸福。让我出乎意料的是我们班的小朋友对于动画片《葫芦娃》也很感兴趣。

今天户外活动时,我们路过葡萄架,眼尖的家俊看到一个小葫芦挂在架子上,便兴奋的对身后的皓皓说:“这里面有会吐火的葫芦娃。”边说边模仿动画人物的样子。“那里有个会喷水的”皓皓指着另一个大一点儿的葫芦说。这时又有好几个孩子凑了过来,大家讨论起架子上的葫芦了。我站在一旁心想:孩子们可真可爱,看见几个葫芦就硬说里面有葫芦娃。这时,睿然冲进人群说:“不对,都是假的,这里面没有葫芦娃。”话音刚落,家俊和皓皓对睿然说:“这里面就是有葫芦娃!”几个持相同意见的孩子朝葫芦喊了起来:“葫芦娃快出来。葫芦娃快出来。”“这里面根本没有葫芦娃,只有老爷爷用七星丹种出来的葫芦才有葫芦娃。”睿然理直气壮说。“你说这里面没有葫芦娃,那这个葫芦里有什么?”小希抬起头问向睿然。睿然用小手挠挠头回答不上来了。就在睿然犯难的时候,大家把目光投向了我这个局外人:“老师,你说这葫芦里面到底有什么?”“这葫芦里面当然是……”话说的一半我又咽了回去,用神秘的眼神看着孩子们,心想:与其直接告诉孩子们答案,何不牺牲一个葫芦,让孩子们自己去观察呢。我顺手摘了一个葫芦下来,对孩子们说:“我也不知道葫芦里面到底是什么,我们一起打开看看好吗?”回到活动室孩子们围着葫芦坐下来,用焦急的目光等待着,我和王老师一起用工具把葫芦割开了,孩子们瞪大了眼睛看着葫芦喊到:“啊,原来这里面是小种子呀!”“真的没有葫芦娃”孩子们七嘴八舌的讨论了起来。有的用手摸摸,有的拿起葫芦里面的种子闻闻。把刚才在葡萄架下关于葫芦的疑问一一解开了。我们还在网上看了许多不一样的葫芦,大家发现葫芦长得样子还不一样。孩子们一起讨论葫芦的用处。最后我们重温了动画片《葫芦娃》。

孩子们的世界是纯真无邪的,他们看到葫芦就会联想的动画片的人物。面对孩子的问题,与其用语言直接回答,不如为他们创造条件,让孩子们通过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小手去操作体会这一切。作为老师的我们应从孩子们的兴趣点出发,为孩子打开通往大自然的大门,去领略自然界的奥妙。

开饭了


吃饭的时间到了,老师开始给下朋友盛饭了,小朋友们都很安静的等待着;可是我们班有几个小朋友喜欢挑食。今天小朋友吃的是萝卜烧肉和胡萝卜炒花生。还没吃几分钟的饭,我看到小朋友的放骨头的大盘子里有萝卜和胡萝卜,我就问旁边的小朋友这是谁的,别的小朋友就会说是谁谁的,我会告诉那个小朋友,把菜在放回自己的碗里吃了,可是有的小朋友会很聪明的故意把菜给弄掉在地上,这样就脏了就不能吃了。我想这可怎么办了啊!我想出了好办法,这个时候我对他们说:“小朋友们我想告诉你们你个秘密”,小朋友们都很开心。“可是你们都挑食我生气了,不想告诉那些挑食的小朋友”。我听我这么一说都快的吃饭了,也不挑食了。我接着把吃萝卜和胡萝卜的好处告诉了他们,这些食物中含有胡萝卜素,维生素等等好多营养,吃了能长高个子,还会聪明。这次事情之后我又在网上查了好多关于蔬菜,水果的资料来告诉小朋友们。他们听的很认真,有时候还在点头,很认可我说的话,从这件事情以后,我们班挑食的小朋友几乎没有了,我很开心!我感觉光让小朋友学习书本上的知识还是远远不够的,老师要经常要交一些书本上没有的,而且是生活当中能用到的,对他们有帮助的,来扩展他们的知识面

老师流泪了


今天早上起床后,感觉头昏昏沉沉的,知道自己可能感冒了,由于心里特别挂念孩子们,吃了药后还是骑车去了,身体上的不适导致精神欠佳,晨间活动时,有的孩子问我:“老师,你今天怎么不高兴啊,”我说:“没什么······”,话还没说完,忍不住打了个大大的喷嚏,随即泪水充满了眼眶。

这时孩子们都围拢了过来,唧唧喳喳的说:“老师怎么哭了,我们不乖吗?我们惹你生气了吗······”

我说:“老师没哭”,“没哭怎么眼里都是眼泪啊?”,冬冬说。

我笑了:“那你猜猜,我的眼里怎么会有泪呢?”冬冬挠挠头,想了好一会儿:“老师可能感冒了吧,我以前感冒时也打喷嚏流眼泪。

”“对,乖冬冬,观察的可真仔细。

”那什么时候还会流眼泪呢?我随后向孩子们提出了一个问题。

“打哈欠是会流泪的,眼睛里进了沙子也会流泪,吃辣椒会流泪;丢掉喜欢的东西也会难过流泪;生病很痛苦时会流泪;哈哈大笑时会流泪;做错事挨批会流泪;还有妈妈看电视有时也会流泪······”孩子们兴奋起来,在我的启发下,孩子们说了许多不同情况下流的泪。

我又接着问他,喜欢什么时候的泪,不喜欢什么时候的泪?为什么?这下孩子们更有精神了。

在思考回答的过程中,他们自己明白了该如何减少那些令人不愉快的泪,如,生病时要坚强,小伙伴之间要友好相处,没做错一件事,要从中吸取教训不再重犯······

“嘘,大家不要再大声说话了,老师感冒了很难受,我们画会儿画让老师休息一会儿吧”不知是谁提议,活动室立刻安静下来。

此时此刻,我的眼里有一股热热的东西在打转,与孩子们朝夕相处久了,便收获了一份浓浓的爱,孩子们长大了,他们不愧是人间真善美的精灵。

皮球“爆炸了”


每次带孩子们出去玩球的时候,孩子们都无比高兴;可是每次游戏结束后,孩子们总是意犹未尽的样子,许久不肯将球宝宝放回到球筐里,甚至有些孩子把球带到教室里玩,每次都得需要教师“强制”放回,我们也尝试了很多种方法,可是每次这样的效果只会持续一两次而已,之后便又恢复原貌了,这给我们的教学工作带来了许多不便!

记得有一次我不经意地听到几个小朋友的对话“我家里以前也有一个这样的大皮球,可是被我不小心弄破了‘嘭’的一声可响了,真好玩!”于是我临时想到了一个方法,在玩球结束时,对小朋友们说“小朋友们,现在我们把我们手里的大皮球变成一个大炸弹放到筐里,看谁的皮球会变成炸弹发出响声,好不好?”我示范了一下,于是孩子们便学着我的样子一个接一个的把球放回了筐里,之后的几次尝试也都非常的成功!

在教学和生活中,面对孩子们不断出现的问题,我们应该不断地去尝试和探索。可重要的是我们一定要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出发;而且还应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想问题,想办法。而不是只是教师的一厢情愿,投其所好也许效果会更佳!

我大班了


转眼,这批孩子已经从小班升到了大班马上就要毕业了,和他们的感情也[img]在一天天的增加,和他们分离的日子也一天天的近了。

相遇是缘,相离亦是缘。

只是可叹自己带给这些孩子的太少太少,在大班的最后的一段时间里,我要把我的时间多给孩子,而不是无谓的浪费。

真正用心在孩子身上才是一个老师应该做的。

大班了,家长总是担心自己的孩子是不是多动,担心孩子能不能上一个好的小学,担心这个担心那个,其实我说孩子总有自己的路,我们能做的就是支持着鼓励着,告诉着他们一些他们想知道的事情,在失败的时候继续鼓励着自己的孩子。

严格要求的确可以形成一个良好的习惯,但同时我们也忐忑不安着是否抑制了孩子的其他能力。

大班了,孩子们越来越会说了,只是他们和我交流的时间越来越少了,我很少有机会去亲近每个孩子。

老师的精力都在维护班级的纪律,要给孩子一个自由交流的空间,怎么给,怎样才能让孩子说的同时去学会倾听别人讲话。

这个问题好像我在读初中的时候老师也一直在强调要学会尊重他人,我现在的习惯可能就是那个时候形成的,但是对于这样小的孩子,他们又如何能理解并遵守呢。

大班了,老师们也认为大班的孩子应该是最最能干的,自然大班的孩子有了更多参与活动的空间,更多地展现自己,提高自信的时候。

在培养孩子的各种能力的时候,我也在反问自己该怎样给孩子呢?或许丰富的活动可以给孩子更多的东西,不过本质的课程还是需要老师踏实的实施的,课堂不行就放在区域时间吧。

我会拼图了


a游戏开始后,陆鹏然来到了建构区,只听见建构区的小朋友大声说道:“已经五个人了!”我马上建议他去其他的区域活动,可是他却撅着小嘴巴,还一脸生气的“哼!”了一声。他环视了一下四周似乎没有他想要去玩的地方,我便建议道:“去玩拼图吧?”他马上回答:“不高兴!”我明白他心里在想什么,我马上安抚道:“不会没关系,老师帮助你,我们一起来拼好不好?”他犹豫了,我便顺其自然地把他带到了操作区,拿出最少块的拼图——“猫和老鼠”,起先他拿了一块拼图左看看右看看不知道拼在哪里,我便从颜色着手引导他,我问道:“然然,你看看这块拼图是什么颜色的?”“黄色的。”“对!”你再找一找哪里也有黄色的,他找到了拼图模版边上的黄颜色,我请他尝试着把他拼到模版上,他试了一下,我问道:“是不是拼在这里?”他点点头,我又问道:“你猜猜这是什么?”他说:“老鼠!”看到他有一点感兴趣了,我又继续引导他自己开动脑筋,问道:“你找一下老鼠的脚在哪里?”他不知所措起来,我问道:“你看一下有没有黄色的拼图了?”他仔细地找了又找,又找到了一块,我让宝宝仔细观察每块拼图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哪里凸,哪里凹,凸的大的地方和凹的小的地方能不能拼在一起?拼在一起的图案对不对?通过先观察——后尝试——最后检验的办法,让孩子逐渐明白怎样来玩拼图。当我指导了大半块拼图后,我请他自己独立完成最后的几块拼图,他认真的拿了一块拼图把四个方向都尝试了一遍再通过颜色比较确定是不是拼在这里……终于过了许久,他完成了拼图“猫和老鼠”,开心地喊着:“老师,老师!我拼好了。”我又继续问道:“你看到现在完成的猫和老鼠他们是在做什么呢?刚才你猜的对不对?”之后,我又把拼图打乱了告诉他:“上次老师帮助了你,这次老师想看一下宝宝自己能不能把拼图完成。”他没有拒绝,点了点头……

分析:然然是我们班的小年龄,从托班时在各方面发展就比较缓慢,所以我们总是对他加以更多的关心,并在各方面给予辅助,可是随着年龄的增大,孩子渐渐明白了自己和别人的差距,虽然他不明白自己应该怎样做,但是却知道自己不如别人,从而总是会产生一些抵触心理,偶尔还会发脾气,这需要我们通过更多的耐心,通过适当的途径,用适合该幼儿的学习方式来帮助他获得成功,让孩子知道怎样学习,愿意学习,并喜欢学习。

相信《糖葫芦不甜了》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幼儿教师教育网”是您了解教育笔记,工作计划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yjs21.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幼儿园说课稿糖葫芦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