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糖葫芦”的故事

05-22

俗话说,手中无网看鱼跳。。在幼儿园教师的生活工作中,时常需要提前准备资料作为参考。资料是时代的记录,它是产生于人类实践活动。参考资料会让未来的学习或者工作做得更好!那么,关于幼师资料你了解哪些内容呢?小编特地为大家精心收集和整理了“案例:“糖葫芦”的故事”,但愿对您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案例:在一次手工活动中,我要求孩子为娃娃制作“糖葫芦”。每一位孩子都得到了我发给的泥工材料专注地搓着、团着,这时有几个孩子偷偷地在一旁讲着悄悄话,为鼓励孩子就说:“谁做的又快又好,我就奖励他一个五角星。”韫娴从一开始就是那么地认真,她小心地从大块泥中分出一小块在泥工板上团,不一会儿韫娴团好了几个“糖葫芦”,现在要将几个“糖葫芦”连接好,串在小棍上,她的小脸露出了微笑,离成功仅是一步之遥,韫娴更加小心地拼插着,到了最后一个连接处,意想不到的事发生了,因为用力过猛棍子断了,“糖葫芦”也滚了一地,韫娴顿时皱起了眉头,再看看,有的“糖葫芦”已被踩坏了,要串好就必须从头再来了,如这样就不可能拿第一了,她再也按捺不住了,大声的叫了起来:“教师,我的棍子断了,怎么办?”“再拿个棍子试试吧,别的小朋友能做好的事你也能行的。”我用信任的目光鼓励她,可韫娴没有了再继续做下去的勇气,她一直哭泣着,任凭我怎样劝他,她的嘴里一直喊:“我不要做了,我要妈妈。”最后,韫娴拿着我做好“糖葫芦”的安静了下来。

分析:韫娴小朋友是小班幼儿,聪明活泼,性格开朗。在班级中算是一个各方面发展都较好的孩子,因此在集体面前经常受到教师表扬,孩子们更是以她作为学习的榜样,渐渐地韫娴有了一种惟我独尊的优越感,做任何事时她总是认为自己是做的最好的,同时在心里埋下了脆弱的种子。另外,她在家中也是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爸爸妈的小宝贝,百般呵护、宠爱有佳,当韫娴有什么要求时家长想尽一切办法满足她,听惯了赞扬声的韫娴,变得即自尊又脆弱,做任何事时如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她就会发脾气,直至在家长的帮助下满意后才罢休。熟不知,在幼儿园这个大家庭怎能等同于溺爱迁就得小家庭呢?要知道人在生活与工作过程中,漫长的人生之路,无论你怎样设计、安排,失败与挫折总是伴随着你的左右。在上次手工活动中,韫娴的作品被教师贴在了教室的墙壁上,所以,同样制作“糖葫芦”的这次手工活动中,韫娴得到赞扬的愿望更加强烈了,然而,事与愿违。因此此次活动成了韫娴日积月累无法面对挫折心态的导火线,同时也给我敲响了警钟,要关注孩子的成长,要了解孩子的心理。

我觉得可以采取的教育策略是:M.yJS21.cOm

一、耐心教育、冷静引导。《纲要》指出“教师的态度和管理方式应有助于形成安全、温馨的心理环境;言行举止应成为幼儿学习的良好榜样。”当孩子哭泣时,一定要保持耐心,既不能责骂、训斥,也不能妥协、顺从,最好的方法就是冷处理。教师可以暂时不予理睬,冷眼旁观,让孩子尽情地宣泄心中的不快,待她发现哭并不能解决问题时,哭声渐渐地停止时,这时就应抓住事机,引导她想办法解决问题,让她体会到只有自己不断努力去做才能达到最终的成功的道理。

二、榜样熏陶、激发动力。可以利用琅琅上口的儿歌、声情并茂的故事、向孩子介绍张海迪、海伦·凯勒以及保尔的故事

,他们用那种不屈的精神和坚苦卓绝的意志,克服无数多常人无法理解的困难,最终成为一个有所作为的成功者。让她意识到自己所碰到的困难微乎其微,只要有信心就不怕任何的困难。

三、家园配合、步调一致。家庭是一个不容忽视的教育资源,它对孩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正如《纲要》所说“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我想利用家访等形式与孩子的家长交流孩子所存在地问题,探讨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法,如不要轻易满足孩子的要求,当认为孩子确实是需要的,那么就要给孩子提出,要想得到这个东西,就必须要自己付出。让孩子知道只有经过自己努力获得的东西,才会最珍惜。

四、挫折训练、保持愉快。古人曰: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让孩子拥有坚忍不拔的精神,除了给予孩子的爱以外,还应该有适当的惩罚手段,不能使孩子养成任性,自私,怕苦,怕累的坏习惯(实际上这也是一种挫折训练),注意锻炼孩子经受考验、经历失败、总结教训、克服困难的能力。在家园配合的前提下,还要鼓励孩子学习自己处理自己的事情。可以经常交给她一些完成有一定困难的任务,给予她充分的信任,即使做坏了或者造成一定损失,我们都应该鼓励她,积极帮助她找出问题所在,再重新开始。告诉孩子:你一定能成!教师家长的信任,孩子的自信,就一定能够完成教师家长交给的任务。在坚持不懈地适当地挫折训练的同时还要鼓励孩子讲出每天,每件事的感受,对于积极的情感给予赞扬,对于消极的东西给予疏导。保持终日的好心情有助于孩子迎接不同的挑战。

案例反思:案例所呈现出的现象其实在我们的日常教学活动中比比皆是,教师常认为这是孩子独有的天真,可爱,不以为然,有的教师姑且迁就顺其发展,而有的教师则态度生硬严厉批评,未曾从孩子的角度感受思考,可想而知多少幼小的心灵被摧残。案例中,我显然做到了第一步,去关注了这个孩子,只有接近和融入孩子的世界,倾听孩子的声音,才能触摸孩子的心灵。但是我如能早些察觉如韫娴这样的孩子,主动同她进行心灵的碰撞,也许这时教师所起的作用是我们未能预料的,在孩子眼里认为教师是他们到底成功彼岸的扶梯。蒙台梭利指出:“儿童使我们认识到与成年人完全不同的心理生活内容。”我们看到孩子眼里的那个童话世界了吗?也许,不管是游戏还是教学,我们都不应该忽视孩子的种种表现,我们所做的不都是为了孩子吗?倾听孩子的声音才会发现孩子问题;倾听孩子的声音才会更理解孩子的心理。因此,教师应将自己放在与孩子平等地位置上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理解他们的行为动机,真正成为孩子学习生活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使孩子人生起始的每一步都与我们紧紧相连,走得那么美好。

通过案例不难看出韫娴所表现的情绪有着它的必然性,“教师反复劝说无济于事”

教师的妥协也反应了教师在平时忽视了对孩子如何面对挫的教育,以及折挫练习的缺乏毅然显露出来了。日本人曾说:“非常羡慕中国的孩子,他们享受了世界上最好的待遇。”可这种“最好的待遇”的结果是:孩子的依赖性太强,独立性和适应能力太差,跌倒了就无法爬起来。其实一个人的意志力坚强与否,承受挫折的能力强与弱,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取决于后天的教育与环境影响。我们希望孩子摔跤时不哭,更希望他在生活的考验面前微笑。如果永远都将孩子置于自己的羽翼之下,帮他挡住伤害与失败,那他就永远也学不会如何在打击到来时独自承受。所以,作为教师应克制“想帮他一把”的冲动,给孩子一个了解挫折的机会。在平时的游戏学习中循序渐进地创设一些挫折训练的机会,逐渐增强孩子抵抗挫折的能力,能够发挥最大的潜能,克服种种困难,获得成功。

YJS21.cOm更多幼师资料小编推荐

案例: 种葫芦


春暖花开,我们的自然角也该整理充实了。前些天,张唯一奶奶给我们带来了各种各样的种子。今天,就让我们进行一次种植活动吧!

(让家长参与我们的班级活动,是加强家园合作交流的好方法)

“我们现在有这些事情要做:挑选种子,给花盆松土,把自然角打扫干净……,大家商量一下,你想做什么?”计思唯看大家都选完了,想想说:“那我拿檫布檫这里可以吗?”“当然可以,这是窗台”。

“咦?这个葫芦娃是我以前带来的。”她取下已被晒得黄黄的葫芦,不经意间葫芦被摇晃了两下,里面发出悉悉梭梭的声响。

“张老师你听,里面有声音,是不是葫芦娃?”

“我也不知道,你们谁知道里面是什么?”(老师帮她把问题抛给了同伴)

“让我听听”、“我也要听听”,很多孩子围过来。

“我猜里面真的是葫芦兄弟”,(他们最喜欢看葫芦兄弟的动画片了)

“不是的,没有真的葫芦娃的,那是动画片”。

“我知道,里面是葫芦籽,种在泥土里会长的”。——张意如发表了她的意见”(张意如是我班的智多星,孩子们挺佩服她的),

“不信,把葫芦切开来看一看”。“我想带回家种”,计思维似乎舍不得她的宝贝。“行!”我爽快地答应。

放学了,我把这件事告诉了计思维爸爸,“我们不要了,种不出来的。”孩子父亲说。(家长觉得这是有点荒谬的事)

“你还是回家和孩子一起试试吧。明天拿几颗葫芦种子,我们在幼儿园也种几颗。”我极力说服家长去试一试,不管结局如何。第二天早上,计思维拿来了葫芦种子,并告诉我爸爸和她一起把葫芦种子种在了庭院里。

很多天过去了,花盆一点动静也没有。挖出埋在泥土里的葫芦种子,一点也没变化。而旁边盆里的绿豆、蚕豆早已发芽长叶了。这些种子为什么不会发芽?怎样的种子才会发芽呢?孩子们又有了新问题,开始了新的探索……

反思:

《课程指南》要求教师在一日活动中转变观念,做到两个优先:有利于幼儿探索精神和创造力发展的、富有个性的

活动优先;幼儿当前喜欢的即时反应和生成的活动优先。这两个优先,是体现新的教育观,使课程能真正追随幼儿发展的一种探索。因此,教师要学会发现-——发现幼儿喜欢的感兴趣的事物;要学会尊重——尊重幼儿的兴趣和需要,尊重幼儿的个性;要学会支持——支持幼儿的探索行为。在一次预设的种植活动中,首先,我及时地捕捉到了孩子感兴趣的事,并能即时回应。把个别的问题变成大家的疑惑,吸引更多的孩子有探索的兴趣。

其次,我能尊重孩子。计思维是一个很有个性的孩子,我想:如果我当场就把葫芦剖开,那会伤了孩子的心。在这个案例中,我觉得自己能让家长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鼓励家长与孩子一起去试一试,不要急于告诉孩子答案,帮助家长从小事中转变教育观念。,让家长了解了一些幼儿园的课程和教育方法。

对我们教师而言,新课程实施的过程,是专业化水平提升的过程。我们要努力转变教育观念和教育行为,机智地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在“生成活动”中体现自己的教育智慧。

“冰糖葫芦”变“鱼蛋丸”


星期一上午的第一个活动是绘画《冰糖葫芦》,目的是让孩子们学习画圆圈。为了使活动形象生动,我用橡皮泥制作了一串冰糖葫芦。想到冰糖葫芦的美味对孩子的吸引力,我对这个活动的效果充满信心。

活动开始,我提出问题:“你们见过、吃过冰糖葫芦吗?”孩子们的答案让我吃惊,绝大多数孩子都说没有,只有一两个孩子说见过或吃过。这时我突然明白过来,冰糖葫芦对北方的孩子来说是常吃常见的,但对于地处南方的广州孩子来说却是不常见的。偶尔在个别商场里或移动小贩那里有售,但家长往往会顾及卫生不让孩子吃,所以很少有孩子见过或吃过。我举起我做的“冰糖葫芦”问孩子们:“你们看杨老师这儿有什么?”孩子们异口同声地说:“鱼蛋丸。”原来广州有很多鱼蛋丸是用竹签串起来卖的,孩子们都很喜欢吃。于是,我灵机一动,把“冰糖葫芦”改成了“鱼蛋丸”,引导孩子们观察“鱼蛋丸”的形状及特点,孩子们兴趣很大,观察得很仔细,动手的积极性也很高。孩子们一边画一边说:“我画一串给杨老师,一串给宋老师,还有一串给爸爸妈妈。”“我的鱼蛋丸又大又圆,真好吃。”虽然“冰糖葫芦”变成了“鱼蛋丸”,但这次活动的目标达到了。

这个活动让我意识到了几个问题:首先是教师在制定活动计划时,一定要多考虑我们所处的地理环境、人文环境、时代背景以及不同年代孩子的不同。其次,在我们进行教育活动中,随时都有可能发生计划之外的情况,只要我们心中有明确的课程意识和目标意识,就可以根据孩子们的反应,及时调整教育内容和方法。虽然活动内容与计划不同,但达到了预期目标,这个活动依然是成功的。

案例:恐龙的故事


活动区活动开始了,郭新禹赶紧来到美工区,玩起了他特别喜欢的橡皮泥,只见他的小手灵活地上下团、捏、搓,一会儿工夫就捏好一只恐龙摆在我面前,十分自豪地对我说:“葛老师,瞧我捏得好吗?”我定睛一看,这只恐龙像极了,高大的身躯,四条腿强劲有力,长长的脖子伸向半空,好象在引航高歌。对于一个四岁的孩子来说,他的作品简直太完美了,我连连夸奖。忽然,我发现这只恐龙没有眼睛,于是就问道:“你的恐龙为什么没有眼睛呢?”他认真地说:“我没有黑色的橡皮泥,没法安眼睛呀。”我一看果然没有,要是以前我会采取命令的口吻要求别人借给他,这次我灵机一动对他说:“那你自己想个办法,给它安上眼睛吧。”这时他已经发现对面的吕月小朋友有黑颜色的橡皮泥,于是他大声地对吕月说:“给我来点黑色的。”只见吕月从自己的黑橡皮泥上捏下像针尖大小的,极不情愿地扔给他。他用小手小心地捏起来后嘴里反复嘟囔说:“我的翼手龙可大了,他得长着大大的眼睛。”显然他意识到这点橡皮泥是不够的。我继续启发说:“那你再去借呀。”于是他又大声说道:“我的翼手龙可大了,它得长着大大的眼睛。”吕月又给他捏下针尖大小的橡皮泥,一边扔一边噘着嘴说道:“我不给你了。”这下郭新禹没有办法了,只好给自己大大的恐龙安上了小小的眼睛。看到这一幕,我来到两个孩子跟前,蹲下身子问道:“吕月,你能告诉我你为什么要给他那么点的橡皮泥吗?”吕月是一个很文静的小姑娘,她对我说:“老师说过跟别人借东西要讲礼貌,要和别人商量,他跟我借东西的声音太大了,我就不愿意借给他。”我又把郭新禹搂在怀里对他说:“你知道吕月为什么给你那么点的橡皮泥吗?”他不好意思地说:“知道了,我改,我跟她小声说话,跟她好好商量。”“那你再给吕月捏一只恐龙好吗?”他高兴地说:“行。”两个孩子都高兴地笑了。这一次他特别有礼貌,走到吕月面前轻轻地说:“吕月,请借给我一点黑橡皮泥好吗?”吕月爽快地说:“行。”就这样两个孩子互相合作,捏出了很多形态各异的恐龙,他们还主动地把这些恐龙送到建筑区,让“小建筑师”们给这些恐龙搭个新家,孩子们在一起玩得可高兴了。

幼儿社会性的发展是在社会环境的影响下,在与周围人的交往过程中逐步实现的。他们的社会认知和社会性行为必须经过体验、内化才能真正形成。幼儿社会性发展水平往往决定着他们将来能否积极地适应各种社会环境,它对幼儿的一生都有重要影响。所以就要求我们教师要注重幼儿社会性发展的个体差异,善于抓住日常生活中的教育契机,将教育渗透在一日生活的各项活动及各个环节之中,对幼儿进行随机教育。通过这一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孩子不仅学会了如何交往,而且锻炼了孩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可见成人的包办代替只能阻碍孩子的正常发展,对孩子一生的发展是十分不利的。

案例:海螺的故事


背景:

一天,戴丽萍带来了几只漂亮的海螺壳,大家见了就议论开了:“这些海螺是从哪里来的呢?”“为什么海螺有各种各样的呢?”“海螺里面躲的是什么呢?”孩子们好奇地观察着这些海螺,寻找着它们的小秘密。

实录:

1、海螺的歌

调皮的恺恺把海螺套在了耳朵上,仔细地听了起来,突然他大叫起来:“你们快来听啊,海螺会唱歌的,我听见大海的声音了。”大家也都学样把海螺套在了耳朵上安静地听海螺唱歌了:“我听到了海风的声音;”“我听到了海浪的声音”------“哇!海螺怎么那么奇怪呢?为什么海轮壳里能发出好听的声音呢?”大家充满了好奇。孩子们仔细地研究起了海螺。“会不会是以前这里面的小动物会唱歌呢?”“那它们去哪儿了呢?”“这些硬硬的圆圆的贝壳为什么那么奇怪呢?”聪明的小计想了一下说:“我知道是空气的作用,空气钻进了海螺壳里就会发出声音了,风越大声音就越大。”为了证明小计的解释,我们一起来到天台上去实验风的大小对海螺发出声音的影响,大家惊奇地发现,原来能让海螺唱歌的是风啊,真是太奇妙了。

2、漂亮的海螺制品

随着孩子们对海螺的探索兴趣,这几天孩子们收集来了各种各样的海螺制品,有海螺项链,海螺手链,还有用海螺做成的装饰品,大家在一起就互相交流介绍各种各样的海螺。“为什么海螺壳上面有漂亮的颜色呢?它上面的花纹是怎么来的呢?”家依仔细观察了海螺后提出了自己的疑问。“是不是妈妈生出来就这样的呢?”“可我以前吃过的海螺好象都是黑黑的啊,为什么现在海螺壳都变的那么漂亮呢?”孩子们也纷纷提出了自己的疑问,我鼓励孩子们把这个问题带回家,积极去寻找答案。

孩子们通过多种方式主动寻找答案,发现原来漂亮的海螺贝壳好多都是通过后来工人加工后才变的这么漂亮的,人们把海螺制成了各种各样的装饰品,大家都很喜欢。有了这样的发现,孩子们也想自己动手试试了:有的用橡皮泥和海螺捏在一起变成了一只小动物;有的自己制作贝壳项链;还有的用贝壳拼出了各种各样的图案------孩子们的想象力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动手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反思:

海洋资源对幼儿有着无穷的奥秘。如何引导幼儿进行科学探索、感受大海的神奇,是我们老师积极探索研究的问题。这个活动是通过孩子们对海螺的兴趣引发的一系列活动,从发现会唱歌的海螺,感受到了空气的流动;从介绍各种各样的海螺制品到自己也尝试做做玩玩,在整个活动中,孩子们都积极主动。在活动中,孩子们还提出了最好能自己去海边,找找各种各样的海螺,看看神秘的大海,但由于我们离海边比较远,大家的这个心愿没有完成。我想通过我们以后多种方式的探索发现,以多种渠道加深孩子们对大海的了解,不断激发孩子们对大海的探索欲望和创造能力。

案例:故事后的思索


文学是以生动形象的语言塑造人物形象和情节的艺术,对幼儿的情感发展有重要影响。幼儿园中的文学艺术教育主要是通过听故事、听童话、朗读诗歌、等形式进行的。近阶段,我们大班在进行“我是中国人”的主题活动,在这个主题进行中,我发现班中的许多孩子对“爱祖国”这个抽象的概念理解的并不深刻,不能进行很好的情感教育。但他们却对主题中的故事比较感兴趣,因此依据幼儿的特点和兴趣,也基于文学作品在幼儿情感发展中的价值,我选择了“阿凡提”这个故事内容,通过让孩子们了解这个久远的民族英雄的故事萌发对对祖国、对家乡的情感。

实录:

听过“阿凡提”的故事之后,孩子们都被“阿凡提”这个人物所吸引,都十分憎恨“管老爷”。相互讨论着自己将来要做什么样的人,借此时机,我出示面具说:“孩子们,今天老师给你们准备了人物面具,请你们来演演故事中的‘阿凡提’和‘管老爷’,你们觉得怎么样?”大家一口同声说:“好”。可是谁也不愿意扮演“管老爷”,都想当“阿凡提”,这可怎么办?经过一番商讨之后,终于确定了人选:曹焕俊扮演阿凡提,钱桦捷扮演管老爷。

表演开始了,最精彩了部分是两个人的对话:

管老爷(钱桦捷扮演):“阿凡提,有人说你很聪明,如果你回答不出我的问题,我就杀掉你”。

阿凡提(曹焕俊扮演),静静地听着。

此时的阿凡提(曹焕俊扮演)流露出一幅胆小怯懦、害怕的样子;管老爷(钱桦捷扮演)却是一幅欺压百姓、凶吧吧的鬼脸,。

管老爷(钱桦捷扮演):“你知道天上的星星有多少?”

阿凡提(曹焕俊扮演):“天上的星星和你的胡子一样多。”

管老爷(钱桦捷扮演):“你知道我的胡子有多少?”

阿凡提(曹焕俊扮演):“你的胡子和小毛驴尾巴上的毛一样多。”

管老爷(钱桦捷扮演)很生气说:“我要杀死你”

阿凡提(曹焕俊扮演)哈哈大笑说:“我早就知道了,我哪一天死,你比我晚一天也一定会死掉。”

此时的阿凡提(曹焕俊扮演)流露出一幅天不怕、地不怕、昂首挺胸的模样来显示自己的胆大、勇敢的精神;管老爷(钱桦捷扮演)吓的浑身直哆嗦、胆战心惊的模样;

两个孩子戏剧性的表演让坐在下面的小朋友迫不及待,好多孩子都纷纷举起小手想上来表演。趁着孩子们兴奋样,我问他们:“你们想做哪一种人?为什么?我们在平时又应该怎么做?”经过讨论和看表演,孩子们都说:想做阿凡提,因为他喜欢帮助人,会有好多人喜欢他,愿意和他一起玩;都不想做欺负别人,人人讨厌的官老爷。因为他欺压百姓,就像平时有的小朋友和同伴们吵架一样,大家都不喜欢和他玩,这样就会失去好多的朋友……

思考:

任何一个故事的背后都隐藏着丰富的教育价值,关键是看教师如何去引导孩子理解故事所体现的深层内涵。而儿童文学作品通过创造性地表演,不仅促进了幼儿创造性和主动性的发展,而且童话、故事以文艺形式生动、形象地反映典型生活,对幼儿更具感染力。通过表演加深了他们对文学作品的理解,更深刻地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并受到熏陶和感染,更易于培养幼儿良

好的品德。

在我们的一日活动中,故事无时无刻不伴随着孩子左右,但有时故事就像一朵白云、一阵轻风在孩子的眼中片刻闪过,没有留下任何痕迹。看过、听过、然后忘记。就这样,那些经典的故事图书也就显得毫无意义,故事背后的教育价值也就体现的不尽完美。阿凡提这个故事,幼儿通过创造性的肢体语言和形象的口语表达来再现故事内容,不仅使孩子们加深了对民族英雄和对祖国的情感,培养了良好的品德观,而且还让他们懂得了如何去和周围的同伴交往,培养了他们的社会交往能力,对于激发幼儿的创造性与想象性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感谢您阅读“幼儿教师教育网”的《案例:“糖葫芦”的故事》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幼师资料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yjs21.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幼儿园说课稿糖葫芦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