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随笔:试着对孩子说“不”

教育随笔 孩子不合群怎么办 05-22

教育随笔:试着对孩子说“不”

数学操作活动时,学会和理解操作要求和规则尤其重要,可总有一小部分幼儿注意力不集中,等到开始操作时,他们就一遍遍的叫老师:“我不会,帮帮我!”以前遇到这种情况,我总会耐心地再为他们讲解示范,在老师的口干舌燥中幼儿草草完成作业,而那种优越的心理逐渐升温,渐渐的我意识到,这样做只能滋长他们不专心听讲的习惯。于是,我开始尝试着对这些孩子说“不”。

组织活动之前,我先提醒孩子认真听老师讲课,请几个特别好动的孩子坐在前面,并严肃声明老师只讲两遍操作要求或两遍操作规则。待到操作时,我只帮助理解力和动手能力差的幼儿。当没认真听讲的幼儿又问该怎么办时,我便对他们说:“今天老师不帮你的忙,刚才我讲的很清楚了,为什么别的小朋友会而你不会呢?一定是你没注意听,现在只能请你自己想办法。”没想到,还真管用,一两次以后,这一小部分其实聪明的孩子听讲时明显认真多了,作业效率和质量也提高了。

yjs21.cOm更多教育笔记编辑推荐

幼教随笔:当孩子对我说“不”时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希望听到别人肯定的评价,连孩子的评价也不例外。但是,我想我们和孩子的交流是平等的,对孩子否定的评价也应该坦然地去面对。我的一句“刘念会比我画的更好看”,不仅是对孩子持不同意见的尊重,而且这平心静气的一句话能让更多的孩子不慑于老师的权威,敢说真话,感受平等。

今天上午课间活动时我跟孩子们谈论着一些有趣的话题,我顺手拿起一支粉笔在黑板上画了几片“会飞的树叶”,我得意洋洋地问孩子:“老师画的好看吗?”“好看!”孩子们几乎异口同声地回答:“好看!”在众多肯定的声音里,我还是听到了一个持否定意见的声音。我高兴的心情突然消失了:“是谁说的不好看?”很快有孩子告诉我:“是刘念说你画的不好看。”这时候我发现刘念满脸通红低着头不敢看我。我想也许孩子有自己观点和想法,刘念是一个比较聪明活泼的孩子,平时画的很好而且想象力也很丰富。于是我说:“我知道刘念的意思是他会比我画的更好,是吗?”只见刘念使劲点了点头,眼里闪烁着喜悦的光芒。孩子们也纷纷向他投去了佩服的目光。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希望听到别人肯定的评价,连孩子的评价也不例外。但是,我想我们和孩子的交流是平等的,对孩子否定的评价也应该坦然地去面对。我的一句“刘念会比我画的更好看”,不仅是对孩子持不同意见的尊重,而且这平心静气的一句话能让更多的孩子不慑于老师的权威,敢说真话,感受平等。

教育随笔:让孩子学会说“不”


作为老师,我们在组织集体活动时,尤其是某种观摩活动或者公开活动时都特别希望孩子们表现的很听话,不出状况,以此来保证活动按照自己设想的来。作为家长,大多数人则希望自己的孩子常常受到表扬,成为众人眼中的“好娃娃”、“乖宝宝”。所以,我们生活中有一部分孩子就会被贴上“好娃娃”的标签,她们从此不敢说不。

用孩子的话来说,云朵是我们班大多数孩子的偶像。她会唱歌,能跳舞,画画也不错,还可以讲很多故事。可是在她的脸上我们很少能看到笑容,也从来不会和其他小朋友打打闹闹,更不会多和老师说一句话。为了让她能多和小朋友、老师交流,我们经常会表扬她或者做一些其他事情鼓励她。久而久之,我们不仅没有收到预期的效果,云朵反而表现的更听话了,或者说,更安静。

鉴于此,我们和孩子的家长进行了交谈,她妈妈说,孩子在家里也是很听话,对于她的安排从不会反抗,在亲戚朋友面前大家也是一再的表扬云朵怎么怎么乖等等。每个周末,孩子都要去好几个补习班,学习唱歌、跳舞、演讲、画画等。交谈之后我们知道了,云朵被“好娃娃”给绑架了。她时时处处都得以一个好娃娃的标准来要求自己,不会拒绝,不敢反抗,典型的“奴仆型”孩子。

其实,作为一个大班孩子,正是爱玩、爱闹,和父母撒娇发脾气的年龄,可是云朵却乖的出人意料,长期被“好娃娃”的标签绑架到没有了自我,长此以往,对孩子以后的心理健康发展有害无益。我们和家长共合同做出了决定,引导云朵说出自己的心里话,让她学会说不,减少她的补习班类型,让她自主选择喜欢的舞蹈班去学习。等到快要毕业时,云朵已经变得相当开朗了。

云朵的故事告诉我们,孩子不是越听话就越好,我们要给孩子引导他们成才,同时也要让孩子学会倾诉和发泄,作为老师和家长,我们要用心去倾听孩子的内心,不要被表面的乖和不乖所欺骗。当孩子在叙述一件事的时候,我们要耐心的听完孩子所说的话,而不要从中打断,或者过早的判断,下定义。只有通过孩子的倾诉才会了解孩子内心的感受,倾听对于孩子来说就是一种接纳,老师的接纳会让孩子乐于表达,当孩子说完了自己的想法后,老师再说出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孩子就会容易接受老师的建议。

比如有一次我们班一个男孩入园结束后就拿出300元给我们看,当时我们都愣住了,但是经过询问之后才知道,他喜欢老师,想给老师送礼物。我们就告诉孩子,喜欢老师有很多种表达方法,比如:给老师一个拥抱,一幅画等等,因为这个孩子很擅长画画。但是不能拿家长的钱。之后,孩子变得特别喜欢和老师交流,也没有再从家里拿过钱。

当然,我们也不能事事全让孩子做主,这样可能就成了祸害,让孩子变得任性、不可理喻等。这就需要我们作一名时时留心观察孩子,适时用心和孩子分享的老师。让我们一起加油,从今天起,学着做一名这样的老师吧!

教育随笔:“不会说话的孩子”


教育随笔:“不会说话的孩子”

早上,老师:邵**,早上好!邵**:......,邵**是我们班的“问题孩子”,开学的第一天,就哭着喊着要回家,嘴里一直不停的叫:妈妈,妈妈,有时候还会哭的躺到地上去,谁也拉不起来他。经过一个月,再上学就不哭了,每天笑眯眯的来上幼儿园了。但是,我们发现了新问题,每天早上和妈妈说再见时他的手心是朝着自己方向的,手背是朝外的,每次都是这样,而且邵**小朋友不会说完整的语句,每次我问:要不要小便?他就会重复我的话:要不要小便。我问:要不要喝汤?他也回答:要不要喝汤。每当这里,我觉得特别心累,问下去的问题没有反应,让我感觉很有挫败感。

但是有一次搭积木时,我发现邵**小朋友对数字异常敏感,积木上有1-10的数字,他几乎都能认出来,我们班绝大部分小朋友都认不全的数字他全认出来了!这个发现让我感到惊讶,通过后来和他妈妈聊天得知,他在家也是这样的,喜欢数字类的游戏,但是讲话连贯不起来。

邵**小朋友虽然不会像正常小朋友一样讲连贯的话,但是他对数字的敏感却是一般小朋友没有的,所以我们不要小看每一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都有自己的闪光点,我们要做的就是善于发现每一个小朋友自己的闪光点!

教育随笔:不和孩子“乱”说话


小孩子的情感还没有完成成熟,他需要更多的关爱和呵护。但是当小孩子开始调皮,好些幼儿老师被折磨得失了耐心,便会讲出伤害孩子的话来。特别是这些话:

“你再不乖,老师就不喜欢你了。”这句话,看似是哄孩子安静下来,乖下来的,但是却是以威胁的方式讲出来的。可能孩子不乖是有原因的,你威胁孩子不喜欢他了,孩子怕你不喜欢他,可能会变乖,但是他的委屈和无法表达出来的情绪却一直在,对孩子成长来讲,并不利。

“明天别来幼儿园了。”孩子惹出事了,孩子惹老师生气了,孩子和其他的小朋友打架吵架了,老师都有可能怒从心来,讲出这句话来。本身孩子就不愿意与父母分离来幼儿园,如果你再这样讲,完全是把孩子从集体里剥离出去。

“你不乖,大家都不愿意和你做朋友。”孩子在幼儿园里是极度需要小朋友们做朋友的。但是如果你这样讲,一方面是让受罚的孩子难受,另一方面也会暗示其他的小朋友不要和他做朋友。这其实对于孩子来讲,是双重的伤害的。 

“随便你,爱怎么就怎么吧!”当老师失去了耐心,就会说那好吧,随便你,爱怎么就怎么吧。实际上,这句话对孩子来讲,也是有极大的伤害的。这证明你已经不想再管这个孩子了,孩子就会有一种被老师抛弃了的感觉。

幼教随笔:孩子,对不起


孩子们,我爱你们。

上学时,我的成绩一向是最好的,所以志向挺远大的,没想到,毕业后自己成了一名幼儿教师。我喜欢静,但与孩子们在一起,每天都是吵吵闹闹的。因而对工作没有兴趣,对孩子从没有爱意、没有好感,总觉得五、六岁的孩子知道什么呀?可是自从那一件事后,使我改变了对孩子的态度,提高了对工作的积极性。

那是在一节活动课上,让幼儿玩绳。我先给他们示范跳绳,可是我刚跳了几下,绳子就勾住了我的鞋跟,我毫无准备的就被放到了地上。当时,摔的我半晌才起来。我眼里含着泪,守着孩子没好意思让它掉下来。此时孩子们都围上来了。“老师,摔着胳膊了吗?”“老师,疼吗?”“老师,我扶起你来吧!”还有几个细心的孩子,过来给我擦眼泪。那时我的我的心痛的比摔的还疼,哽咽着说不出话来。“孩子们,老师对不起你们!”我的心好内疚啊!

从那以后,我以一种全新的姿态投入到了工作中,因为孩子们的关心给了我工作的动力,也坚定了我一定要把工作干好的信心。

我知道当幼儿教师比较平凡,也比较清贫,但是这项工作不仅是我自己的,它还属于一个个孩子的。我时常被孩子们的爱感动着,也用同样的爱回报他们。

孩子们,我爱你们。

教育随笔:如何应对孩子的“不会”


开始玩区域游戏了,今天美工坊提供了制作菊花的彩纸材料,一下子吸引了六位小朋友来制作。他们先每人取了一根“树枝”,接着又拿出筐里的彩纸开始撕了。希希、鑫鑫先拿起彩纸来撕,可是怎么也撕不开,接着小伦、萱萱和涵涵也都撕起来,可是仍然没有一人撕开。希希第一个跑到我跟前说:“老师,我不会撕。”然后就把彩纸递给了我,看到希希的举动后,一旁的小朋友都把彩纸伸向我跟前。我看了看之后,便还回希希的彩纸,然后走到孩子中间,重新拿起一张彩纸开始撕了。我指着彩纸重新介绍撕的方法,可是却发现这纸怎么也撕不开,必须用指甲使劲地扣,我艰难地撕开一张之后,发现孩子手中的贴纸仍然撕不开。最后我决定收回孩子的纸,把一张张纸先撕开一个小口,然后再让幼儿去撕贴。果然,重新撕过的贴纸孩子们很快会自己撕开了,树枝上的花瓣也越来越多了,美丽的菊花终于制作完成了,孩子们看着自己的作品个个都兴奋不已。

这个小小案例引起了我的反思,长期以来我们两位老师就发现班上的孩子似乎“很懒”,常听到孩子们跑到跟前说:“老师,我不会。”然后便等着老师和阿姨的帮助。有时候不会提裤子啊,有时候不会画画啊,有时候鞋子也不会穿了。然而只要老师帮助过一名幼儿,一旁的幼儿看见了也会要老师的帮助,其实当老师不帮助时,他们也能好好的完成。所以当听到孩子说“我不会”,我便先不理,要求孩子自己先动手。而当孩子们真正有困难时,遇到上面的情况时,作为教育者和家长就要灵活应变了。

总体看来,针对班级幼儿易受他人影响、独立性不够等特点,当孩子们说“不会”时,成人可以分两步帮助幼儿学会解决问题。第一步要等一等;当孩子求助时,先观察实际情况分析幼儿的求助原因。到底是不会还是想偷懒,或者真是遇到了大难题。千万不能立即去帮助幼儿完成。第二步要做一半即是帮助幼儿解决一半的困难,留有空间让幼儿自己动手完成,这既避免让孩子们过分依赖又能让孩子收获自我成就感。

教育随笔:面对不愿开口的孩子


1.问题的提出:

上午第一节是语言活动《鸟窝》,活动的第一个环节是请幼儿根据故事的前半部分内容,猜测故事发展情节,并小组讨论一下,谁的猜想最有道理?本以为这是一个很好讨论的问题,小朋友们肯定会讨论得非常热烈,但结果却让我非常失望。除了平时那几个比较活跃的小朋友在小组内积极发表自己的见解外,有很多小朋友都不愿意发言,有的组内成员甚至还在相互推辞:“你说,你说哉!”我有些不理解,为什么下课时唧唧喳喳,有着说不完话的小朋友上课时却不愿意发言呢?

2.问题的症结:

针对这个情况,每次请小组讨论时,我都悄悄地进行观察,但不参与他们的讨论。经过几次观察,发现造成幼儿不愿意讨论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第一,幼儿对于老师布置的话题不感兴趣,没有讨论的欲望,个别幼儿开始扯其它方面的话题,把要讨论的话题远远抛到一边去了。第二,有部分幼儿平时就比较内向,不太愿意在集体面前发表自己的见解,虽然是请他们在小组内小范围的讨论,但是他们也不太愿意在小组面前发表意见。第三,有些幼儿平时上课就比较懒散,他们思维不积极,不愿意动脑筋想问题,参加集体讨论时,总是喜欢当观众,既不乱说话也不发表意见。第四,在使用“活动单导学”课堂教学模式以前,有很多时候都是以我们老师讲解为主,幼儿只要能定神地跟在老师的思路后面学习,每堂课由于时间有限,每次只能请少部分的小朋友回答问题,大部分小朋友都没有机会回答问题,这就让不少小朋友有了上课不发言的“习惯”。因此就出现了上课时有部分小朋友一直都处于沉默状态,只有组内一两个比较活跃的小朋友在唱独角戏,每次小组展示讨论结果时,都是那一两个孩子的想法和见解。

3.解决问题的策略:

所谓的“讨论”,从字面上解释就是:“就某一个问题交换意见或进行辩论”。而我们都知道幼儿的注意力是非常容易受环境的影响而转移的,组织能力又有限,那么如何让那些不愿意开口说话的孩子积极参加讨论,踊跃发表自己的想法,促进自我和群体的发展呢?我认为最重要的就是要培养他们积极参加讨论的意识、兴趣、能力,甚至使之成为一种学习的习惯。只有这样的讨论才有利于活动的开展,也才真正达到了活动单里所说的学生自己学习的目的。于是,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我作了以下一些调整:

①座位安排强弱搭配

在位置的安排上,我们取消了以前按照男孩、女孩搭配坐的习惯,而是根据幼儿的能力进行分组,4-5个小朋友为一组,这一组里有语言表达能力比较强的,有数学逻辑思维比较强的,也有画画能力比较强的,这样有利于他们上每一个领域课的时候,每一组都有这一领域的强者,有利于活动的开展,然后每一组根据每个人的能力再进行具体的分工,语言小组长、数学小组长、美术小组长,每一组组织能力最强的为这一组的常规组长,常规组长要负责这一组的全面工作,每次讨论的时候要督促组内每一个组员都要参与讨论,不管说多说少,每一个小朋友都要发表自己的意见。

②话题讨论由易到难

为了让每个孩子都适应这个模式,刚开始,我们不是就某个问题让他们进行讨论,而是利用一些空余的时间就一些简单的话题,让他们进行叙述,如周一早上来幼儿园后,利用晨间谈话时间,我会让他们每个人说一说,星期天在家里都做了一些什么事,或者到哪里去玩了等等这些没有难度的话题,让他们轮流说一说,养成别人在说的时候,自己要学会安静地倾听,而且自己也要学会用比较完整、清楚的语言将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在幼儿轮流说的时候,老师还要提醒他们小组之间不要相互干扰,一组的幼儿尽量围在一起说,不要太分散,这样音量就不会很大,小组跟小组之间也就不会相互有噪音干扰。为了检验小朋友之间讨论时同伴是否认真听了,刚开始的时候,我还会进行抽查,如请某一组的某个孩子说一说,他们一组其他小朋友说了什么?对于那些回答比较正确的幼儿我会及时进行奖励,如一朵笑脸花或者是一个小奖品等。刚开始,我是有目的的布置一些话题让他们进行讨论,过了一段时间,当孩子讨论起来已经有模有样了时,我就开始放手,让每一组的组长每天就一个话题,组织本小组的幼儿进行讨论,然后,会轮流请小组内的其他成员来进行介绍,如:今天我们讨论的主题是什么?某某某觉得怎么样,而某某某却觉得是那样的等等,对于那些讨论得比较好的小组,我也会给予一定的奖励,如给这一组的每一个小朋友都发一朵小红花,或者是奖励他们多玩一次活动区等等。有些能力相对弱一些的孩子,刚开始的时候显得有些胆怯,不好意思,但是经过一段时间的适应和锻炼后,明显有了很大的进步,在组内的讨论中渐渐活跃起来,而且由于组和组之间有竞争,有比较,尤其是大班的孩子,已经有了一定的竞争意识,孩子的好胜心理非常强,都想让自己组获胜,所以幼儿参与的积极性很高。在这种不经意的训练中,懒散的孩子被吸引过来了,胆小的孩子也被感染了,都积极地投入到小组的讨论中去了。

③“舵手”轮流,辅导在先

如果把学习小组比喻成一艘前行的大船,那么,常规组长自然就是这艘船上把握航行方向的“舵手”。他们是小组活动的有效组织管理者,他们的能力水平决定着所在小组的学习质量,因此在“活动单导学”中发现有孩子不愿意说话时,我就有计划、有目的对常规组长就这一方面(如何让每个小朋友都围绕话题发言)进行了相关的辅导。第一批尝试从能力强的孩子开始,就组长的职能、公平和具体的组织方法进行了具体指导。这些常规组长在后来的实践中逐渐熟悉和完善了这些技能,在组内讨论时,鼓励每个同伴,尤其是不愿意发言的孩子发言,要求所有小组成员认真倾听,真正让每个孩子有了说的意识、机会,并慢慢变成了一种习惯。

在幼儿都适应了这种讨论模式,养成了每一次、每一节活动都要参与讨论、积极发表自己的见解和意见的好习惯以后,我们对每一组的组长也会进行不定期的更换,让每一组的每一个孩子都轮流当上组长(原来不愿意开口说话的孩子也不例外),负责这一组孩子的讨论,由于肩负了组长这一神圣的责任,所有的小朋友都非常积极,也非常乐意地投入到讨论当中去。

4.问题解决后的反思:

通过一个学期的尝试和探索,小朋友活动时讨论意识、兴趣、能力变强了,课堂氛围有了很大的改善,变得非常活跃。看着孩子们讨论时那一本正经的样,听着那些平时不怎么愿意发言的孩子的精彩对话,我都会忍不住偷偷乐。由此,我深深感触到:每个孩子都是可塑之才,只是我们没有去挖掘、发现他。这次通过“活动单导学”教学模式中如何引导孩子“讨论”这一方面的小小尝试,让我看到了孩子们可喜的变化,原来每个孩子都是能在集体面前大方地表达的,只是我们没有给他们每个人都创造机会。期待“活动单导学”教学模式还会给我们带来更多的惊喜和收获!

教育随笔:我说过对不起了


教育随笔:我说过对不起了

昨天玩桌面玩具时,大家都玩得非常开心。这时,我突然听到“哇”的一声大哭,原来是朱朱用玩具打到了瑶瑶的脸朱朱不以为然地说了一句“对不起,我不是故意的”,说完就当没事一样继续玩玩具。看到这一情景,我知道朱朱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行为给别人带来的后果。他认为自己说声“对不起”就可以了,就跟他没关系了。这种情况,在班上不是只有朱朱是这样认为,还有很多小朋友都觉得犯了错误只要说声“对不起”就可以了。所以,我认为还是应该引导朱朱用行动来道歉。于是我走到他们中间,一边哄着一边问瑶瑶:“你为什么哭呀?”瑶瑶说:“他的玩具打到我的脸上了,好疼。”“朱朱跟你说对不起了,你还疼吗?”我故意奇怪地问。“还疼。”瑶瑶不解地答道。听了瑶瑶的话,我问朱朱:“你被玩具打到过吗?”他点点头。“那你被玩具打到有什么感觉?”朱朱低头说:“疼。”“那你疼时希望别人怎么样呢?”我又问。“揉揉。”他想了想,小声说道。然后他伸出小手去给瑶瑶揉一揉,小嘴巴还吹一吹,说:“真对不起,还疼不疼?”这样一来,还真见效。刚才哭得很厉害的瑶瑶,竟然不哭了,嘴里还说着:“没关系,我不疼了。”看见朱朱认真地在做这件事,我摸着他的头对他说:“你看,光说声对不起不行,瑶瑶还在哭,说明她还疼、还委屈着呢。你帮她吹一吹,揉一揉,这样关心她,她的疼痛就减轻了。她也很快地就原谅你了。所以,以后不小心碰了小朋友除了说对不起,还可以帮他减轻伤痛。这样,小朋友就会原谅你的。”他点点头。

事后,我针对这件事情又组织了一次集体活动,将瑶瑶和朱朱之间发生的故事告诉孩子们。我想,在处理孩子们之间的一些偶发的不愉快的事情时,光教育孩子说“对不起”是不够的,还应该利用这个时机对他进行移情教育,让他看到自己的行为给同伴造成的影响,使他们能够站到同伴的角度去思考,真心地表达歉意。孩子们貌似很懂的点点头。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推荐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