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当提到孩子的教育,每一个做父母的都有一肚子话要说,虽然家庭情况不同,教育方式也各有千秋,但目的都是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快快乐乐地健康成长。作为父母,我们究竟应该怎么教育孩子?我曾经为此买了很多的书,买了很多的光盘,请教了许多同事……。孩子一天天长大,成绩也渐趋稳定,可是我心里依然不敢有丝毫的松懈。
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是非常必要的,它应该体现在生活的细节中。我们家每个人都有爱看书的习惯,孩子小的时候早早开发锻炼他的识字能力,为他今后的学习打下了非常好的基础。孩子大一点后,我们就帮孩子养成读书的习惯,让他每天都抽出一点时间来看书。在我们家经常可以看到这样一幅画面:一家三口人各自捧着自己的书在看。而且,只要有机会就从书店买各种图书给他阅读,“六一”儿童节、春节的礼物都是各类的有趣的或者有益的书籍。时间长了,孩子喜欢上了读书。也养成了良好的读书习惯。对学习也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从孩子上学起,我就注意培养他学习习惯,每天回家后先完成老师留下的作业。学新课之前,先预习一下后面的内容。及时同他的老师沟通,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在家庭生活中,时时处处注意习惯的养成,玩过的玩具要收拾好,晚上睡前洗脸刷牙等等,有时候,孩子想偷懒,就给他讲讲道理,并且告诉他,那样是不可以的。慢慢他就认可了这种行为,习惯也就自然而然的养成了。
教育孩子,我们这一代父母是需要学习的,需要学习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智慧,我以前心里一直不踏实,就是我感觉自己内心没有建立一个稳定的可信赖的整体价值体系来教育孩子,这一段时间在断断续续对传统启蒙经典的接触过程中,一边反省自身的行为道德规范,一边省思孩子成长的种种表现,我感觉自己找到了教育孩子的线索和方向,我需要跟孩子共同在学习传统文化的熏陶下成长。
不要给孩子定太高的要求,给他一点自由发展的空间,在其中观察孩子的长处和不足,再施加引导。我想我们都是做过孩子的,应该知道孩子喜欢什么,过多的说教,都不如用自己的行为来引导孩子的效果来的好。要求孩子做到的,大人自己首先要做到。比如我儿子看电视的时候,一看到精彩的部分就不自觉地走到了电视机前,我就纠正他,他马上就指斥说:“你也老是天天上网,一玩就老长时间,眼睛也要看坏的。”面对孩子的质问,我只有自己先改正,用自己的行为来影响孩子,我告诉孩子:“你看妈妈改正了,只上一会儿网了,你也应该改正吧!”这时,孩子会欣然的接受你的建议。
为了开阔视野,培养孩子多方面的兴趣。在课余时间,给他报名参加了书法班。到现在学了几年了,他很有兴趣并取得了很好的成绩。
孩子喜欢手工制作,我就给他提供材料,给他尽可能多的帮助。有时候,看他煞有介事地做成一个虽然不很精彩的“作品”,沾沾自喜地给我们看,神情中充满了自豪。看到孩子敢于动手去做并从手工制作的过程中得到了快乐,我从心底里感到欣慰。
此外,我们还喜欢让孩子参加一些体育锻炼。孩子本来就爱跑爱跳,让他多锻炼,既强身健体,又愉悦心情,何乐而不为呢?
总之,我们希望孩子不光是埋头学习的孩子,我们更希望他好好学习的同时还能有自己的乐趣,是一个热爱生活的人。
教育孩子,是整个家庭的重任,教育孩子真的需要父母从“修身”走向“齐家”,才可能向着教育的目标迈进。我今年为此专门购置了MP3和一套音响功放,把网上的经典讲解和诵读下载到MP3中,然后通过功放播放,让家中每一个人都接触到这些信息,同步学习。同时对家庭成员的生活行为进行一定的约束和规范,孩子教育需要家庭每一位成员的成长。同时,借助MP3随身听的功能,也会加速我对古文的学习进程。我发现网络上有很多传统文化的优秀资源,时间一长,我和孩子的文学水平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学习过程中也曾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有时候苦口婆心却适得其反的现象并不少见,也曾为此苦恼过,过后细细思索:做父母的不应该只怪孩子,也应该反思反思,看看问题出在哪里,能不能换种方式使孩子能够更容易接受一些。其实,只要有心、有创意,家庭教育同样也可以富有情趣。
孩子有了一些阅读能力之后,我便开始尝试着给孩子写一些不同内容的小纸条,哪怕只是三言两语。我把这些小纸条有时放在孩子的铅笔盒里,有时又悄悄放在孩子的玩具箱里,甚至冰箱门上、镜子上、枕头上,只要是孩子能看到、能找到的地方都曾经是他的目标。当孩子意外地发现这些小纸条的时候带给他的是一份惊喜,同时也让他能够真实地触摸到父母对他的关注和爱心。
文字和语言有着不同的特点,语言稍纵即逝,有时候说好几遍也不一定留下多少印象,容易这个耳朵进,那个耳朵出。而文字则克服了这个弱点,只要不把它毁掉,那么无论什么时候都可以拿出来看看,而且每看一次,感觉都在重温一遍,印象自然比较深刻。这与暴风骤雨式的训骂与呵斥相比,不仅考虑到了孩子的自尊心,也更容易被孩子所接受。
它不仅可以让孩子对父母有更多的了解与尊重,坚持下去说不定可以逼着你同孩子一起进步。因为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纸条的内容将不再是单一的表扬啊、批评之类,逐渐会扩展到推荐一本书啊,介绍一篇好文章啊,留下一个需要动动脑筋才能回答的小问题啊,甚至包括对某个观点的探讨等等,内容开始五花八门,这对于他的思维能力和写作能力的训练也是一种帮助。如此来来往往,家庭教育同样可以增添不少乐趣。
在孩子的教育中怎么做才是对的,怎么做才是最好的,我也说不好,但对孩子的教育有的方面是共性的,有的东西又要应孩子的个性、特点而不同,在教育中既要顺其自然,又要循循善诱,在管与不管中寻找平衡点。
“加油”!“别灰心,再试一次”“你做的这件事真棒!我为你感到高兴!”……我们经常会给孩子这样的鼓励,孩子将会在我们的鼓励声中快步前进。孩子需要鼓励,我们经常鼓励孩子参加学校集体活动,回来后听他讲一讲参加活动时发生的事情,还进一步问他一些问题:今天搞的什么活动?跟谁在一起?有没有兴趣继续参加这样的活动?参加这项活动有什么收获和体会?为什么?以引起孩子的兴趣,发现问题并及时排除解决。所以说我们的每一次鼓励都是他进步的催化剂。在学习和生活的很多方面,我们都给了孩子很多的鼓励和赞赏,所以,孩子是自信的,让他有这样的积极的思想我认为是很可贵的。
虽然赞扬和鼓励是主要的,但有些时候,批评也是不可少的。在孩子的学习上,有时候他考试的分数少了,他会觉得不开心,但是,我们不会因此去严厉的批评他,有时候帮他找找原因,有时候提醒他应该怎样去做。所以,他从来不会因为考试分数少不敢告诉家长。
教育专家徐国静老师说,如果家庭教育仅限于如何培养儿童,而忽略真正需要提高的是父母素质,那么这样的家庭教育很难取得预期的效果。父母素质不高,怎能拥有一个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又怎能培养出身心健康的下一代呢?为人父母者往往会发出这样的感叹:孩子越大,就越不了解他。是呀,孩子小的时候,你处处以一个长者的身份指挥着孩子的一言一行,并不曾真正体会孩子的感受。当孩子渐渐长大,你将会和孩子越走越远,代沟也随之产生,从而难以把正确的思想和经验传递给孩子,导致教育的失败。但如果父母从一开始就能做到和孩子一起成长,用孩子的眼光看孩子,时刻保持一颗童心,那么,随着孩子的成长,你会发现,在孩子慢慢读懂这个世界的同时,你也慢慢地读懂了孩子这本书,走进了孩子的心灵世界。这时,你距离成功的父母也就越来越近了。
我跟小毛毛进行亲子阅读也不像宝爸宝妈们想得如此简单顺利,期间也有很多的过渡阶段。小毛毛还很小的时候,每次我戴上magic gloves(魔法手套,讲故事的工具)他就温顺乖巧地依偎着我,期待着每一个绘本里演绎的故事。我经常用英文读一个句子,再中文翻译一次,或者干脆全文英文诵读,再全文翻译。小毛毛耐心、安静。
可是到了小毛毛三岁半的时候,同事送来了一套卡通钓具,可好玩了!第一次玩起来竟然到了睡觉的时间,玩累了呼呼大睡,忘记了story time。
连续几天下来,几乎每天睡前都要玩上大半小时,叫着闹着不肯睡。好不容易哄睡了,可是毛妈心里可着急了!毛毛出现不太“在乎”英文故事的情绪,不自觉在听故事的时候玩小枕头、小被子、找玩具等。我们的亲子阅读一下受到了阻碍。那几天我观察小毛毛的各种反应,经常思考,最后决定做另外一番尝试。
我精心挑选了孩子应该会喜欢的一本绘本,它的难度不大,而且故事内容有趣。重要的是,我要想到吸引小毛毛兴趣的切入点,用有意思的绘本把小毛毛从玩具中“抢”回来。
A Pet for Pete是I Can Read 系列的绘本。内容积极乐观,有很大的趣味性。与以往不同的是,为了更吸引毛毛的注意力,我基本用了中文讲这个故事。
那天晚上,到了故事时间。小毛毛仍旧摆弄着他的卡通钓具。我坐到他的旁边,饶有兴趣地问他
“毛毛,邻居家的猫猫真可爱!你想不想要一只?”
“不要,”毛毛说,
“它会吃掉我的小鱼儿。”
毛毛拎起小鱼竿下磁铁吸附的“小鱼儿”,也没有看我。
“可是有一只猫,它不但不会吃小鱼儿,还喜欢跟小鱼儿做朋友,它还能画画呢!
我把小绘本往他眼前一放,小毛毛倒是眨巴了几下眼睛,真是有一只猫和一条小鱼!(开始能够条件反射地细心观察绘本封面)他转向我
“妈妈,(邻居家)李阿姨说没有不吃鱼的猫,这只猫为什么不吃鱼?一只猫跟一条鱼站在一个滑板车上,他们能在一起玩吗,不是吧!”
一切尽在计划中。
我微笑点头,像以往一样在床上找到自己的位置,戴上magic gloves。小毛毛把玩具一放,拎起绘本就钻进我的怀里。
“妈咪,妈咪,我要听故事”。
我用戴着magic gloves的手一页页翻读着Pete the cat的故事,在毛毛的聆听中,感受到一股神奇的力量紧紧地连系在孩子的阅读欲望和小小的英文绘本之间。
I Can Read 系列的绘本故事音频发音非常生动、绘本内容经常重叠有趣、配上动感、美妙的背景音乐,非常吸引小朋友的听力。玩玩具时、摆卡片时、“看书”时、睡觉前、早晨起床,小毛毛的耳朵就像竖起来一般,有时还会要求我设置循环播放反复听,有时不自觉地咯咯笑起来。于是,我更加坚定给孩子“听绘本”故事的重要性。
那天晚上为了跟毛毛更好地互动,吸引他的兴趣,我用中文讲了A pet for Pete 这个故事。让毛爸大跌眼镜的是,史无前例的几乎全中文讲故事,竟然也展现了出乎意料的效果。
毛毛很小的时候,我经常全英地给他读绘本,再中文翻译一遍给他听。毛毛不到三岁的时候,我就意识到单单由我来给他读绘本不可避免得会越来越枯燥,即使我们的语音语调再标准,终究不及原汁原味的英文来得生动有趣。那时我已经用心收藏了很多的绘本音频、视频。
于是小毛毛的专属MP3里除了英文儿歌、歌谣之外,我有意识地每天添加、变换英文绘本故事音频。从一开始,I Can Read 系列的绘本故事音频小毛毛就特别爱听!
讲完之后,我们再次翻看绘本的同时,播放了A Pet for Pete的音频。熟悉生动的绘本阅读、美妙的背景音乐、合适的语速。
小毛毛像是挖到宝藏一般,瞪着他圆溜溜的眼睛惊喜地说道:“妈咪,妈咪,这个故事我经常听嘛。”
接下来,毛毛“竟然”顺其自然地跟着音频应和着,再稍加引导,Pete, pet, goldie, paints, want等重复出现的单词,毛毛都能够读其音(平时听得多)、晓其义(理解故事情节,配合图片)。
那天还有我的悉心准备,我说
“毛毛,我们家也有一只可爱的Pete咯!”
我从绘本的最后一页抽出来一张画,当然是Pete了!(很好画,其实也就是简笔画,再上个颜色。)
毛毛真的是得到宝藏一般!拿过画一直喊着Pete的名字。
“毛毛,Pete有好多好玩的故事呢,还想不想听?”
“想!”
“嗯真的很搞笑呢!乖乖睡觉,Pete也要睡觉了,明天我们讲Pete的第二个故事……”
我跟毛毛一起把Pete的画贴在了床边。
毛妈的话
01 不会英语的家长更应该提供给孩子英文绘本阅读。因为你已经无法在家提供一个全英的语言环境,而英文绘本能够帮助孩子搭建起一个英语的思维平台。通过图片、故事情节刺激孩子的观察力、求知欲,使得孩子逐渐形成和提高英语语言学习的能力。
02 亲子阅读最好有一个固定的阅读时间和阅读位置。让孩子知道在潜移默化中培养良好的习惯。通过时间、地点、物品来渲染绘本故事,让阅读更富有意义和生命力。
03 只要有了阅读,语言能力的学习就是一件水到渠成的事情。孩子通过英文绘本感知了这个语言的意义,这也使得该语言的学习变成一种内在的驱动力。而英文单词又极富有拼读规则,对孩子的语言启蒙学习就起到非常强有力的作用。
04 家长们说你们不会英语,你看,我没有用英语讲英文绘本吧?!但是你总会拷贝歌曲、音频资料吧?你总能给孩子一个播放器吧?英文绘本看不懂的单词你总能查吧?再说一次你不会英语,借口吧?哈哈,开个玩笑,希望宝爸宝妈们都能够明确态度,只要有意识给孩子进行英文绘本早期教育,将亲子阅读逐步实践起来,孩子的英语阅读能力和学习兴趣将超出你的想象。
05 我经常说的,一个绘本故事可以有几百上千甚至更多种亲子阅读方式,每个家庭每本绘本阅读都有它自然而然的奇妙之处,当然前提是你要像毛妈一样用心去营造孩子的心理世界,激发他潜在的阅读欲望。
美国幼儿园上美术课经历
女儿正在美国加州的一所幼儿园上学前班。从她3岁进幼儿园开始到现在,几乎两年的美术课上,我都去担任美术助教。在国内的时候,我曾经在高校学前教育系担任美术教师,所以亲历美国幼儿园的美术课,感受颇多,姑且记下,给国内的同行和家长一点小小的借鉴。
"小画家加小音乐家"
第三堂课:音乐画
记得有一天,我5岁的大女儿从幼儿园回家,嘴里念念有词,用她稚嫩的声音在唱一首怪怪的歌,我留心听了听歌词,不是小孩的歌,就问:"宝贝,你唱的是什么歌啊?"女儿说:"是LadyGaga。"我心想,什么怪名字?但假装知道地说:"啊,原来是LadyGaga啊,你们老师教的?"女儿眼睛一亮说:"老师没教,是老师在我们画画时放的音乐。"说完就蹦蹦跳跳地跑开了。小家伙的高兴样儿让我顿时满心好奇,撇下炒菜锅一个箭步蹿到电脑前,去Google查询LadyGaga。好家伙,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原来是个脸上红黄绿蓝、打扮得前卫十足的女子。
还有一次,听孩子说起JustinBieber,我根本不知道JustinBieber是什么人。女儿说:"他就会唱baby,baby,baby,Oh。"似乎一副很讨厌的样子。我说:"又是你们画画时老师放的音乐吧?"女儿点点头。我心想,这美国老师搞的什么把戏,老是让孩子画画时一心二用。
终于在一次担任美术助教时,我亲身经历了,美术原来确实可以和音乐很好地结合起来。
举例:音乐画课堂实录
老师这天选了两首歌和一首轻音乐。第一首是TaylorSwift的《Fifteen》,这是一首优美的抒情歌。第二首是黑人歌星TaioCruz的《Dynamite》,这首歌动感十足,朗朗上口,劲歌热舞,风靡全美。第三首是鬼节(万圣节)的音乐,听起来有点恐怖。老师首先将这两首歌和一首音乐在录音机里播放了一遍。
结束后,老师说会重新播放一遍,并且提醒小朋友说:“大家仔细听好,体会一下这三首歌有什么不一样的感觉。”
老师再次播放音乐,所有的小朋友都竖起耳朵聚精会神地听着,有的甚至眯起眼睛,教室里安静极了。播放到《Dynamite》时,有的小朋友情不自禁地开始扭腰摆臀,有的还打起响指。当鬼节的音乐响起时,小朋友又变了一副样子,有的小家伙故意装出一副害怕的样子捂起耳朵。
音乐结束后,小朋友们一个个都意犹未尽、恋恋不舍。就在这时,老师在每个人的桌上放了3张纸、一些彩色铅笔和油画棒。
老师说:“刚才大家都听得那么起劲,现在请大家把你听到的三段音乐或者你的感觉画下来,一张纸画一首音乐。”
老师话音刚落,小朋友们迅速拿起笔“奋笔疾书”:有的落笔潦草、狂放,有的则慢吞吞、中规中矩;有的线条是弹簧状的,有的是交叉状的;有的用蓝色表现宁静,用黑色表示恐怖……笔触、线条、色彩表达之准确与深刻,连我这个职业画家也自叹不如。
看了小朋友的表现,我只有赞叹的份了!原来在美国学校还有这样一种特殊的绘画活动--音乐画。
音乐画有两种,一种就是把听一段音乐的感受用抽象绘画的表现形式画下来;还有一种就是小朋友在画画或者做手工时,老师播放背景音乐来营造气氛。老师播放的背景音乐不光有当今优秀的流行音乐,还有古典名曲,不光有儿童歌曲,还有民间音乐。为什么要进行音乐画?为什么要把这两种基于完全不同的感觉通道生发出的艺术形式结合起来?这有什么独特的意义和价值?
音乐与美术都是艺术,但分属不同的领域,似乎没什么交集,但其实两者是融会贯通的。众所周知,达?芬奇是位同时精通绘画与音乐的艺术家,他认为音乐虽然是听觉艺术,但它与绘画有许多相通之处――音乐与绘画都有节奏;音乐与绘画同样有比例关系;音乐与绘画的美感完全建立在各自部分之间的相互渗透。他的见解得到众多艺术家的认同。
把音乐引进美术课的教学中,不仅能活跃教学气氛,而且有助于学生对美术作品的理解,尤其是对一些抽象作品的理解。比如,有的老师在教学生欣赏荷兰画家蒙德里安的作品《百老汇街的爵士乐》时,一边放爵士乐,一边让学生去寻找绘画与音乐之间的联系,并把感受表达出来。在音乐影响下,学生们面对画面,很容易感受到画中那错综复杂的闪烁不定的小色块,形象地表达出了爵士乐所特有的节奏感。这样,抽象的绘画语言就可以变成形象的视觉符号了。
音乐是给人听的,但是小朋友也许就可以在优美的旋律中看到一幅幅动人的图画。音乐画能让小朋友对艺术的理解升华到更高的一步。
孩子快上小学了,咨询单位里的同事,推荐我来找灵感,这下好了,整个人被“超度”了
牛孩、牛校,ysx,xsc..................学了一堆名词,原来自己挺清晰的养孩子思路,现在有点迷糊了,这世界变化太大了吧。
想想我自己成长的经历,与大家分享一下,也许能让自己的思路重新清晰起来。
小时候在北京,家长忙不过来,送到无锡老家(那时候很多家庭都是这么做的),成天在田里疯玩,待到6岁多才回来。
上了小学(。。附小),傻眼了,一口浓重的乡音,大字一个不识,数字一个不会,同班同学大部分都上过幼儿园,差距大了去,结果,被“落后”了,老师专门派了一男一女两个同学组成助学小组来帮助我。
落后啊、落后啊,直到三年级,开始写作文,课堂上我居然是第一个交卷的,而且还被老师表扬了,生平第一次。
慢慢的,不落后了,中等了,偶尔也也能考个油条加俩鸡蛋。
在大学里住,被“熏陶”的机会蛮多的,母亲看着别家孩子学英语,也让我跟着电视学,初中以后直到现在,英语都是我前进的助推器,现在想想,真的感激母亲。还有,母亲总是借来一些好看的书,一千零一夜啦,上下五千年啦,书非借不读,因为要还的,所以经常一星期读完一本大部头。
那个时候没有小升初的烦恼,顺势进了。。附中,从初一开始,中等孩子成了优秀孩子,有多少奖拿多少奖。大学里的体育设施就是好,一个夏天四个多月,游泳池季票才2毛,下了课游泳,暑假每个下午都泡在泳池里,晒的那个黑。其他季节嘛,每天至少要打一小时篮球排球什么的。
一路上了。。附中高中、。。大学(上海排名第三大学)、。。大学(中国第一名校),混啊混啊,工程师、高工、教授级高工,这个委员会委员,那个委员会理事,周游列国。。。。
孩子诞生了,女孩,从看到她第一眼起,我就知道我的下半生多半是为她而活的。想起自己小时候母亲的教诲,加上自己英语还不错,从她两岁左右就开始教英语,现在,我说的日常生活用语孩子都能听懂,回答问题也基本正确,想着以后孩子想出国玩至少能自由行吧
孩子上了公立幼儿园,这可比我小时候强了一百倍,试着给她报了美术、软陶、舞蹈等兴趣班(都是幼儿园课内学),看看她喜欢哪一个,不喜欢以后就不报了,结果,这娃娃不但说都喜欢,还一会儿要求报轮滑,一会儿要求报钢琴,我说你学得过来吗,娃说,我就是喜欢。
快上学了,琢磨一下娃的优势和劣势,不管怎么说,基因遗传还是会起很大作用的,我和她妈都是文科很强、数学很差,担心将来孩子数学有问题,正琢磨着要不要报个数学班开开思路。
现在比较纠结的是,让娃去自己的母校按照她自己的节奏去学,还是找个牛小拼着玩呢?
说穿了,也觉得怎么都行,想想自己走过的路,孩子会比自己更差吗?
“女要富养”,这是基本思路,希望自己能坚持下去。
粉色玫瑰
我从小学到高中毕业12年都是三好学生,班干部,名牌大学,本硕都是。
但是现在,我觉得孩子不像我,完全不像,我也非常担忧。
不过,我想,她也许会有更轻松的路,因为虽然我看起来比较优秀,但是我并没有觉得自己的人生没有后悔,不能说是成功的。
现在看起来,孩子差得比较远,我看,不一定父母学习好,孩子就更好,也可能不好
lieli1
我平时不怎么在发帖,只是个看客,今天看到LZ的帖子,再看到大家的评论,忍不住想把自己的经历说一说。
我是个在小学成绩优秀的学生,属于在年级都名列前茅的那种,我们那时小升初是要考试的,结果一考定乾坤,我在小升初时大意失荆州,进了普通中学。再加上初中经历了那么点叛逆期,初一还是年级前10名,到初三毕业时,也就混个班级前十名。当然,毫无悬念地考了一所普通高中。印象里,整个中学阶段确实比较松懈,每天下午3:40下课,一直在操场玩到5:30方才回家,父母虽是知识分子,但也不怎么管我。直到文理分班时,我才显出点优势,我虽是女生,但数学非常好,历史、地理一般般。到高考之前一两个月,我终于放弃课后疯玩的时间,开始认真准备,但感觉好多东西都没复习到就参加考试了,记得当年我的数学成绩是班级第二名,考上一所普通大学,对我来说已经很理想了。至于上大学,那时厌学风正盛,我像很多北京学生一样也就混个及格(好像被禁学生都不太用功),甚至有时补考,勉强毕业。工作以后,开始对现状不满,于是想通过考研来改变一下命运。第一年复习的时间仅10天,就是想试试自己的实力,结果虽然没有考上,但发现自己的考试成绩还不错。于是,信心大增。第二年认真复习,在年近30岁的时候考上了清华的研究生。上了清华以后,同学当中有从清华附中一直上到清华研究生的,交流起各自的中学时代,发现他们那时的学习压力真的比我大很多,现在回想起来,觉得有得必有失。我在高考时没有考上重点大学,但我在整个中学阶段和大学阶段都很快乐,参加了很多社团活动,这些对我后来的工作都是有益处的。从尖子生跌入到普通学生的行列,对我来说未必是坏事,这使我在未来面对挫折时能够更加坦然。上大学时选择专业还比较懵懂,而工作之后再考研,则对自己的兴趣和定位更加清晰。读研时,我是个非常用功的学生,我的大学同学来看我时,连呼“太阳从西边出来了”。
我现在已为人母,儿子今年上小学。我们的户籍在朝阳区,在纠结了一阵之后,我终于决定放弃择校,上片内的小学,这个小学班级人数不多,很多片内的孩子都到别的区去上学了。从我自己的经历来看,我觉得小学和中学都不是决定性的,我用重点学校的学生读书的时间参加了各种课外活动,这也是一种财富。我还是希望我的孩子有个快乐的童年,不要压力太大,只要把握好孩子不要让他落后太多就可以。等到孩子自己觉醒,他就会选择自己的人生。不过看了论坛上这么多帖子,有时也会有些微的动摇。但愿我的选择没有错。
鹅鹅鹅888
总结一下:基因......大量阅读......英语起步早......优质中学......
对楼主其他都可控,关键在优质中学这一条。作为从烂初中里过来的人,可能体会深一点。我初中班上就3人上了重点,只有一半同学升学。我以全班第三的排名考上了一所收分最低的重点,但因为这个重点校其实很勉强,我在高中班很轻松就能拿第一,导致学习上放得太松,只有一半的时间在努力学,不着四六的事儿倒参合不少,最后高考班上排名还是第一,却只考上第二志愿。我最大的感触是,中学的学习还是要有几个实力相近的同学,相互比拼才好发挥潜力,如果中考去了更好的高中,同学压力更大些,相信我也不会那么松懈。
看到曙光
同意楼主的观点:决定一个孩子成长的因素按重要性来划分依次为:家庭环境、社会环境、学校环境。
关于基因,每个人的基因的确有差别,但特别优秀和特别差的都是极少数,人的发展关健是看后天环境,现代研究表明,基因可以激活,也可以灭活,如果基因优异,但后天环境糟糕,基因会被灭活(失去活性,不是死去),相反基因一般,但后天环境非常好,人的基因就可能被激活,最终表现为非常优秀。
家庭环境差别很大,这与家长的素质、观点相关,对孩子的成长影响深远。
和楼主相反,我个人偏好理科,所以在儿子出生后以后,陪儿子时以思维游戏为主,结果儿子也偏好数学,3岁时学会了加减,4岁半~6岁自学了小学1~6年级数学,直到儿子4岁,我们才醒悟语文对孩子的重要性,从那以后开始注意语文,语文基础对儿子之后的自学起到重要作用。儿子尽管还没上学,但已经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
irenewang010
我平时不怎么在e度发帖,只是个看客,今天看到LZ的帖子,再看到大家的评论,忍不住想把自己的经历说一说...
您的经历让我想起了自已,刚好和您相反,我是那种拥有中上等IQ的并且能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都能用来做自己认为值得做的但不一定喜欢做的乖乖女,从小学到大学毕业都是优等生,但同时也负出了太多,直到现在工作也是一直拚搏着把自己推到了很高的位置,感觉很累,很累,所以我对儿子的期望值不高,只要他养成好的学习习惯,正确的人生观足矣,学习的事只要能发挥90%的潜力就好,物极必反,否则那些光环又有何用,开心健康的生活才是人生的真谛。
眼下正是很多家长为孩子挑选小学的时候。什么样的小学是好学校,哪些学校适合自己的孩子,幼儿园升小学如何才能做好幼小衔接等都是家长要考虑的问题。《教育周刊》记者通过与多位小学校长的交流,特梳理出考察小学的五大要素供家长参考。
办学理念
虽然几乎每所学校都美其名曰为素质教育,但一些学校真正推行的却是应试教育,孩子的负担很重。因此,了解学校的办学理念是至关重要的,要看看学校是否真正"以学生发展为本"。
其实,每所学校不同的办学理念,为家长的理性择校提供了参考。外语特色学校,主要培养将来能参与国际交流、全面发展的人才;科技教育特色学校,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由于目标不同,各校通过观察学生,各有侧重考查孩子的能力,最终确定标准。一位校长坦言,这种考查办法并不一定十分科学,只是相对公平的权宜之计。因此孩子落选并非智力因素,只是他(她)某方面的能力欠缺罢了。
学校设施
现在有少数公办学校的设施比较简陋,而新建的民办学校校园一般比较漂亮。要看看学校的硬件设施是否完善,家长不妨亲自到校园看一看。
家长要考虑学校的客观条件,如多媒体教室、自然实验室、美术室、舞蹈室、演播室、礼堂等功能室,或看看图书馆、机房等设备是否具备?除了学校的这些硬件设施外,还要看看学校的软件,比如拥有很多荣誉,文明单位、示范学校、特色学校等。
家长还要留心观察一下学校的管理。全封闭的环境,比较让家长放心;管理宽松,就要看学生的自控能力了。
办学特色
并不是最好的学校就适合自己的孩子,如现在有艺术特色学校、双语特色学校、体育特色学校等各类学校,家长应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选择学校。在这方面,家长不要好高骛远。
家长如何评判学校的办学条件和特色教育呢?家长可以通过看学校办学人的素质、学校管理规章、在校生人数等,并到学校实地考察,看教学设施、生活设施的条件。走访一些学校,通过看、问、听等方式,了解学校的管理水平、教育教学质量,比较一下就有感觉了,切忌轻信和草率!
师资力量
好的老师,好的学习方法,循序渐进地学习,是学生提高学习竞争力的关键,也是帮助学生提高成绩的核心。由于不同学校的师资力量悬殊很大,学校的师资力量成为最重要的考虑因素,一般通过曾在该校读书的学生家长可以了解到。
优秀教师的15个特征:表现热情,了解并跟上教师专业领域的变化,搞好组织工作,积极地讲授,展现一种好的态度,建立一种有效的班级管理模式,制定好教学步骤,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明确传达信息的能力,有效的提问能力,因材施教,使成功成为课堂的一部分,保持高的期望值,营造一个令人愉快的氛围,以及灵活的教学方式。
考察师资力量,具体可看校长的知名度,高级教师的比例,还有就是在这一学科中是否有知名教师等。
学校路途
现在有的家长,为了给孩子选择一个好学校,不顾孩子上学辛苦,家住在山北,却要将学校选到新区,这对孩子并不好。最好有校车接送,且车程不宜超过半小时。否则,若孩子睡眠不足,再经路程劳顿,会没有精神学习。
“就近入学”能够节省上学、放学来回的时间,尤其是在雨季或寒冷的冬季里,离家近的学校会让家长和孩子方便不少,甚至还能减少意外伤害的发生。
十多年前,蔡真妮移居到了北美,那时,儿子小州7岁。后来她又生了女儿凯莉、儿子三猪。现在,他们一家住在美国的宾夕法尼亚州,仨孩子分别上高中、小学和幼儿园。
蔡真妮大学念的是师范,在国内当过老师,教育孩子有自己一套想法。但到美国生活后,异质文化的冲击,使她的育儿方法不得不改变,先前习以为常的手段,被硬生生地拧了过来。
经历过用国外方式管教孩子的“痛苦”后,蔡真妮真切地领悟到了中美教育观念上的差异。
咱们拿孩子当“物”,他们把孩子当“人”
出于职业习惯和当妈的责任,来到国外,蔡真妮特别留心人家是怎么管教孩子的,通过点滴生活小事,细细地品味观察着。
“老外当父母的,特别尊重孩子,跟小孩说话,父母都要蹲下来,平视孩子。他们把孩子看成一个完全独立的人,从小就让孩子自主,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比如,到人家做客,主人拿东西给小孩吃。这时,一般中国孩子都要看父母的眼色行事,等爸妈发话才敢动手。老外的父母绝对不表态,拿不拿,吃不吃,是孩子的事,你自己决定好了。
“看他们给小婴儿换尿布,妈妈嘴里会唠唠叨叨的:宝贝,我要给你换尿布了,可能你会有些凉呵,没关系,马上就好。咱们会觉得,小婴孩能听懂啥呀!可人家从孩子很小时起,无论对孩子做什么事,会告诉孩子为什么这样做,父母总是平等地对待孩子。”
在美国这些年,蔡真妮说她没见过一个老外的小孩是大人追着喂饭的,都是自己吃。几个月能抱住奶瓶时,就自己抱奶瓶喝,等到一岁左右,大人给系个大饭兜,小孩就用自己的一套小盘小碗,坐在小孩吃饭的特制椅上,用手抓着吃,抹得到处都是。
“我家老大生在国内,老二从小是姥姥带的,吃饭那叫费劲儿,都是追着喂的。等到三猪时,我自己带得可轻松了。说了你可能都不信,我家三猪现在3岁半,饿了,能自己烤面包、抹果酱吃,拉开冰箱自己倒牛奶喝。凯莉9岁,早餐都是自己弄,吃完了上学去。老大更不用说,从高中开始我就没给他做过早饭,而且到了周末,他还会为全家人做顿早餐呢。老外从小就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不像咱们,只要孩子学习好,生活上的事老妈全包了。”
有了三猪后,蔡真妮参加了当地的“妈妈俱乐部”。这个俱乐部有五六十人,全是在家带孩子的母亲,每周活动一次。大家聚在一块,分享育儿心得,带着孩子一起玩。跟这些美国妈妈比,蔡真妮感觉美国妈妈对孩子更放手。
“咱们见孩子摔了,会赶紧扶起来,她们不。两岁小孩摔趴了,妈妈顶多看一眼,该干嘛干嘛。像我女儿小时候跌倒,姥姥不仅要去扶,还要哄着,什么东西磕绊的,还得打那东西几下。这样其实会让孩子有一种心理,不管出了什么错,都怨别人,是别人的责任。老外不这样,你摔跤了,那是你自己不小心,是你的责任。摔痛了吧,下回该知道注意了。”
在“妈妈俱乐部”里,蔡真妮不断地进行比较,自我调整,有意识地接受美国好的育儿观念。她说跟这边华人妈妈比,觉得自己做得不错,但与美国妈妈比,还差得挺远。
上海市教委教研室10多位专家花了近两年时间,研究出0-3岁婴幼儿应当经历的50件有意义的事。这50件事情虽然是司空见惯的寻常事,但对孩子的成长却有着不可估量的意义和价值。在此选摘其中10件有意义的事,以飨读者。
骑在爸爸肩上
能感受父亲的力量,逐步建立起对成人的信任感,增进亲子间的情感;感受特有的高度,体验和理解成人的视野,体验视角转变的乐趣;适应爸爸身体的移动、晃动,挑战孩子的平衡能力。
上海市教委教研室10多位专家花了近两年时间,研究出0-3岁婴幼儿应当经历的50件有意义的事。这50件事情虽然是司空见惯的寻常事,但对孩子的成长却有着不可估量的意义和价值。在此选摘其中10件有意义的事,以飨读者。
在雨中行走
倾听雨滴在身上、伞上、屋顶上、地面上等的不同声音,感受雨落在不同地方的变化;感受雨天的自然景象与变化,引发对周围事物的兴趣。看见小水坑,在家长的帮助下,可以跳过去,培养克服困难的意志,或者在小水坑里踩一踩,体验水珠飞溅的快乐;当然,别忘了帮宝宝折好小纸船放在水中漂浮。
和父母下乡
新鲜的、差异明显的环境能激活孩子观察的兴趣,调动孩子的思维,激发无限的想象力,并激发好奇和探索的欲望。
穿大人的衣物
满足婴幼儿“进入”成人世界,模仿成人行为、情感和愿望;还可进行大小、长短、胖瘦的区别、比较。
走“特别”的路
走不同的路面,如泥、沙、水泥、草地等,脚底产生不同的感受,发展宝宝的感知觉和平衡能力。这也是孩子体验人生道路的最初启蒙。
体验黑暗
黑暗对孩子来说,代表着恐惧,代表着可怕。不妨陪伴孩子一起勇敢地面对黑暗,帮助孩子战胜困难,学会勇敢,今后能适应各种不同的环境。
在草坪上滚爬
在草地上自由地滚爬,是孩子们最喜欢的活动。这一活动通过本体感觉、方位知觉、平衡能力、视觉等多种感觉信息的刺激,促进大脑神经系统的发育和思维能力的发展。父母和孩子可一起滚爬,并设置一定的难度,如改变方向,在大人身上滚爬,等等,草坪要平整,注意安全。
和父母一起沐浴
彼此身体各部分的相同的器官,不同的形状、大小能引发孩子观察的兴趣;性教育的自然启蒙,在轻松、日常、自然的状态下感受男女性别的差异。
在亲友家暂住
感受不同家庭的生活方式,体验父母不在身边的“独立”,促进孩子与人交流。
和父母一起看书
让孩子学会翻书,有助于从小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应当允许孩子自己“乱翻书”,让孩子找出自己喜欢的画面“自言自语”,可以建立相对稳定的“亲子阅读时间”。
家园共育《考察幼儿园的经历分享》一文希望您能收藏!“幼儿教师教育网”是专门为给您提供教育孩子的方法而创建的网站。同时,yjs21.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幼儿园分享的游戏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